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与敦煌曲研究

合集下载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

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

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

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

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

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

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

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

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

《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

”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任中敏致波多野太郎遗札三通辑释

任中敏致波多野太郎遗札三通辑释

任中敏致波多野太郎遗札三通辑释作者:程希来源:《敦煌研究》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日本《东方宗教》杂志所载著名学者任中敏先生致日本著名汉学家波多野太郎信札三通,为《任中敏文集》《任中敏先生诗词集》等书所未载。

其内容关涉敦煌学“任、饶”公案及对诸多敦煌学家之评价,允为中日学术交流友好往来之一手材料,极具艺术、文献、文学等多重价值,理应重视。

今一一整理点校,略加案识,公之于众,以飨同好。

关键词:任中敏;波多野太郎;信札;辑释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2-0114-06Interpretation of Three Letters Sent byRen Zhongmin to Taro KitanoCHENG Xi(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Abstract: Three letters sent by Ren Zhongmin to Taro Kitano, both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anthropology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were published in the Japanese magazine Eastern Religions. These letters were not recorded in Collected Works of Ren Zhongmin and Collected Poems of Mr. Ren Zhongmin and must have belonged in the personal documents of professors Ren and Taro. The letters involves the public debates between“Ren Bantang and Rao Zhongyi”and includes evaluations of many Dunhuang scholars; the content and general tone of these letters is exemplary of the friendly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documentary, and literary value of these letters so as to share them with colleagues who may appreciate their value.Keywords: Ren Zhongmin; Taro Kitano; letters; interpretation波多野太郎(1912—2003),日本神奈川人,自稱湘南老人,曾任日本中国语学会会长,著名汉学家、中国古代戏曲史专家,著有《老子王注校正》《中国地方志所录方言汇编》《中国小说戏曲词汇研究辞典》《游仙窟新考》《关汉卿现存杂剧研究》《宋词评释》《粤剧管窥》《中国文学史研究——小说戏曲论考》《近三十年代京剧研究文献精要书目》等,与著名词曲学、敦煌学、唐代音乐文艺学家任中敏先生(1897—1991)交谊甚笃,曾亲赴北京、扬州等地拜访任先生,并时有信札往还,就敦煌曲辞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传为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之佳话。

《敦煌曲子词》的历史价值探微

《敦煌曲子词》的历史价值探微

《敦煌曲子词》的历史价值探微《敦煌曲子词》是中国古代敦煌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敦煌曲子词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汉族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敦煌曲子词的历史价值进行探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曲子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敦煌是丝绸之路东起地,也是中国外交、经济、文化及宗教交流的重要中转站。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敦煌成为了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殊地区,也孕育了敦煌曲子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敦煌曲子词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敦煌曲子词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敦煌曲子词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多变,富有表现力。

敦煌曲子词的乐曲结构丰富多样,有的婉转悠扬,有的激昂激越,有的悲壮悲凄。

这些曲调既反映了唐代音乐的特色,又融入了西域音乐的元素,展现了唐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敦煌曲子词对于我们研究唐代音乐的演变和西域音乐对唐代音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曲子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敦煌曲子词的歌词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这些歌词大多表现了唐代人民的爱情、家国情怀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是了解唐代文学风貌和民生风情的难得材料。

通过研究敦煌曲子词的歌词,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西域文学的交流融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元魅力。

敦煌曲子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敦煌曲子词所反映的题材内容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

通过对敦煌曲子词的研究,可以了解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重新认识唐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敦煌曲子词具有重要的艺术保护和传承价值。

敦煌曲子词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智慧,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献疑——兼论词调归属判断的若干原则

