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的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

《货殖列传》的经营思想与商业谋略司马迁《货殖列传》通过对春秋到西汉之间“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经营活动的描述,勾勒出汉初商业市场兴旺、活跃的画面。

其中提出的经营思想和商业谋略,深刻精道,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商业文化财富。

标签:司马迁货殖列传经营思想商业谋略一、破除轻商观念,主张逐利致富的经营思想司马迁作为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为经济史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货殖列传》可以说是记载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最早篇章。

所谓“货殖”,就是经营货物,以滋殖财富。

而货殖者包括专事商品交换、兼营商品生产与交换、从事服务性行业及经营借贷业务等四类与商品有关的职业群体。

正像《太史公自序》所说:“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

”它通过对这些“布衣匹夫”的工商业者活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主张“逐利致富”的商业经营思想。

中国历来有“重本抑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就是司马迁生活的西汉时期也是如此。

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始祖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的正统观念正是讳言财利的。

孟子也说过“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孟子·梁惠王上》);而董仲舒更认为“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不能止也”(《汉书·董仲舒传》)。

这些思想无疑对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司马迁不仅以《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而且旗帜鲜明地从多方面强调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否定老子提出的“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完全否定商品交换的社会模式。

指出“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货殖列传》,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货殖列传》)。

就是说,老子这一套理论已经行不通。

因为时代已经变了,人们“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所有這一切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史记》,这
本书不仅是当时帝国历史研究的里程碑,而且也是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重点探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期对对经济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重点写作货殖的生活,和他在汉朝的经济思想。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三种经济思想,即“利己、适宜、宽厚”。

首先,司马迁认为“利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他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正当的,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必须看重社会利益。

因此,他反对利己主义,认为利己主义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稳定。

其次,司马迁崇尚“适宜”的经济思想,即适度支出,量力而行,以免产生过度支出。

他认为,如果花费过度,可能会导致民众拮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转。

而且他认为实行适宜的政策,可以保护小资本家,防止大资本家过度投资和抢占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秩序。

最后,司马迁认同“宽厚”的政策,即运用宽容的政策使所有社会群体都能受益。

他认为,合理分配资源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宽厚的政策也有助于减少不公平的发生,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发展。

总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而发展具有社会情感的经济思维,以及实行宽容、适宜、宽厚的政策,以建设公平、和谐的社
会。

读《史记》货殖列传之经济思想

读《史记》货殖列传之经济思想

读《史记》货殖列传之经济思想1.经济发展应交由市场来运作,政府要放松对经济管制。

太史公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意思是说只要不妨碍政权、不坑害百姓,让百姓自由地创造和增加财富是明智之举。

也就是说政府除了该管的,如安全、公平、秩序等,不要过多的干扰经济,而应当交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发展经济。

2.经济发展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太史公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里匮通“娱”,代指服务业。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农业搞不好吃饭就成问题,工业搞不好生产力就低下,商业搞不好货物就流通不起来,服务业搞不好经济就难繁荣。

3.逐利是人的天性。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也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在讲人是自私而逐利的,所以考虑经济行为不能脱离自私这个前提。

4.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

太史公曰:“故岁……,六岁穰、六岁、十二岁一大饥”、“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

“简单地讲,在农业经济时代,随着天气的变化,农业生产是有丰年有歉年的,随周期循环发展。

其实,在现代社会农业生产也有大年小年之分,不可能始终保持不断的高产。

以此类推,经济发展也具有周期性,繁荣之后必然有衰退,究其原因是因为红利带来繁荣,老的红利释放完了新的红利没有发挥作用时,衰退将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要尊重经济周期率,尽可能将新旧红利转换期缩短,使得经济保持长期繁荣而衰退短暂。

5.政府不要与民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司马迁写这段话是有其历史背景的,适时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等利润最为丰厚、资源垄断等行业相继国营化,实行”采户销“全面管制,可以说是今日央企的雏形,结果是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多,民众得到的利益越来越少,形成国富民穷,天下愁苦的形势,出现“天下困弊,盗贼群起”的景象。

浅论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oc

浅论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doc

浅论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浅论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导读:更是兴国之本。

司马迁描述齐国通过财富的积累而成为东方霸主:“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缀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摘要:《史记·货殖列传》在我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系统论述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专著,并以此为内容形成了司马迁的货殖学说。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同他的史学思想一样,自成一家之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气度。

关键词:司马迁;货殖列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史记·货殖列传》,是伟大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重要经济著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理由不可多得的篇章。

