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电气)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新开工房屋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相关精神,本报告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60378-2006)、《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2009)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旨在分析本次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方案措施,为下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室内外装修等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创造高效、低耗、低污染、健康舒适、绿色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动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编制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1.编制标准和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设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公布,2006年6月1日实施)(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s rating system》(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5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50189-2005)(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8)《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9)《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10)《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2.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电气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电气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在倡导节能、提倡环保的今天,“绿色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
本文主要是对绿色建筑中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节能绿色建筑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
从这个角度,电气节能设计显然成为绿色建筑最重要的部分。
顺序分析电能的传输及应用环节,可以把电气节能设计思路覆盖到以下方面。
1 供配电系统供电配电系统设计时,应满足电能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减少供电电压的偏差,降低三相低压配电系统的不对称度、将供配电系统的谐波抑制在规定范围内。
(1)使用节能型变压器。
尤其应选用空载损耗低的节能型变压器,正确选择变压器的变压比和电压分接头。
(2)降低系统阻抗,合理选用导线材质和界面,当供电距离较远时应计算至用电末端的电压降。
合理选取无功补偿措施。
10(6)KV及以下的无功补偿宜优先设置就地补偿,并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集中补偿,且功率因素不宜低于0.9.高压侧的功率因素指标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
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
特别在低压侧,单相负荷宜分配到三相上,降低三相配电系统的不对称度。
(3)采用抑制谐波措施。
在供配电系统中谐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非线性负载所致。
当电流流经负载时,与所加的电压不呈线性关系,就形成非正弦电流,即电路中有谐波产生。
在平衡的三相系统中,由于对称关系,偶次谐波被抑制,只有奇次谐波存在,所以我们抑制谐波主要是抑制奇次谐波。
在民用建筑中产生谐波的主要用电设备有水泵、风机、电梯、空调、电子设备、变频装置等。
对于大型的非线性负载宜就近采用滤波器、谐波吸收器等措施抑制谐波。
选用的气体放电灯光源应采取就地无功补偿措施。
在变配电所的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柜中,应设置具有抑制谐波功能的电抗器。
谐波使配电系统产生了附加的谐波损耗,大量的3次谐波流过中性线时会使线路过热甚至发生大火。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2020版 基本级)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参考模板(建筑)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项目地址: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版)3、《江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36(2020年版)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2016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6、《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 36-024-2014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9、国家、省、市现行的法律、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三、基本级设计内容1、场地应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
(1)场地选址附近是否有以下威胁或者危险源:□洪灾、□泥石流、□风切变、□抗震不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火、爆、有毒物质等(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以上皆无。
(2)土壤中的氡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详见《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如含氡,防氡措施为:;(3)电磁辐射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的规定。
电磁辐射源:□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其他:,详见《电磁辐射监测报告》;如有,简要说明避免以上威胁或危险源的措施:;2、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
详见。
(如建筑设计总说明、工程做法和构造一览表等)3、外部设施与建筑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并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建筑外部有以下设施:□外遮阳、□太阳能设施、□空调室外机位、□外墙花池、□广告、□店招、□检修通道、□马道、□吊篮固定端、□预埋件、□其他:。
绿色建筑专篇

第一章绿色建筑专篇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青海省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工程从设计阶段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等特点;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2、《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2015;3、《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 1340-2015..二、设计标准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6;绿色建筑共分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最高为三星;本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本工程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设计评价是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组成..