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献疑——兼论词调归属判断的若干原则

第44卷第3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4No.32024年5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24收稿日期:2023-12-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敦煌词词谱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21BZW008)㊂作者简介:张培阳(1982 ㊀),男,福建省惠安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诗词格律研究㊂①敦煌词有广㊁狭二义,狭义的敦煌词,范围更接近传统曲子词,此据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一书的 正编 部分统计而来,约等于狭义的敦煌词,详见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97-950页㊂②从唐宋‘浣溪沙“之作的命名和体式来看,早先所谓 浣溪沙 ,并不局限于两片六句四十二字,也包括两片八句四十八字,即后人名为 摊破浣溪沙 等㊂因此,今之所谓 浣溪沙 ,实有狭广二义,狭义者,当专指四十二字体,广义者,则不限于四十二字体,而兼含四十八字体等㊂本文所用 浣溪沙 一词为广义㊂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献疑兼论词调归属判断的若干原则张培阳(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为敦煌词中不可多得之作㊂70多年来,有关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的处理,可分为三派,其中任中敏认为敦煌词‘山花子“与传统‘浣溪沙“不同,并提出四点依据,此后,因循者甚多,为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㊂总的来看,任先生所析理由,看似言之有据,实则多难成立㊂大抵而言,同一词调而兼叶平㊁仄韵,本唐宋词调固有之现象,传世‘浣溪沙“即有之;同一词调既有平㊁仄韵两体,所用平仄句式必多相异,且传世‘浣溪沙“也有上下片格律完全相同者,不独敦煌词‘山花子“为然㊂‘教坊记“并载‘山花子“‘浣溪沙“二名,依此书体例来看,不无异名同调之嫌疑,即非如此,‘教坊记“与敦煌词所署‘山花子“也有同名异调之可能㊂以上论断,不仅适用于敦煌‘山花子“词调归属的判断,对于古今众多词调的调属鉴别也能成立㊂关键词:敦煌词;山花子;浣溪沙;词调;叶韵;教坊记中图分类号:I207.2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4)03-0047-08㊀㊀‘山花子“为敦煌词四十六调①之一,今仅存‘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一首,饶宗颐称之为 敦煌所见曲子之佳构 [1]641,潘重规誉之为 绝妙好词 [2]34,其艺术之高超,可窥一斑㊂20世纪初,随着敦煌石室的打开,人们对这首杰作的探讨,便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任中敏㊁饶宗颐㊁潘重规等一大批重量级学者㊂传统词调㊁词谱学一贯认为,‘山花子“是‘摊破浣溪沙“的别称,清人万树‘词律“即云 摊破浣溪沙,四十八字,又名山花子 [3]115㊂自敦煌词‘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出现后,旧有的认识随即受到极大的挑战㊂其中有一种影响甚大的观点认为,‘山花子“并非‘浣溪沙“②之别名,两者属于不同的词调㊂此一见解打破了一千多年来的成见,颇值得重新审视,且其中所列依据,关乎词调归属的判断标准及其与词体之间的关系,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㊂㊀㊀一㊁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的主流看法及因循㊀㊀自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出版后,人们对于敦煌词‘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词调归属的处理和态度,约有三种㊂其中第一种为不讨论或有意回避‘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的词调归属,以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4]㊁饶宗颐‘敦煌曲“[5]㊁潘重规‘完整无缺的山花子曲子词“[2]34-35‘任二北敦煌曲校录补校“[6]㊁林玫仪‘敦煌曲子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词斠证初编“[7]等为代表㊂第二种认为‘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与传统‘浣溪沙“为异调,此说始于任中敏,附和者甚多,为目前此一问题的主流看法㊂第三种只是大抵罗列古今有关‘山花子“词调归属的各种见解,而不予置评㊂以下重点对后两种的主张及其因承,稍作梳理和回顾㊂其中,第二种观点认为敦煌词‘山花子“不是杂言‘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的别名,它们属于不同的词调㊂最早提出此说者,为任中敏㊂他的这一主张集中体现于‘敦煌曲初探“一书,其中云:㊀㊀‘山花子“ 此在五代,乃杂言‘浣溪沙“之别名,所谓 摊破 或 摊声 之‘浣溪沙“,句法 七㊁七㊁七㊁三 ,两片者是也㊂敦煌曲之‘浣溪沙“十三首,与‘山花子“一首,句法同为此体㊂然则二者岂完全为同调之异名欤?则又不然:十三首‘浣溪沙“乃平韵,普通所常见;而一首‘山花子“,独叶仄韵,为过去传辞中从所未有者㊂其所属之宫调,彼此必然不同 一也㊂‘浣溪沙“无论齐杂言,前后片句法虽同,而平仄不同㊂此首‘山花子“,前后片不但句法同,平仄亦同,所谓 双叠 之调是 二也㊂此首‘山花子“中,凡七字句,全以平起,以仄收;‘浣溪沙“不然 三也㊂准此,此二名不仅异体,甚至异调,绝不得谓之同㊂可能在初期时,‘山花子“一名,即专指此种仄韵之辞而言;后来始平仄不分,成为‘摊破浣溪沙“之普遍别名㊂崔记列曲名三百余,已从多方证明其曾力避重复㊂‘浣溪沙“与‘山花子“,在崔记中,两名俱列,例不应重复㊂[8]以上任先生主张‘山花子“非‘摊破浣溪沙“别名的根据,主要有四个:一是‘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通篇叶仄韵,而传世‘浣溪沙“系列,押叶平韵㊂二是‘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为上下片格律完全相同之 双叠 ,而传世‘浣溪沙“系列无论杂言还是齐言,上下片所用平仄并不完全相同,即上片首句所用平仄为 ѲӘѲʻѲӘʻ ①,下片首句所用平仄为 ѲӘѲʻʻӘӘ ㊂三是‘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六句七言的平仄句式均为平起仄收,而‘浣溪沙“系列则不然,其中或为仄起平收,或为平起平收,或为仄起仄收,而无平起仄收者㊂四是崔令钦‘教坊记“所录曲名,‘山花子“与‘浣溪沙“曾同时载录,按此书体例,不应有重复才是㊂细审以上四点,第二㊁第三点均与‘山花子“‘浣溪沙“词调七言句所用平仄句式有关而稍异,可略为合并㊂此外,四点中,重要且具有独立属性的,主要是第一点和第四点,因为第二㊁第三点情况的发生实由第一点押平㊁仄韵之不同而来㊂正因如此,任先生之后在‘教坊记笺订“阐明‘山花子“与‘浣溪沙“的区别时,便主要就以上两点而发:㊀㊀此曲在唐,独自为调,非若五代以后指‘浣溪沙“为‘山花子“也㊂故本书(指‘教坊记“,笔者按)二名并列,当知不复㊂二调句法虽同,而一叶平韵,一叶仄韵㊂自敦煌曲发现后,乃得勘定此二名为二调, 是本书与敦煌曲相应合处之十二㊂[9]其中 本书二名并列,当知不复 所说,对应的便是上举四点的第四点,而 一叶平韵,一叶仄韵 