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社会保障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

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系统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结合各研究方向独立开展研究,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门人才。博士毕业后能够胜任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部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社会福利理论

本方向侧重于现代社会福利理论和福利政策范式,具体包括社会福利理论流派与模式的演变、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福利理论向社会政策的发展、现代福利理论和政策在中国的应用等。

2. 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本方向侧重于社会发展政策与社会保障之间关系的研究,关注国内外社会发展与政策研究的理论和观点,了解其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结合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与社会保障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

3. 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口分析

本方向侧重于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与调整的互动关系,特别关注人口数量、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转变等因素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建立、调整和完善的决定作用以及流动人口的公民权利。同时,研究社会保障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制约与影响,探索通过人口控制、人口结构的优化等举措,促进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4. 农村社会保障

本方向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核心,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问题研究,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等。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2学分,选修不少于2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 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

学位专业课,3学分

前沿讲座5学分

(1)前沿讲座的形式:

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

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一分,主讲一次计一分。

2 选修课

可选修1至2门课程,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3 补修课

同等学力、跨专业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社会保障学,高级社会统计学。成绩计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本专业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进行。对博士生入学一年来思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准备、健康状态等的综合评估。考核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计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博士生入校后,在导师指导下拟定合理的科研计划,提倡导师将博士生的科研与自己承担的课题结合。要求博士生攻读学位期间有两篇以第一作者且署名作者第一单位为山东大学的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或有一篇在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否则,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博士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要求有创新性或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写作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博士生中期筛选包括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答辩之前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未通过者需延期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时间、方式根据学校学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

八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一)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和“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源刊或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CSSCI源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且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有关。

(二)在学期间在CSSCI源刊或SCI源刊或EI源刊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1、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或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有获奖证书);

2、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署名前5位;

3、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署名前2位;

4、EI收录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

5、获授权发明专利前2位。

说明:

一、CSSCI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CSSCI集刊两篇折抵一篇。

二、成果要求中所指的学术论文不含综述类文章

附权威期刊目录及说明:

刊物名称主办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国外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

3 学术月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4 开放时代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5 天津社会科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6 社会科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7 学术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8 东南学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9 江海学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0 读书三联书店

11 文史哲山东大学

1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

1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

1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大学

1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大学

1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大学

18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

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

2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

2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

22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大学

2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

24 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5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会

26 周易研究山东大学

27 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8 伦理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9 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30 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院

31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3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33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34 社会上海大学

35 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补充说明:

1、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视同权威期刊论文。

2、收入中国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的论文,视同权威期刊论文。

3、收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的论文,视同权威期刊论文。

4、当年是CSSCI的期刊,就包括在权威期刊目录中,若期刊已经不是CSSCI,则不包括在权威期刊目录中。"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亚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著:《福利经济学(引进版)》,何玉长、丁晓钦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

3. 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5.埃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出版。

6. Amartya Sen, The Idea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7. 阿玛蒂亚·森著:《伦理学与经济学》,王文玉、王宇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出

版。

6. 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刘民权、刘柳、任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2年出版。

7. 阿玛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年出版。

8. 贝弗里奇著:《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出版。

9. 10. T.H. Marshall著,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7年出版。

12.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

联书店,2000年。

13.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14. 卡尔·波兰尼著:冯刚、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7年出版。

15. 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London: Penguin, 2010.

(二)社会福利理论

1. 唐文慧、王宏仁着:《社会福利理论:流派与争议》,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

2. 彭华民等著:《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7月。

3. 丁建定著:《社会福利思想》(第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英]诺曼·巴里(Norman Barry)著:《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5. 张广利:《社会保障理论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6.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7. 巴尔等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贺晓波等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出版。

8. 鲍德威,威迪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9. C.V.布朗,P.M. 杰克逊著:《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荷] 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英]尼古拉斯·巴尔著《福利国家经济学》(福利国家经济学研究的经典之作),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12、[法]卡特琳·米尔丝著:《社会保障经济学》,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3. 丛树海著:《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

14. 厉以宁、吴易风、李懿著:《西方福利经济学评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15.[英]保罗·皮尔逊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社会政策译丛),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 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7. 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18. Robert E. Kuenne, ed., Readings in Social Welfare: Theory and Policy,

Wiley-Blackwell,2000.

