菌根真菌
菌根名词解释答案

菌根名词解释答案
菌根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即植物根系与真菌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能够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这种关系也被称为“真菌根”或“根霉纲真菌根”。
菌根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可以发生在各种植物和真菌之间。
植物通过菌根的方式对于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的吸收能力变得更强,真菌则通过植物提供的有机物进行生长和繁殖。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既可以帮助植物提高自身的养分利用率,也能为真菌提供生存环境。
至于菌根相关的一些术语,下面将逐一介绍解释:
一、菌根真菌
菌根真菌是指与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的真菌。
这些真菌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将其传递给植物,同时植物会将自己的养分分泌出来供真菌利用。
二、外生菌根
外生菌根是一种菌根形态,主要生长在植物根表面。
这种菌根不会侵入植物根部,而是通过其特殊的菌丝向周围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再将其传递给植物。
三、内生菌根
内生菌根是一种能够侵入植物根部的菌根形态。
这种菌根与植物根部形成的联合体称为“菌根囊”,内部的真菌菌丝能够将植物根部周围的养分吸收并传递给植物。
四、菌根囊
菌根囊是指内生菌根中植物根部与真菌菌丝形成的联合体。
这种联合体可以大大增加植物对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从而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
总之,菌根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能够帮助植物提高自身养
分的利用效率,同时为真菌提供生存环境。
在现代农业和园艺中,菌根的利用也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手段。
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

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促进养分吸收、提高抗逆性、促进生长、增强抗病性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对菌根真菌的作用机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促进养分吸收菌根真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通过扩大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利用菌丝的穿透作用,菌根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而菌根真菌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二、提高抗逆性菌根真菌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通过改善植物的养分状况,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能力;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分泌一些抗逆性的代谢产物,如抗氧化物质、植物激素等,帮助植物应对不良环境条件。
在干旱、盐碱、重金属等胁迫条件下,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三、促进生长菌根真菌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能够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水分给植物,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产生一些促生长的代谢产物,如生长素、赤霉素等,进一步促进植物的生长。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菌根真菌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四、增强抗病性菌根真菌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率。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相关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与病原菌争夺营养和空间,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一些菌根真菌还可以产生抗菌物质或毒素,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因此,菌根真菌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五、生物防治菌根真菌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与病原菌竞争土壤中的营养和空间,降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另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相关的代谢产物和防御反应,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吸收与利用的促进作用研究

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吸收与利用的促进作用研究一、前言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已经被学者们所发现和验证,因此也引发了人们对这种共生关系的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菌根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实验研究角度探讨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吸收与利用的促进作用,为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二、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的基础知识菌根真菌以其特有的吸收方式,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基本上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特征,分别是菌絮体和菌丝外鞘。
这些组织结构被认为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营养和矿物质,而它们通过根系的渗透能力可以保证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顺畅进行。
三、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的促进作用1. 菌根真菌的根外菌丝外鞘能够刺激植物根系吸收营养元素由于菌根真菌的菌丝外鞘是由多种生物化学物质覆盖的,这种物质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大量的H+离子和菌酸。
