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工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胚胎工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胚胎工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胚胎工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敏(浙江省丽水中学323000)

一、教学理念

按照现代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自身体验下的发现,才是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成为师生对话中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教学过程从现实问题解决入手,展开胚胎工程的各种重要技术,引导学习者自己去探索、思考、分析、归纳,最终提出合理的问题解决。学习者在一系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探索、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者生物科学素养。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认知矛盾、提供新情景,鼓励学习者质疑、合作交流,并引导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胚胎工程是《生物(选修)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浙江科技出版社)“第三章胚胎工程”的第二节(第1课时)。胚胎工程作为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在挖掘动物的繁殖潜力上具有重要的社会应用价值。通过精心设置疑问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引导学习者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简述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本节是学习“第四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基础内容之一。据此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基本要求:1.描述体外受精和胚胎体外培养。2.简述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

三、学习者分析

从落实知识目标来看,通过本章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习者此时已经具有一定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知识。通过必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概述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和受精作用,并能够列举性腺分泌的主要性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前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课前通过导学案的形式自主学习,学习者能够解决一些比如受体和供体指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本节知识内容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所涉及的微观操作等内容比较抽象,学习者理解相对困难,我们借助了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从提升能力来看通过初中科学和高中必修内容的学习,学习者能够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的形式,培养学习者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的能力;通过提供一些实验结果作为知识背景,学习者自主与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基础上解决本课提出的“如何快速提高奶牛数量?”这一问题,从而提升分析和理解能力。

知识目标

1.围绕“快速增加荷斯坦奶牛数量”进行通过讨论分析,准确描述体外受精过程和胚胎体外培养条件。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与分析,能列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举例说出胚胎分割的应用。

3.通过相关胚胎技术的学习,认识重点胚胎工程的原理、操作及应用,最后形成对胚胎工程的基本认识。

能力目标

1.在小组交流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并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讨论的结果,阐明观点。

2.通过对课堂素材的分析,提升观察能力、发散型思维能力并用科学思维方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通过讨论和分析如何快速增加荷斯坦奶牛数量这一问题,提升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在胚胎工程方面的事例;认同科学发现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认同胚胎工程在畜牧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3.通过感受我国在胚胎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增强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胚胎工程概念 2.胚胎移植

教学难点:胚胎体外培养技术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和学习者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边演示、边讲述、边观察;与学习者讨论对话相结合,通过学习者的独学、合作学、展示等手段,引导学习者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CAI辅助教学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

九、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 老师通过适当的激励性语言用真情评价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和反馈中进行生生评价、小组评价;

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后学习者通过课堂检测进行自我评价。 2.课后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对本课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 十、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胚胎工程

胚胎工程

体外受精 胚胎体外培养 增加荷斯坦牛数量 胚胎移植 胚胎分割 ……

胚胎

发育过

教案1集合与元素李世劲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案 美容美发专业高一年级数学科目任课教师李世劲教案序号 1 课题名称 1.1.1集合与元素首次教学 日期 2010.9.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 2.并进一步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 3.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对集合的描述,判断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辅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新课导入 二、学习新课 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 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 方法、学习特点等等. 教师介绍说明,逐渐引导学 生认识集合。针对学生特点,举 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 形象地认识集合。 问题: 实训基地最近进了一批货, 包括:洗发水、护发素、面膜、 润发精华素、按摩膏、粉底霜、 护发啫喱、洗面奶、眼霜、日霜、 晚霜.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 指定的位置? 集合的描述:由某些确定的对 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 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在现实 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领会、了解。逐渐体会学习数学的 重要性与实用性。 让学生阅读书上对集合引入的文字,让学生 对集合有一定的认识,并根据老师举出的实 例,进行回答。 认真听老师所讲的例子,并对相应的问题进 行思考、回答。 学生把美容与美发进行分类,并放在指 定的位置。显然, 归纳 洗发水、护发素、润发精华素、护发啫喱、 烫发水、染发膏属于美发用品 要树立学生的数 学学习信心。感受 数学的乐趣以及数 学的应用与价值。 引入教学内容从实 际事例使学生自然 的走向知识点,启 发 学生体会集合概念 从实际事例使学生 自然的走向知识点

