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计研究

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计研究
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设计研究

摘要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时期,社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人口老龄化、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拓展社区服务发展成为必然。文章对社区服务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趋势

Abstract

The community service is the outcome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a new kind of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cess. At present, our nation is in the transitional slage, and the community service has lar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imp 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the community service;the service sector;tendency

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社区服务的起源及演变 (1)

第二章国内外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第一节国外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3)

第二节国内社区服务的兴起 (4)

第三章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4)

第四章转型期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6)

第五章转型期社区服务发展的趋势 (8)

结束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社区服务如何能够很好的适应时常机制的要求,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第一章社区服务的起源及演变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其实,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现实中的社区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大类,本文仅研究城市社区。[1]

城市社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区服务。而社区服务的发展又受到城市社区的特点、结构、功能等因素的制约,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一步一步,社区服务一般以一定的社区社区管理组织为依托,发动或组织社区成员,建立完整而又系统的服务网络,并通过一定的服务设施,开展一定的服务项目来增进社会福利,方便居民生活,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改善人际关系,最终要形成有政府搭台、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社会全体成员受益的工作格局。

社会服务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社区服务就作为资本主义早期的社会福利开始出现。如英国的贫民习艺所、救贫所等,1884年出现了“大学住宅服务组织”,1930年美国也出现了一些社区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纽约邻舍辅导处和芝加哥邻舍会馆等。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出现了人口寿命延长、生育下降、人口老化、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加、居民形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一系列情况,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社交、旅游以及饮食、商业、卫生、家庭服务等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逐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来化解上述的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自70年代以来,特别是回归以后,香港的社会福利和社区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健全的体系和制度。社区服务工作已经从单纯为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士提供慈善救济,发展到为有需求的全体社区成员提供从生活照顾、保护到经济援助以至于日常生活需求的全面服务,并且基本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50年代以来,联合国一直在各国提倡社区发展运动,试图通过社区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通力合作,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和来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社区服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1986年民政部出于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服务和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系统的设想,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大连等形成了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以兴办各类服务设施为主要形式,既面向老、孤、残和优抚对象,又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目前以城市基层社区为依托的城市社区服务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截止1997年底,全国城市区、街道、居委会各级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已达到43万多个,各类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16万多个,优抚服务设施达13万多个,残疾人福利服务设施达3.7万多个,婚丧改革服务设施1.5万多个;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星罗棋布,达101.2万多个,同时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社区服务队伍,专兼职社区服务人员达138万多人,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达到5.5万多个,志愿人员达到547万多人。[3]社区服务已不单是为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而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社区服务,显然也是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第二章国内外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国外社区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社区服务在国外起步较早,运作模式较为成熟,管理水平也较高,其经验对于我国社区服务业发展具有可资借鉴之处。其中作为资本国家发展最早的英国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的社区服务最具有典型性。

社区服务在英国称为社区照顾,20世纪70年代的财政危机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使由政府对全体人口进行的照顾成为不可能,于是就兴起了“非政府化”和“非中央化”运动。上个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任首相后,对英国的福利政策进行了调整。社会服务的决策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区,服务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由政府、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共同承担,甚至也要发动亲友及邻舍提供非正规照顾。由此开始,多渠道照顾代替了政府的单一照顾。英国社区照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个体需求者提供照顾及反映灵活、灵敏的服务;对所提供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有一定的选择范围;重点为那些急需服务者提供服务。具体项目主要有: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儿童照顾、为老年人服务、提供其他社区服务。

英国社区照顾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特殊困难人群,具有多元化的经济成分,而政府是社区照顾的主要财力提供者和政策支持者。[16]

美国的社区服务不同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就社区服务的提供者来说,美国的社区服务分为政府提供的服务和志愿者组提供的服务。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限于涉及居民最基本需求的部分,如水、电、煤气、通讯设施、绿化、保结和照明等,主要由政府出资委托或承包给专业公司。

