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文化简介

两城文化简介
两城文化简介

两城文化

日照市东港区的两城古称梁乡,西汉时为梁乡侯国(汉高祖的孙子刘交封梁乡侯)。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梁乡县于此,北齐时废。金朝时置梁乡镇,自此一镇分隶日照、诸城两县,故名两城。抗战后统归日照。1984年4月复置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两城镇系沿海历史名镇,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总面积83平方公里,辖58村,4.2万人,海岸线12公里。位于三市(日照、青岛、潍坊)四县区(东港、五莲、胶南、诸城)交界地带,素有"日照北大门"之称。

据英版《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有全国百处重点遗址之一的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1936年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梁思永、尹达和祁廷霈首次主持发掘,是山东最大的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是鲁东龙山文化的代表。境内发掘出大量文物,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黑陶最为有名,出土的蛋壳陶,胎薄质坚,乌黑光亮,最厚处不过<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系华夏文明的瑰宝。境内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建国前出土的文物,一部分运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一部分由南京博物博物院收藏。建国后出土的文物由日照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收藏。1958年由山东大学历史系和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博物馆,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考古队每年对两城遗址进行系统的科学发掘,历时三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寄存于日照市博物馆和山东大学博物馆。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遗址位于东港区政府驻地北22.5公里,胶日公路(即204国道)以西,两城镇政府西北,同三高速公路以东,两城河从遗址东北角注入黄海。遗址有约二分之一的范围与两城镇驻地相重叠。遗址东西约九百九十米,南北约一千米,面积约一百万平方米。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多次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34年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1936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文物机构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1995年至今中美联合考古调查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上海市博物馆、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国内行政文物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学者和专家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和研究。从发掘的资料可以看出,两城镇遗址是龙山文化时期少见的大型城址,该遗址文化层厚2米—5米,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周代、汉代、宋代、元代等遗存。

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是我国面积较大早期城址之一。在该遗址内确有大、中、小环壕。发现房址五十余座,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30平方米之间,遗址中最大的房址约有百余平方米。遗址发掘的墓葬,是日照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多的一个,墓葬形制、随葬品也极其丰富。两城镇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生物标本及其它遗物等,器物造型非常丰富、精美,对研究在山文化时期社会、经济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两城镇标志性建筑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45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之为“原始文化中心的瑰宝”。它用高温窦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

黑陶是泥与火的艺术,以软质粘土为主,工艺精湛,造型美观,雕塑细腻,窑变烧成。从造型到图案,黑陶艺术无不体现了远古文化的积淀。它的色彩和造型端庄、凝重,图案深藏玄机。黑陶的胎质细腻,柔滑湿润,质地坚硬。黑陶中著名的“蛋壳陶”,胎薄仅为0.1—0.2厘米,“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是它的主要特征。

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器物造型艺术的极致————陶鬶(gui)

台湾有位学者倾近十年的心血投注在史前陶鬶的研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演讲中他动情地把陶鬶称作“中国器物造型艺术的极致,上古文明探索的重要关键”。

陶鬶,是一种口部带流,流的相对一侧有鋬(pan),三实足或袋足的器物。它抽象而传神地描写了鸟类、兽类的形态,其和谐的比例、饱满的张力,以及充满动势平衡的姿态,堪称造型艺术史上的杰作。陶鬶所创造的空心袋状足,或称羊乳足,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至今仍为许多艺术家所仿效。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鬶造型极为丰富且最具代表性。据专家讲,所有出土的陶鬶没有一件的造型是重复的。所有见到过的人无不惊叹先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丰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一踏上中国的大陆,就要求看一看中国黑陶的高柄蛋壳杯,这究竟是件什么宝贝,会引起美国总统的极大兴趣?原来,早在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蛋壳陶,乃古陶中的瑰宝,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1928年,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史前遗存,是继“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叫做“龙山文化”。其中,一些色泽漆黑光亮、薄厚有如蛋壳、叩之清脆有声的黑色陶片特别引人注目。

令人遗憾的是,这里只得见些碎陶片,却未能找到一件完整的蛋壳陶器。六年后,在山东日照县两城镇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的五十余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黑陶,其中有几件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蛋壳陶器。从此,世人才得以窥见蛋壳陶的全貌。

黑陶是继彩陶后,新石器时代制陶出现的又一高峰。其做法是:将陶坯体晾到半干程度,用鹅卵石在器壁表面进行打磨,打磨过的陶坯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放入窑内用1000℃左右的高温培烧。在烧窑的后期加入一点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碳粒附着在器物的表面,充满坯体的空隙,烧成的陶器便成黑色。由于经过打磨,黑陶表面漆黑光亮,十分美观,薄胎黑陶尤为精致,多数器物的胎壁厚度仅为0.03—0.1厘米,故有蛋壳陶之称。蛋壳陶在黑陶中最为精美。就是今天的能工巧匠也难以复制。

