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主义信仰危机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
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
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
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
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
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
”[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其重建——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产物 , 文化是一 种 自我认 同的方 式或 表现 。文化 本身 就 内含着一种 自我认 同意识 , 同 的文化具 有不 同的 不 信仰 、 价值体系、 为方式 , 行 它们 实际上 就是某 一文 化 群体 的 自我表述 和确认 。人类 生活在具有象征 性的文 化环境 中, 通过具 有象征 性和符 号性 的社会 情境进 并 行社会 互动 , 而久之 , 久 个体 就会“ 于所属 的文化 以 对 及文化群体 产生归 属感 , 而获得 保持 与创新 自身文 从 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这就是一种文化认 同。 由于特定文 化模式 的影 响 , 当下 的每个人 都有对 文化身份 的 自觉意识 , 对人格 统一性 的追 求 以及 对某 种人生价值 、 生活 理想 的趋 同。文 化身份 就成 了某一 个体或群体据 以确认 自己在特定社会 之地位的某些 明 确的 、 具有显著特征 的依据 和尺度 , 了 自我确认 和 自 有 我定位的标 准 , 们在 世界 上的活 动就具 有 了相 对确 人 定的方向和 目标。 因此 , 文化 认 同包含着 一种深 刻 的 自我主体意识 , 而人类 的 自我 意识 是在与他 人 的对 比 中产生 的, 以他人 为参 照系 而建构 起来 的。人 们 的 是 自我身份一旦 遭到他 人 的质 疑和否 定 , 就会 产 生身份 焦虑, 严重时就 是认 同危机 。危 机是 指一特 定质 的事 物, 即将失去 自己质 的规定 性 时的状 态。危 机在 古希 腊 的悲剧 中往往 指一种 无力改变 的必 然出现的毁灭或 厄运 , 而在 马克思主义那里 , 危机 的内涵 已经发生 了变 化。从事物发展的辩证 角度看 , 危机也 是发展 的关键 , 是 当客观条件具 备 时矛盾转 化 的关 节点 , 于是危 机就 成了转机 。本文 所要论 述 的人 的文 化认 同危机 , 正是 从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出发 , 为人 的文化认 同危机 , 认 并非是一种终极 状态 , 而是 一种 暂 时的发展 中的过渡 状态。危机过后 , 生会 确立 一种更 为积极 的全 新 的 人 文化价值 。
价值哲学视野下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及其应对

价 值 哲 学视 野 下共 产主 义信 仰 的 危 机 及其 应对
口 徐 椿 梁 黄 明理
摘要: 信 仰在 现 实的社 会 关 系 中既 有其 绝 对 的价 值 权 威 , 又 受现 实社 会 中诸 多 因素 影 响 而 时常 变动 。共产 主 义信 仰 虽然 建 构在 科 学真 理 性 、 价 值 合 理 性 和 实践精 神 的辨 证 统 一 基 础 之 上, 但 目前 国际社 会主 义运 动 的低谷 情 势、 市场 经济 的 负面效应 、 多元分 化及 泛道德 化批 判 的 网
、
共产 主 义 信 仰 危 机 的 主 要 表 现
信 仰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敬 畏并 以其 作 为最 高 的 价值 目标 和标 准 , 是 人所 独有 的精 神 追求 。高 尚的
信仰 是 民族凝 聚力 的灵 魂 , 同时也是 个人 安 身立命
的精神支 柱 。共 产 主义 信 仰 是对 共 产 主 义理 论 和
的漫 长性 与 曲折性 。
关键 词 : 共产 主 义信仰 ; 危机 ; 应 对 与重 构
中图分类 号 : B 0—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 9 0 9 2 ( 2 0 1 4 ) 0 1 — 0 0 6 3— 0 5
人 类社 会 变 化 错 综 复 杂 , 历 史 人 物 的 强 势 参
好 未来 的共产 主义 信仰 及其 危机 。
一
与 也使 历 史 表 现 出更 多 的偶 然 性 。长 期 以来 , 社
会历 史 规律 隐 匿在 人 的 视 野 之 外 , 直 到 马 克 思 主 义诞 生 , 通 过探究 历 史 乱象 背 后 的 根源 , 发 现推 动 人类 社 会发 展 的两 大基本 矛盾 , 揭开“ 历 史 之谜 ”, 第一 次 令 人 信 服 地 为 人 类 的 未 来 描 绘 了 美 好 愿 景, 由此 产 生 的 共 产 主 义 信 仰 曾经 一 度 成 为 人 们
危机下的重构——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反思

科 学性 , 从彰显人文关怀精神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着手,走出信仰危机 困境。
【 关键词]马克 思主 义 ;信 仰 ;危机 ;反 思
[ 中图分类号]D 2 6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1 — 0 1 1 7 — 0 4
宿。信仰带来 了精神寄托 ,精神寄托带来 了生活归属感 ,没有信仰必会导致精神迷茫 ,生 活失 落。信仰迷失带来 了个人主观意愿 的无限度扩张 ,欲望的无 限制释放 ,感官追求成为人生追求 的 目标 ,瞬时 的快 感 追求 甚 嚣尘 上 。在 多元 文 化下 ,人们 如 果 不 能 确定 理 想 的 终极 人 格 ,精 神
望 的 灵 魂 得 不 到 心 灵慰 藉 ,无 助 、彷 徨 、迷 茫 、
空 虚应 运 而 生 。在 不 同社 会 和 不 同阶 段 中 ,信 仰
危 机 的发 生 有 其 特 定 的 时代 、历 史 背 景 和 现 实 原
因。 1 . 世 界 范 围信 仰 危机 的影 响
当 前 我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危 机 受 到 国 际复 杂 形 势 的 影 响 。首 先 ,随着 苏 联 解 体 、东 欧 剧 变 导 致 世 界社 会 主义 运 动 受 到重 创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等 借 此大 肆 宣扬 “ 共 产 主义 失 败论 ” ,利 用 网络等 宣 扬所 谓 的 “ 普 世价 值 ” 。特别 随着 改革 开 放 以来 市
家 园必 然荒 芜 。一 些人 惟 利 是 图 ,坑 蒙拐 骗 ;部 分 党 员 干部 贪 污腐 败 ,违 法 乱 纪 。这 些 现 象 的
重要原因就是信仰的迷失 。个体信仰趋势关乎国家 、民族的价值取 向,如果长期保持迷失状态民族凝 聚力 。
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任何一个社会,都须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量来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协同尽可能多的人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
