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2)C

(3)A

(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1)A“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BCD理解正确。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 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第一个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懂得,知道。以:把。为:看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⑴A

⑵C

⑶A

⑷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

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课文《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①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③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④,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⑤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②尊盛位高势盛。③畏同“威”,威严。④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⑤由奉行,

遵从。(1)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亡其身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去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成王封伯禽于鲁/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B.①守之以恭者/②子无以鲁国骄士

C.①犹恐失天下之士/②守之以浅者

D.①亡其身者/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甲)(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全面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C.(甲)(乙)两文在殷殷教每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D.周公告城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答案】(1)振奋;修养;死亡,使…死亡。

(2)D

(3)A

(4)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5)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解析】【分析】(1)①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励”是一词多

义:振奋;劝勉。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冶”是一词多义:修养;冶炼;艳丽。③亡其身者:自己身亡的人。“亡”本义是死亡,这里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死亡。

(2)A.①在/②对于。B.①用/②因为。C.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D.①代词/②代词。故选D。

(3)(甲)文中,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乙)文,结合“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可知是从全面告诫子孙。故A错误,选A。

(4)①甲文。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诉后辈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要淡泊,要宁静。②乙文。结合“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知,六种德行中重点突出的是“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周公告诫后辈的中心是: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非,不。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②德行宽裕,品德高尚的人。守,守护。以,用。荣,享受荣耀。

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② 修养;③

⑵ D

⑶ A

⑷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⑸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折枝:使树枝弯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暴风骤雨

B.陈太丘与友期行/不期而遇

C.尊君在不/不谋而合

D.入门不顾/顾影自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请用三条“/”给短文《王戎识李》划线的句子断句。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都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情景,从文中可以看出,

谢太傅更喜欢第二个。

B.《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少年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让我们对古人产生亲近之感。

C.别的小孩争先恐后地去摘道旁的李子,唯有王戎一动不动。因为王戎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不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

D.《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该篇记载了各种语言环境中,不同人物善于言谈应对的故事。

【答案】(1)C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D

【解析】【分析】(1)A.急,紧。B.约定。C.通“否”,助词,表疑问语气/没有。D.回头看。故选C。

(2)句意为: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关键词:过中:过了正午。去,古今异义,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3)句意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故断句为: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4)《陈太丘与友期》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选项D表述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C

⑵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⑶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唯独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围观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④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亦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⑥,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⑦。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孔文举:孔融。②诣:前往,到。③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④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⑤仆:自谦。⑥了了:聪明,有智慧。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乃通________

②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________

(2)请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孔融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答案】(1)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2)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牙还牙”。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才通报。乃:才。②句意为: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感到奇怪,以…为奇。

(2)这句话意思是: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据此断句为: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孔文举用陈韪的逻辑来反驳陈韪,讽刺他现在没出息,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故答案为:⑴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⑵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牙还牙”。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7.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4)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答案】(1)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2)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4)A

【解析】【分析】(1)“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的意思是“相比”;“儿女”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指子侄辈。

(2)“似”“若”“因”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寒雪日”的意思是“寒冷的雪天”,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内集”的意思是“家庭聚会”,“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儿女”即谢安的子侄辈,这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意思是“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咏雪”为主要事件。

(4)题干中的“差”意思是“大致,差不多”。A.稍微,大体上;B.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C.不好,不够标准;

D.被派遣去做的事。故选A。

故答案为:⑴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⑵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⑶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差不多,大体的意思。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

[乙]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②。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舟就⑥之。经宿(xiǔ)方至,造门⑦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字子猷。②彷徨:徘徊的样子,这里指逍遥流连。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

⑤剡(shàn):今绍兴嵊州市。⑥就:去拜访。⑦造门:到了门口。造:到。

(1)下列各项划线字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差可拟参差不齐差强人意

B.俄而雪骤狂风骤起暴风骤雨

C.因风起因起彷徨前因后果

D.未若柳絮若即若离若有所思

(2)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3)甲文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原文)既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讲论诗文的雅兴,也展现出了古人③________的生活氛围。乙文中“何可一日无此君”中“此君”指④________,王子猷认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原因是“此君”象征着⑤________的精神品质。

【答案】(1)C

(2)①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家里的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王子猷经过了一夜才到,到了门口没有进去就返回了。

(3)公欣然;大笑乐;温馨美好;竹子;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解析】【分析】(1)A. 差:大致,差不多;参差:长短,高低,大小;差:大致。B. 急(速),紧;突然;急速。C. 凭借;于是;原因。D. 如;好像;好像。故选C。

