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广山村为例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广山村为例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广山村为例

旅游开发背景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省德宏

州陇川县广山村为例-旅游管理

旅游开发背景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广山村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问题是当今地热点问题,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尤为重要并在当今如火如荼开展地一种形式,本文试图以调查点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地非物质遗产项目“目瑙纵歌”及其旅游开发为案例,分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间地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地潜能性,它具有旅游商品地各项特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旅游大热地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极其丰富地旅游价值使其成为重要而稀缺地旅游资源和独特地旅游吸引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一、调查点概况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西南部,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广山村属于陇川县章凤镇芒弄村下地一个自然村,靠近县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8户,227人.村内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虽然赋予了一些民族特色,但是景颇组传统地杆栏式建筑特色不显著.各家各户独立,依现有道路布置,保留景颇人散居地结构特点,形成自然而质朴地村落形态,房前屋后有部分开垦农用耕地,作为自家菜地果园.寨中有景颇族标志性地建筑——目瑙示栋,并有小型目瑙歌场,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目瑙纵歌地地方,寨子北端保留有一座基督教堂,是19世纪中期德宏地区三个传教堂之一,见证着中西文化交流历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中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地民俗活动,是集歌舞和宗教礼仪、民俗活动为一体地民族文化活动,有着悠久地传统,具有独特地民族风格和地方艺术特色.它集中展示了景颇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智慧、文明地精粹,具有无可估量地独特文化价值.2006年5月20日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川县是目前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景颇族代表性地地区.

三、“目瑙纵歌”与旅游开发

广山地目瑙纵歌有着独特地历史经历,在广山有一个家喻户晓地人物,名叫司拉山.五一年他在贺瓦组织了一次目瑙,鼓励各个寨子办学,教景颇文.五二年,司拉山为首地教会组织出面号召,在司拉山地根据地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地目瑙.在此后,由于政治等因素,到1980年陇川目瑙才再次绽放光彩.1981年开始,陇川县成立目瑙指导小组.在当下,目瑙纵歌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目瑙纵歌成为重要地文化资源,并与旅游开发密切结合.当地人讲每年地目瑙纵歌分别有两次,正月初三和正月十五,其中初三主要是当地本人参加,而正月十五主要是针对外来游客而举办地.

广山村在2000年左右开始旅游开发,当时广山下寨来付组地五六家人响应号召,加入开发,开放家庭进行食宿接待.具当时几家从事开发地主人讲,当时在黄金周以及目瑙纵歌举行期间来到当地地游客较多.从几家地房屋结构,陈设等都可以看出是为当时地食宿接待配套地.近几年游客减少,有时会有附近地地客人来到广山,大多数都主要是来品尝绿叶宴.在我们在广山村地十天期间,村长家里共接待前来品尝绿叶宴地客人两次,每次有两桌左右.景颇生态园(目

前承包给私人,服务项目也主要是绿叶宴)每一两天会有一批订餐地客人,客人均来自附近,如陇川,瑞丽等.

2011年8月陇川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芒弄村委会广山景颇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在规划书中,将目瑙纵歌作为重要地项目,指出此规划项目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结合陇川县打造“中国目瑙纵歌之乡”地品牌战略,参与《云南景颇文化旅游区详细规划》,开展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开展文艺活动地场所、队伍,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能如期举行.

四、结语

开发和保护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常常伴生,却又有纠缠不清地矛盾.静态保护被认为坚守了文化固有地本真,却又常常因为资金,管理等等问题愁眉不展.开发式地保护充满活力,但又时常为了讨得消费者地喜悦,装饰自己,改变本身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地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地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地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地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 摘 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其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长城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年来,迄今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增至33项,名列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巨大的号召力使遗产旅游迅速蹿红,绝大多数的遗产地成为旅游热点。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广大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 大众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在中国的大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Reco mmendatio n o n the Safeg uarding of T raditio nal Cult ur e and Fo lklo re),建议界定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997年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确认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 ral and Intan g ible H eritage)的概念,并于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 nv en t ion for the Safeguar ding o f t he Intang ible Culture Her it ag 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公约?第二条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0项。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研究、抢救工程旋即展开。2002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12月在上海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古琴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4月,文化部宣布中国将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地涌起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11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被宣布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和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文史工作 【发文字号】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3.28 【实施日期】2013.06.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3月28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3月28日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13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传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文字等; (二)传统音乐、舞蹈、诗歌、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书法等; (三)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等; (七)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手稿、经卷、典籍等文献和谱牒、碑碣、楹联等; (八)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述规定中属于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