美国社区服务的另一部分是由志愿者提供的,他们提供社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服务。在美国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大约有一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政府支持志愿者服务,希望通过志愿者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希望依靠志愿者服务把美国带回充满互爱和志愿者行动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政府补贴不足,志愿者服务机构为了生存,不得不对部分商业性服务进行收费,由此引起了一些营利性社会服务业开始抢夺原来属于志愿者服务的领地。[17]

就社区服务的内容来说,美国的社区服务可以说是囊括了社区居民需要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它与我国社区服务相似而不同于英国及欧洲的特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社区服务中不同于我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重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的作用,也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起到了政府和营利性组织所起不到的作用,但同时必须取得政府、各种基金会、教会、私人公司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事实上,政府给予这些组织一些资金的支持是城市未来发展及管理的一种明智选择。

美国与英国一样,为了在服务效率和社会福利之间寻找平衡,正在把由政府提供服务变为由政府购买服务。据1978-1979年的统计,美国政府从营利性的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那里购买的社会服务,占全部社会服务的35%。

第二节国内社区服务的兴起

我国的城市社区服务并不是直接从国外引入的,它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施乐好善、互助互帮优良民德的民族,民间的互救互济、慈善事业已有悠久的历史,民间早就存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贫病相扶“的良风美德。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始,各个城市,特别是街道、居委会做了许多工作,开展社会救济,优待抚恤,安置残疾人就业,扶贫济困,敬老助残,拥军优属和便民服务等,出现了一些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虽然当时并没有正式提出“社区服务”这个概念,事实上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有了一段历史。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拓展社区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把社区服务工作正式提出来,并把社区服务作为城市的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后,社区服务这一工作内容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迅速发展起来。[4]现阶段,在进一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的同时,要大力推动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明确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市场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培育社区服务业的市场机制。加强社区资产建设,明确社区的资产所有权,推动社区服务业按市场机制独立运营。近20年的社区建设为社区积累了初步的公共资产,为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启动的基础。拓展居民服务和其他社区服务空间,培育新的社区服务业增长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深入,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居家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政服务以及老人护理服务等方面。

第三章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由传统的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开放社会转轨,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转变。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的社区建设实质上是政府提高效率、企事业单位增强效益的产物。社区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其真正基础是把社区建设变为承接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功能社会化的动态发展载体。作为载体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硬件设施、社区组织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其中社区组织是核心。政府任何部门只能是业务指导,政府部门业务工作“进社区”只能通过社区组织来实施,否则政府转移出去的职能又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连同企事业单位转移出去的社会职能一起回到政府。因此,社区发展的真正主体应当在社区内部,应当也必须是在社区中自发产生、在社区范围长期开展活动的民间组织。通过一大批社区中介组织的产生,可以使政府工作进社区找到有效的载体,使政府在更高层次上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宏观调控。[5]

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我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改革,下岗人员大量增加。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2000年底城镇登记事业人数为66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但目前在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待业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再就业。而社会总体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使就业机会日益的减少,就业矛盾日益的突出。但社区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就业潜力是非常的大。我们只要把社区服务业培育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集约化的产业,就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就能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目前,国内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社区服务业的巨大潜力,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化日趋加重,以及家庭向核心化与小型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老年人本身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差异,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即有就医看病、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有精神慰籍、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左右,老年人已不再象从前是人生一个短暂的尾声。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经济体制下的个人与单位、社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明显不适应,原有的照料格局已很难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

负担。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社会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三、城市化运动兴起,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仅有576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96年城市人口已达到2077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再加之大量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也向各个城市汇聚,使得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住房、交通、教育、商业网点、文化设施等方面矛盾日益的突出。[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剧,产生了诸多与此相关的社区服务需求。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加之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的程度都较低,但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而在城市中,开放程度的提高也使人们在不同行业、单位、地域的流动性大为增加。因此,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要求社区服务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的要求。

城市生活的现代化使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广泛和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速,使社会竞争加剧,也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较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时间紧迫感使人们渴望摆脱日常烦琐的家务劳动,将家务劳动实现现代化,从而为社区家政服务创造了发展的契机和条件。同时,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吃饱穿暖以后,开始追求更高的质量,要求在社区中提供更广泛、更多样化的休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以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带来了人们对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不仅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还需要人际间的相互关怀,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社区中的公益事业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参与到社区和互助性的资源服务活动中来的社区居民也渐渐增多。

