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头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头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头痛头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其原因是极多的。

既可由颅内病变及颅外的眼、耳、鼻、鼻旁窦的局部病变所引起,也可由全身情况如内科疾病以及精神因素所引起。

急性发作的头痛见于颅内出血、中毒■发热性疾病及腰穿后头痛等;慢性发作的头痛见于颅内占位病变、副鼻窦炎、牙病、头颅外伤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及复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等。

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上扰清窍;情志刺激,肝阳偏亢;或气血阴精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或跌仆损伤,瘀血停滞等,皆能引发头痛。

本节讨论的重点为内伤杂病中以头痛为主症者。

若因急性感染或五官疾患兼见头痛的,当辨病处理,病去则头痛自除。

【诊断】1.头痛的部位前额痛多见于眼、鼻.、咽疾病或贫血和发热性疾病;一侧痛多见于耳病及偏头痛;巅顶痛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枕部痛多见于高血压、脑部肿瘤;全头痛或部位不定的多见于脑震荡、动脉硬化、神经衰弱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头痛的时间下午或晚上痛甚的常为眼部疾病;清晨上午痛甚的常为副鼻窦炎;进行性加剧、持续不已的头痛,常为脑部肿瘤;如有头颅外伤史的,要考虑脑震荡;时作时止,间歇发作,多为偏头痛。

3 .注意头痛的伴发症状偏头痛常伴恶心呕吐;脑部肿瘤可有反复呕吐;神经衰弱常有失眠;眼部疾病常有视力减退;耳鼻疾病常有局部流脓;感染性疾病常有发热,如兼呕吐的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 .要测量体温、血压,详细进行眼、耳、鼻、咽等的检查;并可作脑电图、脑血流图、头颅X线摄片、头颅超声波等检查,必要时作CT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从病程的长短和痛势的缓急分别虚实。

实证发病急暴,痛势剧烈,持续不止,多为风寒、火热之邪上扰,或痰浊、瘀滞经络,治当祛邪为主。

虚证病程较长,痛势较缓,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阴虚阳亢,或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治当补益。

此外,当根据头痛部位和经络的关系,酌配引经药物。

1.实证(1)风寒头痛:头部抽引掣痛,或拘急收紧,痛处不定,或见偏头痛,遇风受凉易发,得温可减轻,脉象弦,苔白滑。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偏头痛多由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脑窍失养而发病。

二、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预防性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

2、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局部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等。

三、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方剂治疗。

常用方剂: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天麻钩藤饮、加味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大补元煎等。

2、针灸治疗选穴:常用穴位有风池、太阳、百会、合谷、太冲等。

针法: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针刺、电针、艾灸等不同的针法。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的穴位和肌肉,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优势1、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和中药整体调理的优势,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西药治疗偏头痛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嗜睡等。

结合中药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气血不和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偏头痛主要分为调理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三个方面。

首先,调理肝经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关键。

中医认为肝经主疏泄,肝气郁结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肝经可以通过舒缓肝气,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针灸能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头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药材,如熟地、黄芩、柴胡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其次,疏肝理气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起头痛。

因此,疏肝理气可以通过调理气机,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适度锻炼、心理疏导等。

调节饮食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

适度锻炼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加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放松身心,减少压力,调节情绪,缓解头痛的发作。

最后,活血化瘀也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内在原因,因此,活血化瘀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舒缓痛经,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的方法包括刮痧、拔罐、艾灸等。

刮痧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增加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热力作用,温暖身体,活血化瘀,缓解头痛的发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偏头痛主要包括调理肝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三个方面。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调理肝经,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

通过调整饮食、适度锻炼、心理疏导等方法疏肝理气,缓解头痛症状。

通过刮痧、拔罐、艾灸等方法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发作。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头痛和偏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调理头痛和偏头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和调理方案。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是外感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感邪气都可能导致头痛。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侵袭人体。

比如风寒头痛,多因起居不慎,风邪夹寒侵袭头部,寒性凝滞,导致气血不畅,脉络拘挛,引发头痛。

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疼痛连及项背。

而风热头痛则是风邪夹热侵袭,热邪上扰清空,导致头部胀痛,伴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等症状。

