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

教学大纲-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
教学大纲-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

2.英文名称:FUNDAMENTS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3.开课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4.课程代码: 2030600

5.学分:3

6.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

7.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8.考核形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含平时作业、出勤率、期中考试等)+实验

9.适用范围: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10.撰写人:秦萍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包含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主要从热能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介绍热功转换与能量的有效利用;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过程及其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掌握包括热力学和传热学两方面的热工理论知识,获得有关热科学的基本计算训练和解决有关热工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而且对将来解决热工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热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换,热量传递,温度场和材料热应力分析等,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许多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的领导干部,学习一些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知识,以便了解热物理现象的一些基本规律,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面对与能源、特别是热能有关的问题时能采取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措施,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

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

工程热力学部分:系统介绍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典型热工设备,对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模型简化方法、热力过程(循环)计算分析及提高设备热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热科学的基本计算和分析训练;

传热学部分:系统介绍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工程常见热量传递过程的规律及其计算方法。

四、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定义

1.学习内容

热力系统、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公理及状态方程、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系统的概念,状态参数及其性质,平衡状态、状态公理及状态方程,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的定义、实现的条件。

难点:状态参数性质的灵活应用,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之间的关系。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正确理解状态参数的性质,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定义、实现的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性质和关系;掌握不同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为工程热力学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学习内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储存能、热力学能的概念、可逆过程功量和热量的计算;闭口系和稳流系能量方程;容积功、推动功、流动功、轴功、技术功等概念及计算;各种功量之间的关系;焓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储存能、热力学能的概念、可逆过程功量和热量的计算;闭口系和稳流系能量方程;各种功量的定义、计算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焓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能运用闭口系和稳流系的能量方程,分析计算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重点掌握闭口系和稳流系的能量方程,并能分析计算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具体目标为:①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选取热力系统;②正确选用能量方程;③正确分析系统与外界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对方程进行适当简化;④正确求解方程。

第三章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及过程

1.学习内容

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各种比热容的概念、理想气体热力学能、焓、熵的增量的计算;理想气体混合物的热力性质,比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增量的计算;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包括4种基本热力过程及多变过程的特点和过程方程,过程中任意两状态间p、v、T参数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和热量的计算, 4种基本热力过程及多变过程在p-v图、T-s图上的表示及特点。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热力学能、焓、熵的增量的计算;4种基本热力过程及多变过程的特点和过程方程,过程中任意两状态间p、v、T参数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和热量的计算, 4种基本热力过程及多变过程在p-v图、T-s图上的表示及特点。

难点:注意理想气体熵变的计算公式是利用可逆过程推出的,然后再利用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的性质,说明理想气体熵变的计算公式适用于任意过程,因为对不可逆过程无法推出熵变的计算公式,这种迂回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学习借鉴。另外注意不同过程系统与外界交换功量和热量的计算方法(某些计算公式对某些过程不适用)。

3.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计算状态参数;正确理解理想气体各种比热容的概念,并会利用定值比热容和平均比热容计算过程的热量;掌握理想气体热力学能、焓、熵的增量的计算;能正确对理想气体4种基本热力过程以及多变过程进行分析计算。一般了解理想气体混合物的热力性质,比热(容)、热力学能、焓和熵的增量的计算。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学习内容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能量品质的概念、热力过程进行的方向、条件与限度;不同循环经济性指标,卡诺循环、提高循环经济性的方法、卡诺定理及其意义;克劳修斯积分不等式、熵流、熵产和熵的定义、计算和应用,闭口系和稳流系的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及其应用;做功能力和做功能力损失。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不同循环经济性指标、提高循环经济性的方法、卡诺定理及其意义;熵流、熵产和熵的定义、计算和应用、闭口系和稳流系的熵方程;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及其应用;做功能力和做功能力损失。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熵流、熵产和熵的计算和应用、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及其应用;做功能力和做功能力损失。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认识能量不仅有“数量”的多少,而且还有“品质”的高低;掌握不同循环经济性指标的定义及特点;理解卡诺循环、卡诺定理的意义,了解提高循环经济性的方法;掌握熵流、熵产和熵的定义、计算及应用;掌握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做功能力和做功能力损失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第五章水蒸气

1.学习内容

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的各阶段和各状态;各参数的定义,如:饱和压力、饱和温度、液

