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邓亚萍的励志事迹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成长故事邓亚萍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也是乒乓球女子单打金牌获得者。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世界级的运动员。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她的毅力、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邓亚萍出生在中国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家庭中,家里并不富裕。

从小,邓亚萍表现出了她对乒乓球的浓厚兴趣。

她喜欢看别人打球,也喜欢自己拿起球拍挥舞。

在她8岁那年,她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够去报名学乒乓球。

父母虽然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看到了邓亚萍的热情和兴趣,于是毅然答应了她的要求。

邓亚萍进入乒乓球学校后,她面临着严格的训练和激烈的竞争。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训练前的集合仪式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参加,而她总是站在最前面。

在训练中,她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每一次失误她都会反复练习并不断纠正,直到取得进步。

她还经常自己找不同的对手切磋球技,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在训练的过程中,她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在打比赛的时候,邓亚萍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

一次比赛中,她以2比8的大比分落后,然而她没有放弃,她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扭转乾坤。

最终,她迎头赶上,连胜八局,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经历让她明白了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翻盘。

邓亚萍的成绩一天天提高,她逐渐成为了国内的佼佼者,同时也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她在1997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单打冠军,并成为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总共获得了四个世界冠军和两个奥运会金牌,成为了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她从未放弃过,她总是坚持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去克服。

她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她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己,取得了成功。

邓亚萍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且坚持追求,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邓亚萍的励志故事邓亚萍是一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她在世界级别的比赛中获得过多项荣誉,如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并被誉为“乒乓球皇后”。

邓亚萍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她居住在乡下,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乒乓球桌。

但邓亚萍从小就表现出了对乒乓球的热爱和天分。

有一次,她和一个男孩玩偷家里摆着一个破旧的乒乓球桌,这时她被球桌特别吸引,她认为它像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让她迅速爱上了乒乓球。

邓亚萍从小就特别坚强,她经常在田野里追逐玩耍,并总是不畏艰难地去挑战自己。

在她的性格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不服输。

她在乡村初中时曾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但她没有放弃学习,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阅读书籍,直至晚上1点才睡觉。

她也曾去打工挣钱,帮助家里缓解生活困难。

邓亚萍在家乡打乒乓球时很快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当时她才九岁。

她的球技很快被邓小平关注,邓小平还赞扬她是“小小巨人”。

邓亚萍十二岁时,开始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在1989年,她成为世界冠军,这个成就是她职业生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4年的亚洲运动会,邓亚萍被评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这标志着她已成为代表中国的一个国际明星。

但成功之路并不平坦。

她曾因受伤而遭受挫折,她曾失去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但是她总是不断地努力,重新振作起来。

除了她的运动成就,邓亚萍还是一位为公益事业而努力的人。

在2003年,她成立了“邓亚萍乒乓球基金会”,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学习乒乓球,也让他们知道运动的重要性。

邓亚萍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真正热爱,你就会不断进步,即使路途崎岖也会坚持不懈。

只要你勇敢地面对挑战,不畏困难,就能达到成功的高峰。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中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她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无数
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邓亚萍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
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

她勤奋刻苦,不断努力,最终成为
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传奇人物。

邓亚萍的乒乓球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她年轻的时候,由
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她曾经因为没有足够的训练器材,而
只能用自制的木板和石子来练习乒乓球。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她对
乒乓球的热爱和对成功的渴望。

她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
取得成功。

在邓亚萍的职业生涯中,她曾多次面对强大的对手,曾多次经
历失败和挫折。

但是她从未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
己的技术水平。

她深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和不懈的坚持。

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她最终成为了乒乓球赛场
上的传奇人物,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尊重。

除了在乒乓球赛场上取得的辉煌成绩,邓亚萍还在退役后投身
公益事业,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体育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帮助了更多的人。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成功并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需要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邓亚萍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些道理,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不息,直至成功。

