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干旱对辽宁省玉米的产量影响及风险区划初探

干旱对辽宁省玉米的产量影响及风险区划初探

辽宁省的玉米干旱多为高温造成的,其表现形式如下:苗期干旱,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茎杆细小,即使后期雨水调和,也不能形成粗壮茎杆孕育大穗;喇叭口期干旱,雌穗发育缓慢,形成半截穗,穗上部退化,严重时,雌穗发育受阻,败育,形成空穗植株;抽雄前期干旱,雄穗抽出推迟,造成授粉不良,形成花籽粒。

无论是哪种干旱形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是极大的,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处理。

1.干旱对辽宁省玉米的产量影响在玉米苗期、生长期如果遇有较长时间缺雨,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或灌溉设施跟不上,不能在干旱或土壤缺水时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而造成旱灾。

1997年东北、山东、河南等省连续2—3个月干旱,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

可见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表现如下:(1)影响玉米的生育期,在玉米苗期干旱会抑制玉米的生长速率,使发育期显著延迟,而在拔节期会促进玉米早熟,导致发育期明显缩短。

(2)影响玉米的株高和叶片,玉米株会明显抑制生长,叶片干卷萎蔫,进行光合作用的绿叶面积减少。

(3)影响玉米果穗性状,使玉米果穗穗长变短,果粒数减少,最终导致玉米减产。

(4)一直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的玉米,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叶片卷皱,发黄,甚至枯死。

如果旱情得到缓解,植株恢复生长,会恋青,在穗部上下节形成多个小的无效穗,并且容易招引玉米螟为害茎秆与嫩穗。

由此可见,干旱对辽宁省玉米的产量影响巨大,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找出风险进行风险区划,从而规避风险,提高玉米的年产量,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保证辽宁省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2.辽宁省玉米因旱减产风险区划2.1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在探究干旱对辽宁省玉米产量风险影响因素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产量波动系数,产量的波动情况会清晰的反应出这个地区的降水、气温、灌溉能力和抗寒能力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比例,其波动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V =2其中V 为产量波动系数,Y i 为i 年的实际产量,n 为总年数,yi 为i 年的趋势产量,V 越大表示风险越大,辽宁省的具体产量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判断与分析。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农业气象灾害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冻害和风灾等。

为了有效地防御这些农业气象灾害,辽宁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干旱干旱是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

干旱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干旱,辽宁省采取了以下的防御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减少耕地水分蒸发损失,合理利用降雨资源,减少灌溉和排水的浪费。

3. 提高抗旱能力:选育和推广抗旱品种,加强土壤改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洪涝洪涝是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中比较严重的一种。

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固体、水分和养分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为了防御洪涝灾害,辽宁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 建设排涝设施:加强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修建排涝沟、排涝井和排涝塘,提高农田的排涝能力。

2. 加强水库调水调度:合理调节水库蓄水位,根据降雨情况进行水库泄洪,减轻农田的积水情况。

3. 积极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完善抗洪救灾预警体系,加强对灾情的监测和预测,及时组织抗洪救灾工作。

1. 延后播种时间:根据气象预报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避免遇到低温和冰冻的情况。

2. 建设保温设施:合理使用保温设施,如温室大棚、塑料薄膜覆盖等,提高农作物的保温能力,减轻冻害的影响。

3.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冻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冻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种植抗风作物:推广抗风的农作物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风能力。

2. 架设风蚀防护设施:建设风蚀防护带和风蚀防护林,减少风沙灾害对农田的损害。

3. 提前采取防护措施:根据气象预报和风速预警,及时告知农民,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东园防护、固定设备加固等。

辽宁地区玉米减产原因探讨及建议

辽宁地区玉米减产原因探讨及建议

辽宁地区玉米减产原因探讨及建议辽宁地区玉米减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因素、病虫害问题、土壤质量不佳以及农业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玉米减产的情况。

气候因素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宁地区气候干旱和湿度较大,降雨量不稳定,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不平衡。