体热、汽化潜热、过热热等;水蒸气的p-v图和T-s图,不同压力下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的结构和应用。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蒸气的p-v图和T-s图,熟悉该图上所谓的“一点、两线、三区、五态”,以及不同压力下水蒸气定压发生过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掌握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的结构和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确定水蒸气的状态参数,并进行热力过程分析。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蒸气的定压发生过程,熟悉水蒸气的p-v图和T-s图,掌握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的结构,会灵活应用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确定水蒸气的状态参数,并进行热力过程分析;通过水蒸气热力性质和过程的计算分析,学会其他蒸气的计算分析方法。

第六章湿空气

1.学习内容

湿空气的概念、湿空气状态参数的定义及计算、湿空气的湿度图(ω -t图)及其应用、典型的湿空气热力过程分析。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饱和湿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对饱和湿空气只有2个独立的状态参数,如p、t;而对未饱和湿空气,除p、t外,还需要一个能确定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多少的参数,即需要3个独立的状态参数)、湿空气的湿度图(ω -t图)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p、t、p s、p v、t D、ρv、?、ω、t w、h等各参数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会利用水蒸气图表和湿空气的湿度图(ω -t图)查取或利用公式计算各参数。

3.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求了解湿空气的概念、湿空气状态参数的定义及计算;能正确利用湿空气的湿度图(ω-t图)确定湿空气的状态,求取各状态参数。

一般了解利用ω-t图分析工程中典型湿空气热力过程的方法。

第七章气体与蒸气的流动

1.学习内容

一维、定熵、稳定流动基本方程;气体流速与管道截面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气体喷管的选型及计算;喷管的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步骤;绝热节流现象及参数变化规律。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体流经喷管及扩压管时流体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关系;喷管的设计原则及选型、喷管出口流速、流量、以及喷管几何尺寸的计算;绝热节流现象及参数变化规律。

难点:气体喷管的选型及计算。

3.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气体流经喷管及扩压管时流体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关系;了解一维、定熵、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能根据具体情况正确进行喷管的设计和校核计算,重点内容包括:喷管选型,出口流速、流量的计算,以及喷管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绝热节流现象及参数变化规律。

第八章热力循环

1.学习内容

(1)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压缩过程(定温、多变、定熵)的特点;余隙容积、压力比对活塞式压气机容积效率的影响;多级压缩、级间冷却的工作情况;压气机的耗功计算及压气机的省功方法和途径。

(2)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实际循环抽象为理想循环的简化条件;定容加热、定压加热、混合加热理想循环的p-v图和T-s图,各种循环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功、热效率的分析计算;循环特性参数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3)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实际循环抽象为理想循环的简化条件;燃气轮机理想循环的p-v图和T-s图;循环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功、热效率的分析计算;循环特性参数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4)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理论循环的T-s图和lg p-h图;利用制冷剂的lg p-h 、耗功量w0、制冷系数ε的方法,以及提高制冷系数ε的方法。

图计算制冷量q

2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3种不同压缩过程的耗功量比较;余隙容积、压力比对容积效率的影响;多级压缩、级间冷却的最佳压力比、采用多级压缩、级间冷却的好处;压气机的耗功计算及压气机的省功方法和途径。

(2)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定容加热、定压加热、混合加热理想循环的p-v图和T-s 图,各种循环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功、热效率的分析计算;循环特性参数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3)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燃气轮机理想循环的p-v图和T-s图;循环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功、热效率的分析计算;循环特性参数及其对热效率的影响。

(4)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理论循环的T-s图和lg p-h图;利用制冷剂的lg p-h 、耗功量w0、制冷系数ε的方法,以及提高制冷系数ε的方法。

图计算制冷量q

2

难点:本章介绍了工程上几种典型热工设备(或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不同设备的工作循环不同,分析计算的内容也不同,学习时应避免相互混淆。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几种典型热工设备(或装置)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将实际循环抽象简化为理想循环的一般方法;能够熟练分析计算各种循环;掌握提高各种循环能

量利用经济性的方法和途径。

第九章导热

1.学习内容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利用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求解无限大平壁、无限长圆筒壁(或圆柱体)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或用热路图方法计算单层、多层无限大平壁和无限长圆筒壁(或圆柱体)在无内热源、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等截面肋片稳态导热的分析计算方法;集总参数法的使用条件、物理意义及其非稳态导热计算;诺谟图方法的使用条件。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热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如:温度场、温度梯度、傅里叶定律、导热系数、热流密度、热阻、稳态及非稳态导热等;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用热路图方法计算单层、多层无限大平壁或无限长圆筒壁(或圆柱体)在无内热源、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的使用条件及其物理意义,用集总参数法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