其次是内伤不足。

情志失调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引发头痛。

或者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荣于头,也会导致头痛。

饮食不节同样不容忽视。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阻遏清阳,蒙蔽清窍,引起头痛。

这种头痛多为昏重疼痛,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劳逸失度也会影响头痛的发生。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过度安逸,气血运行不畅。

无论是气血亏虚还是气血瘀滞,都可能导致头部失养或脉络不通,从而引发头痛。

再者是久病入络。

各种慢性疾病如果迁延不愈,邪气深入经络,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也会引发头痛。

这种头痛往往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经久不愈。

此外,头部经络循行不畅也是头痛发生的重要因素。

头部主要有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等经络分布。

不同经络的病变会导致不同部位的头痛。

比如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厥阴头痛多在巅顶部。

针对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医的调理方法多种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外感头痛,以祛邪为主。

风寒头痛可用川芎茶调散疏风散寒止痛;风热头痛可用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止痛。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

风邪侵袭,上扰清空;肝火上炎,循经上冲;痰湿内阻,清阳不升;瘀血阻络,气血不畅;气血亏虚,脑髓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内服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对于风邪侵袭型的偏头痛,可以使用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对于肝火上炎型,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对于痰湿内阻型,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对于瘀血阻络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的效果较好;而气血亏虚型的偏头痛,则可服用八珍汤益气养血。

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针刺头部及身体的相关穴位,如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头痛。

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头部和颈部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西医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期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预防性治疗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头痛的食物等。

此外,心理治疗、神经调节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也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例如,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以先使用西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同时配合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在预防偏头痛发作方面,西药的预防性治疗结合中药的调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降低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常用的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和病程来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芷、川穹、天麻等,具有舒肝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

2. 针灸治疗: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调整和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攒竹、曲池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和肩部的相关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捏揉、推拿、点按等。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偏头痛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调理。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镁等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香蕉等。

5. 气功练习:通过气功练习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练习有五禽戏、八段锦等。

需要注意的是,偏头痛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偏头痛(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证治方药】(一)肝寒血凝1,临床表现:单侧或双侧头痛,遇阴冷气候或下雨天而发作,伴有搏动感。

面色苍白或无华,四肢不温或逆冷,发怍前则伴有恶心呕吐、吐出清涎。

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或微细。

2,病因病机:寒性收引,肝脉凝滞。

气血闭阻,络脉不通。

3,治法:温通肝经,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当归10~30g,桂枝10g。

白芍15~30g,细辛3~5g。

通草10g,生姜6~10g,大枣5~10枚,炙甘草5~10g。

方义:当归、白芍和血调营,桂枝、细辛温通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加减:恶心呕吐,吐清诞,头痛引段头顶部者,加吴茱萸,法半夏温肝降气。

即合吴茱萸汤(《伤寒论》)用;若呕吐酸苦水,口苦心烦者,加吴茱萸、黄连温肝清胃,即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用。

寒则痛甚,剧痛不止,四肢冷者加淡附子、干姜温阳散寒,即合四逆汤(《伤寒论》)用。

5,变通法:若见头痛以巅顶为明显,呕吐涎沫,舌淡,脉弦者,可直接用吴莱萸汤(《伤寒论》)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上述主方效验后,宜续于主方加川芎、地黄等养血药,即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和剂局方》),以巩固疗效。

(二)肝火上炎1,临床表现;头痛如裂,伴头胀头晕,视物不清,两目闪光。

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乳房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饮食偏嗜辛辣燥热或酒、茶、咖啡等,肝气失于疏泄条达,素体偏于火热内盛,郁而化热,肝火上炎,上扰清空。

3,治法:清泄肝火,兼以缓肝止痛。

4,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龙胆草6~10g,栀子1垤,黄芩l0g,柴胡5~10g,当归10~15g,生地黄l0~15g,泽泻10~15g,车前子10~15g,生甘草10g。

方义: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当归、生地养血和营;泽泻、车前子利小便,使热由下泄;柴胡疏肝,甘草缓急。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发布时间:2022-03-10T10:42:06.1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程树红[导读]程树红(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600)偏头痛是由于神经血管血流不畅,长期发展为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出现搏动性头痛,疼痛剧烈难忍,发作时可有胃肠道应激反应,且害怕声光刺激。

