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基础理论。

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出发,马克思发展出以劳动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论”,形成了完整的物质社会经济史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认为:物质生产过程,产品的价值等于劳动者在制造它时所投
入的劳动价值。

劳动力是永恒的价值标准,所有价值都可以用它来衡量,任何其他价值都
是从劳动力价值衍生出来的。

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称为使用价值,形成物品的使用价值越高,它的价格越贵,使用价值与它的实际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物品价值,物品价值决定物品价格,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物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它提出买卖法与生
产法及价值观念等观点,即人类经济活动乃物质和精神结合的历史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创造了物质价值,从而完成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从而提出了劳动的本质
与关系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对社会主义秩序的构
建和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分析物质社会的经济结构,把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从中获得的理论推动到现实,就能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指出方向。

由此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物质社会经济史观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理论结构,而且为资本的实
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方向。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因素,而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也就是说,价值量随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而增加或减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而相对地提高或降低。

3.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这一理论经历了从配第、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发展过程,
是人们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现实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 解释商品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以及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2. 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3. 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生产和分配,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推动劳动关系的改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这一理论可以为改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

文章标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看待商品价值的角度,强调劳动是价值的衡量标准。

这一理论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而不是供求关系。

在当代经济中,随着全球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的市场定价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劳动应当是价值创造的核心。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往往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也有可能导致劳动力价值被剥削的现象。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视劳动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价值回报。

3. 自动化与劳动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劳动价值如何重新界定?在自动化生产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价值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关注和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

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背景下,劳动者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剥削,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结与回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对当代经济和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中,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寻求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我们应当从劳动价值论中汲取启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就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的探讨,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背景下。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这一理论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量包括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和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例如,一件衣服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件衣服所需的劳动时间,包括种植棉花、纺纱、织布、裁剪和缝制等各个环节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理论还强调了劳动的异质性。

不同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努力程度不同,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也不同。

例如,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高于非熟练工人的劳动价值,因为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劳动价值理论对于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与其价值相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受到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劳动价值不完全一致。

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解释商品价格的唯一理论,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理解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推进不断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古典劳动价值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进一步发展,再到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量。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他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的具体形式,提出了劳动的异质性概念,即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不同的价值。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尔·马克思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劳动既有具体劳动的形式,又有抽象劳动的形式。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

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公式及其应用首先,我们要了解劳动价值的形成。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两种类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自身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而剩余劳动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者之外其他人的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占有。

劳动力价值等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总和。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公式。

在劳动价值论中,有几个重要的公式用来描述和计算劳动价值。

其中最基本的公式是:劳动价值 = 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这个公式表明了劳动价值的基本原理,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而这个劳动时间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而不是个别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

这个公式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也是理解劳动价值的起点。

另一个重要的公式是劳动价值的等式。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的等式可以表示为:M = c + v + s其中,M代表商品的价值,c代表固定资本的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的价值,s代表剩余价值。

这个等式是劳动价值的核心等式,它反映了商品价值的构成。

固定资本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设备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剩余价值则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个等式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内在构成和形成过程,对于理解劳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劳动价值的应用。

劳动价值的公式不仅可以用来描述商品价值的构成,还可以用来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还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生产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然而,劳动价值的公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另外,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被用来对比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

这导致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因此,劳动价值的公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概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例)1. 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例如,生产一个普通茶杯,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花费的劳动时间就决定了这个茶杯的价值量。

如果某个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 劳动价值论还强调劳动的二重性,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木匠制作桌椅,裁缝缝制衣服,这些都是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们创造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

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部分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阐述,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不平等和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1. 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方面- 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

例如,我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像华为、格力等,深刻认识到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华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不断提高通信设备生产的技术水平,格力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创新,使得它们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能够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 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由于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企业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注重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员工培训。

劳动价值论框架

劳动价值论框架

劳动价值论框架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商品价值的来源和决定因素。

以下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

所有的商品价值都可以追溯到用于生产它们的劳动。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以普通水平的技能和效率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3.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劳动价值论将劳动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在社会上一般承认的一种无差别的抽象概念,而具体劳动则指特定的实际生产劳动。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将影响商品的价值。

5. 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区分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所具有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实际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适用性和争议仍然存在。

