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语》对话解读

合集下载

常顺有话如是说:请把《论语》读一百遍(讲于2021年7月6日)

常顺有话如是说:请把《论语》读一百遍(讲于2021年7月6日)

常顺有话如是说:请把《论语》读一百遍(讲于2021年7月6日)作者心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点击上方按钮收听朗读音频心宽福厚请把《论语》读一百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若言读一般书是如此的话,读经典书就更是如此了;若言读一般经典是如此的话,读重要经典就更更是如此了。

什么是这样的经典呢?比如说《论语》就是这样的经典。

我有位朋友,每天读一遍《论语》,他读了何止一百遍,大约千遍也不止。

何止是读,他还用毛笔每天抄写《论语》,也不知抄多少遍了。

他是位大学教授,他在个人修为、家庭经营乃至事业发展上都做的很好。

我不能说这些全归功于读《论语》,但肯定与他读《论语》、读经典有关。

每天读经典的人,还有更多的精力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吗?还有更多的心思胡吃海喝、胡作非为吗?不可能。

非但如此,读经典之人自然会与圣人的智慧相感应,会受到正能量的熏陶。

这也是一种营养,这种营养与物质营养一样重要,或曰更加重要。

或问:经典只读就行了吗?当然不是。

我说的读,也包括诵读和践行。

设想一下,经典的道理明白了,智慧开发了,如何会不照经典的教诲做人做事呢?曾国藩说过,看家族有没有希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这个家族的子弟是不是在读经典。

此言有理。

有谁在一个学期内把任何一部经典读一百遍,他的学习成绩不会低于90分。

他还说,经典很多,一时读不完,但经典中有经典,中国经典中的经典就是《论语》。

一个中国人若没有读过《论语》,他简直就不算是个中国的读书人。

他还说,据我所知,凡认真读经典的人,有个共同的心得,就是越读越高兴,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

读经典绝不仅仅是孩子和学生的事,而是所有中国人的事。

任何人都应读,谁读谁受益。

更重要的是,若家长读经典,会带动孩子们读,何乐而不为呢?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第一篇:论语101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的“尽善尽美”说《论语》有两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韶》乐是远古氏族首领舜那个时代的一种乐舞,其内容是歌颂舜能继承并发扬光大他的前辈尧的功德。

传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孔子为《韶》乐感动,一是因为它美妙无比;二是他对古代贤君舜有无尽的向往。

说《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是美与善的统一。

而听到周武王时的《武》乐时,孔子就认为它“尽美也,未尽善也”,因为宣扬的是武力,所以在孔子看来,就不那么符合“善”的道德理念了。

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

1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文字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孔子就“美”与“善”的统一也进行了阐述,“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一点。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是讲人的修养。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文饰。

论语解析,举例 -回复

论语解析,举例 -回复

论语解析,举例-回复题目:《论语》解析:深入剖析孔子的思想精髓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之记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久经沧桑的《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文将以《论语》为主线,深入剖析孔子的思想精髓,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阐述,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正文:一、人伦思想:孔子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伦理价值观念。

他认为,仁者爱人,以仁为本(《论语·述而》),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包容、尊重,遵循道义准则。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者,人也,可以敦君子,可以无君子。

”这表达了他对人伦秩序的看重与期望。

孔子不仅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精神,而且强调人们要尊重长幼、师生、朋友之间的关系。

他常常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论语·为政》中的“加我以犬马之劳”(指以谦虚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人)。

例子1:孔子的学生曾问他如何对待父母。

孔子回答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无命;多问,数罪;饮食,自倍;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为政》)这表明孔子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都不能失去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

二、教育思想:孔子被尊为中国古代教育家,他对教育的重视贯穿于《论语》的各个篇章中。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孔子建议学生要不断储备知识,并通过独立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使其成为有道德、做事有原则的人。

例子2:在《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并认为与人沟通交往是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三、政治思想:孔子强调了良好的政治秩序对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志向,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考 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考 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普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1. 引言1.1 概述人际关系和社交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的社会交往技巧,在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著有《论语》,该书是经典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本文将从《论语》中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的表现,并分析它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

