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抑制剂汇报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简单介绍

轻症
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回 示选择
门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钾、氨苄西林舒巴坦
复杂性尿 路感染
无导尿管
住院
尿液细菌培养
有导尿管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 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 拔管/更换 他唑巴坦(其他抗生素略) (置管超两 周),尿液培 单用或联合氨基甙类 养
临床实例——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 病原菌 推荐方案
三种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比较
抑酶谱 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 舒巴坦 +++ ++ +++ 抑酶强度 ++++ +++ ++ 稳定性 ++++ ++ +++ 诱导酶的 产生作用 + ++++ ++
注:他唑巴坦的抑酶强度、抑酶谱、对酶的稳定性都强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 因此是目前最好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抑酶作用的比较 (IC50)
腹腔感染(社区,轻- 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 中度) (耐药性低) 头孢哌酮/舒巴坦、哌 拉西林/他唑巴坦 腹腔感染(院内,重 度) 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 肠球菌或条件致病菌
临床实例——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 病原菌 经验性治疗推荐方案
血流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主)包括大肠埃 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 伯菌、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株比 例大,
革兰氏阳性菌:凝 固酶阴性球菌、金 低位 黄色葡萄球菌(包 括MRSA)、肠球菌 /链球菌属
口服:环丙沙星+阿莫 西林克拉维酸钾;单 用左氧氟沙星
酶的抑制剂名词解释

酶的抑制剂名词解释
酶的抑制剂是一种能够抑制酶的活性的化合物。
酶是一种由聚合物组成的蛋白质分子,能够促进有机分子的化学反应。
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调节有机体的生理过程,并且有助于治疗某些疾病。
酶的抑制剂主要分为两类:抑制类和非抑制类。
抑制剂类包括抑制性抑制剂、可逆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
抑制性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阻碍酶催化有机反应的过程;可逆抑制剂则可以有效地抑制酶的活性,但当酶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时,可以被另一种物质分解,从而解除抑制;而不可逆性抑制剂则通过与酶分子本身结合,从而使酶永久失去活性。
非抑制类抑制剂主要是促进性抑制剂,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特定的竞争性抑制剂,增加有利于反应的特定化合物的度,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针对不同的酶、不同的反应,可以选择相应的抑制剂。
例如,用于抑制酶参与的代谢途径可以选择抑制性抑制剂,而用于催化特定反应的酶,可以选择促进性抑制剂。
抑制剂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用于抑制靶酶的活性,以治疗某些疾病,这类抑制剂称为药物酶抑制剂;另外也可以用于抑制饲料中需要反应的酶,以调节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这就是饲料抑制剂。
此外,也可以采用特定的抑制剂来控制发酵过程,保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以及在食品添加剂中引入特定的抑制剂来防止食品变质或加快食品熟化过程。
因此,抑制剂在化学、生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而且可以用于调节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用于控制发酵和食品添加剂的应用。
因此,酶的抑制剂不但能够抑制酶的活性,而且还能起到调节有机体生理过程、治疗某些疾病和改善食品工业应用的作用。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结构特点及抗菌特点
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 的区别在于其硫原子为氧原子所替代。克拉维酸是各 种青霉素酶型的强力和不可逆抑制剂,不论在体外还 是体内都能抑制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别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所产生的 酶。
抗菌作用
克拉维酸为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仅有微弱 的抗菌活性,但却是很多β-内酰胺酶的强力抑制, 能增强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对许多产β-内酰胺酶 微生物的抗菌活性,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
病原菌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 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 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
RICHLNAND SYKES分类法 将Β-内酰胺酶分为 Ⅰ、Ⅱ、Ⅲ、Ⅳ、Ⅴ和Ⅵ型。
Ⅰ型水解的主要底物是头孢菌素类,由染色体突变介 导目前分离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它无效,由 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及脆弱拟杆菌产生。
抑酶作用强度为:他唑巴坦>克拉维酸>舒巴坦。
诱导细菌产生酶的作用������ 他唑巴坦<舒巴坦<克拉 维酸。
他唑巴坦的抑酶强度、抑酶谱、对酶的稳定性都强于 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因此是目前最好的β-内酰胺酶 抑制剂。
丙磺舒药理
1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主动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 排泄,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从而减少尿酸沉积。 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亦可促进 已形成的尿酸盐的溶解。丙磺舒片无抗炎、镇痛作用, 用于慢性痛风的治疗。
(3)肾功能减退病人应用本品时须适当减量。 (4)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本品时皮疹发生率较高,
一般不用于此病患者。
名词解释酶抑制剂

名词解释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是一类化学物质或化合物,能够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干扰或阻断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
酶抑制剂通常通过与酶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酶的构象或影响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影响酶的功能。
酶抑制剂可分为两类:可逆性酶抑制剂和不可逆性酶抑制剂。
1.可逆性酶抑制剂:这类抑制剂与酶发生非共价性相互作用,如氢键或范德华力,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通常是可解离的,当抑制剂被移除时,酶的活性可恢复。
可逆性抑制剂常常是酶底物的类似物或结构类似物。
2.不可逆性酶抑制剂:这类抑制剂与酶发生共价键结合,使酶的活性受到永久性破坏。
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解离。
不可逆性抑制剂通常是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特定反应,如酯化、烷基化或磷酸化等。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ppt

