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PDF版)

2020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PDF版)
2020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PDF版)

合肥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l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l.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殷,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并散发府库中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这些举措说明

A.商朝的势力被彻底消灭B.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

C以殷治殷方略成效显著D.周武王具有仁德之心

2.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

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

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

3.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兀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懦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4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其中调用丝、绢、棉、麻上缴;当时生产丝帛的地区遍及全国,丝帛还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这反映了

A.均田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B.南北方丝织业水平趋向平衡

C.社会环境影响到了经济形态D.农民赋役负担依然十分沉重

5.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6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7.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

8. 1859年,清政府任命李泰国为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一J,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最离长官。海关税务司的设立

A.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B.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C.实现了中国海关近代化转型D.打开列强进入内地的门户

9.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与外国冲突的记述时,多次出现“forced to”(被迫)、“weak”(虚弱)等词,这些记述反映出

A英国的教育领先于中国B教科书违背了历史事实

C.近代中外冲突过于频繁D.列强炮火下中国的困境

10. 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这一现象说明

A.国人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B.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

C.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D.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

11.辛亥革命后,实业部规定,商人呈办厂矿企业,只要“资本实业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大有裨益”的,政府即予以批准,“力为保护”。这一规定

A.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B.促使官僚资本逐渐膨胀

C.说明了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效地改善了国计民生

12.梁启超主张用“趣味”培养国民的审美鉴赏力和感受力,提升“新民”精神内涵需求的同时并将有“趣昧”的生活态度作为信仰。梁启超的主张

A.是根治国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B.全面嫁接了西方社会的人生观

C.旨在提升国人审美视角和能力D.体现了救亡和启蒙的双重特征

13.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这说明

A.中同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

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

14.1935年毛泽东把一切拥护中国革命和建设,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纳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其定义为人民。这

A.有利于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B.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C.标志着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D.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

15.以下是1955年国家节约投资计划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照搬苏联建设模式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交通事业发展迅速D.大力推进“一五”计划

16 1990年,我国同沙特阿拉伯建交。至此,我国已经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说明我国A.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B.开展睦邻外交改善周边环境

C.延续“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D.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体现人人平等B.注重契约精神

C.追求形式主义D.强调轻罪重罚

18.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其中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这表明英国

A.国王权力受法律约束B.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

C.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D社会契约思想开始流行

19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的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而言。而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首先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这些主张源于

A.主权国家的形成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底层民众的呼声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20. 1850年法国铁路总里程从原先的3000多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并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这些措施

A.促进了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巩固了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D.实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21 1921年的苏俄,出现了民众身着缀满补丁的衣服、以破损的器皿烹调、用开裂的杯子饮水等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史实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

C.世界性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2 1933年,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蓝鹰运动旨在

A缓和种族矛盾B.完善能源结构C复兴工业经济D.消除劳资纠纷

23.从1958年9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首次会晤到19 63年10月阿登纳去职,双方会晤达1 5次之多,会谈时间达100多小时,书信往来40余件。法德意在

A.摆脱美苏控制B.谋求共同发展C.缓和冷战形势D.走向联合争霸

24.下图是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1869-1954)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国王的忧伤》。该作品所属画派的特点是

A.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罪恶B.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C.使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D.善于捕捉光和色的瞬间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因其功能的重要,历代统治者都设立专门机构和官员以司其事,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扣法律条文,接纳朝野研究者充实官办天文学的实力.且从财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构成了相当稳定、持久的天文学运作机制。《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十二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从事的衣事、政事等。在西同时期实施一种颁期制度,周天子每年依据史官观象预推每一月朔的日期,连同相应的政事向全国上下发布,全国范围内行使统一的历日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历法同天命、皇赦联系起来。至汉代,我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汉书》中指出,历法要顺应天道,合于天行的客观规律,并以之治天下。唐宋天文学发展迅速,僧一行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历法,形成了我国成熟的历法体系。宋代时全国约有十座大型浑仪。元代李谦在所拟《颁授时历诏》中指出:“钦天授时为立国之本”。明清学者对律吕、大衍等历本的思想、利弊厦影响做了很好的总结。

