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国粹

京剧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国粹
京剧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国粹

京剧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国粹

京剧

京剧是中国国粹,,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堪称一部百科全书,看京剧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可以从中发现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京剧用夸张的人物造型来表演故事。

京剧虽以“京”命名,却并不源自北京,而是由南方入都的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又吸收流行于北京的梆子、昆曲、京腔等,融会本地语言,然后形成的一个新剧种。京剧形成以后遂向外地流传,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大约在1880年左右京剧进入它的成熟期。1917-1938年左右,京剧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新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艺精彩纷呈,人才辈出。京剧的剧本保存下来的剧本有

五千多种,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一、京剧的行当

京剧根据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把舞台上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即四个行当。不同的行当在演唱及表演诸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1.生行

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画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只是略施粉墨,以达到美化的效果,所以称作俊。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老生又叫鬚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红生指脸上勾尠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

小生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不戴鬍子,扮相一般比较清秀、英俊。表演上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真假声兼用。假嗓是一种经过特殊训练的发声方法,声音听起来比较尖细。小生又分文武两类。文小生还可再分,如纱帽小生,一般演作官的年轻人,大部分是文人。扇子生,手拿一把扇子,以此表现人物的风流潇洒、文质彬彬,大多是爱情戏的人物。翎子生,头上插两根长长的雉尾,作为装饰品。常表现英武的青年,扮相英俊。武小生又再分成穿长靠的武小生、短打的武小生两类。

武生专演擅长武艺的角色,也分成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

生。

娃娃生专门演儿童一类的角色。

2.旦行

旦扮演各种不同身份、年龄、性格的女性角色。其中又分成青衣、花旦、花衫、武旦、老旦等几类。

青衣又叫正旦。按照传统,青衣在旦行是最主要的一类。扮演的一般是端庄、严肃的青年或中年女性,比如贤妻良母、节妇烈女等等.在服装上,青衣穿青褶子较多,所以青衣也被叫作青衫。

花旦花旦扮演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的年轻女性,大多穿短衣裳,像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短裙。穿长衣服时则一定有色彩

鲜艳的图案。

花衫花衫把青衣、花旦的表演融为一炉,不再只是重唱或重做,而是唱做并重。

武旦武旦扮演的多是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武旦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一般不骑马。另一类则是长靠武旦,穿长靠,顶盔贯甲,一般要骑马,手拿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也叫刀马旦。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

3.净行

由于净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又被称作花脸。一般扮演男性角色。淨又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三大类。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正净也叫大花脸,表演时一般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

副净包括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二花脸的表演风格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

武净又叫武二花、摔打花脸,重视武打,对唱念则不太讲究。

4.丑行

丑,也叫小花脸、三花脸。这是从淨行的大花脸、二花脸排下来的。丑可以扮演坏人,也可以扮演正直、善良的好人。可以演阴险、狡猾、自私的人,也可

以演机警、伶俐、幽默的人。在传统戏,下层老百姓,如渔夫、差役等,常常由丑角来扮演,他们在性格上往往具有滑稽、活泼、乐观的特点。丑又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

二、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凝聚了千百年来戏曲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京剧表演是唱、念、做、打的综合。唱,即演唱。念,即唸。唸白又分成韵白和京白两种。韵白在湖北、安徽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是音乐性很强的朗诵,半文言,比较文雅,有身份的人一般用韵白。如果一个人穷而有志,也可以用韵白。京白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朗诵语言、具有乾淨、利落、爽快的特点。在剧本,一般是身份低的人使用。做,包括身段、眼神、独舞、群舞等,其中有纯粹的舞蹈,但多数

