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填空题

1、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M1)包括商业银行的

活期存款和通货。广义货币又可分为三个层次: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是指M2加上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M4是指M3加上除了M3以外的其他各种流动性较高的、由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负债。

2、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的货币定义M1,而把其他流动资产称为准货币。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当局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有不同的认识。

4、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5、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一是存款人从银行提走他们的存款,二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出售有价证券。

6、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

7、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及超额准备金比率。

8、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9、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1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11、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12、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13、根据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的分析,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货币存量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即;另一部分是,即。

14、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15、货币的流量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2、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3、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商业银行

D、社会公众

4、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都不是

5、下列银行中,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

A、中国人民银行

B、浦东发展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进出口银行

6、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7、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

A、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B、与原始存款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C、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正比

D、与原始存款成反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8、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应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确定

9、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藏职能,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A、凯恩斯

B、费雪

C、弗里德曼

D、庇古

A、通货

B、企业活期存款

C、个人活期储蓄存款

D、NOW帐户

11、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

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A、货币流量

B、货币存量

C、基础货币

D、货币乘数

12、认为货币与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类同性与替代性

A、凯恩斯

B、乔顿

C、弗里德曼

D、托宾

13、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

14、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低,则货币供应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不确定

15、正统的货币供给理论模式,即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是由源于提出的简单模型。

A、乔顿

B、弗里德曼

C、菲利普斯

D、卡甘

第三部分是非判断题

1、货币供给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将受制于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动及

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非)

2、在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中,货币供给总量通常是一个流量的概念。(非)

3、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通货和存款货币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非)

4、一般地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能够加以直接控制的,而货币乘数则是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的。(是)

5、一旦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定期存款比率对M1不再有影响。(错)

6、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当局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是)

7、货币供给之所以是一个内生变量,主要是因为货币当局能够对货币乘数实施直接或完全的控制。(非)

8、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非)

9、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中,货币供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外生变量。(是)

10、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是)

11、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是)

12、如果认为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则货币当局是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决定货币供给,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调控和调节。(错)

13、货币的流量实际上就是货币存量与货币乘数的乘积。(非)

14、货币的存量实际上就是货币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非)

15、原始存款的发生只是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并不改变货币的总量。(是)

16、从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来看,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是)

17、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是)

18、按照格利和肖的货币供给理论“新观点”,作为货币创造者的银行与作为非货币金融资产创造者的其他各种金融机构之间,只是流动性程度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是)

19、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式,即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是由源于乔顿提出的简单模型。(非)

20、货币供给理论“新观点”认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而不是狭义的货币定义。(是)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3、货币的存量

4、货币的流量

5、存款乘数

6、原始存款

7、派生存款

8、存款准备金

9、存款准备金率 10、基础货币 11、通货 12、超额准备金 13、货币乘数 14、通货比率

第五部分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派生规模的因素。?

2、什么是基础货币?它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重要

3、什么是货币乘数?简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4、简要分析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5、假设某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假定存款客户不提现,不转存定期存款)

a、此时存款货币扩张倍数是多少?存款货币总量又是多少?

b、如果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确定为10%,该银行拥有的超额准备金是多少?

c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情况下,如果该银行把10%的存款作为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和存款乘数会有变化吗?

d、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情况下,该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和存款乘数会怎样变化?

e、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情况下,该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向该银行出售20000元政府债券并长期持有,请问存款货币和存款乘数会怎样

变化?

6、假设银行体系准备金为15000亿元,公众持有现金为500亿元。中央银行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0%,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5%,流通中通货比率为20%,定期存款比率为40%,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18%。

a、货币乘数是多少?

b、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多少?