(三)社会保障前沿研究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养老保险卷、医疗保障卷、

救助与福利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郑功成著:《中国社会保障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3.郑功成著:《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发展》,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4.郑功成著:《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5.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8年。

6.郑功成著:《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7.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论纲——从传统福利模式到新型福利制度:重构中国社会

保障体系的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邹东涛、李欣欣等著:《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

9.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胡晓义著:《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11.郑尚元著:《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前沿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林毓铭著:《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郭曰君著:《社会保障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丁建定著:《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5.邓大松,刘昌平等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黄晓勇著:《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届MPA研究

生优秀论文汇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7.高鉴国、黄智雄主编:《社会福利研究》(第1-2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010年。

18.高霖宇著:《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9.穆怀中著:《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年版。

20.童星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1.童星著:《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四)社会保障实务

1.郭曰君著:《社会保障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法]让-雅克·迪贝卢、爱克扎维埃·普列多著:《社会保障法》,蒋将元译,法律出

版社,2002年版。

3.李炳安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黎建飞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5.毛清芳著:《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王广彬著:《社会保障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

7.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文件选编》,北京:中

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

8.中国法制出版社著:《最新社会保障法律政策全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9.[德]霍尔斯特·杰格尔著:《社会保险入门--论及社会保障法的其他领域》,刘翠霄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0.邓大松:《社会保险》(第二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11.[美]约翰Boo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著:《养老保险比较分析》(当代社会保

障制度研究丛书),赵陵、马胜杰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陈之楚著:《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1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著:《中国社会养老保

险体制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13.谭克俭等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14.刘苓玲著:《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5.苏保忠著:《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米红、杨翠迎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础理论框架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

17.李绍光著:《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出版。

18.董克用、王燕主编:《养老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19.杨伟民主编:《失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仇雨临、孙树菡主编:《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何平、华迎放等著:《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8年。

22.柯卉兵著:《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10年。

23.朱青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年。

24.康士勇主编:《社会保障管理运作实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张浩淼著:《转型期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6.郭玉坤著:《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27.钟仁耀著:《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28.程胜利著:《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城市贫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出版。

29.何平等:《城市贫困群体社会保障政策与措施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0.杨立雄,兰花著:《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五)社会政策比较

1.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2.理查德·蒂特马斯:《社会政策10 讲》,江绍康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

3.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译,顾昕校;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美]尼尔·吉尔伯特(Neil Gilbert)、特雷尔(Paul Terrell) 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黄晨熹周烨刘红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武启元,《公共政策——从多角度并用整合的方法去分析当代公共政策》,台北市: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7.[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

8.穆怀中主编,《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9.[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著:《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当代社会

保障制度研究丛书),解俊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加]拉·米什拉著:《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郑

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顾俊礼主编:《福利国家论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出版。

12.刘玉安著:《北欧福利国家剖析》,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姚建平:《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出版。

14.[日]广井良典/沈洁主编:《中国·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北京: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15.赵立新著:《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16.[韩] 金渊明主编,《韩国社会保障论争》,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17.于洪编著:《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8.姚玲珍编著:《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19.金钟范编著:《韩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崔万有著:《日本社会保障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郑秉文著:《当代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北京:法律出

版社,2001年版。

22.郑秉文等主编:《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3.杨世伟主编:《当代拉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Hall, A. and Midgley, J. (2004).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5.Wilensky, H. and Lebeaux, C. (1965).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 New

York: Free Press.

26.Gilbert. N. & Terrel. P.(2002). 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5th

edition), Massachusetts: Allen & Bacon.

