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静脉闭塞病和布加综合征讲义
布加综合征

病理
女性,43岁
临床表现
BCS多中青年发病,男性居多。 临床表现依静脉阻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 表现为轻微症状至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不等。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 未受累的静脉主干回流和侧枝循环的形成 情况。
临床表现
分型: ① 下腔静脉隔膜为主的局限性狭窄或阻塞, 最多见,约57% ② 下腔静脉弥漫性狭窄或阻塞,38% ③ 肝静脉阻塞,5% 单纯的肝静脉阻塞者,以门静脉高压症状 为主。 合并下腔静脉阻塞者,则同时出现门静脉 高压和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症状。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明确病变分型。 BCS具有多种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象 :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栓塞肝形态改变, 侧枝静脉循环形成,静脉曲张,腹水等。 间接征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是下腔静脉阻 塞的间接征象之一。
影像学表现
超声:易于观测肝静脉血流情况及肝实质内异常 成分,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对于BCS的诊断有 重要价值。 CT、MR(尤其是CTA、MRA):可以发现肝静 脉、下腔静脉受压或闭塞。 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的方法,可 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长度、类型、范围以及 病变两端下腔静脉的压力梯度,同时对治疗具有 指导意义。 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可显示肝静脉有无阻塞。
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
读书报告
总论
布加综合征(Buddy-Chiari Syndrome)是一类由 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 上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肝静脉回流障碍 的临床综合征。 它不是一类肝实质的原发病变,而是肝静脉血液 回流部分或完全受阻所致的结果。 肝静脉回流受阻肝窦压力增高门静脉压力增 高、肝淤血、肝脏血流灌注减少。而肝淤血可导 致肝细胞功能受损,逐渐发展成为肝细胞坏死、 肝纤维化、肝硬化。
布-加氏综合征

五、相关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如利尿、 抗凝、容栓等方法,国外报道,两年生存率 为50%;外科治疗损伤性大、并发症多、术 后死亡率高(20%-40%)和复发率高。目 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介入治疗为BCS的首选 方法,与其相关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种:
相关治疗
1、经皮激光血管成形术 2、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 3、外科性介入治疗
三、影像学诊断与实验室检查
超声是诊断BCS的首选方法,但其对下腔
静脉膜性病变及肝外侧支循环情况显示欠佳, 血管造影是诊断BCS的“金标准”。肝活 检可明确肝淤血、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改变, 对于BCS 的确诊有一定意义。
影像学诊断与实验室检查
1、、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
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相关解剖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右心 房段,即肝上段与肝后段交界处,是下腔 静脉膜性阻塞的好发部位。下腔静脉进入 右心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角度,即向左 向前弯曲,此角度为135°-160°。
第二节 临床概述
一、发病与病因 1845年,Budd最早描述肝静脉血栓形成而 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症状;1899年, Chiari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 1.肝静脉阻塞及原因 主要由摄入肝细胞毒素所造成。 2.大肝静脉阻塞及病因 骨髓异常增生症、抗磷脂综合征、肿瘤等。
Budd-Chiari综合征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介入中心
第一节 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相关解剖
肝脏的血管包括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入肝血 管包括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出肝血管主要是 肝静脉系;肝左、中、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此处为第二肝门;出肝静脉可以分为上、下两 组,上组肝静脉即通常所讲的肝左、中、右静 脉;下组肝静脉的主干称为副肝静脉,临床上 称此处为第三肝门。
布加综合症治疗指南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指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最初定义为由肝静脉堵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堵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集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的堵塞。
BCS 分型:目前比较公认的分型为肝静脉堵塞型,下腔静脉堵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造成堵塞的缘由为肝静脉或/和下腔静脉隔膜或节段性闭塞。
我国于20 世纪60 年月开头有BCS 的病例报道;90 年月后,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国内大组病例〔大于100 例〕报道不断增多,国内各省市均有发病,但在黄淮流域较为多见,已成为常见病。
国内外众多文献报告布-加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精准病因至今仍不明确BCS 的治疗经受了由外科手术向介入治疗转变的过程,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BCS 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标准介入治疗方法,削减并发症和统一疗效评价标准,经相关专家屡次争论,达成以下共识,期望对BCS 的介入治疗起到标准和指导作用。
本共识中所指BCS 为原发性BCS。
