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艳-生殖毒性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日本药物生殖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简介

日本药物生殖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简介 日本药物生殖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简介来源: CDE作者: 审评四部 王庆利时间: 2002-11-28 15:23:18 审评四部王庆利 摘要:日本是受沙利度胺危害最大的国家,对其具有深远的影响。直至近日,日本对药物生殖毒性的要求依然是ICH三方最为严格的一方。1963年日本制定了最初的胎儿试验法,1965年进行了修订。197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所谓的三段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法,并在1984年和1988年进行了部分修正。在1993年接受ICH生殖毒性指导原则。其后日本对生殖毒性试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雄性生育力试验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的相关结果被纳入了ICH指导原则中。2002年日本发布了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的最新版本,本文介绍了该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日本药物生殖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基本目的利用哺乳动物检验药物可能存在的一些对生殖发育的不良影响,并公开这些不良的影响,以用于对人的生殖发育的安全性/危险性的评估。 试验方案三段试验方案是最实际的选择,通过限定给药时间来识别有可能发生损害的生殖发育阶段,该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对所有的药物都有效。但应根据药物特点、适应症、适用人群、药代动力学资料、其他药理毒理资料等方面进行科学灵活的考虑,如单一试验方案或两段试验方案等。无论选择何种研究方案,必须能充分暴露和评价药物的生殖毒性,并应说明选择的依据。试验动物不同的动物种属对药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别,为了充分暴露毒性,更准确地外推至人,最好尽可能选用多种动物。但是从经济或其他的理由来看,选择多种动物是不现实的。在选择试验动物的时候应考虑:①是否宜于做为人类疾病模型。②受试物的代谢方式与人相类似。③由于在生殖毒性试验开始之前就清楚受试物在人体的代谢方式往往是很困难的,故通常使用那些操作比较容易,而且对其一般的代谢方式和生殖生理非常熟悉的动物。④对动物自发畸形的了解和对已知的能诱发生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大鼠作为试验动物使用的历史很长,有关其生殖生理的知识及其一般代谢方式已经相当清楚,具有性成熟期、妊娠期和哺乳期都比较短的优点,是生殖毒性研究中获得经验最丰富的动物,背景资料较多。由于致畸敏感期毒性导致的毒性后果相对更严重,日本对致畸敏感期试验特别重视,认为使用多种动物进行试验,在结果类推于人时,能够提供更为充实的试验结果支持。因此,要求啮齿类动物和非啮齿类动物要分别使用一种以上。家兔是首选的非啮齿类动物。家兔体形较大,胎仔观察比较容易,给予可致胎儿畸形的药物酞胺哌啶酮,可引起和人类似的畸形。同时,该段试验使用家兔经验丰富,背景资料较多。动物数未说明具体动物数的要求。应考虑:①动物对受试物的敏感性,②所采用试验方法,③所要求的精确性等。但通常每组16~20只动物用于评价,国内外取得了一致。给药途径和频率 原则上是使用与人相同的给药途径。有多种给药途径时,首先应考虑能够出现最强反应的给药途径。选择与临床不同的给药途径时,应提供依据。①经口给药,通常使用胃管强制给药。掺食法由于动物的摄取忌避,往往达不到所期待的剂量,或是给药的剂量不准确,一般不采用。②注射给药必须注意受试物的性状及其局部毒性。静脉注射要注意注射的速度和防止药液的泄漏。使用稳定的注射速度是重要的。腹 腔内注射可能会对子宫直接产生作用,或是造成对胎仔胎盘移行,在对妊娠期动物试验时,一般不用这种方法。③有时也使用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给药。④对于临床上局部应用(皮肤、点眼、点耳、坐剂等)的药物,可采用其他给药途径代替。皮肤给药时,应避免动物舔皮肤或摩擦笼子。脱毛的皮肤上发生损伤时,会造成吸收差异,应充分注意。作为皮肤给药的替代途径,往往采用皮下注射,这与皮肤的吸收途径相类似。生殖毒性试验应每日给药。在分段试验中,注意各段间要设定至少一天的重复期。给药剂量试验目的是研究是否会对动物生殖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研究剂量反应关系及其无毒性剂量。故尽量采用多个剂量,不能拘泥于三剂量设计。为了明确剂量反应关系,设置较窄的剂量间距是适宜的。适当预试验会为药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非妊娠和妊娠动物间往往是有毒性差异的,故预试验首先采用非妊娠动物,然后用妊娠动物,这样能够更多地得到有用的信息。通常把每日1g/kg作为给药剂量的上限。对照组阴性对照的试验结果是分析整个试验结果的必需资料。根据试验者的判断可设计阳性对照或比较对照。不适宜使用对生殖发育有致畸等不良影响的物质作为溶剂,如果不清楚溶媒和乳化剂对生殖发育的影响时,最好设计无处置对照组。给药时期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雄性动物交配前给药的时间,被认为是涵盖精子形成全过程和精子成熟所需要的时间。但是,根据以日本为中心的的国际共同研究结果,如果有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缩短交配前的给药时间是可能的。目前雄性动物交配前的给药时间定为2周或4周。对2周以上的重复给药试验,对雄性动物生殖器官实施适当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未见不良影响,雄性动物交配前的给药时间可定为2周,但应就时间设定的理由和妥当性进行阐述。药代动力学资料的运用关于生殖毒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资料的运用,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①在试验设计的制定中,有助于确定动物种系、给药剂量和频率、给药途径等。②可确定受试物的吸收程度,暴露量等。③有助于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检查方法对亲代动物存活和一般状态观察至少1次/日。对出现的毒性症候,要详细观察其程度和过程。对发现死亡的动物应立即剖检,分析死亡原因。妊娠动物在给药期间每日测定体重。关于生殖器官的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2周以上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而未见影响,也未见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对受孕率的影响,可不进行特殊的检查。