山东“龙山文化”器形品种较彩陶更加丰富,多从生活实用出发,且更具美感。器形品种有:罐、盆、杯、豆、高柄杯等。这里选登的是一件十分典型的蛋壳陶高柄杯,称作大宽沿杯,敞口、侈沿,深腹,有弦纹,高柄把两端细,中部圆鼓,镂孔装饰,下部覆盒状底座,整个造型轻巧而俊秀。

< xmlnamespace prefix ="w"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制陶的顶峰之作——蛋壳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仅存在山东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存在时间很短,因此更为珍贵,难觅。

正如中央电视台四台《走遍中国》日照系列之《神秘的黑陶》解说词所讲:四五千年前的精美奢侈品薄如纸,亮如镜,这造型特别完美辉煌灿烂的远古文明是四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两城的黑陶。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山东日照东海峪,一件神秘陶器的出现震动了全国文物界。它通体透黑,造型典雅,高十几厘米,重量却不足一两,它最薄处仅0.2毫米,薄如纸张。当人们准备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制这件稀世珍宝的时候,却发现几经周折始终难以实现。这使得这件陶器更加充满谜团。

1936年春天,一个充满雾气的早上,山东日照两城镇村喧闹起来,村子里来了一队陌生人,他们组织村民挖开了村庄周围厚厚的耕地。

这其中有个32岁的年轻人,他就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也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这次发掘很有收获,梁思永后来在他的考古报告中提到了一种神秘的黑陶,他说它们轻巧、精雅、清纯,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与它相媲美。

在许多关于陶器的纪录片或书籍中,都说这种精美的黑陶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短短的几百年,然后就神秘失传。那么它们是否真的失传了呢?

这里就是七十多年前梁思永发掘过的两城镇,现在它已经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在两城镇村口的田垄里,我们又一次见识了当地陶片的丰富,随意扒开路边的杂草,就能看见重重累叠的陶片。黑陶居多,看看,黑陶,黑色的成分更大。

随着我们往村子里走去,更令人惊奇的景象出现了。村子里的黄土墙上密密麻麻地镶嵌着许多碎陶片,很多是黑色的,村民为什么要将陶片镶嵌在墙上呢?

(采访)李玉日照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文博馆员

老百姓过去建房,就在附近这个区域内取土,取土的时候,把大的陶片拣出来了,小的陶片,不影响夯的时候,夯筑的时候,这个墙是夯筑成的,就放在里面,因为太多了,很难拣干净。

遗址随处可见散落的碎陶片

南京博物院1985年出版的《日照两城镇陶器》

范的初步研究》一文,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进行了重新烧制的模拟试验,两城镇龙山陶器的烧制温黛华等在《考古》2005年第8期发表《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度在700—1050摄氏度之间,而不同类型的陶器烧制温度也不相同。炊器和储藏用器都是夹砂陶,烧制火候较高;盛器和饮食器为泥质陶,烧制火候低,陶胎中多气孔,渗水性较强。从陶器制作和修整痕迹以及陶胎内部结构可以看出,制作薄胎的陶杯、器盖及高柄杯时要经过提拉成型和晾干后磨光两道工序,而且这两道工序可能已经出现了专业分工。

龙山文化陶器与仰韶文化陶器相比,器身的接合点大大减少,因而也就减少了从接合点破裂的几率。龙山文化陶器的接合点通常是斜切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防止破裂的强度。

硬度测试结果表明,轮制泥质陶的烧制火候变化幅度最小,因而也最难控制。手制夹砂陶烧制火候波幅比轮制泥质陶大;波幅最大的是手制泥质陶和包含大量微粒的手制夹砂陶。泥质陶波幅较小的火候参数以及准确的火候控制表明当时的制陶活动有较好的组织,已经实现专门化,生产实践中的技术传承能力很强。泥质陶器也使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利用泥条盘筑圆的器壁,而器底则是分开单独制作.

两城镇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山东龙山文化类型划分上有重要意义,是考古界最早认定的山东龙山文化两个代表类型之一(一个是“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类型”,另一个是“城子崖类型”)。

该遗址的主要文化特点是:陶器以黑陶为主,特别是有较多的磨光黑陶和蛋壳黑陶。器表纹饰常见的有弦纹、划纹、竹节纹、附加堆纹、篮纹、方格纹则比较少见。主要器型有鼎、鬶、罐、盆、盘、豆、碗、杯等。两城镇遗址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两城镇龙山古国的“都城”。两城镇遗址是已发掘的最丰富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它对了解龙山文化的概貌和确立龙山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有重要价值。

在两城镇西北部有称为大古墩、二古墩、黄古墩、炎古墩的4座汉代古墓尚未被开掘。

大崮墩

大崮墩

作为龙山文化遗址象征的大崮墩(大崮墩实际上是一座汉墓,抗战时已被日军盗掘)