第六部分论述题

1、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有人将10000元现金存入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任何“漏损”的假设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与结果)。

2、试根据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3、何谓通货比率?它主要决定于哪些因素?它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

第七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活期存款通货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负债各种流动性较高的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负债

2、准货币(近似货币)

3、货币供给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4、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5、准备金存款人提取存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出售有价证券

6、存款准备金现金

7、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

8、社会公众

9、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

10、活期存款

11、直接发行通货变动黄金、外汇储备实行货币政策

12、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

13、货币当局的负债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

银行的负债银行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14、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15、货币存量货币流通速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D

6、B

7、B 8、A 9、C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三、是非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6、对

7、错 8、错 9、对 10、错 11、对 12、对

13、错 14、错 15、对 16、对 17、对 18、对

19、错 20、对

四、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将决定于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而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特别是货币政策决定,而与经济运行过程及经济内部的各种因素无关。

3、货币的存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当中的货币总量。

4、货币的流量: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5、存款乘数: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

6、原始存款: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7、派生存款: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8、存款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流动资产储备。

9、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10、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11、通货: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

12、超额准备金: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13、货币乘数:也称为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14、通货比率: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着派生规模,分别与其成正比和反比。

2、答案要点: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3、答案要点:货币乘数也称为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及超额准备金比率。

4、答案要点:乔顿货币乘数模型是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即M=B*m 。而货币乘数m=k e t rt rd k

++++*1。由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也很

复杂,不是由中央银行所能决定和控制的。所以它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要比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更重要更复杂。

5、答案要点:

a 、r=10000/50000=20%

存款乘数=1/r=1/20%=5

存款总量=50000*25=250000

b 、5000元。

c 、没有变化

存款乘数=1/ r +e=1/ (10%+10%)=5

D=A/r=50000/10%+10%=250000(元)

d 、存款货币会成倍增加,存款乘数会提高。

D=A/r=50000/10%=500000(元)

存款乘数=1/10%=10

e 、存款乘数会成倍收缩,其收缩倍数为10倍。

存款货币会成倍减少,D=A/r=(-2000)/10%=-20000(元)

6、答案要点:

a 、m = k e t rt rd k

++++*1= %20%18%40*%5%10%201++++=2.4

b 、B=C+R=500+1500=2000(亿元)

M1=B*m=2000*2.4=4800(亿元)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引起成倍的派生存款的过程。

(1)假设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如下:

商业银行接受这10000元现金原始存款后提取其中的10%即1000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00元发放贷款,由于不考虑现金漏损,贷款客户必将全部贷款用于支付,而收款人又将把这笔款存入另一家银行,这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9000元,另一家银行在提取10%准备金后将剩余的8100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第三家银行获得存款8100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原始存款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如果以D 表示存款总额,A 表示原始存款,r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D=A/r 表示。全部银行存款货币为D=10000/10%=100000元,1/r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款乘数,故存款货币乘数为10倍,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2)修正:如果考虑“漏损”、定期存款比率和超额准备率,则存款乘数=1/k+rd+t*rt+e 。其中k 是通货比率,rd 是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t 是法定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 是定期存款比率,e 是超额准备金率

(3)存款货币多倍收缩过程与多倍扩张过程正好相反,在银行没有剩余准备金时,如某存款人以现金形式提取其存款10000元,将使该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了10000元,但由于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只能减少1000元准备金,此时它就发生准备金短缺9000元,必须通过收回贷款9000元予以弥补,这样将使其他银行因此而减少存款9000元进而准备金短缺8100元,并同样通过收回贷款予以弥补,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如此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存款总额将成倍减少。 减少的倍数与存款扩张的倍数是一致的。

2、答案要点:(1)乔顿模型是对简单乘数模型进行修正的结果。

(2)它采用货币定义是狭义的货币定义M1=C+D ,根据货币乘数的定义,可得:m = k e t rt rd k

++++*1 其中m 为货币乘数

由此可知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 k 为通货比率,rd 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rt 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t 为定期存款比率 e 为超额准备金比