因本共识是相关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阅历和现有的文献报道制定,尚缺乏严格按循证医学要求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观看结果资料的支持。
因此,待相关的临床资料完善后,将进一步完善修订。
本共识包括术前诊断、介入治疗和术后处理三局部。
术前诊断一、临床主要表现1.肝静脉堵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黄疸,肝脾肿大, 顽固性腹水,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的病症和体征,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肝炎后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肾炎等。
2.下腔静脉堵塞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冷静,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或难愈性溃疡,已排解单侧或双侧髂静脉堵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躯干消灭纵行走向、粗大的静脉曲张为下腔静脉堵塞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https://img.taocdn.com/s3/m/a177f92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4.png)
[指南]布加氏综合征布加氏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布加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
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先天性大血管畸形;高凝和高粘状态;毒素;腔内非血栓性阻塞;外源性压迫;血管壁病变;横膈因素;腹部创伤等。
布加氏综合征又称巴德-吉亚里综合症,是由于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以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微主要特征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这是一种血管源性疾病。
布加氏征是一种罕见疑难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易被误诊误治,因其临床症状及其转归酷似肝炎后肝硬化,故有人称该病是肝炎的“姐妹”病。
肝炎是由病毒感染侵及肝脏,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则是肝脏和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肝内瘀血肿胀,造成肝细胞损害,需要依靠介入或手术解除静脉血回流受阻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布加氏综合征具有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肝脏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的特点。
患病后,由于肝脏和下腔静脉压力均升高,可比正常高出2倍。
故诊断要点为:“一黑”——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二大”——肝、脾瘀血性肿大,“三曲张”——胸腹壁静脉、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二多”——中青年发病多、男性发病多。
肝脏超声检查是无创伤且能最早、最快发现本病的方法,故称为“前哨检查”。
下腔静脉造影既能明确诊断,又能分清类型,且能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良好依据,故称其为“黄金检查标准”。
【症状】临床表现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状况。
轻度阻塞可无明确的症状或为原发病变的症状所掩盖;一旦完全阻塞,症状和体征可很典型。
下腔静脉下段的阻塞所引起的征状,主要是下腔静脉高压状态:下肢静脉郁滞;两下肢以至阴囊明显肿胀,每于行走、运动后加剧,平卧休息后减轻。
布-加综合征

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B型) 适应证 肝后段下腔静脉长段阻塞伴
肝静脉阻塞,而全身情况尚可, 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
脾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B型)
治疗
肠系膜上-颈内静脉转流术(B型)
治疗
门体分流术(C型) 肝移植(晚期)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布加综合征与肝硬化的鉴别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有长期、慢性肝炎病史,
体检可见肝掌、蜘蛛痣,肝功检查转氨酶升 高,肝炎病毒血清检查阳性。超声检查有助 于诊断:肝静脉管径正常或细小; BCS肝静脉之间多有交通支形成和增多(特 征性间接征象)
手术适应征
1、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病人,经积
极内科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者 2、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者 3、恶性肿瘤引起,并可能切除原发病灶, 保存或重建下腔静脉者
此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男பைடு நூலகம்多于女性 发病大多缓慢,偶有急性发病者
症状体征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
程度、数量、时间、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和 代偿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肝静脉阻塞时
① 食欲不振-(常被误诊为慢性胃炎);恶心、呕
吐(常见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 ② 腹水-为漏出液,早期利尿剂有效,病程延长, 效果变差;重者腹水量可以多达2000ml以上,从 而被称之为顽固性腹水。大量腹水病人多合并胸 腔积液存在(与低蛋白有关)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 食管静脉曲张 胆汁反流性胃炎
【辅助检查】 B超: 肝脏增大。尾状叶增大 。 中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变窄,
肝内交通支形成 肝脏声像改变,符合:布加综合征 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 脾大 腹腔积液
布加综合征

其他因素
1)非血栓性阻塞: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肿瘤,外伤及介 入性检查损伤或异物等。 2)外压性因素:肝脏肿瘤,脓肿,血肿,囊肿,肝结 核,肝梅毒,树胶样肿,腹膜后肿瘤等压迫肝静脉或肝 段下腔静脉,亦可引起BCS。 3)罕见因素:某些胶原性疾病,化学,放射性损伤, 过敏性血管炎,特发性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白塞综 合征等。
