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类型学的阐述

合集下载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类型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和内在联系。

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

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城市形态ppt课件

城市形态ppt课件

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作为西方社会与自然科学思想的重要
部分,形态的概念广泛的被应用于传统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
研究。形态的方法用以分析城市的社会与物质环境可以被称为城
市形态学,在英文文献中以urban morphology、urban form或
urban landscape表达。斯卢特(Schlter, 1899)、索尔(Sauer,
7
精选ppt课件
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后面理论做准备 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 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
8
精选ppt课件
西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培根(Baken, 1976)、吉尔德恩(Giedion, 1971)、科斯托夫(Kostof, 1991)、芒福德(Mumford, 1961)、拉姆 森(Ramussen, 1969)和斯乔伯格(Sjoberg, 1960)等对传统城市研 究作出了主要贡献。他们的著作除了详尽的描述了西方城市历史 形态演变过程之外,亦讨论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如斯乔伯格在 《工业化之前的城市》(1960)中叙述到:“城市和文明不可分离, 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终出离了原初的状态。城市的发 展同时又使人可以建造更加复杂的能满足不同生活方式需求的物 质环境,人们从而相信,可以有更多的生存方式。正如许多学者 所认为,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生产之后的第二个意义重大的 创造。
(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
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
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
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类型学

类型学

【摘要】本文讨论了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定义、历史、作为城市本体论的类型学,作为“元”理论的类型学,阿尔甘的类型学,维勒的类型学,柯尔孔的类型学,克里尔的实用类型学,和罗西的城市建筑类型学。

【关键词】类型学“元”理论理性主义类似性城市城市记忆类推方法L·克里尔罗西随着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人们对类型学重新开始重视,这就是类型学的复兴。

对类型学的重视也是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

因为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在讨论城市形态学时,人们认为类型具有创造一种合法又合理的城市主义的内在能力,可以用于对抗以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

结构主义为类型学的复兴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作为结构主义基础的符号学理论,在任何符号系统中符号传达意义的能力有赖于特定系统中约定俗成的关系结构,而不在于符号与外在的先存在,或与外在现实的某种固定联系上。

建筑与语言相似,在这两个领域内,历史呈现的过程不是那种一个阶段彻底抹去前一个阶段的过程,而是每个阶段都有遗痕留存,这些不同阶段的痕迹又保持在今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

类型犹如语言,语言总是先存在于个人的或团体的语言能力之前。

建筑的系统总是先于个体建筑师和某个建筑历史阶段之前。

正是由于先前存在的类型使得该系统得以传输意义。

类型与历史中任何一个时刻呈现在建筑面前的的任务互动而形成整个建筑系统。

类型学的重兴属于现代主义之后更广泛地对建筑“意义”的追求的一部分。

类型与历史建立了联系,而人们日益认为与历史建立了联系便是在一种特定文化内赋予建筑以合法性的必要步骤。

在讨论城市形态学时,人们认为类型具有创造一种合法又合理的城市主义的内在能力,可以用于对抗以柯布西耶的“明日的城市”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城市思想。

类型学不是从纯形式或纯语言学角度入手的,而是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角度入手的。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设计趋于多元化,设计的方法也逐渐成为一项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一书中,通过引用类型学的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笔者结合其在著作中的类型学观点,分析其主要的设计方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论述了阿尔多·罗西的部分建筑作品中运用类型学设计实例,意在能够通过对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为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阿尔多·罗西;建筑;类型学;城市建筑学在十九世纪建筑领域的类型学定义首次被人们提出,其主要思想是人们对自身感情和精神世界所接纳的事物的摹仿。

类型是某种特定的观念,同时观念自身也是形成模式的一种法则,因此进行事物形象的模仿,不能够说是一种类型。

从一方面来讲,模式可以理解成是对事物的本源重现,而将事物的形态进行归纳和借鉴而产生的不完全相识的作品,即可以理解为类型。

学习类型学、研究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形态上做到连续。

一、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阿尔多·罗西凭借着类型学的观点,创作了《城市建筑学》一书,并在其中将城市建筑元素构建的核心依据定义为类型学,并指出类型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美的渴望,并随着社会阶层以及发展的差异,产生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其会受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类型学便可以作为建筑元素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领域中,对类型学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而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上面,罗西认为创造新的类型不如去挖掘已存在的建筑类型,原有的的建筑类型往往是经过历史淘洗之后积淀下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二、罗西的基本设计方法(一)观察与联想罗西在进行建筑类型提取的时候,往往利用观察以及联想的方式,并将类型提取作为类型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这是罗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其建筑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真实事物写照。