这些酸对于土壤的酸化和降低土壤的PH值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解除土壤中的无机形态矿物元素,并促进了这些元素与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吸附和交流。
2. 菌根真菌作为一种真菌,可以产生酶的活性,更加促进了植物吸收营养的效率在菌根真菌的菌丝外鞘中,有一种叫做蛋白酶的酶类物质。
它们可以分解并提供矿物质元素的有机形态。
此外,菌根真菌也产生了其他种类的酶,如酯酶、脱氢酶、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对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积极效果,它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根系吸收营养矿物元素,同时使植物增强对经济肥料的依赖性。
3. 菌根真菌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菌根真菌的菌丝外鞘能够促进植物根系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这些元素在裸露的土壤中通常很少能够得到利用。
而利用这些元素的结果,就是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产生且更加高效。
因为光合作用通常需要多种不同的矿物元素和营养素,而菌根真菌可以提供这些养分的来源,因此,它能够更好地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增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指标。
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植物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互动方式是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1. 菌根真菌概述菌根真菌是一类重要的不具有光合作用的真菌。
它们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养分,同时也从植物中得到养分和糖分。
菌根真菌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无菌根真菌(例如拟静菌根菌)和有菌根真菌(例如松露菌)。
2. 植物和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菌根真菌通过菌丝系统与植物根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即菌根。
植物提供糖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以换取从菌根真菌中获得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养分。
这种共生关系既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也可以为菌根真菌提供庇护和生存条件。
菌根真菌和植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2.1 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是生长在植物根系表面的菌根真菌。
它们形成一条厚壁分支,呈现一个菌丝网络,可以高度分化和聚集,来代替植物根系的功能。
外生菌根可以长成数摄米之长,并且分支繁茂,成为植物根系的一个完美替代品,从而增加了植物的吸收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
2.2 内生菌根内生菌根形成于植物根系内部,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在内部纤维层中产生结合。
内生菌根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更为显著,其结构特征为将菌根真菌生物体嵌入到植物细胞中,形成菌针或山核桃样的结构。
此种共生关系除了提供大量的养分外,另一个显著的作用表现在对植物的氮和养分的调节和维持。
3. 菌根真菌的生态学意义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菌根真菌的生态学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菌根真菌能够改善植物的营养吸收表现,从而增加了植被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其次,菌根真菌还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增强土壤的结构,从而增加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和减少土壤的侵蚀。
此外,菌根真菌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环境恶劣时,其能够促进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维持植物生长和开花等生物活动。
真菌菌根共生:植物养分和水分的秘密吸收者

真菌菌根共生:植物养分和水分的秘密吸收者
真菌通过形成菌根与植物的根部相连,从而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真菌从菌根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为植物提供水分、矿物质和其他必要的营养物质。
真菌通过菌丝体将植物的根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养分和水分传输系统。
菌丝体可以穿透土壤颗粒,扩大了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加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此外,菌丝体还能够在土壤中释放出酶和其他有机物,进一步分解有机物质和释放出养分,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此外,一些真菌还能够帮助植物吸收重金属元素,如铜、锌、铁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真菌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化和吸附作用,将这些重金属元素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形式,从而帮助植物吸收这些元素。
总之,真菌通过形成菌根和菌丝体等方式,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真菌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植物和真菌能够共同生存并繁衍后代。
菌根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

菌根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菌根真菌是一类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结构被称为菌根。