——摘编自陈美东《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材料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促使天文学从宫廷走向民间,从官员学者走向普通民众。1 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天文算学馆,随后各地新式学堂破土而出,天文、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列入课程之中。目人主动翻译西书,出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官方机构和大同

译书局、南洋公学译书院等民间机构,出版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中国学者自编学堂教科书以及识字、歌谣、名物等读本,创办《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创作新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承载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冲击传统封建旧识。至此,深锁在皇宫内院的天文学“飞八寻常百姓家”。

——摘编自叶璐《晚清天文教育与天文启蒙》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天文学的功能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天文学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二、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三、20世纪是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的时代,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为世界体系的政治结构奠定了具有普遍性的单元形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前言》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7.(l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年初,中国先后与东欧五国签订了历史类和语言类留学生的双向派遣协议、技术类留学生的单向派遣协议。这些留学生负笈国外,开辟了新中国派遣出国留学生的先河。此后,中国政府还向苏联、朝鲜、越南、蒙古、埃及、印度等国家派遣了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很多人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不惜中断国外的学业,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参加建设。

——摘编自李涛《中华留学教育史录》材料二1 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批52名访问学者赴美留学进修,从此揭开了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人员政策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和独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中国加入了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大多数国际组织,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极大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此后,出国留学出现了留学渠道逐渐增多、留学规模逐渐扩大、出国热潮逐步形成的总趋势。

——摘编自剐艳《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合肥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48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1)功能:服务国家统治;指导农业生产;维护思想统一。(4分)

特点:政府重视、官方主导;成就突出、领先世界;体系独特成熟、机制稳定持久;注重实际、勤于观察;受天命思想影响。(8分)

(2)新变化:从官方走向民间;列入学校课程;传播的载体多样;具有反封建意识。(6 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推动;翻译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教育的兴起。(7分)

26.(12分)示例:

观点:王斯德认为“20世纪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此观点是正确

论证: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基本完成,主要是由于20 世纪的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突破。

首先,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成为全球现代化必要的政治途径。其次,20世纪随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市场机制得到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逐渐出现高潮,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个整体。再者,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创立,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工业文明的扩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科技发展推动全球性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结论: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最终使世界各区域联系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该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7.(15分)(1)意义: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

锁;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交流;推动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9 分)

(2)原因: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6分)

山东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0XX年中学测试 中 学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20XX届山东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共10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该部分分为第一、第二两节。注意: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你的答案转涂到客观题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 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n do the speakers plan to have a picnic? A.In the early morning B.In the mid-morning C.In the afternoon 2.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At a clothing store B.At a tailor’s shop C.At a sports center 3.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 and David? A.She has met him before. B.She gets along well with him. C.She knows something about him. 4.What time will the woman meet the man? A.At10:00. B.At10:20. C.At10:40. 5.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this morning? A.Do his work. B.Go out with Linda.C.Enjoy the sunshine in the open.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高三联考l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5月市统测质量分析 年级:高三年级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2020年5月任课老师: 所带班级:文科5.6班 一、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时间为5月4、5号,由商洛市统一组织的联考。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300分,历史学科占100分,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第一题为选择题共12个小题共48分,第二题为非选择题,共5道材料分析题,两道必选题,三道选做题,从三道中选一题,共52分。试题总体题量适中,难度较大。总体来看,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选择题的难度适中,材料题的难度稍大。本次考试5班平均分是62.62,6班是57.32分,两个文科班的平均成绩是60分,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二、与同类学校对比分析 1.校内班级对比: 通过表格对比发现,文科班宏志班和志强班成绩差距逐渐缩小,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也不断变小,宏志班比志强班成绩高5分,题目难度较大,区分度不好,不再直接考察知识,更多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符合高三历史的特点. 这次考试班级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通过折线来看历次考试基本上各班的成绩对比变动较大,差的依然差,成绩好的依然好。文科两个班的差距比较小,文科志强班的进步较大,文科宏志班退步,优秀学生人数减少,低分段人数增加,以后应该加强培优和帮困工作。 2.全市成绩比较

