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一种极富意味和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取了先秦儒、法、阴阳家中有利于集权统治需要的思想成分,提出了为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他认为“三纲”是天意的体现。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要统治者用仁、义、礼、智、信区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天和鬼神保佑。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围绕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利而展开的。
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它在当时对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九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 他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 二者,天之行也。”
• “一统”的永恒法则化为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和君主专制统治提供 了认识依据。
• 3、“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说 、天谴说
• 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 治主张之一。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 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 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王道通三》)
• 3、汉武帝时期内忧外患严重,提 倡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 适应汉政权面临的挑战。儒家思 想则主张有为,能为汉武帝的有 为提供理论支撑。
• 外有匈奴对边疆的屡次侵犯,内 有分封诸侯的坐大对皇权的威胁 ,同时豪强地主与一般民众的矛 盾也日益尖锐。
4、传统儒家总的来讲适应宗法分 封亲亲的诸侯国家的要求,不少 方面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如孟 子讲“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推 恩足以保四海”。
、御、书、数;或者六艺即六经,谓《易》 、《书》、《诗》、《礼》、《乐》、《春
秋》)内容丰富富有弹性。对于不 同的思想,有兼容并包的可能。
• C儒学能够独尊不仅在“理”的方面,还 与“势”有关。(韦正通)儒学知识传 播强调师承,儒生众多。
• D儒学强调维护现实的社会制度,符合上 层统治者的需要,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的 妥协和高扬民本思想,有助于缓和社会 矛盾,使传统等级压迫制度受到一定约 束,从而也符合上层统治者的长远需要 。
•。
E汉武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无为思想已不适 合时代,而儒学强调有为则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理论根据。
F 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的,理论更加完密 ,内容日益丰富,能更好地适应中央集 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远非其他各家所能 比。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观点,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就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顺利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已经开始一次代莱循环,代莱朝代又应代表黑统。
承继周朝统治者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忍受天命,创办了黑统。
孔子所受到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说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相同,就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无人知晓列兹涅古瓦。
臣愚以为诸无此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并使分道。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培尔,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强化君权须要,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适当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董仲舒的儒教思想

第21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1, No. 6董仲舒的儒教思想张茂泽(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任继愈认为,董仲舒是儒学儒教化的开始。
如果此说成立,则研究董仲舒的儒教思想,对于儒学史、儒教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儒教中,天人合一是基本信念,信命、信道、信经典相统一,希贤成圣是人生理想,经学思维是基本思维方式。
天授和受命、奉天和尊神观念,与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构成董仲舒儒教思想的核心信念;用有宗教性能的天人感应论为“三纲”制度提供理论说明,是董仲舒儒教思想的现实目的。
董仲舒的儒教思想为西汉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为汉代经学教化提供了具体内容,为我国古代的礼法制度提供了理论说明,也为后来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核心价值指导和规范。
关键词:董仲舒;儒教;儒教思想;天人合一;天命观;道;三纲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6.003作者简介:张茂泽(1965-),男,四川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6-0012-11 收稿日期:2019-01-29汉武帝时,董仲舒应诏献“天人三策”,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这成为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关键。
过去侯外庐等学者认为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宗教神学,我在《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中也曾提出董仲舒是儒家“天命”观神学化的代表。
现在我觉得此说欠妥。
因为我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学。
根据基督教,神学作为教会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研究“神言”的学问。
孔子说天何言哉,孟子说天不言。
天无言,似为我国古人共识。
既然天无言,则神学没有研究对象;学问没有研究对象,现实中又没有教会存在,神学便不可能产生。
我现在认为,任继愈儒学儒教化的说法更为妥当。
他提出,儒学是学,儒教是教;儒学演变为儒教,是一个历史过程,董仲舒公羊学是重要起点[1]。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学院0610220028 李璐董仲舒,我国历史上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儒学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这对他以后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在当时儒学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寂寥而又刚开始兴起的时刻,不少人的想法和观点还是相当浅薄的,与他们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通才”“鸿儒”这些比喻一点也不过分。
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声誉之高,气派之盛!汉武帝汉光元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建议也最终被汉武帝所采纳,成就了儒学的历史又一鼎盛时期。
三大文教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下: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他是依据《春秋》“大一统” 的思想来阐发了这一见解的,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而当时的弊政恰恰是思想不统一,即所谓“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于是,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
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者,百神之君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
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
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人,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 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 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 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 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 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 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 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 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 分裂的危险。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 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统一 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 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 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 儒者宗"
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 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 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 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 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董仲舒思想研究综述

董仲舒思想研究综述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他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通过政治和伦理实践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政治权力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政治的正当性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政治哲学方面,董仲舒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行仁政,为民众谋福祉。
他倡导了“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当尊重民众的权利和需求,通过仁爱和仁德来治理国家。
他还强调君主应该依靠贤能,任用有才德的人才,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机构。
在伦理学方面,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道,与天地万物相和谐统一。
他主张人类应当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倡导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认为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修养和社会的进步。
董仲舒还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性格和本性是天赋的,但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
他主张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通过道德修养来克服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