首先,在第二节中,我们将讨论人际关系和社交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在第三节中,我们将详细剖析《论语》中描绘出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老师与学生、君臣之道以及友情、爱情和家庭关系等。

在第四节中,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语》中表现出来的社交适应能力,并探讨孔子及其弟子们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展示出高水平的社交技巧。

最后,在第五节中,我们将总结人际关系和社交适应能力在《论语》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并讨论它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探讨古代中国智者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举止,并探索这些智者是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展示出较高水平的社交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提升现代社会中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和社交适应能力。

2. 人际关系与社交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1 人际关系的定义和意义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构成的互动网络,包括亲属、朋友、同事和社会上其他的人。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支持、理解和帮助,同时也能够分享快乐和成功。

2.2 社交适应能力的概念和作用社交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社交环境中适应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

它包括发展合适的沟通技巧、理解社会规范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四书之《论语》原文 译文

四书之《论语》原文 译文

论语目录《论语》简介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度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与礼的辩证法怎样才算是好学?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道德与政治为政第二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是孝道的根本态度不是小问题大智若愚的颜回观察人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不要吹牛皮要团结不要分裂书呆子与空想家异端的问题不要不懂装懂做官的学问提拔正直的干部执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人不能不讲信用看过去知未来见义不为是胆小鬼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八佾第三不要铺张浪费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文献的重要性要有一颗虔诚的心问者不相亏凡事不必苛求理解的困难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关键在于练好内功一以贯之的恕忠之道义与利的选择用坏人做你的镜子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父母在世,不要远游记住父母的年纪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严于律己总不会错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保持一定的距离公冶长第五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家的君子之道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愚不可及的大智慧不念旧恶少怨恨伪君子的丑恶嘴脸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雍也第六不迁怒,不贰过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不开后门,不拉关系不自夸,不居功口才可以免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直是立身之本知之、好之与乐之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有耕耘才有收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圣与仁的不同境界述而第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的忧虑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富可求吗?孔子是不是“发烧友”?富贵如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是天才,敏以求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冒充内行闻过则喜节俭总比奢侈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第八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锋芒毕露就是祸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是不是愚民政策?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人才难得,也不在多子罕第九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循循善诱的艺术待贾而沽,不藏于椟逝者如斯夫!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大有人在后生可畏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匹夫不可夺志岁寒才知松柏后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乡党第十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圣人穿不穿时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饭睡觉不说话先进第十一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鬼神生死之间饶饶者易缺不言则已,言必有中谁能升堂入室?过犹不及文人心态的不平对症下药不要盲从上级儒者的“清明上河图”颜渊第十二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什么叫“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与质的辩论税收问题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君臣父子,各就各位片言折狱的是与非政府公务员守则君子成人之美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欲起盗心风吹草动的统治术闻人与达人先事后得及其它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君子以文会友子路第十三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谁来种田地?学以致用表率的作用知足常乐实行富民政策一言兴邦,一方丧邦近者悦,远者来欲速则不达“直”也有讲究士的标准狂者与狷者恒心的重要性“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易事而难说泰而不骄刚毅木讷,近于仁德宪问第十四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情治世和乱世的言行有言者不必有德不要溺爱,不要愚忠贫富都作等闲看什么是完人?恰到好处看人看大节用人之妙大言不惭,为之也难为谁而学?思不出其位胸襟宽广而明察人才的品质更重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怨天,不尤人历史车轮不可阻挡知其不可而为之儒学的进修纲要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无为而治忠信笃敬走遍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言与不言的利和弊杀身以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卖弄小聪明“名”的情结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众恶必察,众好必察有错不改,错上加错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得之容易守成难小知与大受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当仁不让贞而不谅工作在前,享受在后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辞达而已季氏第十六且看侵略者的逻辑礼乐征伐自谁出?朋友是有益不是有害?快乐有益不是有害?把握好说话的时机人生三戒该不该有所谓?天才、勤奋者与懒汉君子的九种思虑独善其身与用行舍藏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诗礼传家阳货第十七圣人的虚与委蛇人性的问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仁的五条行为准则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六言六蔽诗的伟大作用不学诗如面壁面立礼乐到底是什么?色厉内荏,穿窬之盗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古今人物毛病谈天何言哉?不屑之教丧期要不要改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君子尚义不尚勇君子憎恶什么?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人过四十万事休?微子第十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时代的病态孔子为什么要出国?追谁来指点迷津?到底该不该做官?穷达行藏各有志周公用人的经验?子张第十九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能日日月月有进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百工居肆,君子求学小人文过饰非君子有三变信任是前提大德不逾,小节不拘读书与做官的问题法外有情墙倒众人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圣人无常师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圣人不可毁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尧曰第二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五美,屏四恶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微子第十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时代的病态孔子为什么要出国?谁来指点迷津?到底该不该做官?穷达行藏各有志周公用人的经验谈?子张第十九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能日日月月有进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百工居肆,君子求学小人文过饰非君子有三变信任是前提大德不逾,小节不拘读书与做官的问题法外有情墙倒众人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圣人无常师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圣人不可毁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尧曰第二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尊五美,屏四恶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论语》简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2024)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2024)