遗址内出土的部分石器及陶器碎片

两城遗址是1934年发现的。说起它发掘的历史,要上溯到70多年以前。1936年,当时隶属于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马对两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此次工作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尹达(刘耀)和祁延霈主持,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饮食用具,还有少量的金属、玉器,更有极个别至今仍不能认出的类似文字的东西。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发掘的文物如今大部分在南京博物馆收藏,蛋壳陶的豆、阔沿高柄杯等少数陶器精品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散落到了异国他乡。现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的历史自然博物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博物馆都藏有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又对两城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1957年,山东省文物保护机构对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试掘,但这些发掘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这以后,有关部门对两城遗址的调查一直在陆陆续续进行着,具体调查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

两城镇遗址发现成人墓和儿童墓50多座,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一座墓随葬品丰富,有琢磨精致的玉钺、绿松石头饰和蛋壳陶杯等。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反映出当时快轮制陶技术已相当发达,尤其是薄如蛋壳的黑陶杯工艺高超,代表了中国史前制陶业的最高水平。石器磨制精致。玉器除钺外,还有圭和刀等。一件扁平长条形平首圭,上部两面琢有形态各异的神面形纹,十分精美。

直到1995年,一直关注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群美国学者和山东大学考古系的专家们组成了一个联合考察小组,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考察。在考察现场,他们几个人一个小组,排成“人”字形编队,对每一寸被认为有价值的土地进行地毯式考察,考察范围以两城为中心,四周辐射到五莲的丹土、叩官,胶南的海青、大场等地,有时一天要步行几十公里。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之后,中美专家一致认定两城遗址是一处罕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规模和范围很大(具体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对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研究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考察小组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申请再次发掘这一遗址,获得了国务院特批。

1999年10月1日,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学院的5位专家学者和我国山东大学的考古专家们开始了有史以来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建国以来我省首次涉外考古项目。发掘中运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技术,发掘与钻探、实验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使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有最确切的证

据。1999年年底,野外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台基2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灰坑140余个,柱洞几十个,还有无数石器、陶器和器物的碎片,具体数字待专业人员修补后才能得知。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于海广教授欣喜地说,这次发掘是1999年国内田野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为龙山文化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两城遗址的文化层(在地质埋藏中,没有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是生土层,生土层以上为文化层)很有特点,堆积厚度一般为2—5米,主要堆积的是4600年以前到4400年以前日照先民们活动的痕迹。由于缺乏保护,有的地方文化层堆积高度与现在的屋檐一样高,而有的地方却很薄,高高低低差别很大。据考查,七十年前的文化层大约比现在要高1米左右,可见人类活动破坏的触目惊心。

这次发掘最初的选址是位于两城镇六村附近田野里一个地势较高(也就是文化层较厚)的漫岗。这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建筑台基,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台基上半部分被破坏,但还是保留了1—3米高度的下半部分,遗迹中最大的房间约有百余平方米,有祭祀时点过火的痕迹,有生活废弃物(即垃圾)坑,有若干当时房屋的柱洞,有类似现代地窖的藏贮坑,在这些地下仓库里,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陶器分不同的层次有序地存放着,遗迹中还发现了墓葬和古代的尸骨。从这些迹象可以判断,如此规模的庄院,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建成,充分说明这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居住区。

考古队对遗址中发现的尸骨、腐朽的木炭和土壤标本,除了用传统的碳十四测定法测定年代以外,还用了最先进的硅酸体分析法,清楚地测定出文化层中各个年代不同的堆积物,并发现当时贵族的城堡内部的结构已经比较复杂,有了居住区、墓葬区和专门祭祀地方的分别。更令考古队惊讶的是,通过钻探的方法,在城的四周还发现了淤泥的痕迹。从这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居住区已经有了战争防御系统,用以保卫城内的居民。一个与后来的城池相类似的居住区已初具雏形了。

挖掘现场就在村民家里

这个大的台基正在紧张的发掘过程中,两城六村一村民在建新房子时又发现了一处较小的台基。这个台基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位于现代村落规划的居民区里,周围都是村民新建的住房,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台基上同样也发现了柱洞、灰坑、藏贮坑,同时也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收获不小。

通过这两个台基中的遗迹,可以了解两城先民从4600年前至4400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还有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窥见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明的缩影。考古队美方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文德安女士激动地说:“美国考古学家都知道,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是非常重要的,而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时期,通过考察,我们又知道了两城遗址是中国这一时期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现在看来果然不虚此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处台基堆积的文化层中,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周代、汉代、宋代、元代日照先民们生活过的足迹,证明了这一地区一直有人类在生息繁衍。

两城镇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山东龙山文化类型划分上有重要意义,是考古界最早认定的山东龙山文化两个代表类型之一(一个是“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类型”,另一个是“城子崖类型”)。该遗址的主要文化特点是:陶器以黑陶为主,特别是有较多的磨光黑陶和蛋壳黑陶。器表纹饰常见的有弦纹、划纹、竹节纹、附加堆纹、篮纹、方格纹则比较少见。主要器型有鼎、鬶、罐、盆、盘、豆、碗、杯等。两城镇遗址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两城镇龙山古国的“都城”。两城镇遗址是已发掘的最丰富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它对了解龙山文化的概貌和确立龙山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有重要价值。