——张世俊. 他克莫司的临床应用评
价.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4
主要内容
结构特点、性质 药物发展史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分析 药物相互作用 药动学研究 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概述
15
药代动力学—吸收
脂溶性,经胃肠道吸收;空腹时吸收速率和 程度最大,高脂饮食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 胆汁不会影响其吸收; 用药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26
总结
他克莫司临床应用广泛,但治疗窗窄、 个体差异大、药物浓度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明确其药理作用和疗效、药物相 互作用、不良反应,实行治疗药物监测及时 调整剂量,实现临床安全、有效、个体化用 药
27
28
10
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方法:检索 维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 刊 全文数据库 (2000-2013年) 的他克莫司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对 患者性别年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 表现处 置及转归进行汇总最后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进 行分析和 讨论
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37篇涉及病例59例主要包括:药物性肝 损伤、肾功能不全、认知障碍、高钾血症、高血糖、贫血等23 种不良反应类型,涉及的诱发因素主要有血药浓度偏高、药物相 互作用、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不同治疗阶段个体化差异等,其 中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过高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血液系统常见: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
减少、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分析异常;
神经系统常见: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感觉
异常和迟钝、外周神经病变、眩晕、书写障碍、 神经系统失调 。
18
药代动力学—代谢与排泄
他克莫司口服吸收无明显规律, 主要经由肝脏代谢,少量经由肠 肝循环代谢,经肠代谢途径可能 的吸收部位是空肠和回肠,其中 97%的代谢物随胆汁排出,其余 以药物原型从尿或粪中排泄。
酶抑制剂

2、正碳离子样的过渡态类似物
3、磷酰基转移的过渡态类似物
4、四面体过渡态类似物
负碳离子样的过渡态类似物
有些酶催化反应系通过类似于烯醇离子的过渡态进行。这一过程可 被和烯醇离子电荷分布相似的羧酸负离子所抑制,乙醇酸磷酸酯 (phosphoglycolic acid)就是被设计的结构稳定的过渡态类似物, 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ephate ismerase)所以其可用作该酶 的抑制剂。
②基于机理的酶失活剂(Mechanism-based-enzyme-inactivators)或称催化常数 抑制剂(Kcat inhibitor),又称酶的自杀性抑制剂。
③伪不可逆抑制剂(pseudoirreversible inhibitors)。
作用于活性位点的不可逆抑制剂中的官能团及酶上相应受点
二、底物相似的方法与酶结合。
2、抑制剂必须到达作用部位即靶酶,并维持一定的浓度, 才能起到抑制作用,故应按PBDD的原理进行设计。
3、抑制剂应有特异性,即其作用仅限于靶酶或具有高选择 性。
三、酶抑制剂的类型
根据成键方式的不同,将酶抑制剂分为共价键结合 和非共价键结合的酶抑制剂。通常依据酶抑制剂(I) 与酶(E)结合方式及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性抑制剂 与不可逆性抑制剂两大类。
大多数磷酰基转移过程的过渡态,都为五价磷原子的三角形双锥 ribonuclease 将尿苷2ˊ,3ˊ-环磷酸经过渡态
正碳离子样的过渡态类似物
异戊烯基二磷酸异构酶(tsopenteny diphosphate isomerase)抑 制剂可通过过渡态类似物进行设计。2-(二甲氨基)-1-乙基二磷酸 与底物的正碳离子样过渡态在立体形状上类似,因而可作为异戊烯 基二磷酸异构酶的过度态类似物抑制剂。
抑制剂原理

抑制剂原理
抑制剂原理是指一种化合物或物质,能够抑制或减缓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抑制剂可以结合在酶的活性部位、辅助结构或细胞内其他分子上,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剂可以是天然物质,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根据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方式,抑制剂可以分为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结合于酶活性部位的结合位点上,通过竞争与底物结合,或改变酶的构象,从而抑制酶的活性,但可以被其他分子竞争性地替代或被酶的代谢产物解离。
不可逆性抑制剂结合于酶的催化部位,通过形成共价键,氧化或磷酸化等方式,从而不可逆地抑制酶的活性。
抑制剂的应用可以在疾病治疗、药物设计、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1 -。
生物体内的酶的调节与抑制

生物体内的酶的调节与抑制生物体内的酶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同时也是参与许多重要代谢过程的关键催化剂。
为了确保这些酶在生物体内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它们的活性需要受到严格的调节与抑制。
本文将探讨生物体内酶的调节与抑制机制。
1. 介绍酶是一类催化反应的蛋白质,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
它们在细胞代谢、新陈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体内的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节与抑制,以保持酶活性的平衡与正常功能的发挥。
2. 反馈抑制反馈抑制是生物体内常见的一种酶调节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某个终产物会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阻止酶反应继续进行。
这种抑制方式使得代谢通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停止,以避免产生过多的终产物。
典型的例子是三磷酸腺苷(ATP)在糖酵解途径中的作用,当细胞内ATP浓度过高时,它可以抑制糖酵解途径中的磷酸化酶活性,从而减少ATP的产生。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除了反馈抑制外,酶的活性还可以受到底物浓度的调节。
一般来说,酶的活性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
这是因为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当底物浓度低时,酶结合底物的速率较慢,活性较低。
而当底物浓度高时,酶与底物结合的速率增加,活性增强。
然而,当底物浓度过高时,酶活性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因为酶的活性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
4.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酶活性调节因素。
许多酶对于特定的pH值范围具有最佳的活性。
这是因为酶活性受到酶的氨基酸残基离子化状态的影响。
当pH值偏离酶活性的最佳范围时,酶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例如,胃蛋白酶在胃酸环境下具有最佳活性,而胰蛋白酶则在碱性环境中具有最佳活性。
5. 酶互作与调节网络生物体内的代谢通路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多个酶会同时参与其中。
这些酶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调节以保持代谢的正常进行。
例如,磷酸化酶可以通过调节其他酶的磷酸化状态来影响它们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