率。

(1) 货币供给量M 为M=B*m =B* k e t rt rd k

++++*1

其中B 为基础货币。

(2) 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由 中央银行--------B 、rd 、rt

商业银行--------e

社会公众--------k 、t

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4)由乔顿货币供给模型可知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一般认为基础货币在相当大程度上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3、答案要点:通货比率变动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影响人们资产选择行为进而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主要有五个: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银行体系活期存款的变化、收入或财富的变动、其他因素。通货比率的变动将对货币供给量产生负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译国译民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上,马建堂局 长表示:如果用不多的字来描述2009年,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收获”。在去年, 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和狭义货币(M1)均比 08年同期出现较大增长。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 The 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 M2, which covers cash in circulation and all deposits, rose 27.68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9.86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nd of 2008. 广义货币供应(即M2)包括流通货币以及全部储蓄存款。截至去年12月底, 我国M2供应量增长了27.68%,同比增幅达到9.86个百分点。 文中的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指“货币供应量”,而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简称为M2。与之相对应的M1就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即narrow measure of money supply。我国现阶段将货币供应量(measure of money supply)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 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 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文中的cash in circulation(流通货币)是指一定区域内处于流通中的纸币、铸币、信用货币,这些现实货币的通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primary sector(第一产业)、industrial sector (第二产业),以及tertiary /service sector(第三产业)都获得较快发展。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proactive fiscal policy(积极的财政政策)和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stimulus package(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出现V-shaped recovery(V型 复苏)的苗头。 去年,我国还公布了revitalization scheme for 10 major industries(十 大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risk control(风险控制),以及macro-regulation (宏观调控),并增加了fixed-asset investment(固定资产投资)。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 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 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 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M 0、M 1 、M 2 、M 3 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 一、中央银行概念 1.央行含义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独享货币发行权,履行国家赋予的调节经济、稳定货币的任务。 二是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执行金融政策、依法进行调节经济、管理金融的活动,不受利益集团或政府领导人的个人干预,也不受股份投资者的干预。 三是中央银行的非盈利性。中央银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不与普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业务关系,其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但一切活动的宗旨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不与商业银行以及一切经济部门争利,没有自身的盈利目标。 二、中央银行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的含义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袭断货币发行(currency issue)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等少数国家是一个例外,在这些国家中财政部门也可以发行部分货币)。统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形成的最基本动因。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重要意义: (1)可避免货币发行分散的弊病,使钞票整齐划一,便利商品流通,防止发钞银行倒闭而引起银行券挤兑、贬值所造成的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 (2)有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使货币发行便于控制,以保持市场货币流通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当比例,保证通货的稳定; (3)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因为货币发行是银行信贷的一种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可以藉以控制社会资金供应,便于掌握和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推行,使政府利用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工具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供给习题

第十章货币供给 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 A、动态的流量概念 B、动态的存量概念 C、静态的流量概念 D、静态的存量概念 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后者 D、不确定 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0 C、e=0 D、不确定 9、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派生存款为60万,则K为()。 A、2 B、3 C、4 D、5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 B、6万 C、13万 D、6万 11、如果K=4,r=10%,则C为()。 A、10% B、15% C、20% D、25%

12、内生变量是指()。 A、由经济因素决定 B、由非经济因素决定 C、由政策因素决定 D、由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为零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A、统存统贷 B、现金管理 C、工资基金管理 D、实贷实存 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教材精讲】(货币供给过程)【圣才出品】

第14章货币供给过程 14.1 本章要点 ●货币供给过程有三位参与者:中央银行、银行(存款机构)和储户。 ●单个银行可在其超额准备金的限额内发放贷款,从而创造等量的存款。银行体系可以实现存款的多倍扩张;在简化的多倍存款创造模型中,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公众不持有现金,支票存款增加的倍数等于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货币供给与非借入基础货币MB n(由公开市场操作决定)以及向美联储借入准备金BR(贴现贷款)的水平正向相关。货币供给与法定准备金率r、现金持有水平以及超额准备金负向相关。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产生联系,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的既定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动的比率。 14.2 重难点导学 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位参与者 1.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体系的政府机构,它负责实施货币政策,在美国指的是联邦储备体系。 2.银行(存款机构):从个人和机构手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及信用社。