城市的功能、结构、规模、类型、体系

城市的功能、结构、规模、类型、体系


我国城市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长 期共同发展。
按城市不同产业部门对某种生产要素的依 赖程度可将城市产业结构定义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城市流通、分配和消费结构
城市流通结构
城市流通与生产、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关系
二、城市的结构
1.城市经济结构 2.城市社会结构 3.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结构的概念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各个构成要 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的形式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 同要素之间的存在态势。
1.城市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组成:
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它 是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 一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
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
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 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 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 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
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
城市体系的类型
金字塔型 它是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以不同距离围绕大 城市或特大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他们的发展和职能特点依赖与大城市和特大 城市的发展。这种城市体系的发展着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 城市市区的规模,发展副中心以分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功能。 多核型 多核型城市体系的特点是区域内的核心城市有多个,他们的规模、引力和 影响范围相当,共同对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城市发挥空间作用;区域内的城市间 的关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依从关系;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 比较分散,间距较远。 网络型 网络型城市体系是指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彼此作用难分高 低;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 带状型 带状型城市体系是指在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的在空间 上一字排列、首尾衔接的带状结构城市体系。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及其特点分析------- 上海近代法租界城市形态的塑造一摘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前,汲取古今中外重要的城市形态的丰富理论和经验,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位置生态学城市意象相互关系三城市形态概念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形态”,英文为“Morphology”,来源于希腊语言Morphe(形)和Logos (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

因而有的学者将城市形态概括为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

武进将它进一步论述为:“由结构、形状和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美国著名的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形态的运作机制出发,提出任何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并强调指出,城市形态“应该是一种强调参与者的目的和参与者学习能力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城市形态形而上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四城市形态理论追溯城市形态理论最早产生于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建筑类型学综述.doc

建筑类型学综述.doc

建筑类型学综述建筑类型学可以说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观点,因为和传统的建筑观点来比较的话他的兴起时间不能算是长的。

建筑类型学更是一种有潜力的建筑观点,因为他所存在的时间已经足已证明他的价值和观点,让人们看到他在建筑上应用的潜力。

下面将在学习了建筑类型学之后对类型学进行简单的综述。

一、类型学的概念1、类型学的起源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根本特性,人们在原始的意识中就会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而简化事物、更加快速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分类意识和行为使人类得以正确的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并凭借着分类网架进行艺术创造。

自然科学中的分类行为是分类学(Taxology),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是类型学(Typology)。

类型学就是这样一个分类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类型学是起源与18世纪的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

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人们从生物分类学中学到了对各种事物分类的类型学。

2、类型学的概念《大英百科全书》中对类型学的描述:“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通称为类型。

类型的各成分是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的。

这属性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而集合起来,却包罗无遗,这种分组归类的方法因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有限的关系而有助与论证和探索”。

19世纪法国的德昆西给第一次提出了类型的概念:类型一词代表完全去复制或者模仿一个事物的意欲,而不是相同形象,形象自身就是一个规则或者模式。

具体的说就是客体的类型的哲学方法论学说和具体的学说。

客体按其自身的重要属性、关系、联系和结构特征可分为诸类型。

在哲学方面,类型学主要研究对类型概念的解释。

关于类型这一观念有其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柏拉图把类型作为不变的理念实质来理解,亚里士多德把类型作为不变的现实实质来理解。

3、类型学的特点一是要求系统内的元素和类型具有“排他性”和“概全性”二是类型学依赖研究者的意图和从相应组织了的现象中抽出的特点秩序即分类的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类型学的阐述
什么是城市类型学,似乎是一个模糊而又难以定义的名词,甚至偏于哲学思想,但既然有人提出这个论点,就说明建筑学又多了一个新的理论发展方向,经过几代建筑人对于建筑类型这一名词的阐述,大致完善了这一理论的具体解释。

后面我们就要说到几位著名建筑师对于建筑类型学的理解,希望对于学习建筑学的学生能有一点启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以后的设计中可以考虑融入此类思想,让我们的建筑更加多变。

著名建筑理论学家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阐述了建筑类型学这一观点,书中写到类型不是指被精确复制或模仿的形象,也不是一种作为原则规则的元素,从实际制作角度看,原型是一种被依样复制的物体,而类型则正好相反,人们根据它去构想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原型中的一切是精确和给定的,而类型中的所有部分却多少是模糊的。

我们因此看到,对类型的模仿需要情感和精神。

他还说到:一切发明创造尽管在以后会出现变化,但却始终明确保留和表现了自身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讨论是为了明确地认识以隐喻形式出现在许多研究之中的类型一词的含义,同时也想指出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类型不是原型而被忽视,二是把原型那种对应复制的严格性强加给类型。

在建筑中有一种扮演自身角色的元素,它不是建筑实体所要服从的元素,而是存在于原型之中的某种东西。

这就是规则,建筑的组织原则。

事实上,
这个原则可以认为是永恒的。

这种观点的前提是视建筑为一种结构,而建筑物本身可以表现和揭示这种结构。

这个永恒的原则可以称为典型元素,或简称为类型,它存在于所有的建筑物中。

类型也是一种文化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建筑物加以研究。

类型学因而称为分析建筑的要素,也是分析城市建筑物的要素。

类型学所研究的是不能再进行缩减的元素的类型,即城市和建筑的元素类型。

但它却与技术、功能、风格以及建筑物的集合特征和个性有着某种辩证的关系。

例如集中式布局显然是宗教建筑中一种固定不变的类型,尽管如此,每当人们选定集中式布局后,教堂建筑的功能与建造技术,以及参与教堂活动的集体便会相互影响和作用。

所以,住房的类型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过变化,这并不是说人们的实际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也不表示总也不可能出现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在不同时期的住房中,这些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却是千变万化的。