它反映了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突出变化,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经济思想,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范例。

一、司马迁重商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货殖列传》的产生当然首先应归功于司马迁的天才卓识,但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时代的造就。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持续的大一统时代。

“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中国商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统一有利于全国性的巨大商业X络的形成,以及自足性国内市场的发育,从而给商人阶层的存活提供了更合适的温床,也给他们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文景之治,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全面复兴,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已经空前繁荣。

农业生产的增长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了丰足的物质基础。

《货殖列传》中对此有详细的描绘,如“贩谷粜千钟,薪槁干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鬃者千枚,铜器干钧,素木铁器若扈茜千石,马蹄蹴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蘖麴盐豉千答,鲐蕉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鼯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于具,佗果菜千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介绍。

一、原文。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重要列传,篇幅较长,以下选取部分原文示例: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二、注释。

1. 挽近世:近代。

挽,通“晚”。

2. 涂民耳目:堵塞人民的耳目。

涂,堵塞。

3. 刍豢:泛指各种牲畜。

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

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

4. 渐:浸染,影响。

5. 眇论:微妙的理论。

眇,通“妙”。

6. 利道之:以利益引导他们。

道,通“导”。

7. 榖:楮树,树皮可以造纸。

8. 纑:野麻,可以织布。

9. 旄:牦牛尾,可作装饰。

10. 棻:香木。

11. 连:通“链”,铅矿石。

12. 征:寻求,趋向。

三、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百姓们各自认为自己的饮食最香甜,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从_史记货殖列传_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_李爱民

从_史记货殖列传_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_李爱民

现代经济信息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倾毕生精力写成了一部巨著——《史记》,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尽了史家之职责,了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想。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通史,奠定了史学有独立地位的基础,同时还做出了许多创举。

其中,《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平准书》开创了经济列传,证明司马迁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这在当时“重农抑商”的政治环境中,不能不说他不但具有史家实录的精神,而且还有大无畏的精神,言别人不敢言之言,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研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仍不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基础——对人的趋利本性的认识和肯定司马迁主张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尽物之性,还要尽人之性。

他的自由经济思想,包含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地利用或者顺应人和物本性的内容。

司马迁所谓的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是以人们的趋利本性为基础的,他能为致富者立传就已经表明了他的基本立场。

他认为,人们对利益财富的追求是一种天性,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本性,是不用学而与生俱来的。

正所谓“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1]因此,他列举了多方面的事实证明人具有趋利的自然本性。

“贤人深谋于廊庙,……归于富厚也。

……壮士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其在闾巷少年,……不避法禁,……其实皆为财用耳。

今夫赵女郑姬,……出不远千里,……奔富厚也。

悠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

戈射渔猎,……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博戏弛逐,斗鸡走狗,……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

