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设计题目: 汽车自动变速器动力传动设计

及运动分析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年级 2007级机制学生姓名谌利学号2007111426 指导教师徐元职称副教授设计地点重庆工商大学日期2011 年 4 月 5 日

目录

言 ..................................................................... ............... 2 一、自动变速

器 ....................................................................

2 1.自动变速器的组成、发展及应

用 (2)

1.1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

成 ....................................................................

2

1.2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概

况 ....................................................................

3 2.自动变速器的几种形式及原理、优缺点概述 (4)

2.1 AT—液力自动变速

器 ......................................................................

4

2.2 手自一体变速

器 ..................................................................... (4)

2.3 CVT—无级自动变速

器 ....................................................................

5

2.4 DSG—双离合自动变速

器 (6)

3 .普通斜齿轮式自动变速器设计各文献的简述 (7)

3.1 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示意图及传动原

理 (8)

3.2四速普通斜齿轮自动变速器各档位的传动路

线 ............................ 8 二、软件应用简

介 (10)

1.CATIA ................................................................ ................ 10 三、自动变速器相关的问题研

究 ...................................... 11 参考文

献 ..................................................................... (11)

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车型的多样化、操纵系统自动化、个性化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而变速器设计是汽车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用来改变发动机传到驱动轮上的转矩和转速,因此它的性能影响到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对轿车而言,其设计意义更为明显。在对汽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车辆的舒适性也是评价汽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变速器的设计如果不合理,将会使汽车的舒适性下降,使汽车的运行噪声增大。本设计针对乘用车变速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设计基于雅阁变速器,结合机械变速器的设计方法,深入研究了变速器传动比的计算,挡数的分配,齿轮参数的计算,轴及轴承的选择等,从而使乘用车的舒适性和动力性有进一步的的提高。

一、自动变速器

1.自动变速器的组成、发展及应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兴起,从数量上已成为汽车大国。世界各国汽车公司都争先恐后地涌入我国,有原来向中国出口汽车,转为在中国国内合作生产汽车,并带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其中汽车自动变速器就成为典型的汽车新技术。AMT是一种经济型的自动变速器,与AT相比,AMT更适合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国内采用AMT自动变速技术既可以保留原有的手动变速器生产线,又可大大节省用

[1][2][3]于重建专业生产线及设备的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对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阐述,了解到自动变速器主要组成机构的一个发展历程及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成和应用。

1.1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成

自动变速器的厂牌型号很多,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也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组成基本相同,都是由液力变矩器和齿轮式自动变速器组合起来的。常见的组成部分有

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制动器、油泵、滤清器、管道、控制阀体、速度调压器等,按照这些部件的功能,可将它们分成液力变矩器、变速齿轮机构、供油系统、自动换挡控制系统和换挡操纵机构等五大部分。

1.2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概况

自动变速汽车对于使用者的意义, 已从最初的操纵方便扩展到今天的节能、

环保、舒适、安全与方便并重。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传动、电子及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各种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器按其技术特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液力自动变速器, 即 AT;第二类包括AMT 和DCT;第三类是无级变速器,即CVT。在分析三类自动变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

趋势。 , AT 技术发展现状

AT 的优点在于动力换挡(换挡时间短、冲击小)、起步平稳、对转矩变化的

适应能力强,其不足之处是传动效率偏低。AT近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提高性能(燃

油经济性和整车动力性)、传动效率和换挡品质上。

[4]文献在提高性能方面提出:多挡化是当前各大汽车和自动变速器公司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 4 挡和 5 挡变速器正逐步为6 挡和7 挡乃至更多挡位的变速器所取代,扩大速比范围的同时亦减少了各相邻前进挡位之间的速比级差,因此, 多挡化在增大转矩容量的同时,亦增加了发动机在经济工况下运行的机会。除多挡化以外, 变速器的轻量化和紧凑化结构设计也是提高传动效率、进一步提高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的关键。

