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古代文论第五讲刘勰和《文心雕龙》

萧子显《自序》:“若乃登高极目,临水送归, 风动春潮,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 有来斯应,每不能已。” 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每清风朗月,美 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洋,或玩 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 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
《文心雕龙·物色》的艺术主客体关系论
2、艺术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 “声音之道,与政相通” 《乐本》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声音之道,与政相通 矣。”
二、艺术接受中的主客体关系
1、“人心随乐而变” 《乐言》:“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 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矣。是故志微、 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 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 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 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受; 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孔颖达《正义》: “乐又下感于人:善乐感人则 人化之为善,恶乐感人则人化之为恶。是乐出于人 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 燔木。”
刘 勰 和 《 文 心 雕 龙 》
第 五 章
刘勰其人
《梁书·文学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山 东莒县)。其家世似南渡时过江,侨居京口。早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有十余 年,帮助僧祐整理佛经,于是博通佛典经律论, 钟山定林寺所藏佛经,出刘勰之手。萧梁建国, 起家朝奉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引兼记室,迁车骑 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今龙游县)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迁 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 接之。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 必请勰制文。奉敕再次去定林寺与慧震沙门于定 林寺撰经,功毕,遂启求出家,改名慧地,不到 一年就业归道山。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刘勰,字彦和,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献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巨大。
作者立足《文心雕龙》这一文本,深入剖析刘勰在文中透露出来的仕进心理,以便对刘勰的心理况味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标签:刘勰《文心雕龙》仕进心理刘勰其人表面出家为僧,实则深藏功名仕进之心。
这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得到体现。
据《梁书.刘勰传》载:“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
”[1]从中可知刘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依附于僧人僧祐。
而这僧祐则非同一般,“僧祐在齐梁时期不仅在佛界名声大振,是当时著名的律学大师,而且与齐梁一些主要执政者关系异常密切,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待遇。
”[1]并且刘勰所寄居的寺庙,也具有很深的政治意义:“刘勰所寄居的定林寺,也是当时钟山上的一座名刹,不仅名僧辈出,而且也是权贵名流经常出没的场所。
”[1]所以,刘勰的隐居之行深藏很深的仕进意图,这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刘勰作出《文心雕龙》,不惜通过拦车之举求赏于位居高官的沈约:“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1]可见刘勰并不愿屈居下位,而是主动献文于高官,以求推重与提携。
最后,刘勰终于得偿所愿,取得功名:“刘勰于天监(503)起家奉朝请后,开始进入仕途,先后任临川王萧宏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南康王萧绩记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
”[1]由此可直接看到刘勰对自己仕进心理的践行。
对此,清代的刘毓松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点评:“终齐之世,不获一官,而梁武天监之初,即起家奉朝请,未必非约延誉之力也。
”[1]可知刘勰通过《文心雕龙》求赏于沈约,得到了他的提携与帮助,最终在梁代获得了日思夜想的官职。
综上可知,刘勰的仕进心理在他的人生行迹中有明显的表露。
然而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仕进心理也有清晰的体现,作者立足文本,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文心雕龙》对有才帝王的赞颂在《文心雕龙》一文中,刘勰对爱惜文学的帝王充满了赞颂之情,原因很简单,只有最高统治者爱惜文学辞采,才会进一步欣赏文采卓绝的普通文士,普通文士才可以受到青睐与重用,最终得以仕进。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下面简述《文心雕龙》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价值。
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
《序志》又解释“雕龙”两字的含义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原来在战国时代,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又发挥其学说,当时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
雕龙是指言辞修饰得很细致,有如“雕镂龙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注)。
“岂取驺奭”句与《文心·杂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句一样,都是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句末“也”字作疑问助词用。
刘勰这里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文章注意写得美丽细致,他这部书细致地讨论作文之道,故采取过去“雕龙奭”的说法,名叫《文心雕龙》。
如用现代汉语,大致可以译成《文章作法精义》。
《文心》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大致说来可分四个部分,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序志》称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是一组,《正纬》、《辨骚》是另一组。
《原道》等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
刘勰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
刘勰认为“五经”文风最为雅正,作文宗法“五经”,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思想艺术都完美。
《正纬》、《辨骚》两篇,指出纬书、楚辞两类作品,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特别是楚辞),写作时也应当吸取。
《辨骚》最后指出,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奇辞异采,“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这可以说是对《原道》以下五篇的小结,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汉魏以来,人们习惯上把诗赋认作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样式,所以刘勰用倚靠《诗经》、驾驭楚辞来提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作者: 李建中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文心雕龙》;人格境界;人格理想;作家人格;刘勰;“三个世界”;人格形象;个体人格;自然之道;人格理论
摘要: 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219443799_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

041[摘 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集中论述了文人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道德上要“无玷”,学文要以“成务”为目的,个人能力上要兼顾“器用”与“文采”,最终“待时而动”,能够“奉时以骋绩”,取得一定的声名地位。
刘勰对文人人才的要求受儒家文化影响。
这一人才观不仅对历代选择积极入仕的文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人才观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王开慧《程器》是《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从形而下的角度探讨了文人人才的构成要素。
刘勰认为,文人人才应当是《周书》中所说的“梓材”之士,“梓材”,刘勰给出的解释是“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即良木涂上红漆,墙壁筑成后加以粉饰,既要求有使用价值,又能够有所粉饰装点。
所以,理想的文人也应当如同“梓材”一般,“贵器用而兼文采”,即能兼顾器用与文采,这样的文人形象无疑与儒家对文人“文质彬彬”的要求一脉相承。
刘勰在《程器》中对这种文人人才又在德行、个人能力与现实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德行“无玷”刘勰首先讨论了道德修养与文人的关系。
刘勰的论述从对魏文帝“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的反驳开始。
魏文帝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古今文人大都不顾小节,道德上有瑕疵,这种批判是对整个文人群体的批评,因为曹丕后来称帝,他的这一“文人无行”论也就流传甚广。
刘勰顺着魏文帝的文人“不护细行”论进行了具体的举例,他说:“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锐以躁竞,孔璋愡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诪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傅玄刚隘而詈台,孙楚狠愎而讼府。
”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士确实德行有亏,但紧接着他又进行了反驳。
他说:“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中国古代文论 06 刘勰与文心雕龙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 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 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 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神思》篇主要观点: a、艺术思维中的想像。 提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的创作观。 b、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 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 c、 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的著作,除《文心雕龙》外,只保 存下来《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 城寺石像碑》两篇文章,其余尽皆散佚。
2、思想
刘勰一生,虽以儒者入世而终身不娶, 晚年又回归佛门。处在儒、释、道三家相 互斗争、渗透、融合的发展完成期。 (1)众教归一:内圣外圣,义归理一,弥纶 神化,陶铸群生。
刘勰《灭惑论》:“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 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 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 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南 北。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
5、“知音”说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以将阅文 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 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Hale Waihona Puke 《知音》篇主要观点: “知音”本指识解音律者,亦可指知交好 友,这里比喻鉴赏文学。 a 、知音难求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二是 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b、“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 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一看采用体裁,二看遣词造句,三看继 承创新,四看表现手法,五看用典意义, 六看韵律美感。
2、写作动机 立言不朽,对自己立言能力的自信。 形同草木之脆,名踰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 世,树徳建言。 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