难点:注意利用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可用于任意导热问题的求解,这是求解导热问题的一般方法,而热路图方法只能求解无内热源、第一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稳态导热;另外,集总参数法使用条件的判别式有2种表达形式,即Bi≤0.1或Bi V≤0.1 M,二者本质相同,注意二者使用时的区别。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了解导热微分方程的一般推导过程及定解条件;重点掌握无内热源、第一类边界条件下,无限大平壁、无限长圆筒壁(或圆柱体)的一维稳态导热计算;了解通过等截面肋片稳态导热的分析计算方法;对非稳态导热要求熟练掌握集总参数法;了解对不满足集总参数法使用条件的非稳态导热应采用诺谟图方法计算。

第十章对流换热

1.学习内容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包括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形成及特点、对流换热热量传递机理;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相似理论、各相似准则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由实验确定准则方程式具体形式的方法;单相流体强迫对流换热计算;自然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各相似准则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相似理论三定理及对模型实验的指导意义、单相流体强迫对流换热计算、自然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难点:应用对流换热准则关系式进行单相流体强迫对流换热计算时,不但要根据对流换热类型和流动状态选择相应的准则实验关联式,还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条件(不能外延),以

及定性温度、特征尺寸、特征速度等的规定,因为同一现象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不是唯一的。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形成、发展过程);一般了解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各方程的物理意义及相似三定理的原理及应用;理解各相似准则数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应用对流换热准则关系式进行单相流体强迫对流换热计算的方法;了解自然对流换热的概念。

第十一章辐射换热

1.学习内容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角系数的定义、特性及确定方法;两个黑表面或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空间热阻和表面热阻、辐射换热的热阻网络图;应用热阻网络图计算多个表面组成封闭系统的辐射换热;遮热板原理及应用。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角系数的定义、特性及确定方法;两个黑表面或灰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空间热阻和表面热阻、辐射换热的热阻网络图;遮热板的原理及应用。

难点: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包括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前面三个定律都是针对黑体的定律,而基尔霍夫定律则揭示了实际物体(漫灰表面模型)在工程温度下其吸收率恒等于它的发射率(黑度)。注意基尔霍夫定律对太阳辐射不适用。因为太阳辐射中可见光能量比例较高,而可见光的吸收和反射与物体表面的颜色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太阳辐射,实际物体的吸收率和发射率(黑度)不相等。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角系数的计算方法、两个及以上表面组成封闭系统的辐射换热计算、遮热板原理及应用。

第十二章传热过程和换热器热计算基础

1.学习内容

复合传热与传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无限大平壁和无限长圆筒壁的传热系数k的计算;增强传热和削弱传热的一般措施及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概念;换热器的分类、对数平均温差、应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进行换热器热计算。

2.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复合传热与传热过程的概念、掌握无限大平壁传热系数k的计算。了解增强传热和削弱传热的一般措施及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概念。掌握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进行换热器热计算的方法。

难点:虽然顺流与逆流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公式相同,但式中t'

?的含义不同。

?与t''

3.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复合传热与传热过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传热的增强和减弱措施及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概念;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用对数平均温差法进行换热器热计算的方法。

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要求

(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为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基础。

(二)通过课程学习,学习本门课程中许多对实际问题的逻辑分析思路和简化、迂回处理方法,举一反三,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管理或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热力学理论基础及良好的工程素养。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现用教材:《热工基础》,秦萍、袁艳平、毕海权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主要参考书目:

1、《热工基础》,傅秦生、何雅玲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2、《热工基础》,童钧耕、王平阳、苏永康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

八、其他说明

1.教材编写说明

(1)《热工基础》包含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因此教材中将这两部分内容分为两篇。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能量转换与能量的有效利用,

传热学主要研究热量传递过程及其规律。

(2)教材在第一篇“工程热力学”部分,以理想气体为重点,首先介绍理想气体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这样,在学完1-4章之后,就可以完整地对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如热力过程是否可以进行、是否可逆、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量、系统与外界交换的功量与热量等);然后再以水蒸气为例,单独用一章介绍实际气体(蒸气)的性质,这样有利于同学将蒸气与理想气体区别开来;在了解水蒸气特性的基础上,再单独用一章进一步介绍理想气体混合物——湿空气的性质。这样安排就将理想气体、水蒸气和湿空气在讲授时间和空间(分章)上拉开了距离,可更好地避免概念混淆。

