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文献综述

大豆文献综述
大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大豆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作物,栽培利用已有5000年历史。大豆是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大豆的株型、群体结构从而影响产量。通过合理化的大豆的种植密度,来调控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对影响和发掘大豆产量潜力至关重要。在种植密度大时,大豆的个体所拥有的空间和营养面积小,个体生长细弱;种植密度小时,个体所拥有的光、气、水、肥份额大,个体长势健壮。目前,国内外研究正在探索窄行密植对大豆产量、品质、株型以及群体结构的影响和作用,以便应用到实际育种工作中,挖掘大豆产量潜力,从而选育出优良的大豆品种。

关键词:大豆、窄行密植、株型、群体结构

植物群居在一起,在植物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共存的形式叫做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外貌,植物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形成群落内部环境,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群落中的植物本身。

大豆的群体结构是指田间生长着的大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的配置状态。单位面积上植株的多少对群体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植株少了,群体稀疏,叶面积指数小,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良好,群体很难布满空间;植株太多,群体密集,叶面积指数过大,株间郁闭,单株开花数减少,影响产量。虽然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补偿、反馈和自动调节(叶片调位运动、叶片镶嵌),然而这种补偿是有限度的,要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

美国大豆专家R.L.Cooper于1967年开始研究密植半矮秆体系,其结果证实,减小行距可增加产量。黑龙江省在引进其体系基础上,形成了“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体系。以上的增产的原因在于加大了种植密度,改变了田间配置,株距和行距更加接近,可使群体更好地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1]。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大豆密植(窄行密植)的研究逐渐重视,研究其对于产量、品质、株型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寻求在育种工作上有所突破。本研究以辽豆14为研究材料,研究辽豆14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产量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及群体生态因子变化规律,分析矮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与群体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探讨矮秆密植大豆的超高产株型及群体生理生态特性。这对合理栽培措施的运用及超高产育种指标的有效选择将具有意义。

1.植株性状、理想株型与群体结构

1.1植株性状

1.1.1 株高

不同密度对株高有不同的要求,若密度小,植株可高大、粗壮、分枝多些;若密度大,植株则应相对矮些,且为主茎性,但不要太矮,因为植株过矮,其植株的主茎节数受到限制,单株结荚数难以提高。株高与结荚习性和生育期关系较密切,因此也受到地域的影响。株高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地区其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田保明(1989) [2]在河南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的试验则认为,株高对单株产量有正效应。株高与产量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

1.1.2 分枝数

分枝数的多少、分枝的长度及张开角度对株型的影响很大。根据分枝产量和主茎产量占整个单株产量的比率,把大豆品种分为主茎型、分枝型和均匀型。

1.1.3 主茎节数

大豆为节上结实,所以提高主茎节数对于提高单株结荚数是至关重要的,梁红(2000)[3]指出主茎节数与单主株产量密切相关。郝欣先等(2000)[4]通过育种实践和研究,明确认为创造每节结荚多、株结荚密为突破点,结合改造形态形状,提高转化系数等是提高大豆品种产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1.4 叶形

叶片是大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大豆产量主要来源于叶片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在密植条件下,相对于圆叶来说,窄叶光能截获量要多一些,有利于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并且窄叶与较多每荚粒数这一性状相关程度大。叶片的长*宽对于光能截获有很大影响。

1.1.5 叶柄

叶柄长度和角度对于冠层的分布,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改善群体的受光条件,提高单叶光合速率至关重要。叶柄的状态,影响光能的截获,和光合作用。

1.2 理想株型

王金陵(1982)提出了“生态型育种原则”,率先在大豆育种上提出了株型育种[5]。闵兴中、盖钧镒(1991)认为,大豆理想株型主要是指植株受光态势的茎、叶构成,还包括内在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源、流、库的相应生理过程[6]。董钻、张仁双(1993)根据辽宁省的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设计了株高130厘米以上,多节、分枝少而短、叶片上小下大、单株呈塔形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的高产株型[7]。宋力平等(1994)认为,黑龙江省高寒地区机械化栽培条件下的大豆理想株型应当是:株高中等,节多,节密,少分枝,尖叶的亚有限结荚习性类型[8]。总之,在良好个体株型个体基础上,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改善群体的受光条件,提高单叶光合速率是大豆实现高产和超高产的条件之一。

1.3 群体结构

1.3.1 冠层结构

董振国(1994)提出群体冠层结构性状可分为3类:(1)群体数量性状,包括群体的密度、高度和群体叶面积等;(2)群体几何性状,即叶倾角和叶方位角;(3)群体空间散布性状,指群体中各器官(主要是叶片)在空间的分布状态[9]。在不同生态区因其环境条件不同,获得的高产生理模式就有可能不同,即理想株型具有地域性。但不论在何种生态条件下,某一品种理想株型的群体结构应该是在适宜的密度下发育形成的群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体内微生态环境,以有效提高群体的光合生理特性,最终使其产量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1.3.2 叶面积指数及叶片分布

许多研究己指出,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是决定光合产物的多少、衡量群体结构的重要指标,叶面积指数过大、过小或猛升、陡降,均难获得高产。叶面指数相同的两个作物群体,若叶片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同,群体内光的分布不同,农田光能利用率也不同。当叶片均匀分布时,处于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农田光能利用率高。通过小叶的抬起、降落、扭转,叶面始终保持良好的受光态势,叶柄也能上下起落,左右扭转。叶片的调位运动使叶层镶嵌性良好是大豆群体的突出特征,叶层的镶嵌性一方面使各个叶片得以截获阳光,另一方面也使大豆群体各叶层的光照自上而下极度削弱。