第四章转型期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型期我国社区服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

一、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与社区发展的矛盾

无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从我国社区建设的现实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依然存在在着制度性缺陷,其突出表现为:一是以政代社、政社混淆的体制弊端依然突出,政府的经济、政治、道义成本太高,而产出比太低,居民的社区人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二是社区服务在制度上难以引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模式一直停留在粗放发展的阶段,难以有效的转移到以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行政化太强、社会化和专业化太弱。[7]

二、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同社区服务发展的矛盾

人力资源开发包括数量和质量的两个方面,尽管社区服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但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还是不够,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所包含的质的因素尚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实际上这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某些较高层次社区服务项目因缺少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而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缺失,难以提高社区服务的品质。[8]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无疑是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典型例子,但因志愿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的服务,因而社区服务发展的规模和品质更依赖于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服务队伍对社区服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社区服务自身存在的营利性和福利性之间的矛盾

在社区服务的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推行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方针,使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并重,用经营服务的部分来支持和弥补福利服务经费的不足,即以盈利养福利。但是,实际操作部门早运营过程中往往难以解决社区服务营利性与福利性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盈利性的倾向,市场经济的诸多社会领域需要用价值规律来调节和平衡,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层次化,客观上也要求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领域。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对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以此来规定经营主权的责、权、利。此种运作形式是解决利益分配矛盾的有效途径。[9]

四、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与经费来源的矛盾

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启动资金不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辽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社区服务发展提供料可靠的财政支持,但我国毕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加阶段,财力资源有限。[10]尤其是目前,客观上存在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与财力资源投资不足之间的矛盾。

五、社区服务社会化与经营主体单一化的矛盾

我们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国营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单一社会福利经营机制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在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时,特别强调社会福利经营社会化,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所以,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组织、团体及个人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的经营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包括社区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社会化。

第五章转型期社区服务发展的趋势

一、社区服务产业化趋势明显

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一方面需要社会救助的特困群体的人数将逐渐减少,对这部分人仍需提供无偿的、福利性服务;另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社区服务业要满足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就要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为有能力支付的居民提供有偿服务,这种有偿服务将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项目和内容。社区服务通过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不同档次,不同项目的全方面的服务。在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社区服务既可以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为社区服务的发展积累资金,又扩大服务的规模,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以服务养服务”的产业化道路。社区服务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服务性,所以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是不变的主题。

二、社区服务的形式、内容、和范围更加多样化

社区服务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形势而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才能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首先在服务形式上,由最初单纯的福利型服务扩展到全体居民,逐步实现无偿、抵偿、有偿服务的三结合,即帮助社会上需要救助的特困人群,也为有支持能力的居民提供料必要的服务。其次在服务内容上,有单纯的家政服务扩展到养老服务、家电维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储蓄、物业等,遍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在社区不仅能享受到物质生活的服务,还能享受到精神生活的服务。第三在服务范围上,由单纯的区域性服务扩展到区、街、居委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服务设施连接成实体网络,不仅提高了居民的质量,同时还能够灵活调配人力资源,使资源的利用率更加合理。

三、社区服务水平将更加专业化

近年来,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在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也由显性到隐性,这就决定了“精神协助”更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只能做家务、照顾老人小孩等基本的家务劳动,而是希望能够将简单的家务劳动变为科学的、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因此,社区服务业需要有一定素质的专业人士,所以对从业人员进行家庭教育、家电维修、看护病人、烹饪等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2001年,天津市举行了服务社区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万余人,经过培训后的服务人员,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4]他们利用学得一技之长进入社区,既为社区居民提供料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也使他们有