对应的则是上举四点的第一点㊂以上两书之外,任先生‘敦煌歌辞总编“也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10],其中内容基本未超出前述‘敦煌曲初探“四点之外,且因论辩略多,枝节横生,表述上反而不如此前之简明扼要㊂任中敏之后,学界治敦煌词而涉及‘山花子“与‘浣溪沙“系列之关系者,受以上观点影响者甚众㊂任先生的以上表述,似乎已经成为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㊂首先,台湾学者张梦机在1981年出版的‘词律探原“的‘山花子“ 考源 中说:㊀㊀唐教坊曲名,见教坊记㊂此曲在唐,独自为调,非若五代以后,指杂言浣溪沙为山花子也㊂故崔记以二名并列,当知非属重复㊂二调句法②难同,而一叶平韵,一叶仄韵㊂自敦煌曲发现后,乃得勘定此二名为二调㊂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尝较论两者之异同,其言曰: 十三首‘浣溪沙“乃平韵,普通所常见;而一首‘山花子“,独叶仄韵,为过去传辞中所未有者㊂其所属之宫调,彼此必然不同 一也㊂‘浣溪沙“无论齐杂言,前后片句法虽同,而平仄不同㊂此首‘山花子“,前后片不但句法同,平仄亦同,所谓 双叠 之调㊃84㊃①②不包括孤平 ѲӘӘʻӘӘʻ 一种㊂本文统一用 ʻ 表平声, Ә 表仄声, Ѳ 表平仄不拘㊂任先生所谓 句法 ,诸家如饶宗颐者或称 句式 ,本文所用,亦为 句式 一词,指词中各句所用言数之组成,如敦煌词‘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的上片为 七七七三 句式㊂2024年第3期张培阳: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献疑是 二也㊂此首‘山花子“中,凡七字句,全以平起,以仄收;‘浣溪沙“不然 三也㊂准此,此二名不仅异体,甚至异调,绝不得谓之同㊂可能在初期时,‘山花子“一名,即专指此种仄韵之辞而言;后来始平仄不分,成为‘摊破浣溪沙“之普遍别名㊂ 所论精审,宜从之㊂[11]对于任中敏的主张,张梦机极表赞同,而有 所论精审,宜从之 云云㊂上面一大段文字,不仅 十三首‘浣溪沙“乃平韵 至 成为‘摊破浣溪沙“之普遍别名 援引自任先生‘敦煌曲初探“,此点作者已有交代,就是开端大约三行的内容也全出自任先生的‘教坊记笺订“,此点文中则有所隐晦㊂之后,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㊁张锡厚‘全敦煌诗“[12]等两部在学界卓有影响的著作对于此一问题的论说,也几乎完全沿袭了任先生的意见,只是文字或繁或简,出处或明或晦,不尽相同而已㊂如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云: 敦煌写卷载‘山花子“独此一首,句式虽与‘浣溪沙“杂言体同,而叶韵不同,即前者叶平韵,此叶仄韵㊂又‘教坊记“曲名 表既二调并列,则自当有异,敦煌写卷所载正与崔记相符㊂ [13]866文中所提敦煌词‘山花子“异于传统‘浣溪沙“词调的两点理由,与前述任中敏‘教坊记笺订“所罗列者正无不同㊂综上,可见任先生对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论述的权威性与学界对其主张的重视和吸纳㊂关于敦煌词‘山花子“的词调归属,还有一种比较微弱的声音,也很值得重视㊂对于这一问题,饶宗颐稍早撰写的名著‘敦煌曲“,全无一语涉及㊂此后,饶先生在‘长安词㊁山花子及其他 大英博物馆藏S㊃五五四〇敦煌大册之曲子词“一文中,虽仅是罗列古今成说,而于是非对错不缀一词,却意味深长:㊀㊀五代和凝始有‘山花子“二首,见‘花间集“卷六,为七七七三双叠句式,与此(指敦煌词‘山花子“,笔者按)相同,唯押平韵㊂‘历代诗余“卷一一三引‘耆旧续闻“记南唐元宗李璟手书‘山花子“二阕,以赐金陵妓王感化,即世所传诵之 菡萏香销翠叶残 二首也㊂‘尊前集“以首调名‘浣溪沙“,‘梅苑“名‘添字浣溪沙“,‘乐府雅词“作‘摊破浣溪沙“㊂‘词律“称:‘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㊂任二北云: 可能在初期,‘山花子“即专指此仄韵而言;后来始平仄不分,成为‘摊破浣溪沙“之普通别名㊂ [1]641饶先生以上态度,与前引张梦机在援引任先生之见后所云 所论精审,宜从之 ,不说判然有别,至少也是有所保留㊂类似的做法,也见于孙其芳‘鸣沙遗音 敦煌词选评“,该书在‘山花子“(去年春日长相对)一首的 说明 中云: 曲名见于‘教坊记“㊂‘词律“卷三以为‘摊破浣溪沙“ 又名‘山花子“ ㊂任二北‘教坊记笺订“以为此词平仄与押仄韵均与‘浣溪沙“不同,只句法相同,应为二曲㊂ [14]其中心态,堪称与饶先生不谋而合㊂综上所述,关于敦煌词‘山花子“与‘浣溪沙“的关系,任中敏力主异调说,其所陈四点理由,言之凿凿,因循者颇多,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㊂遗憾的是,任先生的主张看似言之有据,毫无破绽,实则多经不起推敲㊂㊀㊀二㊁同一词调可以兼叶平㊁仄韵任中敏以为敦煌词‘山花子“异于传统‘浣溪沙“的第一个根据是,敦煌词‘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一首通篇叶仄韵,而‘浣溪沙“系列则一概叶平韵㊂出人意表的是,任先生似乎没意识到,传统词调中,同一个词调而兼叶平㊁仄韵的现象并不稀有㊂对此,明清以来,著名词谱著作如万树‘词律“㊁王奕清‘钦定词谱“等,已早有罗列㊂如‘词律“所载‘凤归云“二体,既有像柳永‘凤归云“(向深秋)这样的平韵体,也有像柳永‘凤归云“(恋帝里)这样的仄韵体[3]377-378㊂同书所载‘万年欢“二体,既有像无名氏‘万年欢“(天气严凝)这样的仄韵体,也有像赵师侠‘万年欢“(电绕神枢)这样的平韵体[3]366-367㊂‘钦定词谱“所载‘如梦令“六体,既有像后唐庄宗‘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㊁无名氏‘如梦令“(腊半雪梅初绽)这样的仄韵体,也有像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这样的平韵体[15]77-80㊂同书所载‘南歌子“,既有像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㊁毛熙震‘南歌子“(惹恨还添恨)这样的平韵体,也有像石孝友‘南歌子“这样的仄韵体[15]14-18㊂现代学者,被誉为 词学三大家 之一的龙榆生,所著‘唐宋词格律“①对于此一现象亦时有钩㊃94㊃①龙先生此书,完成于任中敏‘敦煌曲初探“之后,‘敦煌歌辞总编“之前㊂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稽㊂如该书所载‘霜天晓角“,既有像辛弃疾‘霜天晓角“(吴头楚尾)这样的仄韵体,也有像蒋捷‘霜天晓角“这样的平韵体[16]69-70㊂同书所载‘多丽“,既有像晁端礼‘多丽“(晚云收)这样的平韵体,也有像聂冠卿‘多丽“(想人生)这样的仄韵体[16]57-59㊂总而言之,唐宋两代众多词调中,同一词调而兼备平㊁仄韵体者,实在并不鲜见㊂依笔者看来,这些词调约可分为三大类㊂一是以仄韵体为主,而间用平韵体的词调㊂上引‘钦定词谱“所载‘如梦令“‘唐宋词格律“所载‘霜天晓角“即属于此类情况㊂又如‘忆秦娥“一调,虽以苏轼‘双荷叶“①(双溪月)㊁李之仪‘忆秦娥“(清溪咽)㊁张孝祥‘忆秦娥“(秋萧索)等仄韵体为主,偶亦有贺铸‘忆秦娥“(晓朦胧)㊁陆游‘忆秦娥“(玉花骢)②等平韵体㊂‘满江红“一调,虽以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㊁辛弃疾‘满江红“(美景良辰)㊁吕本中‘满江红“(东里先生)等仄韵体为主,偶亦有姜夔‘满江红“(仙姥来时)㊁吴文英‘满江红“(云气楼台)等平韵体㊂‘念奴娇“一调,虽以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㊁辛弃疾‘念奴娇“(风狂雨横)㊁周邦彦‘念奴娇“(醉魂乍醒)等仄韵体为主,偶亦有叶梦得‘念奴娇“(故山渐近)㊁张元干‘念奴娇“(吴松初冷)等平韵体㊂类似的词调,还有‘千秋岁引“‘天香“‘绛都春“‘雨霖铃“‘永遇乐“‘过秦楼“‘尾犯“等㊂二是以平韵体为主,而辅之以仄韵体的词调㊂上引‘钦定词谱“所载‘南歌子“‘唐宋词格律“所载‘多丽“便属于这种情况㊂又如‘小重山“一调,虽以贺铸‘小重山“(飘径梅英雪未融)㊁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㊁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等平韵体为主,偶亦有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㊁无名氏‘小重山“(鼓报黄昏禽影歇)等仄韵体㊂‘汉宫春“一调,虽以张先‘汉宫春“(红粉