但当发现对受孕率有影响时,必须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精确检查。可根据需要进行精子检查,可检出生殖器官病理组织学方法难以检出的精子变化。结果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结果分析评价。对胎仔和哺乳期幼仔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时候,一般是以窝单位。应注意与同期阴性对照和历史对照的比较。结果分析出现困难的时候,实施追加试验非常重要。当发现动物有畸形发育和其他不良影响时,在确认剂量反应关系和无毒性剂量的同时,还必须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就其对人的危险性作详细的考察。可分别推定对亲代动物和对子代动物的无毒性剂量。对亲代的毒性影响包括一般毒性影响(一般状态、体重、摄食量、解剖所见等)和对生殖的影响(受孕率、妊娠时间、分娩、哺育等);对子代动物的影响则为对其发育(胎生期死亡、发育迟滞、畸形、出生后生长发育障碍等)的影响。参考文献:生殖发生毒性试验。见:日本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解说。药事日报社,2002:49-62 【致谢】彭双清教授和王秀文教授分别提供了日本2002版及上一版指导原则的中文译文。对他们的辛苦工作致以衷心的感谢!
雷公藤甲素生殖毒性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雷公藤甲素生殖毒性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李英奇;王恒;李嫚琪;杨紫轩;许瀚林;常艳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22(36)2
【摘要】雷公藤甲素是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
免疫疾病。
然而,雷公藤甲素具有严重的生殖毒性,会造成精子数量减少和活力下降,直接损伤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其毒性机制主要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及乳腺癌
耐药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等蛋白表达异常及
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生精上皮细胞、线粒体和溶酶体等中的标志酶活力下降相关。
可通过雷公藤甲素毒性缓解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和新型递药系统等方式缓解雷公藤甲素的生殖毒性。
本文主要对雷公藤甲素的生殖毒性、毒性机制及缓解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155-160)
【作者】李英奇;王恒;李嫚琪;杨紫轩;许瀚林;常艳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益诺思
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R996.2
【相关文献】
1.中药单体及复方制剂防治内分泌干扰物男性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2.多柔比星心脏毒性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3.降脂药物的肝脏毒性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因形态学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5.儿童病毒性肺炎分期防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及策略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发育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
这种毒性作用可能导致生殖能力降低、性腺功能障碍、胚胎发育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的原因、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
首先,为了明确生殖发育毒性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了解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
生殖系统的发育涉及到性腺的形成、性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以及生殖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信号调控机制。
而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则是这些机制发生障碍的结果。
化学物质对生殖发育的毒性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内分泌干扰,即化学物质模仿或干扰内源性激素的功能。
例如,某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干扰激素信号传递,导致性腺发育异常。
其二是直接细胞毒性,即化学物质通过损害生殖细胞或细胞周围的支持细胞,对生殖系统产生直接的有害影响。
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可能对生物个体、群体甚至种群水平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个体层面上,这种毒性作用可能导致生殖能力的降低,包括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性激素水平异常等。
群体层面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可能导致一代或多代的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出生缺陷的频率增加。
种群水平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对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准确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动物模型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流行病调查等。
动物模型实验通常使用小鼠、大鼠和斑马鱼等模型生物,通过观察其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
体外细胞实验则使用体外培养的生殖细胞,通过检测其发育及功能等指标,来评估化学物质的影响。