, AMT 和DCT 技术发展现状

在手动机械变速箱基础上实现起步、换挡自动化操纵的AMT, 由于结构简单、可直接使用手动变速箱的生产设备(成本低)、传动效率高。由动力中断换挡而产生的冲击,使传统AMT 的换挡品质不及AT, 因此,缩短动力中断时间并减少换挡冲击是提高AMT 换挡品质的关键。在动力传动系统结构改进方面, 在AMT 变速箱内

输入轴与中间轴之间增加了一个多片湿式换挡离合器,以提供换挡过程中转矩辅助传递旁路,通过转矩辅助机构实现换挡过程的转矩和转速控制, 因此, 换挡更为平顺、换挡时间更短, 同时还保留了传统AMT 结构紧凑、成本低的优点。在执行机构改进与优化方面,采用一种可线性移动的具有强磁力密度的拨叉轴直接驱动动器,代替液压或电机差动器, 在简化结构的同时,取消了差动器的机械传动部分,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及关断状态零功率消耗的潜力。

, 自动变速器主要组成机构的发展过程

液力变矩器:液力耦合器, 液力变矩器,带锁子离合器的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二档行星齿轮机构,三档行星齿轮机构,四档行星齿轮机构;操纵方式:手动操纵,液力操纵,电离控制液力操纵。

2.自动变速器的几种形式及原理、优缺点概述

[5][6][7][8]文献通过图片及文字注解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示出自动变速器的几种不同形式、组成部件及原理。

2.1 AT—液力自动变速器

图2.1 AT—液力自动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是通过液力变矩器以及行星齿轮来传动发动机的动力,传动效率低,经济性较差。同时行星齿轮结构复杂维修成本较高。相对于手动变速器来说自动变速器能让开车变得简单方便,易于新手上路。

特点:自动变速器,利用行星齿轮机构进行变速,它能根据油门踏板程度和车速变化,自动地进行变速。而驾驶者只需要操纵加速踏板控制车速即可。

优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自动变速器具有操作容易、驾驶舒适、能减少驾驶者疲劳的优点,已成为现代轿车配置的一种发展方向。装有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能根据路面状况自动变速变矩,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挡搞得手忙脚乱。

缺点:传动效率低,经济性不好;结构复杂,维修成本高。 2.2 手自一体变速器

手自一体变速器其实就是在手动变速器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变速操纵系统而组成,因此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档位越多操控也就越精确,燃油经济性也更好。不过手自一体

变速器同样存在成本的问题,该类车型售价往往较高,日后的维护保养费用也比一般车型要多。

图2.2 自一体变速器

特点:手自一体变速器,驾驶者可以结合路况及驾驶需要随时加减档,使驾驶感受得以提升。

优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燃油经济性好。

缺点:价格较高,后续维修保养费用较高。

2.3 CVT—无级自动变速器

图2.3 无极变速器

CVT采用传送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互配合来传递发动机的动力,代表的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方向。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传统自动变速器换挡时会出现的顿挫感,加速连续性更好,燃油经济性也更高。

特点:无级变速器系统是由两组变速轮盘和一条传动带组成的,要比传动自动变速器结构简单,体积更小。另外,它可以自由改变传动比,从而实现全程无级变速,使汽车的车速变速平稳,没有传统变速器换档时那种“顿”的感觉。

优点:驾驶平顺性、加速性、经济性以及排放都较好。CVT最大优点就是无级控制输出的速比,在行驶中达到行云流水的感觉,没有换档的感觉,加速也会比自动变速器快。由于行驶中减少了转速的不必要波动,对省油也大有好处。

缺点:技术还不完善;价格较高,维修成本较高。 2.4 DSG—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图2.4 双离合变速器

DSG双离合变速器的系统主要由两组离合器片集合而成的双离合器装置,一个由实心轴及其外套筒组合而成的双传动轴机构,以及控制单数和双数档位的两组齿轮。在整个换档过程中,总是保持有一组齿轮在输出动力,不会出现动力传递的间断,也就保证了加速的连续性和换挡过程中不会出现顿挫感。这款变速器集合了手动挡的操控性和经济性以及自动挡的便利性,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变速器。

