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

合集下载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

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

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

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

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

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

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

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

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

《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

”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只上过一年中学,从幼年开始,饶宗颐就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藏书海洋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

其编撰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在上海的出版使29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专攻文史而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从乡邦文化拾级而上,最终成为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饶宗颐教授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

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六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饶宗颐先生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从事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

66年来,教授、研究员及院士之类的头衔有几十个,他任教、受聘的都是国际上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除香港和内地大学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大学、法国科研中心、法国远东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讲学或研究,先后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小传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在家乡建有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少年饶宗颐常躲进天啸楼里自学,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超强的自学能力。

在饶宗颐的回忆中:“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经温丹铭举荐,进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为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打下深深的基础。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

1962年,饶宗颐获得了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的“儒莲汉学奖”。

自此,饶宗颐、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饶宗颐饶宗颐的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2017年6月27日,百岁高龄的饶宗颐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他所追求的正是将中国文化传播海外。

饶宗颐的人生哲学饶宗颐曾诗云:“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这是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饶漱石,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除了在文学界有着卓越的成就外,饶漱石也是一个家庭人。

那么,饶漱石究竟有几个子女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根据相关资料,饶漱石共有两个子女,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的儿子叫饶达夫,女儿叫饶宗颐。

饶达夫,生于1944年,是饶漱石的长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是中国著名学者、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

他的成就在学术界广受认可。

饶达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对饶漱石的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和探索。

他也曾对父亲的作品进行过翻译和评论。

饶宗颐,生于1947年,是饶漱石的女儿。

她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饶宗颐主要从事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和哲学的研究工作。

她以其深入的学术见解和坚持的学术态度而受到广泛赞誉。

饶宗颐也曾多次参与父亲的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对他的思想深有体会。

饶漱石的两个子女都继承了他的文学基因,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对饶漱石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父辈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影响了子女们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来传承饶漱石的文学遗产,同时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饶漱石的子女们并不在文学创作方面像父亲那样被广泛关注,但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对饶漱石的传承确实让人敬佩。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为文学界和学术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结一下,饶漱石共有两个子女,分别是饶达夫和饶宗颐。

他们都是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基因,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以及对饶漱石的作品的翻译和评论,为文学界和学术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缅怀世纪老人 饶宗颐老先生

缅怀世纪老人 饶宗颐老先生

作为中国国学大师泰斗,饶宗颐老先生于今晨去世,享年101岁。

老先生生于1917年,原籍广东潮安。

幼承家学的饶宗颐,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十三大门类。

其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他曾说“做学问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这样。


作为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历史见证人,他经历了民国,共和国两个时期,堪称两个新旧时代交替的亲历者。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现当代国学家先后有钱锺书、季羡林与之并称,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1982年,《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锺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有人称誉为“南北学林双璧”,他造访钱锺书时,钱以自己批校过的《管锥编》手稿相赠。

虽然斯人已去,然而他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堪称是一位最伟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人人所敬仰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接触到这些相关学科,都会想起老先生的呕心沥血和鞠躬尽瘁,作为年轻一辈当知感恩,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使得这些学科才能够真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此致,献给饶宗颐老先生。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1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2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作者:聂薇做学问,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阿里山神木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吃茶去白发白眉,颜容清癯,却如老顽童般“有趣”。

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他总是眉发伸张,笑声抒怀,意味深长,“我不带徒弟,我干嘛要让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够了,不想让别人辛苦,做学问真的很辛苦。

”尽管辛苦,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一做就是八十多年。

饶宗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神力相助”。

从小,饶宗颐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是当地首富,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隶书汉人吉语二品“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饶宗颐先生介绍

饶宗颐先生介绍

响 颇 大莲诸家,于李人物画不拘一山水画法造诣集 种篇 ,著 逾已 出 版学 、 简宗 教 学音 乐 、史 、 艺古 文 字围 广 博顾 问授 。中 文 大荣 誉奖,教授于理学院以后历文志》岁续,广东年
60

,。、,、,Fra bibliotek1917
他方来音

作海饶短刊发专得及字在六渊作饶
出内教文及表著了华学文十博等教
了海授和各在六卓侨,学多,身授
不外为杂大世十越史敦,年精的是
可弘国文书界多的料煌语来通学学
磨扬际约刊各种成等学言,多者富
灭中汉有上大外就方,学孜种。五
的华学四的学,。面宗,孜外他车
贡文界百论术尚除都教古不语知,
献化及篇文期有了取学文倦。识著
。, 。,