流行病调查则是通过调查人群中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的人数及其生殖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
然而,在评估生殖发育毒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生殖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调控,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
生殖毒性试验毕业论文

生殖毒性试验毕业论文标题:生殖毒性试验摘要:生殖毒性试验是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和潜在危害的重要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生殖毒性试验的研究,分析了其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生殖毒性试验在毒理学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生殖毒性试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科学手段,可为毒理学评估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殖毒性试验、化学物质、生殖系统、潜在危害、毒理学评估引言生殖毒性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造成的影响和潜在的生殖系统危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因此需要了解和评估这些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生殖毒性试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毒理学领域。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生殖毒性试验的研究,分析其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毒理学评估中的应用和意义。
1. 生殖毒性试验的原理和方法生殖毒性试验是一种用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的实验方法。
一般包括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两种方法。
1.1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生殖毒性试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给动物注射、灌胃或皮下注射等方式,将化学物质输入动物体内,然后观察和分析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常用的动物实验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
1.2 细胞实验细胞实验是生殖毒性试验的另一种方法。
研究者通过培养生殖细胞,将化学物质添加到培养基中,然后观察和分析其对细胞形态、增殖、凋亡等方面的影响。
常用的细胞实验模型包括人类细胞系、小鼠细胞系等。
2. 生殖毒性试验的应用和意义生殖毒性试验在毒理学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2.1 毒物安全评估生殖毒性试验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从而对其毒性进行分类和评定。
通过对毒物的生殖毒性进行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阈值或限制条件,用于指导和保障人和动物的健康。
2.2 毒物筛选和优化生殖毒性试验可以用来筛选和优化化学物质的开发和应用。
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的生殖毒性进行评估,可以选择出对生殖系统影响较小的化学物质,从而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生殖毒性

1.3.5 雄性激素测定
1.1.1 睾丸与附睾的解剖结构
曲精小管 白膜 鞘膜脏层 鞘膜腔
输出小管 睾丸网 直精小管 附睾管 输精管
1.1.2 人生精小管扫描电镜像 ×180
血管 间质细胞 支持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1.1.3 精子的发生过程
精子的发生是精原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精子的过程。 精子的发生过程始于胎儿期的原始生殖细胞。出生后分化成
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依次进一步分裂成熟为初级精
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 精子由间质细胞包裹释放入直精细管,并移入附睾内进一步
成熟,再经输精管送入精囊贮存。 从精原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精子,不同物种所需时间不同。人
64天、小鼠32天、家兔43天Wistar大鼠53.2天、牛54天。
1.3.4 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较在体试验具有简便的优点。 体外试验主要将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在体外条件下
进行培养,观察受试物是否引起生殖细胞改变。
也可通过分离培养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测定 支持细胞的乳酸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以及 测定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含量来判断受试物是否 对所培养细胞功能有影响。
支持细胞分泌的抑制素和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又可反馈 抑制下丘脑GnRH和腺垂体FSH及LH的分泌。
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的分泌量是相对恒定的,其中某一种 激素分泌量升高或下降,或某一种激素的相应受体改变,将 影响精子发生,并致第二性征改变及性功能障碍。
1.2 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
睾丸的功能主要是生成精子和合成雄激素。并受神 经内分泌调节。能影响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 腺的结构和功能及内分泌调节功能的因素,均可致 雄性生殖系统损害。
第八章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毒理学课件

第一节 生殖发育毒性概述