1.3.3 冠层结构与透光特性

在群体不同高度测定光强度,可以得到群体冠层内短波辐射的剖面分布图。每一高度的测定有些取自受光点,有些取自遮光点,求得平均值用I表示,用I/I。表示对光能截获的比率,即透光率。(I。为冠层顶部自然光照强度)。I/I。随各层叶面积指数增加而减小。植株上层叶片近于上束,下层叶片近于水平方向展出,这样单位叶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降低,而使较多叶片处在光补偿点以上状态,I比较大,在各层分布均衡,不致少数叶片在光补偿点以下,可以提高群体的光合效率。董钻等(1981)研究表明,大豆群体消光系数大,说明叶片遮光较严重,中部和下部叶片接受的光线少,这对于植株上、中、下部均能结荚的大豆来说是很不利的[10]。在冠层内的光线中,散射光的比率较大,而散射光对于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所以,探讨高产大豆群体结构下的各层次辐射透过率及散射辐射透过率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2.窄行密植较新研究进展

周勋波等(2010)研究表明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植株相对均匀分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11]。刘忠堂(2002),章建新,李劲松等(2007)研究表明大豆窄行密植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间距,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性,有利于叶面积扩展、提高根干重和吸收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生产潜力而实现增产的[12-13]。李生秀等(2005)通过不同密度和宽、窄行距配置试验认为, 大豆在保持合理群体密度下,适当扩大行距,缩短窄行行距(即窄行密植) ,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通风透光条件,使大豆植株上、中、下始终处于良好的光合条件下,充分发挥后期单株生产力[14]。李劲松等(2007)研究表明,缩小行距与增加密度均对大豆的株高、茎粗、始荚高度、分枝数、LAI、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根冠比等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大豆子粒产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行距的影响小于密度;不同密度有其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在60.0万株/hm 密度下,20 cm行距较3O,40 cm行距有利于优化大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15]。于洪久(2009)认为合理的大豆群体结构是决定大豆产量的中心,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是调节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大豆群体的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的动态变化出发,研究大豆群体的光合性能,可以深入地揭示光合源与籽粒库的关系,从而为大豆优质高产提供适宜的光合生理指标[16]。张伟,张惠君,王海英等(2006)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17]。

参考文献

[1].王连铮,郭庆元.现代中国大豆.金盾出版社.2007.8:547-583

[2].田保明.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89,1: 6-8.

[3].梁红等.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经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0,3:126-127.

[4] .郝欣先等.山东夏大豆品种农艺性状演进和遗传型特征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0,2:77-81.

[5].王金陵.大豆杂交后代处理方法程序的探讨.大豆科学,1982,1(1):1-16

[6].闵兴中等.大豆鼓粒期源库关系研究.江苏农业学报,1991,7(4):13-19

[7].董钻等.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大豆科学,1993,12(1):1-7

[8].宋力平等.浅谈大豆理想株型育种.大豆通报,1994,4:15-16

[9].董振国.农田作物层环境生态.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4-320

[10].董钻.大豆的器官平衡与产量.辽宁农业科学,1981,3:14-21

[11].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生态学报,2010, 30(3):691—697

[12].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大豆科学, 2002, 21 (2):117-122.

[13].章建新,李劲松.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7, 26 (4) : 500-505.

[14].李生秀,魏建军,刘建国等.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新疆农业科学,2005,42 (6):412-414

[15].李劲松,章建新,张佩玲等.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21-23

[16].于洪久.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2009,6:1115-1118

[17].张伟,张惠君,王海英等.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大豆科学2006,03:283-285