虽然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商品价值的框架,但在实际市场中,商品的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品牌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
肯定劳动、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和 资本等各种要素在创造财富中的贡献,强 调按要素分配,要保护非劳动的合法收入。 这是从分配角度考察的。 问题: • 这些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 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二.创造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抽象劳动 三.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 四.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和历史范畴 五.商品价值量的规定
方法论:
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商品- 价值-劳动-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经济-生产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 础上,阐明了商品二因素,创立了劳动二 重性学说,在对价值形式的发展作出科学 说明的基础上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首创剩余价值理论,区分了劳动和 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解决了等 价交换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新古典价值论
新古典价值论应归之于马歇尔在供求论基 础上对各种价值论的综合:他将效用价值 论当作需求的基础,通过需求价格将边际 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 律,推导出需求曲线;
新古典价值论
供给的基础是生产费用,通过货币生产 费用的引入在边际生产成本递减的基础 上推导出供给曲线;然后从供给和需求 在市场上形成均衡价格来解决价值决定 问题。后来的希克斯利用序数效用论推 导出需求曲线并扩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 均衡理论,形成了今天的新古典价值论。
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经济科学发现了价值这一组成要素,便掌 握了解决一系列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而 价值这一组成要素的发现是随着人类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人类的抽象思维所掌 握的。
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一个经济学家开始时所依据的特殊价值 学说,几乎一定是他对所要分析的现象或 所要解决的问题行将采取的基本态度的一 种快速表现。” 对价值决定的基础的探讨, 经济学家在长期的争论中形成了多种说法: 各种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效用论、 三要素论、节欲论、边际效用论、供求价 格论或均衡论 等。
效用价值论
将商品价值归结为效用或对商品的需求, 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经 院学者阿奎那也曾将公平价格解释为效用 的均等,巴尔本提出价值决定于人类的需 要关系。十八世纪以来,伯努里、加利安 尼和孔狄亚克、杜尔阁、边沁、萨伊 、劳 埃德、马尔萨斯和西尼耳相继从效用、稀 少性和二者结合方面阐述了价值的决定。
效用价值论
18世纪50年代,戈森在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基础 上,提出了“戈森定律”,70年代杰文斯、门 格尔和瓦尔拉几乎同时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 值论、主观效用价值论和稀少性价值论,即西 方学者所说的“边际革命”。门格尔的追随者 维塞尔首创边际效用名词并系统化了效用价值 论,帕累托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


数 劳 学 动 者 的 论 争 那 。 , 引 起 样 论 值 价
从 来 没 有
在 人 类 的
一 种 济 经 济 想 理 论 无 像 , 上 史 思

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
从一个简单的范畴来说明表面现象的内在结构 和内在逻辑,并非一种简单的思想游戏,而是一 切科学在认识领域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例如, 化学家企图利用分子的结构来说明一切事物;物 理学家则把分子缩小到原子、电子或质子的结构 来说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任何科学如果不能 透过一切表面形态去寻找比较简单的要素,就必 然沦为经验主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原著的基本脉络 二.劳动价值论的的基本内容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四.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原著的基本脉络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共有三章,考察了商品 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一章:商品 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 分析,阐明商品价值质与量的规定性。 第二章:交换过程 分析货币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主要分析货币的基本职 能。
劳动价值论的初步形成开始于经济理 论的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威廉·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提出 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中,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探讨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价值的构成和 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关系时,第一次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一种体系。但是在 他那里存在着价值多重规定的矛盾和 错误的“斯密教条”。
生产费用价值论
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起源于亚当·斯密的三 种收入决定价值论,萨伊认为价值取决于 生产效用的生产费用即工资、地租和利息, 随后的西尼耳从主观方面解释了生产费用 即工人的牺牲和资本家的节欲的总和,约 翰·穆勒对前人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提出了系统的生产费用论。
供求决定论
阿奎那最早认为供求关系决定公平价格, 后来的洛克、萨伊、约翰·穆勒、西尼耳、 · 郎菲尔德都从供求的角度探讨了价值的决 定。
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创造问题
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减少与商品价值量增加 的矛盾
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的价值形成问题
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商品的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要尊 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也要保护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所谓“非劳动”就是劳动者所掌握和拥有 的资本、机器、技术和知识,这些“非劳 动”一旦形成,便能创造收入。
劳动价值论
——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述到古 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色 诺分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并初步涉及到价值形式。在经院学者如马 格努和阿奎那探讨公平价格的问题时,把 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上劳动的耗费相等 的价格。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 础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阐明剩余价值来源的关键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划分资本构成的依据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五.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 规律提供了条件 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 纽.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 李嘉图发现了斯密价值规定的矛盾, 在批评斯密庸俗的价值规定的基础上 将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量贯彻到底,达到了古典劳动价值论 的最高成就。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李嘉图无法在其价值论基础上说明等价交 换和资本与劳动的交换相符合、等量资本 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从而受到很多学者 的反对,其追随者约翰·穆勒和麦克库洛赫 在新旧葡萄酒论战中,提出“积累劳动” 创造价值以及机器、自然力甚至动物的作 用也是劳动,对李嘉图的价值论庸俗化, 进而导致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完全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