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分光光度法对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对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对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马铃薯经常被人们称为“颜值胜过苹果”,它所含有的活性成分丰富,其中酪氨酸酶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为了研究马铃薯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使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研究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对物质含量进行测量。

当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会发射出物质特有的光谱,进而反映出物质的含量。

在马铃薯中酪氨酸酶的活性测定中,分光光度法可以通过检测酶活性以…的间接方式来测量结果。

马铃薯的分光光度活性测定需要借助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其中会用到重要的一大小仪器:分光光度仪。

该仪器以光子的吸收率来衡量测定物的含量,可以迅速准确的出结果,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且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虽然分光光度法在测定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方面,存在较好的精确性和快捷性,但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实验过程比较繁琐,道具不易得到等。

所以,在使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马铃薯中酪氨酸酶活性时,诸如正确准备所需材料,理清实验步骤等,都需要参与者高度认真,以确保实验的效果。

六种中药不同提取方法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和抗氧化功效研究

六种中药不同提取方法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和抗氧化功效研究

六种中药不同提取方法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和抗氧化功效研究王昌涛;潘妍;宋岳昊;董银卯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9(021)B05
【摘要】本文研究六种中药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结果表明:六种中药酪氨酸酶抑制率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研究中,醇提法〉酶提法〉水提法。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实验中,甘草和白术效果最好,所有提取方法提取的中药提取液抑制率都高于50%。

DPPH自由基清除率实验中,白僵蚕和白蔹的效果最好,抑制率均高于20%。

【总页数】4页(P175-178)
【作者】王昌涛;潘妍;宋岳昊;董银卯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
【相关文献】
1.不同烹饪方法对六种食物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J], 尹再强;梁英武;于楠;张春玉
2.水田芥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性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J], 岳文明;都晓伟;王昌涛
3.社区不同年龄段人群选择不同功效中药养生及治疗疾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J], 许喆
4.六种中药复方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激活作用及动物致色素作用的研究 [J], 刘之力;李雅莉;刘俐;史月君;涂彩霞
5.三七不同部位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功效研究 [J], 查雨锋;詹易;李婷;颜宏;黄加文;吴德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肾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及其机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肾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及其机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肾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及其机制赵奇【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转移性肾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最新的研究发现,TKI不仅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还对肾癌免疫微环境起到调节作用.肾癌及其周围组织所形成的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是疾病进展、治疗耐受的重要原因.TKI通过阻断磷酸化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信号通路,减少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 cell,MDSC),加强自然杀伤性T细胞功能.TKI还可以抑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起到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TKI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新趋势.【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42)004【总页数】5页(P555-559)【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肾细胞癌;免疫微环境;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作者】赵奇【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占所有成人恶性肿瘤的2%~3%。

在初诊肾癌的患者中,20%~30%已存在转移,另有将近3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发生转移[1]。

而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5年生存率仅10%[2]。

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VEGFRTKI)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正逐步替代传统的干扰素、白介素治疗,成为目前mRCC的标准治疗方案。

几种复配美白剂的美白功效研究

几种复配美白剂的美白功效研究

几种复配美白剂的美白功效研究文/罗婷婷 孙祥灵 赵昆 段国梅 李土桂 何秋星本文通过对7种不同美白剂原料进行复配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综合评价,优选最佳美白复配组合,通过B16细胞试验评价美白复配组合的美白功效,以此探讨美白复配原料对皮肤色素沉着的改善作用,旨在为今后美白复配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美白剂;复配;黑色素瘤细胞中国素有“一白遮三丑”的审美观念,追求“肤如雪,凝如脂”历来是中国女性关注的热点话题。

目前,大多数美白剂的美白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断黑色素合成过程、加速黑色素角质细胞脱落、抑制黑色素向角质细胞迁移、清除自由基等方面来改善皮肤黑色素沉着、肤色暗沉等问题[1-2]。

因此,美白型护肤品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实验部分01试剂与仪器烟酰胺、熊果苷、维生素C、凝血酸、光甘草啶、谷胱甘肽、白藜芦醇,广州品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FeSO4、水杨酸,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DPPH、邻苯三酚、酪氨酸酶,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北京北纳创联生物技术研究院;DMEM培养基、0.25%胰蛋白酶、胎牛血清,美国Gbico公司;DMSO、MTT、TritonX-100,美国MP Biomedicals公司。

UV-2600,CH紫外分光光度计,岛津公司;SC-3610低速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上海圣科仪器设备有限公司;Infinite M200 PRO酶标仪,帝肯贸易有限公司。