两城天后宫,俗称两城南庙,建于明朝中叶,传说江南商人乘船天色已黑,突然风浪大起,危急时刻,船工发现前方有一簇光团,于是商人和船老大指挥船只,直奔光团方向行驶,行到两城河入海处靠船登岸,人船安全脱离了危险,并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款待。商人感念“天后”显灵,回乡后,请能工巧匠设计图纸,筹备梁、椽、砖瓦及装饰品,用船运至两城南首,建“天后宫”,设香火,报答“天后”之恩。

天后宫整个框架用杉木建筑结构,气势宏伟壮观,古朴典雅。天后宫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五个宫殿,即关公殿、菩萨殿、雹泉殿、财神殿,戏楼和钟楼各一座。初为一处传宗教文化的建筑群,由于历史原因,五处宫殿、戏楼和钟楼已失修坍塌,现只存“天后宫”。宫内上顶分两层,呈“弓”字形。建筑所用瓦当都设有泥塑人和花草,前沿是宋朝鲁智深拔树及飞马骑射的木质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处典型的庙宇建筑。

两城“天后宫”是日照中心县委的活动中心之一。自1929年至1932年10月秋,“天后宫”是日照中心县委发展党员的秘密联络点。宫内的三个道士都是隐蔽于此的共产党员。1932年10月14日晚,日照以北各股暴动队伍会师于两城天后宫,进行了队伍整编,全体暴动队伍编为两个大队,设有六个中队。“天后宫”过去不仅有着浓厚的宗教、雕塑及浮雕文化,更重要的是“日照暴动”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和革命文物保护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活动阵地。

驻龙山,座西朝东,周围群山起伏,山凹腹地平坦深阔,天然植被丰富。位置优越,东距日照国家海滨森林公园2公里,与蓝天、碧海、金沙滩相辉映;南距新市区20公里;北距镇驻地5公里。青岛路从山下经过,交通便捷。自然景观丰富繁多,有龙山庙、朝阳洞、阎王鼻子、百年银杏树、温凉山泉,还有戚继光抗倭石围城等。据考龙山庙建于唐朝以前,有《唐王重修石记秋碑文》的记载留存。在两城佛教已有1000多年的流传历史,原龙山庙非常红火,一个时期以来,方圆几百里的香客都来龙山庙朝拜,唐朝时最为鼎盛,唐王李世民曾到此朝拜。清乾隆年间、清光绪末宣统初两次扩建重修,原有玉皇殿等七座大殿,后年久失修,于建国前坍塌,庙址犹存。

日照龙山文化陈列是具有日照市特色的文物陈列展览。日照是山东龙山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已经发现的龙山文化地点有100多处。早在1936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尹达、梁思永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开始对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建国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等分别对两城、丹土、东海峪、尧王城四大遗址进行过多次发掘。1995年以来,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以两城为中心的区域,进行了连续十年的深入调查、勘探和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日照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特点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探索龙山时代的文化面貌,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照龙山文化陈列,通过展示石器、玉器、陶器等出土文物以及动物标本、建筑遗物等,特别是制陶工艺、建筑技术的展示,再现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演示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在族人的三次跪拜中,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神鸟在太阳的光润中展翅飞翔,大地变

得温暖,生灵开始复苏,东方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大地……”大型旅游歌舞《日出先照》文明曙光部分勾勒了“中国最早城市——日照两城”部落生活场景,突出了古代两城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祭太阳”在日照境内是一项从远古开始民间祭祀的崇高民俗活动。据光绪版县志记载,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素有“太阳城”之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勤劳纯朴的人们对太阳有着无比的崇敬与虔诚。据悉,两城镇“祭太阳”作为民间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代代延续下来。“祭太阳”习俗与东港区境内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辅相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祭太阳”活动从迷信、神话传说到科学,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缘于人类对太阳的崇敬,表现了人们从古至今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愿望,目的是希望太阳赐福与人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这就使人类在同自然相处中,能自觉地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科学利用自然的良好风尚。“祭太阳”已列入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震中先生的《看尧舜时期东方海隅之地的邦国及其文明》中,我们了解到:日照地区两城镇和尧王城这两都邑遗址,就是东方海隅之地两个邦国文明的集中体现。

说到史前东夷部族,太皞、少皞、皋陶、伯益是学界经常提到的。此外,《尚书·尧典》说的是,帝尧任命羲氏和氏按照天上星历现象去认识同月星辰,把观测天象所得的历法知识传授给人民以定农时。并分别任命羲仲居于东方嵎夷之地的日出之处叫旸谷的地方,主持对每天日出的宾礼之祭,然后督促春天的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