▪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 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 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 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 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 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 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贯通古今 海纳百川
▪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 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 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 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 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 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 “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 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 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 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 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 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 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古得清气洒脱见性情
──略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
张琼芬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
摘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因其高迈独立的生命精神,其诗词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本文试图从《雪意》《念奴娇》等诗词入手,浅析其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饶宗颐;诗词;清逸脱俗;高迈独立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

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

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

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

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

当代诗论家钱仲联称饶宗颐的诗词,即使是黄遵宪、康有为、沈曾植皆有所不及,更非王国维、陈寅恪二家所能比。

刘梦芙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可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的地位之高。

饶宗颐诗词创作数量颇大,加上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的学
术与创作经历,其行踪之广,阅历之富,无论在题材内容之开拓还是在艺术创造之新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古今诗人之所仅有。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

基本囊括了选堂于1993年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共1337首,其中诗共1056首,词共281首。

[1]这些作品,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唱和,均源自生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切合时代主旋律,且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读来饶有兴味。

古人云:“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有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饶宗颐的《选堂诗词集》,正是散发着一股乾坤清气!吟其诗,赏其词,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

诗品出于人品。

这种人格境界,赋予了选堂诗歌一种高远不凡的气象。

选堂尝言:“诗、书、画,是我生命的自然流露。

”[3]饶宗颐自述,他六七岁时,想法非常多,思维非常活跃。

“我的这种气质小时候就很明显。

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

”“我那时书读得很杂。

道家的书、医书、都看,也涉猎了不少佛书。

我非常向往一个清净的世界。

”[4]可见,饶宗颐在少年时期就学养与诗心并具,养成了清高、虚静、独
立、专注的精神气质。

这种对“清静”的向往,这种清逸脱俗、古朴高雅的情趣,在其后来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表现:纪游诗《白山集》一卷,其中有一首五古《雪意》,诗云:
垂老不废诗,所怕行作吏。

前藻试商榷,逸响差可嗣。

萧寥临皋壤,沉沉会雪意。

飞琼时起舞,搅碎故乡思。

暗水情微通,浮岚痴可喜。

此间无今古,昏旦气候异。

光届岭生泽,地滑步增驶。

凝愁翠欲拾,扶梦烟如芘。

园林粲皓然,贞白明吾志。

(平生所慕为
陶贞白一流。

其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恣五欲,实可愧耻。

自云博涉,患未能精,而苦恨无书。

”余之凡鄙,其病正同,然西来读书,流览图卷,所好有同然也。


雪是美白的,是冰清玉洁的,它象征着纯洁,纯净。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对它屡赞不已:宋·吕本中说,“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 (《踏莎行》),宋·杨万里说,“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观雪》),晋·谢道蕴说,“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咏雪联》句》);选堂的《白山集》中,一连有14首诗写雪,或雪景,或雪意,或山中滑雪之情趣,或踏雪归来之情景,或雪后初晴之感悟,无不意趣盎然,多有别开生面处。

而在1970年9月至1971年春,他在讲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时,曾放笔倚声,步清真韵五十一首,亦多为咏雪之作。

面对眼前洁白无瑕之冰雪世界,饶宗颐引发出“园林粲皓然,贞白明吾志”的生命感发。

陶贞白何许人也?他乃南朝高隐陶弘景之号。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道士、学者和文学家,他聪颖好学、勤于著述、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佛道双修,著述宏富。

贞白先生之所以为选堂平生所倾慕,乃在于他站在宇宙生命观的高度,否定了“惟恣五欲”的人生选择,表达了对博学而精粹的学术的追求。

“惟恣五欲”,“五欲”指耳、目、鼻、口、心五种欲望。

又,佛教谓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情欲。

贞白先生言“人生数纪之内,识解不能周流,天壤区区,惟恣五欲,实可愧耻。

”在饶公的学问世界中,对佛教典籍和道家典籍有透彻了解,并经常把佛道打通来进行精神境界的修养。

1963年,饶公47岁的时候,应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的邀请,前往天竺梵文研究中心作学术研究,这一段研习经历,对饶公的影响是深远的,饶公后来将其书斋命名为“梨俱室”,即是明证。