从总体成绩来看,我校仍然位居商洛市第一,但是仅比第二名镇安慧源中学高0.76分,相比于上学期末市统测的成绩,优势下降。 3.我校各小题得分及排名 从各题得分来看,41(2)主要考察英国与中国扶贫的相关内容,题目综合性很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难度比较大。41.1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只是内容的罗列,没有归纳。第42道材料题主要考察宋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能力要求很高,很多知识是需要通过材料内容归纳总结,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错误率很高。从各小题平均分在全市的排名来看,41(1)(2)得分率在全市排名靠后,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导致得分点不多。 4.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 (1)网课期间大部分学生教材和资料有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习惯了学校的高压政策,网课期间学生面对电脑,老师不能时时关注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松懈,导致能力下滑。 (2)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规范答题。文综题量较大,学生答题时间紧张,个别学生总是在快要交卷子是才填涂选择题,导致部分选择题错涂,漏涂,多涂,本次考试有四个学生存在选择题填涂错误的问题。还有个别学生(夏言)粗心大意,导致选修忘记涂题号,选修没有得分。 (3)本次考试全市最高85分,第二名80分,我们学校最高分是寇飞77分,张艳只考了75分。张艳的基础比较好,但是思维不够活跃,平时教学中在知识扩张方面可能还没有做好。 (4)文综合卷,时间比较紧张,历史排在最后,分给历史的时间更少,加上平时文综合卷练习的比较少,部分学生分配时间不合理,导致历史得分并不高。(5)本次考试选择题和42题、选修题做得都不错,唯独41题答的比较差,临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2题;共64分) 1. (2分) (2020高一上·泸县月考)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但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A . 禹 B . 启 C . 商 D . 汤 2. (2分)(2020·南宁模拟) 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较之商代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君统宗法化、王权专制化、封国宗亲化。下列叙述可印证“君统宗法化”的是() A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D . “王后无嫡,则择立长” 3. (2分) (2020高一上·泸县月考) 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 . 丞相制度的实行不合时宜 D .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4. (2分) (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5. (2分)(2020·天津模拟)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 .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6. (2分)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 A .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B . 决策权审议权分离 C . 制度变革提高效率 D . 中枢体制发生质变 7. (2分)金庸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虚构了主角郭靖大侠在南宋末年一直坚守襄阳(今湖北)抵御外族进攻。郭靖所抵抗的“外族”是() A . 契丹 B . 女真 C . 党项 D . 蒙古 8. (2分) (2017高一上·成都期中)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 . 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 . 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 . 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 . 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9. (2分) (2017高一上·梁山月考)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第1~3题: 1.儒家思想体系所包含的优秀思想不包括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轻徭薄赋 D、和谐社会 【解析】B。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B属于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C、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解析】A。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开始得到改变。3.下列历史人物,将自己的思想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有 ①葛洪②李贽 ③洪秀全④康有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权威;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族社会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