浅谈大豆栽培技术

浅谈大豆栽培技术 发表时间:2009-09-28T17:16:54.75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刘雷麻君君[导读] 中国是大豆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一、概况 中国是大豆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大豆面积、产量与出口量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大豆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组装与推广上发展缓慢,单产水平不高,导致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同时,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大豆发展迅猛,在国际大豆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对我国大豆生产发展冲击很大。目前,我国大豆年产量约1300万吨左右,只占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四。1996年,我国更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到2000年,大豆及豆饼进口量超过900多万吨,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大豆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此,在注重选育大豆新品种同时,必须做好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新的配套技术的研究、试验与示范;另一方面搞好现有高产栽培技术的组装与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十五”期间,东北大豆主产区应继续推广“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比较成熟的技术,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迎茬问题。同时在不同生态地区研究组装并推广适宜的高产配套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大力推广大豆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与机械化,到“十五”末期大豆平均单产达到180千克左右,使东北成为我国商品大豆与出口大豆的主要产区。 二、种植方法 1、品种选择与处理选用增产潜力大、内在及外观品质好的优质大豆品种,如合丰35、绥农14、黑农33、豫豆2 2、鲁豆11、中黄4号等,要求种子发芽率90%以上,纯度98%以上。进行种子播前精选,剔除病种及杂质等,同时根据不同土壤环境与病虫害情况,选用合适的种衣剂包衣,有的也可用微肥、菌肥、ABT生根粉等拌种,增强种子活力。2、合理耕作整地与轮作。大豆种植应坚持合理轮作,在东北可与玉米、小麦等轮作,减少重茬、迎茬面积,同时尽量秸秆还田,以培肥地力。整地以深松为原则,东北大豆主产区采用深松旋耕机进行深松耙茬,增强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涝能力,一般耕翻深度20厘米左右。垄作大豆整地要与起垄相结合,做到垄体垄沟深松。 3、机械化精量播种。东北大豆产区4月下旬到5月上旬开始播种,地膜大豆可适当提前播种。东北地区利用大豆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点播,使植株分布均匀,播种深度3~5厘米。垄作大豆采取窄行密植技术,一般60厘米小垄种2行,90~105厘米大垄种4行,小行距12厘米左右,亩密度加大到2.5万~3万株,增产15%~20%。 4、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的科学施肥方法,根据不同土壤肥力情况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经过化验与计算,确定化肥施用时间与用量。一般采取分层深施,即底肥施在垄下16~18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种肥施在种下4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0%;另外,在始花期至终花期可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施。这样就满足了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5、进行科学田间管理。重点是防治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腐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蚜虫等。蚜虫采取熏蒸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根腐病、孢囊线虫等可根据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种衣剂包衣、选用50%福美双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等办法。大豆田间杂草很多,要筛选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尽量控制施用量。播种前或出苗前结合中耕进行一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结荚期再喷一次除草剂,在开花末期至结荚期可根据大豆长势喷施化学调控剂,保证大豆高产。 三、注意事项 1、品种选择要适当。良种与良法结合才能获得高产,必须选择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大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应采用矮秆、半矮秆的耐密品种,不宜选择生育期过长,植株过高的品种,保证在种植密度增加情况下获得高产。 2、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不宜过深,也不应太浅,且做到深浅一致,否则都将影响种子发芽及植株的整齐度。 3、注意平衡施肥分层施肥时,应注意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大豆对肥料的不同需求,同时注重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 (作者单位:15003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人民政府)

2021大豆加工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1年大豆加工行业市 场调研报告

目录 1.大豆加工行业现状 (4) 1.1大豆加工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4) 1.2大豆加工市场规模分析 (6) 2.大豆加工行业前景趋势 (7) 2.1大豆供给压力凸显 (7) 2.2价格持续上扬 (7) 2.3延伸产业链 (7) 2.4行业协同整合成为趋势 (8) 2.5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8) 2.6服务模式多元化 (9) 2.7需求开拓 (9) 3.大豆加工行业存在的问题 (9) 3.1国产大豆精深加工水平低 (10) 3.2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 (10) 3.3国产大豆小规模分散种植、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11) 3.4耕作管理粗放 (12) 3.5行业服务无序化 (12) 3.6供应链整合度低 (12) 3.7基础工作薄弱 (12) 3.8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3)

3.9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4.大豆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 4.1大豆加工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 4.2大豆加工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4) 4.3大豆加工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4) 4.4大豆加工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 5.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分析 (16) 5.1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分析 (16)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16)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16)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17)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17) 5.2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18) 5.3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18) 6.大豆加工产业投资分析 (19) 6.1中国大豆加工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19) 6.2中国大豆加工行业投资风险 (19) 6.3中国大豆加工行业投资收益 (20)

大豆蛋白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大豆蛋白用量最大的是肉制品,将大豆蛋白掺加到肉制品中,可以保证肉制品所含水分,脂肪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组织成型的保持能力。香肠中加入大豆蛋白,可提高肉类中水分和脂肪的固着力,并与淀粉凝在一起稳定剂存在于脂肪乳化液中。午餐肉里把大豆蛋白加入肉末中与其它成分能较好的混合,并膨胀成一个完整的块装。在肉末制品中加放的大豆蛋白使肉汁不至于很快失去水分和脂肪。在熟火腿中使用大豆蛋白作熏烤液,不仅可增加蛋白质含量,而且还改进了持水能力,使产品含汁、鲜嫩。据资料报道,把大豆分离蛋白、水、盐溶液注入到火腿中,经揉制加工,每100g生火腿可生产135kg热火腿,而且口感和味道俱佳。从营养学角度看,大豆蛋白的氨基酸含量低,添加到肉制品中,可以起互补作用,成为更为理想的高级蛋白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通过制粉公司的科学家研制成功纤维状蛋白及其仿肉制品,将组织化大豆蛋白纤维经着色、成型、加工成类似牛肉、鸡肉、猪肉、火腿、腊肉、鱼肉类的仿制品,开始进入消费市场。日本在1975年开始生产仿肉制品,并进入市场,这种产品主要采用纺丝粘结法制得。无论从形态方面还是触感方面都是最佳的,其咀嚼性与优质肉制品或鱼贝类相比毫不逊色。现在,全球知名企业的名、优、特大豆蛋白产品有:美国迪克思公司生产大豆蛋白牛肉、大豆蛋白鸡肉;美国中央公司生产的大豆蛋白鸡脯、炸排、美国PMS公司生产的素火腿、素香肠和素鸡肉;美国朱兰公司生产的仿肉汉堡包、荷兰斯库腾集团生产的“大豆来富”蛋白食品等。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全价蛋白类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的品种之一。 功能特性 乳化性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水合性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膨胀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分离蛋白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最高水分保持能力为14g水/g蛋白质。 吸油性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分离蛋白的吸油率为154%。 凝胶性它使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度、可塑性和弹性,既可做水的载体,也可做风味剂、糖及其它配合物的载体,这对食品加工极为有利。 发泡性大豆蛋白中,分离蛋白的发泡性能最好。利用大豆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结膜性当肉切碎后,用分离蛋白与鸡蛋蛋白的混合物涂在其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易于干燥,可以防止气味散失,有利于再水化过程,并对再水化产品提供合理的结构。