特点:操控系统指挥换档齿轮在比当前运动档位高一级的档位上“待命”,随时进入工作状态,以实现快速换档,使得整个换档过程仅仅在百分之几秒内即顺利完成。

优点:加速连续性非常好,没有换挡的顿挫感。DSG双离合变速器以快速换档保证了精准的动力传输,使驾驶既有运动特性又具备便捷舒适性,更重要的是油耗更低,各方面的性能都超过了传统自动变速箱。

缺点:刚刚进入国内市场,使用中的效果有待检验。 3 .普通斜齿轮式自动变速器设计各文献的简述

[2][3]文献指出本田B7XA自动变速器主要是与早期的本田雅阁1998-2002年

3.0L的V6发动机配合使用。B7XA自动变速器为一款电子液压混合控制式的,并采用普通斜齿轮式的齿轮变速机构的自动变速器。通过其内部的齿轮变速机构与换挡执行机构的有机组合,该变速器可以实现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档。

该自动变速器主要由定轴式齿轮变速传动机构、液压控制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改装置与发动机曲轴成直线排列,其主要特点如下:

1) 采用定轴式齿轮变速传动机构,而日产、丰田及大多数欧美汽车自动变速器采

用的是行星齿轮变速传动机构。

固顶轴式自动变速器采用普通外齿合齿轮,各相对齿轮都是固顶齿合,但动力2)

传动与否取决于相对应离合器是否齿合。

3)固顶轴式变速器多由三条平行轴构成,变速器的总长度较小,故一般都用在前轮驱动的轿车上。固顶轴式变速器的操作组件只有多片式离合器和单向离合器,没有制动器;操作件的数目较少,结构更紧凑。

4)除液压控制系统外,还增设有电子控制系统,是车辆在各种道路条件下均有平顺的驾驶操纵性和最佳的档位选择。

3.1 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示意图及传动原理

图3.1 自动变速器动力传动示意图

3.2四速普通斜齿轮自动变速器各档位的传动路线

图3.2 1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1)1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输入轴/主轴主轴惰轮中间轴惰轮副轴惰轮 1档离合器 1档主动齿轮 1档从动齿轮中间轴主减速器主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差速器半轴

图3.3 2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2)2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输入轴/主轴主轴惰轮中间轴惰轮副轴惰轮 2档离合器 2档主动齿轮 2档从动齿轮中间轴主减速器主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差速器半轴

图3.4 3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3)3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输入轴/主轴 3档离合器 3档主动齿轮 3档从动齿轮中间轴主减速器主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差速器半轴

图3.5 4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4)4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输入轴/主轴 4档离合器 4档主动齿轮 4档从动齿轮结合套滑套/花键毂中间轴主减速器主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差速器半轴

图3.6 R档的动力传动路线图

5)R档的动力传动路线:输入轴/主轴 4档离合器 R档主动齿轮 R档从动齿轮结合套滑套/花键毂中间轴主减速器主动齿轮主减速器从动齿轮差速器半轴

[3][11]文献在体系和内容上,参考了国内现有的“汽车设计”教材类,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学时数安排,进行了精心编排和取舍,力

求使我们在掌握传统汽车设计方法的同时,了解新的汽车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汽车整车设计、底盘主要总成设计、数字车身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汽车现代设计方法的基础知识。文[11][12]献分别介绍了汽车传动系、行驶系、结构方案的选择。主要参数的确定、主要零部

[13][14][15][16]件的强度计算等。文献着重从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原理、参数、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我们的设计更科学、合理。

二、软件应用简介

1.CATIA

1.1 CATIA概述

CATIA(Computer Aided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pplication)软件

是法国达索公司于1975年推出的集CAD/CAM/CAE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软件,在国际、国内均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当今主流软件的佼佼者。CATIA软件起源于航空