(3)教材第7-8章是利用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对工程上部分典型热工设备进行热力分析和计算的实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4)在第二篇“(工程)传热学”部分,首先在对三种基本传热方式介绍的基础上,对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概念预先进行了简单介绍,这样在讲授“通过等截面肋片的稳态导热”和非稳态导热“集总参数法”中涉及对流换热概念时,学生更容易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四年制普通本科) ■说明部分 1、课程得性质、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就是教育系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普通本科所开设得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也就是师范类普通本科得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与教学得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与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得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得分析与运用。 2。教学得基本目标 学生具备必要得教育学通论与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得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得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得功能、本质、教学目得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得师生关系、教材得使用、教学模式方法、教学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3.适应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大纲适合教育系教育学、共事业管理(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以及师范类普通本科各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4。与其她课程关系 本课程就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得介绍与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有密切得联系、 5.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占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6.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 7.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

西南交通大学数值分析题库

考试目标及考试大纲 本题库的编纂目的旨在给出多套试题,每套试题的考查范围及难度配置均基于“水平测试”原则,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每套试题的解答,可以客观公正的评定出学生对本课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等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通过它可以有效鉴别和分离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从而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出客观的综合评定结果。 本题库力求作到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教学内容,同时突显对重点概念、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的考查。考试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绪论与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有效数字、误差传播分析的全微分法、相对误差估计的条件数方法、数值运算的若干原则、数值稳定的算法、常用数值稳定技术。 非线性方程求解:方程的近似解之二分法、迭代法全局收敛性和局部收敛定理、迭代法误差的事前估计法和事后估计法、迭代过程的收敛速度、r 阶收敛定理、Aitken加速法、Ne w to n法与弦截法、牛顿局部收敛性、Ne w to n收敛的充分条件、单双点割线法(弦截法)、重根加速收敛法。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高斯消元法极其充分条件、全主元消去法、列主元消去法、高斯-若当消元法、求逆阵、各种消元运算的数量级估计与比较、矩阵三角分解法、Doolittle 和Crout三角分解的充分条件、分解法的手工操作、平方根法、Cholesky分解、改进的平方根法(免去开方)、可追赶的充分条件及适用范围、计算复杂性比较、严格对角占优阵。 解线性方程组迭代法:向量和矩阵的范数、常用向量范数的计算、范数的等价性、矩阵的相容范数、诱导范数、常用范数的计算;方程组的性态和条件数、基于条件数误差估计与迭代精度改善方法;雅可比(Jacobi)迭代法、Gauss-Seidel迭代法、迭代收敛与谱半径的关系、谱判别法、基于范数的迭代判敛法和误差估计、迭代法误差的事前估计法和事后估计法;严格对角占优阵迭代收敛的有关结论;松弛法及其迭代判敛法。 插值法:插值问题和插值法概念、插值多项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插值余项定理;Lagrange插值多项式;差商的概念和性质、差商与导数之间的关系、差商表的计算、牛顿(Newton)插值多项式;差分、差分表、等距节点插值公式;Hermite插值及其插值基函数、误差估计、插值龙格(Runge)现象;分段线性插值、分段抛物插值、分段插值的余项及收敛性和稳定性;样条曲线与样条函数、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三转角法和三弯矩法。 曲线拟合和函数逼近:最小二乘法原理和多项式拟合、函数线性无关概念、法方程有唯一解的条件、一般最小二乘法问题、最小二乘拟合函数定理、可化为线性拟合问题的常见函数类;正交多项式曲线拟合、离散正交多项式的三项递推法。最佳一致逼近问题、最佳一致逼近多项式、切比雪夫多项式、切比雪夫最小偏差定理、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应用(插值余项近似极小化、多项式降幂)。本段加黑斜体内容理论推导可以淡化,但概念需要理解。 数值积分与微分:求积公式代数精度、代数精度的简单判法、插值型求积公式、插值型求积公式的代数精度;牛顿一柯特斯(Newton-Cotes)公式、辛卜生(Simpson)公式、几种低价牛顿一柯特斯求积公式的余项;牛顿一柯特斯公式的和收敛性、复化梯形公式及其截断误差、复化Simpson公式及其截断误差、龙贝格(Romberg)求积法、外推加速法、高斯型求积公式、插值型求积公式的最高代数精度、高斯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正交多项式的构造方法、高斯公式权系数的建立、Gauss-Legendre公式的节点和系数。本段加黑斜体内容理论推导可以淡化,但概念需要理解。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法之欧拉及其改进法、龙格—库塔法、阿当姆斯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吐血整理)