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作用有利于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其中菌根真菌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多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同时植物根系也可以为菌根真菌提供能量和有机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菌根真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 菌根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菌根真菌通过与植物根系共形成的菌根结构,可以增加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从而增加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作用可以增加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如干旱、盐、重金属等。
研究表明,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作用可以使植物干重增加30%以上,同时也可以增加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光合效率。
2. 菌根真菌通过调控植物代谢通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菌根真菌通过对植物代谢通路的调控,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菌根真菌可以影响植物的根系类型、根毛的形成以及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发育等过程。
此外,菌根真菌还可以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菌根真菌可以通过释放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促进植物根系的分枝和发育;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通过调控植物的氮代谢通路和糖代谢通路,影响植物对氮、碳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3. 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机制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共生作用对两者的生长发育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机制则是其共生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方面,菌根真菌可以通过向植物释放一些信号物质,如激素等,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另一方面,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信号交流也可以通过植物根系分泌出的一些活性物质进行调控。
综上所述,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植物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往往需要与其他生物进行共生关系。
其中,与植物最为紧密的共生关系就是菌根共生。
菌根是指植物根部被菌根真菌侵染后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营养摄取和环境适应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菌根真菌的作用1. 帮助植物吸收营养菌根真菌的菌丝可以侵染到植物根部中,与植物根毛形成一种生物复合体,能够增加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
菌根真菌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释放有机酸和其他溶解液,可以解除土壤中某些不易吸收的营养元素,使其变为植物可吸收的离子,并使根系扩张更广,掌握更多的水分和微量元素。
2. 提高植物抗逆性菌根真菌在侵染植物根部之后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诱发植物体内产生抗逆蛋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刺激植物产生多种生长调节物质,如赤霉素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 促进植物光合作用菌根真菌能够为植物根系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使植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菌根真菌还可以通过其菌丝与植物根毛之间的信号交流,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效率。
4. 暴露特定信号分子共生菌根真菌能够分泌一些独特的信号分子,例如嘌呤核苷酸,这些信号分子能够与植物体内的客体感受器相互作用,从而诱导植物产生钙浓度变化等响应,以增加两者之间的交互性。
二、菌根真菌的调控机制1. 信号传导在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信号传导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植物根系会分泌一些化合物,包括激素、酶和几种碳水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在分别与菌根真菌菌丝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中特异的受体相互作用时,会调节共生关系的发展。
2. 信号感受器在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过程中,植物根系中的感受器至关重要。
信号感受器包括钙感受器、激素感受器和病原体感受器,对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共生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信号变化进行感知,是维持共生关系的基础。
3. 基因表达在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中,大量基因的表达被调控。
安顺市菌根性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20192021年第资dible 菌根(Mcyorhriza )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联合体,“菌根”这一名词最早由Frank 描述真菌与植物的关系时提出,这种关系对于植物和真菌均有益处[1]。
菌根性食用菌因为其独特的天然性、无公害、生态友善性[2]和显赫的商业价值,被许多国家争相开发。
食用菌中一半以上是菌根真菌,并且许多名贵的食用菌都是菌根真菌[3]。
贵州省安顺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森林植被适宜外生菌根性大型真菌生长。
每年5—11月当地会自发形成“菌子”集市,并有多家餐饮店以野生菌为招牌。
但目前该地区菌根性食用菌资源尚未有系统地调查,绝大部分可食用菌根真菌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特色自然资源是否存在浪费等情况还不清楚。
此外当地野生菌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存在较大风险,误食中毒时有发生。
而且由于对当地野生食用菌资源了解不足,导致相关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管理与宣传。
为此,笔者对该地区菌根性食用菌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该地区后续发展相关特色林下产业提供参考,也为相关部门宣传野生食用菌知识提供理论依据。