《尧典》提到的“嵎夷旸谷”,孔安国注云:“东表之地称嵎夷。”《禹贡》青州有“嵎夷”,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而《周礼》则说:“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据此则尧王城、两城镇所在的日照县属于古青州之地,亦即《尧典》所说的“嵎夷旸谷”之地。作为这一说法佐证的是,这一带也曾是少皞氏活动区域。据《左转》昭公十七年郯子所言,距离日照不远的郯城即古郯国乃少皞氏后裔。而《山海经·大荒东经》日:“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这个甘水、甘渊就是《尧典》中日出之地的旸谷,因而《大荒南经》写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旸谷日出之地的“嵎夷”,不但属于东夷的范畴,很有可能还是少嗥氏之一支。

在“嵎夷旸谷”之地产生的著名的“十日”的神话传说,也颇耐人寻味。它产生于东夷滨海之地,流行于中华大地。有关的记述散见于诸种文献,在此可列举数例:

《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楚辞·天文》:

(日)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淮南子·天文训》: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这里的“汤谷”即“旸谷”,在不同古籍中二者是可以相互置换的,而《大荒南经》又说明

在这个汤谷或旸谷之地,太阳沐浴的海水被称为“甘水”和“甘渊”。上引“十日”神话反映了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与日出日入相关联的太阳循环运行的宇宙观;其二是在六十甲子纪日法之前的一旬十日的纪日法。

每日太阳从东方升出大海面时,被认为是沐浴于水中、在扶桑树上的十日中居于最上枝的一同,自旸谷(汤谷)而出,此谓晨明;此后太阳自东向西运行,来到西方日落之处的虞渊与蒙谷(蒙汜),此谓黄昏和定昏;日落之后,转入地下,被说成是“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训》);夜间太阳在地下黄泉由西往东运行,直至回到东方,又从旸谷而出,露出海面。太阳一昼夜一次循环运行,被认为是沐浴于海水里的十个太阳中的一个太阳的运行,当十个太阳轮完一遍,即为一个周期,也即十日为一周期,称之为一旬。……这些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宇宙观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和习俗,构成了当时东方邦国文明之一个侧面。

新华社济南2005年5月11日专电,据最新考古研究,在传说中尧舜禹生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很有可能活跃着若干个史前国家。这意味着大众普遍认为的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有可能得到科学证实。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经过10年在山东省日照地区进行的发掘调研,近日作出初步结论,认为在日照两城地区发掘的古城遗址是距今5000-4200年前一个史前国家的残骸。据估算,该古国人口63,000人,仅其都城占地就超过100万平方米。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是国际国内大学考古研讨、历史追溯、文明起源、文化研究的基地,是考古学者和爱好者的家园,也是具有文化品味和历史底蕴的旅游圣殿,具有不可估价的市场发展前景。中美联合考古队发掘的700余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贵族台基,建筑结构别致,出土的文物繁多,现已回填。发掘的壕沟、器物和陶片数量之多、器形独特,世所罕见,具有重大研究保存价值。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两城人民引以为荣的资产。由于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所以多年来只有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去作好遗址的保护工作。近几年来,两城龙山文化遗址的开发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于2003年任日照市市委书记时曾亲临现场,详细查看了遗址的相关情况,并指示一定要保护好遗址,争取在近几年内开发龙山文化遗址,建设龙山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龙山文化。据了解龙山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主要是对已挖掘的遗址实施新式科技大棚式钢结构扣盖,既能拂去遗址的神秘面纱,观看和研讨建筑结构、生活习俗,又可以办旅游展览,展现龙山文化的艺术魅力。

两城镇阳光、文化、民俗旅游、海山古林兼备,整合镇内旅游资源,建立三条黄金旅游规划带,西部以落鹤山为基础,建立生态农业、农家田园等特色观光线,中部以两城镇遗址、驻龙山风景区、天后宫庙为中轴,建立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相结合的黄金旅游线路;东部依托4A级国家海滨森林公园,紧抓森林公园和太阳城主题公园已纳入省政府规划(《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的机遇,发展旅游度假型经济;借滨海大道与青岛对接之势,整合原来分散的人文地理、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在集群效应、互补效应和延伸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中,把旅游资源将以更快的速度真正地向旅游市场、旅游经济转化,实现两城特色"旅游黄金路"南北延伸和东西互,形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俗民情兼容并蓄的旅游格局。

历史名人故事:《苏东坡》介绍

历史名人故事:《苏东坡》介绍 导读:本文历史名人故事:《苏东坡》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