邓亚萍的奋斗故事

邓亚萍的奋斗故事

邓亚萍的奋斗故事邓亚萍是世界乒坛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三项单打冠军于一身的女子大满贯运动员. 她先后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头衔, 也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的关于, 希望大家喜欢!邓亚萍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刻苦努力, 不懈追求的事迹激励着后来人.童年时期:童年的邓亚萍, 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 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但是她个子矮, 手脚粗短, 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 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 于是, 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 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 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 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 基本功更加扎实, 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 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 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小的她, 每闪、展、腾、挪一步, 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 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 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 由于邓亚萍的执着, 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运动员时期:进入国家队后, 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 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 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 下午训练到6时, 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 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 她练到11点多. 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 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 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 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 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 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 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 一丝不苟的接球, 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 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 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 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 不得不换衣服、鞋袜, 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 从颈到脚, 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 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 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 平时只好忍着, 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 脚底磨出了血泡, 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就算是伤口感染, 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求学时期: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 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 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 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 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 有时, 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 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 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 毫不含糊. 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 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 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 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 短短3个月的时间, 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 下午3点半下课后, 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 听磁带, 练自己的口语, 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 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 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 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 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 头不能移动, 一动就疼的钻心. 但是, 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 她咬紧牙关, 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邓亚萍申奥故事邓亚萍当运动员的时候, 曾经两次当众落泪, 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 一次是1996年在亚特兰大, 她在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情不自禁. 20xx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获得20xx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 邓亚萍又哭了. 北京赢了, 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去年12月, 邓亚萍知道自己与杨澜等人一道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 当时她正在瑞士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 北京奥申委代表团也到了洛桑, 奥申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作了北京20xx年奥运会申办工作的陈述报告. 刘淇市长和袁伟民局长给邓亚萍布置的任务是负责做好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共有11个人有投票权, 其中一个是加拿大人, 所以直接投票的有10人, 再加上正副主席, 共有12人参加投票. 2月20日, 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考完最后一门课程, 第二天立即赶回北京, 参加申奥评估团的接待工作. 送走评估团之后, 她就留在北京, 继续完成清华大学的一些课程.国际奥委会规定, 委员不可以到申办城市考察, 这样对北京就很不利, 因为很多人没有来过北京, 不了解北京. 邓亚萍说, 运动员委员会的这十几个人, 只有两三个人来过中国, 波波夫最近一次来中国是1999年, 还是去上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珊奥尼尔, 1987年到过上海, 美国排球运动员鲍伯,也是1988年来过中国. 那时的中国跟现在没法比, 但给他们的印象非常深刻, 你们穿的衣服都是灰色的, 楼房也是灰色的. 所以做他们的工作也挺费劲的, 因为他们不了解现在的中国. 不能请进来, 只好走出去. 我有一个比较有利的条件, 这四五年, 我与运动员委员会的同事们相处得很好, 大家都当过运动员, 又是年轻人, 比较容易沟通. 邓亚萍说. 她事先与在欧洲的委员们联系了一遍, 询问他们是否有时间在他们住的城市碰面, 然后按着预约的时间开始跑. 到瑞典见一位冬季项目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 到卢森堡拜见卢森堡大公, 到意大利见两个运动员委员. 为了见美国的鲍伯, 邓亚萍曾在三天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 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美国停留的时间还长. 两三天跑一个地方虽然很辛苦, 但邓亚萍觉得很值, 她向这些人介绍北京的现状, 跟他们印象中的北京截然两样. 她告诉他们, 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想举办一次奥运会, 对运动员来讲, 那肯定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奥运会.去莫斯科之前, 北京奥申委已经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充分细致, 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点点工作而已, 很多人已经忙了两年多, 没有节假日, 非常辛苦. 像何振梁先生、国际羽联主席吕圣荣等, 他们要做得工作更多.两次申奥两次陈述北京两次申奥, 都是让邓亚萍作运动员代表. 1993年,邓亚萍刚刚登上事业的顶峰, 在头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女单、女双两项冠军, 并深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喜爱. 投票前一个多月, 邓亚萍得到通知, 让她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 但那时我根本不会讲英语, 国际司的刘北剑替我写好了几句话, 一句一句地教我, 让我硬背下来. 如今已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了两年书的邓亚萍, 觉得那次陈述经历真悬:陈述的头一晚我基本没有睡觉, 嘴里反复叨唠那几句话, 比参加世界大赛还紧张. 因为自己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 万一忘了词怎么办, 纸上的英文又一句都看不懂. 轮到我上场时, 我感觉心砰砰直跳, 真紧张啊!但毕竟打过那么多世界比赛, 一上场还是能够镇定下来, 把那几句话顺利地背下来了.在莫斯科同样代表运动员作陈述报告, 不仅仅是邓亚萍自己心定多了, 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 用英语作报告, 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 此外, 还有一点令邓亚萍自信, 这四年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书, 书没有白读, 我感觉自己比上一次申奥时成熟多了.虽然已经把陈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为了保险, 邓亚萍还是带着稿子上台了, 万一卡住了, 看一眼稿子就可以接着往下说. 尽管久经沙场, 邓亚萍上场前还是觉得有点紧张. 8个陈述人, 加上杨凌共9个人, 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陈述好了, 是应该做的, 可能一票都不会加上去, 如果陈述不好, 就很可能会减票, 北京奥申委前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就会因此打了折扣, 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此前, 几位陈述人在北京做了很多次练习. 邓亚萍说:当时在亚运村的国际会议中心, 完全按着国际奥委会会议的讲台尺寸布置会场, 按着乒乓球的术语, 就是模拟训练. 每个人的陈述词都改了几十遍, 讨论, 推翻, 再讨论, 再推翻, 最后终于定稿时, 已经到了7月初了, 时间非常紧张. 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 我们大家都发挥得非常好, 北京做完陈述报告以后, 大家都感觉北京的陈述报告要比其它几个城市好. 北京准备得太充分了, 大家对北京获胜充满了信心.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 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 虽然心里也紧张, 但我们很有信心, 甚至觉得第一轮就有可能过. 第一轮没过, 我们心里反倒有点紧张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大家还能够沉住气. 邓亚萍回忆说. 第二轮投票以后, 我们一看监票的三个人都走了, 就知道有结果了:肯定是北京!因为只有北京可能在前两轮胜出, 而绝对不可能在前两轮出局, 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 所以第二轮出结果, 那肯定是北京赢了.梦想终于实现了, 多少人盼着这一天. 我一听到北京, 一下子站了起来, 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 大家全都哭了, 真是太不容易了. 可以说, 那一刻, 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邓亚萍由衷地说.邓亚萍的励志故事众所周知, 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 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 却因为身材矮小, 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 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 苦练球技, 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 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 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 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 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 1988年进入国家队, 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 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 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童年的邓亚萍, 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 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但是她个子矮, 手脚粗短, 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 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 于是, 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 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 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 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 基本功更加扎实, 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 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对一个孩子来说,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 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小的她, 每闪、展、腾、挪一步, 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 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 由于邓亚萍的执着, 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 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 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 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 下午训练到6时, 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 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 她练到11点多. 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 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 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 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 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 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 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 一丝不苟的接球, 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 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 不得不换衣服、鞋袜, 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 从颈到脚, 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 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 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 平时只好忍着, 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 脚底磨出了血泡, 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就算是伤口感染, 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邓亚萍的出色成就, 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 亲自为她颁奖, 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1997年后, 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 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xx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xx年, 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 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 前国家队男乒骁将, 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 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 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 再到牵手白头, 如今的邓亚萍, 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关于奋斗的人物事例邓亚萍作文