生殖发育 是哺乳动物繁衍种族的生理过程的总称。其 中包括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发生,卵细胞受精、 胚泡的形成、着床(人受精后10~14天,大、小鼠6~7 天) 、胚胎形成(8周前称胚,以后称胎)、胚胎发育、 器官发生(或称器官形成)、胎仔发育、分娩。从广义 上说还应包括胎儿娩出后的新生儿期、哺乳期、直到性 成熟的整个发育过程。
❖ 1960年前后,日本妇女以反应停(thalidomide)作镇静 剂减轻早孕反应,出生了近万名短肢畸形儿(海豹畸 形),约占早孕期服药者新生儿的1/3。
❖ 1968年和1978年在日本,1979年在台湾曾先后发生因多 氯联苯(PCBs)污染米糠油而导致的中毒事件,中毒 孕妇发生死产、早产和畸胎等。
此外,化学物质还可引起哺乳期毒性(通过乳汁致婴 儿中毒,如铅中毒)和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机能状 态的毒作用来影响生殖过程。
三、化学物质影响生殖发育毒性的途径及特点 影响途径
❖直接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对性腺的作用,产生间接影响; ❖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功能,间接影响生殖发育
人们对先天缺陷和环境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人 间悲剧后才得到的。大量资料表明许多生殖内分泌系统 疾病也与化学物质有关。
❖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原子弹,受到核辐射 的胎儿出生后患小头畸形和智力低下,婴儿一年内死亡 率达25%。
❖ 195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发现,怀孕期间服用黄体 酮,先后有600多名女婴出现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其它阶段接触发育毒物可能带来的损害:
4)出生后的发育期 人在出生前后从母乳、空气、食物、环境、玩具中摄入
铅,会引起幼儿认知功能发育和学习障碍。 父母亲吸烟(烟碱)可改变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烟碱受体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

完整的生殖发育过程细分为如下阶段。
A阶段 交配前到受孕:检查成年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 配子的发育与成熟,交配行为,受精。
B阶段 受孕到着床:检查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胚胎着 床前发育、着床。
C阶段 着床到硬腭闭合:检查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胎 体发育,主要器官形成。
D阶段 硬腭闭合到妊娠结束:检查成年雌性生殖功能、 胎体的发育与生长,器官的发育与生长。
人是第3~8周(又称胚期)。这期的特点是细胞移动 和组合,形成器官原基,四肢和颜面形成等。这时期 特别容易诱发器官结构的缺陷,即结构畸形,故又称 敏感期;也可能引起胚胎死亡。
啮齿类胚胎死亡后被吸收,称为吸收胎 (resorption),在人则以流产告终,人的胚 胎约50%死亡。
畸形的发生取决于化学毒物的性质、剂量 以及给予的时间。在胚胎期中不同日给予致畸 物会诱发不同器官畸形,因为不同器官的敏感 期有差别,过早或过迟反而不引起畸形。
(二)精子穿透试验:
(三)睾丸中标志酶活性的测定:
一类为透明质酸酶、山梨醇脱氢酶(SDH)、乳 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5-核苷酸酶、α磷酸甘油脱氢酶等,在精母细胞和精细胞中 首先出现,其含量和活性随精子的形成、成 熟而达到高峰。
另一类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尿苷二磷酸酶、鸟氨酸脱羧 酶等,在睾丸足细胞、间质细胞或精原细胞 内含量最高,其含量和活性在性成熟前达到 高峰,并随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的形成、 成熟而降低。
4、发育毒性(development toxicity):化学毒物 在着床前胚泡、器官形成,胎儿和新生儿各发 育阶段干扰正常发育过程,称为发育毒性。
不同的化学毒物作用于不同发育阶段。过早或过迟接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生殖毒性等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
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测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
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或重组形式出现的DNA 损伤的固定,通常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多阶段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发展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传学改变可能仅在其中起部分作用)。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也与肿瘤发生有关,并可提示生殖细胞出现非整倍体的可能性。
在遗传毒性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的人类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
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致突变/遗传毒性化合物的暴露与致癌性之间的相关性,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相关性,因此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
但是,因为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具有明确的相关性,所以也应同样重视化合物引起潜在可遗传性效应的风险。
此外,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可能对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分析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介绍标准试验组合方案,阐述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与追加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药物遗传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遗传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已有的药理毒理研究信息等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