苔墙)㊁辛弃疾‘汉宫春“(秦望山头)㊁晁冲之‘汉宫春“(潇洒江梅)等平韵体为主,间亦有康与之‘汉宫春“(云海沉沉)㊁无名氏‘汉宫春“(江月初圆)等仄韵体㊂‘声声慢“一调,虽以曹组‘声声慢“(重檐飞峻)㊁辛弃疾‘声声慢“(开元盛日)㊁吴文英‘声声慢“(云深山坞)等平韵体为主,偶亦有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㊁刘辰翁‘声声慢“(西风坠绿)等仄韵体㊂类似的词调,还有‘昼锦堂“‘八六子“‘庆宫春“‘庆清朝“等㊂三是仄韵体和平韵体均不少或大致相当的词调㊂上引‘词律“所载‘凤归云“‘万年欢“两调便属于此类情况㊂又如‘柳梢青“一调,既有像张孝祥‘柳梢青“(今年元夕)㊁张元干‘柳梢青“(小楼南陌)这样的平韵体,也有像杨无咎‘柳梢青“(月堕霜飞)㊁赵长卿‘柳梢青“(桃杏舒红)这样的仄韵体,而且数量都不少㊂‘两同心“一调,既有像柳永‘两同心“(嫩脸修蛾)㊁杨无咎‘两同心“(行看不足)这样的仄韵体,也有像晏几道‘两同心“(楚乡春晚)㊁黄庭坚‘两同心“(巧笑眉颦)这样的平韵体,有宋一代,两种各有六首,而不相上下㊂‘满路花“一调,既有像柳永‘促拍满路花“③(香靥融春雪)㊁欧阳修‘满路花“(铜荷融烛泪)这样的平韵体,也有像方千里‘满路花“(帘筛月影金)㊁秦观‘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这样的仄韵体,宋代两者的数量亦旗鼓相当㊂类似的词调,还有‘黄鹂绕碧树“‘五彩结同心“‘白雪“‘花发沁园春“‘凤衔杯“等㊂具体到‘浣溪沙“系列,事实上,除敦煌词‘山花子“(去年今日长相对)一首外,传世词中并非无叶仄韵者,其中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一首即最好的例证,李词云:㊀㊀红日已高三丈透㊂金炉次第添香兽㊂红锦地衣随步皱㊂佳人舞点金钗溜㊂酒恶时拈花蕊嗅㊂别殿遥闻箫鼓奏㊂[13]753此首通篇押词韵第十二部去声[17],为一韵到底押仄韵无疑㊂足见,任先生以为传世‘浣溪沙“词调例叶平韵,未免片面㊂综上所述,唐宋词调一调而兼叶平㊁仄韵两体者,实乃词中之常事,就传世‘浣溪沙“系列而言,亦非无叶仄韵者㊂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押平韵或押仄韵,绝不能成为词调区分的重要乃至主要依据㊂退一步言,即使传世‘浣溪沙“缺少仄韵之作,也不能武断地认定敦煌词‘山花子“与传统‘浣溪沙“属于两个不同的词调㊂否则,前述为数不少兼叶平㊁仄韵词调的客观存在,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等,又如何解释?㊃05㊃①②③‘双荷叶“为‘忆秦娥“别名㊂本文所引唐宋词,如无特别注明,均见于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和唐圭璋‘全宋词“二书,恕难一一注明㊂详见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㊂‘满路花“又名‘促拍满路花“㊂2024年第3期张培阳:敦煌词‘山花子“词调归属献疑㊀㊀三㊁同一词调平㊁仄韵体所用平仄句式必多不同㊀㊀任中敏就敦煌词‘山花子“异于传统‘浣溪沙“词调而提出的第二㊁第三点依据,均与两者所用的平仄句式有关,惟看待问题的角度稍有出入㊂以下先说第三点,即任先生以为敦煌‘山花子“所用平仄句式多异于‘浣溪沙“系列词调㊂实则一个词调如果兼备平韵体与仄韵体两种,那么,两体所用的平仄句式,必多相异之处㊂任先生对于此一情况的本质,似不甚了然㊂比如,仄韵体‘如梦令“四句六言的平仄句式通常为 ѲӘѲʻѲӘ ,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 ,而平韵体‘如梦令“四句六言的平仄句式则多为 ѲʻѲӘѲʻ ,如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 秋千争闹粉墙 闲看燕紫莺黄 唤回浪子闲忙 ,乃至为 ѲӘѲӘʻʻ ,如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 正是拾翠寻芳 ;仄韵体‘如梦令“五言一句的平仄句式通常为 ѲӘӘʻʻ ,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兴尽晚回舟 ,而平韵体‘如梦令“五言一句的平仄句式则作 ѲӘѲʻӘ ,如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 啼到绿阴(荫)处 ;仄韵体‘如梦令“两个二言的平仄句式通常为 ʻӘ ,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争渡 争渡 ,而平韵体‘如梦令“两个二言的平仄句式则作 ʻʻ ,如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 春光 春光 ㊂其中,两体所用平仄句式之相异相反,历历可见,无须多言㊂又如‘小重山“一调,上片首句之七言的平仄句式,平韵体‘小重山“通常为 ѲӘѲʻѲӘʻ ①,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 ,仄韵体‘小重山“则为 ѲӘѲʻʻӘӘ ,如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 一点斜阳红欲滴 ;上下片第三句之三言的平仄句式,平韵体通常为 Әʻʻ ,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已三更 阻归程 ,仄韵体则为 ӘʻӘ ,如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 楚天碧 梦难觅 ;上下片第四句之七言的平仄句式,平韵体通常为 ѲʻѲӘӘʻʻ ,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起来独自绕阶行 欲将心事付瑶琴 ,仄韵体则为 ѲʻѲӘӘʻӘ ,如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 渔歌声断晚风急 江湖风月好收拾 ;上下片第五句之三言的平仄句式,平韵体通常为 ѲѲӘ ,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人悄悄 知音少 ,仄韵体则或同之,如无名氏‘小重山“(鼓报黄昏禽影歇) 人去也 眠不得 ,或异之,而为 Әʻʻ ,如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 揽芦花 故溪云 ;上下片末句之五言㊁下片首句之五言的平仄句式,平韵体通常为 ѲӘӘʻʻ ,如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弦断有谁听 ,仄韵体则为 ѲӘӘʻӘ ,如黄子行‘小重山“(一点斜阳红欲滴) 飞雪满林湿 孤馆百忧集 深处著蓑笠 ㊂其中,两体所用平仄句式之迥异,亦指不胜屈㊂再如,‘忆秦娥“一调,上片首句之三言的平仄句式,仄韵体‘忆秦娥“通常作 ѲѲӘ ,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 双溪月 ,平韵体‘忆秦娥“则为 ѲѲʻ ,如陆游‘忆秦娥“(玉花骢) 玉花骢 ;上下片第二句㊁下片首句之七言的平仄句式,仄韵体‘忆秦娥“通常作 ѲʻѲӘʻʻӘ ,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 清光遍照双荷叶 背风迎雨流珠滑 轻舟短棹先秋折 ,平韵体‘忆秦娥“则为 ѲʻѲӘʻʻʻ ,如陆游‘忆秦娥“(玉花骢) 晚街金辔声璁珑 富春巷陌花重重 千金沽酒酬春风 ;上下片第三句之三言的平仄句式,仄韵体‘忆秦娥“通常作 ʻʻӘ ,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 双荷叶 先秋折 ,平韵体‘忆秦娥“则为 ʻʻʻ ,如陆游‘忆秦娥“(玉花骢) 声璁珑 酬春风 ;上下片末句之四言的平仄句式,仄韵体‘忆秦娥“通常作 ѲʻѲӘ ,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 绿衣偷结 玉杯微缺 ,平韵体‘忆秦娥“则为 ѲӘʻʻ ,如陆游‘忆秦娥“(玉花骢) 又过城东 锦绣丛中 ㊂以上同个词调仄韵体与平韵体所用平仄句式之变化,同样斑斑可见㊂不但上举‘如梦令“‘小重山“‘忆秦娥“平㊁仄韵两体所用平仄句式迥不相侔,其余‘霜天晓角“‘满江红“‘念奴娇“‘南歌子“‘多丽“‘汉宫春“‘声声慢“‘凤归云“‘万年欢“‘柳梢青“‘两同心“‘满路花“等平韵体与仄韵体所用平仄句式的相反相异,也莫不如此㊂足见,兼叶平㊁仄韵的词㊃15㊃①不包括孤平 