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探究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探究点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分水岭的一部分,分析其背景应从19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早期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和维新变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分析。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阅读课本P124第1小节及【学思之窗】内容,结合必修1读熟《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2.阅读课本P124、125“《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内容,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如何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带来怎样的危害?

(1)经济:经济侵略方式变化: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表现:政治借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开设工厂: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直接掠夺中国资源。

开设银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危害: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机加深。(2)政治:(注意课本列强势力范围简表)

表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危害: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注】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便利帝国主义国家扩张的需要。

结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阅读课本P125第二目内容、【历史纵横】和漫画《民众的痛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造成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的内外原因。

原因(内外因):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支付大量的赔款、借款,严重自然灾害,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2.清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结果怎样?

结果:财政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

结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阅读课本第三目第1小节内容,分析并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表现、困难和发展的影响。

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国内市场);一些爱国工商业人士“实业救国”的倡导;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2.阅读课本第三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1小节内容,对比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概括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表现在哪里?

表现(结合课本简表):工矿企业数量增加;投资额增加;商办企业资本额所占百分比远远超过官督商办、官办企业。

3.阅读课本P127页第1小节,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仍然面临哪些困难?其根源是什么?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困难: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②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

③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源)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结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早期改良思想

阅读P128第二课第一目“早期改良思想”内容,结合必修3相关内容,概括早期改良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和局限

原因:(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本原因);

(2)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3)洋务运动弊端的逐渐暴露。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1)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方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影响:(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

(2)为19世纪九十年代维新变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不成熟);

(2)没有付诸实践。

结论:19世纪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概括19世纪九十年代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学说进一步传入中国。

探究二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主张

一、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1.阅读课本P130“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一目第1、2小节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作。

(1)理论来源:早期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传统的儒家思想。

(2)理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和“太平世”(民主共和制)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维新变法。

(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了变法理论。(详见【历史纵横】)

2.阅读P131【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内容,结合必修三相关知识,分析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利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利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本身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

【学思之窗】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体系了要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二、梁启超和严复的变法思想

1.阅读课本P132“梁启超与《时务报》”一目第1小节内容,结合必修三相关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1)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2)特点:明确提出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2.阅读课本P132“梁启超与《时务报》”一目第2小节内容,结合必修三相关知识,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1)主张: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

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2)特点:借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归纳:康梁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

首要目标: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上:提倡西学。

三、阅读课本P128“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和“梁启超与《时务报》”内容,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阶段采取哪些方式宣传维新变法?这些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方式

(1)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

(2)创办报刊:《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3)建立学堂:时务学堂

(4)开办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5)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2.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参考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探究三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发展历程。

(1)兴起: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1895—1898年间,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活动,促成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3)进一步发展:1897年德国强者胶州湾,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人民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如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和保国会等团体的纷纷建立。

(4)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5)失败:1898年戊戌政变。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阅读课本P134内容和图片进行概括,答案详见课本。

3. 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只是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局限)

原因: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光绪帝的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改革并不不彻底。

4. 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去分析)

特点:A.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B.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C.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探究四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艰难。

1.阅读课本P138第1小节内容和“学习延伸”,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影响改革取得成败的因素。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主要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力量对比: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小。

(4)政权保障: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5)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6)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7)其他方面: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2.戊戌变法的失败的教训说明了什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探究五 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注意史论结合)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3.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③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 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 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本课小结:

背景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结果 标志: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上: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

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

影响 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巩固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

2.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3分)(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入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4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

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

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2分)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2分)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1分)

1.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2.答案要点(10分)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统治面临危机;民族危机加剧。(3分)

(2)理由:亚洲野蛮落后,欧洲文明先进。(1分)消极影响:日本不断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侵略。(2分,答侵略侵略朝鲜、发动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亦可得

分)

(3)理由:日本文字、政俗,与中国相似;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2分)看待:有利于争取光绪帝对维新变法的支持;能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努力的

精神值得赞扬;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发动广大人民,变法运动必然失败。(2

分,任意二点。)

3.(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3分)

(2)(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2分)

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3)①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1分)

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1分)

③“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2

分)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答出一点即可,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1分)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3戊戌变法的失败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

第九章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 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 B 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 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 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184 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 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 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

山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卷 专题9 戊戌变法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2.短暂的戊戌变法悲壮地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 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3题)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 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 7.(2012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4题)“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2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 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 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19-2020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课后练习: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第二节百日维新