中国文化英文介绍

Confucius named Qiu styled Zhongni,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instructed more than 3000 disciples and some were from poor families. Confucius gradu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 that only nobilities had the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his later years , Confucius compiled many literary works of ancient times, including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Documents, and The Books of Changes. His saying and behaviors were compil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y his disciples. His ideology has been absorbed and carried composing the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It was also spread into the border regions and areas building up a circle of Confucianism. UNESCO labeled him one of the “Ten Culture Celebrities”.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史人。孔子一共教授了三千多个学生,其中不乏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了只有贵族子女才有资格上学的传统。孔子晚年还编订上古书籍,《诗经》《尚书》《周易》等。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们收集在《论语》中,他的思想也被后人吸收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影响范围很广的儒家文化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孔子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Beijing Opera Beijing Opera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opera in China with a history of almost 200 years. In development Beijing Opera has formed a number of fictitious props. For instance a pedal means a boat. Without any physical props involved , an actor may perform going upstairs or downstairs opening or closing a door by mere gestures. Though exaggerated those actions would give audience an impression with graceful movements. There are four main roles sheng dan jing and chou. A sheng or dan has the eyebrows painted and eyes circled. A jing and chou have their facial makeup ,for example, a red face depicts the loyalty and bravery and a white face symbolizes treachery and guile. 京剧 京剧是中国流行的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剧形成了一套虚拟表演动作,如一条桨就可以代表一只船。不需要任何的道具,演员就能表现出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动作,虽然经赤了夸张但这些动作能给观众既真实又优美的感觉。京剧演员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和旦的化痕迹要描眉、吊眉、画眼圈,净丑面部需要化妆,比如,红脸表示忠诚勇猛,白脸表示奸险。

赤峰古玩城简介

赤峰古玩城简介 赤峰古玩城位于东城大街造纸厂桥东侧,始建于2005年4月,市场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分一、二层,其中古玩城位于二层。自有产权面积为2400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种:古玩、杂项、民间艺术品、巴林石、书画、玉器、瓷器、铜器、仿古家具、奇石、文革遗物等,现在商厅129个,从业人员230人左右,其中下岗人员90人左右。古玩城内部设有管委会、商会、工会。赤峰古玩艺术品商会成立于2007年7月,下设:古玩、青铜器、巴林石、瓷器、民俗、书画、钱币七个分会,会员现有300余人;古玩城工会于2007年10月成立,全体商户均为工会会员。 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两年中,由于种种原因经营状况面临着困境。当时有商厅81个,实际商户只有66户在经营,空闲15个商厅,人心浮动,市场混乱。有50%的租户要求退租,市场已难以维持。2007年4月变更产权人后,在区政府和各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下,经过重新设计改造在原有商厅基础上又新增加了45个精品厅,现总商厅数量已达到129个,使用率100%。 2007年8月17日赤峰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来自内蒙、福建、四川、河北、山东、辽宁、天津、北京、上海等省市的60多个城市,参展商达1000余人,三天的交易额在1000万元左右。 国庆节黄金周节假日市场,参展商500多人,连续七天举办,成交额达500万元左右。古玩城的市场拉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古玩城

周边有32家饭店、4家旅店相继开业,经营情况非常乐观。发展中的古玩城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中美考中队、席慕荣、陈佩斯、腾格尔等众多名人的光顾。在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活动期间的鉴宝活动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古玩界的关注。有三十多件民间藏品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认证。尤其是玉猪龙和日月同辉等红山玉的相继发现震憾了古玩界,成为了媒体相继报道的亮点,同时这次的发现被国内各大网站相互转载。07年一年内古玩城相继被媒体报道多达百余次,更加引起了各界和古玩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赤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其契丹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历史文化学者和古玩收藏家的目光。对历史的研讨,对文化的追求,对古玩的寻觅,使赤峰古玩市场名声鹊起,赤峰古玩城逐渐成为古玩行业中的亮点。2006年央视二套在古玩城现场鉴宝,精美绝仑的红山文化遗物,令人震憾的民间工艺藏品使人叹为观止。2007年民间鉴宝活动把“红山文化”装典的更加璀灿,300余件历史珍品令人目不瑕接。2007年举办的“赤峰首届民间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流大会”参展商来自17个省市1000多人,展品单件标价2元至580万元,三天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赤峰古玩城大厅面积2400平米,内藏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古玩珍品20余万件。其中有许多是历史的绝版。古玩城是“红山文化”八千年闪光历程的展台,在这里红山古玉千姿百态、古韵传神;玉龙、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戴应新 中国玉器饮誉世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地下的发现不断充实和更新人们对这部史书的认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它所反映的礼制进行探索。 本文介绍的石峁玉器共127件,编号SSY1—SSY127,是陕北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一部分,为笔者1976—79年在该遗址调查试掘时征集所得,现珍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其中19件发表于《考古》1977年3期(1),引起中外学人的关注。 一 石峁玉器形制多样,色彩绚丽,有黑、青黄、红、深绿、碧绿、紫、灰、白诸色,玉质温润缜密,光泽灿然,晶莹可爱,在同类遗址中实属难得。可惜“生不逢时”,出土于十年浩劫之际,绝大多数被当作玉料卖给了高家堡农副公司,据负责收购的段同志说总计有两大筐,不下四五百件,且都是质料精美者,我们征集的是其中未相中的那部分而已。真是“黄钟毁弃”啊! 现存这批玉器,计有牙璋、圭、斧、钺、戚、戈、刀、璧、璜及艺术雕刻。有几件玉器显然是其它器形改制的,还保留原器形的某些特征,兹分述如下: 牙璋28件,编号SSY1—SSY28(图一,2)。墨玉质,油黑如漆,惟刃口薄处色较浅呈深茶色。器表有水蚀斑垢。形似铲,首部岐出如两个齿牙相对,或内凹成月牙状,刃在里侧。体扁平而长,柄作方形前方正中透穿一孔,末端一边往往斜行。柄体连接处向两侧突出体外,有的还附有齿状侧饰,除SSY17号刻有阴线花纹外,其余均为素面,首部和体与柄结合处最宽,体干平视呈亚腰形,只有SSY15号璋的首部反比柄部为窄。