dtnl教学设计之一

《dtnl》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学会d t n l四个声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用声母d t n l和单韵母a e i u ü拼音,初步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3。练习看图读用拼音写成的短句。 教学重点 1。学会dtnl四个声母,掌握字母的音、形、书写。 2。练习d t nl与a e i u ü拼音,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难点 1。d t n l与a e i u ü相拼时所读音的准确性2。直呼音节的训练 教学准备 1。本课的字母挂图或幻灯片 2。拼音音节卡片(自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单韵母和声母b p m f,还学习了声母与韵母相拼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的声母。 (教师板书课题d t n l,并读出字母的音) 一、学习声母d (一)出示图1学习d的音 问:1。图上画的马在做什么? 2。马跑时马蹄会发出什么声音? 讲:马跑时会发出“de de de”的声音,这个音读得轻短些就是d的读音。这个字母的本音很轻,几乎听不到,要读得响亮一些就需要“e”来帮助,成了d的呼读音。 板书:d—e 教师范读:d d—e 学生学读:d d—e (二)观察图画学习d的形

问:字母d与图中的什么地方很像? (马跑后的蹄印与字母d相像) 教儿歌:大马跑步ddd。 与b进行区别 教儿歌:正6 b,反6 d,大马跑步d d d (三)指导书写 讲:d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c”,然后从上格一线下边一点起笔写“|”,与半圆合为d 学生学写d 1—2个 二、学习声母t (一)学习t的音 讲:t发音时,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t的本音几乎听不到,大声读就成了呼读音。 板书:t—e 教师范读:t t—e 学生学读:t t—e (二)学习t的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胚胎工程 电子教案

专题3 胚胎工程教材 学情分析;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胚胎工程”是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模块的第3个专题。该专题涉及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胚胎工程的基本技术及原理。胚胎工程的应用与前景,以及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对生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作用等内容。 本专题的主线是从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到技术基础,再到应用及发展,因此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主要操作步骤、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及基本程序和应用、胚胎分割的实践意义、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的获能与顶体反应及两道屏障的概念及特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点、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与基本程序、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方法与分离途径是教学的难点。尽管在必修部分学习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减数分裂等内容,但是要对精卵发生中精子的变形、卵泡的形成及排卵、卵子成熟的两次减数分裂场所及时间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及拓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有些内容与必修部分不一致,如卵细胞形成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并且有些哺乳动物减数分裂中极体的数量是两个而不是三个,因为有些哺乳动物的第一极体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这些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的学习中已经学到了相关减数分裂合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等内容,所以学生对于这个专题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能从胚胎工程的整个格局来分析问题,也就是学习这一节的目的是为后面学习其它技术打基础,体外受精做好准备的,如自然受精——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及进入子宫——胚胎移植。就是有一个总体观,不象以往就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将其分开来。另外也能带着学生一同来分享整个过程。 第一节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和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精卵形成和受精过程,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动物精卵细胞的形成,使学生明确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 和深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哺乳动物精子和卵子的发生。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1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集合的含义、常用数集及其记法.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明确集合元素的基本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 点 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 点 理解集合的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 教 具