关于奋斗的人物事例邓亚萍作文

关于奋斗的人物事例邓亚萍作文你知道邓亚萍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她的奋斗故事就像一部超燃的热血大片。

邓亚萍小时候就开始和乒乓球结缘啦。

可是呢,她一开始并不被看好。

为啥呢?因为她身材矮小。

在很多人眼里,打乒乓球那得是身材高大、胳膊长腿长的人更有优势。

但是邓亚萍可没被这种偏见打倒。

她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就像小火苗在心里呼呼地烧。

她开始了自己疯狂的训练模式。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训练馆,那小小的身影在偌大的训练馆里就像一颗充满能量的小太阳。

别的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她在练球;别的小朋友休息了,她还在练球。

她对自己那叫一个狠啊,一个动作可以反复练上几百次,直到做到完美为止。

就这么着,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开始在赛场上崭露头角。

她打球的时候,那眼神就像小老虎一样犀利,每一个球都带着她的决心。

她的球风特别猛,速度快得就像闪电一样,对手常常被她打得措手不及。

邓亚萍的奋斗之路可不光是在国内闪耀。

她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国际赛场上也是大杀四方。

她代表中国队参加了很多国际大赛,每一次站在赛场上,她都是中国队的骄傲。

她手里拿着乒乓球拍,就像拿着宝剑的女战士一样,一次次击败对手。

那些外国选手一看到邓亚萍上场,心里就直打鼓,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小个子的中国姑娘可不好对付。