给身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很大冲击。
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都出现了“信仰危机”。
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之道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危机;对策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信仰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并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及教育引导,这对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因此,必须正确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当务之急的。
一、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一)社会转型后价值观的迷乱及新的社会形势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升学、到就业都强烈感到一种对自身的否定力量,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调查,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大学生焦虑之余都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左右。
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大批的大学生无法签约,他们普感人生无望,不知道四年的所学有什么用处,未来在哪里?其结果必然导致他们精神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
有相当的学生将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因而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金钱和道德等等,对于自己应该持怎么样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无所适从。
(二)教育的误导和缺位,且实效性不高首先,家庭教育的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
很大一部分的家长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他们应该怎么样做人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为自己的子女铺好将来的道路,也造成这部分的学生长大后没有自己的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进而导致他们信仰的缺乏。
马克思信仰危机的表现

六、马克思信仰危机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对崇高的鄙视和躲避:以前“理想”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名词,它指引我们不断前进和超越,不断走向崇高,最终实现目标。
但是现今,崇高本身就已被大多数人所厌弃,人们“喜欢”庸俗,宁愿关注于每天碰到的琐事也不愿提起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早就被束之高阁。
(二)极端的个人主义横行:在缺乏信仰的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必然导致每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自卫”,极端情况下就会演变成极端个人主义,使社会凝聚力越来越下降。
(三)非理性主义的崇尚:即用感觉代替思考,随大流。
若以潮流的选择代替自主的选择,以市场导向取代人生信念,人就成为可怕的动物,随时会因为非理性的冲动而做出不可思议的事。
七、出现马克思信仰危机和意识淡薄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危机。
(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多元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挤压。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本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被忽视和抛弃,而追求所谓的西方时髦,因此自然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人们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甚至偏向于崇拜西方资本主义。
而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取向也使极端个人主义的现代文化占据了文化主战场,人人追求自身目标,而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抛之脑后。
(二)授受双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教学态度不认真,教授方式单一,甚至于照本宣科,使学生学习兴趣全无。
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也不甚端正,对该课不予重视。
授受双方的态度和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风气越来越差。
(三)国际环境的变迁、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根基。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侵蚀也使各种不信任思想泛滥,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
(四)国内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现代性问题视阈下中国的信仰危机及重塑

信仰 危机是指原 有 良好 而 固定 的信仰 , 经过 一定 的困惑和忧患 , 自己原有 的信仰产生怀疑和动摇 , 对 直 至全面抛弃 , 而这时还 没有 确立或 无法确 定新 的信仰 的精神意识状态 。处于转 型时期 的中国 , 旧的传 统思
想失去 了它 的统摄力 , “ 四” 而 五 以来形成 的 马克 思主
型期 的中国已经显现 出现化 性 问题 的种种 特征 : 社 在
为中国民众提供和复制任 何信仰 。五四运 动所 提倡 的 “ 民主与科学 ”成 为政治革命 和经济 革命 的先 导和基 ,
础, 它实质 上是 提 出 了新 的思 维 原则 、 为 准则 和 规 行
会结构层面上表现为经济市场化 、 政治 民主化 、 知识科 学化、 的追求个体化 ; 人 而在文化心理层面上则表现为 人心秩序失范 , 值虚 无化 。伴 随着社 会生活 的 巨大 价 变迁 。 人们 的精 神生 活也在发 生全方位 的巨大变革 , 人
维普资讯
2O O6年 7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nlf eo ̄agClg f dctn ora o i n i o eeo uai Hl n l E o
J 12 o u.0 6
V 12 o 4 0.5 N .