一节地与室外环境1、控制项1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满足2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满足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满足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满足2、评分项1土地利用A、节约集约利用土地..5 分B、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7 分2室外环境A、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3 分B、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3 分C、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3 分D、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2 分3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A、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7 分B、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3 分C、合理设置停车场所..3 分D、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6 分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A、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无B、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无C、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3 分D、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3 分二节能与能源利用1、控制项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满足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满足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满足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现行值规定..满足2、评分项1建筑与围护结构A、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形体、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5 分B、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5分C、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5 分2供暖、通风与空调A、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的要求..无B、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青海省实施细则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对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无C、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7 分D、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无E、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3照明与电气A、走廊、楼梯间、门厅、功能用房、机房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5 分B、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中的目标值规定..7 分C、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用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节能控制措施..无D、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5 分4能量综合利用A、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无B、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无C、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无D、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5 分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控制项A、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满足B、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满足C、应采用节水器具..满足2、评分项1节水系统A、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国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7 分B、采用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7 分C、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3 分D、设置用水计量装置..6 分2节水器具与设备A、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10 分B、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无C、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10 分D、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了节水技术措施..3 分3非传统水源利用A、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无B、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无C、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无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控制项A、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B、混泥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满足C、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满足2、评分项1节材设计A、择优选用建筑形体..7 分B、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4 分C、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3 分D、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无E、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2 分F、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生间..无2材料选用A、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8 分B、现浇混泥土采用预拌混泥土..6 分C、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6 分D、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3 分E、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3 分F、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6 分G、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2 分H、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4 分五室内环境质量1、控制项A、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中的低限要求..满足B、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中的低限要求..满足C、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的规定..满足D、采用集中供暖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的规定..满足E、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F、屋顶和东西外墙隔墙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太规范》GB50176 的要求..满足G、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的有关规定..满足2、评分项1室内声环境A、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4 分B、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6 分C、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2 分2室内光环境与视野A、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4 分B、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的要求..5 分C、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10 分3室内热湿环境A、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无B、供暖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8 分4室内空气质量A、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7分B、气流组织合理..7 分C、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3 分绿色建筑评价得分与结果汇总表。