是把日常生活的动作舞蹈化。打,即是武术、杂技的舞蹈化,用以表现竞技或战斗场面。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第24课京剧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京剧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京剧在中国的地位; 2、对京剧的脸谱和京剧的角色有初步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感受中华国粹--京剧的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脸谱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喜欢春节晚会吗?对哪个节目印象最深?欣赏2015春晚中羽泉演唱京剧的节目 师引课题,我们一起了解京剧,感受国粹——京剧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谈话引出视频内容,并让学生跨界主持,再引本节内容跨界了解京剧,让学生感受自然而然。歌手羽泉学生是熟知的,他们演唱京剧,学生也会感到好奇和喜爱,对本节了解学习京剧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共同学习 1、京剧的起源 师讲述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京为乾隆庆贺八十寿诞,随后其他徽班也进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徽班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逐渐就形成了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的新剧种——京剧 2、京剧的行当 生介绍自己对京剧角色的了解,师展示“生旦净丑”照片,帮助学生了解角色分类[设计意图]展示生旦净丑的图片,是帮学生形象地了解具体的分类。 3、脸谱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脸谱,也在一首歌里提到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小组合作创作脸谱,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说脸谱、唱脸谱和画脸谱三个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脸谱。先让学生说自己熟识的脸谱,再听歌中唱到的脸谱,帮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认知。最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脸谱并涂上颜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知水平。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我们的国粹——京剧

《我们的国粹-京剧》 知识目标:1、通过说说国粹、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能力目标:了解这些国粹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它们。 情感目标:通过说说国粹、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道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 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 魅力的中华文化。 重点:通过学习,小组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精髓。 导入:说国粹 师:出示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段。 师:你们听过这种戏曲吗?是什么戏曲?你听懂了些什么? 生:京剧(师板书:京剧) 一、了解京剧 1、京剧的来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京剧的来历。)(课件:京剧短篇欣赏) 2、京剧的角色: 师:同学们京剧中的角色行当有哪些?(生、旦、净、丑) 师:小结:(看课件4)“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3、京剧的表演手段有哪些? 唱—歌唱 念—念白 做—表演 打—武打 这四种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从而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惊”“恐”的思想感情。(放课件:21) 4、(指名读书78页小资料)师:在中国近代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是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梅兰芳曾多次把京剧带出中国走向世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认识脸谱 1、师: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中表现,被誉为是“国剧”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代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2、师:出示示范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 中国的京剧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东方歌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刻划人物,使它特别惹人喜爱。 京剧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老生”,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剧中多扮演正直刚毅的人物形象,他们演出时要戴挂在耳朵上的假胡须,在京剧的行话中叫“髯口”。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六十岁,所戴胡须为白。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唱腔上也最为丰富。台词用京剧中的韵白来表现,演唱用真声,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也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

名。“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虽有文武善恶、身份高低之分,在剧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也并不都是反派。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京剧的角色很多,特点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都是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应该源远流长。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热爱京剧,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录我们的国粹──京剧人教新课标语文

《我们的国粹──京剧》课堂实录 学情分析: 我校是天津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京剧是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因此我校的学生对京剧的基础知识有一些了解。通过“班班唱”的形式普及,五年级的同学也都能唱上几小段。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虽然学生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京剧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很有难度,大多数学生对枯燥的活动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营造浓厚的课堂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知道京剧为什么是我们的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并愿意去感受与尝试。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大工夫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准备: 1.环境布置:在教室内悬挂、摆放和京剧有关的艺术作品。 2.教学幻灯片、电脑、实物投影等媒体设施。 3. 指导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活动:(1)你喜欢京剧吗?你对京剧有哪些了解?京剧最吸引你的是什么?(2)你周围有喜欢京剧的人吗?你从什么地方发现他们喜欢京剧? 一、激趣导入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视频)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自己学校绿芽艺术团的同学在表演──京剧。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是天津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那么,通过学习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京剧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丑。刚才那些同学表演的有青衣、花旦、老生还有老旦。 师:你看得真仔细。 生:我知道京剧是怎么来的。 师:说说看。 生:清朝的时候,四大徽班进京给乾隆皇帝祝寿,后来就形成了京剧。 师:看来京剧的历史还很长呢! 生:我知道京剧伴奏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唢呐等 师:其中最重要的乐器是──京胡,你们都很棒。 生:我知道京剧有很多著名的演员,比如说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他们被称为“四大名旦”。 二、提出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我们知道京剧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板书:我们的国粹──京剧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生:人们为什么把京剧称为我们的国粹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很有研究价值。(出示一个大问号) 三、自主探究