第二节百日维新 一、选择题 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 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 2.1898年1月,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 A.系统阐发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 C.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建议 D.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 A.强学会B.保国会 C.共进会D.兴中会 4.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D.设立外务部 6.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 A.鼓励私人办学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D.行宪法,大开国会 7.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答谢康有为救驾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8.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 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10.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材料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戊戌政变记》请回答: (1)材料一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内容是什么? (2)材料一的主张在戊戌变法法令中是怎样体现的?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4)依据材料说明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12.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时势原因)。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出现。19世纪七十年代 二、百日维新:(1)内容: 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④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3)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 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 第二节 百日维新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二节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 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和作用。 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历程 (1)面对危局,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 (2)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五大臣,奉旨在总理衙门西花厅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仿效日本变法是有效的途径。 (3)光绪帝特让康有为“条陈所见”,康有为再次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相继向光绪帝进呈了《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坚定了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已与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有相似之处;发表演说,救亡保国。又成立了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团体。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 1.实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其为“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1)政治: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特权,自谋生计;整顿吏治。 (2)经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

案等。 (3)军事:用新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等。 3.评价 (1)不彻底:没有涉及实行宪政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新政方案大多没有实行。 (2)积极作用: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一些新政措施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名师点拨] 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终目的的不一致使他们很难走到一起。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性暴露无遗,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体现了出来。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 史料一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己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史料二“皇上若决定变法,请②先举三者。……诏定国是……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 修1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点拨]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教材整理2 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与作用

(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 【提示】 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提示】 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 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 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史论拓展】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19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简述康有为等人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派人士宣传变法的历程和主要方式,概括主要代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目标: 能通过回顾变法背景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素养渗透。通过学习变法思想来源和理论特点来训练学生历史阐释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维新思想家的言行从他们身上汲取爱国精神和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开拓精神。 重点:戊戌变法运动兴起表现和康梁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 难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回顾第九章标题交代,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是交代戊戌变法的背景,第二节是讲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变法思想的宣传,第三节讲变法内容,第四节讲变法的结果以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学习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同时向学生展示PPT,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通过PPT展示时局图,让学生思考:依据图文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学生通过看图文思考,对变法背景进行阐释,学会运用图文对这件事进行实证。再让学生回顾第一节甲午战后列强对划分势力范围和进行资本输出史实,两者相互印证来证明民族危机加剧。

再连续展示PPT5、PPT6让学生依据材料概括变法背景。明确告诉这些背景就是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 戊戌变法兴起的表现的PPT7,展示其知识结构。维新变法的思想的起源、变法理论的构建、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只知识结构。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1.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早期维新思想出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从教材中找出出现这种思想的背景。这种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背景:(1)19世纪70年代,民族工业产生。(2)林则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引导。(3)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4)西学的传入 2.从早期维新思想家身上可以学到什么? 可以汲取他们敢于担责,为寻找国家和民族出路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善于学习的精神。 三、构造变法理论 3. 阅读教材思考:康有为认为提出的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是什么,来自哪家学说?康有为用这个理论和打扮孔子的目的是什么?由此可以知道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理论:力社会进化要经过“据乱世”、“人平世”、”太平世“ 目的:变法。 特点: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 4、思考并合作探究:康有为采取借助孔子权威论述变法的原因?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构建体系 三、知识疏理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经过 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兴起 ⑴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⑶上书皇帝:公车上书(了解)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⑷创办报纸、学会、学堂(了解)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潮 ⑴施政纲领: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了解) ⑵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①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②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③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⑴失败标志:1898年9 月的戊戌政变。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寄希望于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④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⑶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三)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⑵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⑶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四、重难点突破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备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北师大版选修一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单元测试

第九章单元测试 1、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 1月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 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柞折》 严复《拟上皇帝书》 2月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 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 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 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 5月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 A. 变法呼声高涨 B.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 C. 改革措施密集推行 D. 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 2、梁启超曾说,“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一主张“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这“一主张”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变法维新” C. “驱除鞑虏” D. “打倒孔家店” 3、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 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 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 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 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4、“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 ) A. 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B. 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C.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D. 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5、有史学家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是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冲击—反应’模式”。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变法维新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 6、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慈禧太后 A. 谋求富强同意有限变法 B. 与光绪帝政治理念一致 C. 完全放手支持全面变法 D. 与维新派变法理念相似 7、根据下表内容,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小节标题应该是() 台湾三民版《历史第二册》第四篇目录 A. 天国的梦想 B. 变法与立宪 C. 洋务的中兴 D. 同盟会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