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四、社区服务将依托信息化手段推进

在信息化社会,社区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迈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居住区在建设之初就预留了宽带互联网络和入户接口,居民开始享用上网服务的诸多便利。但借助网络化的服务方不至于此,结合智能化社区的发展,网络将成为社区服务业组织、联系、运营、结算和业务推广的核心。[15]每个社区都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网站,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居民可在网上查询、定购不同服务项目,享受上门服务。凭借现代科技收复按,社区服务业将不断改进和发展至更高的水平。比如杭州市再就业服务中心在全市各个街道建立再就业服务站并实施电脑网络化管理,就业只需到所在社区的服务站点击鼠标就可以知晓全市提供的种类就业岗位。因此我们要充公利用电讯事业快速发展、城区交通方便和数字宽带同网络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大力倡导社区报务业联网,开展联锁经营、网络化服务,达到优势互补,推动社区服务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把社服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可采用“社区服务联动网络”、合股、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引进市场机制,将社区现有的服务设施充分地利用起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服务已不单是为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而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社区服务,显然也是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的社区建设实质上是政府提高效率、企事业单位增强效益的产物。

社区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其真正基础是把社区建设变为承接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功能社会化的动态发展载体。凭借现代科技收复按,社区服务业将不断改进和发展至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

[2] 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

[3]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

[4]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

[5]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

[6] 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

[7] 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

[8] 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

[9] 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

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

[10] 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

[11]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 p25-28.

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产品要求的提高,现代设计方法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将会是各学科群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设计产品 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由于国际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对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供货期、售后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制造业的渗透、改造和更新,使传统的制造技术演变成为一门涵盖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销售到回收再生的全过程,跨多个学科且高度复杂化、集成化的先进制造技术。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精密、微细加工等,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设计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之一,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与灵魂,必将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变革,竞争与合作的全球化,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关切和对产品品质多样化等方面的要求,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一、现代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以满足市场产品的质量、性能、时间、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及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和工艺等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和知识群体的总称。 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仿真设计、人机学设计、摩擦学设计、反求设计、疲劳设计 (一)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行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范畴,目前已形成的并行设计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姓名:杨静 学号:200910050010 班级:装饰二班(本)

『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可谓流派众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从总体来看,大体表现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整体性,新技术应用,注重多元并存,尊重历史传统,关注建筑改造及再利用,多科学多领域跨界融合这七种主要倾向,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向,对于当代的室内设计实践也同样具有知道和借鉴的作用。其中新技术的运用是当代是能设计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趋势,值得我们去更深的审视和探究。 『关键词』:可持续,协调性,多元,历史文脉,跨界融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流派众多,但是从总体来看,大体表现出几种主要倾向,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向,对于当代的室内设计实践也同样具有知道和借鉴的作用,这几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20实际80年代后期形成,在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书中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有这样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应该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求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同于传统发展战略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发展绝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项指标发展的质量都需要中和起来评价,与此同时,还强调建立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发展方式,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消费上,都应当尽可能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放废气污水等污染物,尽量改变通过高消耗,高投入

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趋势有别于以往形形色色的各种设计思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提倡适度消费,注重生态美学,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室内设计可持续设计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措施;其中可持续设计的基本技术措施包括采用生态环保装修材料,室内设计与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结合,采用全面的现代绿化技术,节约常规能源技术,与洁净能源技术结合,与现代高技术结合六个方面。现今我国的建设或动过摸较大,建筑装饰行业同样如此。积极贯穿并努力推广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能源消耗,控制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作为新一代设计师的重要职责。 (二)强调环境整体性的趋势 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讲,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认为环境和半自然半人为环境。在设计领域中的环境概念则是指由设计师创造的人为环境;如果按照范围的大小可以把环境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我们通常提到的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大的环境成为宏观环境;社区,街坊,建筑群体及单体公园。室外环境等则是中观环境;建筑物的内部环境设计则是通常所说的微观设计。与人类紧密联系的就是微观设计,它处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绝大多数的时见都是在于微观环境打交道,同时微观环境优势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他与其他的子系统互相影响制约,要保证其在整个大系统中的稳定和平衡,咋要保证其中