B 、在西汉时期内部出现过混战与分裂 C 、经过西汉的三次重大打击之后,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 D 、西汉时期威胁西域,东汉时期不构成对西域的威胁 【解析】B 。A 错误:统一北方草原的是冒顿单于;C 错误: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东汉时期仍然威胁东汉的中原、河西以及西域;D 错误:东汉初年汉朝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5.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的文化瑰宝,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 、秦汉时期开始修造 B 、云冈石窟佛像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 C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D 、最精美的作品大多是佛教特别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 【解析】C 。A 错误:魏晋以后,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开始建造;B 错误: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洛阳的龙门石窟佛像才具有中原文化特征;D 错误:大多是隋唐时期作品。 6.王安石变法规定,进士科专考 A 、明经诸科 B 、诗赋 C 、经义和时务策 D 、律令和断案 【解析】C 。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 了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 和断案等 7.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 【解析】C 。A 不符合实际情况;B 项不对,该图反映的 是贸易场景,而不是生产场景;该图与D 项中城市的发展无关,所以答案应该体现出农业生产与贸易的关系。 8.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C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下列属于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有 A.美国公使进驻北京 B.江苏的南京、苏州和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 C.允许美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D.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解析】A 。从树上“摇撼下来的果子”指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美国从中渔利或通过片面棉花图·收贩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 批判封建伦理C. 反对西方民主D. 传播马克思主义 7.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文科 )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数学 (文科 ) -01-22 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在第I 卷的密封线内填写地(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学号(或考号)。 2.答第I 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用2B 铅笔和钢笔准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当你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它选项,把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是不能得分的。 4.考试结束后,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由监考老师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集合},01|{>+=x x A },2|{2x x x B <=则=?B A ( ) A. }21|{<<-x x B. }1|{->x x C. }20|{<乙 B. x 甲=x 乙,s 甲s <乙 C. x 甲>x 乙,s 甲s <乙 D. x 甲>x 乙,s 甲s >乙 }1 0|{<

高三政治期末质量分析

高三政治三模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政治部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客观题共12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3题,共52分。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同时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覆盖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过关、基本能力的掌握,联系生活热点,关注时政新闻。 二、试卷特点分析 1、这次模拟试卷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必修四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综合性较强,较好地体现了重视书本、考察基础的高考命题思路。 2.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 3.试卷的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 三、答题情况存在问题分析 本次考试较之前有多进步,尤其是五十分以上人数明显增多,这次考试平均分47.3分,最高分72分。从卷面来看,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有很大的进步,大部分还是能认真作答。但从考试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运用能力不够理想。这主要跟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以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双基学习的检查不到位、练习不够充分有直接关系。 2、学生对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的原理运用不准确,知识框架不清晰,知识的体系不完备,缺乏基本的分析思维。 3、极少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缺乏专业术语。 五、今后教学措施 1、重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形成政治学科知识网,就不可能正确分析题目的题意,不可能全面、正确地回答问题。进入后期重点复习以后,要注意回归教材,钻透教材构建知识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梳理主干核心知识,熟练掌握政治基本观点与原理,并做好及时检测,认真查漏补缺。特别是加强对政治生活、哲学常识知识的强化。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学段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共6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有许多历史传说。如禹为治水,化身为熊,三过家门而不入。对于这些历史传说,我们的态度是( ) A.全不可信 B.完全相信 C.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D.与史书记载相对照 2.山东省自古人杰地灵,被称为“齐鲁大地”。这一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在西周的分封制中,由于周公旦是武王最大的弟弟,也是武王兴周灭纣时功绩最大的姬姓子弟,因此被封于鲁。由于周公要在都城“陪王伴驾,辅佐朝政”,按西周的宗法制,谁必须到鲁国就任诸侯( ) A.召公长子 B.周公长子 C.微子 D.周成王 4.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他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A.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B.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5.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解析 6.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控制内阁,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控制着朝中的一切大权,其爪牙遍布全国,是明代后期统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整个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屡见不鲜,造成宦官参政控制政权的根本原因是( ) A.皇权至上制度 B.皇帝昏庸无能 C.监察措施不到位D.废除丞相造成的 7.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8.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常发生变动,下图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图。通过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与现在的行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高三期末考试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将第1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第工卷可不上交。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创立后,在我国延续了二千多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4题。 1.我国最早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是在 A.西周B.秦C.西汉D.东汉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之一。下列哪些举措是为了分割相权? ①秦设御史大夫②唐设三省六部③北宋设参知政事④清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以下法津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是 A.《法律》B.《秦津》C.《唐律》D.《大明律》 4.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些朝代统冶者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下列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一方法? ①府兵制②募兵制③更戍法④将兵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社会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回答5—8题。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下列变法措施,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是 ①尽地力之教②相地而衰征③初税亩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最后使用五铢钱的皇帝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7.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唐代秘色瓷主要产自 A.邢州B.越州C.宣州D.益州 8.下列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哪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③一条鞭法④摊丁人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从鸦片争战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回答9-12题。 9.我们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当时主要是指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10.清朝同治年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 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列强侵略意图的一项是