工业,如今也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造船工业、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及消费品工业等行业中。尤其在汽车制造业中,CATIA软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产品设计标准,世界前20名的汽车企业有18家采用CATIA软件作为核心设计软件。CATIA 软件模块多、功能强,是当今任何一个软件无法比拟的。它的集成化技术覆盖所有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包括三维建模、零件装配、工业产品渲染、机构运动与仿真、工程分析、模具设计、NC加工、逆向工程、人体造型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和

支架造型设计等,能满足各行业、各类型企业的工业设计需求。CATIA在汽车、航空航天领域的统治地位不断增强。同时,CATIA也大量地进入了其他如摩托车、机车、通用机械、家电等行业。国际一些著名的公司如空中客车、波音等飞机制造公司,宝马、克莱斯勒等汽车制造公司都将CATIA作为他们的主流软件。国内10几

家大的飞机研究所和飞机制造厂选用了CATIA,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上海大众集团等10多家汽车制造厂都选用CATIA作为新车型的开发平台。

三、自动变速器相关的问题研究

对于本次设计的变速器来说,其特点是:较大的扭矩变化范围可以满足不同的工况要求,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使用和维修,价格低廉,而且采用结合套挂挡,可以使变速器挂挡平稳,噪声降低,轮齿不易损坏。在设计中采用了4+1档自动变速器,通过较大的变速器传动比变化范围,可以满足汽车在不同的工况下的要求,从而达到其经济性和动力性的要求;变速器挂档时用同步器,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是使汽车变速器操纵舒适度增加,齿轮传动更平稳。本着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在各部件的设计要求上都采用比较开放的标准,因此,安全系数不高,这一点是本次设计的不理想之处。

自动变速器的结构设计及分析对汽车设计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将直接汽车的输出功率、效率、扭矩和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汽车传动系的研究和探索,结合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可以总结出以后研究的具体内容:

1、继续学习深化自动变速器相关知识,掌握现代分析方法。

2、再次对自动变速器的进行优化设计,模拟装配并通过CAE分析软件分析以获得传动效率更好的传动装置。

参考文献

[1]胡光辉~仇雅利.汽车自动变速器原理与检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2]刘岩东.汽车自动变速器构造与原理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3] 田晋跃.车辆自动变速器的构造原理及设计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

社.2009.8

[4]现代汽车开发出6速自动变速器[J]. 汽车与配件,2009.2 [5]细川武志.汽车构造图册.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12. [6]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构造图册.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2.7. [7] 冯晋祥.吴际璋.自动变速器结构原理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罗新闻~霍志毅.汽车自动变速器机构原理彩色图解.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9]过学讯~邓亚东.汽车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8 [10]王望与.汽车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 [11]郑明国. 汽车变速器齿轮强度计算方法研究[J].汽车齿轮~2008.4 [12]赵建林.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分析及其传动比计算[J].青海大学学报~2009.2

[13]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向敬忠~宋欣~催思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

[15]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16]申永胜. 机械原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 [17]乔建军~王挺.CATIA V5.经典学习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 [18]郑建荣. ADAMS虚拟样机技术入门与提

高[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1.

