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试题及其分类汇总(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基础更新到2011)
2011哲学试题-推荐下载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专题十三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哲学的基本含义,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的精华1(2011年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3(2011年高考江苏卷2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得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完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干意思是说,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冬天就不要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路途遥远而失去广阔,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尤其子恒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一,D符合题意;A、B观点正确,与题意不符;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生理机能,C观点错误。
4(2011年高考江苏卷27)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5(2011年高考江苏卷28)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来源:学_科_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2011年高考山东卷25)2010 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米,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中国哲学考研类型试题整理(中哲篇)

名词解释离坚白淮南格物万理具于一心通为天下第一要义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至良知俱分进化正名反者道之动春秋繁露言意之辩西铭六经注我致良知孔子改制考天演论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太虚即气理一分殊四句教绝四四德四几玄同奇正相生人副天数形神相即凡象皆气宙轮于宇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言立三表辩无胜静因之道物不迁言尽意神灭论一物两体理一分殊淮南格物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反者道之动合同异生之谓性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以说出故六派七宗守真存一(守一存真)命不在天而在其人知行常相须以说出故崇本举末能必副其所天人三策以无为本形质神用辨名析理形神相即法与时变济有者皆有道统说论衡独化言意之辩天人不相预以心原物休符不于祥於其仁崇有论得意在忘象独尊儒术《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心原物圣人体无一故神两故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三表四端心斋齐物论即万物之自虚理一分殊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张载王阳明民生史观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道德经》公孙龙天命之谓性斗莦之性裴頠天人交相胜四法界严复《虺书》《齐物论》五行相克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质神用得意忘象血气心知八识般若《仁学》《新理学》《大学》鹅湖之会王艮兼爱天人感应气质之性托古改制为仁由己道法自然言必立仪言尽意论物不迁论格物至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贞元六书论衡正蒙东西均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墨子的义荀子的虚一而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疾虚妄王弼的贵无僧肇的物不迁方以智的合二而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二和与同异,可否相继知己知彼,胜乃不殆三代相因,损益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人之性恶,化性起伪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神形相即,形质神用静者静动,动静皆动论六家要旨明儒学案正蒙东西均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绝地天通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表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天人相分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克己复礼为仁尽心知性知天参验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天人合一有待无待名实三玄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性三品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言尽意论形质神用人副天数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一物两体阿赖耶天人感应六相圆融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三纲领八条目心外无物理一分殊致中和心学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童心即真心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世进化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天命之性民生史观公羊三世说《严译名著丛刊》三民主义《新学伪经考》心力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中和正始之音涅盘《传习录》知难行易《论语》兼以易别生之谓性不真空心外无物一阴一阳之谓道逍遥游白马非马六相圆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三表法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天行有常不真空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天人合一谶纬中体西用五德三教北宋五子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敬除其舍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简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 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 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大学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哲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感官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影子。
以下哪一项不是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理解?A. 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B. 理念世界是感官世界的原型C. 理念世界是感官世界的原因D. 理念世界是感官世界的直接经验答案:D2.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以下哪一项不是四因说的内容?A. 质料因:事物由什么构成B. 形式因:事物的形式或结构C. 动力因:事物变化的原因D. 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答案:D3.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他对于自由和超越的追求。
以下哪一项不是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核心?A. 顺应自然B. 超越世俗C. 追求物质享受D. 无为而治答案:C4.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行为的原则?A. 行为应遵循普遍法则B. 行为应出于义务而非欲望C. 行为应以结果为导向D. 行为应尊重他人为目的而非手段答案:C5.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以下哪一项不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A. 人是自由的B. 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C. 人的本质是先天决定的D. 人的生活没有先验的意义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请简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的含义及其哲学意义。
答案: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其怀疑论哲学的核心命题,意味着通过怀疑一切可能被怀疑的事物,最终发现“怀疑”本身不能被怀疑,因为怀疑的行为本身就证明了思考者的存在。
这一命题不仅确立了自我意识的确定性,也为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基础,是现代哲学的起点。
2. 请解释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原理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
在这一过程中,事物首先以肯定的形式存在,然后遭遇否定,最后通过否定的否定达到更高层次的肯定,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统一来实现的。
大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B.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质与量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答案:B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A. 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D. 因果律、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答案:A4.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A. 唯物辩证法B. 唯心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机械唯物论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英国经验论B. 德国古典哲学C. 法国唯物主义D. 俄国民粹主义答案:B6. 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论证的是: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黑格尔D. 马克思答案:D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A.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创立了唯物主义C. 创立了辩证法D.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生产力D. 社会革命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无关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C. 人的自然属性D. 人的意识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 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答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由孤立、静止的部分组成的;(2)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3)辩证法主张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主张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答案:B3.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D. 因果律、矛盾律、排中律答案:A4. 以下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认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者?A. 马克思B. 恩格斯C. 黑格尔D. 费尔巴哈答案:C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客观规律性C. 客观必然性D. 客观可能性答案:A7. 以下哪一项不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C. 事物是绝对静止的D. 事物是相互转化的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反映答案:B9. 以下哪一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 个人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不是实践的基本特征?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 实践是纯理论的活动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辩证法的范畴?A. 原因和结果B. 必然性和偶然性C. 可能性和现实性D. 形式和内容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反映答案:ACD4. 以下哪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 个人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实践的基本特征?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 实践是纯理论的活动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试卷

《中国哲学史》课程试卷 A卷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选项。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
A.早期的天命观 B.早期阴阳说 C.早期五行说 D.元气说2、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被韩非称为“世之显学”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墨子在名实关系问题上主张()A.以名正实 B.名实相背 C.名实合一 D.取实予名4、在人性问题上,告子主张()A.性善说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不善说 D.性三品说5、荀子的“化性起伪”说是指()。
A.人性本善,后天环境的熏染使人变得虚伪B.人性本无所谓善恶,由于后天环境影响而使人有善恶之分C.人的道德品质是由圣人“起礼义、制法度”加以改造培养的结果D.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符合善的要求6、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事物区别的相对性 B.抹杀了概念间的差异C.否认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D.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是一种()。
A.带唯理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B.唯理论的唯心主义认识方法C.带经验论色彩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 D.先验论的神秘主义认识方法8、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主要表现在()。
A.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 B.否认有判别是非的标准C.否认人的认识能力 D.否认认识的可靠性9、王充认为,人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支配,而命的不同取决于()。
A.天的意志 B.人所禀受的元气不同C.前世因果 D.人的行为10、王弼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
A.自然出于名教 B.名教即自然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名教出于自然二、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1分)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 汉 大 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哲学专业试题 (1998-2011) 2
目 录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1998-20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8年) 一、名词解释(3×6) 1.发展 2.主奴辩证法 3.客观真理 4.价值 5.生产方式 6.人民群众
二、简答题(10×5)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2.怎样理解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5.简述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揭示。
三、论述题(16×2) 1.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当前认真学习和坚持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2.试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99年) 一、名词解释(4×5) ⑴ 分质变 ⑵唯心史观 ⑶偶然性 ⑷能动反映论 ⑸主体
二、简答题(8×5) ⑴、简述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⑵、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⑶、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⑷、“实践就是直接经验”这一说法对吗? ⑸、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哪些基本思想?