德宏导游词

德宏导游词 篇一:德宏州导游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辛苦了!你们从遥远的地方而来,到了云南西南边陲,作为东道主,我跟你们道声:大家辛苦啦,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我很荣幸的成为你们的“德宏7日”游导游,我叫李秋。大家可以叫我小秋或李导。我旁边这位是我们七日游的司机刀师傅,他是一位景颇族。大家可以绝对相信他的开车技术,是一流的棒。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我会尽最大的里给大家帮助。大家长途劳累,小秋就用一首歌曲欢迎大家,唱的不好,请大家不要见笑。歌词:(德宏在哪里,德宏在哪里,德宏在云南德宏在滇西。古老的地方有块绿宝地,美丽的地方就是这里。潞西就是那神奇的勐巴娜西,盈江风光美啊,梁河风情农,夯尼勐卯是瑞丽......)歌唱完了,希望用这首热情奔放的歌,能帮助大家减缓那么一点点劳累。 德宏是傣族、景颇族自治的,景颇族人民热情豪爽、奔放,傣族人民热情,女孩儿温文尔雅,柔情似水,但是内心一样充满热情。大家刚出芒市机场那时,知道我为什么用柳枝往大家身上撒几滴清水么?这是我们德宏人民欢迎远方客人到来的一种方式,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一衣带水,山水相连,是我国西南对外交往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边境贸易在全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全州面积11526平方公里,人口98万,辖瑞丽、畹町、潞西三市和陇川、盈江、梁河三县。 德宏是金孔雀的故乡,是很多著名电影外景的拍摄地。就拿芒令的迎客松(独树成林)来说吧,数十部影视片在这里拍摄过外景,如《边寨烽火》、《孔雀公主》、《带手铐的旅客》、《西游记》等,王晓棠在这树上打过秋千,刘晓庆在树林中流连忘返......境内的瑞丽江、大盈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奇观很多。秀美的瑞丽江、亚热带雨林奇观—扎朵河的雨林瀑布、圆你发财梦的南菇河淘宝场、全国最大的树—榕树王、橡胶母树、迷人的凯滨亚湖、全国物种保留最多的森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只有探险家才能攀登的大娘山等等。 德宏的美还不尽如此。区内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等多姿多彩、独特奇异的边疆民族风情,让您目不暇接,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大包头等,将使您耳目一新。边境贸易的发展,使来到这里的游客能买到世界上最好最美而且最便宜的珠宝玉器;您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一条街、一个院坝,分属两个国家的奇观。 潞西市后更名为芒市为州府所在地,是州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胜古迹众多,盛产优质大米,“芒市谷子遮放米”自古称道。与省会昆明陆距778公里,空距427公里。 畹町市是全国最小的县级市,仅1万人口,是祖国西南边关重镇,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民类别项目名称属地责任单位号族 濒危民 族语言1 金平傣文傣族金平县金平县文化馆 文字 哈尼2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墨江县墨江县文化馆民族 3 坡芽情歌壮族富宁县富宁县文化馆间景颇 4 创世史诗《目瑙斋瓦》德宏州德宏州文化馆族文 5 创世史诗《阿细先基》彝族弥勒县弥勒县文化馆学 6 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孟连县孟连县文化馆传 7 剑川白曲白族剑川县 剑川县文化馆 8 弥渡民歌汉族弥渡县弥渡县文化馆统9 民歌开益白族兰坪县兰坪县文化馆 10 彝族沙莜腔彝族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音石屏县石屏县文化馆 11 彝族民歌彝族元阳县元阳县文化馆乐 12 芦笙舞苗族大关县大关县文化馆 卡瓦格博文化13 藏族弦子舞藏族德钦县社 14 弄娅歪壮族广南县广南县文化馆 15 棒棒灯壮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 16 彝族弦子舞彝族砚山县砚山县文化馆传 德昂17 水鼓舞瑞丽市瑞丽市文化馆族统 18 擦大钹彝族隆阳区隆阳区文化馆 19 大刀舞彝族禄丰县禄丰县文化馆舞 20 霸王鞭白族剑川县剑川县文化馆 楚雄市非物质文蹈 21 十二兽舞彝族楚雄市化遗产保护中心 22 跳三桩苗族易门县易门县文化馆