她拿冠军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那些金牌啊,挂在她脖子上的时候,闪闪发光,那可都是她奋斗的勋章。

而且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为自己,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乒乓球这项运动。

后来啊,邓亚萍退役了,但是她的奋斗可没有停止。

她就像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小超人,又开始挑战新的领域。

她去读书,对于她来说,学习就像当初打乒乓球一样,充满了困难,但她不怕呀。

她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啃那些书本知识。

很多人都觉得她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什么成绩,毕竟她是运动员出身,学习基础和其他人比起来差太多了。

可是邓亚萍是谁啊?她可是那个永不言败的邓亚萍。

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习。

【名人故事】奥运冠军邓亚萍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奥运冠军邓亚萍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奥运冠军邓亚萍成长故事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邓大松40岁,母亲蔡荷珍36岁。

父亲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

母亲性格外向,很要强。

我的性格融合了他们两人的特点。

他父亲一生都热爱乒乓球。

他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

他赢得了中南五省的男子单打冠军。

退休后,他执教河南省代表队,曾担任男子队主教练。

从我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我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我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

我从小打球特别认真,就是脾气不好,不能输球,一输就急,拉住对手不放,非要和人家再打一场不可。

因为这个急脾气,我小时候没少挨父亲说。

每次我输了球,父亲并不怨我,但他会不停地给我讲,告诉我输在哪儿了。

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他推着车,一路上不停地唠叨。

有时候进了家门,坐在饭桌前,他还在说。

这时候妈妈就会提意见:“有什么话吃完饭再说。

”看我输了球撅着嘴,妈妈就逗我:“瞧你撅着嘴,都能挂个油瓶了。

”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因为我身材矮小,省队不想要我。

我父亲把这些都告诉了我。

我理解他的意思:如果别人说你做不到,你必须为自己的呼吸而奋斗,并且更加努力地练习。

所以,我从小就很好,能吃苦训练。

1983年,我加入了郑州乒乓球队。

这些年轻运动员经常去附近的溜冰场。

我父亲从不允许我去,因为担心我的受伤会影响我的训练。

有一天,我忍不住好奇起来。

我和几个小队员偷偷跑去滑旱冰。

我父亲来到宿舍找我。

看到我不在那里,我找到了溜冰场。

从我小时候起,我从未见过我父亲发这么大的脾气。

在回到球队的路上,他变得越来越生气。

他踢了我的屁股。

这是我脾气好的父亲唯一一次打我。

我13岁那年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

到北京后,经常收到父亲的来信,教育我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

等我拿了世界冠军,他又告诫我: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他总是这么教育我。

97年我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自己没有太在意。

过了很久以后,父亲见到我时竟提到了那次比赛,很认真地说:“我对你那场球不满意。

邓亚萍苦练球技【课件】

邓亚萍苦练球技【课件】

一 直 努 “力简单说就是四颗‘心’。首先是决心,在你有 了奋一个目标或是方向之后,要坚定不移地朝着 这斗个目标努力;其次是恒心,在努力的过程中 势着必遇到一些困难,但这就是人生,如果不能 克最丢要的 奥 运 冠服后 掉 以困离 信 平难目 心 常,标;心你也最来也许后对上会是待不差 。平了那 ”常一么心个一,台不点阶点论;,结再果但就如一是定何信,不心都要, 军