我眼中的国粹--京剧

我眼中的国粹——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我所了解的就是旦角,因为看过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知道原来京剧表演只有男人,如果要表现女性角色就需要反串,最耳熟能详的旦角就是梅兰芳。 “念做唱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这个我觉得和相声是一样的,要求每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念就是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做就是做表和身段。唱就是行腔。打是结合民间武术将其舞蹈化的武打动作。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在我看来,京剧的魅力很难用几点几条来把它勾勒出来。它的歌唱时而雄浑勃发,时而清丽怡人;它的舞蹈简明而不失逼真,甚至一个眼神也那么富有韵味;美术造型精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京剧脸谱的赏析一提起中国的国粹京剧,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的肯定是一个勾画着五彩脸谱,着华丽戏服的人物形象和咿咿呀呀的唱腔,而给最先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脸谱了。 前辈戏剧家张庚先生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尤其 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五官的形状、轮廓相似,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从前年幼只觉得新奇,原来人物的脸还可以这样表达,不像人又最像人,后来才理解,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进行艺术夸张的依据来源。如关羽的丹风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离形得似”、“遗貌取神”,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写形要为传神服务,为了达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在绘画上,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贯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韵,即精神境界的追求。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比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等等。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

《我们的国粹——京剧》详细教案

《我们的国粹——京剧》详细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国粹、感受京剧、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国粹、感受京剧、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从而去关注京剧; 2.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设计理念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剧种,老一辈特别痴迷。但由于京剧普及程度还不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得很少,对京剧所表达的一些内在的东西了解甚少,因此,不太感兴趣。本课中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文化积淀,尽可能地改变自己平常漠然或者不以为然的态度,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本身对文化的敏感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明白京剧业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的特色;认识到京剧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是我们的国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表演手段、角色行当、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 2.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关于京剧人物的小故事。 2.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说国粹, 了解京剧。 1.师:同学们,2008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年份。我们齐心协力举办了一场伟大的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式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完美的表演为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的展示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你们想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播放短片。[见视频素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脚本描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如画轴、击缶而歌、武术、京剧等部分连接成一段短片。) 2.师:同学们,再次回味,哪个片段让你依旧热血沸腾呢? 3.学生交流。(师相机归纳这些片段的内容包括汉字书法、京剧、武术等) 4.师:开幕式结束后,各国的媒体都盛赞这场开幕式很有中国特色。想想,开幕式的导演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内容表演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观看呢? 5.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些表演展现了中国最有魅力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流传久远的,现在依旧被世人接受的内容。) 6.师:你们还知道其它的传统文化内容吗? 7.学生交流。(启发学生关注到如刺绣、评书、泥人等民间传统文化精华。) 8.小结:这些宝贵的文化积淀就被我们称之为——国粹。(板书课题:我们的国粹) 9.师:谈到国粹,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中国独有的戏剧形式——京剧了。(板书:京剧)对于京剧这个剧种,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自由答: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的国粹?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京剧和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呢?------ 10.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的为什么想弄清楚。为了找寻到这些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缤纷夺目的京剧舞台,去认识这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剧种吧。(脚本描述:京剧如何由一个地方剧种变成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介绍。)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这门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中国风尚元素。对于京剧艺术,相信生于80后的年轻一族了解并不深刻。笔者的戏龄十岁,算起来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挚爱京剧。最初是偶尔聆听,此后是渐入佳境,直至十六岁上自己学唱青衣,越发痴迷京剧的意境。 京剧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我所学习的青衣属于旦角。青衣者,珠圆玉润声宛然也,端庄大方,多名娃闺秀之流。与此相对的是花旦,花旦者,娇俏标致,灵动活泼。“青衣的小姐,花旦的侍女”这便是京剧旦角门中最常见的规制。 今天笔者要与大家一同欣赏的剧目则并非旦行,这是一出传统戏目,谭派须生经典——《珠帘寨》。首先笔者为大家引入一个概念——“四大须生”:“须生”一词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老生行当的外貌特点。读南宋郭茂倩编制的汉乐府诗集,遇《陌上桑》一篇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人洁白皙,廉廉颇有须”这句话是美丽女子秦罗敷逢使君(汉代太守左右的官阶)调戏为了吓退好色的官员灵机一动编造出的谎话。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自汉代起关于“美男子”的评判标准:面庞清秀白皙,长髯者,方为俊美。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传承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京剧中的须生行当表现出的审美观与古典文化中的主张很相一致:须生,白面美髯,即使人过中年亦是一派书生气度。 须生可以算作是老生行当的通称,人们所说的四大须生是指历史上涌现出的四位杰出的老生演员,他们创立了自己门派的声腔艺术,分别是谭元培(谭派)、马连良(马派)、杨宝森(杨派)和奚啸伯(奚派)四个派别。这四位老生演员在当时的京剧舞台上都是文武双修的泰山北斗,他们的声腔各有特色:谭派老生的唱腔以“高亢、清脆与响亮”著称,有一种含蕴独特、锋芒毕露的金属音效。马派老生的唱腔听上去则颇感苍劲,音色饱满。杨宝森先生创立的杨派老生音色虽不及谭派明快,却字正腔圆吐纳清晰,行腔如云水,抑扬顿挫,发声浑厚。奚派老声呢,则有清新雅致的特点,声腔低回幽谷、高入云霄,给人以脱俗的感觉。 《珠帘寨》这出传统戏目依照四大须生的派别划分,一般认为属于谭派。了解了各派须生的艺术特色后我们知道谭派当列高亢明亮之首。谭元培先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资料 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歌舞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据《书经·舜典》记载,我们的祖先在庆贺打猎收获时,会披着各种兽皮在用石器相互击打出的节奏中跳着、唱着,欢庆胜利的成果。到了春秋时代,歌舞成了欢庆丰收、庆贺战争胜利、祭祀神灵、驱魔禳疫等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戏曲艺术的另一个源头是装扮表演。《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模仿孙叔敖的表演,可以看做一个宫廷讽刺喜剧。从《北史·柳彧》的记载和新疆唐墓出土的歌舞戏《踏摇娘》泥塑看,除具备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外,在化装方面亦采用了面具、假扮等艺术手段。 戏曲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武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到了汉代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带有戏剧色彩,如《西京杂记》所记载的角抵戏《东海黄公》、《黄帝战蚩尤》。 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宋杂剧代表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脱胎于民俗活动的节目。当时北宋都城开封的艺术家们以佛经中目连救母的劝善故事为纽带,将民间的说唱、装扮、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元节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七夕至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演目连戏成