ѲӘӘʻӘӘʻ 一种㊂南都学坛2024年第3期调,所用平仄句式之不同,本属自然之事㊂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实由其押平韵与押仄韵之不同所决定㊂至于第二点,任先生以为敦煌词‘山花子“不但上下片句法同,平仄亦同,为格律完全相同之 双叠 ,而‘浣溪沙“则不然㊂这也不合事实㊂实际上,传统‘浣溪沙“也有一体为上下片格律完全相同者㊂万树‘词律“所指 此调有起用仄声,次句方韵者,如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 [3]115一首便是,即薛昭蕴‘浣溪沙“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㊂整鬟飘袖野风香㊂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㊂燕归帆尽水茫茫 ①,不但上㊁下片均为七七七句式,且所用平仄句式亦一概为 ѲӘѲʻʻӘӘ,ѲʻѲӘӘʻʻ㊂ѲʻѲӘӘʻʻ ㊂此外,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一首,亦属此体,为万树所不及㊂入宋以后,此体亦未绝迹,如史浩‘浣溪沙“(远岫数堆苍玉髻)㊁刘辰翁‘浣溪沙“(身是去年人尚健)等㊂兹录史浩一首,以窥一斑: 远岫数堆苍玉髻,平湖千顷碧琉璃㊂笙歌催我上船时㊂载月有如浮玉鉴,采莲还复拥燕脂㊂更于何处觅瑶池㊂ [18]㊀㊀四㊁‘教坊记“并载‘浣溪沙“‘山花子“的另外两种可能㊀㊀任中敏以为崔令钦‘教坊记“所列曲名中,‘浣溪沙“‘山花子“二名同时在列,就体例而言,理应不重复㊂由此而断定敦煌词‘山花子“与‘浣溪沙“属于两个不同的词调㊂平心而论,此一理由,较之上举几点,确实有一定的理据㊂不过,任先生似乎未意识到中国古代词调命名的两种典型情况㊂一是同调异名㊂对此,夏承焘等‘读词常识“说道 有些词调调名不同而实为一调,就是一调数名㊂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㊂别名有的可多至七八个㊂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望江梅“‘江南好“‘梦江口“‘归塞北“‘春去也“‘谢秋娘“,‘念奴娇“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大江东去“‘酹江月“‘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淮甸春“‘无俗念“‘湘月“等等 ②㊂又如,传统认为的‘山花子“即为‘摊破浣溪沙“,两者在字数㊁句式㊁押韵和平仄等方面完全一样,只是称名有异而已㊂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15]200,前者如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后者如李煜‘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两者均是44字,上片为七七五五句式,下片为五五五五句式,且用韵㊁平仄亦皆相同㊂二是同名异调㊂‘读词常识“的解释是 有些词调调名相同而实非一调,就是数调同名 ,并以此将同名异调分为 同一调名,或为小令,或为慢词,或为摊破㊁偷声㊁减字,往往篇幅长短迥异 两调的别名相同 一调的别名为另一调的本名 等三类[19]㊂本文所谓同名异调,主要指的前两类㊂如前举‘子夜歌“一名,既有与‘菩萨蛮“同调的44字一种,又有与‘菩萨蛮“相异而与‘忆秦娥“同属一调的46字一种,即贺铸‘子夜歌“(三更月),也有与‘菩萨蛮“‘忆秦娥“词调均不同的117字一种[15]1725,如彭元逊‘子夜歌“(视春衫)㊂词调名‘思越人“也有类似的情况,今所见‘思越人“既有与‘鹧鸪天“同调的55字一种[15]524,也有与‘朝天子“同调的46字一种[15]250,更有与‘鹧鸪天“‘喜朝天“均不同调的51字一种[15]394㊂限于篇幅,不另举例㊂抛开‘山花子“与‘浣溪沙“先不谈,就崔令钦‘教坊记“所列曲名而言,也存在着两组关联紧密却为人所忽视的词调㊂一是‘望江南“与‘梦江南“[20]18-19㊂传统词谱著作告诉我们,‘望江南“又名‘梦江南“③,前者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后者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两者均为单调27字,五句三平韵,且平仄句式也完全一样㊂依此来看,‘教坊记“所列曲名,并非完全没有重复的可能㊂④二是‘相见欢“与‘乌夜啼“[20]18-19㊂众所周知,‘相见欢“又名‘乌夜啼“,所以‘钦定词谱“云 或名‘乌夜啼“ [15]109,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亦云 一名‘乌夜啼“ [16]180,如李煜‘乌夜啼“(林花㊃25㊃①②③④此首上片首句本不入韵,依该书体例,应用逗号,而书中误为句号,兹径改㊂见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上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6页㊂此一解说大体不错,按‘教坊记“的记载和敦煌词‘望江南“词的命名来看,前一组词调名的 本名 ,当为‘望江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㊂夏㊁吴两人以‘忆江南“为正名,盖沿‘词律“‘钦定词谱“等传统词谱之著录㊂见夏承焘㊁吴熊和‘读词常识“,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8页㊂可参万树‘词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王奕清等编纂,孙通海㊁王景桐校点‘钦定词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版,第34页㊂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副编卷一,录有张祜‘梦江南“ 行吟洞庭句,不见洞庭人㊂尽日碧江梦,江南红树春 一首,书中 考辨 有云 此首本五言绝句诗㊂此‘梦江南“乃诗题而非词调 ,是说可从㊂因此唐五代所谓‘梦江南“词,实仅有一种,而无同名异调之虞㊂。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敦煌词的草创面貌
朱孝臧《云谣集杂曲子跋》
(近代词学家 ,有《彊村丛书》等, 《宋词三百首》选编者) 谓《云谣集》三十首: “其为词朴拙可喜, 洵倚声椎轮大辂。”
词体初期状态的特点
1.有衬字
2.字数不定 3.平仄不拘 4.月》、《定风波》 6.曲体曲式丰富多样。 以齐言居多,间有长短句; 有单曲独用的,也有数曲联章的 。
《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
敦煌词曲最主要的抄卷
是词的总集之始。 教材所选的曲词不在其中。
敦煌词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言闺情与花柳,40占%;
边客游子之呻吟,占12%;
忠臣义士之壮语,占25%; 隐君子之怡情悦志,5%; 少年学子之热望和失望,4%; 以及佛子之赞颂,7%; 医生之歌诀,2%; 其他内容约占5%。
倚声椎轮大辂— 敦煌曲子词
倚声是按照乐曲的声情、句拍 填词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 大辂,大车;天子之车
敦煌曲子词, 或称敦煌歌辞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164首; 饶宗颐《敦煌曲》,收318首; 任二北初编《敦煌曲校录》,兼及俗曲
佛曲,545首, 任二北后编定《敦煌歌辞集》,又扩大 到凡入乐者一概采录,计1200余首。
唐时敦煌乐之盛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七城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曲相和, 羌儿胡雏齐唱歌。”
敦煌石窟珍藏了一段弥足珍贵的词史
最早的《苏幕遮》大曲一套约作
于武则天末年; 最晚的或是《望江南》(边塞苦) 一首,是后晋出帝开运间 (944—946)的作品。 作品的年代以晚唐五代居多。
在敦煌发现大量词曲抄本的原因