教学要点:1、集合的概念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集合元素的特性4、集合的分类5、常用数集符号 特别关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 知识链接:初中代数几何对“集合”的提法以及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定义精华作业: 教材第5页B组第1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一位教授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一天教授问放学回家的女儿:“今天在学校学什么了?”女儿说:“集合”。教授问:“怎么讲得集合啊?”女儿回答:“老师班里所有的男生站起来,所有站起来的男生就构成了一个集合,老师又让班里所有地女生站起来,所有站起来的女生构成一个集合。”于是,教授问:“那所有的土豆能构成一个集合么?”女儿想了想说:“如果土豆能够站起来的话,就可以构成集合。”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所有的土豆是否构成一个集合。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二、复习引入 师:在初中代数、几何中曾涉及“集合”的提法,有谁知道么?都是哪些?生:不等式的解集以及几何中“圆”的描述。 三、概念形成 师:请大家看几个例子(构成集合)有什么特点? (1)“小于10”的正整数1,2, (9) (2)所有平行四边形; (3)满足3x>x+2的全体实数; (4)我校高一所有学生. 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得出集合的要点:确定的,不同的对象。也可能得不出,此时教师总结。 师:根据集合的要点,我们来归纳一下集合的定义。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 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 2、集合的元素: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1.1集合与元素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集合与元素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掌握集合的构成原则,能准确判断一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3、了解集合的分类和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与集合之间“属于”、“不属于”关系的区分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计其数的物品,通过对这些物品的分类,能够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超市中货物的分类摆放能让顾客准确有效地找到想要的东西。 对分类后的事物,我们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题——1.1集合与元素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笔、橡皮、果冻、薯片、尺子、本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解决:显然,面包、饼干、果冻、薯片放在食品篮筐;笔、橡皮、本子、尺子放在文具篮筐。 归纳:面包、饼干、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集合,也是食品集合的元素;而笔、橡皮、本子、尺子组成了文具集合,它们是文具集合的元素。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一般的,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一般采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 集合中的每个确定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小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的元素。 拓展: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下列特点: 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 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 3、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 例如:某班个子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到底多少身高才算高个子,没有确定的标准; 某班个子高于180cm 的同学,可以组成集合。 关系:元素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 例题讲解:书上P3,例 集合类型: 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 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最小的自然数0)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或+ Ζ;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 (书上常用数集的表示要记住,做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 ?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书P4,练习和习题 ? 课后作业 一点通P4,课堂检测单和课后巩固单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2章 胚胎工程 第1节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2课时 胚胎的发育同

第2课时胚胎的发育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29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2.结合教材P30图文,简述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及其主要特点。 [重难点击] 1.受精作用的概念。2.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英国人W·希普于1890年在剑桥大学将纯种安哥拉兔的两个4细胞胚胎移植到一只毛色特征完全不同的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结果生出两只纯种的安哥拉兔。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胚胎移植,胚胎工程由此创始。什么是胚胎工程呢?胚胎工程的操作对象、技术手段、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想了解这些,就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节: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 解决学生疑难点 一、受精作用 1.概念:两性配子结合形成一个新细胞合子的过程。 2.受精场所:输卵管。 3.受精过程

(1)顶体反应:精子的顶体释放水解酶(也叫顶体酶),将卵细胞的透明带分解,从而进入卵细胞内(如图A)。 (2)透明带反应:精子接触卵黄膜时,卵细胞被激活,释放出一种物质传播到卵黄表面,引起透明带发生改变,阻止后来的精子入卵(如图B)。 (3)精子入卵:人和许多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时进入的,精子进入后,次级卵母细胞才完成减数分裂Ⅱ,并放出第二极体,之后卵核和精核才融合为一个合子核,完成受精作用(如图C)。 根据下面哺乳动物受精过程示意图,请分析: 1.过程①、②中,精子要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依赖于哪种反应? 答案顶体反应。 2.过程③之后,其他精子很难再入卵,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案发生了透明带反应,防止多精入卵,保证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 3.当观察到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出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母细胞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出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母细胞已经完成了减数第二次分裂,这是受精的标志。 4.卵核和精核是指卵细胞和精子原来的细胞核吗? 答案不是。卵核和精核不能理解成卵细胞和精子原来的细胞核,而是在原来细胞核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核,原核膜已破裂。 5.上述过程发生在雌性动物的哪个部位? 答案输卵管。 1.在受精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精子必须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②顶体酶可使精子穿过放射冠、透明带、卵细胞膜③卵细胞恢复并很快完成了第一次成熟分裂④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分别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⑤透明带反应防止了多精入卵和多精受精的发生 A.①②⑤ B.①④⑤

高中必修第一册《1.1 集合的概念》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教案 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是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此外,集合理论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对待不同问题,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请分析以下几个实例: 1.正整数1,2,3, ; 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3.2018足球世界杯参赛队伍;

4.《水浒》中梁山108好汉; 5.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研探新知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思考:上述5个实例能否构成集合?如果是集合,那么它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练习1:下列指定的对象,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 ①很小的数②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③直角坐标平面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④π的近似值⑤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⑥所有无理数⑦大于2的整数 ⑧正三角形全体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a)确定性:设A一个给定的集合,对于一个具体对象a,则a或者是集合A的元素,或者不是集合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关系的,即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我们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跟顺序无关. (3)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答案:(a)把3-11内的每一个偶数作为元数,这些偶数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b)不能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b)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A表示方程x2=1 的解.2?A,1∈A (5)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

