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小静脉闭塞症影像学表现 胡德尧
肝小静脉闭塞病MRI诊断(附2例报告并复习文献)

胡 劲松 , 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2 . 绍 兴 市第 六 人 民 医 院 , 浙江 绍兴 3 1 2 0 0 0 )
H U j 一 S O n g , X 1 A R u i — m i n g , Z HU G u o - f a n g 2
MRI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s ma l l h e p a t i c v e n o - o c c l u s i v e d i s e a s e ( r e p o r t o f 2 c a s e s a n d r e v i e w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
现有 一 定 特 征 , 结 合 口服 “ 土三七” 病史 、 相关 临床 表 现 、 实验室检查 , 可 作 出肝 小 静 脉 闭 塞 病 的 诊 断 。
【 关键词】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 磁 共 振 成 像
【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7 5 ; R 4 4 5 . 2 【 文 献标 识 码 】 B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1 0 6 2 ( 2 0 1 4 ) 0 1 一 o 0 5 3 — 0 3
中 国临 床 医 学 影 像 杂 志 2 0 1 4年 第 2 5卷 第 1 期 J C h i n C l i n Me d I ma g i n g , 2 0 1 4 , V o 1 . 2 5 , N o . 1
・ 5 3・
肝小静脉 闭塞病 MRI 诊断 ( 附 2例报告并复 习文献 )
肝 小静 脉闭 塞病 ( v e n o — o c c l u s i v e d i s e a s e , V O D) 是 一 类 由于 肝 中 央 静 脉 非 血 栓 性 狭 窄 而 导 致 的肝 脏 血 循 环 障 碍 , 伴 有以肝细 胞肿胀 、 网织 纤 维 及 胶 原 纤 维 增 生 、 静 脉 内膜 增 厚 为特征的肝血管性病变_ 】 I 。 笔 者 搜 集 2例 肝 小 静 脉 闭塞 病 患 者 的 MR I 表 现进行分析 , 并 复 习相 关 文 献 , 以提高对本病 的 诊 断 及鉴 别 诊 断水 平 。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病中诊断意义

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在肝小静脉闭塞病中诊断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患者诊断中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研究人员录入62名,我院中确诊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医务人员针对患者进行病情分析,选择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方案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诊断准确度。
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更高,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
结论:进行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方案应用于其中,均能够获得良好的诊断价值,而相较于CT诊断来说,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医务人员可酌情应用。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病;增强CT;MRI影像学诊断;预后恢复;病情判断;肝小静脉闭塞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在发病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掌以及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针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螺旋CT与磁共振检查都属于有效检测方式,而采用影像学检查方式,针对肝小静脉闭塞病的检查准确率约为90%左右,实际效果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
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针对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将多层螺旋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患者诊断中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研究人员录入62名,我院中确诊的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医务人员针对患者进行病情分析,诊断方式分别选择增强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本次研究中肝癌患者男性32名和女性30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为44~88岁,患者年龄均值为61.2±5.6岁患者基本资料完整,经由研究人员对年龄与性别等指标进行评估后,确定所有患者可比性良好(P>0.05)。
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对比研究

c s s a r v r e l w s o s r e .Th e a i r e y r ss i e id x ( a e e e s d f o wa b e v d e h p tca t r e it n e v HARD wa i n f a ty ee a e n e c a in . ssg i c n l lv t d i a h p t t i e
A o pa a i es u y o lr s un n a n tc r s na ei gi n d a n i fh pa i e o o cusv s a e cm r tv t d f ut a o d a d m g e i e o nc ma ng i i g oss o e tc v n - c l i edie s zH AN G l hua Gel —
化 , 不均匀 分 布 , 叶 、 呈 肝 段静 脉 腔 内对 比剂 充 盈 不 良, 延迟 期仍 可见 其 管壁 周 围 区域 及 肝周 缘 实 质 内 对 比剂 积聚 。其 余 3例 误 诊 为 脂 肪 肝 , 2例 误 诊 为 肝 硬化 , 1例误 诊为 布一 氏综 合症 ( 4 ) 加 图 ~6 。
5 Hz 常 规 观 察 测 量 肝 大 小 、 膜 、 部 回 声 、 M 。 包 内 肝 静 脉 、 静脉及 肝后段 下腔 静脉 内径 、 态 、 壁 、 门 形 管 血
患者 的二维 及彩 色多普 勒超 声及 MRI 图像 特点 , 以
期 进 一 步 了 解 该 病 的 影 像 学 特 征 , 该 病 的 临 床 诊 为 断 提 供 更 多依 据 。
作 者 简介 : 亘 华 ( 9 2)男 , 科 , 治 医师 , 要 从 事 各 种 常 张 1 7一 , 本 主 主 见 心 血管 、 部 、 表 脏 器 及 妇产 科 各种 疾病 的超 声 诊 断 工 作 腹 浅
【读片时间】第1788期:肝小静脉闭塞症