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也是 取得了共识,在电子、汽车、电视、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件部分都是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耗能,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不能比拟的,也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模具年产值约为600亿美元,近几年,我国模具工业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2003年我国模具产值就超过了400亿美元。 1、现代模具技术的技术现状 1.1、冲模 以大型覆盖件冲模为代表,我国已经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和 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密度要求高,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在设计制造方法、手段上已 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也接近国际水平,在轿车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 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和成本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2、塑料膜 近年,我国塑料模有很大的进步。在大型塑料模方面,已能生产34英寸大屏幕彩色电塑 壳模具等塑料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和600腔塑料模具,还能生产厚度仅为0.08mm的一模二腔的航空杯模具和难度较高的塑料门窗挤出模等。内热式或外热式热流道装置得以采用,少数单位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完全消除了制件的烧口痕迹,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已成功得以应用。在精密方面,塑料模型腔制造精度可达0.02-0.05mm(国外可以达到0.005-0.01mm),分型面接 触间隙为0.02mm,模板的弹性变形为0.05mm,型面的表面粗糙度值为Ra0.2-0.25um, 塑料模寿命已达100万次(国外可达300万次),模具制造周期仍比国外长2-4倍。 1.3、压铸模 汽车和摩托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压铸模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钢罩、盖板、变速 器壳体和摩托车发动机钢机、齿轮箱壳体、制动器、轮轴等铝合金铸件模具以及自动扶梯级压铸模等,我国均已能生产。在模具设计时,注意解决热平衡问题,合理确定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并根据制造技术要求,采用了液压轴芯和二次增压等结构。总体水平有了较 大的提高。模具寿命:铝合金铸件模具一般为4-8万次,个别可以超过10万次,国外可 达到8-15万次以上。 1.4、模具CAD/CAE/CAM技术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

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及发展策略初探 姓名:宋志强学号:1008031005 班级:工业设计工科班指导老 师:沈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工业设计的工业产品自主品牌意识,工业设计在我国政府、企业里的重视程度及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国制造”的尴尬现状进行反思,提出了关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些对策,以创新为根本,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力争将中国制造编程中国创造。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工业设计体系自主品牌 引言:工业设计,这个名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但我国的工业设计还不成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个模仿期阶段。这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国际上一直都处于劣势,又特别是创设计的新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产品创新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的核心,它是一切企业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愈趋激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品创新设计,2007年2 月12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朱焘理事长向温家宝总理呈送了“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2 月13日温家宝在“建议”上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并将“建议”转请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国务院委员兼秘书长华建敏同志阅示,请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研究。可见创新在各个领域已凸现,且是必然趋势。这对我国工业设计来说是个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我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以前都是凭借设计者的经验,以模仿为主,故局限性较大。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工业设计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拿来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逐步淘汰的产品,是一种外来加工,不存在设计;第二阶段,模仿阶段。主要上是对国外产品进行模仿;第三阶段,创新阶段。今天,我们的设计正处于创新时期。如何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1 工业产品的自主品牌意识不足 企业通过工业设计可以使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能使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能形成自主品牌意识。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事业发展势头较好,一些大型企业已经重视工业设计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产品设计领域中仍存在很大问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女生室内设计就业前景

女生室内设计就业前景 1、就业机会众多,选择余地大。房地产、建筑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展览展示公司、设计公司、家具行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设计人才,专业设计人才一直是招聘热门。近年来,买房、装修,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生活环境的舒适与品位,装饰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自然旺盛。一些装饰公司甚至不愁没活儿,只愁没人。 2、入行门槛比较低,能力更重于学历。室内设计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从业人员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具备职业资格持证上岗的并不多,真正科班出身的更是少数。 3、收入水平比较高,属中上收入阶层。设计师收入来源丰富,薪酬结构是“底薪+业务提成+设计提成”,年薪十万元并不遥远。 4、发展空间广阔,就业机制灵活。关联行业均可就业,也便于兼职和创业。整体来说,室内设计属于朝阳产业,有很不错的就业前景。 5、知识系统实用,专业特长突出。具备了深厚美术素养、扎实理论基础、超强手绘及电脑表现技法,熟悉实战流程的精英毕业生深受行业青睐 1.能正确的绘制出图纸,最重要的是施工图。满足这些条件你必须学会CAD软件,CAD软件运用起来很简单,但运用的好的话需要一段时日,好比一个方案的施工图好的室