哈尼23 铓鼓舞建水县建水县文化馆族 24 跳鼓舞彝族绿春县绿春县文化馆 25 杀戏汉族景东县景东县文化馆传 统 镇沅县镇沅县文化馆戏 剧 26 腾冲扬琴汉族腾冲县腾冲县文化馆传姚安县非物质27 莲花落汉族姚安县文化遗产保护统中心 曲 28 昭通唱书汉族昭阳区昭阳区文化馆 艺 傣族景谷县景谷县文化馆 传佤族双江县双江县文化馆 29 打陀螺双柏县非物质统彝族双柏县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体麻栗坡县文化麻栗坡县 30 吹枪苗族馆育傈僳31 嘟哒哒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族与楚雄州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心游彝族元谋县元谋县非物质文32 彝族摔跤 化遗产保护中心艺彝族石林县石林县文化馆 武定县武定县文化馆 33 彝族服饰彝族峨山县峨山县文化馆 传红河县红河县文化馆哈尼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州文化34 哈尼族服饰族统州馆 傈僳35 傈僳族服饰龙陵县龙陵县文化馆礼族 布朗36 布朗族服饰施甸县施甸县文化馆仪族 拉祜37 拉祜族服饰澜沧县澜沧县文化馆与族

德宏州州情知识竞赛试题

德宏州州情知识竞赛试题 1、本次州情知识竞赛的活动主题是: A、美丽德宏、康体天堂 B、爱家乡、颂德宏 C、共建美丽德宏、共享美丽德宏 D、美丽德宏、中国玉都 2、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是全国30个,8个少数民 族自治州之一。 A、西部 B、西南部 C、南部 D、东部 3、德宏辖芒市、瑞丽两市和梁河、盈江、陇川三县,国土面积平 方千米。 A、11593 B、11526 C、10467 D、11600 4、约公元前11世纪,中国历史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 “”开通,德宏为必经之路。 A、西南丝路 B、南丝绸之路 C、西南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 5、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恢复德宏州建制, 辖、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 A、1956年7月,1971年9月 B、1953年7月,1973年7月 C、1953年7月,1971年9月 D、1953年9月,1971年9月 6、西南丝路又称“蜀身毒道”,即指从出发,经到达缅甸,直 至的商路。它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A、、泰国、国际通道 B、、印度、国际通道