应加大对玉米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应用,改善土壤保水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加强气象预报和农业天气监测,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病虫害问题也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宁地区的玉米常常受到玉米病毒病、玉米螟等害虫的侵袭,这对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加强农业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辽宁地区土壤质量普遍较差,土壤肥力低,这也是导致玉米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加大土壤改良工作的力度,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翻耕和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加强土壤检测和评价工作,根据土壤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确保玉米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加强农业管理和技术培训也是解决玉米减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辽宁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不善的问题,如农民耕作技术水平不高、种植结构单一等。

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农民选择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减少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

辽宁地区玉米减产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病虫害问题、土壤质量不佳以及农业管理不善等因素。

为改善玉米减产状况,应加大对节水灌溉、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和农业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促进辽宁地区玉米产量的增加。

气象灾害对辽宁玉米生产影响与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对辽宁玉米生产影响与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对辽宁玉米生产影响与防御对策作者:马利王楠贾德涛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8期摘要重点分析了辽宁省干旱、低温冷害、霜冻、洪涝、冰雹等主要气象灾害在辽宁地区的分布及其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多角度、多手段探讨了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措施。

关键词玉米;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影响;辽宁省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8-02417-02作者简介马利(1970- ),男,辽宁铁岭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玉米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210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

辽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是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也是重灾区。

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冷漫长、夏季短促酷热,雨量集中、雨热同期,日照丰富、平原风大、东湿西干、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但由于地形较为复杂,有山地、平原、丘陵、沿海之别,所以省内各地气候也不尽相同,相应的气象灾害也随之增多。

辽宁玉米种植面积为213.3万hm2,是一年一熟制,由于气象灾害特点的不同,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气象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保障玉米高产稳产、减少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以及促进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颇多[1-2],但就某一地区玉米各个生育时期发生的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研究的较少。

因此,笔者利用1956~2011年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气象资料,分析总结56年不同的气象灾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玉米种植的防灾减灾、稳产高产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自辽宁省气象局1956~2011年玉米生长季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冰雹等灾害天气气象资料,采用Excel进行分析归纳总结56年不同的气象灾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朝阳市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气象灾害对朝阳市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摘要本文根据朝阳市相关气象资料及气象灾情资料,对干旱、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朝阳市经常出现的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防御对策,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玉米生产;影响;防御对策;辽宁朝阳中图分类号S42;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22-0170-01气象灾害对朝阳市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慕万峰王梦琳冯雪菲李书君(辽宁省朝阳市气象局,辽宁朝阳122000)作者简介慕万峰(1981-),男,辽宁朝阳人,工程师,从事气象业务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7-07-20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朝阳市是玉米重要产区,了解朝阳市气候特点,掌握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探讨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十分必要。

这不但能够为当地的气候预测及农业灾害防御提供参考,而且对于促进玉米产业优质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朝阳市主要气候概况朝阳市处在辽宁省西部,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5.4~8.7℃,年均日照时数为2850~2950h ,年平均蒸发量为1861~2085mm ,年平均降雨量为450~580mm 。

春、秋季多风易旱,冬季盛行西北风。

朝阳市气象灾害具有类型多样、发生范围广、群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每年朝阳市均会由于气象灾害而产生巨大损失,严重阻碍玉米等农业健康生产。

2朝阳市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2.1干旱受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影响,朝阳市属于“十年九旱”典型区,春旱最为严重,出现几率为22.9%,重旱几率达11.4%,大旱几率也为11.4%;其次为夏旱,出现几率为22.9%,重旱几率为9%,大旱出现几率为11.4%。

干旱的发生给玉米播种、出苗及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如2009年6—7月朝阳市出现严重干旱,造成21.87万hm 2大田作物受灾,重度干旱农田达6.67万hm 2,有近6666.67hm 2农田濒临绝收,大部分玉米枯死。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因素引发的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灾害,如干旱、洪涝、风灾、冰雹等。

这些灾害对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干旱是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分供应不足上。

当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无法得到满足时,会导致植株体内水分不足,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干旱还会降低土壤湿度,使土壤中的养分难以被作物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干旱不仅直接减少了作物产量,还可能导致生育期缩短、减少果实数量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洪涝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也很严重。