高三历史测试卷4(含答案)

高三历史测试卷4 24.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 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 25.《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诸大实业家,有从事于畜牧的,有从事于种树的,有从事于开矿的,都非占有山泽之地不行。据此可知当时大实业家 A.具有环保意识 B.非法占有国有资源 C.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 26.《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7.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C.破坏了民族团结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28.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这种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逐步解体。这种变化反映了 A.传统的华夷观走向崩溃 B.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减弱 C.国家关系平衡机制的建立 D.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正常化 29.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 30.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中说(1937年7月17日):“我们既是一个弱国,便只有拼全民族生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表明 A.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1.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 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化学2016.3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1—4页)和第II卷(5—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请将答题卡上有关项目填、涂清楚,将第I卷题目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题目的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Al 27 Cl 35.5 Mn 56 Cu 64 Zn 65 Ba 137 Ce 140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玻璃受热软化,易于加工成型,是一种硅酸盐材料 B.煤的气化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C.纯银器在空气中久置变黑是因为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D.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能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 2.下列物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的是 A.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B.二氧化碳通过Na 2O 2 粉末 C.将Zn片放入CuSO 4 溶液 D.铝与MnO 2 发生铝热反应 3.下列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将乙醇滴入酸性K 2Cr 2 O 7 溶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 B.将SO 2 滴入盛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C.将H 2C 2 O 4 溶液滴入酸性KMnO 4 溶液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D.将葡萄糖溶液加入新制Cu(OH) 2 悬浊液至沸腾,出现红色沉淀4.对右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互为同分异构体 B.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均可以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D.既能用红外光谱区分,也可以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5.某离子反应中共有H 2O 、ClO -、NH 4+、H +、N 2、Cl - 六种微粒。其中C(ClO -) 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还原剂是NH 4+ B.消耗1mol 氧化剂,转移2mol 电子 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3 D.反应后溶液酸性明显增强 6.短周期主族元素X 、Y 、Z 、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4.X 的原子半径比Y 大,Y 与Z 同主族,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 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强于X B.Z 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比Y 高 C.W 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Z D.X 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7.设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A.ag 某气体的分子数为b ,则cg 该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B.2L0.5mol.L -1 磷酸溶液中含有H +的数目为3N A C.25℃,PH=13的Ba(OH)2溶液中含有OH -为0.1N A D.标准状况下,28g 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N A 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84”消毒液中:K +、CO 32-、Na +、I - B. ) ( H C K W =1×10-13mol.L -1的溶液中:NH 4+、Ca 2+、Cl -、NO 3 - C.能使PH 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Na +、CH 3COO -、Fe 3+、SO 42- D.通入足量的H 2S 后的溶液中:Al 3+、Cu 2+、SO 42-、Cl - 9.依据反应原理:NH 3+CO 2+H 2O +NaCl=NaHCO 3↓+NH 4Cl ,并利用下列装置制取碳酸氢钠粗品,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客观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 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2.大禹治水是否确有其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一件青铜器 ——遂公簋上,刻有大禹治水传说事迹的铭文(如右图),首 句是“天命向敷土,随山浚川。”它能否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 事() A.能,因为出土文物有证明力 B.不能,因为此物非大禹遗留 C.能,因为与传说完全吻合 D.不能,因为还缺乏相关其他证据 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心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 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5.《陈杞世家》革:“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用复求舜后……封之于陈……”周武王这样做的意图是()A.利用舜的名望,统治陈地B.拉拢商朝旧势力,分化敌人 C.论功行赏,激励手下勇敢杀敌D.培植自己的亲信 6.《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一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7.先秦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发展兴盛的时代,青铜器的纹饰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对比以下两幅青铜器的纹饰,其变化反映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这位士人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魏源 D.曾国藩 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

