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pt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之一。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者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批判了无产阶级被剥削的现实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中心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而是由生产这些商品的劳动所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劳动者的劳动之上的,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源泉。
因此,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者的劳动被资本家剥削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不公正性和剥削性。
其次,劳动价值论帮助人们理解了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但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格形成规律,揭示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机制。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在存在着危机的因素。
当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时,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周期性危机,这使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研究资本主义危机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和不公正现象,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劳动价值论不仅有助于批判现实中的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更是探讨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路径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更是一种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高二政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PPT)3-3

• 1.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 2.对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 • 3.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 4.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5.创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没有颜色,呈透明状。根据玉米籽粒的颜色不同,玉米有黄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三种。根据玉米籽粒形态、硬度及不同用途,玉米分为普通玉米(硬粒
型、中间型、马齿型、硬偏马型、马偏硬型)和特种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两种。玉米形状和大小因品种不同有所 不同,一般玉米长8-mm,宽-mm,厚-mm,如果玉米颗粒之间差异太大,会使玉米在加工过程中难以清洗和破碎。 [] 分布范围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 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为一重要谷物。 [] 品种类型 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 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 [] 种植技术 以夏玉米为例,推行“一增四改”技术:根据品种要求合理增加种植密度; 改用耐密型品种进行种植;改用免耕精量直播技术,直播玉米密度适宜、群体整齐度好;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玉米机械化作业。 [] 选 用优良品种 精选优质良种,一般选用具有高产潜力、耐密紧凑、大穗型的中晚熟品种
玉米淀粉制糖 ? 玉米淀粉酿酒 ? 应用于石油化工 ? 变性淀粉的研究 ? 抗性淀粉的研究 8 挑选指南 推荐菜品 历史文化 形态特征 玉米 玉米 一年生高大草本。 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米,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无毛或具疵柔毛, 中脉粗壮,边缘微粗糙。顶生; 微商货源 ;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厘米, 小穗柄一长一短,分别长-毫米及-毫米,被细柔毛;两颖近等长,膜质,约具脉,被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花橙黄色;长约毫米。雌花序 被多数宽大的鞘状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孪生,成-纵行排列于粗壮之序轴上,两颖等长,宽大,无脉,具纤毛;外稃及内稃透明膜质,雌蕊具极长而细弱的线 形花柱。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一般长-毫米,宽略过于其长,胚长为颖果的/-/。染色体n=,, 8 。花果期秋季。 [] 物理特性 玉米的物理性状由粒色、粒形、种皮光泽、粒长、粒宽、百粒重、粒径、籽粒 花 花(张) 均匀程度和硬实率等指标组成。玉米 籽粒颜色包括种皮、糊粉层(富含蛋白质,也被称为蛋白质层)以及胚乳三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玉米成熟籽粒胚乳的颜色是黄色或白色,种皮和糊粉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核心思想是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剥削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劳动力成为商品。
而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然而,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力进行剥削,以低廉的工资购买劳动力,超过工资的部分则成为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理论深入剖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矛盾。
这对于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经济系统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的研究,构建了价值量的概念,作为商品交换的基础,为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认为,经济价值的产生不是完全根据个体的主观评价,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促进了经济学的深入发展。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考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然而剩余价值却流向资本家,使得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给社会带来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中的财富分配问题以及社会公正意义重大。
最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剥削和阶级对立。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概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例)1. 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例如,生产一个普通茶杯,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花费的劳动时间就决定了这个茶杯的价值量。
如果某个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 劳动价值论还强调劳动的二重性,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木匠制作桌椅,裁缝缝制衣服,这些都是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们创造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
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部分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阐述,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不平等和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1. 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方面- 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
例如,我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像华为、格力等,深刻认识到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华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不断提高通信设备生产的技术水平,格力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创新,使得它们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能够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 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由于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企业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注重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员工培训。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及其产生方式,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展开阐述。
首先,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而商品作为价值的体现,其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所决定的。
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背景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了社会经济运转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量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更深入地说明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实质。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和控制工人的劳动力,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产生机理。
他指出,劳动力是唯一能够创造价值的东西,而劳动力的价值又是根据维持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远低于它所创造的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剥削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但是这种规律是非人为的,对劳动者不利。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从劳动价值到使用价值的转换,达到公平和正义的分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路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揭示商品交换的本质、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机制。
同时,劳动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制度设计的思路。
第五讲劳动价值理论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Βιβλιοθήκη 抽象劳动概 为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
念
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 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 用性 的一般人类劳动
内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
同的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 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作业: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它与生产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业有哪些?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
加强做责任心,责任到人,责任到位 才是长 久的发 展。20.11.820.11. 8Sunday, November 08, 2020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 上。
一只绵羊 = 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 二公斤茶叶或一克黄金……
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以某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的价 值形式。
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二公斤茶叶 或一克黄金……= 一只绵羊
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 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 值形式。
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商品中蕴涵的能够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1只绵羊=2把斧子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 动。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得名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名家卡尔·马克思,是他发现的一种经济学实践,以有形物件作为经济主体,其价值由人们创造而
生成;并以有形物件作为社会财富的基础,其价值则由劳动而产生。
拉
尔夫·施莱夫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开创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经济
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架构。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社
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价值产生的唯一根据。
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基础,
而生产则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即通过劳动实现生产和消耗,以
获取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水平。
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价值来源于劳动,由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的概念,同时支持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有效的财
富管理,从而促进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关注了劳动力在结构性改革、财富管
理中发挥的作用,改善了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权利和利益,
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劳动价值论也提倡劳动
力把效率提高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使劳动创造价值得到充
分发挥,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强社会的进步性
和稳定性,并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 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 的所有者。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
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 的劳动,反映人与自然 的关系。(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 (不同质)
劳
对立
动 二
统一
重
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
商 品 二 因 素
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
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 (相同质)
(三)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 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 则回答价值的大小有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 所共有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 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 的、社会的需要的。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对立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 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 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 的两个方面。
统一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 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 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
特定具体形式
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
品的价值实体。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 因素。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
社会分工
商 品
生产资料和 劳动产品归 私人占有
经 济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 门和行业。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 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 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 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 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 发生经济联系和互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 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 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 二因素
对
物质基础
立
统
一
表 基现Biblioteka 础形交换价值式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社会属 性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
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 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
现形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二者不可 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 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 付商品的价值。
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 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一种 物品尽管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 有,两者共存于商品之中。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 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 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 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 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 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 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 造的价值。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 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则按 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三)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量的能力。
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减少), 反之,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增 加)。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
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 然条件等。
(三)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的性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