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1 中国大陆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一、 大豆供需状况 1、需求状况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蛋白食品和饲料蛋白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大陆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996年以前,中国大陆年产大豆1,000万吨左右,主要是直接食用或作为副食品如豆芽、豆浆、豆腐等,基本可满足大陆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消费水平升级,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迅速增加,使大豆的需求迅速增加。大豆压榨后的产品主要为豆油和豆粕,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等等,比小麦、玉米、大米的环节要复杂得多。 中国大陆是一个食用油严重短缺的国家,2008年植物油及油籽折油净进口总量为1,535.2万吨,占大陆植物油供给能力的62%,同比上升了1.1%,对外供给依赖进一步上升。2008年中国大陆豆油消费1017万吨,占植物油消费的40%左右,其中进口豆油259万吨、进口大豆3,744万吨,折油693万吨。大陆大豆产量1,650万吨,用于榨油约380万吨,折油65万吨,进口豆油及油籽折油占比为93.6%。 中国大陆是世界第一大饲料消费国,第二大商品饲料生产国,但饲养所用的蛋白质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大量进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占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约85%的豆粕被用于养殖业和家禽的饲养,作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图1:大陆大豆历年需求及增长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20% 0%20%40%60%縂需求(万噸)增長率% 资料来源:农业部 2007年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 万吨,比2000 年的1,977 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豆油产量从349 万吨增至631 万吨,年均增长8.8%;豆粕产量从1569 万吨增至2,664万吨,年均增长7.9%。 大陆国家粮油资讯中心预计,2008年度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将达到3,790万吨,预计未来