【读片时间】第1788期:肝小静脉闭塞症肝小静脉闭塞症病史女性,45岁。
腹胀、纳差1个多月,临床印象腹腔积液待查。
ABCDEF【影像学检查】A.CT平扫肝脏肿胀混浊,周缘少许液体密度,未见占位病灶,肝内胆管无扩张;B.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内有纤细的短线状小血管显影,肝实质未见强化;C.D.门静脉期肝内血管显影明显增多增粗,肝门周围实质内可见散在小片状轻微强化;E.F.平衡期强化的斑片状影扩大融合沿肝静脉和门静脉分布,其间仍见点状高密度血管影【最后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症。
【诊断要点】肝小静脉闭塞症(venous occlusive disease,VOD) 1945年首次报道,病理基础是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的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肝脏中央小静脉和小叶下静脉内皮损伤,内膜肿胀、增厚和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小静脉管腔闭塞。
目前认为引起VOD的病因包括:①造血干细胞移植。
②化疗和放疗。
③肝移植。
④食用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的含吡咯烷碱的野生植物或草药(如野百合、千里光、猪屎豆、土三七等中草药)。
1.临床表现:1)以黄疸、肝肿大、顽固性腹腔积液为主;可有上腹痛、体重增加。
2)腹腔积液为漏出液,血清腹腔积液蛋白梯度>11 g/L;血小板减少。
早期肝功能损害较轻,晚期可发生肝衰竭。
2.实验室检查:可有ALT和TBIL升高,血清ALB降低,ALP升高,PT延长等。
3.B型超声:提示肝静脉及分支内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病程较长者可出现类似肝硬化表现。
4.CT表现:1)CT平扫肝内近肝门部显示不均匀略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腹腔积液。
2)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内小动脉血管显影,平扫肝内低密度区呈低灌注状态。
3)门脉期低密度区呈斑片状或地图样明显强化,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显示清楚。
4)平衡期强化范围扩大,程度下降,沿肝静脉、门静脉分布,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
【分析思路】诊断依据:1.本例CT平扫肝内未见斑片状不均匀低密度影,肝脏有肿胀饱满感。
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诊断价值

肝小静脉闭塞病的CT诊断价值目的:探究CT影像在肝小靜脉闭塞病(HVOD)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例HVOD 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HVOD确诊患者,由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7例)和临床诊断(11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T扫描和超声检查。
分析CT影像对HVOD 进行诊断。
结果:在CT图像上,全部患者中15例平扫时显示肝脏肿大饱满,3例肝脏大小正常,但呈可见肝裂增宽;1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腹水;6例呈地图状不均匀降低。
动脉期肝实质轻度强化,可见少许迂曲的肝动脉显影;肝脏出现地图状强化5例,与平扫相比未出现异常强化改变13例。
12例门脉期及平衡期肝脏呈明显地图状强化,肝静脉未显影,6例下腔静脉受压变扁;11例显示以右肝病变为主,呈地图状增强低灌注区,而左肝外、叶尾状叶病变区较弱。
动脉晚期及门脉晚期13例显示肝脏呈明显不均匀地图状强化,肝内静脉未见显示。
结论:CT检查对HVOD可明确显示相关血管改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CT影像;诊断价值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由Mcfarlane于1945 年首先报道,于1954年由Bras和Jellife最早作为一类肝窦闭塞特征的疾病的诊断[1,2]。
是指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的内皮肿胀或者纤维化,从而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导致肝内窦后性门脉高压[3]。
在我国,误服含PAs的中草药导致发病者占大多数,常见的有野百合、“土三七”、千里光等。
此疾病罕见,同时文献报道甚少,与布-加式综合征(B-CS)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误诊率和死亡率均较高[4]。
因此,为提高HVO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尽量降低误诊率和死亡率,本文选取2006年12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HVOD 患者18例,均进行增强CT及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超声检查,旨在探讨CT检查对HVOD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肝小静脉闭塞症临床

