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性和翻译策略--《西厢记》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

合集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梁译艺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3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西厢记》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内容,聚焦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的异同。

研究发现:1) 共性:三个译本总体用词难度相近,都能运用显性连词将原文所隐含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

2) 个性:熊式一译本强调译文的完整性,解释性话语多、句式更为复杂;West和Idema译本强调译文的准确性,用词丰富,文本正式程度高;许渊冲译本注重向读者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用词准确且达意,句式简练,追求译文的“意美”。

造成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总页数】11页(P111-121)
【作者】梁译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译者风格研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2.基于语料
库的翻译文体与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白居易《长恨歌》的三个英译本为例3.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以李清照词的三个英译本为例4.《道德经》
四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5.基于类比语料库的《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兼以社会翻译学视角的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作者:马宏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10期【摘要】伦理维持着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

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四个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译者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读者阅读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伦理《西厢记》对比研究一、引言翻译,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伦理,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道德信仰与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约束着人们在沟通中的行为。

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译者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读者阅读效果的影响。

二、西厢记及其英译本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戏曲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英译本中,本研究选取了熊式一(以下简称熊)翻译的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1936)和奚如谷、伊维德(以下简称奚、伊)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1995)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三、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切斯特曼将翻译伦理的研究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以及基于规范的伦理。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的角度对《西厢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

1.两译本中的再现伦理。

再现伦理模式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忠实。

在这一模式下,为了最大程度的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化,译者需要注意到原语中的文化要素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1: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有不能。

“She is able to sew and embroider,and has other female accomplishments.” (熊,1936:3)“Embroidery and other female skills,verse,lyrics,calligraphy,and ciphering-there is nothing in whic h she is not competent.” (奚、伊,1995:115)“女工”一词,是中国文化对女子所从事的刺绣、编织等手工劳动及其制成品的指称。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2-4;修改稿:2015-1-15*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学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体系(10BY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语料库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YJA740055)、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09SJB740006)和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JDG053)资助。

闫 清1 沈子璇2 任晓霏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料库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13)1. 引言戏剧翻译不仅停留在语篇表层语言成分之间的转换,实现语篇深层的语义连贯是迎合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使其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抓住戏剧主题的前提所在。

在戏剧文体特定的语境中,语义关系的不同体现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诗学价值,要求译者在尽量不损害原文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再现语义的整体连贯。

另外,词语与搭配词共现时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的语义倾向,这样在翻译过程中会导致一种惯性的缺省式联想,鉴于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对戏剧翻译的制约,译者必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弥补文化缺省现象下出现的意义真空,来平衡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的关系以起到连贯性效果。

2. 研究背景2.1 语义韵的内涵“音韵”这一术语是Firth 提出并用来描述跨音段语音色彩,在此启发下,Louw 创造性地提出了“语义韵”,并将这一术语定义为:一系列相近的、较稳定的搭配词建立起来的语义形式,通常具有肯定的或否定的语义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表达者或作者对某一语用情况的态度(2000),从语用角度出发揭示了语义韵的评价功能。

Stubbs 把语义韵定义为“词语搭配的特殊现象”(1996:176)。

语义韵可划分为: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

当节点词多与表达正面的、积极的搭配词共现,这类节点词称为积极语义韵,相反为消极语义韵,如果与节点词共现的既有表示积极搭配词,又有消极的搭配词,则这一类节点词称为中性语义韵。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许渊冲的
英译本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首先,许渊冲的英译本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他在翻译时,不仅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学性,而且力求将原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用精确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其次,许渊冲的英译本非常生动。

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使读者
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许渊冲的英译本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他用优美而流畅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对比、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
事情节。

总之,许渊冲的《西厢记》英译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也具
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以《西厢记》两个译本为例摘要:中国古代戏剧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对我们的修养和对中国的戏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戏剧的英译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以《西厢记》的两个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本所突显出来了不同倾向的翻译策略,以探讨何种翻译策略更有益于中国的典籍翻译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drama has a long history,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culture,understand ancient Chinese dra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ultivation and Chinese opera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rama is beneficial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reading, this article take two versions of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amber》forexampl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show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endency, to explore which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more conducive to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熊式一、奚如谷、翻译美学、典籍翻译、文化传播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成绩斐然。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