了各地的一种传统习俗。 戏曲形成后,伴随着各种民俗演出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产生了300多个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民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1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我们的国粹──京剧)

《我们的国粹──京剧》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通过说说国粹、了解京剧知识、欣赏京剧、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关注京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2)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2.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大工夫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四、课前指导及相关资源教具准备 (一)学生准备 1.课前指导: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及图片: 1)【调查访问】: (1)向家长了解京剧里都有哪些历史故事? (2)向家长了解喜欢京剧的原因? (3)适当学唱点京剧,学做京剧的动作. 2)【收集资料】: 中国的国粹: 艺术有:京剧、国画、书法、戏剧、相声;医药有:中医、中药、针灸; 体育有:武术、气功、围棋、象棋;文学有:楹联、诗词 …… 京剧的形成: 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借鉴了曲艺等其他剧种的曲调,从清代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欢迎后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剧种,所以称为京剧。 京剧的流派: 四大须生有: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四大名旦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位居四大名旦榜首。在国际舞台上,京剧被列为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之一,其中一个就是我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 三大明净有:金少山、郝(hao)寿臣、候喜瑞; 京剧的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脸谱制作运用了绘画、水彩、油画等艺术。 紫色象征刚正威猛,如:廉颇 绿色表示人物侠肝义胆,如:程咬金 黄色描绘人物残暴阴险,如:庞涓(juan) 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 … 京剧的乐器: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naobo)等,称为“武场”;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们的国粹

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国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说说什么是国粹、感受体验京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小组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京剧的世界影响力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2.教师收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说国粹 1、课前播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猜谜语:脸上画五色油彩,身上穿刺绣服装,舞台上亮相喊一嗓,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猜一猜这是中国的一种什么传统艺术?(京剧) 3、提问:课前你了解到京剧的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课题:我们的国粹