内设计师30分钟就能完成,换成你可能就得半天,这是绝对不行的,你能等,但是客户不能等的。 2.学会怎么正确的绘制,所谓的正确绘制图纸是与结合工地相结合的!你在图纸上可以任意的设计,天马行空!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你的设计将会改变!做好的设计就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这需要你长期的去了解工地。我们学什么东西一定要精通,不能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家装中的吊顶,就了解工人是怎么把这个石膏板吊上去的,当中要用到木龙骨或者是轻钢龙骨,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室内设计师你还需要了解它的材料,什么等级,万一偷工减料后患无穷,弄不好还影响你的名声。(还有很多不一一解释了,实践出真知) 3.设计师谈单是非常重要的,以我的经验来看成单率设计师谈单占70% ,设计占30%,任何一个公司都非常重视设计师的谈单能力,只要你能签单你就有一堆设计公司让你挑,不管你设计出的房子好看还是不好看,只要你能签单,在公司就有地位。这一点是我最反感的,但无奈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室内设计师是一个很复杂的职业,这个职业不管世界上的什么东西都要去了解,在谈单的工程中什么样的客户都有,当然他们的喜好也不尽相同,谈单工程中,你们不只是谈房子的事,也会谈到当今的政治或者股票或者足球乃至NBA。所以你什么都要了解一些一切都是为签单打下基

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分析

中国平面设计的现状分析【摘要】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发展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对策。【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现状发展对策引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发展过程其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出现了缺乏自我特色、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等问题。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1.我们的许多作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或概念的模仿上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平面设计最大的症结在于丢失了自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很多平面设计师对现代主义的平面风格设计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和消化就又仓促上阵投入到后现代主义平面风格设计的阵营是由于国平面设计领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样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徘徊和游离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2.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平面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在呼吁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但从我们的不少平面设

计作品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许多作品更多的是不加选择和消化的照搬传统元素以为那样就能体系民族性和文化性。由于我们传统元素中的很多形象和图案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有一个理解、吸收、再创造的过程使之能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使之能真正的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还需要一个过程。二、如何加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1.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出自己的领地。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网络领域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获取随心所欲的表达的个性化。2.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构思和表现上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一致的。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就是简练、达意、巧妙、智慧研究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和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3.时空化设计需求在观看方式方面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

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论述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令狐采学 课程:艺术概论 作者:毛婷 导师:王真真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装潢2班 --------------------------------------------- ◆设计生态化、非物质化、艺术化,是其发展的主要 趋势。 ◆今后是大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互联网将成为全世 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 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艺术将与 科学技术结合。设计中的科技含量提高。 ◆提倡人权、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遗产的设计方向。 为人设计,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是未来设计发展的 目标之一。 ◆设计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有了更大提高,更加 注重的人心理,关注人的情感。 建立可行性价值准则

所谓可行性价值准则是指,对当代设计具有引导性的、有利于全社会的、可以执行的关于当代设计艺术的行为原则,也是当代设计的价值取向应该或者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这个准则的确立是从全球的角度出发,既着眼于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又关注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改善和美化。当代理论界,包括设计艺术、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曾对上述状况进行过反思和并建立过相应的价值体系,其共同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绿色设计;二,文化设计;三,人本设计。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综合考虑,它不完全是一种设计风格,也不仅仅是一般工作方法的调整,而是一种设计策略,是一种关系到设计艺术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化反省,更是一种关系全人类可持续发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 展的全球性思路。其目的旨在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结合起来,将创造的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起来,既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又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设计材料从生产到销毁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室内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前景预测

室内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前景预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室内设计产业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专业细分逐步成型的趋势。这一特点呈现在设计公司的发展态势上便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企业发展道路。 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和市场需求可持续性的特点,与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等一次性完成工程业务不同,每个建筑物在其完成直到整个使用寿命的周期中,都需要进行多次装饰装修。因此,尽管目前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低迷,但是建筑装饰行业依然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0年)显示,随着社会审美修