洪涝会导致土壤中的氧气供应不足,使作物根系缺氧,从而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洪涝还会造成土壤流失和冲刷,降低土壤肥力,使作物根系失去生存环境。

洪涝还会引起作物的倒伏和病害传播,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洪涝灾害也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

风灾是另一个常见的气象灾害。

强风可以直接破坏作物的茎秆、叶片和果实,使作物受到机械性损伤。

强风还会导致水分蒸发加快,使土壤湿度下降,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对于一些特殊作物,如水稻和葡萄,风灾还会直接影响其授粉和传粉,从而影响产量。

风灾对作物的产量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冰雹灾害主要对果树类作物影响较大。

冰雹会破坏果实的表皮和组织结构,导致果实变型、表皮破裂和营养物质流失。

冰雹还会破坏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降低作物的产量。

冰雹还会破坏作物的茎秆和根系,使作物易受病害感染。

冰雹灾害对果树类作物的产量影响较为明显。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水分供应不足、土壤湿度降低、养分难以吸收、根系缺氧、机械性损伤、授粉和传粉受阻、果实破裂和营养物质流失等。

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以减少作物产量的损失。

辽宁省灯塔市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辽宁省灯塔市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辽宁省灯塔市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摘要:摘要:根据水稻生长适宜的光、温、水环境条件,分析了灯塔市水稻主要生长季温度、降水、光照等主要气候条件对水稻的影响,以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及优质。

关键词:关键词:水稻生产;气候条件;辽宁灯塔辽宁省灯塔市位于该省中部,地处辽东半岛北部、太子河中游,总面积1 332.6 k?,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有“二一水七分田”之说,其中东部区丘陵地带占全市总面的1/3,其余2/3为冲积平原,质地优良,土壤肥沃;灯塔市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7.5 ℃,年平均降水量76.0 ,无霜期160 d,全年日照时数2 660 h。

灯塔市现有耕地面积6.1万h2,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淡水鱼养殖重点县和省优质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素有“北国鱼米之乡”美誉,主产稻谷、玉米、高粱等,其中沈旦粮库周边地区土质肥沃,水稻生长期长,水质无污染,有近4 000 h2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所产优质米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远销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并成为国家“两会”用粮和外交部、北京驻军等专用粮。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利用灯塔市多年气候观测资料,对水稻生长期气候条件适宜性及影响水稻生产的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生产建议,以供参考。

1水稻生长适宜的环境条件水稻有好湿、喜温特性,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温度的高低、水量的多少决定着水稻种植的比重和品种的类型,水稻还具有耐涝、耐盐碱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水稻土为最好。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水稻可以很好的成长发育,有望高产。

1.1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育前期以28.0~30.0 ℃为宜,生育中期以30.0~32.0 ℃最适。

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0~12.0 ℃,以28~32.0 ℃最为适宜;水稻分蘖期日平均气温应达到20.0 ℃以上;穗分化的适温在30.0 ℃左右,低温将延迟枝梗和颖花分化;水稻抽穗期要求气温为25.0~35.0 ℃为宜;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0~28.0 ℃,温度较低物质运转缓慢,过高则增加呼吸消耗。

凌源市降水量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凌源市降水量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凌源市降水量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凌源市位于中国边疆地区,气候干旱寒冷。

降水量是衡量某地区气候水分资源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凌源市的降水量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凌源市的年降水量相对较低,年均降水量约为450毫米。

这种干旱的气候使得凌源市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以水稻为例,水稻需要较多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长,而凌源市的降水量无法满足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农民往往需要依靠灌溉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凌源市的降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量的增加能有效地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

降水分布不均衡使得凌源市的农作物生产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由于夏季降水集中,而其他季节降水较少,若出现夏季降水偏少或偏多的情况,都将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夏季降水偏少时,农作物缺水,导致生长缓慢,产量减少;夏季降水偏多时,农作物易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减产甚至失败。

凌源市的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

这种年际变化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

年际变化大的情况下,农民往往无法准确地预测降水情况,从而无法合理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