3.储户:持有银行存款的个人和机构。 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的活动与其货币政策操作会影响其资产负债表,即它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 负债 资产负债表的两个负债科目(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通常被称为美联储的货币负债(monetary liabilities)。美联储的货币负债总额(流通中的现金与准备金之和)与美国财政部的货币负债(流通中的财政货币,主要是铸币)被称为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在讨论基础货币时,主要关注的是美联储的货币负债,因为财政部的货币负债在基础货币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1.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 in circulation)。流通中的现金是公众手中持有的货币。存款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同样是美联储的负债,但属于准备金的一部分。 美联储银行券是美联储向持有人开具的借据,属于负债,美联储只承诺用美联储银行券偿付持有人,也就是说,这些借据只能用其他的借据来偿付。 2.准备金。所有银行都在美联储拥有存款账户。准备金(reserves)包括在美联储的存款和银行实际持有的现金[因为存放在银行的金库中,因此被称为库存现金(vault cash)]。准备金是银行的资产、美联储的负债,因为银行可以随时要求偿付,而美联储必须支付联储银行券来履行其义务。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

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平稳的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的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数据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住金融统计系统不完善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缺失数据的挖掘、修补办法;掌握数据的收集渠道。 二、实验背景 分析与检验经济货币化程度,需要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现有的公开统计当中,中国统计年鉴金融业的货币供应量是从1990年开始的,1978—1990年的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局年鉴数据金融方面找到,其他方面数据需要挖掘修补。 三、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本实验主要是设计对1978年——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路径与程序。 四、实验环境 数据处理软件:微软Excel工作表 Minitab15统计软件 数据比较:利用Minitab15统计软件计算各项统计指标。 五、实验原理 广义货币M2 的统计构成原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货币统计标准与我国的货币统计实践,广义货币M2的计算公式为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中,狭义货币M1的计算公式为: M1 =流通中的现金(M0)+活期存款 按照 M2的计量原理及相应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 平均值=隔年货币供应量之和/年数 标准差=∑(每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值)∧2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出数据1990年——2011年的有数据 第二步:上述数据只是1990年以后的,所以,从国家统计局中找出1978年——1990年之间的部分数据 第三步:合并上述数据得到下列数据表: 1978 212 1979 267.7 1980 346.2 1981 396.3 1982 439.1 1983 529.8 1984 792.1 1985 987.8 1986 1,218.40 1987 1,454.50 1988 2,134.00 1989 2,344.00 1990 15293.4 6950.7 2644.4 4306.3 8342.7 1991 19349.9 8633.3 3177.8 5455.5 10716.6

货币供给

【课题】第八章第二节货币供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各层次的范围。 2、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基础货币的含义及产生。 3、货币乘数。 4、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难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途径: 1、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将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 演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前面的章节我们学习了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知道了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愿意并能够持有的货币总量。一般而言,当一国处于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时,这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关系也必定处于均衡状态;如货币供给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将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必然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因需求不足而受阻;而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超过货币需求量,则整个经济会处于过度膨胀状态、生产发展很快、各种投

资急剧增加、市场商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可见要使经济平稳向前发展,货币供求保持相对均衡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不仅要研究货币的需求量,同时也应研究货币的供给量。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货币供给的有关理论知识。 第二环节新授课(70分钟)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5分钟) [讲解] 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通过信贷业务向非银行体系供应货币的过程。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5分钟) [讲解] 我国按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包括钞票和辅币 第二层次: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证券公司资金交易账户的余额,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第三层次: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金融资产,称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我国将货币划分为几个层次。 [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划分货币供给的层次有何意义? 三、基础货币(15分钟) 1、基础货币的含义和特征 [讲解]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通常是指能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特征: 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②它的流通性很强,持有者可以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习题第章:货币供给