4、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国粹?了解什么是"国粹("国之精髓),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看书中的小资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国粹,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对什么是国粹进行总结: 是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在中国流传千百年:中国文化的精华: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在这里对于国粹不给出定义,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其内涵。 (二)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A、感受京剧 1、课件展示人们在社区唱京剧、讲京剧中的故事和在家通过电视看京剧的几个画面,说说你生活周围的戏迷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京剧? 2.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过京剧表演?看过外国人演京剧吗?B、了解京剧1、播放几个京剧片段,并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的动作,以此体验京剧舞蹈的优美,激发学习热情。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你们认为京剧与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 3、播放多媒体图片,了解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播放京剧歌曲《说唱脸谱》,欣赏各种脸谱,并猜猜他们分别表现什么样的人 5、教师根据脸谱的图片对脸谱颜色的寓意进行讲解。红——忠勇白——奸邪黄——骁勇凶暴黑——粗直紫——刚正绿——暴躁勇猛蓝——粗鲁、桀骜不驯(三)绘制脸谱,学唱京剧 1、小组共同合作,绘制一个京剧脸谱。 2、展示作品,说明选择的理由,以及脸谱本身的特征及含义。 3、学唱京剧《说唱脸谱》 (四)活动总结,升华主题

《我们的国粹》--京剧 教学反思(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学反思 近期,执教了品德与社会课《我们的国粹——京剧》,从开始备课,到指导学生收集、整合材料,直至最后课堂学习,令我感受颇多。 感受一:导入新颖,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刚开始看到教材,我想从听、猜地方戏曲入手,调动兴趣,以引出课题。于是,我找了一些卡通的戏曲人物图片,再配以几段较为有名的戏曲唱段,课堂学习时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 感受二:材料收集,指导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我们的国粹——京剧》前,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京剧各方面的资料。学生的热情很高,收集到的资料交给我看,为了改变照本宣读的交流方式,我和学生们一起汇总资料,继而给资料分类:京剧的角色行当(即角色类型)、京剧的服装、京剧的道具、京剧的乐器等;在课堂学习时,的确达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感受三:全心投入,以情感生,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 如果要让学生在一堂课内真正有收获、有提高,引导他们全心

投入学习之中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全情投入,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吸引。在上《我们的国粹——京剧》时,我始终全神投入其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京剧艺术。也许,真是由于这吧,课堂上学生们的探求欲很高,在交流、学习中,学生们对于京剧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达到了教学伊始所定的教学目标。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 下面是由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一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二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三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四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五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六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手抄报七 拓展阅读 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以北京为中心分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

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于2016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博采众长,形成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京剧的唱腔有的悠扬委婉,有的铿锵有力,念白也有音乐性。表演上富有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乐队主奏乐器为京胡,其他还有京二胡、月琴及锣、钹、鼓等,是我国影响最广的一种戏曲。本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同时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以生动的模仿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它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京剧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对京剧不了解,对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不理解,对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的认识,更无法做到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对京剧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通过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收集、整理、表达有关京剧的信息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通过说说国粹、了解京剧知识、欣赏京剧、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关注京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2)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京剧; (3)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大工夫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小学五年级品德下册《我们的国粹——京剧》教学设计

3 我们的国粹 福泉六小:张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关注京剧,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2)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更加珍视京剧。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四大工夫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京剧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什么是国粹呢?顾名思义,“国”是……“粹”是……。你都知道哪些我国文化的精华呢?读一读书上第一段话。 (排在首位的有:京剧、国画、中医等,这3项世界公认的中国三大国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国粹之首——京剧。 (板书:我们的国粹──京剧) 2、播放京剧片段 老师现场调查一下,咱们班级里有多少人喜欢京剧呢?请举手。为什么不喜欢?(说原因)为什么喜欢?(说原因) 二、活动一:说说京剧是国粹 1.为什么京剧被称之为我国的国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8页的小资料你就会得出答案了。 小结:京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传向世界。在英国的皇家剧院里,在没有任何语言翻译的情况下,演出的京剧《三打陶三春》获

