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Practice”趣谈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操练活动。如何正确、有效地组织这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主要从操练活动的参与性、重复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英语,操练活动,有效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操练活动。操练活动是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①。“Practice makes perfect”,在教学过程中,操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怎样才能组织好这重要的一环呢?其实,我们可以从“practice”这个单词的组成来巧妙地探讨这个问题。

P is for “Participation”,首先操练活动需要人人参与。新课标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在组织操练活动的时候也总是会观察: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吗?孩子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如果有人不愿意参加,那么就说明我的活动是失败的——不是不符合他们的年龄,就是没意思。失去了参与者,我们再怎么精心组织的操练活动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这与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艺术、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激励手段等都密切相关。

R is for “Repeat”,即知识操练要带有很强的重复性。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小学生更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学了新知识以后,若要避免遗忘,就必须使它们不断重复出现在学习者的脑海里。比如PEP教材四上课本里有一首歌叫“Friends”:

“Friends are big. Friends are small.

Friends play sports like basketball.

Friends are cute. Friends are tall.

We are friends, one and all.”

不难发现,短短的一首歌里竟出现了六遍“friends”,学生唱完后怎么还能不记住“friends”呢?教师也可以经常自编一些这样的诗歌,或让学生观看知识滚动率高的动画故事,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娱乐,还不断“刺激”了学生的神经,突破了重难点。比如,在教学单词”time”时,我让学生观看《迪士尼神奇英语》中的一

①钱希洁.有效的课堂操练活动应该关注什么?[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1)

段动画:

“Is it lunch time? Yes, it's lunch time.

Is it playtime? No, it's bedtime.

Is it school time? Yes, it's school time.

Is it breakfast time? No, it's playtime.

Is it bedtime? Yes, it's bedtime.

What time is it? Oh, it’s 9 o’clock. It’s time to go to bed.”

我想,学生看完这段动画以后,不仅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time”的发音,也领会了“time”的词义和用法。其实机械操练的本意也就是让学生不断重复朗读一个单词或句子,只是它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呈现。李阳的“疯狂英语”也主张学习英语要“不断重复读、大声读,读到疯狂为止,就能脱口而出”,他说“忘记只是因为重复得不够,与年龄和智商无关。世界冠军都是每天比别人操练的时间和次数更多的人!”我想这确实有他的道理。

A is for “Appropriate”,即操练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低年级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只会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唱简单的歌谣,可能对我们来说很低级趣味的活动都能很受他们欢迎。高年级的孩子则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他们更喜欢有思维价值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操练活动的时候应注意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例如,在教授数字时,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会组织下列活动:

1.听击掌声说数字:教师连续拍手若干下,学生心里默数,然后迅速用英语说出教师刚才的击掌数。

2.边拍皮球边数数:请一名学生到教室前面来拍皮球,下面的同学一起帮他数数,比比谁能拍皮球最多下。

3.按座位报数:全班同学按座位报数,数字可以是1-10的循环,看看哪一组小火车开得最顺畅。

这些游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用语言表达视觉或听觉信息的层面,比较适合于初学数字的低年级孩子,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游戏就显得毫无思维价值,反复操练只会让他们丧失兴趣。因此,我组织了如下游戏:

2. 加减乘除:

Seven+six=

Twenty-four=

Eight×three=

fifty÷ten=

……

3.号码大采访:让学生采访同伴的学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号码、最喜欢的数字等等。

这三个活动,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就不单单是机械地操练数字,还加入了思维训练的成分,显得有趣和有价值多了。

C is for “Challenging”,即操练活动要体现层次感,要有梯度地螺旋上升,充满挑战性。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需要经过多次操练才能逐步达成,若是几项操练活动均处于同一层次,那么学生的相关语言技能就容易在同一层次上徘徊不前,难以逐步提升,也难以实现从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有效转化。②因此,多个操练活动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体现挑战性。例如,我在教授句型”There is … in/on/under/behind/near/in front of the …时,依次组织了如下“过五关斩六将”游戏:

第1关:Look and say. 学生观察一幅图片,用”there be”句型来描述里面的事物。

第2关:Guessing game. 学生猜猜蜜蜂在哪里,如”There is a bee on the flower / in the sky / over the river / ….”

第3关:Find the differences. 学生仔细看两幅相似的图片,快速找不同,如” In picture 1, there is a … , but in picture 2, there is a ….”

第4关:Remember quickly. 学生快速看一幅图片十秒钟,然后凭记忆描②钱希洁.有效的课堂操练活动应该关注什么?[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1)

述:”There is/are ….”