养和设计功能需求的增强,人们对于设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同时,基于设计审美、设计管理、设计品质、设计品牌的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仍将持续加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室内设计企业的唯一途径,就是向最好的国际企业及最高的行业标准学习,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方向,而国际化,就这样无可回避的摆在了设计行业的面前。 《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0年)》在多年室内设计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室内设计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室内设计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0年)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室内设计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

进行投资作出室内设计行业前景预判,挖掘室内设计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室内设计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定义 室内设计行业相近概念 (1)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2)室内设计与装饰装修 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主要业务范围 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主要发展历程 中外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状况对比 室内设计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人口环境分析 (2)文化环境分析 (3)生态环境分析 (4)城镇化进程分析 (5)消费观念与习惯 室内设计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行业相关收费历史沿革 (3)相关行业“十三五”规划 室内设计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设计(DESIGN)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据有关专家介绍,现代室内设计可以大到归纳为七个新趋势: 1、回归自然化: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的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 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 2、整体艺术化: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就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高度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4、高度民族化:只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传统、失去了过去。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讲现代,又讲传统。日本许多新的环境设计人员致力于高度现代化与高度民族化相结合的设计体现。去年落成的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引人入胜,使大家印象深刻备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茶室及商店室内设计,均注意风格特色的体现。特别是日式餐厅从建筑、室内装饰到食器均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因此,处处环境美,处处有设计给每一个顾客、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个性化:大工业化生产给社会留下了千篇一律的同一化问题。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为了打破同一化,人们追求个性化。一种设计手法是把自然引进室内,室内外通透或连成一片。另一种设计手法是打破水泥方盒子、斜面、斜线或曲线装饰,以此来打破水平垂直线求得变化。还可以利用色彩、图画、图案以及玻璃镜面的反射来扩展空间等等,打破千人一面的冷漠感,通过精心设计,给每个家庭居室以个性化的特征。 6、服务方便化:城市人口集中,为了高效、方便,国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措施。日本采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城乡自动服务措施,自动售货设备越来越多,交通系统中电脑问询、解答,向导系统的使用,自动售票、检票、自动开启,关闭进出口站口通道等设施,给人们带来高效率和方便,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强调人个主体,以让消费者满意、方便为目的。 7、高技术高情感化:最近,国际上工业先进国家的室内设计正在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这就是第七个趋势。高技术与高情感相结合,既重视科技,又强调人情味。在艺术 风格上追求频繁变化,新手法、新理论层出不穷,呈现五彩缤纷,不断探索创新的局面。

浅谈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 【摘要】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发展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对策。【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现状;发展;对 策引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经历了从认知到重视、从感性到理性、从注重商业竞争到强调深层的文化表现的发展过程,其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出现了缺乏自我特色、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等问题。一、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1、我们的许多作品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或概念的模仿上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平面设计最大的症结在于丢失了自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很多平面设计师对现代主义的平面风格设计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和消化,就又仓促上阵投入到后现代主义平面风格设计的阵营,是由于国平面设计领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样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徘徊和游离,也就势必导致当下中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混乱和无风格化。2、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平面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在呼吁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去。但从我们的不少平面设计作品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许多作品更多的是不加选择和消化的照搬传统元素,以为那样就能体系民族性和文化性。由于我们传统元素中的很多形象和图案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需求,需要我们有一个理解、吸收、再创造的过程,使之能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使之能真正的体现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还需要一个过程。二、如何加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1、要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设计工作必须要在这个需求较高的新环境中能标出自己的领地。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网络领域在设计和制作中都占主导地位。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商业界提出的新挑战不仅加强了设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设计的潜在能力。当平面设计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设计就成为无限超越自我,获取随心所欲的表达的个性 化。2、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思考角度,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在构思和表现上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一致的。观看世界现代设计的走势就是简练、达意、巧妙、智慧,研究现代社会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对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和使作品和现代世界设计接轨显得十分需要。 3、时空化设计需求在观看方式方面,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平面设计也逐步从二维向三维到四维空间延展,设计中的时空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符号。重点内容的突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使他们可以以任何一种自认为恰当的新样式来设计一行行的文字,通过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