得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有个美国人说:“中国如果没有京剧了,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了”。京剧被称为国粹是理所当然的,称之无愧啊! 活动二:京剧的形成 师:谁能说说“京剧”中的“京”代表什么意思?(生:京是北京) 师:但是同学们,京剧的真正源头却是安徽,那么它为什么被称为“京剧”呢?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播放《京剧的来历》 小结: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和我国京剧相比美!因为京剧门类齐全、而且包罗万象。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 活动三:感受京剧的魅力 (一)京剧的四大行当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京剧的魅力吧!京剧角色根据男女老少、善恶美丑分为四大行当 (板书:四大行当) 师:有谁知道? 板书、出示课件:四大行当 师:“生”一般指男性角色,比如:画面上的这个叫老生,而这个年轻的叫小生,另外还有武生,表演儿童的叫娃娃生。 “旦”是指女性角色,如年龄大的叫老旦;性格稳重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叫青衣;性格活泼的叫花旦;还有武旦也称刀马旦. 师:同学们都听说过四大名旦吧!你能说出他们中的哪一位的名字呢?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惠生。) 师:你们知道这四大名旦是男的还是女的吗? 课件出示梅兰芳简介 师:男性在生行之外又分为“净和丑”。 “净”这个演员脸上勾画着花纹,表现粗狂豪迈。 “丑”给你什么印象……(指诙谐滑稽或小奸小恶的人),净和

我们的国粹

《我们的国粹》教学设计 教材背景内容分析 《我们的国粹》是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以我国的 文化遗产为主线,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 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 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 教学目标 1.通过说说什么是国粹、感受体验京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小组汇报京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京剧的世界 影响力有一个基本了解, 从而去关注京剧, 更加珍视中华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 剧。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 思想感情,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2.教师收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京剧人物图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说说国粹 1、课前播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猜谜语:脸上画五色油彩,身上穿刺绣服装,舞台上亮相喊一嗓,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猜一猜这是中国的一种什么传统艺术?(京剧) 3、提问:课前你了解到京剧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课题:我们的国粹 4、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国粹? 了解什么是"国粹"(国之精髓),京剧为什么被称为是我们的国粹。看书中的小资料和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寻找答案。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国粹,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对什么是国粹进行总结:是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在中国流传千百年:中国文化的精华: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在这里对于国粹不给出定义,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其内涵让学生随京剧音乐走进教室,营造了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通过猜一猜了解京剧的特色,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初步了解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以及被称为国粹的原因, 让学生对“国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刺激了好奇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二)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中国国粹——京剧优秀作文800字【精品】

中国国粹——京剧优秀作文 800 字【精品】 我们要对文化精髓不离不弃, 要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 让所有人都能 知道,我国有一种艺术之最,让世界都知道中国国粹——京剧,它的 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国粹—— 京剧优秀作文 800 字【精品】,欢迎阅读。 篇一:戏曲之最——国粹 说起文化,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在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重大作用。 不论在故宫畅音阁的大戏台, 抑或是江南水乡的“草台”上, 还 是在如今个歌剧院里,一些人家的院子里,都有着戏曲的音调,有着浓厚的名族 风味。 在古代,京剧表演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新文化后,京剧推出了一大 批现代题材的优秀曲目,也就是所说的现代戏。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 迅速演变,戏曲又创编了新的唱腔,新的音乐,使戏曲艺术有了新突破。 京剧的角色“生”“旦”“净”“ 末”“丑”又有四大派别。最有名的就属梅派,梅兰芳的戏曲 艺术的喜爱,老一辈就会多一点,也许是他们从小听着一种民族的热爱之心吧! 就说我的姥姥吧,她有一个收音机,走哪儿带儿,她总听不腻还跟着唱。我总会 调皮的给她关上,总少不了挨骂。也许是我听惯了满满的,我也逐渐对戏曲产生 了兴趣。一有空闲时间我们两就对唱,虽然我不是太会,但姥姥都不在意,她却 很会唱,进而我对这门艺术有了喜爱之情,这也就是那爱屋及乌吧,即使京剧的 装扮有点夸张,但这恰恰更能突出京剧的独特性。 京剧,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无限的魅力,一些老外不也喜欢吗?他们专门 来中国拜师学艺, 虽然他们不懂戏剧含义, 但他们认为这是一门能提高艺术修养 的艺术,依然学得很好。 是的,在北京,京剧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在电视上也能看到,是北京的特 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丢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大都流行席卷全 国, 特别是近一代年轻人对京剧有极大爱好的非常少, 对这种传统文化根本没有 用心去体会 ,去领悟。京剧的追求与众不同,每个动作,每句词要高雅、完美,都要流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