第5关:Listen and take down the words. 学生听一段话,把语段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这五大关步步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不断挑战自己,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听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的能力,充满了刺激性与娱乐性,学生不知不觉掉进教师设计的语言陷阱里,玩得不亦乐乎。

T is fo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在操练过程中要多运用全身肢体反应法,让学生听音理解词义,做出相应动作,边做边学。TPR语言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阿歇尔创立的一种独特语言教学法。他发现,从生理上说,人类学习语言有一定顺序,即理解在先,开口说在后。对语言的理解应该和身体的动作相结合。当理解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决不强迫学生开口说,但当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出现爆发式的飞跃。③我想,许多一线教师已经能灵活运用这个教学法,因为它不仅能为学生“开口说”做良好铺垫,还能为英语课堂增添不少灵动色彩。

I is for “Interesting”,操练活动的趣味性当然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点了。新课标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的第一句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英语课堂操练活动也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与乏味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给课堂不断注入新鲜元素;也可以组织一系列游戏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体验英语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C is also for “Context”—“Both vocabulary and grammar need to be taught in context and the children should always be given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use the language t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ss. This means that they do not just learned the rules superficially, but put them into practic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无论词汇还是语法都必须放在有意义的上下文中来学习”(王蔷,2003)。“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程晓堂,2009)。

③[3]浅谈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EB/OL].[2011-3-15]. https://www.360docs.net/doc/c74301144.html,/p-180********.html.

其实每个英语老师在上课时都试图创造情境,为了使学生自然运用句型,教师都会做一系列前期准备,借助实物、图片、活动等创设多种情境,但有时候这些情境会过于分散,没有整体性,缺乏一个主题。我近期上的一堂四下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的对话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课的重点句型是“Is this your …?”“Yes, it is. / No, it’s not.”“Whose is it?”为了让学生掌握服装类单词和用于询问其所有者的句型,我拍摄了许多学生的衣服及其他物品的照片,让学生猜猜它们的主人,以操练句型“Is this your …?”“Yes, it is. / No, it’s not.”虽然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物品都被拍成照片放到屏幕上,觉得有几分意思,课堂气氛也还可以,句型也得到了操练,但课后经过其他老师的指点,我发现我的情境创设得并不成功。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问那几个问题,但我并没有想过,学生为什么要去问那些问题呢?是什么情境促使他们想去寻找那些物品的失主呢?原来,我的“情境”还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没有深层的主题,也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欲望。那究竟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我思考了一下,前几天学生不是刚好去春游吗?春游过程中学生丢失物品是很常见的,这就是最生活化,也最切合本课话题的情境呀!我可以拍摄几组照片来设计如下情境:几位学生发现草坪上“躺着”一件jacket,可能是有学生在春游过程中觉得热时脱下的,于是他们就到处寻找这件衣服的主人:”Is this your jacket?/ Whose is it? /….” 这样,句型的操练就有了明确目标,各个环节在同一主题的指引下有机结合,教学思路十分清晰。

“情景创设在一节课中应该保持完整,前后一致,使教学流程自然、顺畅”(钱林艳,2010)。创设的情景如果是多个,那也应该围绕一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情景。有了主题情景,知识的操练也更有目的性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了强烈动机,”motivation is high”。

E is for “Effective”,前面所说的操练活动要有参与性、重复性、针对性、挑战性、趣味性等等,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使它变得更有效,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操练的效果。有些活动表面有趣热闹,实则浪费时间,学生关注的只是游戏本身而非知识;有些活动看似华丽复杂,实则空洞无味,教师花费很多心血却没有抓住重难点。比如,很多教师都喜欢把实物带进课堂,这是有利有弊的,适当运用实物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有些实物会使学生异常兴奋,从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物体本身,忽略了知识的学习。我曾经把皮球带入课堂,在学生中抛来抛去,为的是让他们理解并会运用句型”Watch out!”结果皮球的出现使课堂变得异常热闹,学生只玩不说英语,他们关心的是皮球会落到哪里,

砸到谁头上,结果在嬉闹声中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也曾经大胆地把巧克力带入课堂,目的是学习单词”chocolate”和句型”Let’s share!”,我在进行巧克力传递活动之前先和学生说好,谁坐得端正、听得认真就把巧克力与他”share”,结果教室里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都坐得很端正,注意力相当集中,他们自然也很快就记住了分享巧克力的说法”Let’s share!”,教学效果好得出人意料。因此,操练活动是否有效,关键看教师如何组织,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Let the students P articipate in the class, R epeat the knowledge through A ppropriate and C hallenging activities, with T PR and I nteresting games they enjoy learning in given C ontents, thus study E ffectively and lay a good basis for their future.我想,只有教师真正领悟了”Practice”的内涵,才能让每位学生更乐于操练,勤于操练,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钱希洁.有效的课堂操练活动应该关注什么?[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1)

[2]陈思羽.小学英语主题情景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2)

[3]浅谈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EB/OL].[2011-3-15]. https://www.360docs.net/doc/c74301144.html,/p-180********.html.