图一 SSY10、13、15号璋刃鲁钝,SSY18号璋刃口稍浑圆,仅比其外侧的扉棱薄些,没有开刃,由知璋牙的刃只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图版壹,1)。 1.牙璋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 ? 死亡诗社 ?精灵夜路?19位粉丝 ? 1楼 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 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分布范围在西拉 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 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 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该遗址2006年被自治区人民 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古文化中一支极其重要的新石 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于赤峰红山 后发现了该文化的遗存,五十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 历史学家尹达先生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 址》,红山文化正式命名。 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有牧、渔、猎并举的原始 文化,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区域, 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逾大凌 河谷,距今5000——6000年,延续2000年之久。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 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 涵十分丰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 展的制玉工艺。陶器多为红陶黑彩,花纹丰富,造型生 动。玉器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剔透,极具 神韵。其中1972年在翁牛特旗赛沁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 代表性器物大型“c”型碧玉雕龙,周身卷曲,整体磨光, 首尾相顾,吻部高昂,眉目流盼,高鬃飘举,给人以飘 洒、俊逸、神奇、威武的美感,是中国最早的龙型玉器,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赤峰由此而成为中华龙的故乡和 龙文化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近年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 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 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 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2010-5-4 12:34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

湖州的历史文化及名人 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的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更有“文化之邦”、“旅游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盛,自从东晋南朝以来就后来居上,千百年来遥遥领先历史悠久, 积储深厚.,因而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例如龚自珍、王充、陆游、孟郊、南唐后主李煜、骆宾王……当然,历史上湖州籍的名人也不在少数,例如吴均(今安吉县人)、沈约(今德清人)、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今长兴人)、孟郊(今德清县人)……而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名人为湖州的历史文化,更为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湖州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下面就有我介绍一下湖州的历史地理吧。 湖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它因位于太湖南岸而闻名。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古代人人向往的人间天堂相距较近,而且临近海洋。它位于太湖南岸,世代受到太湖的哺育,可以说太湖就是湖州人的母亲湖。自古以来,湖州人的生活就很悠闲,每天日出而作日出息,这位湖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可以说湖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都是比较优越的,而且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比较适合人们生活。这样就适合发展文化了,我想,这就是湖州的历史文化这么悠久的原因之一了。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了自古以来的文人何其留下的诗词文章、艺术作品等一系列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还包括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说到湖州的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湖笔了。 湖笔: 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有学者赋诗曰: 湖笔元祖出湖州,曾与梦恬入梦游。 腕底含香书今古,毫端蕰秀写春秋。 行云流水尤潇洒,阿娜娇柔更风流。 千年文明存史册,万里江山笔下留。 朝大书画家赵孟頫对湖州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此可见湖笔的价值了吧,它的“笔中之冠”当之不愧呀。虽然我不是浙江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但是湖笔之名早就耳熟能闻了。以前不管是在电视节目中,还是电视剧