饶宗颐不敢当“大师”

饶宗颐不敢当“大师”

饶宗颐不敢当“大师”作者:许民彤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8年第05期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

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饶北季”之说……总之,在当代学术界、文化界,在人们的心目中,饶宗颐先生学识之渊博,涉猎之广泛,建树之卓越,是公认的国学泰斗、学术巨擘、文化大师。

但是,对于所谓的“大师”的称号,饶宗颐先生又是怎样看待的呢?饶宗颐一生荣誉光环无数,但他一向淡泊名利,对人们频频尊称他为“大师”,并不以为意。

他说,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当他的百岁艺术展亮相国家博物馆时,他更是自谦“我自己什么都不懂……却得到了各位的留意”,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省和批判精神。

饶宗颐,学贯中西,他的学术思想、文化思想,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宝库。

饶宗颐十六七岁时,开始整理他父亲饶锷的遗著《潮州艺文志》,逐渐崭露头角。

此后,饶宗颐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并于1965年至1966年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将治学領域不断拓展、延伸,最终成为学界泰斗,被誉为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并出版了专著。

1962年,饶宗颐获得法兰西汉学院颁发的“儒莲汉学奖”,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他也因此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饶宗颐精于敦煌学研究,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正是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而他独立出版的《敦煌白画》一书,则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任二北编敦煌曲校录兼及俗曲佛曲545首?任二北后编定敦煌歌辞集又扩大到凡入乐者一概采录计1200余首
倚声椎轮大辂— 敦煌曲子词
倚声是按照乐曲的声情、句拍 填词
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 大辂,大车;天子之车
敦煌曲子词, 或称敦煌歌辞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164首; 饶宗颐《敦煌曲》,收318首; 任二北初编《敦煌曲校录》,兼及俗曲
以齐言居多,间有长短句;
有单曲独用的,也有数曲联章的 。
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敦煌乐代表西域音乐
后魏温子升《敦煌乐》: “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 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 (《乐府诗集》卷七十八)
唐时敦煌乐之盛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七城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曲相和, 羌儿胡雏齐唱歌。”
敦煌石窟珍藏了一段弥足珍贵的词史
敦煌词的草创面貌
朱孝臧《云谣集杂曲子跋》 (近代词学家 ,有《彊村丛书》等, 《宋词三百首》选编者)
谓《云谣集》三十首: “其为词朴拙可喜, 洵倚声椎轮大辂。”
词体初期状态的特点
1.有衬字
2.字数不定
3.平仄不拘
4.叶韵不定
5.咏调名本意者多,如《捣练子》、
《拜新月》、《定风波》
6.曲体曲式丰富多样。
佛曲,545首, 任二北后编定《敦煌歌辞集》,又扩大
到凡入乐者一概采录,计1200余首。
在敦煌发现大量词曲抄本的原因
敦煌地处通向西域的要冲,从北朝起就 是西北的音乐中心之一。
当时西亚中亚的音乐传来中国,一变而 为龟兹乐,入玉门关后再变而为西凉乐。

敦煌歌词告知了咱们什么之一——自由歌唱:敦煌词内容丰硕与风格多样的基础

敦煌歌词告知了咱们什么之一——自由歌唱:敦煌词内容丰硕与风格多样的基础

敦煌歌词告知了咱们什么(之一)——自由歌唱:敦煌词内容丰硕与风格多样的基础【内容提要】本文从系统考察敦煌词内容入手,深切探讨敦煌词的大体特点与创作规律。

文章以为,敦煌词是那时流行的“歌辞”,不但真实地反映了那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而且为文学的进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其恋情词通过心态情绪的展现,反映生活,表现性格,形成姿态各异的群体形象,乃至将个人情感与社会事件结合,内涵深厚。