地址:镇海区东明路188号蛟川中心学校

手机号码:

邮编:315211

合理创设情境 营造教学契机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

————————————————————————————————作者:————————————————————————————————日期:

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教学契机 德国一位学者打过这么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 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需适应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最活泼、最有效,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趣味性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案例 诸城一中戴翠梅 主题与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 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贴近历史时空,效果很好 情境描述: “九一八事变”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情感色彩特别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我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使学生强烈地感受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最佳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理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悲壮的氛围中进行“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从情绪上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同时体现出师生同喜同悲,融为一体的课堂气氛。 在组织学生学习“九一八事变”时,我把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视频、音像资料经过精心筛选制成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占领了东三省的野蛮行径;有扶植伪满洲国,溥仪粉墨登场的丑态;更有抗战名曲《松花江上》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74301144.html,/4439303.html东北流亡者那让人撕心裂肺的“爹娘啊……”的哭诉。 虽然这段历史距今很多年了,但是课堂上同学们震惊、悲愤的表情还是让我看到了情境教学的魅力:画面引人入胜,浓烈的情感营造着氛围,历史的距离被拉近了……尤其是《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东北军民亡国之痛和期盼故地的思乡之情,“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那撕心裂肺的声音,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过多遍、早有心理准备的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2、巧设疑问,重现历史情景。 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哪些史料说明了这种政策?这一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面对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是什么态度?采取了什么行动?……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而有效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合作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成败。 关键词:情境创设;课程资源;教师素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虽然方便了教学,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建构主义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 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情境化策略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及意义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一)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领悟人生的哲理,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进而发展到词语和概念,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发表时间:2012-11-01T14:22:37.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20期供稿作者:陈月 [导读]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 陈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211102 对话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策略:模拟生活情境、创设动画情境、设计游戏情境、营造音乐情境。 一、模拟生活情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课堂中所学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观念才能表现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逼真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运用语言的经历来掌握该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运用场合。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中的许多话题如“购物”、“野餐”、“打电话”、“生日聚会”、“旅游”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第九单元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病人可模拟出各种生病时的症状,医生可对病人进行检查。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又如教师节来临时创设送老师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场景,三八妇女节时创设让学生买礼物送给妈妈的场景,既贴近学生生活,无形之中还进行了道德教育。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动画情境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媒体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制作一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为对话学习创设各种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唤起学生的对话欲望,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学节日时,教师无法在课堂中同时呈现几个节日场景,那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节日的图片和歌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各种节日都能有所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情境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三、设计游戏情境 在对话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境,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游戏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做游戏,只要运用得法,就能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牛津少儿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根据其中的内容设计很多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在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下,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并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如:我在教“Sorry.That’s OK.”“Are you ready?Yes.”这组对话时,利用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上课拿出几个沙滩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一起玩球,学生都跳跃起来,非常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笑着问:“A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讲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Yes or No”,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反复感受语言,已不经意地领悟出了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并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组对话。 四、营造音乐情境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同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境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唱,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境;更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歌曲,或将歌词进行替换使用,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牛津少儿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学生学习了“Who’s he?He’s my father.Who’s she? She’s my mother.”的句型,并配有一首歌曲,教师可将歌词替换成brother、sist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人物练唱,还可采用让一部分学生问,另一部分学生答的形式进行对唱。在兴味盎然的对唱中,这组对话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必然能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境,使之为对话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的艺术——“寓教于乐”

教学的艺术——“寓教于乐” 教师仅仅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将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注入学生心田的能力和魅力。寓教于乐应当是一位教师将教学演化为艺术的最佳形式。 那么,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呢? 首先,趣为乐之源。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创设情境,多方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 (一)趣味导入,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巧妙地使用好导入新课的这几分钟,无论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大有益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精心设置导语,趣味导入,使学生上课伊始即倾心于此课,乐于受教,才能引领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 (二)趣味教学,熏陶学生。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如果一堂课妙趣横生,必然会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课本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些课文非常适合排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等。这些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通过角色的选择、剧本的排练、人物的合作等,学生不仅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表演的乐趣,还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创造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其他如演讲比赛、绘画教学、实物展示等等,都可以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知识必然成为学生的追求所在。 其次,说为乐之在。 我们教师要培养在课堂上想说、爱说、善说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任何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我们教师要多问学生“你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小学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生:能够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 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很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