1调查地区与方法1.1安顺市自然环境概况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东经105°13'至106°34',北纬25°21'至26°38'),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是黔中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该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4],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4~16℃,最冷月(1月)均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均温一般在25℃以下,10℃以上活动积温4000~5500℃,年无霜期长达270d 以上,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00mm 。
该市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以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松科、壳斗科等外生菌根宿主植物种类多样,其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大型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根真菌菌根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种能与植物形成共生体的特殊真菌,菌根现象发现于19世纪中期,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菌根的研究不断深人。
研究发现自然界中97%的植物都具有菌根。
有菌根的植物是正常的,而没有菌根的植物则是异常的。
[1,2]有些树木的根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菌根,往往难以成活。
许多兰科植物没有菌根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甚至其种子没有菌根真菌的感染就不能正常发芽生长。
菌根真菌生活在活的植物根部,从中获取必需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质,但同时又向植物的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酶类和水分,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关系。
[3]不同的菌根真菌对于不同的植物而言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些真菌对某种植物来说是共生的,有利的,而对另一种植物则有可能是是严重致病性的,如假蜜环菌属和丝核菌属的真菌对兰科植物是共生菌根真菌,而对许多木本植物又是严重的致病菌。
1989 年, Harley 根据参与共生的真菌和植物种类及它们形成共生体系的特点, 将菌根分为7 种类型, 即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内外菌根、浆果鹃类菌根、水晶兰类菌根、欧石楠类菌根和兰科菌根。
早在1900 年, 人们就知道分布最广、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内生菌根真菌, 内生菌根真菌在根的表面不形成菌套,菌丝多数侵人到根的皮层组织内部,但在细胞间隙不形成哈蒂氏网,(哈蒂氏网和君套是外生菌根形成的标志)菌丝穿入皮层细胞内部形成各种吸器。
根据内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体在细胞内形成吸器结构的不同,内生菌根又可分①泡囊丛枝菌根(V A菌根)。
菌根的菌丝胞间无隔膜,胞内菌丝呈泡囊状或丛枝状。
故也称其为丛枝菌根(AM)形成这种菌根的真菌属于接合菌亚门内囊霉目,V A菌根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V A菌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真菌对共生植物提供的营养物质。
此类菌根真菌可以利用土壤中的磷及其他元素,同时V A菌根对豆科植物的根瘤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亦能促进非豆科植物固氮菌的生长发育,并具有防病菌及线虫侵染的作用。
V A菌根可以应用于草原、砂荒废地的造林,尤其是接种V A菌根的豆科或非豆科固氮树种造林效果更佳。
[3]②杜鹃类菌根。
菌根的菌丝有隔膜,胞内菌丝呈圈状。
形成这种菌根的真菌有盘菌属、菌根丝菌属和珊瑚菌属。
此类菌根主要发生在杜鹃花科几个属植物的营养根上。
有此类菌根的植物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利用碳、磷、氮等元素,并可吸收利用重金属元素,使得这类植物具有抗重金属的特性,这对工矿污染地区的造林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③兰科菌根。
菌根的菌丝有隔膜,胞内菌丝呈结状或圈状。
这类菌根的真菌多数是半知菌中的丝核菌属和担子菌中的约10属近百种。
所有此类菌根菌丝都是来自附近活树根上、伐木桩上、腐木或枯枝落叶腐殖层。
它们在同兰科植物形成菌根的同时,又在其他树木根上形成外生菌根或腐生在其他有机物上,从中获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兰科植物。
菌根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菌根真菌对植物的有益作用远不止这些。
据不完全统计,与树木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真菌有520种以上,是地下微生态环境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生菌根具有庞大的菌丝系统,除少部分菌丝伸入到植物根系组织中外,大部分菌丝在根际周围的基质中蔓延并不断延伸,其数量和长度甚至寿命都远远超出了幼苗的毛根数量和长度。
菌根真菌菌丝以菌套、哈蒂氏网、外延菌丝等连接相同或不同的树种,在林地土壤中相互融合,联成一体,在根际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菌丝体系,显著提高了根系吸收养分的面积,各种营养物的交换就是通过这些外延菌丝来重新分配,与植物共生可以起到吸收、运输和储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1,4]此外,菌根真菌还可以对植物起保护作用,菌根真菌及植物根际的分泌物吸引一些有益微生物在根际形成有效的屏障,可减少病原菌的侵袭。
研究表明,有菌根的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组成大大超过无菌根的植物根际。
因此.人们认为根际形成的生物群,是防止病原菌侵袭的最外层防卫,同时,外生菌根真菌在植物根部形成的菌套和哈蒂氏网紧密交织.对病原菌穿透根部组织具潜在的阻碍作用,也是根系一种良好的保护层,具机械屏障作用。
不仅如此,菌根真菌还可以增强植物本身的抗病性。
以V A菌根和内生菌根为例说明:V A菌根增强植物抗病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1)加厚根系皮层细胞壁,增强植物体的自身防御系统。
外生菌根侵入植物根以后可以形成一些保护植物根系的结构,首先,在植物营养根的表面,由于受到根系分泌物的影响,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体以及孢子集中在根系的周围,层叠交织,紧紧的包围着营养根,形成菌套,它可以保护植物营养根免受有害物质的入侵;其次,在有外生菌根真菌共生的植物营养根皮层细胞间隙有哈蒂氏网,它把皮层细胞一个个包围起来,也可阻止有害物质进入.[5,6](2)刺激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积累,如酚类、异黄酮类、精氨酸等,诱导植物本身产生抗生素。