咏史词气势大,意境雄,风格豪放,开以词写史咏史和反映重大社会现实之先河。

写景、记游、隐逸、咏物也都意境清新。

文章以为,敦煌歌词是由全社会各个阶级的不同人物一起参与创作的艺术整体,这些歌词切近现实和生活,唱出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内容丰硕,题材宽广,风格多样,语言通俗生动、易记易懂、朗朗上口,表现着很强的配乐性和抒情性,表现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公元1900年,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藏经洞被打开,一批沈埋千年之久的华夏文化珍品——隋唐时期的歌词重见天日,为词史研究、为华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这些词因发觉于敦煌而通常被称之为“敦煌词”、“敦煌曲”、“敦煌曲子词”、“敦煌歌辞”(“词”与“辞”通)等等,称呼虽有小别,但全都不约而同地昭示了这些作品的本质乃是那时流行的“歌辞”,即如现代人抄写保留的流行歌曲曲辞一样。

由于那时歌曲乐谱相对固定(犹如京剧中的“二八”、“流水”之类)而无需辞谱并录。

毫无疑问,这些词与音乐有着极为紧密的并生关系。

因此,研究这些歌词,研究中国古代词的进展演变,就不能不考虑音乐的因素。

一个世纪以来,敦煌词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功效,进展为敦煌学中的劲旅。

但是,文学方面的研究那么往往仅限于文本自身,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都有不尽人意处。

本文拟从敦煌词的内容考察入手,研究其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探讨其规律性的特点,以为今世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敦煌词通过近人的整理,这些作品要紧收存在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161首,非164首)、饶宗颐《敦煌词》(318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545首)与《敦煌歌辞集》(1200余首)、张璋与黄畲合编《全唐五代词}}等高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014年第3期 华南师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月 No.3.2014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mON) Jun2014 

饶宗颐与敦煌曲研究 王志鹏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饶宗颐先生的《敦煌曲》和《敦煌曲续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 饶宗颐的敦煌曲研究及其相关成果的考察,探讨饶先生在敦煌学研究及其他领域取得巨大学术成 就的原因,为进行敦煌学或其他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思考。正因为饶先生在文、史、哲、艺等方面都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因而成为跻身于世纪前列的中外著名学者。 【关键词】饶宗颐 敦煌 敦煌曲 研究 【作者简介】王志鹏(1967一),男,山西忻州人,文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3—12—27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4)03—0008—06 

敦煌写卷中大量文学作品的发现,是20世纪 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对中国唐五代文学史的研究 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敦煌曲子词堪称是敦煌 写卷中闪耀着夺目光彩的艳丽奇葩,以其丰富广阔 的生活内容、清新独特的民间风貌,引起了学界的 热切关注。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都纷纷收集、校 录、刊布和研究这批作品,如国内的王国维、罗振 玉、刘复、朱孝臧、王重民、郑振铎、任二北、唐圭璋 等先生,港台学者饶宗颐、潘重规、陈祚龙、林玫仪 等先生,日本学者铃木哲雄、入矢义高、广川尧敏、 福井文雅、川崎三手工、泽田瑞穗等先生。他们分 别从不同方面,或对敦煌曲作品整理编集,或对敦 煌曲的内容形式进行探讨,从而涌现出一批敦煌曲 研究成果,很快形成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饶 宗颐先生的《敦煌曲》和《敦煌曲续论》即是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 影响。本文拟通过对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研究相关 成果的考察,探讨饶先生的治学方法,由此思考饶 先生在敦煌学研究及其他领域取得巨大学术成就 的原因,从而为我们进行敦煌学或其他研究提供一 些理论思考和启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才疏 学浅,见闻局促,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饶宗颐《敦煌曲》研究述评 饶宗颐先生和法国学者保罗·戴密微先生合 著《敦煌曲》,于1971年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在巴黎出版。饶先生所著的部分用中文手写,戴密 微先生的部分则用法文完成,二者合为一书。饶先 生校录敦煌曲辞凡318首,戴密微先生选取其中的 193首译成法文。这是2O世纪敦煌曲子词文献整 理研究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敦煌曲》体例严密,结构周详,为研究敦煌曲 构建了总体的理论框架,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敦 煌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其结构体 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典范意义。台湾学者林玫仪 的《敦煌曲子词斟证初编》在编排体例上不取“按词 调各从其类”的方式,而是继承饶先生《敦煌曲》的 体例,“以现存卷子归属情况为准,并按各卷中收录 词调之先后顺序排列”,“且于词前之调名,亦尽量 存其旧观”④,书后还附录有“诸本辑校曲子词对照 表”“词牌及原卷号码对照表”“斯卷伯卷所录曲子 词表”以及大量原卷图版。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 辑考》也是以收藏地点和原卷编号为序来编次作 品,体例上首先说明写卷情况,然后按照写卷顺序 来录校作品。从中均可见出《敦煌曲》的深刻影响。 《敦煌曲》大致可分为理论探讨和作品校录、考 索两部分。理论探讨主要是此书的前半部分,由引 论、上篇“敦煌曲之探究”、中篇“词与佛曲之关系”、 