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

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说明1、为更好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发展,指导我省绿色建筑设计,依据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4/T 335-2017),编制我省《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2、本《设计专篇》适用于我省新建、改(扩)建的绿色民用建筑的设计,各项目可结合工程实际参考使用。
当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时,可依据《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专篇(示范)》执行。
3、本《设计专篇》为通用格式,所有设计阶段参评的条文全部列出,各工程可根据项目功能和工程设计内容,将项目得分项和不参评项在措施表中列出,并根据项目实际设计内容编写相应设计作法,不参评项应说明不参评理由。
4、《设计专篇》中斜体字为对技术措施描述要求的说明解释,实际工程设计专篇中应删去,以具体措施描述代替。
5、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应当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编制《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应汇总各专业内容,作为一个独立说明纳入施工图中。
山西省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专篇(示范)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2、建设地点:3、建设单位:4、建筑功能:5、建设情况:(注明:新建、既有建筑改造、扩建)6、总用地面积:m2,净用地面积:m2。
7、总建筑面积: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
8、容积率:,绿地率:%9、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10、建筑高度:米11、结构型式:结构12、抗震设防烈度:13、居住户数:户(注明:用于住宅)14、居住人数:人(注明:用于住宅)15、机动车停车位:个16、非机动车停车位:个二、本项目绿色建筑设计情况:本项目所有控制项均满足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 2 —(DBJ04/T335-2017)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小于40分,执行了绿色建筑标准。
同时总得分达到____分,自评本项目可达到绿色建筑____星级要求。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分析 刘宝华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分析刘宝华发表时间:2018-10-14T11:30:37.19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作者:刘宝华[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
(华城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
这些年我国建筑行业保持了火热的发展态势,建筑存量越来越大,加上单位面积建筑能耗一直居高不下,这带来了建筑耗能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在这种情况之下,绿色建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视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成为了未来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于绿色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要点有一个更好的掌握,确保绿色建筑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电气技术引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不良影响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行业融合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典型的特点就是耗能低、更环保。
电气设计与绿色建筑节能息息相关,可以说绿色建筑节能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电气设计要做到不断地优化,使之与绿色建筑要求更加契合。
绿色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加上电气领域的各种技术创新越来越多,这对于设计人员的综合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绿色建筑电气技术的意义绿色建筑施工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实现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资源的消耗,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绿色建筑施工将经济与环境相统一,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负担,促进建筑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电气专业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与难点

电气专业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与难点作者:梁经顺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及建筑节能监督管理逐步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
绿色建筑的设计离不开电气设计的绿色节能,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实施电气设计工作中的节能因素。
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规范及现有技术的分析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要点与难点。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绿色照明[Abstract]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the whole building life cycle,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land, water saving, material saving),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reduce pollution, provide health, applic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for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rchitecture.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energy saving; green lighting;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要求正式纳入立法。
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要点分析

根据实际工程 实例可知 : 太 阳能和风能 的发 电成本 回收 时间
0 ~ 2 O年左右 , 主要 的要结合 当地 自然条件确定。不管 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绿色程度 ,我们 今后对于绿色建筑 电气设计 需要大约 1 是使用什么形式的发电都要经过技术研究 、 自然条件 的分析等确 的主要发展 方向就是 可再生 能源这一方面 。
不 采 用 电热 锅 炉 、 电 热 水 器 作 为 直 接 采 改 建 和 扩 建 的 公共 建筑 、 冷热源、 输 配系 统 和 照 明 等各 部 分 能耗 采用 分 布 式 热 电冷 联 供 技 术 , 提 高 能 源 的 练 合 利 用
暖和 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 率。 各房 间或场所 的照明功 率密度 值不高于 根据当地气候和 自然资源条件, 充分利用太阳能 、 地 现行 国家标 准健 筑照明设计标准》 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 , 信息网络 系统功能完整 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 G B 5 0 0 3 4规定的现行值 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 的 1 0 %, 或可再生能源发 电 公共建筑 量不低于建筑用 电量 的 2 %。 新建 的公共建筑 、 冷熟源、 输配 系统和照 建筑通风 、 空调 、 照明等设各 自动监控 系统技术合理 。 系统高效运 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 立分项计量。 营。 各房间或场所 的照明功 率密度值 不高于现行 国家标 建筑室 内照度 、 统一眩光值、 一般显色指 准 健 筑照 明设计标准》 G B 5 0 0 3 4规定的 目 标值 数等指标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 《 建筑照明 办公 、 商场类 建筑 耗电、 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 。 设计标准》 G B 5 0 0 3 4中的有关要求 。