一年级拼音dtnl教案

一年级拼音dtnl教案 编写者 第教时 教学内容《dtnl》 设计 理念 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在声母音形教学上,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间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一些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学会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初步学会朗读音节句,懂得词语连读,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认识“大、米、土、地、马”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 教学资 一根筷子、投影片、声母卡片、一把雨伞、磁带 修改意见教学 过程教学 过程 课时 复习检查。 卡片认读声母:bp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再人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复习带调音节bápábàāùbùǒ等。 认读生字和词语:爸、妈、我、爸爸、妈妈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个声母和它们的拼音。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最认真,最聪明,学得最好,读得最准。 教学声母d。 看投影说话引出d:图上画了什么?它会发出什么声音?说话:鼓棒敲鼓,咚咚咚。 师引出:鼓声“咚”的声母就是d,板书:d。 教学d的发音,记清形。 听:教师示范发音,舌尖顶住上颚,堵住气流,然后舌尖突然离开,让气流冲出来。 看:教师范读时的口形,发音部位。 读:领读,齐读,正音。 记:马蹄声响ddd像个反6ddd左下半圆ddd 教学d的书写。 范写:两笔写成,半圆也在2楼。 书空:作业本上写三个。 教学d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板书d,声母是→d。板书ì,韵母是→ì。声音不中断,紧接着带出ì,直呼→dì。板书:dì。 开火车读di的四声,组词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选修三】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教学案(第一课时)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学案(第一课时) 备课人:高二生物备课组 自学检测单 胚胎工程技术目前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家畜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一、胚胎移植 1、概念: 胚胎移植是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通过___________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相同的其他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________,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________。 2、地位:如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等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_______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 3、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 (1)以奶牛为例,一头良种母牛一年生下的后代可达数十头,远远超过在_________________所得的后代数量。近十年来,牛、羊的胚胎移植在我国部分地区已进入______________,大大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供体的主要职能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繁重而漫长的妊娠和育仔的任 1

务由______取代,大大缩短了_________本身的繁殖周期。 (3)超数排卵:是指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发情,并能排出数量较多的____________,经合理的____________,可以获得数量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胚胎移植能否成功与供体和受体的有关: 第一,哺乳动物发情排卵后,不管是否妊娠,在一段时间内,供、受体的生理变化相同,这就为___________ __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第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而是处于______________,这就为______________提供了可能。 第三,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______________提供可能。 第四,_________________可与__________________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移入受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孕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 5、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 (1)对供、受体母牛进行,并用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对供体牛的要求是; 对受体牛的要求是。 (2)用对供体母牛做排卵处理。 (3)超数排卵的母牛发情后,选择同种优秀的公牛进行。 (4)胚胎的收集:配种或输精后的第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冲洗出来(也叫)。 2