①林玫仪:《敦煌曲子词斟证初编》之“前言”,(台北)东大图 书公司1986年版。 

岭南学术 @饶宗颐学术思想研究 王志鹏:饶宗颐与敦煌曲研究 下篇“词之异名及长短句之成立”和“敦煌曲系年” 构成。作品校录即本编部分,其细目有新增曲子资 料、《云谣集杂曲子》及其他英法所藏杂曲卷子、新 获之佛曲及歌词、联章佛曲集目组成。此外,后面 还有附录“敦煌曲韵谱”及“词调字画索引”。在 “引论”中,作者交代此书乃为受聘法国国立科学研 究院在欧洲滞留九个月间工作之成果。在此期间, 作者认真检阅 r大量英、法等国所藏的敦煌原卷, 并将翻拍的许多照片制成图版,附录于后。全书用 中文手写抄录,较大程度地保存了敦煌写卷的文字 原貌。这在当时对于很难见到原卷的一般研究者 来说,尤为难得,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饶先生《敦煌曲》首先在引论中概括指出敦煌 曲的特质,引述王灼“词出于乐府”的学界共识后指 出,“六朝以来,乐府演为宗教文学,佛教之法乐、道 教之道曲,多与乐府结缘。唐教坊之法曲、大曲,其 曲调来源非一,不少出于宗教”。接着说明敦煌所 出唐五代歌曲,大抵有两大类:一为宗教性之赞偈 佛曲;一为民间歌唱之杂曲。前者属于梵门,后者 则为杂咏。而衡以严格曲子词标准,梵门之制,不 宜拦入。但若从文学资料而论,此类佛曲仍大有参 考价值。民间曲子作品的流行及保存于佛教寺院, 对于探讨词的起源与佛曲之关联问题,有着重要参 考价值。在精细的辨析中,概括指出了敦煌曲的特 定内容范围及其对文学文献研究的重要性,这也是 对全书主要内容的简要交代。 《敦煌曲》一书的显著特点是拓展了敦煌曲的 相关研究领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不少富有启发意 义的思考,而且也有许多对敦煌曲具体内容独到、 精要的阐释和辨析,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敦煌 曲研究体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如敦煌曲文献资料的整理,从《敦煌曲》书中的 细目“敦煌曲之订补”“新增曲子资料”和“新获之 佛曲及歌词”等即可看出,针对性很强,力避重复, 注重对已有研究资料的订正、补充,为研究者提供 更多、更为准确的文献资料信息,扩大研究范围。 在敦煌曲的理论研究上,能够紧密结合敦煌写卷中 敦煌曲的内容性质,展开理论探讨。饶先生的敦煌 曲研究除敦煌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外,同时还厶匕H ̄'徊II,K好 地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文献资料,特别是词与释门赞 咏梵唱及其发展史上的相关资料,辨析源流发展, 揭示敦煌曲发展历史及其与佛教及民间歌唱之间 的内在联系。如“敦煌曲韵谱”细目有“不见于敦煌 曲之韵目”、“词韵资料举要”,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敦 煌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 灼见。在理论研究上,经常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 甚至带有争议的观点问题,并且能够结合丰富翔实 的文献资料来阐释、辨析和探讨,从而得出中肯的 结论。这从“词之起源与佛曲(赞咏)兼论敦煌所出 之佛赞集”、“和声之型态及其在词上之运用兼论佛 曲之乐府”的内容即可看出。“词之起源与佛曲(赞 咏)兼论敦煌所出之佛赞集”首先说明佛曲最早见 于《隋书·音乐志》西凉部,唐乐府称佛曲分属七 调,此类大抵出于西域之于阗、龟兹及印度。然后 指出论词之起源,向来持论纷如,很不一致。有从 某一词调之出现,以考证词体产生之年代。如胡适 曾据敦煌《南宗定邪正五更转》证知盛唐时代已有 用双调之《五更转》,其作为宣传佛教之曲子,由齐 言变为长短不等之三字句与七字句。然而,饶先生 明确指出佛赞之兴甚早,其用长短旬者,为例极夥, 不得概目为词。《南宗赞》形式虽作长短句,而分明 题作“赞”。任二北所称的联章曲子,多属佛赞。佛 家净土宗之赞,有寄以词调出之者,然多为佛赞而 非词也。结合《乐邦文类》卷五收赋铭、偈颂、诗词 等项,说明偈颂与词严有区分。南宋初沿唐末词附 于诗之观点,故知赞之与词,不宜混淆。敦煌发现 之文学材料,“赞文”占极大多数。下文即对敦煌所 出之佛赞进行了简要梳理和介绍。“和声之型态及 其在词上之运用兼论佛曲之乐府”一节,开头指出 前人论词之起源多主泛声填实之说似宜修正。接 着说明泛声、和声在汉六朝时乐府已习用,而佛曲 多添和声,其有由佛徒改变新声者,唐词也有和声 之例。佛曲和声大抵可分有义与无义二种,同时以 敦煌写卷中佛曲说明和声也有省略者。接着举例 说明佛曲与乐府之关系约有两种:一为佛曲套入乐 府旧曲,寄以谱出者;二则纯为梵曲,后演成词牌。 可以看出,饶先生运用敦煌写卷中丰富的敦煌词曲 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论述词之起源、佛曲、乐 府的相互关系及其和声型态,观点鲜明有力,阐释 条理清晰,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对于敦煌曲的校录整理和研究,尽可能忠实于 敦煌原卷,力求提供更为准确的文献参考依据,这 是《敦煌曲》的另一特点。正如在引论中概述敦煌 曲研究状况时指出朱孝臧、王重民、任二北等先生 的研究成果,探赜索隐,对于敦煌曲研究都有贡献。 同时指出其中仍有小失,存在着不足,主要原因是 

岭 南 学 术 

@ 饶 · , 刁 

颐 

学 术 思 想 研 究 

9 岭 南 学 术 

@ 饶 刁 颐 

学 术 思 想 研 究 

10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未接触原卷,每沿前人之误,用力至深,去真相尚 远”。而饶先生则“有机缘检读英法敦煌写卷,考索 结果,复有不少新知。爰重为辑录,略加说明,俾读 者得觇原貌,或有更进一步之了解也”①。饶先生后 来在《敦煌曲续论·小引》也说:“其书限于体例,当 时用力者有二事:一为增补新获曲子,一为校订任 氏《校录》擅改之处,俾复原状。”②由此可知,作者研 究整理敦煌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力求恢复敦煌 曲的原貌,为学界提供更为准确的文献参考。同 时,《敦煌曲》的初版采用中文书写形式,尽可能按 敦煌原卷的文字收录,然后再予以辑校,这样也有 利于保存敦煌写卷中的俗体字,并附有原卷图片, 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的对比参校,以了解敦煌 写卷,这在当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意义。 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之《弁言》中有云:“因限于环 境,亦无从一一详按,益为遗憾”,又“幸以师友之 助,颇得普通印本,及种种间接资料”⑧。任二北《敦 煌曲校录》“凡例”又云:“此录宗旨,不在保存唐写 卷之原有面貌,而在追求作者之原有辞句。其因揣 摩失当,反去原作为远者,势所不免。”④相形之下, 两种整理研究敦煌曲的方法近乎截然相反。尽管 任二北先生在敦煌曲整理及理论探讨上有开风气 之先的作用,对敦煌曲的研究也表现出极大热情, 然受限于客观条件,加上时有主观任意发挥,因而 越走越远,在敦煌曲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缺憾相当 明显。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的实际,坚持独立思考,有 时能够突破单纯的理论限制,这也是《敦煌曲》一书 表现出来的可贵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对“敦煌曲 子词”材料的取舍及“唐词”名称等有争议问题的态 度上。有的学者对于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的收录 范围较广,而不大符合严格的“曲子词”文体,表示 异议: 饶著(按:此指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用的 也是“敦煌曲”的概念名称,尽管其“引论”对 “敦煌曲”与“词”的关系和联系有所阐述和认 同,但是其“本编”所校录的作品却并不限于 “曲子词”一体,也未对所录作品的性质一一加 以明确考订,因此,饶著“本编”所录实际上是 部“敦煌歌辞”选集。 同时指出任二北先生的两部敦煌曲著作也存 在相同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