孔子生平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饭: 吃,名→动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曲肱:肱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而:表顺承 之:代词,代指胳膊
而:表修饰
于:介词,对,对于。孔子安贫乐道 为人(道德修养)
解读第6与8章
同学们,如果分别给这两章取一个小标题,可以取什么? 明确:颜回之乐、孔子之乐。
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解读第6与8章
古语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孔颜乐” 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语》对话解读口苏佳佳于善志摘要: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

本文在顺应论视角下,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四个角度,对中国古代典籍((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尝试把语言学领域与文学领域中的对话研究结合起来。

关键词:语用文体学顺应论((论语》一、引言对话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

对话体是一种记录哲人思想辩证发展过程的文体,对话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地追问和探寻真理。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载的对话虽语轮较少,却凝练有力。

本文拟在顺应论视角下,对《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以期从现代语用学的角度阐释其语言使用艺术。

二、顺应论概述顺应论的提出者Jef V e r s chue r e n认为(2000:1~8),语言学有两种定位:一种是语言资源的语言学(1i ngui s t i cs of l angua g er esour ces),传统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将语言学细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学科;另一种是语言使用的语言学(1i ngui st i cs of l ang ua g e us e),也就是语用综观,即语用学是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体的角度对人类活动中的语言使用现象的综观。

V er s chuer en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涵不断地做出有意或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驱动的选择。

理解做出选择的过程,必须要了解三个核心概念:1.变异性(var i abi l i t y),语言的变异性限定选择的可能范围:2.协商性(negot i abi l i t y),语言的协商性指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形式与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3.顺应性(adapt abi l i t y),语言的顺应性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迫近交际需要达到的满意位点。

这三个概念不可分离,而且呈层级性排列;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协商性,顺应性也就失去了内容(V ers chuer en,2000:55~63)。

以顺应性为出发点,语用综观研究路向的重点由四个统一而连贯的研究角度构成:第一,语境关系顺应(cont e xt ual c o r r el a t es of adapt abi l i t y),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第二,语言结构顺应(s t r uct ur al obj ec t s of a da pt a bi l i t y),2010.10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结构过程中的原则:第三,动态顺应(dynam i as of adapt a bi l i t y),即顺应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展开;第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 a l i enc e of a dapt a t i on pr oces s es),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

它们的作用互补,而且四者在语用综观的整个框架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负荷(V er s chuer en 2000:65-69)。

如图1:三卜淼㈦图1:语用理论结构图(ger s chuer en2000:67)语境关系顺应与语言结构顺应的组合,可用于界定顺应现象的所在位置,即它们描述了语言性和超语言性并列成分在言语事件交际空间中的组合,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首要的。

动态性所涉及到的是语境和结构之间关系的本质及其历时发展,是两者互动所涉及到的全部过程的一个特点。

对顺应过程中意识突显性的研究有助于搞清这些过程与人们意识状态之问的互动关系。

理解语言的表意功能需要追溯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本文将应用顺应论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对《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

三、《论语》对话解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予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班固(1962)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根《论语》记载,不同的人向孔子问到同一个问题,孔子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

如《颜渊篇第十二》中,同是问仁,孔子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切”,答樊迟“爱人”,显示了其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与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F面尝试应用顺应论对《先进篇第十一》和《为政篇第二》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篇第十一》)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对于如此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杨伯峻,2009:115~116)这段对话共有六个话轮,孔子、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四人既是发话人(ut t er er),又是受话人(addr esse e)和释话人(i nt er pr et er)。