吏士舞文弄法,……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

”[2]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3]它不但肯定了人的趋利本性,还肯定了人民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4]他说这些人“皆非有爵邑俸禄弄法犯奸”,而是“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论 朝 廷 ,守 信 死 节 隐居 岩 穴 之 士设 为 名 高
们 的卓越 才能 , 赞扬他们 对国家社会所做 的贡 献。在 当时 , 司马迁敢 于充分肯定商 业在 社会经济 生活中 的重 要作 用 , 公开赞 扬 那些为 国家社 会做 出贡献 而被称 为“ 末 业 ”的人们 ,这是需要 极大勇气 的。直到 司马迂死后 的一千七百 多年 , 顾炎武 、 黄
司马迁所著的 《 货殖列传 》历来被 看 作是中国正史 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钱 钟书先生说 :“ 司马迁 传 《 游侠 》 ,已属破 格 , 尚以传人为主 , 然 此篇 ( 货殖列传 》 《 )
则 全 非 ‘ 事记 ’ 人 物 志 ’ 新 史 学 不 大 、‘ ,于 啻 僻 鸿朦 矣 ”全 文 贯 串着 司 马 迂 独 特 而 朴
富 , 像 那 些 附 着 于 土 地 上 的 顺 民 那 样 男 不 耕女 织 , 样一尺布 、 斗米地立竿见影 。 那 一
的本 性 。他 说 :“ 者 ,人 之 情 性 , 不 学 富 所
而俱欲者也” 。自有文字记载 以来 ,“ 目 耳
欲 极 声 色 之 好 , 口欲 穷 刍 豢 之 味 ,身 安 逸
长期马迁 却认识 到农 、 蠹 。
乐 ,而心夸衿势能之荣”等欲 望 ,就一直
存 在 着 ,它 是 生 来 就 有 的 。人 们 在 欲 望 的 驱 使 下 去 追 逐 利 益 ,是 一 条 永 恒 的 规 律 , 即所 谓 “ 下熙 熙 , 为 利 来 ;天 下 攘 攘 , 天 皆
( )商业 对 国 家 的重 要 性 一
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 、人 的道德 ,而不是道
德 决 定 经 济 ,这 符 合 存 在 决 定 意 识 的 唯物 主义 的反 映论 。“ 君 子 富 , 行 其 德 ; 故 好 小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五、礼仪说 • 司马迁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他赞赏管 子的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渊 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 狄益甚。 ”
• 六、生意经 •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 (一)降低成本说。司马迁引用当时谚语 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超过百里之外 不去贩卖柴草,超过千里之外不去贩卖粮食。
• (三)是燕赵经济区。包括今河北和山西部分地区。燕、 赵“有鱼、盐、枣、粟之饶”,物产丰富。赵都邯郸和 燕都蓟是这一经济区的两大商业城市。 • (四)是齐、鲁、梁、宋经济区。包括今山东和河南的 部分地区。位于泰山北面的临淄,是齐国故地的商业城 市,“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鲁国故地则“颇有桑 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鸿沟以东,芒砀以北,至巨野,是梁、宋两国的故地,人民 多务农为业,善于储藏备荒。
• 2)东楚,包括现在的徐州(彭城)、扬州和苏州地区。这 里“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所以吴 王刘濞曾在东楚罗致天下逃亡分子,铸钱煮盐,发动“吴 楚七国之乱”。 • 3)南楚,包括淮南的衡山、九江二郡和江南豫章(今南 昌)、长沙二郡。 • 物产丰富,江南“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 楚都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寿春就成为这一地区的 政治经济中心。 • 合肥是皮革、鲍、木的集散地;番禺(今广州)是珠玑、 犀、玳瑁、果、布等的集散地。
•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 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 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 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 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 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走 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 • 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 •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 财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史记·货殖列传》是一篇伟大的经济学文章。

其中包含一些难能可贵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经济思想。

文章仅从太史公的重视财货、商业活动及其原则和个人致富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经济思想。

以期对我们现代经济建设进行对照和参考。

【关键词】重视财货;商业活动及原则;个人致富【作者简介】艾军(1980-),男,河南邓州人,广西大学文传院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麦晶晶(1981-),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大学文传院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王艳玲(1981-),女,山东东营人,广西大学文传院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

在司马迁的伟大著作《史记》中,有几篇关于经济方面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货殖列传》。

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中,作者开创性地谈到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反映了其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具有伟大的开创意义,而且其正确性和准确性已为他那个时代以及后世所证明。

因而,他的这篇《货殖列传》也成为名垂千古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圭臬。

司马迁在文中所阐述的经济活动原则和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有暗合之处,因而给我们当代经济建设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史记·货殖列传》先叙说了财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此引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继而论说了天下各地的物产及其经济生活特点等;最后以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了“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1】的道理。

这篇《货殖列传》概而论之,有这么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观点:一,重视财货,并给以适当的地位的宝贵思想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主要是儒家思想)往往是重义轻利的。

在这种传统文化观中,我们过多的强调了义,而对利是不屑于谈论的。

这是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儒家思想主导的影响所致。

先贤孔孟都对义利进行过论述: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为后世津津所道,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

而这种重义轻利思想必然导致士人轻视财货,对经济事务漠不关心,而只是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层面的问题。

但在司马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财货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大胆肯定财货,谈论财货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并且给财货一个恰当的定位。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夫山西饶材,竹、榖、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像这样大量列举物产财宝在他以前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作家中,不能说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很少见的。

他在文中不回避现实生活中那些不为一般士人所道的日常生活的物质方面的内容,大胆肯定其重要性,这反映出司马迁的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这与我们今天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

恩格斯说:“一个十分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而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终于被承认了。

”[2]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社会生活中物质是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人们的意识形态。

司马迁赞同并引用管仲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反映了他看到了物质的决定力量。

司马迁正是认识到这种物质的决定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谈了财货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指出:“《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正因为物质有这样大的决定力量,可以使人们的生活状况产生巨大的反差,才使得人们竞相追逐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财货不仅使人身体得到安逸享受,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地位。

司马迁在这篇《货殖列传》中并没有否定人们对于财货的追求,也没有对财货的多寡造成人们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进行苛责,而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之理。