第九章货币供给 第一部分填空题 1、货币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M1)包括商业银行的 和。广义货币又可分为三个层次: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 和,M3是指M2加上,M4是指M3加上。 2、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接受狭义的货币定义M1,而把其他流动资产称为 。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对与 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 也有不同的认识。 4、与的倍数,就是通常所谓的存款乘数。 5、存款多倍收缩是由商业银行的减少所引起的,其减少的原因由两个:一是,二是。 6、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它由商业银行的和流通中的。 7、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 、及。 8、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的资产选择行为。 9、货币供给量是由、及这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10、商业银行的是现代信用货币经济中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11、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

二是,三是。 12、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倍数,是用于说明与 倍数关系。 13、根据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货币存量是与之积。 14、货币的流量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与的乘积。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认为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所决定。 A、货币供给内生论者 B、货币供给外生论者 C、货币供给中性论者 D、都不是 2、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3、通货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商业银行 D、社会公众 4、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的行为。 A、中央银行 B、社会公众 C、商业银行 D、都不是 5、下列银行中,对货币扩张影响最小。 A、中国人民银行 B、浦东发展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进出口银行

货币供应量分析

货币供应量分析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货币供应量分析 【摘要】货币是一国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流通媒介,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也就与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合理性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合理投放控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2008-201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被定义为在一定点时间上全社会具有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的存量。当今,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流通中现金M0,也就是在银行系统之外流通的现金;第二层次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羊类存款。第三层次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则能够体现出在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购买能力;M2则不但能够体现实际的购买力,而且还能够体现可能的支付能力。 这篇文章主要依据2008-2017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基本总结与分析。近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不可忽略的事实即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快速增长。 一、我国货币供应量现状 由图1的M2近十年的总量走势可以看出,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一直呈较快速度上升,由2008年1月的亿元到2017年9月1655700亿元,可以看出M2总额扩大了近4倍,其上升速度较快。

由M2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来看,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上涨,同比增长率一度达到30%的高值;而后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其增长率也就下降到今天9%左右,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在减慢。 二、影响货币供应量因素 货币的供给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相乘所得到的数值,那么它们就成为影响货币供应量总额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主要为商业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我国的基础货币量总体还是呈稳步上升趋势,由08年初的10万亿元增长到17年第二季度末的30万亿元,扩大了近三倍。从14年开始基础货币余额有所下降,后又小幅上升,至今呈较为平稳的变动状态。 当今的金融体系中,任何经济主体的基础货币都是由货币当局发放的。货币当局通常通过三种途径来投放基础货币:一直接投放通货;二控制改变黄金以及外汇储备;三实施货币政策。 1.大量的外汇储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一直位于世界的第一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总额起初在1992年的时候只有217亿美元,然而到2014年6月就达到了万亿美元,也是历史上的最高值。而17年9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提高了亿元,达到了万亿元人民币,此次是近两年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上升。 2.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 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而从20世纪

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时期采用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理论彻底失灵,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货币学派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中。在这些研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是,由格雷(J.G.Gurley)和肖(E.S.Shaw)提出经托宾等人发展而成的一种系统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New View)。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但随着经济“滞胀”的出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一说法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承认,内生的货币供给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成果。 传统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没有考虑到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这一点正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重点批评之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有因果作用。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这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的观点。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中央银行纳入到内生货币供给的研究范围, 但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方面,并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被