大豆蛋白质含量是怎样的

大豆蛋白质含量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吃到一些豆制品,比如我们平时作为早餐首先的豆浆以及豆腐,他们的营养价值都是非常丰富的,经常食用还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好处,但是我们对大豆的营养价值不是特别的了解,为了能让我更好吸收大豆的营养价值,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大豆蛋白质含量是怎样的。 大豆蛋白质含量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最高、氨基酸组成合理的农作物。大豆蛋白质含量范围在35-50%之间,平均蛋白含量在40%左右,其蛋白质组成分别为63%球蛋白,12%白蛋白,3%醇溶蛋白和7%谷蛋白。 黄豆的功效与作用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2、防止血管硬化:黄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 3、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 4、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5、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黄豆不含胆固醇,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预防心脏病,黄豆中还含有一种抑胰酶的物质,它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黄豆被营养学家推荐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理想保健品。黄豆中所含的软磷脂的大脑细胞组成的重要部分,常吃黄豆对增加和改善大脑技能有重要的效能。 祖国医学认为,服食黄豆可另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精髓,增力气,补虚开胃,是适宜虚弱者使用的补益食品,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健身宁心,下利大肠,润燥消水的功效。 食用功效 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咽炎、结膜炎、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 贴士 1、应用于手足抽筋疼痛:黄豆100克,细米糠60克,加水煎至黄豆熟烂,一天分2次吃; 2、应用于烧烫伤:治疗期间每天用黄豆适量煮汁服,可加快治愈,愈后无疤痕。 3、美国从事转基因农产品与人体健康研究的人士发现,吃豆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吉林省九台市文章来源: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点击数:11565 更新时间:2010/10/28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蛋白来源。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大豆平均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平均每公顷是3.45吨以上,阿根廷每公顷在2.55吨以上,美国每公顷2.25吨以上,而中国每公顷不足1.7吨,说明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与其它大豆主产国有很大差距。所以如何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已成为我国入世后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我国大豆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农业部从2002年就已开始将大豆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期通过5年的时间使我国大豆品质差、产量低的状况有较大转变。现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大豆产量、品质已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东北乃至吉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是大豆的最佳生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将大豆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给大家: 一、选用良种 多年实践证明,大豆原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多,种子的可种性逐年降低,致使大豆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单株粒数减少,抗病性降低,品质下降,大豆产量逐年递减。据试验,一个品种连续种植5年,其减产幅度达13%以上。因此,在高产大豆生产上,应该杜绝使用自留种,更不要盲目引种,要应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良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我省应选择生育115-125天左右的大豆品种。 第二应注意倒伏性问题。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第三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品种。我省病毒病、霜霉病发生严重,所以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综合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在选用大豆品种时,应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吉林省应选用的优质高产品种有:吉林21、吉林35、吉林39、吉林47、吉育57、吉育58、长农13、长农15、长农22、吉科豆1号、黑农35、黑农38等品种。 二、合理轮作 大豆是用地、养地的作物。它作为禾谷类的前茬,能使后茬有不同程度增产效果。据省科院调查,玉米以大豆为前茬比禾本科作物为前茬增产16%。为什么以大豆为前茬增产效果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目前,世界大豆主产国有四个,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从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生产情况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巴西是第二大豆生产国,阿根廷、中国的大豆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三、四位。07年在全球23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的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的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在世界转基因大豆这场漩涡中,由于转基因大豆的成本远低于非转基因大豆,我国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 中国从1995年开始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是2022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2008年进口大豆的压榨量达到3900万吨,国产大豆则为200万吨,也就是说有超过95%的油脂压榨企业使用进口大豆。2009年全年大豆的进口量是4200万吨,占到了全国大豆油市场的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约占世界的1/3。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较大的供给缺口。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将延续递增走势,直到中国人口增长出现拐点。(见图1) (图1) 二、美国阴谋的开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对大豆产业这意味着大豆加工行业将对外资开放。由于低廉的进口成本,利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加工行业在此期间获得了丰厚利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王双双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王双双 发表时间:2016-11-21T16:02:51.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8期作者:王双双[导读]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二农场 155620 一、选茬与整地 1.选茬根据轮作要求优先选用麦茬、玉米茬,其次是经济作物茬,尽量减少大豆、杂豆、向日葵茬面积。 2.整地麦茬整地:适时实施深松、耙、耢等作业,整地达到深、暄、平、碎标准。实现秋起垄、秋镇压或春季当土壤化冻4-5cm时立即镇压保墒。(1)整地质量标准:深松30-35cm,深浅一致,到头到边,不重不漏。(2)秋起垄标准:要达到四度,深度:垄顶到垄底深度30-35cm;高度:垄台高度20-25cm;直度:千米弯曲度不超过10cm;齐度:到头,到边,地头整齐。(3)秋施药:秋整地达播后,地温降在5℃以下时进行秋施药作业。配方(每公顷):90%乙草胺1.5-1.8kg+75%噻吩磺隆30-40g(播后苗前也应用此配方)。 二、选种及种子处理 1.选种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的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2.种子处理 2.1种子精选:待播的种子要进行精选,选后的种子要求大小整齐一致,无病粒,净度99%以上,芽率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力求播一粒,出一棵苗。 2.2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播种前应将种子晒2-3天。晒种时应薄铺勤翻,防止中午强光曝晒,造成种皮破裂而导致病菌浸染。 2.3拌种:为防治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等,用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4%进行药剂拌种,防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也可用辛硫磷乳剂闷种,即用50%辛硫磷0.5公斤加12.5公斤水制成稀释液,每公斤该液可拌10公斤种子,拌后4个小时,阴干后播种。也可用大豆专用种衣剂包衣,防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以及地下害虫。当土壤有效钼含量小于0.15ppm时,每千克种子用0.5%钼酸铵溶于20毫升水中,然后洒在大豆种子上,混拌均匀,阴干后播种。 三、播种 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 2.播法。用垄三耕播机或2BT-2播种机播种,小行距10-12厘米。 3.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一般公顷保苗27-32万株。 4.播种质量。种、肥分箱,不混合,播后种、肥不接触,不重播,不漏播,不断条,播种均匀,播后及时镇压。 四、田间管理 1.查苗补种。齐苗后进行查苗,缺苗时及时补种。补种时把种子在水中浸2~3h,如天气干旱时带水补种。 2.中耕定苗。一般间苗和中耕除草二者结合进行,间苗的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一片真叶展开时进行间苗。间苗时应注意淘汰弱苗、病苗和杂亩,保留健壮苗,中耕深度为5~10cm。 3.中耕追肥。在初花期完成3次中耕的最后1次,深度为10~12cm,埋土不超过第1复计节,并可根据大豆生长情况,适量追施氮、磷配合肥,施尿素4~5kg/667m2和过磷酸钙7.5~10kg/667m2。 在大豆初花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进行灌溉,并视植株生长情况叶面喷肥,一般用0.75~1kg/667m2尿素加磷酸二氢钾0.3kg/667m2,对水30L/667m2叶面喷施。采取喷灌灌溉方法的,可结合喷灌叶面喷肥。 4.施用壮秆剂 由于植株高大,容易倒伏,影响产量。喷生长调节剂三碘苯酸可以抑制大豆生长,使大豆茎秆矮化,防止倒伏,有利花芽形成。始花期用3~5g/667m2三粉剂或15~18mL/667m2乳剂,对水25~30L/667m2喷洒,盛花期用粉剂8~10g/667m2,乳剂30~40mL/667m2,加水40~50L/667m2喷洒有利于增产。 5.除草。做到化学灭草、机械灭草和人工灭草相结合。 5.1机械灭草早期播种或低洼地块,当大豆钩头出土时采取机械碰头土防冻、灭草,中耕作业土层厚度不过2cm,作业标准以“深趟、重耢、浅覆土”为准。第一遍中耕在大豆一片复叶期,深松杆齿带翼形尺(或耘锄)进行深松除草,垄沟深松28-30厘米;第二遍中耕在大豆2-3片复叶期,结合人工锄草垄沟深松30cm,带铧子趟成方头垄;第三遍中耕在大豆4-5叶期(初花期)进行封垄作业。 5.2人工除草大豆子叶展开后立即开始人工除草1遍,七月份及时人工拔大草,做到8月20日前视野内无超过作物的大草。 5.3化学除草总的要求以土壤处理为主,以茎叶除草为辅。大面积推广播前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放除杂草技术。播前土壤处理推广秋施药技术,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采用播种、喷药、镇压一条龙作业技术,或播种后2-3d内实施封闭灭草。配方(每公顷):氟磺胺草醚1.5-1.8kg+拿捕净1.5-2kg(或高效盖草能0.7kg)+植物油助剂(药笑宝)1kg或尿素3-5kg。 6.防治病虫害 6.1大豆病害。防治大豆根腐病,每公顷用2%宁南霉素0.75-1公斤,混配乐得固体叶面营养剂0.5公斤;防治大豆灰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25-1.5公斤;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72%霜脲?氰0.75-1公斤或25%甲霜灵1.5公斤;防治大豆菌核病可用25%咪鲜胺1.2-1.5公斤或40%菌核净1公斤,对水200-225公斤,茎叶喷雾。 6.2大豆虫害。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蓟马每公顷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0.45-0.6公斤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0.1-0.15公斤;防治红蜘蛛每公顷可用1.8%阿维菌素0.3升;防治食心虫可用80%敌敌畏乳油1.5-2升制成毒棍,每4垄插一行,每5米插一根,进行熏蒸防虫;或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成虫。