机械设计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机械设计 摘要:机器是由机械装置和其它组件组成的。它是一种用来转换或传递能量的装置,例如:发动机、涡轮机、车辆、起重机、印刷机、洗衣机、照相机和摄影机等。许多原则和设计方法不但适用于机器的设计,也适用于非机器的设计。术语中的“机械装置设计”的含义要比“机械设计”的含义更为广泛一些,机械装置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在分析运动及设计结构时,要把产品外型以及以后的保养也要考虑在机械设计中。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以及其它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都需要机械设备,比如:开关、凸轮、阀门、船舶以及搅拌机等。 关键词:设计流程设计规则机械设计 设计流程 设计开始之前就要想到机器的实际性,现存的机器需要在耐用性、效率、重量、速度,或者成本上得到改善。新的机器必需具有以前机器所能执行的功能。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应该允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不要受到任何约束。即使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会在设计的早期,即在绘制图纸之前被改正掉。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阻断创新的思路。通常,还要提出几套设计方案,然后加以比较。很有可能在这个计划最后决定中,使用了某些不在计划之内的一些设想。 一般的当外型特点和组件部分的尺寸特点分析得透彻时,就可以全面的设计和分析。接着还要客观的分析机器性能的优越性,以及它的安全、重量、耐用性,并且竞争力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分析结果之内。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要优化它的比例和尺寸,同时也要保持与其它组成部分相协调。 也要选择原材料和处理原材料的方法。通过力学原理来分析和实现这些重要的特性,如那些静态反应的能量和摩擦力的最佳利用,像动力惯性、加速动力和能量;包括弹性材料的强度、应力和刚度等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流体润滑和驱动器的流体力学。设计的过程是重复和合作的过程,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进行,对设计者来说每个阶段都很重要。 最后,以图样为设计的标准,并建立将来的模型。如果它的测试是符合事先要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文献综述范本 (1)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实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融资到银行作为第三方介入的融资;从国内的贸易融资发展为国际间贸易融资;从传统的贸易融资到结构性贸易融资。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结构性贸易融资逐渐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是在巴塞尔协议中作为一个理论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稳定作为基础,其风险主要在于贸易背景是否真实以及双方的资信状况是否正常。而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利用组合的理论,通过结合传统的和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来降低整体业务的风险,来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双方逐渐壮大的需求。 Schwartz(1974)在报告中主要以贸易双方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贸易融资相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优点在于:首先,在还款来源稳定的情况下,贸易融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方式更经济,成本更低。其次,贸易是建立在双方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因此双方的资信状况都较好;最后,若在贸易融资中存在风险,那么其中一方可通过控制另一方的还款来源来降低风险。若是将资金提供方改为银行,那么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贸易融资。 巴塞尔协议是1988年首次订立的,推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使银行在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在1998年提出了新的资本协议,内容涉及面更广,专门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来处理信用风险。标准法也即是外部评级法,是由外部的较权威的评级公司来评级,内部评级是指由银行内部来对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行计量。由于我国较为权威的评级公司较少,且成本高,因此标准法较少使用,各银行都有其对客户的评级法。 Altman(1968)运用财务比率的方法,提出了可以差别是否为破产公司的模型,即多元z计分模型。该模型的数据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取舍,并运用多元判别法来分析已筛选出的变量,由此得出Z判别函数。再根据各个公司的变量值代入,得出Z值的大小,以此来判断是否为破产公司。Altman等人在1977年建立了ZETA信用风险模型,该模型可在公司即将破产前5年判别出是否将破产,准确度在70%以上。 Richard A.Daveni (1994)认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着优势。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去改变企业竞争的环境,从而建立短时间的竞争优势。针对如何建立竞争优势,他认为有七个点必须要做到:首先定位市场,提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预测,然后呈现完整的战略方案,再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竞争手段施行,以期达到股东满意度。他认为在取得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机械类外文文献

