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作者:蔡艳艳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

摘要:1969年,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1972年,他在论文《中介语》中对“中介语”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中介语假说”,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奠定了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中介语理论并非Sehnker一个人建立的,尽管他被称为“中介语之父”。早起的中介语理论还应该提及另两位先驱,即Corder和Nemser。他们几乎同时提出了与Selinker相似的理论假设。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学者有关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早期;二语习得;中介语

一、中介语概述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国外学者将中介语研究发展分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早期中介语理论阶段和后期中介语研究理论发展阶段。在两个不同的阶段,由于理论假设的不同导致研究方法有很大区别。早期中介语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对比分析阶段”,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试图以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来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两种语言是否具有可比性和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这种理论遭到激烈批评,最后面临瓦解。随后在70年代被中介语理论取而代之,这种理论不近考察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还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后期的理论发展出现了研究中介语的社会语言学模式,拓宽了中介语研究的范围。

二、三位学者对早期中介语理论的研究

(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Corder(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能力”是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这个词说明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

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地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偏误,恰好是这种过渡能力的表现。

所以Corder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系统偏误”来推测其内在的心理规则系统。所谓“过渡方言”是Corder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诚然,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

2.假设检验

既然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问题是,是什么东西使得“过渡能力”不断变化呢?Corder认为,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system-builder),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3.内在大纲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的序列,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列)的影响而改变。Corder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Ferguson曾经指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当时所依据的教学大纲最多是建立在主观判断与构想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很少考虑学习者的需要,更少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

4.“输入”和“内化”

Corder认为“输入”是外部环境提供的语言材料,而“内化”则是内在程序决定的。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是“输入”,而将材料吸收的过程则称为“内化”。这一观点为学习者语言系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的假设提供了依据。

5.“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

按照Corder的解释,“失误”与performance相关,是非系统性的;“偏误”则与乔姆斯基所说的eomptence相关,具有系统性。认为学习者偏误不再是一种学习者偏离目的语规则的消极现象,而是可以表明学习者习得过程特定阶段的证据。

(二)Nernm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971年,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根据Nemser的说法,“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他的“近似系统”有如下几层含义:首先,“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的。换句话说,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

统。其次,“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最后,“近似系统”的不断变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三)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Selinker是中介语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更关注的是能够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科学的解释的心理语言学理论的框架。Selinker举出了五个当时看来最重要的机制:语言的迁移过程,培训迁移过程,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还提出了“僵化”的概念。Selinker主要试图从心理语言学的框架中寻找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解释,为第二语言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本文简单地概述了早期的中介语理论,中介语是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的一种语言现象。早期,Corder、Nemser、Selinker等学者对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人们的二语习得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逐渐地从中介语向目的语靠近,做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