针对此病的治疗,临床多以西医疗法为主,但有研究发现,在长时间的西药作用下,偏头通患者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而且易产生较多耐药菌,导致药物的作用力相对减弱。

此外,患者机体遭受西药副作用侵扰,易对身体造成损害,预期疗效也差强人意。

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的辩证思维被广泛应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其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的临床思想在多年应用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相对来说,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较高。

一、病因机制在西医阵营中,广泛认为偏头痛与遗传背景有其直接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在患有癫痫、抑郁症、卒中和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的群体中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

有学者认为,本病与血管运行障碍有关,其认为在偏头痛发作前会有头晕、视线模糊等先行症状,表示大脑存在短暂缺血情况。

同时还可能与三叉神经受损有关,神经受损,血管活性致痛物质被释放,促使患者发生阵发性头痛。

此外,本病还与生活习惯有关,长期高危饮食、作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偏头痛。

而中医对于偏头痛有不同解释,中医认为偏头痛因风寒入体、水液代谢障碍、情绪紧张烦躁,或眩晕等会导致经脉运行不畅,内分泌失调,气血逆乱,最终导致偏头痛。

早在中医古籍中记载,偏头痛多是由风邪所致。

风是致百病的根源,特别是在时令季节易被邪风侵袭,之后寒气凝集于体内,导致血运阻塞,血流不通,最终导致头痛、怕冷;风热之邪上攻头面部,那么就会引起头痛、内心燥热;风湿之邪侵袭皮肤表面,出现眩晕,则表明头痛较重;如果体内积湿造成脏腑气血不畅,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温养头部、体表,消化、排泄能力减弱,也可导致偏头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品
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
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
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
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
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2、西医诊断: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
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
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
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
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
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证候诊断: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三)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二、治疗方案
(一)取穴:
1、主穴:百会、神庭、头维(双侧)、率谷透角孙(患侧)、凤池(患侧)、太阳(双侧)、
内关(双侧)
2、辨经加减穴:
太阳头痛加昆仑(双侧)、后溪(双侧);
阳明头痛加合谷(双侧)、内庭(双侧);
少阳头痛加外关、阳陵泉(双侧);
厥阴头痛加太冲、丘墟(双侧)。
3、辨证加减穴:
气血两虚:三阴交、足三里(双侧);
脾肾两虚:气海、太溪(双侧);
.
精品
痰浊阻络:丰隆、天枢(双侧)、膻中;
瘀血内停:血海(双侧);
肝阳上亢:太冲(双侧)、印堂。
(二)针具:选用30号1.5寸、2寸华佗牌针灸针、火针。
(三)刺法:头部穴位1.5或2寸毫针平刺。平刺时先斜刺到帽状腱膜下再平刺并捻转,
术者须感到针下明显阻力,患者胀(痛)得气。其它穴位直刺,患者须有得气感。补泻方法:
捻转针体180度,共5~10次,1~2分钟内完成,留针30分钟。
(四)电针:百会、神庭可加电针,韩式电针仪选取2/100Hz频率,以患者局部有跳动
感为度,时间15分钟。
(五)火针:阿是穴可火针点刺,阿是穴酒精消毒,暴露针刺点,酒精灯将火针烧红后
迅速刺入拔出,每周1次。
(六)灸法:百会穴雀啄灸或选取热敏穴位热敏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穴位热感传消失
为度,患者为阳性体质慎用。
(七)疗程:每周治疗3次,疗程≤28天。
(八)中药中成药疗法:参照脑病科“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疼痛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1月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根据主诉疼痛程度的分级评价疗效:
显效:疼痛减轻2度以上。
中效:疼痛减轻约1度。
微效:疼痛稍有减轻,远不到一度。
无效:疼痛无缓解。
2、根据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
临床治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75%;
显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50~75%;
有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50%;
无效: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天数减少比例≤25%
(二)评价方法
1、针对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2、针对疼痛频率
疼痛天数、发作次数减少比例法进行比例计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