也可以说,类型就是建筑的思想,它最接近建筑的本质。

尽管有变化,类型总是把对“情感和理智”的影响作为建筑和城市的原则。

罗西相信形式是变的,生活也是可变的,但生活赖于发生的形式类型则自古不变,在此罗西所探讨的是可见形象上的问题,认为其中是存有基本的架构,就如同茅草屋可以变成钢筋混凝土屋、斜屋顶变成平顶、人的生活从无房间、私密性到有房间,但生活中的形式类型则较具不变性,如:不管如何变,房子定有墙、屋顶、有围避感及安全性,这些类型是不变的。

著名理论家L.克里尔在“理性建筑”与罗西在“城市建筑”中,对
于将类型学应用在实质环境上存有一些差异,他反对分区认为城市是整体的,城市可以有明显的层级关系的显现,每一层级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觉得工作、休闲、文化集中在街廓中,将功能分区降到建筑层面上,类型学以集体意识、时间、记忆为发展前提。

罗西把城市视为建筑,城市为一整体,从生活的形式、大的关连性为出发,城市是一人工制品(城市是文化、工作…),城市是共同促成的,反对使用分区,他的类型学采建筑的形式是恒常性为出发点,是形式类型学。

科特米瑞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

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划出多种绝不完全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其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

在这里,他强调了类型与模型的区别,否定类型作为可被模仿和复制的事物,而是形成模型的法则。

建筑学家莫内欧形成了他自己的类型定义:类型是一个用来描述一群具有相同形式结构的事物的概念;作为一种形式结构,它同时也与现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由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对建造活动的广泛关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最终,类型的定义必将深植于现实和抽象几何学两者之间。

(1)类型是一个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媒介
莫内欧认为,如果不根植于过去,不根植于历史和传统,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够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建筑师应该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鉴定家,而
且也应该是它的创造者。

因此在其早期,莫内欧执着于对建筑历史的深入研究,并思索着:在建筑发展过程中,那个具有持久生命力,揭示了历史关联性的事物是什么?莫内欧在《有关类型学》的文章中写道:类型的概念将使建筑重新建立起与过去的联系,形成一种与人类第一次面对建筑问题并从一个形式来识别它的那个时刻的隐喻性的联系。

换句话说,类型解释了建筑背后的原因,而这个原因从古至今并没有变化。

类型通过它的连续性来强化那永恒的最初时刻,在那一时刻里,形式和事物本质间的联系被人们所理解……并且,从古至今,每当一个建筑与一些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就隐含了一种逻辑,建立了一种与过去的深刻联系。

可见,建立在文化、生活方式和形式的连续性基础上的类型正是莫内欧所寻找的答案。

因此,对于莫内欧而言,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源泉;而类型学思想探寻的正是建筑的内在本质,它架起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2)类型问题是建筑的本质问题,其根本点在于对人的关怀。

建筑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关怀。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作为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舞台,城市和建筑留下了人类生存的永恒印记;而作为形式内在结构的类型,它保持了形式背后的理由。

因此罗西认为类型作为一种内在法则,它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在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含人类世世代代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他在《城市的建筑》中写道,“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尽管它们
的具体形态,因不同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异。

”可见,罗西努力将类型问题追溯到建筑的本源上去,探索着建筑的形式与人类的心理经验之间的永恒关系。

(3)类型包括了发展和变化的内容
反对类型学的观点经常认为类型学是一种“僵硬的机制”,它排斥变化,并强调一种近似机械的重复。

然而莫内欧认为,真正的类型概念已经暗含了变化和转换的思想。

在他的类型定义中,已经表明了类型与现实间的紧密联系,“类型的概念本身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变化的,它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意识,当然,也包括一种对变化可能性的认识。

……因此,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在其中进行变化的框架,一个历史所要求的辩证的连续关系所必需的要素。

”同时,莫内欧认为,“一些例子中形式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不应该认为是因为类型的概念而造成的;而应该归结为因为要解决的是相同的问题,因此最终的形式也大致相同。

或者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的稳定性——这种反映在行为、技术和图像上的稳定性——同样地也反映在了建筑上。


实际上,类型在现实中的使用还需经历一个从抽象的类型逐渐引导向真实现实环境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类型将对具体的周边环境做出回应,转化成为能够反映场所特殊属性的具体形式。

因此,类型包括发展和变化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类型本身针对现实和外部条件变化的改变;第二个层面:抽象类型场所化的改变,类型转化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形式。

在我们刚开始接触建筑设计时,大多数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历案例分析的步骤,这为类型学在设计过程中一正面的贡献,因为创造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而想像力要有灵活、多变、充实的联想为基础,所以类型即提供联想的材料与工具。

另外对于建筑中一些未知的状况与情形,可利用类型学的归类与推演来找出最接近与贴切的对策。

最后在此要提出的是,类型学提供了架构,让我们可以在期间发展内涵,提供一有内容、内涵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