肝小静脉闭塞症临床探析【摘要】目的对肝小静脉闭塞情况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至2012年所收治的10例因服用“土三七”而导致出现肝小静脉闭塞的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表现、肝脏ct扫描、病理穿刺结果以及血清学报告等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水,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面出现了肝肿大还有肝功能损害的现象。
血清学检查结果如下: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为4例、1例患者呈现cmvlgm阳性;b超检查如下:患者的肝静脉不能清楚显示、肝段下腔静脉外形出现变形,变细但是没有明显栓塞物;病理学表现如下:肝窦出现淤血扩张现象、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与坏死、小叶中央静脉内皮出现了水肿以及纤维增生现象。
使用抗凝或者活血化瘀手段进行治疗的患者,有效率为80%。
结论对于肝小静脉闭塞来说土三七是一个重要的诱病因素,影响以及病理检查都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的时间能够尽早还有通过抗凝活血治疗,能够对预后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土三七肝小静脉闭塞症,也称为hvod,指的是患者的肝小叶中央静脉还有小叶下静脉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损伤,导致患者管腔变得狭窄或者出现闭塞,因此出现的肝内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状[1]。
在临床上面的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腹水以及肝区疼痛等。
国外对于这类疾病的研究比较多,随着我国相关患者的增多,对此也开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是在骨髓移植患者身上出现的几率较大。
我国肝小静脉闭塞患者除了因为骨髓移植之外,还有因为中草药土三七所引起的也开始呈现逐年上增的趋势。
选自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内科2010~2012年收治的因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症患者共10例,对其一般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0年至2012年所收治的10例因服用“土三七”而导致出现肝小静脉闭塞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
年龄最大的为68岁,年龄最小的为21岁。
1.2 研究方法对这10例患者,以回顾性的方法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b超以及病理穿刺结果进行分析。
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价值比较

螺旋 CT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价值比较摘要:目的:探析在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中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应用效果。
方法:时间节点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间,抽取68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研究,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在病例确诊前,均开展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螺旋CT 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
结果:病理检查确诊为肝小静脉闭塞病者50例;螺旋CT检出36例,确诊33例;核磁共振成像检出42例,确诊40例;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检出49例,确诊48例。
诊断符合度、特异度、灵敏度相比,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明显高于单独检查(P<0.05)。
经检查发现,肝小静脉闭塞病会出现以下影像学表现,即胆囊壁出现水肿、增厚,肝脏门静脉周围出现水肿、小肠管壁出现增厚,食管静脉出现曲张。
结论: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时,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且特异度与灵敏度均较高,值得积极实施并大力推广。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病;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肝小静脉闭塞病出现后患者会出现黄疸、右上腹疼痛、肝掌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会产生严重影响[1]。
因此,尽早诊治非常有必要。
在肝小静脉闭塞病检查诊断中,以往主要应用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其可以及时了解病灶情况,应用广泛性较高,且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特别是经实践表明将以上两种检查方式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能为临床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2]。
本文取68例疑似患者,探析在肝小静脉闭塞病诊断中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节点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间,抽取68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进行研究,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在病例确诊前,均开展螺旋CT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
肝小静脉闭塞症影像学表现

肝小静脉闭塞症影像学表现摘要:肝小静脉闭塞症作为造血干细胞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肝大、腹水,临床上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本文主要对肝小静脉闭塞症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
关键词:肝小静脉闭塞症;超声检查;CT表现;MRI表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focclusive disease,VOD)又称肝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服用含有吡咯生物碱的植物、放疗等原因导致的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小静脉内膜炎和纤维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广泛闭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脱落、纤维化的一种肝脏血管疾病。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没有很好的办法,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该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患者发病前多有胃肠道、呼吸道和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为腹痛、肝大、腹水等,目前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
肝小静脉闭塞症的主要病因:1、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时造成的影响:移植前应用大剂量细胞毒性药物及放疗进行预处理,导致肝功能受影响,药物中的环磷酰胺、白消安、达卡巴嗪等与VOD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2、放疗:一次性大剂量全身放疗相对分次全身放疗,可增加VOD的发生概率。
3、服用含有吡咯生物碱的植物:吡咯烷生物碱在肝内脱氢形成一个或多个高反应中心的吡咯样衍生物,该衍生物与亲核组织结构起反应后者具有烷化剂作用,可损伤血管内皮和肝细胞。
我国包括“土三七(菊三七)”在内的几十种中药均含有此类生物碱,过量服用该药物可导致肝细胞的损伤。
肝小静脉闭塞症的主要病理表现:1、大体标本:可见肝脏质硬,无硬化结节,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主干及分支内膜光滑,管腔内无阻塞,门脉内可有或无血栓物堵塞,剖面可见游血、出血。
2、光镜:以肝腺泡Ⅲ区为主的肝窦内皮细胞肿胀、损伤、脱落,肝窦显著扩张充血:肝实质细胞不同程度肿胀、坏死,肝内小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无纤维化表现或可见汇管区轻度纤维增生肝小静脉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纳差、乏力、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慢性期患者可缺少部分典型表现,或仅表现为顽固性腹水和门静脉髙压相关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