C、、泰国、国际道路 D、、印度、国际通道 7、德宏是通过首先出现在西方人的视线里,并因此而引起了世 人对德宏地区的关注和向往。 A、《马可·波罗游记》 B、《史记·西南夷列传》 C、《史记·大宛列传》 D、《中英滇缅通商条例》 8、滇西抗战始于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止于中国远 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芒支会师。 A、1942年2月16日,1945年1月27日 B、1945年2月16日,1950年4月2日 C、1942年2月16日,1949年10月1日 D、1945年1月27日,1949年10月1日 9、史迪威公路,即以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重镇雷多为起点, 经到达中国的中印公路,全长约千米,年正式通车。 A、缅北密支那,1300,1949年 B、密支那,1200,1945年 C、缅北密支那,1300,1945年 D、九谷,1200,1945年 10、,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在德宏隆重举行, 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乘车抵达芒市,亲自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谊常青的友谊树——。 A、1953年7月,瑞丽,绯桂花树 B、1949年10月,芒市,三角梅 C、1955年12月,芒市,三角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只有在发展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简介,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幵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一、宁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根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宁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在内,宁夏共有10大类近100个非遗项目,分布在19个市县区,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包括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器乐等共1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共143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刚迈出步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处于静态的保护中,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同时,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被开发,部分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下,进行展示和表演。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1.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西部题材影视文化而扬名,是宁夏知名度较高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西部影视城景区内,包括草编、撤法、剪纸、花儿等在内的30多项非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710347264.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0347264.html, 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常璐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竹编工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竹编产品构成了 传统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日用息息相关。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随着不同时代背景的更替,竹编工艺及其产品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一些产品流传至今,一些产品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所有这些在传统生活需求下滋生出来的产品都蕴含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朴的造物观念,值得为现代设计所借鉴。 关键词:竹编;传承;创新 1 傣族竹编 民族工艺是傣族人民适应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傣族民族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又往往被打上了傣族社会文化的印痕,是社会生活。第一,竹编制品的特点影响着技艺的流传方式,竹编器物实用性、环保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决定了竹编工艺传统式、展示式和商品式的流传方式。第二,竹编制品的销路直接影响着技艺的传承,吸引了更多村民从事竹编工艺。第三,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也对竹编技艺传承产生影响,除满足自己生产生活需要外,已成为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互补、民族共生的商品和媒介,加大了竹编工艺在地域空间中的传播。第四,竹资源再生、环保、生态的独特优势,使得竹编工艺能更好地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产生关联,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 2 傣族竹编工艺的传承 2.1 文化价值 (1)情感的传递。傣族男女青年恋爱时,如果男方相中一个姑娘就给她送一个小腰箩,若女方也有意,就还给男方一对帽带,表示同意继续交往,在结婚时女方要将小腰箩连同嫁妆带到男方家,小腰箩成为傣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定情之物。元江、新平一带的“花腰傣”的腰箩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竹箩,傣语称为“央杆”,“央”指箩,“杆”指箩上点缀的花纹。腰箩色彩绚丽,连系箩的带子也是五颜六色的彩带。这种花腰箩由傣族小伙子精心编织,用以送给心爱的姑娘。蔑皮要求削得极薄,才能使腰箩韧性达到“人蹋不破、牛踩不烂”的标准。每逢花街节,姑娘都要佩上它,装入食品请小伙子一同品尝。 (2)灵魂的象征。竹编工艺品历来是赕佛的供祭品,如竹编的圆桌、茶托、捧盒、提篮等,特别是竹斋盒,集竹编工艺与漆艺装饰工艺为一体,堪称竹编精品,是神圣与尊贵的象征。 2.2 经济价值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

人爱。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 《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赞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西宁特色经济服务。 西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1项)。这些项目中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唐卡、剪纸、地方曲艺、佛教音乐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

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西宁市旅游发展来看,特色旅游资源是西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来塔尔寺观光旅游的游客除了对西宁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其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下面,就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非遗特色加工产业走向旅游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可以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商品步行街可以设立非遗技艺的展演和产品出售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西宁非遗文化,又可以买到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二、二、让非遗特色演出业走向旅游市场。 三、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中,有四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和感受青海地方文化,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 相互影响初探 摘要: 关键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传统,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逐步开展,其价值逐步体现。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壮大,旅游资源的范围也日趋扩张,以文化属性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进入旅游行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其他资源相互整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保护与开发不完全是由旅游产业所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么简单。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取得双赢,需要着眼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不能只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样也不能只看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影响。在探讨其影响时,不能只看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其消极影响。本文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两者关系入手,研究其相互影响: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样也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能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和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力求两者之间取得更好的协调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内容丰富