凭着勤奋和努力,邓亚萍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 大学英语学士学位,而且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 学位。
一次,邓亚萍回清华看望英语老师,老师对她说:“你现在的英语水平已 经很不错了,但作为一名奥委会委员,还需进一步提高。国内的语言环境决 定了你在英语水平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我看还得再把你扔出去一回,去剑桥 大学读博士!” 上剑桥大学是邓亚萍做梦也没有想过的,老师的话禁不住让她心潮起伏,她 要先去剑桥大学实地感受一下。
2008年11月29日,当剑桥大学校 长理查德在学校礼堂前的草坪上亲 自授予邓亚萍经济学博士学位,并 为她戴上剑桥博士帽时,剑桥大学 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顿时响起来
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在学生舞台上 也站上了新的高度。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 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 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我所敬佩的精神力量:
首先是决心,在你有了一个目标 或是方向之后,要坚定不移地朝着 这个目标努力;其次是恒心,在努 力的过程中势必遇到一些困难,但 这就是人生,如果不能克服困难, 你也上不了一个台阶;再就是信心, 最后离目标也许会差那么一点点, 但一定不要丢掉信心;最后是平常 心,不论结果如何,都要以平常心 来对待。
华丽转身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后,邓亚萍由时任国际奥 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提名, 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 员会的一名委员。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邓亚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曾获得过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等荣誉,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传奇人物。

她的励志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体育竞技,更是关于奋斗、坚持和勇气的故事。

邓亚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乒乓球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技艺,很快就被国家队相中,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

医生告诉她,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了。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可是邓亚萍没有。

她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阻碍,而不是终点。

她开始通过物理治疗和坚持锻炼,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经过艰苦的努力,邓亚萍重新回到了赛场上。

她没有因为曾经的伤病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她每天都进行着艰苦的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最终,她在1991年的世乒赛上夺得了女单冠军,成为了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这一成绩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胜利,更是对她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肯定。

邓亚萍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她继续努力,最终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单金牌。

她的励志故事激励了无数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邓亚萍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克服一切。

无论是在体育竞技还是在人生道路上,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怕困难的勇气。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邓亚萍成为了中国乒乓球队的传奇人物,也成就了她在人生道路上的辉煌。

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创造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邓亚萍的励志事迹
篇一:邓亚萍体育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4次世界冠军。

她小时候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不符合要求。

于是,邓亚萍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每天练完体能后,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动作。

她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便在腿上绑上了沙袋,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她的衣服、鞋袜,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平时只好忍着。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她的执着,10岁时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两项冠军。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她的这种拼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乒乓球运动员
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简介
邓亚萍,河南郑州人,前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1983年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

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2010年9月26日,
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
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王皓,籍贯吉林长春,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

1990年开始从事专业训练,教练是薛瑞昆;1996年进入八一队,教练是荆雨德;98年底入选国家二队,2000年初升入一
队。

王皓右手直握球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

技术全面,打法稳中带凶,正手抢拉、抢攻意识强。

作为直板选手,他的反手直拍横打技术已经日臻完善、运用娴熟,有很强的杀伤力。

王励勤(1978年6月18日-),中国乒乓球运动员。

右手横握球拍,两面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技术全面。

共14次获得世界冠军,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夺得男双冠军,2001年大阪世乒赛上获男单和男双冠军。

2005年在上海第48届世乒赛上再次夺得男单冠军和混双冠军;2007年世乒赛王励勤再度卫冕了这两项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队友夺得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

马琳,辽宁沈阳人,7岁开始打球,13岁进专业队,1994年2月进国家二队,1996年进国家一队。

启蒙教练杨沈立,现在教练刘国梁、吴敬平。

称号为世界杯先生、拼命三郎;世界排名第三;习惯动作旋转球拍,用球拍当扇子扇风。

技术特点:右手直握球拍,正手极具杀伤力的暴冲弧圈结合直拍横打.
张怡宁
5岁开始打球,1991年进入省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已经取代王楠成为中国女子乒乓球的领军人物。

2004年雅典奥运会首夺女子双打(与王楠)冠军,并夺得女单冠军。

2005年夺得第4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实现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满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再次同队友一道夺取女子团体冠军,并成功卫冕女单冠军。

2011年3月底,张怡宁首次承认退役,自此,中国乒乓球的张怡宁时代正式结束。

王楠7岁开始打球,1992年进省队,1995年进国家队,左手横握球拍,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

王楠是邓亚萍退役后中国女队的领军人物,她几乎包揽了所有比赛女子单打的冠军,也是中国第二个“大满冠”的选手。

2004年雅典奥运会蝉联女子双打(与张怡宁)冠军。

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夺得女团冠军后,以19个冠军头衔超越邓亚萍,成为中国夺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乒乓球选手。

篇三: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邓亚萍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

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
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

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

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

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

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

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

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

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

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卓别林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约翰逊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
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