四川大豆蛋白项目申报材料

四川大豆蛋白项目申报材料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四川大豆蛋白项目申报材料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农产品。作为食品,大豆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植物蛋白资源,作为油料作物,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油和蛋白饼粕的提供者。由于大豆对于解决目前发展中国家蛋白质资源不足的现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全球对于大豆的需求也快速增长。 该大豆蛋白项目计划总投资4886.1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32.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52%;流动资金854.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48%。 达产年营业收入6694.00万元,总成本费用5311.43万元,税金及附加78.27万元,利润总额1382.57万元,利税总额1651.54万元,税后净利润1036.9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614.6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8.30%,投资利税率33.80%,投资回报率21.22%,全部投资回收期6.21年,提供就业职位140个。 报告根据项目工程量及投资估算指标,按照国家和xx省及当地的有关规定,对拟建工程投资进行初步估算,编制项目总投资表,按工程建设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固定资产借款利息等列出投资总额的构成情况,并提出各单项工程投资估算值以及与之相关的测算值。 ......

大豆蛋白是以低温豆粕为原料,分离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等新型大豆制品,其有着动物蛋白不可比拟的优点。大豆蛋白虽然甲硫氨酸极少,但不含胆固醇,其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异黄酮还有降胆固醇的作用。

四川大豆蛋白项目申报材料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二、项目概况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二、产业政策分析 三、行业准入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二、资源利用方案 三、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分析 2010-10-30 一、产能严重过剩,布局集中于东南沿海各港口,大型企业规模急剧扩张 当前国内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产能的无节制扩张也是大豆进口失控的原因之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仅仅2009年一年,新增油脂加工产能就已经接近1000万吨。 “港口新建的油脂加工厂越来越多,大豆进口量必然要增加。”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说,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中资和外资项目仍在投建扩产,行业今年新增的压榨能力预计将超过750万吨。 “现在港口新建的加工厂越来越多。”刘登高说,不少是大型央企的项目。中粮集团新建的年处理能力总计超过200万吨的两座大豆压榨工厂今年就将投产,加上2011年将投产的项目,届时中粮的大豆压榨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 这一状况与政府调控的预期背道而驰。200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曾发布了《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中设定的目标,政府希望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这一数字控制在6500万吨/年。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7万吨。年可加工大豆5100万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万吨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压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区,压榨进口大豆也是这些企业的首选。以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30万吨计算,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占70%以上,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 由于产能过剩、布局集中,2003年至2005年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 二、我国大豆压榨厂继续增加,规模继续扩大

浅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7509090.html, 浅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许凤波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9期 摘要:大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豆全身都是宝,从大豆豆荚、秸秆以及大豆粒都有使用作用,除此之外,大豆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以生产很多有益的工业品。随着人们对大豆营养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健康饮食观念的转变,大豆的需求量在逐渐提高,提高大豆的产量是广大农艺工作者和种植户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阅。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引言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是对大豆的整个种植流程的规划,是对大豆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当前主流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含科学选地、土壤优化、优质种苗培育、优质种苗选取等,通过优选优育原理、精细化作物管理原理、栽培进程规划原理,全面提升大豆的产量。目前,这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已经在东北、华北等全国多个大豆种植区展开,成果喜人。 1大豆实现高产栽培的重要意义 大豆属于多用途的作物,从粮食作物来说,可以食用;从油料作物来讲,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油料;而从工业原料来看,它又可以加工工业品,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很大,但大多停留在高科技产业,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对农作物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不高,在很多人眼里,只要土地足够大就能实现高产,没有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理解科技兴农的具体含义,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种植大豆不仅可以以田养田,培肥地力,而且对大豆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改革,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对整地、插秧、施肥、田间管理按照一定标准施行,使大豆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产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索在我国已经启动并实施,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势必能够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推动大豆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大豆作物经济效益得到增长。 2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2.1品种选择 大豆高产与品种密切相关,在种植时要选择优良的品种,以高产、耐密、防病、抗倒伏为基本的选择指标,同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例如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管理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具备优良特性,生育期适合当地无霜期的品种,以适种为基本原则,切勿盲目引进品种,不要以价论质,引种需要先小范围种植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后再大面积扩种。