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有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理解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实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 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不过,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很多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

寓教于乐创良好教学情境

寓教于乐创良好教学情境 发表时间:2018-06-19T15:37:41.2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作者:彭勇[导读] 目前阶段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年龄的增长,英语学科成了制约农村初中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一中学271404 目前阶段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年龄的增长,英语学科成了制约农村初中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我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进行英语教学应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教师应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的氛围,学生从被动服从转向主动参与,这样,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英语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需要。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寓教于乐,创设情境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呈现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不应只培养面对中考的应试生,但是普遍来说中学的学生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几乎为零。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增加学生课外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让他们时时、处处、事事可学英语。 1.英文装点教室,学生设身其中。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营造教室的英语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每天在前黑板的正上方写上一句英语格言,让学生尝试翻译理解。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英语园地”,适时地刊出一些英语小幽默、英语小故事连载,以及一些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语法知识和运用等。让学生在课后的休息时间里,轻松地阅读,既可学到知识又能愉悦心情。在教室两旁的墙壁上则挂一些双语名人警句。如: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警句不仅能产生英语学习的视觉效果,而且不断地激励着和鼓舞着学生如何为人处世。 2.学校资源挖掘,学习广度增加。在学校的各种专用教室、办公室的门上贴上英语名称牌,墙上贴上英语格言、警句等。如指示牌:Teachers’s office(教师办公室);Class room(教室)。警句牌: Upstairs and downstairs,keep to the right!(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Save water, please!(请节约用水)等。这些双语标志不仅从思想品德教育上给学生无声的熏陶,更在无意间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机会。这些让学生感到英语无处不在,让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设置交际情境,学习强度提升。学习外语如果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就不能体现其作为交流工具的生命力。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是“聋哑外语”,为克服这一点,我们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环境。在日常交际中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少说甚至不说汉语,做到“英语学习生活化,学生生活英语化”。如学生进教室迟到,不喊“报告”,而要求说“May I come in? ”,平常问好英语老师,也必须是“How are you?”等,通过反复的运用、强化和巩固记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英语是有实践意义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应努力创设生动面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师友互助学习。在每学期的开学阶段,我们都会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人的学习小组,一为师傅一为学友。课堂内外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助学习,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单词默写、单元小测等也是把他们捆绑在一起,这就促使优秀的学生师傅想办法提高学友的能力,学友为了小组的荣誉也必须认真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有时还真的能做到一个都不落下。 2.创设生活情境。语言来自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语言,学习英语应紧扣生活。如学习“What color is it?” 一课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衣服的颜色,找一找教室里有些什么颜色,并用句子表达出来。学生竞相发言,词句就这样轻松掌握了。 3.模拟生活语言。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我们就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根据表演用英语说出其职业。再如学习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等句型时,我们让学生利用带来的香蕉、牛奶等,边制作边进行英语讲解步骤,创设了一幅现场制作图。 4.巧记英语语法。英语语法知识点多而杂,死记硬背有难度。因此我们还会经常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记住f(e)结尾的名词复数,我们这样教他们:“妻子拿刀去砍狼,架后小偷树叶挡,惊得自己半命亡。”九个以-f(e)结尾的名词。wife(妻子)、knife(刀子)、wolf(狼)、thief(小偷)、shelf(架子)、self(自己)、 life(生命)、half(一半)、leaf(树叶)包含其中。我们还常鼓励他们自己去编,鼓励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三、搭建展示平台,创新英语学习形式 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永远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无穷的魅力。课堂上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设计了一些游戏,但有时难免蜻蜓点水,让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课外开展各种各样的英语竞赛表演活动,弥补了课堂的不足。如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就会组织一次班级的单词默写竞赛,每学期中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一次单词默写竞赛。或根据年级不同设计不同的竞赛活动。我们还经常开展“唱原版歌曲,学纯正英语”的活动、利用班会组织学生演出英语课本剧等。通过这些有趣的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我们用心做教育,就一定会花开满园。