第 2 卷第 4期 5
范 。五四运 动提 出 了新 的信仰 , 新 的信仰 意味着 中 这 国人似乎再也不能以儒家思想为思维和行为 的唯一指
归 了 ,五 四” “ 精神从灵魂思想 的深处 、 信仰观 的高度 从
改造我 国的国民 , 从那时起 , 可以把 中国数 千年来 人们 的传统归结 为封建遗毒 , 归结为专 制主义 。
上世 纪六七 十年代 的“ 文化大 革命 ” 8 ,0年代末世 界共 产主义运动 的低谷 阶段 , 无疑使 人们对 马 克思主 义 的
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N AC ADE MI C J OURN AL
De c . 2 01 3 V01 . 2 6 No . 6
第2 6卷
第 6期
9 O后 大 学 生 政 治 信 仰 危 机 的现 状 、 原 因及 对 策
刘 建 伟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1 8 6 9 ( 2 0 1 3 ) 0 6— 0 0 9 7—0 6
政 治信 仰作 为政 治 文化 的一 个 核 心 概念 , 是 指
刻 变革 、 社会 结构 深 刻 变 动 、 利益 格 局 深 刻 调 整 、 思 想 观念 深刻 变化 等社 会 大 环 境 的影 响 , 他 们 的价 值
功利性等 。化解 大学生信仰 危机要加 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解决人 民群众长期 关心的重 大问题 ; 重视 和完善信 仰教育 , 强化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 同; 治理 和规 范 网络环境 , 建设积极 向上 的网络 文化 。
关键词 : 大学生 ; 政 治信 仰 ; 马克思主义 ; 高校
会个体的行 为。政治信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 要 精 神支 柱 , 是 人们 政 治行 为 的指南 , 如果 没有 政 治 信仰 , 人们 在政 治生 活 中就会 迷 失方 向 。
大学 生 是 党 的未 来 和 希 望 , 也是 国家 的未来 和
民族 的希 望 , 他 们对 政 治信 仰 的选 择 状 况 如何 直 接 关 系 到党 的前 途命 运 和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兴 衰 成 败 。
本 文 通过对 陕 西省 7所 高校 的 1 2 0 0名 9 0后 大 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感于《中国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在《中国的信仰》一书中,将其定义为“爱、和、真”,“自心与天道双向运行”在一份湖北日报上,一位共产党员则认为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也是人们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
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
简单来说,当信任变得极端化,将会形成信仰,即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事实上,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共产主义信仰、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每个个体,或组织,或者一个国家都应有其不同的信仰。
正如战神阿基里斯崇尚武力而特洛伊城里的人们信奉太阳神一样。
西方国家以基督教的教条作为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并会耶稣般悲天悯人的心怀去对待他人。
上古时期,炎黄子孙一直相信神的存在并且对其产生敬畏感和不可违抗的宿命论。
在中国的上几个世纪也曾有过集中化的信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儒家理论。
从孔子文化兴起,到唐朝时期正式建立,一直到清朝末年,甚至文化大革命以前,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其一直对中国广大人名的思想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统一作用。
儒家文化倡导大同思想,君上臣下,仁爱天下,人行为善,善恶有报都在特定时期起到绝对的积极总用,有些甚至还可适用于今天的文化领袖。
在《中国的信仰》一书中第一节就讲“国家”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国家?国家是信仰的共同体。
”这是中国传统国家观——儒家国家观。
“从孔子思想引入,申明春秋大义,再次强调,有天才有国,有国才有人,国家因人而确立。
”
史书上许多记载也曾证明中国有过辉煌的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
”以及周恩来《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说服诱导的精神,争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团结他们在革命主义与政纲的领导下而坚决奋斗。
”都说明了当时信仰的集中性。
清朝末年,神明开始淡出人的思想之外,人们开始崇尚民主,那时救亡图存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仰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后,孔子文化彻底在人们心中破灭,人们不相信君君臣臣,神明鬼魅,那人们相信什么呢?那就是毛泽东,当毛主席逝世后,人们的信仰就趋向多元化了,到今天近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混乱的局面,信仰危机一在萌芽状态中了,人们开始寻求中国人的信仰。
凤凰网曾煞费苦心地推出了一个年度特别策划:寻找中国人的信仰!以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将来最大的命题。
”当信仰开始模糊时,一些人失去生活的方向,浑浑噩噩;一些人见财起意,不惜铤而走险;一些人转而寻求各种不同宗教的庇护……;主要表现为道德的败坏和对一切有可能对自己有伤害的怀疑,对一切表现出不信任,浮躁,担忧。