语境中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的各个方面通过语言使用者(即发话人和释话人)认知过程的激活,在语言使用中发挥作用。

发话人做出产出性选择,而释话人做出解释性选择。

就语境来讲,我们从心智世界的不同方面出发,继而进入社交世界,止于物理世界。

从孔子对公西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心智世界中,他对子路和冉有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正是他给出相反回答的原因。

从语言结构上讲,孑L子回答冉有时只使用了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回答子路时却使用了一个复杂的反问句。

从杨伯峻的译注中可以看出,孔子要故意压压子路的胆量,因此选择了一个语气较重的反问句,而且在这个复杂的反问句中提到了父兄的概念;而孑L子知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选择了一个简短的陈述旬给他壮胆。

由于时间维度和社会关系等其他语境维度的改变,使得“闻斯行诸?”这句问话的意义极富动态性,即便是听完孔子对公西华的回答,我们也很难确定这句问话的真正答案,因为语言的选择和意义的生成总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地变化过程当中。

和顺应媒介相联系的就是意识突显性,即语言使用中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心智运作。

感知与呈现(pe r cept i on and r epr esent at i on)、规划(pl anni ng)、记忆(m em or y)是三种促进语言选择活动的心智过程(Y er s chuer en,2000:173~200)。

首先,感知与呈现包括“求也退”“由也兼人”的范畴化过程,以及联想、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其次,“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体现了一种意图与目标相联系的活动,这种活动受制于描写文本并参与了发话活动和释话活动;最后,记忆和范畴化图式与描写文本构成互动,并在识别与回忆诸过程中得到体现。

这几种过程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突显性,而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是元语用意识(m et apr agm at i c aw ar enes s)领域,即对语言选择过程的自返性意识(r ef l exi ve aw ar enes s)。

元语用意识无处不在,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上基本上都可以见到这种意识的语言痕迹,而元语用意识上突显性程度最高的语言应用研究一端是真正的自我监控(s el f—m oni t or i ng),语言使用者总是监督着自己产出或解释话语的方式,并同时意识到意义协商的永恒必要性,又意识到阻塞这种协商的障碍在哪儿(V er s chu er en,2000:195~198)。

《为政篇第二》中的第五、六、七、八章中载有“问孝”的几段对话:孟懿子问孝。

子日:“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

”樊迟日:“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译文: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子游问孝道。

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区分呢?”子夏问孝道。

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么?”(杨伯峻,2009:13—15)同样是问孝,不同的人得到完全不同的回答。

孟懿子是鲁恒公之子仲庆父的后裔,鲁国“三桓”之一,自鲁宣公九年开始与季孙氏、叔孙氏轮流执政;盂武伯是孟懿子之子,《论衡问孔》中记载,此人“善忧父母”。

由此可见,孔子对他们的州答实则是“攻其短”。

而子游和子夏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名列“孔门十哲”,被后人合称为“游夏”,此二人深得孔子器重,能充分地理解孔子一些观点的真正含义,因此孔子在他们面前道出了“孝”道的真正内涵:要发自内心的侍奉双亲。

从语言结构上讲,孔子回答孟懿予和孟武伯时,使用了简短平淡的语句,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却使用了语重心长的反问句。

孝道的真正涵义在这一过程中动态地生成,意识突显性又反映了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

四、结语对话作为人类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文学和语言学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在顺应论的视角下对中国传统语录体著作《论语》中的几段对话进行解读,以期把语言学领域与文学领域中的对话研究结合起来。

此番尝试只是管窥之见,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V er schuer en,J.U nders t anding P r a gm t ic s呻】.B e i j i ng:Fo r ei gn L an gua ge T ea chi ng and R e sear c h Pr es s.2000.[2】班固.汉书艺文志【M1.北京:中华书局,1962.【3】3王培娟.诗性与思辨——《论语》与《柏拉图对话录》对话体探‘微….江苏社会科学,2010,(1).…4杨伯峻.论语译注(第3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9.(苏佳佳于善志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肾,m1l●.¨0川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