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 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 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 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数学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第卷(选择题,共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集合{(, ) }, {(, ) 2 3 , ∈},则∩等于( ) { (, )} {} {?} ? .函数x y 2log -=的反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则的值为( ) 4 1 -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和为,则长方体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 .复数()·的幅角主值为 π3 2 ,则实数的值为( ) 3 3- 33 3 3- .若)2,4 (ππ ∈θ,则使θ<θ<θtg cos sin 成立的θ取值范围是( ) )2,4(ππ ππ,43 )23,45(ππ )2,4 7 (ππ .在市场调控下,已知某商品的零售价年比年降价,厂家想通过提高该产品的高科技 含量,推出该产品的换代产品,欲控制年比年只降低,则年计划比年应涨价 .焦点在直线01243=--y x 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 , , - , - -, .(理科做)设是圆θ=ρcos 6上一点,它的极径等于它到该圆的圆心的距离,则点的极坐标是( ) )32,3(π± )3,3(π± )32,6(π± )3 ,6(π ± (文科做)如果直线与直线--互相垂直,那么系数等于( ) 32 32- 23 2 3- .如图,在三棱柱中—中,⊥,⊥,,,则与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

53 54 43 5 1 .已知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为≠,且,,成等差数列,则4 23 1a a a a ++的值为 ( ) 21 5+ 215- 2 1 .轴截面是正三角形的圆锥的侧面积与其内切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34 43 32 2 3 .已知双曲线)0,0(122 22>>=-b a b y a x 的右顶点为,左焦点为,点的坐标为(,),若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2 21 5+ 2 1 3+ 第卷(非选择题,共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圆心为(-,),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别落在轴和轴上的圆的方程是 。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111( lim 21n n a a a .一个圆台的高是上、下底面半径的等比中项,高为,母线长是13,这个圆台的体积是 。(S S S S h V +'+= (3 1 台体) .有四种不同颜色,用这些颜色在如图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分别着色,要求相邻两区域的颜色不同,则不同的着色方法有 种(数字作答)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备课组长:武宇红 一、教学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得,本次历史期末考试均分66.71,优秀率为14.01%,及格率为74.15%,期中考试优秀率10.63%,及格率85.99%,由此数据可看出学生文理科的偏科现象逐渐显示。各班级均分最高71.63分,最低64.43分,相差7.2分,除去3班外,各班相差不大,相差在3分之内。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基本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认真二次备课上课的成果。 二、试卷分析: 1、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试卷中还出现了一些多次做过的题目。 2、试卷组成和结构:本次试卷分为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两者比例为6:4。题型仍采用单项选择题与材料题两大类;单项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题有2大题,共40分。 三、学生出错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仍然是一个大问题,70分以下的学生,尤其是不及格的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模糊。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存在看题只看一半就做题的坏习惯,看题不够全面。 (3)理解不到位,选择题题意与每项选项理解不够透彻,对于知识点的本质理解以及教材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

(4)利用史料的能力不够好,不能全面利用材料,不能通过材料分析出题目要求的答案,有较多同学经常脱离材料作答。 (5)学生逐渐显示出文理偏科的现象,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作业完成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6)课时紧张,几乎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讲解题目,而历史学科的性质却是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落实题目的目标。 四、以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和批改作业。当没有时间落实题目讲解时,课堂的有效性及作业的批改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基础知识巩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基础知识,将书本知识条理化。 (3)加强课堂管理,从学生考试成绩的状况结合学生平日课堂的表现得出,课堂纪律的良好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以管理促教学,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将历史对学生思维提高的重要性渗透于课堂之中。并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加爱上这门课。 (5)平日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答题习惯,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6)从本次考试数据可知,历史科目优秀率相对较高,及格率相对较低,今后的目标就是保住优秀率并有所提高,关注那些想学却不知道怎么学的学生,严格执行学校“提高、促中、帮困”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