27.Wilensky, H. (1975) The Welfare State and Equality: Structural and Ideological

Roo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六)第三部门福利供给

1.景天魁等著:《福利社会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 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3.贾西津/王名:《中国民间结社的历史和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年。

4.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版。

5.高鉴国主编:《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6.[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3年。

7.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1998年。

8.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9.官有垣、陈锦棠、陆宛苹:《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公共管理评估丛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赵黎青:《组织治理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1.鲁佩特·格拉夫·施特拉赫维茨:《德国的社团和基金会: 服务提供者还是市民社会主

体》,钟瑞华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12.葛道顺、商玉生、杨团、马昕:《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13.Marion R. Fremont - Smith,Govern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ederal and

State Law and Regulations,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徐麟:《中图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16.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17.施常奎:《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18.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9.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0.杨团:《非营利机构评估:上海罗山市民会馆个案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

21.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2.祖彬:《香港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发展:角色与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陈达文:《转型中的香港非营利性组织:满足社区的需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七)社会保障与生活质量

1. 邢占军等:《公共政策导向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2.邢占军等:《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8年6月。

3. 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八)期刊

1、《中国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研究》(报刊复印资料)

3、《社会福利》

4、《社会学研究》

5. “Ethics and Social Welfare journal”, Published By: Routledge.

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培养方案审批表

2020版博士培养方案-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 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西北大学“211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

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个。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2、进化生态学:利用最新的、高效的分子技术,研究濒危种、特有种和具有重大生态经济价值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合古地质、气象、生态数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本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为宽阔的教育学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够比较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文献研究、论文撰写及国际交流;具有独立从事并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能够承担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部门的教育技术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为人品格。 二、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2.信息技术教育 3.知识工程与教育软件 4.现代远程教育 5.教育技术与社会服务支持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要体现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最新整理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doc

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适用领域 能源与环保(环境学院、核研院) 先进制造(机械系、精仪系) 电子与信息(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方式 工程博士生的培养结合重大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培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并根据研究课题组成指导小组;工程博士生的校内导师由我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企业导师由重大工程技术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跨学科的论文研究,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 工程博士生课程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可根据工程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和研究需要按需选课。 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 10 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1学分考查秋企业调研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前沿讲座1学分考查秋自选课程 五、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撰写人完成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公开发表的与重大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署名清华大学,并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 (2)以排名前1/2身份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3)领域认可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4)设计方案已被采纳实施或研究成果鉴定通过; (5)EI检索论文1篇。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学分。 博士生学位考试课程应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学时:课内学时;学分:学分。 、外国语 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个学分。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

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 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 (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检验与临床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医学检验系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医学检验系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 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是湖南省重 点学科。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十五” 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1981年湖南省首批硕士 学位授予点之一,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历层次高、势力 强劲、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 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 练应用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 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 年。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博士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0701Z1)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Mathema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数学物理学科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针对物理学研究已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使用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地得到问题的结果,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促使数学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数学物理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数学分支,而是能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并擅长于建立物理世界的数学模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人才。 5. 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并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成为受欢迎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 2.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 (二)导师简介 李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任为第15届国际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学会学术委员,曾任第五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刊物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编委。已在Phys. Rev.,JHEP,JCAP,Phys. Lett.,Class. Quantum Grav.,Nucl. Phys.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论文已被40多个国家的学者他人引用2000多次。他首创的广义采他函数正则化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公认;他对国际著名学者提出的“正质量猜测”给出的反例,得到原提出者的认同,并修正了猜测的叙述。他在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内均有建树,曾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内的9项省部级奖项,由他培养的一位博士成为科学大师霍金的博士后。

1305(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x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 依据,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托周秦汉唐文化传统、西北民族 民间艺术传统、延安文艺传统、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传统,立足西安, 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以具有与当代先进 文化知识相融合的艺术理念,活跃国际艺术和艺术教育交流,扩大学术开放的 视野,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本培养方案切实遵循博士研 究生教育的规律,同时反映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 特色,是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各方向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和基本要求, 也是各方向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培养目 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文社会学科 方面掌握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设计学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 创新研究能力,从事设计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系统设计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当代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能够通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独立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创造性科研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作、翻译能力和一 定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熟练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 设计学科国际前沿动态。 二、学科及学科方向简介( 3-4 个) (一)学科简介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用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能力要求(详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最短不少于四年,最长不超过八年。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程设置 2、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见各专业) 3、补修课程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3门,具体课程由导师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安排,跟硕士研究生上课,但不计学分。 四、学分要求 1.总学分要求 不低于15学分,不超过17学分。 2.学分分配 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5-7学