02实验方法2.1 单因素试验将维生素C(0.10、0.12、0.14、0.16、0.18mg/mL)、白藜芦醇(0.04、0.08、0.12、0.15、0.20mg/mL)、谷胱甘肽(0.03、0.05、0.08、0.10、0.12mg/mL)、光甘草叮(0.05、0.08、0.10、0.12、0.15mg/mL)、凝血酸(0.02、0.05、0.08、0.12、0.14mg/ mL)、熊果苷(0.25、0.30、0.35、0.40、0.45mg/mL)和烟酰胺(0.14、0.16、0.18、0.20、0.25mg/mL)分别以DPPH 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7种美白原料的浓度对DPPH 自由基的抗氧化作用,根据其结果筛选出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好的3种美白原料,其为组合1。

葛根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研究

葛根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研究

葛根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研究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3)1.2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3)1.3 酪氨酸酶在皮肤衰老中的作用 (4)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5)2. 葛根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6)2.1 葛根素的结构分析 (8)2.2 合成葛根素衍生物的基础 (8)2.3 葛根素衍生物的结构预测 (10)3. 设计与合成葛根素衍生物 (11)3.1 合成路线设计 (13)3.2 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13)3.3 葛根素衍生物的收率与纯度 (15)3.4 衍生物的结构表征与验证 (15)4. 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研究 (16)4.1 酪氨酸酶的基本信息 (17)4.2 酪氨酸酶激活的实验设计 (18)4.3 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8)4.4 衍生物活性的筛选和优化 (20)4.5 衍生物与酪氨酸酶的分子对接分析 (20)5. 衍生物的结构-活性关系探讨 (22)5.1 结构修饰对活性的影响 (23)5.2 活性模型与药物设计 (24)6. 衍生物的生物体内实验研究 (24)6.1 体内生物分布 (26)6.2 生物代谢研究 (27)6.3 安全性和毒理实验 (28)1. 内容概要本研究专注于葛根素这一天然产物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探究。

葛根素是一种存在于葛根中的活性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以及可能的抗肿瘤活性。

我们首先通过对葛根素化学结构的改造,设计了一系列结构类似物。

这些衍生物在保持葛根素基本骨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同的侧链或官能团,旨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药效或选择性。

本研究运用了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合、交叉偶联、缩合反应等,成功实现了这些衍生物的全合成。

通过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纯度分析。

我们还通过体外实验,对设计合成的新型葛根素衍生物与酪氨酸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方案
1.1 材料:
酪氨酸酶(或用马铃薯制备)、L-酪氨酸、熊果苷、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恒温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1.2 试剂配制
1)磷酸钠缓冲液(1/15 mol/L,pH=6.8)
精确称取1.000 g磷酸二氢钠,1.186 g磷酸氢二钠,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500 mL,
4℃冰箱保存备用。
2)L-酪氨酸溶液(7.5 mmol/L)
精确称取L_酪氨酸0.272 g,先加入数滴浓盐酸,加去离子水约50 mL,微热完全溶解后,用
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7左右,加去离子水定容至200mL。
3)受试液
精确称取受试样品0.1g,分别溶于20 mL去离子水,得到5 mg/mL的待测液,再对倍稀释到
2.5 mg/mL、1.25 mg/mL、0.625 mg/mL、0.3125 mg/mL。
4)阳性对照(+CK)
精确称取0.1 g熊果苷粉末,溶于20mL的去离子水中,得到5 mg/mL的阳性对照母液,再对
倍稀释到2.5 mg/mL、1.25 mg/mL、0.625 mg/mL、0.3125 mg/mL。
5) 酪氨酸酶液的制备
以新鲜完好的马铃薯制取酪氨酸酶液。具体操作为:将马铃薯洗净,于4℃预冷4h左右。去
皮,切成约1.0 cm3丁状,于-20℃冷冻过夜。称重,按1:1( W:V )的比例加入4℃ 预冷的磷
酸钠缓冲液,用组织捣碎机制成匀浆,3层纱布过滤,滤液于4000 r/min离心10 min,上清液
即为所得的酪氨酸酶粗酶液,4℃保存,2 h内用完。
1.3 检测方法
总反应体系为5mL。具体设计见表l。
在此体系中,受试液,包括阳性对照熊果苷的终浓度(mg/mL)梯度为0.03l25、0.062 5、
0.125,0.25、0.5。
实验时,向试管中依次加入磷酸盐缓冲液、不同浓度梯度的受试液(包括阳性对照)、酶
液,于30℃水浴10 min。然后加入底物L-酪氨酸,立即开始计时。测定反应20 min时475 nm
波长下的吸光值。测定时,以相应的阴性对照为参比,用下列公式计算受试液(包括阳性对
照)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并依据浓度一酶抑制率曲线估计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近似值。
抑制率=[(A-B)/A]×l00%
其中, “A”为标准对照的吸光值, “B”为受试液(或阳性对照)的吸光值。每个实验做3
个平行。抑制率高表明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强度高。
表1 5mL试验体系设计

注: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值时, “受试液”、“标准对照”、“阳性对照”分别以“阴
性对照1”、“阴性对照2”、“阴性对照3”调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