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中国文化德语介绍 Traditionell wird die Kalligrafie als h?chste Auspr?gung der bildenden Künste Chinas angesehen. Sogar der Charakter eines Menschen wird zuweilen nach der Eleganz seiner Handschrift beurteilt. Dekorative Kalligrafie ist in China allgegenw?rtig - man sieht sie an H?hlenw?nden, Monumenten und Bergh?ngen. Die wichtigsten Werkzeuge für die Kalligrafie - Pinsel und Tusche - sind zugleich die Utensilien der chinesischen Malerei, deren ausdrucksvollste Komponenten Linienführung und Farbschattierungen sind. Trotz aller Zerst?rungen durch Verwitterung, Kriege und Ideologien sind zahlreiche architektonische Kostbarkeiten erhalten geblieben. Zu den Zeugnissen der Vergangenheit z?hlen die kaiserlichen Monumente in Beijing, die Kolonialbauten in Shanghai, die sehr l?ndlich gepr?gten D?rfer sowie die buddhistischen, konfuzianischen und taoistischen Tempelanlagen. Schon in neolithischer Zeit (9000-6000 v. Chr.) waren Grabbeigaben ein Merkmal der chinesischen Kultur. Rituelle Gef??e, Waffen, Tonfiguren, Jadegegenst?nde und zeremonielle Bronzen wurden den Verstorbenen auf ihre Reise ins Jenseits mitgegeben. Auch die Ursprünge der Gebrauchskeramik reichen in antike Zeiten zurück. Bereits im sechsten Jahrhundert wurde das Porzellan erfunden und die künstlerische Blüte dieses Produktionszweiges wurde unter der Herrschaft der Song-Dynastie erreicht. Offizielle Amtssprache des Landes ist das im Raum Beijing verbreitete Mandarin. Die Chinesen nennen ihre Sprache "Putonghua" (allgemeine Hochsprache). Etwa 70% der Bev?lkerung beherrschen Mandarin, doch werden zahlreiche weitere Sprachen und Dialekte gesprochen, die sich auch ihrerseits wieder in untergeordnete Dialekte aufsplittern. Von Chinas sieben Hauptsprachen hat neben Mandarin das Kantonesische die weiteste Verbreitung. Kantonesisch ist die lingua franca in Guangdong, Süd-Guangxi, Hongkong und (teilweise) Macao.

苏轼生平简介.doc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赤峰简介

赤峰简介 赤峰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设3个市辖区: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辖7旗2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共12个旗县区。 赤峰市,蒙语译为乌兰哈达,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她因城区东北隅这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古老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如两条主叶脉横贯东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如支脉纵横交织,相伴着高高的兴安岭、蜿蜒的燕山、辽阔的草原,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神奇魅力。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全市辖三区七旗二县,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居住着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86万,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10000年以前,这里便有了人类繁衍生息,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中华第一龙”大型玉龙的出土举世震惊;4000年前,“草原第一城”在这里出现,草原青铜文化再一次令世人瞩目;1000年前,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在这里建起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以后这里又相继出现蒙元文化、明清佛教与王府文化等等,历史一次次在这里形成文化的巅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赤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方面,现已发现矿藏70多种,矿产地1000多处,涵盖黄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多种矿产类型,是国家重点黄金产地,黄金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的80%,年产黄金10多万两,位居全国前三位;这里的铅、锌、锡、铁、钼、钨的储量全国闻名;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大理石、水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草原瑰宝巴林石,以其温润的品质,华贵的风彩而扬名天下,成为国石候选石。农畜产品资源方面,除玉米、水稻、谷子等大宗农作物外,还盛产杂豆、荞麦、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耕地面积1760万亩,正常年景粮食产量为60 亿斤;天然草原面积8900万亩,各种牲畜存栏1400万头只;林地面积3500万亩,森林覆盖率22%;有大型水库60座。 赤峰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近些年来赤峰市加大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标兵,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境内草原、森林、山峰、沙漠、温泉、湖泊、石林、冰臼等天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珍稀动植物众多,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旅游资源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于一体,素有“自治区名片”和“内蒙古缩影”之称。 赤峰市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赤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肉、乳、菜、草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和以矿业、能源、医药、食品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到2010年,赤峰将建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联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能源供给基地、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及精深加工基地。 赤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赤峰一直是国家级卫生城。金融、保险、通讯、配送、宾馆饭店、休闲娱乐等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正在崛起的新城区以“生态新区、人文新区”为建设理念,总规划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

金华市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八咏老街夜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一、城市概况 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南扼括苍,西控赣湘,北唇严杭,东屏杭绍。”为浙江之心,两浙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历名东阳、婺州,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和地区。金华市现辖金东、婺城2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县。 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列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宁门广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全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二、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分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而乌伤隶焉(乌伤因颜孝子而名)。西汉兴封刘濞王吴地,(乌伤县)在封內。濞诛,(乌伤县)仍隶会稽郡。新莽时,改乌伤曰乌孝。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以县东北长山为名)。设西部都尉治所。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始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而长山为附郭之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为金华郡(郡以山名),郡治长山。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阳郡,又分吴州置婺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曰东阳郡,领金华、义乌、兰溪、武成六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五代、吴越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婺州为武胜军。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宁越府,设江南行中书省分省与此。至正二十二年又改宁越为金华府领县七。明成化七年(1471年),又割县西南界白沙乡五都之地属于汤溪,金华府

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清沿明制。1912年废府。1914年置金华道,辖区扩及原衢州、严州府。1927年废道,各县仍直属于省。 1949年5月7日,金华解放,设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区。10月,改名金华专区。1955年3月,衢州专区撤销并入。1968年4月,改为金华地区。1985年5月,撤销金华地区,原金华、衢州两县级市分别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并于金华城区设立婺城区,郊区设立金华县。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县划归衢州市管辖。2000年12月31日,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 历史建筑-老火车站图片来源:住建部 三、历史文化价值 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 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进步。 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1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这就是“百家争鸣”。它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