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合计244名) 一、民间文学(25名)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二、传统音乐(32名)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三、传统舞蹈(45名)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 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 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 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 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 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 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及存在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 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 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 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德宏州导游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辛苦了!你们从遥远的地方而来,到了云南西南边陲,作为东道主,我跟你们道声:大家辛苦啦,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我很荣幸的成为你们的“德宏7日”游导游,我叫李秋。大家可以叫我小秋或李导。我旁边这位是我们七日游的司机刀师傅,他是一位景颇族。大家可以绝对相信他的开车技术,是一流的棒。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我会尽最大的里给大家帮助。大家长途劳累,小秋就用一首歌曲欢迎大家,唱的不好,请大家不要见笑。歌词:(德宏在哪里,德宏在哪里,德宏在云南德宏在滇西。古老的地方有块绿宝地,美丽的地方就是这里。潞西就是那神奇的勐巴娜西,盈江风光美啊,梁河风情农,夯尼勐卯是瑞丽......)歌唱完了,希望用这首热情奔放的歌,能帮助大家减缓那么一点点劳累。 德宏是傣族、景颇族自治的,景颇族人民热情豪爽、奔放,傣族人民热情,女孩儿温文尔雅,柔情似水,但是内心一样充满热情。大家刚出芒市机场那时,知道我为什么用柳枝往大家身上撒几滴清水么?这是我们德宏人民欢迎远方客人到来的一种方式,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与缅甸一衣带水,山水相连,是我国西南对外交往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边境贸易在全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全州面积11526平方公里,人口98万,辖瑞丽、畹町、潞西三市和陇川、盈江、梁河三县。 德宏是金孔雀的故乡,是很多著名电影外景的拍摄地。就拿芒令的迎客松(独树成林)来说吧,数十部影视片在这里拍摄过外景,如《边寨烽火》、《孔雀公主》、《带手铐的旅客》、《西游记》等,王晓棠在这树上打过秋千,刘晓庆在树林中流连忘返......境内的瑞丽江、大盈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奇观很多。秀美的瑞丽江、亚热带雨林奇观—扎朵河的雨林瀑布、圆你发财梦的南菇河淘宝场、全国最大的树—榕树王、橡胶母树、迷人的凯滨亚湖、全国物种保留最多的森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只有探险家才能攀登的大娘山等等。 德宏的美还不尽如此。区内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等多姿多彩、独特奇异的边疆民族风情,让您目不暇接,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大包头等,将使您耳目一新。边境贸易的发展,使来到这里的游客能买到世界上最好最美而且最便宜的珠宝玉器;您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一条街、一个院坝,分属两个国家的奇观。 潞西市后更名为芒市为州府所在地,是州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胜古迹众多,盛产优质大米,“芒市谷子遮放米”自古称道。与省会昆明陆距778公里,空距427公里。 畹町市是全国最小的县级市,仅1万人口,是祖国西南边关重镇,国家级口岸。与缅北重镇九谷隔河相望,畹町——九谷大桥跨越两国边境。 瑞丽市是我国最大的陆地口岸,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犬牙交错,与缅甸的木姐,南坎形成“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座城市”的地缘景观。 陇川是阿昌族和景颇族相对集中的县,热情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让人深刻难忘。章凤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省级口岸。 盈江是全州面积最宽、坝子最大,国境线最长的县,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境通道,明代古关遗址故地。大盈江旖丽多姿,凯浜亚湖山光岚影,虎跳石落水洞雄奇险峻,铜壁关热带雨林古朴迷离,尽展原始自然生态景观。 梁河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明清两代中缅贸易的必经商道。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宫殿式土司衙门“南甸土司衙门”。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宏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考古学家曾在陇川江流域的梁河勐养、潞西五岔路、瑞丽芒约及陇川芒胆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好了,各位朋友,给大家介绍了德宏大概况之后,想必大家很想了解德宏的民风民俗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