王小丽;赵善青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8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爱情传奇。

该剧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音律美,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同时,《西厢记》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自王实甫将《西厢记》作为杂剧剧本搬上舞台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已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西厢记》的英译活动也逐渐增多。

本文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分别从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和映像象似性的视角深入分析《西厢记》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取与应用效果,研究象似性理论在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和选择合适翻译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王小丽;赵善青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译本为例
2.认知转喻视域下昆曲服饰翻译研究r——以许渊冲、许明《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3.“书法文字学”的新视野——《中国书法异体字大字典——附考辨》序
4.《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
5.描述性翻译研究视域下李煜词之颜色词英译对中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作者:顾仕轩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2期文/顾仕轩【摘要】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西厢记》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的研究者众多,本文尝试从词汇、句式、文体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且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这些策略的成功之处,以及总结得到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许渊冲;文化翻译【作者简介】顾仕轩(1985.0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一、引语中国古典戏剧也称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戏剧。

中国的戏剧艺术在宋代逐渐形成,在元代获得了极繁荣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古典戏剧的高峰。

宋代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与清代近现代戏曲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戏剧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灿若繁星,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就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

《西厢记》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突破封建制度枷锁,在聪明机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中的“花间美人”,尤其是它所取得的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剧中最高的。

剧中的语言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华,文采斐然,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得元代的白话口语与文学语言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二、文献综述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和传播实非易事而《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得它的英译更加困难。

即使如此,百年来仍有数位翻译家尝试将《西厢记》翻译成外语传播到西方世界,扩大了我国古典戏剧在西方的影响力。

《西厢记》最早的英译本是由熊式一于1935年翻译,题目为The Romance of theWestern Chamber。

其后又有五个英译本。

最新的两个是1991年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H.West)和荷兰汉学家伊维德(Wilt L.Idema)合作翻译的The Moon and the Zither: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第六个译本是许渊冲翻译的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2003年被列入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
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邹素;刘立胜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
【摘要】在《西厢记》众多英译本中,世界知名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合译本与中国翻译巨匠许渊冲的译本各具特色,独树一帜。

通过对比译者身份、对原作的考证、翻译策略和译本的出版与接受情况,结果发现了“无意插柳、有心栽花”的趣象,即奚氏与伊氏合译本本着对汉学的研究兴趣完成译作,却里程碑式地传播了中国古典戏剧文学,而在官方资助下的许译本,本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却并未成大气。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邹素;刘立胜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考证严谨意象忠实——浅谈《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英译本
2.英译本《西厢记》插图研究——以熊式一、奚如谷译本为例
3.阐释运作四步骤与译者主体性分析r——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离骚》英译本为例
4.英译本《西厢记》插图
研究——以熊式一、奚如谷译本为例5.《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2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3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5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7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8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9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2 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5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16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7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1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19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20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21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22 It的用法与翻译2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24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5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2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27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28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29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30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31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 ration Speech3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33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34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35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36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37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38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39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40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41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42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3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44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45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46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47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4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49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50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51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52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53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54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55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5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57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58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59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60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61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6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63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64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5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66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67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68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69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70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71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72 李宁的品牌推广73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74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75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7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77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78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应对策略7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1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82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8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84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85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86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87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88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89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90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91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92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93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94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95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9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97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9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99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100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01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02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103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04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05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106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07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108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109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10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111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1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13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14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15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小海鸥的成长危机116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117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118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19 中西方餐具文化对比研究—以筷子和刀叉为例120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121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122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123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24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25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126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27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12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29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30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131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32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133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35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136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137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8 用合作原则分析小说《艰难时世》中的会话含义139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40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41 《围城》英译本衔接研究142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43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144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145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46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147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0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51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152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53 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154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55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156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15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58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59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16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161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62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163 《蝇王》中的象征164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65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66 两性英语会话话语分析研究——以小说《简•爱》为例167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68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9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70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171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72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7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174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75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76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77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80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81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8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83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18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85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8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87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88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189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19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91 从中美家庭差异看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192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93 商务信函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与翻译194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95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196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97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98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199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200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