分。 博士研究生可以选修第二外国语,所选语种可为日语或法语,但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按照研究方向由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决定。 3. 学分计算方法 除公共学位课程外,其它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为1学分,实验教学30学时为1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博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此项活动要纳入学科工作中。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掌握学科前沿,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如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其中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论文发表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SCI、EI或ISTP检索。以上要求发表的论文均需署名第一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者排序为博士生第一、导师第二或导师第一、博士生第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科研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做出不同要求和安排。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方式采用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般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代码:100202 ) (一级学科: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通过科学训练(包括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文献综合训练、选题训练、开题训练、实地考察训练、研究报告撰写训练等)的模式,重视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儿科学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或负责团队的科研工作,在儿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上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基础,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制:3.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脑损伤等;(2)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健康;(3)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5)儿童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7学分,专业选修课1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6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2次。完成累计6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12月底前),应在本学科公开、集中进行。 4、中期综合考核:第1学年夏学期(6月底前)。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4学年冬学期前。 6、专业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书写论文或摘要,指定选修1学分。 7、发表论文:详见《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清华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3) 一、适用学科 公共管理学(publicmanagement),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3。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致力于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非营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高级人才。 三、研究方向 1、公共政策; 2、政府管理与创新; 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4、公民社会与管理; 5、教育经济与管理; 四、知识结构 公共管理博士学位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基础理论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达到坚实宽广的要求,注重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2.研究领域 根据本研究领域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交叉学科 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的要求,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以及工科研究生课程。 五、主要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三周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请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交学院研究生科备案。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需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研究生科备案。 2.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核所学课程知识,口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研究能力。考试内容覆盖学科专业课程,考试时间为第三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8版)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及合肥研究院具体情况,总结以往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经验,在合肥研究院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博士专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运用第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

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两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应不超过6年(含休学)。 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间(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所在课题支付。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总学分应不低于19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综合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课堂教学为主,由科学岛分院统一组织;专业学位课学习可采用读书笔记报告或笔试等多种形式,由导师或导师组具体负责。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时间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期,最迟应在入学后三个学期内完成。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全部学位学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补考,并取消博士学籍。 (一)公共必修课,共6学分: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λ 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 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化学(专业代码:0703Z2)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想素质过硬,积极献身于科学事业。 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能够运用化学及食品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并解决各类食品化学及食品安全的热点科学问题。掌握相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探索食品原料及食品新资源的营养及功能成分、构成特点、微观结构、构效关系及这些化学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及控制原理和途径。 4. 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专业文章。身心健康,在食品化学研究中做出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1. 食品营养化学 2. 天然产物化学 3. 食品生物化学与营养代谢 4. 采后生理生化 5. 食品安全检测 6. 现代食品分析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指导小组,鼓励组建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培养过程以提高和锻炼科研能力和素质为主,强调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学风。专业课程学习可结合其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兴趣和创新

的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要求完成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最低学分要求。 脱产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选修课原则上也要求考试。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等,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可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取得13个学分方能进行毕业和论文答辩申请。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 (I)公共必修课(学分:5) 1. 政治理论2学分 2. 第一外国语3学分 (II)专业课及选修课(学分≥4~6:各培养单位决定具体课程数目,但不得少于2门,2~3学分/门) 1. 专业学位课:6学分 (1)光谱分析与结构解析60学时3学分

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博士生培养方案

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集成电路系统结构 .嵌入式系统与系统芯片设计 .微传感器与微执行器 .小尺寸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芯片封装与测试 .集成电路工艺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博士生毕业时间由博士生导师决定。提前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向系提出书面申请,并经主管系主任批准。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则作肄业处理。 .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生总学分≥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一览表 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一)培养方式和方法 .导师负责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根据研究方向特点,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进行定期指导。指导小组成员要尽可能地吸收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参加。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博士生导师应把博士生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统一起来,为博士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和育人环境。 .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现场调试、总结、评审、鉴定等工作。 .鼓励博士生参加教案实践,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博士生可以承担部分教案任务(讲课、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博士生的综合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拓宽博士生的知识面,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 鼓励参加专业学术实践,专业学术实践是指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或实验室或企业进行科研活动与专业实践,执行学校相关规定。 . 按照学校有关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计划,为高水平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二)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采用考试,其他课程可以是考试,也可以是考查。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