许多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产生一些对病原物有拮抗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分为挥发性和非挥发性。
前者可以使病原菌菌丝内原生质稀薄、外渗,菌丝断裂、扭曲变形,可以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后者可以使病原菌菌丝倒伏、菌落逐渐消解。
这些物质后来被确定为一些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不直接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是用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所以,抗生作用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一个主要生理功能。
参与植物防御的次生代谢物质为许多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各种类型的植保素、木质素、抗生素、酚类化合物等。
[5] (3)直接作用于病原的活性位点及诱导生化拮抗物质的产生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4)增加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
(5)改变根际微生态环境,在根际形成的微生物群中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阻止病原菌的入侵,具体机制可能有生长竞争抑制和代谢产物抑制。
[1,7]内生菌根真菌同样具有帮助植物抗病的功效。
内生菌根真菌抗病性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植物营养、加固植物根系细胞壁、改变菌根周围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
(1)改善植物营养内生菌根真菌虽然不象外生菌根真菌一样形成菌索,但是它可以使植物根系分枝数增加、形成更高级的侧根和使根幅明显的增加,根外菌丝扩展在土壤里形成的网状结构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及矿物质的的吸收[5](2)加固植物细胞壁一些研究发现内生菌根真菌具有诱导植物细胞壁发生细胞学和形态学变化的功能。
例如在烟草、番茄和洋葱上观察到,在内生菌根真菌附着胞与植物的接触点上,出现了与正常皮层细胞壁加厚相类似的情况,而且,这些细胞壁加厚物在结构和染色特性上与正常细胞壁一样。
[5,8,9](3)改变菌根周围微生物区系内生菌根真菌可直接分泌或间接促使植物根系分泌不同的物质,使得土壤A、B 层中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实验观察表明在内生菌根真菌侵染的根系周围,对植物有益的细菌、放线菌、根瘤菌和真菌数量都有所增加。
[5,10](4)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许多试验证明在病原物进攻之前就已经形成菌根且发育良好的植物对病原物防御能力有所增加,植物感病性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内生菌根真菌和病原真菌都是在植物根系皮层细胞内和细胞间发展,因此存在对植物光合产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
[5,11] (5)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关于内生菌根真菌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启动植物防御系统的研究也很多,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和外生菌根真菌诱导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有所不同,主要有植保素、酶类、酚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化合物。
接种内生菌根真菌可以直接诱导一系列有助于增加植物体内抗病物质积累的酶活性的提高,继而增加抗病物质(木质素、酚类和植保素) 的含量,增强植物抗病性。
[5](6)诱导各种植物激素的增加内生菌根真菌不仅具有主动的抗病机制,而且还能诱导植物对病原物产生耐性,内生菌根真菌可以增加茎叶内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等内源激素的含量,植物激素可能是逆境基因表达的启动因子,它能诱导许多新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合成,现在已经通过对烟草、玉米和拟南芥突变体的研究证明了脱落酸对诱导逆境蛋白的直接作用,并发现许多逆境蛋白的合成就是受脱落酸控制的。
这说明内生菌根真菌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他们之间的平衡,促进植物生长,间接增强抗病性。
[3,5]1.张科立,蔡吉苗,黄贵修.V A菌根对植物生长及抗逆、抗病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8,第28卷第5期:95-962.郭秀珍,毕国昌.菌根及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80-13l3.于建新,李敏,刘润进.菌根真菌与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9,1:4-54.Li X L,George E,Marschner H. Extension of the phosphorus deletion zone in V A—mycorrhizal white clover in a calcareous soil[J].P1ant and Soil,1991,1:36-415.赵平娟, 安锋, 丁明明.菌根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93-976.唐明. 陕西林木菌根研究[M] .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7.Smith SE,Smith FA,Jakobsen I.Mycorrhizal fungi can dominate phosphate supply to plants irrespective of growth responses[J].Plant Physiology,2003,133:16-208.Aist J R. Papillae and related wound plugs of plant cells[J ] .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 1976 , 14 : 11-21.9.Bracker C E , Littlefield L J . Structure of host-pathogen interfaces [A] . In : Byrde R J W, ed. Fungal Pathogenicity and the Plant Response[C] . London : Academic Press. 1973 , 151-31710.龙伟文, 王平, 冯新梅. PGPR与AMF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 ]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 11 (2) : 311-314.11.李海燕, 刘润进, 束怀瑞.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J ] . 菌物系统, 2001 , 20 (3) : 43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