填空题:5*4 1、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具 体数学活动的教学,三是数学教师的日常活动 2、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数学 的特点与作用,三是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征 3、数学认知结构在适应新情况的需要时有两个途径:顺应与同化,顺应是改变自己原有的 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则是融合新的情况于现存的认知结构中 4、据安德森的记忆扩散激活理论,要向数学证明能否顺利完成的因素有:一是思路点的正 确性,二是扩展力,三是推理能力,四是证明的方法与思考的方法 5、数概念的教学扩充模式是 6、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二是数学本身的因素,三是教育 方面的因素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各大块数学内 容的具体目标 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框架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时间与综合应用这四个 学习领域 9、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的学习 10、数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意义并且保存下来的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归属学习, 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 11、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2、中学数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是:能算,会画与会推理 13、结合现代教学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一致的观点是把解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制定解题计划,完成解题计划,回顾。 14、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 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15、为了使概念的定义正确合理,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即是定义要清晰,适度,简明,不使 用负概念 16、中学数学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与方程,几何变换 17、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模型的主要功能有解释,判断,预见 选择题:5*4 改错题:2*6 P103证明的规则 简答题:2*6 1、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答:(1)使学生认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 (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对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41109B 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学时:45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共3学分。教学计划规定上课为15周,共45学时,理论学

西南交通大学《运筹学IA》考试题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三判断对错(在括号内打×或√,在横线上说明错误原因,每题3分, 共18分,不说明错误原因不得分。) 1.线性规划模型如果有最优解,则只能在可行域D极点上达到。 (×)如果存在多重解,其它点也能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 2.把线性规划模型加入松弛变量或多余变量,目的是为了确定基本可行解 而构造单位矩阵。(×) 目的是把约束条件方程的不等式变换为等式。 3.原问题最优解也可以从对偶问题的最优单纯形表中读出来。(√) 4.用单纯形法求解时,检验数为零的变量一定是基变量。(×) 如果模型存在多重最优解时,也存在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零。 5.运输问题的解可能会有唯一解、多重解、无界解、不可行解。(×) 运输问题必定有最优解,有可能是唯一最优解,也有可能出现多重解。 6.对整数规划模型的非整数解用凑整方法处理后得到的解一定也是模型 的最优解(×) 凑整得到的解有时不是可行解,有时既使是可行解但不一定是最优解。四简答题(共12分) 1.线性规划模型中所谓的“线性”主要指的是?(4分) 答:(1)目标函数是线性的函数形式,有可能是求最大值,如追求利润 最大,也有可能是求最小值,如追求成本最低。(2分) (2)约束条件方程组由线性的等式或线性的不等式组成,有≤、=、≥ 三种形式。(2分) 2.线性规划模型的c j灵敏度分析中,如果c j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动时,目 标函数值是否也会发生改变?为什么?(8分) 答:(1)当c j 对应的变量x j 为非基变量时,最优解不会改变,目标函数值也不会改变, 因为尽管c j 发生了变动,但作为非基变量x j 的取值为0,所以目标函数中c j x j 项的取值仍然为0。(4分) (2)当c j 对应的变量x j 为基变量时,最优解不会改变,但目标函数值可能会发生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见课件) 2、试述《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分4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作具体阐述。只是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此4个方面的目标在三个学段中分别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3、评析《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对总体目标的认识: 一、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各课程目标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数学问题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4、什么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几种方式? 答: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与编排的方式。通常有(1)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事模式; (2)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3)插图、文字与图标的使用是内容的形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板式多样、色彩明丽等。