中国信仰危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上的滑坡,二是资本主义文化渗透。
最近有一些书类似于《中国人的弱点》,《丑陋的中国人》受到大众青睐,
广泛热销,人们注意力开始转向道德。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消极事件频繁出现,最近出现的“小悦悦”事件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的冷漠以及良心的缺失,而后又出现一起碾轧事件。
以及前段时期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中国奶粉市场乃至中国商品市场上的诚信危机,国家总理温家宝曾“痛斥馒头瘦肉精伪道德滑坡”,这一系列事件映射出整个民族由于信仰缺失而产生在道德上的滑坡。
《谣言》一书中,说到“当人们一切都不相信时,人们将相信一切”,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西方人有一个上帝,而中国人只有自己。
人们从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摆脱了神明,不信天,不信鬼,只相信自己,上古时代传承下来的敬畏感在人们心中消失了,那种“头上三尺有神灵”的传统思想不复存在,人们敢于铤而走险.。
马克思曾说过,“假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敢于践踏人间一切。
”现在缺失信仰的中国人正在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践踏自己的道德。
所以贪官屡制不断,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河南省交通警察三任三落,令人唏嘘。
针对中国市场上的伪劣产品,有海外媒体调侃道:“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
著名教育家孙丽萍有言:“文化场所不应沦为文化会所”,她认为中国文化应广泛传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他认为一个优秀人才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
从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古典文化在一段时间内不被重视,文化无所传承,在该段时间内出现了文化断层。
随着网络的兴起,一种被称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在网络上兴起。
亚文化是一种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风尚,它们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立,是由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发展起来的。
亚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从属地位的群体企图解决产生于广泛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结构矛盾。
由青年群体所创造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
而我国青年亚文化主要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
1,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不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2,我深信,会有一个男人是为受我的折磨而来到这世上的。
3,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4,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
······
这些大多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及浮躁心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藐视一切,过于崇尚金钱与权威。
“凤姐”走红事件也可看出当代人们的浮躁心态,,许多青年急于一步登天,梦想一夜暴富或网络爆红。
有人曾对女性做过有一个调查,“若让你选择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其中之一问你的伴侣,你会选择谁?”出乎意料之外的,很多人选择了猪八戒。
理由是他知进退,善于逢迎,爱钱财。
这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师徒四人的形象,也反映了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带有浓烈资本主义性质的权钱交易在社会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网络语言还一度对政府机关产生影响,人民日报醒目标题引用“给力”一词,更为哦幽默的是,警署颁布的通缉令上,也引用了“亲”一荒诞称呼。
人们的思想开始显得过于自由化,逐渐形成一种混乱的局面。
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以其极端的形式从社会各阶层到政府官员产生了一些不确定影响和消极影响。
二十世纪,维基解密曾揭露过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文化入侵策略。
中国政府有必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土木工程0904班
刘梦秋
U200915817
评语:道德上的滑坡,资本主义文化渗透,人们似乎都察觉到了,中国人的信仰在沦失,作者对当前世事和时事很关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很大的有点,尤其是自己独特深入的思考。
评分: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