三、论述题(20×2,选2) 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说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⑵、试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及其方法论意义。 ⑵ 试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点的论述以及这些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0年) 一、名词解释(5×4) ⑴一元论 ⑵主体 ⑶系统 ⑷人的解放
二、简答题(10×5) ⑴、简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 ⑵、试析否定与扬弃的区别和联系。 ⑶、简述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 ⑷、“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这个说法对吗? 4
⑸ 、简述恩格斯在40年代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15×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批判把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⑶ 试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的关系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1年) 一、名词解释(3×8) ⑴形而上学 ⑵物质 ⑶必然性 ⑷实践 ⑸评价 ⑹经济基础 ⑺社会意识形态 ⑻精神文明
二、简答题(10×4) ⑴、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⑵、简述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作用。 ⑶、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⑷、简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三、论述题(18×2) ⑴、试述毛泽东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理论贡献。 ⑵、试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2年) 一、名词解释(3×8) ⑴物质 ⑵矛盾的特殊性 ⑶规律 ⑷价值 ⑸生产方式 ⑹政治上层建筑 ⑺社会心理 ⑻英雄史观
二、简答题(10×4) ⑴、简述哲学的社会功能。 ⑵、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⑶、简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⑷、简述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
三、论述题(18×2) ⑴、试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理论贡献。 ⑵、试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论述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原著(03年) 一、名词解释(4×8) ⑴客观唯心主义 ⑵二元论 ⑶因果联系 ⑷理性认识 ⑸思想上层建筑 ⑹社会形态 ⑺自由 ⑻物质文明
二、简答题(13×6) ⑴、简述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5
⑵、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⑶、怎样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⑷、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⑸、简述生产力的构成。 ⑹、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三、论述题(20×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说明当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⑵、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说明在当前我国现实中应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04年) 一、名词解释(4×8) ⑴形而上学 ⑵不可知论 ⑶必然性 ⑷实践 ⑸相对真理 ⑹社会存在 ⑺经济基础 ⑻精神文明
二、简答题(13×6) ⑴、简述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⑵、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⑶、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⑷、简述评价和认知的联系与区别。 ⑸、简述上层建筑的构成。 ⑹、简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三、论述题(20×2) ⑴、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说明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⑵、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20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98)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 2要素论 3平衡论 4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论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地位 2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3简析下列论断:“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管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三、论述题(25×2=50分) 1比较恩格斯与列宁对真理的论述 2试论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0)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 2要素论 3《资本积累论》 4两种生产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 2简述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一致的思想。 3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论”
三、论述题(25×2=50) 1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2谈谈你对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1) 一、名词解释(5×4=20) 1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2世界模式论 3五项论 4平衡论 二、简答题(10×3=30分) 1简述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2简述拉法格两种环境的学说 3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是怎样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 三、论述题(3选2,25×2=50分)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谈谈你对这些基本观点的理解。 2 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怎样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的感觉原理的?试选择列宁批判马赫主义的“要素论”、“原则同格论”、“载入说”中的一个为例,分析列宁论述唯物主义感觉原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于马克思注意认识论的意义。 3列宁在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的斗争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原理?结合列宁的阐述方式,说明 7
列宁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2)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异化劳动 2五项论 3平衡论 4要素论
二、简答题(10×4=40分) 1简述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2简述列宁认识论的三个结论。 3简述拉法格的两种环境学说 4简述斯大林《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三、论述题(20×2=40分) 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毛泽东是怎样论述矛盾的特殊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3)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2劳动解放社 3民粹派 4原则同格 5布哈林
二、简答题(15×2=30分) 1简述恩格斯实现世界观转变的道路 2简述列宁对物理学危机的认识论根源的分析。
三、辨析题(20×2=40分) 1恩格斯说:“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性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请分析这段话的基本内涵。 2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过渡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请分析这段话的基本内涵。 四、简答题(20×2=40分)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第1条中是怎样论述“实践”概念的。请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谈谈你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 2试述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