西南交通大学管理运筹学929 2018年试题和解析

机密★启用前 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 招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题代码:929 试题名称:管理运筹学一 考试时间:2017年12月 考生注意: 1.本试题共三大题,共3页,满分150分,请认真检查; 2.答题时,请直接将答题内容写在考场提供的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内容无效; 3.请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试题代码和试题名称; 4.试卷不得拆开,否则遗失后果自负。 一、 问答题(60分,共10小题,每小题6分)(答在试卷上的内容无效) 1、线性规划模型中,何谓自由变量?自由变量和决策变量是什么关系? 解答: 用设定的未知数来表示线性规划问题问题中的未知量,这个设定的未知量就叫做决策变量,决策变量没有非负约束即为自由变量;自由变量一定是决策变量,但决策变量不一定是自由变量。 2、 请分别解释无可行解、无界解、最优解的概念。 解答: 无可行解:约束方程组没有公共解,造成线性规划模型无解的解。 无界解:没有任何一个可行解能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即目标函数没有上界或下界。 最优解:在线性规划模型的所有可行解中,使得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的解。 3、 说明下面的数学模型不符合线性规划模型的什么特点? 1233 1223 21312643230 18 ..3()249,0 z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 解答: (1) 此模型不符合线性规划模型目标函数应该是线性函数的特点;

(2) 此模型不符合线性规划模型目标函数求最大值最小值的特点; (3) 此模型不符合线性规划模型约束条件方程组由线性的等式或线性的不等 式的特点。 4、 以目标函数Min 型为例,从基本可行解、求检验数以及基本可行解改进三个方面说明单纯形法和表上作业法的区别。 解答: (1) 基本可行解:单纯形法是通过构造单位矩阵来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而表 上作业法是通过另外的西北角法、最小元素法或差值法来确定初始基本可行解。 (2) 检验数:单纯形法是算出机会费用j z 以后,直接计算检验数的代数式 j j c z -,而表上作业法是通过另外的闭回路法或者位势法来计算检验数。 (3) 基本可行解改进:单纯形法和表上作业法均是在当0j j c z -≤的情况下进 一步改进基本可行解,即若基本可行解不是最小值,那么需要迭代调整。二者在确定换入变量和换出变量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方法不同,表上作业法是通过闭回路的方法来确定换入变量和换出变量;单纯形法通过行运算进行迭代。 5、 用表上作业法求运输问题的检验数的方法有闭回路法和位势法,位势法的思路是针对基变量ij x 给定系数i u 和j v ,建立方程i j ij u v c +=。请利用闭回路法的思路及以下图形的回路,证明位势法求非基变量检验数的公式ij ij i j c u v λ=--。 非基变量 基变量 基变量 基变量 证明: 因为'''',,ij i j i j x x x 是基变量,由已知条件有以下方程: '''''''',,i j j ij i j i j i i j u v c u v c u v c +=+=+= 根据闭回路法,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ij ij ij i j ij i j ij i j i j c c c c c c c c λ=+-+=-+- 即:''''ij ij i j ij i j j i j i c u v u v u v c u v λ=--++--=-- 故证得ij ij i j c u v λ=--。 6、 针对整数规划的分枝定界法: (1) 先使用什么方法求出不考虑整数约束的最优解?(3分) (2) 在整数规划模型中,设定决策变量k x 取值为整数,但用分支定界算法

西南交通大学路基课程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路基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编号: 指导教师:王迅 2015 年 6月 5 日

目录 1设计资料 (1) 2说明书 (1) 3计算书 (5) 4设计图纸 (13) 5参考文献 (15) 6附录 (16)

1设计资料 1.1线路基本信息 某Ⅰ级重型双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40km/h,K2+500~K3+500 段路堤处于直线地段,路堤挡土墙高度9m,挡土墙上部路堤高度为1m。根据实际情况,需设置重力式挡土墙。 1.2设计荷载 只考虑主力(主要力系)的作用,且不考虑常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1.3设计材料 挡土墙材料为片石砌体,墙背填料为碎石类土。相关参数可以参考附表。 2说明书 2.1认真分析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设计依据。 2.2依据 依据《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确定双线铁路的线间距,并确定路基各部分尺寸。 2.3换算土柱的确定 进行路基及其加固建筑物的力学检算时,系将路基面上的轨道静载和列车竖向活载一起换算成与路基土体容重相同的矩形土体,此为换算土柱。 绘制出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计算图示,并选取参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可参照《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附表A进行检查。 当墙后填料不均匀时,为方便计,可将墙后填料视作均质材料进行计算,容重可取墙后填料的平均容重。 2.4挡土墙尺寸的初步拟定 采用重力式仰斜挡土墙。根据规范,初步拟定墙顶宽度、墙背和墙胸的坡度、墙底宽度和坡度,然后进行检算。