• ★遗传因素、CO、NO和FⅤ Leiden的突变等,参与了
B-CS的发病。
布加综合症病因
目前BCS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
血栓形成学说
隔膜形成学说
其他因素
血栓形成学说
大量临床资料说明,本病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如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各种疾病产
生的内毒素及外源性毒素(如含生物碱的植物及重金属) 中毒,妊娠晚期或围生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以及胃肠
腹壁静脉曲张
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肝静脉阻塞型: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腹胀、腹水 • 肝、脾肿大 • 黄疸 • 腹壁浅静脉曲张 • 消化道出血、肝昏迷 下腔静脉阻塞型: • 乏力、气喘、心悸 • 双下肢水肿 • 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 沉着、溃疡 • 腹壁浅静脉曲张 • 肝、脾肿大
B-CS部分临床表现
Budd-Chiari Syndrome 布加综合征
罗淼
定义
布加氏综合征 :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
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
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 征候群。
肝脏解剖
第一肝门:肝脏面横沟内门静脉、肝静脉、胆总管各自分出向左右侧的支干,再进入肝实质 第二肝门: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第三肝门:尾状叶数支肝短静脉直接汇入下腔静脉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Lldd一Chiari syndroYne)是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征。
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大血管畸形;②高凝和高粘状态;③毒素;④腔内非血栓性阻塞;⑤外源性压迫;⑥血管壁病变;⑦横膈因素;⑧腹部创伤等。
症状1.本病以20~40岁之间的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
发病的早晚与是否参加重体力劳动及其时间多寡有关。
2.单纯的肝静脉阻塞者,以门静脉高压症状为主,合并下腔静脉阻塞者,则同时存在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如腹水、肝脾肿大、阴囊阴唇肿、食道静脉曲张等。
3.由于下腔静脉阻塞引起双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严重者,双下肢皮肤呈树皮样改变。
4.侧枝循环建立,胸、腹壁及腰背部静脉扩张、扭曲,以部分代偿下腔静脉的回流。
5.晚期病人由于腹水严重,为减轻症状而反复腹腔穿刺行腹腔减压,蛋白不断丢失,加上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形成骨瘦如柴,腹大如鼓,最后病人常死于严重营养不良、感染、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
临床诊断【诊断要点】1.有门静脉高压表现并伴有胸、腹壁,特别是腰背部及双下肢静脉曲张或肿胀者,应高度怀疑为布加综氏合征。
2.B超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可在健康检查时发现早期布加氏综合征。
3.CT和MRI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尤其是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可明显地看到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内的情况,准确率比较高。
4.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的方法,可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长度、类型、范围以及病变两端下腔静脉的压力梯度,同时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可显示肝静脉有无阻塞。
6.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可否经肠系膜静脉施行减压术。
脾门静脉造影亦有助于了解门腔,尤其是脾静脉状况。
7.肝硬化右心衰竭、结核性腹膜炎和癌肿引起的腹水为本病主要需鉴别的疾病。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百科名片布-加综合征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引起,阻塞可发生于从小肝静脉(Hepatic veins,HV)至肝后段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入右心房口处的任何部位,但要除外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及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 obstruction syndrome,SOS)。
西医学名:布-加综合征英文名称:Budd-Chiari syndrome,BCS所属科内科 - 消化内科主要症状:下肢浅静脉曲张,慢性溃疡,,活动后足踝部肿胀,等主要病因:尚有争议多发群20—40岁,男女之比为1.2/1到2/1室:发病部位:肝脏体:目录疾病历史1842年Lambron首次报道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所致肝淤血和门脉高压的病例,1845年英国内科医生George Budd在其著作《On Disease of the Liver》第一版中描述了2例因肝脓肿引发的肝静脉内膜炎所致肝静脉血栓的病例,1898年奥地利病理学家Hans Chiari结合George Budd的病例系统总结了肝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且发现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由感染引起肝静脉内膜炎后导致肝静脉血栓形成。
此后陆续又有类似的病例报道,但命名尚不统一,直至1946年Budd-Chiari syndrome,Chiari syndrome的命名方式才出现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Budd-Chiari syndrome的含义已从单纯肝静脉血栓性阻塞的狭义概念扩展为泛指肝静脉流出道(从肝小叶静脉到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任何部位、任何性质的阻塞。
[1-2]流行病学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为1/2,500,000每年。
目前我国见诸于文献报道的病例已逾5000多例,但具体发病率不详,有学者报道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0065%,男女之比为1.2/1到2/1,年龄2.5---75岁,以20—40岁最为多,见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