大豆小分子肽详细介绍

大豆多肽 大豆多肽(soy peptide) ,即肽基大豆蛋白水解产物( peptide - based soy protein hydroly-sate)的简称。它来源于大豆蛋白质的酶解产物,是大豆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后,再经特殊处理而得到的蛋白质水解产物。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很高,与牛肉的营养价值大致相当。大豆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全面,数量丰富,必需氨基酸模式(氨基酸比值)与人体需求较接近,消化率也较高。大豆多肽通常是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低肽混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低于1000D的为主,主要出峰位置在相对分子量300 -700D范围内。其氨基酸的组成与大豆球蛋白十分相似,必需氨基酸的平衡良好,含量也很丰富,因此营养价值很高。 大豆多肽的特点 (一)黏度较低,溶解度较高 大豆蛋白的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大豆蛋白的浓度不能提得太高,超过13%就会形成凝胶状。若加工成酸性蛋白饮料时,pH值接近4.5左右(大豆蛋白的等电点)时就会产生沉淀。而大豆多肽则没有上述缺点。它的黏度较低而溶解度较高,这是因为水解物的分子量减小了;水解后产生了一些可离解的氨基和羧基基团,增加了水解物的亲水性。与大豆蛋白质相比,大豆多肽具有以下特点:①即使在高浓度时,其黏度较低:②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仍能保持溶解状态;③吸湿性与保湿性好。大豆多肽的这些性质有利于开发新产品。 (二)渗透压不高 大豆多肽溶液的渗透压的大小处于大豆蛋白与同一组成氨基酸混合物之间。当一种溶液的渗透压比体液高时,易使人体消化道周围组织细胞中的水分向胃肠腔内移动而出现腹泻。氨基酸类食品口服易发生这类问题。大豆多肽的渗透压比氨基酸的低得多。因此,大豆多肽可作为口服营养液使用。 (三)吸湿性,保湿性强 大豆多肽的吸湿性和保湿性比胶原蛋白多肽和丝蛋白多肽更强,这一特性非常适合于日 用化学工业用来配制护发膏及护发霜。 (四)能调节产品质构 大豆多肽具有抑制蛋白质形成凝胶的特性,可用来调整食品的硬度与质构。例如,水产品肉禽蛋白质及大豆蛋白质在加热时会形成凝胶,或面粉在形成面团时都会使质构变硬,如果添加一定量的大豆多肽,就会起到软化凝胶的作用。这一特性,可应用于火腿、香肠、鱼糕等高蛋白食品的软化。 大豆多肽的功能特性 大豆多肽即“多肽基大豆蛋白水解物"的简称,是大豆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或微生物技术

大豆加工业行业发展研究

大豆加工业优胜劣汰 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大豆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产品市场、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一传统产业又一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行业综述 1.从大豆种植格局说起 大豆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料作物。数千年来,大豆对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和健康水平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大豆加工业是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大豆的历史就是二者互相促进的历史。世界大豆的产量很不稳定,加工业发展也很不平衡。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大豆总产达216,900,000吨,占主要油料作物总产的57%。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90%(图4-1)。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这四个国家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4%,巴西占16%,中国占10%,阿根廷占5%,但随着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强劲增长,9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失衡所引发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刺激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种植大豆热情,加上90年代南美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最终使这一地区大豆产量迅速崛起。2001~2002年度以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2004年,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40% ,巴西占24% ,阿根廷超过中国占18%,中国大豆产量为1760万吨,只占8%。 图4-1 2004年世界大豆产量 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河南、山东、安徽及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和总产量约占中国的80%左右。随着中国大豆加工业

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中国进口大豆1970万吨,已远远超过中国大豆生产总量。目前,中国已由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2.大豆加工业行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大豆加工业主要以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为特征的大豆深加工企业为主。目前大豆加工的主要产品表4-2所示。 表4-2 大豆加工制品简表

014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与功能性质[1]

200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中国粮油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 ociation Vol.15,No.6 Dec.2000大豆分离蛋白的组成与功能性质 谢 良 王 璋 蔡宝玉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036) 摘 要 本文对国产和进口的两种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性质。与进口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国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灰分较高,乳化能力较高,热变性时热焓较小,分子量较小;两种蛋白质水合能力和凝胶性质相近;国产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好于进口产品,但分散性却低于进口产品;研究结果表明:国产大豆蛋白在加工过程中解聚和降解较多,且粉末未经工艺处理。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成分 功能性质 0 前言 大豆分离蛋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产品,除了营养价值外,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性质,这些功能性质对于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1〕。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可归为三类〔1〕,一是蛋白质的水合性质(取决于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二是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的性质,三是表面性质。水合性质包括:水吸收及保留能力、湿润性、肿胀性、粘着性、分散性、溶解度和粘度。而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豆蛋白发生沉淀作用、凝胶作用和形成各种其它结构(例如面筋)时才有实际的意义。表面性质主要是指乳化性能和起泡性能。 国外对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近年来在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关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找到了一些规律〔2~5〕。然而,迄今为止,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的物理化学基础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至于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到某种食品中去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性质,由于涉及到大豆分离蛋白产品中的各种蛋白质组分与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就更复杂了。 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因素非常复杂〔5〕,首先是大豆蛋白产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各个蛋白质组分的聚集和解聚状态,蛋白质的变性程度和蛋白产品中非蛋白质部分的组成。除了上述这些内 收稿日期:1999-07-08 谢良:男,1964年生,博士,副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因素外,许多外部因素也影响着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功能性质,例如,pH、离子强度和温度。因此不同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工艺会影响大豆蛋白产品中蛋白质的组成与分子结构,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功能性质。 本文分析和测定了市售国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和从美国进口的一种型号的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成份和功能性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国产大豆分离蛋白:市售,食品级 进口大豆分离蛋白:美国,火腿生产用的大豆分离蛋白 1.2 方法 1.2.1 水分测定〔6〕:真空干燥法(680mm汞柱 70℃) 1.2.2 灰分测定〔7〕:高温炉600℃灰化 1.2.3 钾、钠和钙含量(ppm或μg/g)测定〔8〕: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4 磷酸盐含量(以PO43-计,mg/g)测定〔9〕:钼蓝比色法 1.2.5 蛋白质含量(N×6.25)测定〔10〕:凯氏定氮法1.2.6 脂肪含量测定〔11〕:索氏抽提法 1.2.7 纤维含量测定〔12〕:酸性洗涤剂法 1.2.8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13〕:费林氏容量法(以转化糖计)