这种观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有其正确性。

可见,司马迁对财货的定位是:财货是人们生活的必备物品,人们有权去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

无疑他的这种定位是科学的、正确的。

二、赞同商业活动,提倡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原则列传一开篇就引老子的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晚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著《史记会注考证》【3】,引胡鸣玉、梁启超之论,并益以己见,对此作了解释。

他的《考证》说:“胡鸣玉曰,輓,与晚通。

晚近世,用此晚近世之俗也。

愚按,言必用老子所言以涂塞民耳目为务, 则不可行也,下文说明其义,正义以行为行迹,非是。

梁启超曰,老子所言,上古之俗也,上古道路未通,所至闭塞,一林之障,一川之隔,则其势不能相通,于是沟然画为一国。

山人乏渔,泽人乏木,农有余粟,女有余布,操作之人甚劳,而所获乐利甚寡,遇有旱干水溢,更复无自振救,不相往来,其敝乃极于此,是孟子所谓率天下而路。

太史公最达此义,故篇首直揭邪说而斥为涂民耳目,老氏自言法令者,将以愚民,非以明民,正涂民耳目之确诂,以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而指为郅治之极。

故史公作传,开宗即明此义。

”可见,太史公认为小国寡民的状态是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司马迁对老子的经济思想是批判的,他提倡打破封闭,促进交流从而发展社会经济的思想。

太史公继而又引了《周书》的几句话:“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4]强调了“商”的重要性。

《辞源》说,《六韬·六守》以农工商为三宝。

可见,“商”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沟通农工商的重要作用。

所以司马迁因而认为商业在社会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业。

他当然明白农、林、畜、牧和手工业创造财富的根本作用。

但他更强调商业流通天下物资、货币,从而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司马迁看重商业,并不是他个人人为的侧重,而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他强调农虞工商四业并重,缺一不可。

这与古代的传统思想和当时汉代的官方思想——重农思想——大相径庭。

司马迁在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这种独树一帜的见解和主张,反映了他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

司马迁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原则应该是:“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

最下与之争。

”即是说最好的办法是顺应自然,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即现在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次是以利益加以引导;“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万物“商而通之”,这样,“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当然,在必不得已时,国家也可对经济加以干预。

不过要尽量减少;再次使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强制、干预,最下策是与民争利。

据此,我们从《史记》的另一篇谈及经济的文章《平准书》中可以看到,司马迁认为西汉最好的时期是惠帝、高后时期,即公元前194年至前180年。

因为在这个时期,正是官方在黄老思想指导下奉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时候。

而此后的文景之治时期,皇帝主动“劝农耕织”,这就属于司马迁所说的“教诲之”了;到武帝时期,政府实行盐铁专卖及均衡、平准政策,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与民争利”了,是他所反对的。

三、要想做发家致富的“能者”,就要具备“灵活”和“诚一”的头脑使自己的财货增殖,逐渐达到富足,这就是司马迁认为的“货殖”的精义所在吧。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能够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外界的有利条件取得成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史记》中司马迁也不回避这些商界英雄,并为他们立传,使之留名于后世。

在《货殖列传》中,太史公举了几则发家致富的“能者”的例子,并告诉了我们他们致富的诀窍。

其实这些经商取得成功的秘密早就成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些商业规则。

比如,在商场上,“能者”应该具备灵活的头脑,随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商情。

在列传中,司马迁举了白圭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白圭,周人也。

当魏文候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文中还列举了卓氏,孔氏等例子,这些都说明在商界打拼,应该具备灵活的大脑,善断的思维,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还应具备“诚一”的品质。

所谓诚壹是指专心做好一项事业,而不要嫌其末小而不做。

太史公同样为我们举例说明了只要坚持诚一也能成功。

“田农,掘业,而秦阳以盖一州。

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

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

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

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

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

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

马医,贱方,张里击钟。

此皆诚一之所致。

”在各种社会分工中,人们并不都是专门去经营那些可以获巨大利益的行业,成功的人往往是从细小不足道的薄利行业入手,凭借诚一的精神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

现代社会中坚持诚一获得成功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总之,《货殖列传》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现代生活中可以找到影踪的经济思想。

这些思想给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至今可以利用这些有益的思想成果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也可以被称为一名优秀的具有前瞻性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

【参考书目】[1](汉)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98.(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用语段均出自《史记·货殖列传》)[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唐)令狐德,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浅析《史记·货殖列传》经济思想艾军麦晶晶王艳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