佛教的智慧之光,不仅烛照了其《佛国集》的创作,而且其与儒道二家的思想智慧交融在一起,烛照着饶公此后的学术生涯、艺术生涯和文学生涯。

其文化心灵中氤氲着佛藏与道藏的智慧,在超然物外的同时,更有了无挂碍之感。

陶贞白有《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诗表达了自由自在地隐逸读书的高情,其间蕴含着远离政治不求功用的价值取向,而选堂也宣称:“只有我不走这条路,始终不粘政治。


毫无疑问,选堂如此爱雪,乃是其冰雪情怀的不自觉表现。

简言之,诗人所会之“雪意”,是一种远离世俗、无今无古,周流宇宙
的冰雪情怀——亦即独立自由纯洁精粹的生命精神。

饶公在《白山集》中,言自己“向喜诵‘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句”(谢灵运诗)。

这两句之所以深得先生赏爱,亦是因为其所蕴涵的空旷峻洁、高迈独立的情趣深契他的生命精神,契合了先生那一份自足而独立之人格追求。

我们在来看他写的一首词:
念奴娇
沈寐叟言:通元嘉山水一关,自有解脱月在。

语出华严行愿品,窃取其意。

万峰如睡,看人世污染,竟成何物。

幸有灵犀堪照彻,静对图书满壁。

石不能言,花非解语,惆怅东栏雪。

江山呈秀,待论书海英杰。

细说画里阳秋,心源了悟,兴自清秋发。

想像荒烟榛莽处,妙笔飞鸿明灭。

骑省纵横,文通破墨,冥契通穷发。

好山好水,胸中解脱寒月。

这首词,清空高旷,毫无尘俗气,作者从宇宙人生的高端俯瞰已经遭到严重污染的人世,而“灵犀照彻”,“心源了悟”,由此进入到“好山好水,胸中解脱寒月”的澄澈境界中。

月映山川,清空澄明,这完全是一种带有禅意的审美境界,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仿佛,作者从人间世中彻底解脱了出来,在山水明月——天地自然之中,找到了大自在、大超越。

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作品带来高雅脱俗的理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胡晓明曰:“这首词,高处
着想,从宇宙人生的层域俯观者尘嚣寰宇而激生清朗高明的情怀,却没有一般诗人在次所产生二元世界的尖锐对峙。

既无超世与俗世之间痛苦的心灵煎熬,又无虚热的光明渴求与对于罪恶与卑污的激烈诅咒。

词中一转语,下得如此的自珍、自爱,这是他清平灵觉的生命情调活泼泼的呈现,这首词最可见饶氏性情之情深宁静,堪为饶氏艺术心灵的点睛之作。

”[5]
在饶公的其他诗词中,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
《选堂晚兴》其一
高楼俯大荒,浮云任变化。

隐几万卷书,亦足藏天下。

茗搜文字肠,洁宫守智舍。

浩歌送北风,俛焉俟来者。

《中峤杂咏》其四:
垂柳摇丝陌上新,近溪已见十分春。

了无哀乐缠胸次,野旷天寒不见人。

《西江月·题蓝山三姊妹峰图》
月姊提携岩岫,晴岚旁礴三峰。

抬头赫日尚当中,帝所何由入梦。

送行云去水,滔滔依旧流东,洪炉天地识穷通,只手看谁抟控。

这些诗词,在理趣盎然之中,也洋溢着饶宗颐先生自得自足,独立不移的人格精神。

诗是心灵的窗户。

透过选堂的清奇之诗,我们正可触摸到其作为
现代学人那种超脱政治绝去世俗的学统之魂。

正是博古通今的深厚学养的滋润,结合着对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的深度探究,锤炼出了选堂这种澄澈纯净的独立人格,于是,他在游心溟漠、独来独往的自由王国,进行着从心所欲的开拓和创造,而取得震烁中外的学术成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汉学大师。

参考文献:
[1]饶宗颐:《选堂诗词集》,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1978年
[2]引见孟仲《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及其学术与艺术》,载郭伟川编《饶宗颐的文学与艺术》,香港天地图书,2002年,第418页。

[3]引见施议对《为二十一世纪开拓新词境,创造新词体——饶宗颐形上词访谈录》,载《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17册卷十二《词学论集》,第431页。

[4](胡晓明撰《饶宗颐访问记录》),饶宗颐学术馆,1995年11月,第6页
[5]胡晓明《饶宗颐学记》,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第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