浅谈大豆栽培技术

浅谈大豆栽培技术 中国是大豆发源地,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之一,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 期内我国的大豆面积、产量与出口量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大豆高产优质 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组装与推广上发展缓慢,单产水平不高,导 致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同时,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大豆发展迅猛,在国际大豆市场 的份额越来越大,对我国大豆生产发展冲击很大。目前,我国大豆年产量约1300万吨左右,只占世界的10%,位居世界第四。1996年,我国更由大豆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到2000年,大豆及豆饼进口量超过900多万吨,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质 量的不断提高,对大豆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为此,在注重选育大豆新品种同时,必须做好技 术推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新的配套技术的研究、试验与示范;另一方面搞好现有高产栽培 技术的组装与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十五”期间,东北大豆主产区应继续推广“垄三”栽培、永常模式栽培、幸福模式栽培等比较成熟的技术,加强对窄行密植技术及由其 衍生的大垄密、小垄密和平作窄行密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以增产、提质、节本为目标,以精细播种、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等为技术重点,实行大豆与玉米、小麦轮作,解决重茬、 迎茬问题。同时在不同生态地区研究组装并推广适宜的高产配套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大力 推广大豆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与机械化,到“十五”末期大豆平均单产达到180千克左右, 使东北成为我国商品大豆与出口大豆的主要产区。 二、种植方法 1、品种选择与处理选用增产潜力大、内在及外观品质好的优质大豆品种,如合丰35、 绥农14、黑农33、豫豆22、鲁豆11、中黄4号等,要求种子发芽率90%以上,纯度98% 以上。进行种子播前精选,剔除病种及杂质等,同时根据不同土壤环境与病虫害情况,选用 合适的种衣剂包衣,有的也可用微肥、菌肥、ABT生根粉等拌种,增强种子活力。 2、合理耕作整地与轮作。大豆种植应坚持合理轮作,在东北可与玉米、小麦等轮作, 减少重茬、迎茬面积,同时尽量秸秆还田,以培肥地力。整地以深松为原则,东北大豆主产 区采用深松旋耕机进行深松耙茬,增强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涝能力,一般耕翻深度20厘米 左右。垄作大豆整地要与起垄相结合,做到垄体垄沟深松。 3、机械化精量播种。东北大豆产区4月下旬到5月上旬开始播种,地膜大豆可适当提 前播种。东北地区利用大豆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点播,使植株分布均匀,播种深度3~5厘米。垄作大豆采取窄行密植技术,一般60厘米小垄种2行,90~105厘米大垄种4行,小行 距12厘米左右,亩密度加大到2.5万~3万株,增产15%~20%。 4、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的科学施肥方法,根据不 同土壤肥力情况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经过化验与计算,确定化肥施用时间与用量。一般采 取分层深施,即底肥施在垄下16~18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种肥施在种 下4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0%;另外,在始花期至终花期可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施。这样就满足了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5、进行科学田间管理。重点是防治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腐病、灰斑病、 大豆食心虫、蚜虫等。蚜虫采取熏蒸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根腐病、孢囊线虫等可根 据土壤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种衣剂包衣、选用50%福美双或50%多福合剂按种子量的0.4% 拌种等办法。大豆田间杂草很多,要筛选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尽量控制施用量。播种前或出苗前结合中耕进行一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结荚期再喷一次除 草剂,在开花末期至结荚期可根据大豆长势喷施化学调控剂,保证大豆高产。 三、注意事项

小度写范文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模板

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根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肥、气、热等启然条件,其高油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高油高产品种为核心,以改善土壤耕作为基础,以高油平衡施肥、防治病虫草害为保证的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高产栽培中良种的贡献率一般约占30%,而在高油高产栽培中,从商品的含油率看,高油品种的贡献率能达 50%~70%。单位面积的产油量由单位面积产量和含油量两部分决定,良种的重要性,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重要性一般在40%~50%。由于产量和含油量的变化不同,导致产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品质的变化幅度,因此单位面积的产油量更多地取决于产量,因此品种的增产潜力十分重要。品种的产量变异大于含油量的变异,一般情况下,大豆含油量等品质性状尽管受到外界环境和技术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其稳定性要高于产量性状。 1、成熟期适宜,保证霜前充分成熟。积温、生育日数和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是品种熟期适宜的三项标准。其中以与当地主栽品种熟期近似为标准更为准确可靠,因为积温和生育日数只是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点而变化。 2、含油量高。一般油用品种,含油量最低不低于 18%,否则就不能作为制油用豆。一般大豆含油量应在 20%以上,高油大豆应在22%以上,前者纯粮率98%以上,才能达到一级标准,后者可达特级标准。目前应防止在高油大豆品种受重视的情况下,夸大品种的含油量而误导生产的现象发生。 3、抗病虫。高油大豆栽培应强调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因为病虫危害可以同时降低商品大豆外观品质和含油量。选用抗病虫品种是进行无公害栽培的基础和前提。对高油大豆栽培,特别是无公害大豆生产,抗病虫品种将是商品大豆是否合格的根本保证。二、种子处理1种子播前应进行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及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