年际变化还可能导致农作物收成的波动,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计。

凌源市的降水量特征以年降水量较低、降水分布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为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农民应该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措施来应对降水量不足的情况,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降水的适时和适量,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摘要]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全省拥有山地、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辽宁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更替十分明显,但是由于辽宁省地理和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辽宁省成为了东北地区气象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最近几年,在全球气候环境变暖的大趋势下,辽宁省的干旱、洪涝灾害、暴雨雪以及冰冻灾害性天气时常发生,给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尤其是对本地区农业的影响最为严重。

本文主要结合辽宁省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材料,对辽宁地区1960年~2014年的气象材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以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情况,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粮食产量[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5)09-0288-02辽宁地区位于中高纬度,光照资源十分充足,其光照条件一般都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和繁育,对辽宁地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小,不是影响辽宁地区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

此外,在辽宁地区不管是六级以上的大风还是八级以上的大风几乎都是出现在春季和冬季,而辽宁地区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4~10月之间,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较小,对辽宁地区水稻和玉米等粮食型作物的影响多为局部和小面积发生的,对全省的粮食影响不大,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就降雨量和低温冷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辽宁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1.1 研究资料的选取目前,在辽宁地区共有地面气象观测站61个,但是由于建站时间不一,受时间和历史原因的限制,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了49个气象站点,对站点逐日的气温和降雨量资料进行分析,选取了1960年~2014年一共55年的时间进行研究。

其中表1是选取的各个站点的名称和行政归属。

表1 辽宁省各市气象观测点数量以及站名对于作物来说,造成农作物出现气象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某一个时期内气象条件超过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临界值。

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其中水分和温度出现异常之后就会出现洪涝灾害。

1.2 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趋势分析1.2.1辽宁省春季旱涝灾害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图1 1960年~2014年辽宁省春季49个站点Z指数年际变化趋势(粗实线为线性趋势线)图2 1960年~2014年辽宁省春季49个站点春季旱涝指标和干旱指标的年际变化趋势(粗线为三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对图1,图2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1960年到2014年,55年间,春季各个站点Z指数的趋势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这段时间中年降水量有所增加。

而洪涝指标和干旱指标呈现明显的相反趋势,从总体上分析,上世纪六十年代春季比较干旱,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中期干旱交替趋势特征不是很明显,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春季降雨量增多。

1.2.2 夏季旱涝灾害年际变化趋势图3 1960年~2014年辽宁省夏季49个站点Z指数年际变化趋势(粗实线为线性趋势线)图4 1960年~2014年辽宁省夏季49个站点春季旱涝指标和干旱指标的年际变化趋势(粗线为三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对这两个图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本次研究的55年间,夏季各个站点的Z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表明这一段时间内,夏季降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而洪涝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年度雨涝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就说明了在辽宁地区,夏季是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间,而县级的干旱指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上升较为明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和进入新世纪以后的这段时间。

1.2.3秋季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图5 1960年~2014年辽宁省秋季49个站点Z指数年际变化趋势(粗实线为线性趋势线)图6 1960年~2014年辽宁省秋季49个站点春季旱涝指标和干旱指标的年际变化趋势(粗线为三次多项式拟合曲线)图中Z指标是呈现下降趋势的,这就说明了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这时发生干旱的趋势就很大。

同时,秋季降水总量较少,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小,2005年以后,辽宁省发生秋吊的趋势明显增加。

1.3 温度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分析最近几年,在全球气候环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低温冷害天气的发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会误导人们对低温冷害的研究就没有必要了。

但是,正是因为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晚熟品种被大量种植,其种植范围也在逐渐向北移动,这也就从客观上增强了低温冷害现象的发生。