第9章《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创造》习题及答案

第11章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如果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为75美元,法定准备金率为0.20,支票存款可能扩张()。 A.75美元 B.375美元 C.575美元 D.750美元 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后者 D.不确定 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0 C.e=0 D.不确定 9.如果原始存款为30万,派生存款为90万,则K为()。 A.2 B.3 C.4 D.5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 B.13万 C.7万 D.6万 11.如果K=4,r=10%,e=10%,则C为()。 A.5% B.10% C.15% D.20% 12.内生变量是由()。 A.政策因素决定 B.经济因素决定 C.非经济因素决定 D.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假定基础货币增加5%,货币乘数下降5%,那么货币供给量会()。 A.增加5% B.下降5% C.同增同减 D.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A.统存统贷 B.现金管理 C.工资基金管理 D.实贷实存 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A.部分准备金 B.全额准备金 C.现金放款 D.法定准备率 E.现金漏损率 3.我国M1由()构成。

中国货币供给的制度分析

中国货币供给中的产权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是在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的分析框架支持下,依据事前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规划货币供应目标的。 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就中国M2/GDP比率不断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却保持低水平的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余永定,2000)。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2年1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16.6%。 2002年底中国GDP达10.2亿元,M2达18.5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此后则是超额货币的形成过程。但在中国货币化过程结束的转折年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易纲认为,中国经济在1979年至1984年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吸收了大量超额的货币供给,因而通货膨胀率很低,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货币发行收益。可是1985年以后,中国货币化进程显著放慢,超额货币供给的结果是造成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货币化收益也下降了(易纲,1996)。张杰则认为这一折点是1988年(张杰,1997)。谢平则认为是1992年,因为在1992年,中国的货币化到达顶点(谢平,)。麦金农则认为是1991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M2/GDP达到97%,因此,政府已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货币供应,否则经济改革就会面临夭折的危险,东欧型的通货膨胀就不能排除(麦金农,1993,第291页)。世界银行则认为1994年是中国货币化进程的转折点[1]。 [1]World Bank ,China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une 21 ,1996. [1]但俄罗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的政策措施使M2/GDP的比率不断下降。 M2/GDP的倒数是货币流通速度,M2/GDP比率上升即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这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则表明中国金融风险在逐步积累。 事实上是对个人开征隐性的“通货膨胀税”,从而降低了人们所持货币的实际价值,减少了人们的收入及财富,从而产生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 古典经济学遵循萨伊定律,强调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只充当“面纱”的角色。 2002年5月底,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04万亿元。 由于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将财政方面的责任愈来愈多地推卸给银行(世界银行,1996),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虽然只占我国总产值的30%,但是却占用了我国金融机构70%以上的信贷资产。 弗里德曼曾认为,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到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滞(弗里德曼,1969),中国的经验也表明,中国历次严重通货膨胀之前总有M2的过快增长,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武剑,2000)。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Ballmol)曾提出了在货币理论上十分著名的“平方根定理”,他指出,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货币需求的变动在比例上总是小于收入水平的变动,或者说,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小于一的(鲍莫尔,1952)。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供应量,应导致国民收入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如此之高的不良资产比率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旦一国的不良资产达到贷款总额的15%,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余永定,2000)。 ()中国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贷款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中国在动员储蓄方面有效率,但在配置储蓄方面却缺乏效率,反映出我国的金融体