2.5挡土墙设计荷载的计算 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力,一般可只计算主力,在浸水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 (原为八度)及以上地区及有冻胀力等情况下,尚应计算附加力和特殊力。本设计中只考虑如下主力: 1、墙背填料及荷载的主动土压力 作用在挡土墙墙背的主动土压力,一般按库仑主动土压力公式计算。 当破裂面交于路基面时,破裂棱体的面积S 随着挡土墙及破裂面位置而变化, 但都可归纳为一个表达式: 00tan S A B θ=- 式中 ()00,,A f H a h = ()000,,,,,,B f H a b h K l α= 当边界条件确定后,A 0、B 0为常数,并可从破裂棱体的几何关系求得。 附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库仑 主动土压力公式》给出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库仑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在具体计算时,由于无法预知破裂面的位置,一般是先假设破裂面位置,然后按此情况计算出破裂角θ,再根据几何关系来校核假设是否正确。若假设不合理,则需选用另外的破裂面位置重新计算,直至校核合理。最后可根据附表中公式计算土压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位置。 编程思路:限定破裂角θ由α~900-υ循环,给定搜索步长Δθ=0.1~0.50,以不同破裂角θ值确定相应土压力,从中找出最大值即为主动土压力。 2、墙身重力及位于挡土墙顶面上的恒载 (1)墙身重力可由挡墙面积乘以挡墙圬工的容重得到; (2)挡土墙顶面上的恒载:若设计中的换算土柱一部分已侵入挡土墙墙顶范围,则此部分换算土柱应计入挡土墙顶面上的恒载。 3、基底的法向力及摩擦力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 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 答:(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

西南交通大学2018-2019数值分析Matlab上机实习题

数值分析2018-2019第1学期上机实习题 f x,隔根第1题.给出牛顿法求函数零点的程序。调用条件:输入函数表达式() a b,输出结果:零点的值x和精度e,试取函数 区间[,] ,用牛顿法计算附近的根,判断相应的收敛速度,并给出数学解释。 1.1程序代码: f=input('输入函数表达式:y=','s'); a=input('输入迭代初始值:a='); delta=input('输入截止误差:delta='); f=sym(f); f_=diff(f); %求导 f=inline(f); f_=inline(f_); c0=a; c=c0-f(c0)/f_(c0); n=1; while abs(c-c0)>delta c0=c; c=c0-f(c0)/f_(c0); n=n+1; end err=abs(c-c0); yc=f(c); disp(strcat('用牛顿法求得零点为',num2str(c))); disp(strcat('迭代次数为',num2str(n))); disp(strcat('精度为',num2str(err))); 1.2运行结果: run('H:\Adocument\matlab\1牛顿迭代法求零点\newtondiedai.m') 输入函数表达式:y=x^4-1.4*x^3-0.48*x^2+1.408*x-0.512 输入迭代初始值:a=1 输入截止误差:delta=0.0005 用牛顿法求得零点为0.80072 迭代次数为14 精度为0.00036062 牛顿迭代法通过一系列的迭代操作使得到的结果不断逼近方程的实根,给定一个初值,每经过一次牛顿迭代,曲线上一点的切线与x轴交点就会在区间[a,b]上逐步逼近于根。上述例子中,通过给定初值x=1,经过14次迭代后,得到根为0.80072,精度为0.00036062。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铁道、道路、桥梁、隧道与地下建筑、岩土和市政工程等领域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投资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分析、思维和想象能力,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较宽厚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的环保、机械、电工电子工程技术知识。 4、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测量、制图、计算、实验、测试等基本技能。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和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学位与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和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宽广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尤其在大型交通土建工程和建筑工程方面有较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班(包括茅以升班与詹天佑班)是为探索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开办的,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数学——力学——结构”知识主线,突出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测量、绘图等基本技能训练,构筑科研创新平台,设计创新实践学分,开设科技前沿专题讲座,参与国际工程实践。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基础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形式授课,配备高水平教师担任导师进行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指导,三年级后可跟导师进入科研训练环节。在教学管理方面,突出个性化管理,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具灵活性。在教学组织上,单独开小班上课,同时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选派高水平师资授课,提供个性化实验室,开展创新性试验活动。 五、主干学科与专业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主干课程: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地质、建筑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试验与量测技术、地震工程学导论、结构分析计算机程序与应用、各专业课群组课程等。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关于小学数学课程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一)数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 1、数学的产生 2、数学的研究对象 (二)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 1、生活数学观 2、儿童数学观 3、现实数学观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一)发展公民数学素养 精英数学大众数学 数学素养:一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运用数学技能的能力,能够满足个人每天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二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二)培养数学思维 (三)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目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小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生活的变化 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儿童发展因素: (三)数学科学的发展 经典数学现代数学 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一)问题辨析 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两个目标是否一样?有何区别? 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有何区别? (1)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二)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目标 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小学算术课程标准》 3、1949——现在:九次修定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数学课程目标 (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国际趋势 美国2000年的数学课程标准,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标准,日本2000年的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反映出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趋势: 重视数的意义的理解,注重学生数感的形成;加强口算和估算的地位;强调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使用计算器;消弱复杂的笔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不提倡过早的建立数系的概念等。 二、数与代数的教育价值 1、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doc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307004 学时:51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英文名称:Curriculum and Pedagogy 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目的: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和教学论 第二节学习课程和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妇女私和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课程的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设计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和课程的形态。 教学难点:课程的形态。 第三章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第二节课程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重点:课程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内容。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实施 第二节课程评价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明确课程实施的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课程实施的含义及取向。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教学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第二节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重点:现代教学的特征和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学等概念。 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目标