1.3.1 辽宁地区低温冷害年代的分布特征分析将本次研究的49个站点的低温冷害次数以及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制作成表2,通过对图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表2 辽宁省不同时期低温冷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首先,从整个辽宁地区来看低温冷害天气发生的年代无规律性,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次数较少,而进入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其中低温冷害天气在七十年代发生次数最多,而进入新世纪以后,低温冷害天气逐渐减少,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的影响,其中七十年的低温冷害天气是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低温冷害天气的3倍多,这说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低温冷害天气多发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其次,从低温冷害天气的发生强度分析,冷害天气发生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次数较多,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几乎很少会出现低温冷害天气,只是在2008年代辽宁的两个地区发生过低温冷害天气,但是强度不是很大。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严重冷害发生的高发期,进入八十年代之后,严重程度呈现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严重低温冷害天气一次都没有发生。

1.3.2辽宁地区低温冷害天气的时空分布情况从辽宁省49个站点1960年~2014年的55年间,5月份到9月份的日品均气温资料,统计出辽宁省各个站点的冷害指数、低温冷害、一般冷害和冷害平均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图。

通过对这分布图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研究结果:1960年~2014年辽宁省低温冷害频率分布1960年~2014年辽宁省一般冷害频率分布1960年~2014年辽宁省严重冷害频率分布1960年~2014年辽宁省冷害指数分布图7 辽宁省低温冷害、一般冷害、严重冷害、发生频率和冷害指数空间分布首先,从整个辽宁地区分析,辽西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发生低温冷害的概率是最大的,而辽宁省中部地发生冷害的概率较小,一般冷害发生频率表现为辽宁南部和中部待遇西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而严重冷害发生的主要区域则是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其次,从冷害指数空间分布图上分析,辽宁的西北部对区和东北部地区受到冷害的威胁最为严重,其中辽宁朝阳地区,葫芦岛地区以及以北地区是发生冷害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而辽宁中部地区和辽河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是受到冷害威胁最小的地区;再次,从阜新西部地区到葫芦岛西北部以及以西地区形成了辽宁地区低温冷害发生的主要地区,此外,从康平到清原一代以及以北地区构成辽宁省另一个低温冷害发生的主要区域;最后,沿海地区从兴城、盘锦、营口一直到旅顺链接到大连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辽宁地区一般冷害发生主要区域。

2 农业气象灾害对辽宁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在辽宁省粮食面积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之下,近55年来,辽宁省的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提升,排除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曲线与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绝收面积的变化曲线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1972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年份变化更为明显,在这些年际变化中,粮食产量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是这种变化主要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

随着灾害造成的受灾率与成灾率的逐渐增加,辽宁省的粮食产量增产率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气象灾害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3 对策和建议首先,应该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体系。

要想建立好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保证农业在社会产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气象材料和资源,降低不利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气象技术,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体系,做好农业气象资源采集和数据库共享系统建设,利用这个系统对农业生产气象环境信息进行监督、传输、评估和测报,对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服务;其次,重点加强防洪设施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后,气候变暖现象更为严重,出现干旱和极端天气的频率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针对辽宁省防洪体系建设不完善等现状,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继续巩固防洪工程建设,保证干旱有水供给,洪水有地方存,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强化防洪指挥系统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最后强化抗旱体系建设。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春季干旱呈现上升趋势,为了缓解旱情,应该积极强化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积极推广发展覆膜技术,选择抗旱品种,做到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研究适合辽宁地区农业耕作的栽培体系,强化土壤的保肥和保墒能力,发挥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益,从而不断提升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1]闵文华,章明卓,郭丽娜. 浙江省粮食产量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03)[2]郭鸿鹏.东北粮食主产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研究[J]. 环境保护.2011(01)[3]赵秀兰.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9)[4]郭永芳,查良松. 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01)[5]赵先丽,李丽光,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 1988―2007年辽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02)[6]龚宇,邢开成,王璞. 沧州地区近40年来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8(02)[7]冯新灵,冯自立,罗隆诚,邱丽丽,刘鹏. 青藏高原冷暖气候变化趋势的R/S分析及Hurst指数试验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08(02)[8]赵春雨,曲晓波,王颖,夏梅艳. 辽宁气候变化及若干气象灾害的事实分析[J]. 灾害学. 2007(04)[9]张星.主要气象灾害对福建粮食生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7(01)[10]孙凤华,吴志坚,杨素英. 东北地区近50年来极端降水和干燥事件时空演变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0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