高三一轮复习1.1集合的概念与运算教案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2014高考会这样考】 1.考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以集合中含参数的元素为背景,探求参数的值;2.求几个集合的交、并、补集;3.通过集合中的新定义问题考查创新能力. 【复习备考要这样做】 1.注意分类讨论,重视空集的特殊性;2.会利用Venn图、数轴等工具对集合进行运算;3.重视对集合中新定义问题的理解. 1.集合与元素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 2. (1)子集: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B(或B?A). (2)真子集:若A?B,且A≠B,则A?B(或B?A). (3)空集: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B(B≠?). (4)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A的非空子集有2n-1个. (5)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A=B. 3.集合的运算 4. 并集的性质:A∪?=A;A∪A=A;A∪B=B∪A;A∪B=A?B?A. 交集的性质:A∩?=?;A∩A=A;A∩B=B∩A;A∩B=A?A?B. 补集的性质:A∪(?U A)=U;A∩(?U A)=?;?U(?U A)=A. [难点正本疑点清源] 1.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正确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尤其是“确定性和互异性”在解题中要注意运用.在解决含参数问题时,要注意检验,否则很可能会因为不满足“互异性”而导致结论错误. 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和A≠?两种可能的情况. 3. 正确区分?,{0},{?}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即空集.{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它不是空集,因为它有一个元素,这个元素是0.{?}是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0}∩{?}=?. 题型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B ) A .M ={(3,2)},N ={(2,3)} B .M ={2,3},N ={3,2} C .M ={(x ,y)|x +y =1},N ={y|x +y =1} D .M ={2,3},N ={(2,3)} 例如: (2)设a ,b∈R ,集合{1,a +b ,a}=? ????? 0,b a ,b ,则b -a =___2_. 思维启迪: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考虑集合的“三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解析 (1)选项A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点(3,2)所组成的单点集,集合N 表示由点(2,3)所组成的单点集,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C 中的集合M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集合N 表示由直线x +y =1上的所有的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即N ={y|x +y =1}=R ,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选项D 中的集合M 有两个元素,而集合N 只含有一个元素,故集合M 与N 不是同一个集合.对选项B ,由集合元素的无序性,可知M ,N 表示同一个集合. (2)因为{1,a +b ,a}= ? ????? 0,b a ,b ,a≠0, 所以a +b =0,得b a =-1, 所以a =-1,b =1.所以b -a =2. 探究提高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把握元素的特征,分清点集、数集;(2)要特别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解题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防止所得结果违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若集合A ={x|ax 2 -3x +2=0}的子集只有两个,则实数a = 0或98_. 解析 ∵集合A 的子集只有两个,∴A 中只有一个元素. 当a =0时,x =2 3 符合要求. 当a≠0时,Δ=(-3)2 -4a×2=0,∴a=98.故a =0或98. 题型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2 已知集合A ={x|-2≤x≤7},B ={x|m +1

小学一年级语文《dtnl》教案

《dtnl》 教学目的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要求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用声母dtnl和单韵母aeiuü拼音,初步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3.练习看图读用拼音写成的短句。 教学重点 1.学会dtnl四个声母,掌握字母的音、形、书写。 2.练习dtnl与aeiuü拼音,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教学难点 1.dtnl与aeiuü相拼时所读音的准确性 2.直呼音节的训练 教学准备 1.本课的字母挂图或幻灯片 2.拼音音节卡片(自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单韵母和声母bpmf,还学习了声母与韵母相拼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的声母。 (教师板书课题dtnl,并读出字母的音) 一、学习声母d (一)出示图1学习d的音 问:1.图上画的马在做什么? 2.马跑时马蹄会发出什么声音? 讲:马跑时会发出“dedede”的声音,这个音读得轻短些就是d的读音。这个字母的本音很轻,几乎听不到,要读得响亮一些就需要“e”来帮助,成了d的呼读音。 板书:d—e 教师范读:dd—e 学生学读:dd—e (二)观察图画学习d的形 问:字母d与图中的什么地方很像? (马跑后的蹄印与字母d相像) 教儿歌:大马跑步ddd。 与b进行区别 教儿歌:正6b,反6d,大马跑步ddd (三)指导书写 讲:d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c”,然后从上格一线下边一点起笔写“|”,与半圆合为d 学生学写d1—2个 二、学习声母t (一)学习t的音

讲:t发音时,用舌尖抵住上牙床,猛一发音。t的本音几乎听不到,大声读就成了呼读音。 板书:t—e 教师范读:tt—e 学生学读:tt—e (二)学习t的形 问:声母t与图中哪一部分很像? (t与伞把的下半部分很像) 教儿歌:小伞把儿ttt。 (三)指导书写 讲:t要占中格和上格,先写“L”,再写“-”学生学写t1—2个 课中休息:(自定) 三、学习声母n (一)学习n的音 讲:n发音时与t相似,只把舌尖抵住上牙床,让气流从鼻腔中透出,n也有本音和呼读音。 板书:n—e 教师范读:nn—e学生学读:nn—e (二)学习n的形 问:n与m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教儿歌: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三)指导书写 讲:n占中格,先写“|”再写“” 学生学写n1—2个 四、学习声母l (一)看图学习l的音 问:1.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赶猪时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 讲:“le”读的轻短时就是“l”的读音,大声读就是呼读音。 板书:l—e 教师范读:ll—e 学生学读:ll—e (二)学习l的形 教儿歌:小棍赶猪lll (三)指导书写 讲:l占中格和上格从上到下一笔写成。 学生学写l1—2个 五、巩固练习 1.读声母,读呼读音。 2.用儿歌区别b—d,m—n,f—t。 板书设计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第三章第一节 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第1课时·高中生物国苏选修3特训班