基于矩阵分析的公共交通网络最优路径算法

第42卷 第3期 2007年6月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 OURNAL OF SOUTHW EST JI A OTONG UN I VERSI T Y V o.l 42 N o .3 Jun .2007收稿日期:2005 05 31 作者简介:何迪(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交通,电话:028 ********,E m a i :l hel u cy_1980@yeah .net 通讯作者:严余松(1963-),男,教授,博士,电话:028 ********,E m ai:l yanyu s o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3520670.html, 文章编号:0258 2724(2007)03 0315 05 基于矩阵分析的公共交通 网络最优路径算法 何 迪1 , 严余松1 , 郭守儆2 , 郝 光 1 (1.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为了更符合实际情况,即充分考虑换乘次数是乘客选择公共交通网络的决定因素,运行时间是其重要因素,分析了乘客心理特征,用G IS 技术建立了公共交通网络模型,构建了适合公共交通分析的直达矩阵和最小换乘矩阵.在此基础上,结合路段、节点运行时间,提出了公共交通网络最优路径算法,并用一个简单的算例对算法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公共交通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最佳路径中图分类号:U 491 文献标识码:A Opti m al R outi ng A l gorith m for Public Traffic N et work Based onM atrix Anal ysis HE D i 1 , Y AN Yusong 1 , GUO Shoujing 2 , HAO Guang 1 (1.Schoo l o f T raffi c and T ransportation ,South w est Ji aotong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 i na ;2.Schoo l o f C i v il Eng .,South w est Jiao tong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 na) Abst ract :In order to ta ll y w ith the actua l sit u ation further ,.i e .,transfer ti m es are a deter m i n i n g facto r and travel ti m e is an i m portant facto r i n passengers cho ice o f a route in a pub lic tra ffic net w or k,the psycho log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s w ere ana l y zed ,a public traffic ne t w ork m ode l based on GIS (geog raph i c al i n f o r m ation syste m )w as established ,and the pa t h p lann i n g m atri x and the least transfer m atrix used to the ana l y sis of public traffic w e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 f t h e above w orks ,an opti m al routi n g a l g orith m fo r public traffic net w orks w as proposed by consi d er i n g the link travel ti m e and the ti m e at bus stops .Fina ll y ,a si m ple exa mp le w as g iven to sho w th is a l g orit h m.K ey w ords :public tra ffi c net w ork ;G I S (geog raphical i n for m ation syste m );opti m al rou te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公路网络最短路径算法有D ij k stra 算法、Floyd 算法和M oo re Pape 算法.由于城市公交线网的特殊性,公交网络与公路网络最优出行路径算法有很大不同,文献[1]中就指出了公路网络的最优算法应用到公交网络的不足.常见的公交网络最短路径算法是采取对初始和终止站点线路集合向外扩展,逐渐逼近的搜索算法 [2] ,该模式以换乘次数最少为目标,需要进行集合的逐步扩展、排序、求交等, 具有搜索速度慢和目标单一的缺点. 笔者在分析乘客心理和对公交网络G I S (geog raph ical infor m ati o n syste m )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特殊矩阵,并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模型的计算当中,得到最优出行路径.该算法较以往将出行距离作为权重的算法更符合乘客选择出行路径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G I S 技术和特殊矩阵的应用,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计算,一方面提高了搜索速度,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