(2)本题注意:①内集,家庭聚会。儿女,晚辈,包括侄子侄女。讲论文义,谈论诗文。②经宿,经过一夜。方,才。造,到了。而,表转折,却。

(3)【甲】分析题干。结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讲论诗文的雅兴”可知要找的原句是表现关系好、集会比较能够引起谢太傅的兴趣的句子。“公欣然”的意思是谢太傅高兴地,看出他在聚会中心情比较愉悦,和晚辈关系比较亲密。“公大笑乐”意思是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结合前文可知,是在听了谢道韫的回答之后的行为,是为谢道韫精彩的表现而赞叹,因此表现出他的雅兴,故①处填“公欣然”,②出填“大笑乐”。【乙】文,分析题干。结合“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可知,此君指竹子。结合注释“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和竹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形象,可知

竹子身上具有正直谦虚、坚忍不拔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家里的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王子猷经过了一夜才到,到了门口没有进去就返回了。

⑶① 公欣然;② 大笑乐;③ 温馨美好;④ 竹子;⑤ 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昭隐》,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9.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划线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突出表现了颜回怎样的精神品质?

(4)《论语》这本书,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学习完《<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结合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1)“说“同“悦”,愉快;生气,恼怒。

(2)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4)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同“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斯”:这。“舍”:停止。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说颜回“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品质。

(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来解读。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等方面任选角

度来谈即可。如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挖掘自身潜能、寻找自身力量、进而推动实践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功。

故答案为:⑴① “说“同“悦”,愉快;② 生气,恼怒

⑵①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⑶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⑷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品德修养方面谈。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③相委而去(________)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案】(1)约定;才;舍弃

(2)陈太丘;朋友(或太丘;友)

(3)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4)不是失礼;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要简单说一下)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委”是“舍弃”;“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2)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是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和省略介词的情况。语句“去后乃至”省略了两个主语,“去后”前省略了主语“陈太丘”;“乃至”前省略了主语“友人”。据此可填写作答。(3)在此题中,要注意“惭(惭愧)、引(拉)、顾(回头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从文章叙写的,友人与元方的对话内容看: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点。而元方对这样一个“失信且傲慢”之人采取“入门不顾”的方式,不是失礼。从元方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懂得诚信,有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舍弃

⑵陈太丘;朋友(或太丘;友)

⑶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⑷不是失礼;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要简单说一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省略,注意结合句意,明确省略内容。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第一问解答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经历看法,谈谈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可通过阅读短文,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概括。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对子骂/父

D.见/地有片金

(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

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

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

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与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自己走了。)理解:从话语中,可见友人是一个只会怪罪他人,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4)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甲)(乙)(丙)文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三则故事。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最喜欢三则故事中的哪一个孩子,为什么?

【答案】(1)D

(2)C

(3)D

(4)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

(5)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

【解析】【分析】(1)A.王凝之为人名,不能分开,应为:左将军王凝之/妻;B.应在主语谓语之间分开,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为两个动词短语,应为:对子/骂父;故选D。

(2)A.日子/每天;B.年纪/年华;C.离开;D.代词,指金子/助词,的;故选C。

(3)A.翻译错误,应为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B.理解错误,从前文“俄而雪骤”看出雪下

的不小;C.理解错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敬辞;故选D。

(4)本题句中重点词语:故,像原来一样;废,放下。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人物特点。无论选谁,都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说明喜欢的理由。如果选谢道韫,就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等语句分析,可以看出谢道韫是非常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如果选元方,就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等语言和动作来分析,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落落大方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如果选管宁,就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等动作分析,可看出他具有做事专一,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甲出处:《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出处:《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丙出处:《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故答案为:⑴ D;⑵C;⑶ D;

⑷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去观看;

⑸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描绘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聪慧、机智和外显的才气,令人佩服。示例二:我喜欢元方。一个七岁儿童,能够在玩耍时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面对失信失礼的友人骂父,能据理反驳,最后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我希望能成为他这样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人。示例三:我喜欢管宁。管宁不论是锄地还是读书,总能表现心神专一的一面。见到金片完全不为所动,可见他淡泊名利。当知晓身边人并非志同道合的真朋友时,他毅然决然地和伪朋友划清了界限,让我们看到了他爱憎分明的一面。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然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12.以下是一位同学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活页本,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舍:放下心,释然。意:意志。乐:以……为乐。去:离开。

【解析】【分析】其人舍然大喜: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舍,同“释”,解除、消除。

意与日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意”是一词多义:意志;意趣;料想。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乐”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太丘舍去:太丘放弃离开。“去”是古今异义,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

故答案为:舍:放下心,释然。意:意志。乐:以……为乐。去:离开。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⑥首也哉!”孟尝君曰:“ 善。”乃弗逐之。【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③骐骥:千里马。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③铫耨:农具。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