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 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2014.11.17 狭义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相对应,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M1,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狭义货币(M1)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由于各种定期存款一般可以提前支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把它算作货币,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便于分析和控制市场金融活动。 依此类推,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易转手的短期债券等作为具有通货性质的准货币,也可按其流动性状况囊括进来,通常用M2、M3等作代号进行分类统计,依次递增的准货币在流动性上依次递减。 各国中央银行对这些分类指标的规定有所不同,广义货币分类指标的多少在一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中国中央银行目前采用的分类方法如下: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 款+其他存款。 广义货币的供应量是中央银行的一项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 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政府债券;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 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重点内容及预测习题(完美版)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重点内容及预测习题 一、名词解释 货币需求、交易货币需求、预防货币需求、投机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派生存款、货币外生性、货币内生性、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借入准备金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成(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正负相关都可能 D.不相关 2.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是货币需求函数的( )。 A.规模变量 B.机会成本变量 C.其他变量 D.都不是 3.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人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可分为( )。 A.货币和债券 B.现金和股票 C.现金和存款 D.股票和债券 4.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 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只持有货币 D.只持有债券 5.鲍莫尔的存货模型是对凯恩斯的(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谨慎动机 6.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的( )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大发展。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公共权力动机 7.在给定时间内单位货币被用来购买最终商品和劳务时的平均次数,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支付乘数 C.货币乘数 D.货币流通速度 8.假设货币供应量是500个单位,名义收入是3 000个单位,则货币流通速度是( )。 A.60 B.6 C.1/6 D.不确定 9.交易方程式的公式是( )。 A.M×P×V×Y B.M×V×P×Y C.M/V×Y/P D.M×V×P×Y 10.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在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被视为常数,是因为( )。 A.制度因素,如支票结算速度在短期内变化较慢 B.持币的机会成本趋于零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 作者:刘植荣 中国M2的增幅是美国27倍 对广大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个什么概念,也弄不懂“积极的货币政策”是要干什么,而物价才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指标。 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0%,可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紧,过去10年的工资可买一套住房,现在50年的工资也不一定能买到一套住房。说工资跑赢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百姓过去一个月的工资能买100公斤猪肉,现在连50公斤也未必买得到;感个冒过去也就花几元、十几元的医疗费,现在不掏出几十元、几百元医院不让你走人。中国居民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物价,目前意见最大的也是高企不下的物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9月份CPI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了6.1%,已经连续4个月破6。 毫无疑问,通胀与货币的超量供给是分不开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99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29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GNP)为17400亿元(该年没有GDP数据,用GNP替代),M2是GNP的88%,也就是说,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有88元的货币投入。到2010年末,M2猛增到725852亿元,GDP为397983亿元,M2是GDP的182%,即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182元的货币投入。过去20年间,中国M2增长了46.46倍,M2占GDP的比重约增长了107%,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了52%。 我们再看看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情况。根据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国1990年末M2余额为32748亿美元,GDP为58005亿美元,M2是GDP的56%,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56美元的货币投入。2010年末,美国M2余额为88122亿美元,GDP为145518亿美元,M2是GDP的61%,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61美元的货币投入。过去20年间,美国M2增长了1.69倍,M2占GDP的比重增长了9%,资金使用效率仅下降了8%。 有人批评美国不负责任,滥印美钞。其实,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远远超过美国,在过去20年里,中国M2的增幅是美国的27倍。 我们接着分析过去20年间的物价变化情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990年末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 第16章货币供给 1.如何理解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含义? 答: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货币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货币供给必然会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量,这些货币量都是由银行系统供给的,都是银行的负债。 (2)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总量。现实中的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进行统计的。人们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量。 2.为什么说货币供给机制受制于经济和金融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说明什么? 答:(1)任何货币供给都是在既定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中进行的,不同的体制安排通过宏观经济架构和微观经济运作决定了不同的货币供给机制。 ①市场经济和二级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活动的理性化程度较高。居民和企业的存贷款活动自主性很强,利率具有灵敏的调节作用。 ②计划经济和复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安排,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受计划控制,经济运行以实物为中心来组织,资金计划从属于物资计

划,货币需求基本上都是交易性的。 (2)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这一改革措施既标志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基础货币—存款货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开始形成。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吞吐基础货币,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存、贷、汇业务创造存款货币。 3.现代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是如何表达的?货币供给的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1)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货币供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经过长期的研究,经济学家总结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货币供给基本模型:M s=Bm。式中,M s为货币供应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 (2)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①形成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即二级银行系统。 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策源并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扩张并创造存款货币,由此形成了“源与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 ③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即流通中不存在金属货币和国家纸币(由政府直接发行的货币);二是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4.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这对基础货币有何影响? 答:当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时,金融机构也是用准备金存款来支付,基础货币就会相应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