如何创设有效情景教学

如何创设英语情景教学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主张教学要合理利用、开发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针对《新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弓I 入或创设情境。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仿佛有置身于以英语为第一交际语言学习的世界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大大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垫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小学英语教材均采用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体系,以结构为主体,辅以情境,将交际功能的训练贯穿始终。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交际情景,如公园、学校、商店等。语言教材也较多地采用日常用语,如问候、道谢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交际能力。情景会话贯穿全套教材,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此外教材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善于模仿表演的心理,安排了大量儿童感兴趣的游戏、英文歌曲、绕口令、儿歌等内容,这些都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景提供了方便,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有效的学习。 因此,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内容,活用教材,创设情景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里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情境教学已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钟爱,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多么重要啊。因为有了情境数学教学就会焕发生命活力,只有在现时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感到数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目标,创设具有引导性的情境 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有更新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而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目标不同,创设的情境也各异,因此创设情境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真理于情,情境交融,情通理达,增强体验,提高实效。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用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而引导性的提问就是充满了“数学味”的提问,这种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能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数学方面的支持。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现实的情境 [案例二]:《最大公约数》教学片断 师:“王老师有两根木棒,一根长12厘米,另一根长18厘米。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短的小段(整厘米),王老师可以怎样截呢”生:(四人分组交流):“可以怎样截有几种截法”组织大家交流,得出:分别可以截成1、2、3、6厘米。师:(追问):每段4厘米不行吗为什么生:(反思):想到每段必须同时是12和18的约数。最后建立模型,尝试解决。师:如果一根长24厘米,另一根长36厘米,把这两根木棒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整厘米),可以怎样截生:在交流基础上,得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这几个概念。 本案例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从几个数中找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关键是学生很难把这一内容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通过以上情境教学,从公约数的运用入手,学生印象深刻,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情境创设中,一定要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真实。 三、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有趣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计划(新)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与《小学情境语文》、开设情境教学网、出版不定期杂志《中国情境教育》等。应该说,情境教学研究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人的认知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三、预期目标 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 阶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旧知复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 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水文知识,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到动态的生成,激发创新思维。?? 三、生活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案例

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案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是激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发现初一学生大多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浓,上课比较积极,成绩也较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有人掉队,甚至到了最后,部分学生放弃了语文,成了语文学习的失败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很为他们心痛,究其原因,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是根本所在。古语云:"学无趣无所谓学。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趣味归还给学习。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升华呢?恰当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办法。所谓的情景,指的是语言的环境或语言发生的情景,它揭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的智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围绕所提供的情景进行大量而快速的听、说、读、写、思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优化教学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升华的有效手段之一。 语文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 1

创设情境的策略

创设情境的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多种多样,它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择定。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 (1)问题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 (2)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通过这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知识点的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 (3)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创设情境是思想政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促使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有突破性的变化。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中学思想政治课创设情境的要求。就思想政治课的情境创设而言,我觉得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 (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育人,关注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试行,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许多新的内容,我们应力求把思想品德课变成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笑声。它旨在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情境教学的新经验。

故事情境的创设

故事情境的创设 孩子们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足可以把教学推向高潮。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习者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和学习者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习者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的第28课《设置动画效果》笔者正是使用了故事情境的创设手法,将“龟兔赛跑”这个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与PowerPoint 中动画的设置结合在了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一开始,执教者便用开动物运动会的形式,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将旧故事新说,让学生猜测这次谁能跑赢,还能自己根据情节动手进行设置,故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动画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二)、游戏情境的创设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想玩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儿童这种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寓教于乐。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鼠标器的操作如果单纯地进行讲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容易忘记。结合传统的益智游戏——《七巧板》不但能让学生很快掌握鼠标器的操作,而且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七巧板这一游戏的认识、拚接、学生能很快掌握鼠标器的五种操作。(三)、设疑情境的创设 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设疑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经验的老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 课程表是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表格的制作形式,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甚至已经能自己动手制作出一张完整的课程表了。因此在讲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5课《制作课程表》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通过制作课程表来达到对WORD中表格内容进行讲授的目的。在课程进行导入的时候,通过一个类似智力测试题的形式,来进行导入。 小明的前面是小红,小圆的前面是小琴。 小红的右边是小华,小芳的后面是小乐。 小明的右边是小芳,小明的后面是小虎。 小虎的左边是小龙,小明的左边是小圆。 问:小芳前面的人是谁?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学习情绪立刻被带动起来,有了这样的学习情绪,学习起来学生自然特别用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任务驱动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因为其特点,相对于陈述性的知识点而言,对于操作性的技能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千万不能让学生感觉无事可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去间断性的完成,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基于任务的学习通过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