第三章 胚胎工程 答案: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第三章 胚胎工程 第一节 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 飞跃,这里是最好的起点 1.雌性动物的初级卵母细胞发生的时期为( ) 三A.初情期B .胎儿期C .顶体反应后 D.雌原核形成期 2.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释放的酶是( ) 三A.溶菌酶B .蛋白酶 C .顶体酶 D.获能酶 3.精子变形过程中,线粒体集中在尾基部的原因是( ) 三A.释放顶体酶发生透明带反应 B .产生能量促进精子运动 C .有利于质基因进入受精卵 D.受细胞核的挤压形成 4.原始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二卵原细胞)的产生依赖于( ) 三A.有丝分裂B .无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以上三种都有 5.以下关于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三A.睾丸的曲细精管是产生精子的部位 B .人类的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一个子细胞 D.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产生都经过减数分裂 6.动物的受精过程包括下列基本步骤, 其受精作用的实质是( ) 三A.卵核和精核互相融合 B .精子头部侵入卵细胞内 C .卵子和精子结合D.精子和卵子相互识别 7.下列关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三A.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B .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C .受精卵通过卵裂发育成囊胚 D.原肠胚具备内二 外两个胚层8.将来能发育成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的结构是( ) 三A.原肠胚 B .桑椹胚 C .滋养层 D.内细胞群 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顺序的描述中, 正确的是( ) 三A.卵裂?囊胚?桑椹胚?原肠胚 B .卵裂?受精卵?囊胚?桑椹胚?原肠胚 C .受精卵?卵裂?囊胚?桑椹胚?原肠胚 D.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10.在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从哪一个阶段开始发生了细胞分化?( )三A.8细胞胚 B .桑椹胚 C .囊胚 D.原肠胚 11.下列关于早期胚胎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三A.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 B .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盘和胎膜 C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母体子宫建立 组织上的联系D.早期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可取出向受体移植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受精卵的有丝分裂,称 ,所产生的子细胞称 , 后者构成的实心胚称 ,该实心胚进入子宫腔后,细胞间出现裂隙,融合形成囊泡状的 结构,称 三 (2 )囊胚表面是单层扁平细胞,称 ,中央的腔称 , 在腔的一端有一团细胞,称 三(3 )人生殖细胞包括 和 ,均为仅有 条染色体的单倍体细胞, 其中 条是性染色体三 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是这样架起的 13.下列关于受精叙述错误的是( ) 三A.受精发生在输卵管 B .受精前精子和卵子已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C .精子细胞膜与卵子细胞膜融合 D.精子进入卵子后, 发生透明带反应14.下列哪项正确地表达了牛胚胎的发育顺序?( ) 三A.配子?受精?合子?胚?卵裂B .合子?胚?胎儿?幼体?成体C .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胎儿 D.精卵细胞形成?受精?合子?胎儿?出生

教学设计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李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710061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与结构分析 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集合论以及它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课本从学生熟悉的集合(自然数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等)出发,结合实例给出了元素、集合的含义,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2.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由于本节新概念、新符号较多,虽然内容较为浅显,但不应讲得过快,应在讲解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多阅读课本,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通过问题探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总结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一些点的集合或轨迹,如: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只不过现在我们要把这个“集合”推广,它不仅仅是点的集合或图形的集合,而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这种语言,不仅有助于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还可以用来刻画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习集合,可以发展同学们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合适的语言(如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3.情态与价值 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表示集合.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课件 【教学思路】 通过实例以及学生熟悉的数集,引入集合的概念,进而给出集合的表示方法,学生通过自我体会、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达到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目的.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获得新知——自我检测”环节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最开始接触到的有理数的分类大家应该还很熟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当时我们常见的很简单的题目: 问题1: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图形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