建材发展 导向 2 0 1 3 年 6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电气) 一、 设计依据 1. 依据性文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 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 工程概况 1. 建筑总量 建筑类型: ;总建筑面积: ; 2. 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 序号 单体名称 单体面积 层数 建筑高度 主要使用功能 3. 节能概况 1) 能耗监测系统:□有、□无。 2) 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有、□无。 3) 室外夜景照明:□有、□无。 4) 导光系统:□有、□无。 5) 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无。 6) 分布式供能系统:□有、□无。 7) 其他: 。
三、 绿色建筑等级
1. 绿色建筑等级: □一星级; □二星级; □三星级;
2. 绿色建筑评分计算表: (应根据建筑类型分别选用公建或住宅评分表)
表2 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
评价指标
节地 与室外环境 节能 与能源利用 节水 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 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
环境质量
控制项 自评结果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评分项 权重Wi 0.16 0.28 0.18 0.19 0.19 适用总分 实际得分
得分Qi
加权得分WiQi
加分项得分Q8
总得分∑Q
表3住宅建筑评分计算表
评价指标
节地 与室外环境 节能 与能源利用 节水 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 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
环境质量
控制项 自评结果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评分项 权重Wi 0.21 0.24 0.20 0.17 0.18 适用总分 实际得分
得分Qi
加权得分WiQi
加分项得分Q8
总得分∑Q
2
四、 电气绿色建筑设计
1. 与电气专业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选项内容
表4与电气专业有关的技术内容
分类 技术内容 评价分 自评分 备注
室外环境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J) 2
照明与电气
公共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控制 5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目标值 8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J) 3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5
能量利用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 10
室内环境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N) 8
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
测※(N)
5
创新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N) 1
注:1 表中内容可根据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达标选项删减;
2凡标注有“※”的技术内容,标示该条文与其他专业也有关系,J-建筑,G-结构,S-给排水专业,N-暖通。
2. 供配电系统节能措施
1) 变配电所深入负荷中心设置。
2) 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 kVA,单位面积功率密度值为 VA/m2。
3) 低压并联电容器的补偿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要求。变压器
低压侧设置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高压供电进线处功率因数不低于 。低压电源供电时
进线处设置无功补偿装孩子,要求补偿后功率因数不低于0.9。(江苏省项目尚应满足过零自动投切
和分项补偿的要求)
4) 谐波电流含量较大的用电设备:□有 、□无,
谐波抑制及谐波治理措施: 。
5) 电动机容量超过 kW时,采用中压供电。
3. 电气设备节能
1) 变压器选用节能环保型、低损耗、低噪声,接线组别为D,yn11的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自带温控器和
强迫通风装置。其能效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
中规定的目标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具体参数见表5。
表5 变压器节能参数
变压器型号 额定容量 kVA 损耗W 长期工作负载率 空载(P0) 负载(Px)
设计值 节能评价值 设计值 节能评价值
2) 电动机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并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其能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节能评价值的规定。
3) 采用具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
4)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选用节能高效电机,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设置感应传感器控制启
停,在全县各段均空载时,能处在暂停或低速运行状态。
4. 照明系统
1) 照明功率密度值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目标值设计。照明设计参数详
见表6:
表6 照明设计节能指标及措施
主要房间或场所 照度值(Lx) 照明功率密度值(W/m2 ) 统一眩光值UGR 照度均匀度U0 一般显色指数Ra 光源类型 色温 灯具型式 灯具效率% 整流
器型
式
功率因数 照明控
制方式
标准值 设计值 目标值 设
计
值
2) 道路照明控制
光源种类: ;□设有自动控制装置。
3
3) 景观照明光污染控制(需建筑专业配合设计)
项目所在环境区域:□自然保护区(E1区) □居住区(E3区) □城市中心商业区(E4区)
照明方式:□泛光照明 □轮廓照明 □内透光照明 □重点照明 □动态照明 □未设景观照明
夜景照明在居住建筑窗户外表面产生的垂直面照度:熄灯时段前 (lx),熄灯时段后 (lx)
夜景照明灯具朝居室方向的发光强度:熄灯时段前 (cd),熄灯时段后 (cd)
夜景照明在建筑立面产生的平均亮度 (cd/m2), 在标识面产生的的平均亮度 (cd/m2)
灯具产生的干扰光超出被照区域的溢散光为 %
4) 导光管系统的设置位置: ,导光管或地下庭院周围的照明灯具单独控制:□有、□无。
5. 计量与能耗监测系统
1) 分类计量:□水、□燃气/燃油、□集中供热/供冷、□可再生能源、□其他 。
2) 分项计量:□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特殊用电、□其他 。
照明插座用电:□室内照明和插座用电、□公共区域照明和应急照明用电、□室外景观照明用电、
□其他 。
空调用电:□冷热源机组用电、□冷却水泵用电、□冷冻水泵用电、□热水泵、□冷却塔、□空调
末端用电、□其他 。
动力用电:□电梯用电、□水泵用电、□非空调区域通风设备用电、□其他 。
特殊用电:□充电桩用电、□消防控制室用电、□变电所用电、□厨房用电、□信息中心用电、
□其他 。
3) 能耗监测系统计量表计的精度不低于1.0级,电流互感器精度不低于0.5级。
4) 计量与能耗监测系统联网情况:□有、□无。
5) 住宅建筑公共部位用电负荷设置专用计量装置。
6. 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1) 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监测内容:□供暖、□通风、□空调、□照明、□动力、□其他 。
2)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监测、控制参数详见暖通设计及暖通专业绿色专篇。
3) 照明系统控制见本章第3节内容。
4) 给排水系统监控:□生活水箱高低水位报警
□生活水泵及各类水泵的运行状态监测
□水泵启停控制
□其他 。
5) 电梯系统监控:□电梯的启停、运行状态监测
□电梯启停控制。
□其他 。
7. 可再生能源利用
1) 发电系统的形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2) 系统详细参数见表8。
3) □委托专业公司专项设计,□合作设计,□其他 。
表8 系统详细参数
设置位置、面积 组建类型 装机容量 占建筑总变压器装机容量的比例 所带负载的名称 电网联接方式 光伏发
电类型
□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 □并网、□上网、□自用 □在线
□离线
□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 □并网、□上网、□自用 □在线
□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