附:外文翻译 外文原文: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Mechanical design means the design of things and systems of a mechanical nature—machines, products, structures, devices, and instruments. For the most part mechanical design utilizes mathematics, the materials sciences, and the engineering-mechanics sciences. The total design process is of interest to us. How does it begin? Does the engineer simply sit down at his desk with a blank sheet of paper? And, as he jots down some ideas, what happens next? What factors influence or control the decisions which have to be made? Finally, then, how does this design process end?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 design begins when an engineer recognizes a need and decides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and phrasing it in so many words often constitute a highly creative act because the need may be only a vague discontent, a feeling of uneasiness, of a sensing that something is not right. The need is usually not evident at all. For example, the ne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a food-packaging machine may be indicated by the noise level, by the variations in package weight, and by slight but perceptible variations in the quality of the packaging or wrap. 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ement of the nee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blem. Which follows this statement? The problem is more specific. If the need is for cleaner air, the problem might be that of reducing the dust discharge from power-plant stacks, or reducing the quantity of irritants from automotive exhausts.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must include all th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hing that is to be designed. The specifications are the input and output quant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the thing must occupy and all the limitations on t hese quantities. We can regard the thing to be designed as something in a black box. In this case we must specify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the box together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The specifications define the cost, the number to be manufactured, the expected life, the range,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and the reliability. There are many implied specifications which result either from the designer'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or from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itsel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which are available, together with the facilities of a certain plant, constitute restrictions on a designer's freedom, and hence are a part of the implied specifications. A small plant, for instance, may not own cold-working machinery. Knowing this, the designer selects other metal-processing methods which can be performed in the plant. The labor skills available and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also constitute implied specifications. After the problem has been defined and a set of written and implied specifications has been obtained, the next step in design is the synthesis of an optimum solution. Now synthesis cannot take place without both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because the system under design must be analyz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erformance complies with the specifications. The design is an iterative process in which we proceed through several steps, evaluate the results, and then return to an earlier phase of the procedure. Thus we may synthesize several components of a system,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m, and return to synthesis to see what effect this has on the remaining parts of the system. Both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require that we construct or devise abstract models of the system which will admit some form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We call these models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体育文献综述-(1)

体育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体育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米光明 专业班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3级1班学号541314020113 院(系)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李展(讲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体育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

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影响手段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机械设计工艺夹具设计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1. 获得广泛的应用,1.1 1.2 选题意义 2.设计内容 2.1 主要设计内容 ……………………………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设计的方法及措施 3.1 可行性分析 ……………………………

3.2 方法及措施 …………………………… 4.预期设计成果 …………………………… 5.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本毕业设计的阶段划分与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第七学期第10~12周(2010.11.1~2010.11.19),查阅文献和撰写 第二阶段:第七学期第13 第三阶段:第八学期第1~ ……….; ……; ……….; ……….; ……….; 第六阶段:第八学期第10~12周(2011…..~2011…..),整理和撰写设计论文,形成终稿,送审、修改、并装订。

1. 获得广泛的应用,分子合成技术,……2.研究方向 2.1 2.1.1 机械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1] 蒋继红, 虞贤颖, 王效岳. 塑料成型模具典型结构图册 出版社, 2006. [2] 朱祖超. ARKKIO A. Determination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M]. 其他责任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责任. 文献题名[D]. 保存地: 保存单位, 年份.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机械类英文文献+翻译)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Machining Serope kalpakjian;Steven R.Schmid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0.9 MACHINABILITY The machinability of a material usu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four factors: 1、Surface finish and integrity of the machined part; 2、Tool life obtained; 3、Force and power requirements; 4、Chip control. Thus, good machinability good surface finish and integrity, long tool life, and low force And power requirements. As for chip control, long and thin (stringy) cured chips, if not broken up, can severely interfere with the cutting operation by becoming entangled in the cutting zone. Because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cutting operations,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that quantitatively define the machinability of a material. In manufacturing plants, tool life and surface roughnes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machinability. Although not used much any more, approximate machinability ratings are available in the example below. 20.9.1 Machinability Of Steels Because steel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ngineering materials (as noted in Chapter 5), their machinability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The machinability of steels has been mainly improved by adding lead and sulfur to obtain so-called free-machining steels. Resulfurized and Rephosphorized steels. Sulfur in steels forms manganese sulfide inclusions (second-phase particles), which act as stress raisers in the primary shear zone. As a result, the chips produced break up easily and are small; this improves machinability. The size, shape,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se inclusion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achinability. Elements such as tellurium and selenium, which are both chemically similar to sulfur, act as inclusion modifiers in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2214506.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文献综述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科技文献写作 学院:地质与勘察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资源07-1班 学号: 20071209205 姓名:徐果 教师:杨向荣 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一.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二.作用与意义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文献综述是表明作者在做该课题前对该课题的了解和学习程度,已经该课题相对之前的研究所存在的研究价值。 就好比你得出一个结论,你必然要提及你要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这个原因就可以大致的看为文献综述。 学术讲究严谨,所以有果则必有因。 三.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要点