总结来看,董仲舒的思想强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主张通过仁爱和仁德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儒家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观点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伦理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董仲舒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演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他的思想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和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性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一、董仲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思想史经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折,即原先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为独尊儒术的思想集权所取代,这一转折是专制主义政治在思想上寻求一统的具体体现。
汉初统治者接受暴秦一味地任用法家苛严刑律而加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黄老之术”乃假托黄帝、老子之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综成。
具体表现为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使得战乱和灾荒之后的汉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虽然黄老之术也杂糅有儒家思想,然而汉朝统治者,作为对秦“焚书坑儒”的反动,也曾十分有意识地利用儒家的礼制和德治来加强统治。
刘邦初登帝位,曾痛感群臣“造反”的野性未改,君主威严一时难以确立,于是请出儒生淳于越按礼制定君臣等级及其礼仪规范。
文帝则重用贾谊,强调儒家的父子、君臣之关系伦理,明确尊卑名分,大力提倡忠孝,强化了儒家的纲常礼教。
礼制和德治的贯彻,推进了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新阐发,《礼记》堪称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礼记》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表现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由认识论上的格物、致知,到伦理学上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在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
形成了熔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于一炉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作了舆论准备。
二、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河北广川人,公元前179-前104年。
其学术研究专攻经学,曾精研《春秋公羊传》,并广及群经。
曾担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但他在政治上终不能得志,于公元前121年托病弃官归家,潜心著书讲学。
朝廷每遇大事,武帝则派人征询董仲舒的意见。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中,董仲舒最擅长的是《春秋》公羊学。
《春秋》本是孔子依据鲁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
汉代流行有五家春秋学: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邹氏、夹氏春秋等。
公羊传,文美义富,加上董仲舒的大力弘扬,最先流行开来。
】汉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诏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征求治国方略。
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后世的官方哲学。
其“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也载有其部分思想。
三、董仲舒思想的主要表现(一)“三纲”、“五常”可求于天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当时国力强盛,但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批评富贵阶层“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天”,并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等经济主张。
在政治思想上,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经也,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认为当时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都是由于缺乏统一政纪和思想指导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
据此,董仲舒正式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政治纲领,以此作为维护封建专制“一统”秩序的根本。
依据阴阳之道以及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韩非“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指出: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相阴阳。
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阴阳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
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
在这里,董仲舒把君臣、父子、夫妇之次序看成是天地自然中阳主阴从、阳尊阴卑的体现,不可更易。
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肯定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天道、天志,具有权威性和神圣性,从而以神权的威严强化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和夫权。
董仲舒又将“三纲”与“五常”相联接,指出“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旨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人三策一)“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这种五常也取之于天的思想其实就是把《易传》“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观念具体化了,为儒家道德伦理学说披上了神学外衣。
董仲舒对三纲五常的完善和神圣化,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的思想深受统治阶层和儒家后学的青睐,被尊奉为儒者宗和醇儒。
《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朱熹盛赞董仲舒为“醇儒”,说“汉儒,惟董仲舒纯粹,其学甚正,非诸人比。
”(《朱子语类》,卷137)近代皮锡瑞《经学通论·四》也指出,“董子之学最醇”,是使“圣人微言大义,得以复明于世”。
(二)“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家的观念来肯定王道之“三纲”、“五常”,“可求于天”,理论上的论证却是围绕传统的“天人之辨”展开的。
他在《举贤良对策一》中称:“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从而以天人“相类”、“合一”的模式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互相征验,是古今一贯的道理。
孔子所作《春秋》已经考察了天与人、古与今的全部关系。
《春秋》所记的国家过失、所讥讽、厌恶的人与事,都是通过自然界的灾害、怪异现象来表达的,因此,人们行为的好坏、道德的善恶,都是和“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的。
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推度】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举贤良对策三《董仲舒传》)显然,董仲舒是把孔孟儒家的天命论与神秘主义的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构造其宇宙图试论体系。
董仲舒的宇宙图试论,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天人感应”说来阐述、概括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变的问题。
在宇宙起源上,董仲舒主张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源于“元”,即“谓一元者,大始也”。
(《玉英》)“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
……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
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重政》)这是说“元”在世界之先而又贯穿于世界之中,伴随着天地万物和人类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
由于元与原义同,所以“道之大原出于天”,表明“元”即“天”。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乍看起来有“自然之天”的意思,他曾描写过天的自然变化过程,以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
”(《天地阴阳》)并以阴阳之气的运动抑扬解释自然界风云雨雾雷电雹的产生。
但是,当把“天”作为万物和人类的最终本原时,他就把“天”看成是有至上权威的人格神了。
董仲舒断定“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郊祭》)“天”是人类的宗祖:“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也人之曾祖父也。
”(《为人者天》)“仁之美者在于天”。
(《王道通三》)认为天覆育万物、化生养成人类的过程是一个合于仁爱目的的活动:“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服制象》)这样,他又把意志之天和道德之天柔和一体了。
董仲舒又考察了宇宙的结构,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天之端”构成的。
“何谓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
天为一端,地为一端。
阴为一端,阳为一端。
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
人为一端。
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官制天象》)构成宇宙万物的十个基本因素为天地人、阴阳、五行。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五行相生》)五行间比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关系,而“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或为夏,木为春。
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五行对》)五行间按一定的次序相比而生,衍为四时而产生万物。
他又用“间相胜”比附社会制度中君臣民之间相克相制的关系,论证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夫木者,农也。
农者,民也,不顺如叛,则命司徒诛其率正矣,故曰金胜木。
”“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金者,司徒。
司徒弱,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故曰火胜金。
”(《五行相胜》)董仲舒通过五行间“比相生”、“间相胜”,肯定了“天”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德性和功能,确认了自然规律和社会人事的序列同构和互相影响、彼此配合,由此组成一个宇宙——人事的整体结构图式。
天人之所以能感应,因为天人是同类而合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阴阳义》)同时,董仲舒还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即“人副天数”。
人和天是“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
从形体构造上说,人的一切都是按照天的模样仿制出来的。
唯人独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
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人副天数》)甚至人的道德行为也上副于天:“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为人者天》)。
人是宇宙的浓缩,而宇宙是人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