课题名称:PE(400*600)颚式碎石机的设计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破碎机械通常可以分为6类,除了其中的锤式破碎机和辊式破碎机2类外,砂石场常见的破碎机械还有复摆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和立轴冲击式破碎机(VSI)等4类。 主要介绍下复摆颚式破碎机 复摆颚式破碎机是砂石场的初级破碎设备。以下主要从3个方面来分析国内外产品差异。 (一)产品的品种规格 复摆颚式破碎机以进料口的长度和宽度来标定机器的规格,国内制造商基本上按行业标准制造约8种规格粗碎系列产品。国际上主要制造商的产品有更多的规格。例如:美卓集团的诺德伯格公司,有C、VB和重型3个系列合计22种规格;特雷克斯集团的锡达公司有28种规格;爱斯太克集团的先锋公司有15种规格。 (二)产品的性能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处理能力和最大允许进料尺寸。同一规格的复摆颚式破碎机由于设计不同,其最大允许进料尺寸也不相同,我国参照采用原苏联标准,进料口宽度以固定齿板齿尖(齿底)与活动齿板齿底(齿尖)距离为计算标准,而国际上不少企业以固定齿板和活动齿板之间距离计算,由此,标明相同规格的产品,国内产品与国外企业的产品相比实际上往往小一个齿深的距离,大规格的破碎机齿深为60-100mm,因而国内产品的允许进料尺寸往往偏小50-80mm。 (三)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近20年来,针对复摆颚式破碎机运动方法的四连杆机械设计理论有很大进展。例如:破碎腔的双向啮角,短肘板大摆角,减少传动角与偏心距等,国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往往已采用这些经过验证的先进设计理论来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可靠性。我国国内制造商由于种种原因采用先进设计理论甚少,其主流产品几乎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定型的产品,采用耐磨材料,(如高锰钢)和重要配套件(如调心滚子轴承)等国产基础件,使用寿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阅读、选择、、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者用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状况综合叙述的情报。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的历史 (寻求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方法的分析(寻求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详尽地对当前的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使者方向,而且便于他人该课题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的结论,概括指出对该课题的意见,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的优点、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 ... ...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是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行之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认识”。教学模式力求教师的主导作用

机械类英文文献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c82214506.html, Physica A334(2004)243–254 https://www.360docs.net/doc/c82214506.html,/locate/physa 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in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 Takashi Nagatan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izuoka University,Hamamatsu432-8561,Japan Received28October2003 Abstract We present the dynamical model of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 composed of M parallel and u series machines.We extend the single-series production line model to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We study the e ect of the multiple lines on the dynamical behavior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We apply the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multiple lines. The linear stability criterion is derived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 with the multiple lines.It is shown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multiple lines is more unstable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line.The phase diagram(region map)is given for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The nonlinear instability and dynamical transi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mputer simula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dynamical transitions occur between the stable and oscillatory productions. c 2003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PACS:05.90.+m;89.90.+m;89.40.+k Keywords:Production process;Instability;Dynamical transition;Transportation;Multiple lines 1.Introduction Concepts from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nonlinear dynamics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discovering and explaining dynamical phenomena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1–5]. Many of these phenomena are based on mechanisms such as delayed adaptation to changing conditions and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The delayed adaptation is relevant for production systems as well[6–10].Mathematicians,physicists,tra c sci-entists,and econom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tra c dynamics has also implications for the dynamical behavior of production process. ?Fax:+81-53-478-1048. E-mail address:tmtnaga@ipc.shizuoka.ac.jp(T.Nagatani). 0378-4371/$-see front matter c 2003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1016/j.physa.2003.1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