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神仙信仰对唐传奇的影响
道教与唐传奇中梦的意象

[摘要]唐传奇小说中的梦,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
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唐传奇;梦;道教汪辟疆《唐人小说》说:“唐时佛道思想,遍布士流,故文学受其感化,篇什尤多。
”程毅中先生更为重视小说与道教的联系:“在小说领域内,道教的影响却比佛教更大。
”唐传奇小说中类型多样、含义深厚、有着重要的审美表现力的梦,就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体现出道教对唐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深刻影响。
一唐代道教隆盛,道教义理是士人思想情感、人生境界的依托,道教法术的漫延也大大影响着其时民风民俗,和道教法术相关的梦,也是唐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道教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以心得,心以明道,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在卮。
明从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润,油籍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
”人的完整的生命形态来自于形与神的相互依存。
葛洪《抱朴子·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
有者,无之宫也。
形者,神之宅也。
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
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
形劳则神散。
气竭则命终。
根竭枝繁。
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
”因此,道教所谓得道的神仙,实则形神永固、长生不老之人,道教修炼的目的,就是达到形神永远存在。
虽然修炼的最终目的是成仙了道、长生不老,但这个追求却有不同的阶段和步骤。
在不同的阶段形与神的结合会有不同的状态。
形神合则乘云驾龙,成为飞仙,形神离则尸解化质,形神不离不合则又若存若亡,即使达不到形神永固。
也会有各种不同凡俗的神通。
这就为修炼者在宗教体验中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超现实世界提供了依据。
唐代道教文化的兴起与影响研究

唐代道教文化的兴起与影响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不论是文化、艺术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
其中,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兴盛,还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唐代道教文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唐代,道教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教义,通过对天地规律的思考和掌握,试图为政治决策提供指导,并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例如,唐代道教思想家李虚中的《太上感应篇》提出了"天下兴德,必自太上"的观点,强调天地万物的协调统一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唐代推广开来,对于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唐代道教文化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道教思想的追求自由、超脱尘世的特点,与当时大量出现的文人雅士们的审美和创作追求高度契合。
在唐代,文化艺术经历了一段非常鼎盛的时期,道教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为文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想象空间。
同时,唐代道教寺庙建筑艺术的发展也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著名的五台山佛殿和武当山武当宫。
第三,唐代道教文化在民间信仰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唐代,由于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的加剧,人们对超越现实的宗教信仰有了更多的需求。
道教作为一种弘扬俗世之外的生活方式的宗教,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民间信仰的道教教派,如全真道和道教风水学等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祈福和寻求超自然力量的渠道。
这些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唐代道教文化在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唐代,道教与医学的结合非常紧密,道教的养生理念积极影响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道教以其强调心身合一、养气养身的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养生、心身调理的道士。
这些道士通过长期的修炼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并创制了许多养生菜谱、养生药方等,对于当时的医学和保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唐代道教文化的兴起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道教与唐诗

道教与唐诗道教与唐诗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唐诗中很多意象、情感和哲理都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反过来唐诗也给了道教很多灵感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道教与唐诗的关系,并且举出5个经典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一、道教在唐诗中的影响道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唐朝时期,道教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文人墨客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此,在唐诗中很多的主题和意象都与道教有关,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道”的概念。
在道教中,“道”是一种抽象的、超然的存在,是世间万事的根源和源头,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在唐诗中,很多诗人也追求这种“道”的存在,把“道”作为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来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仰望自然、追求超越的情感,正是道教的“道”在其中的影响。
二、唐诗中的道教意象除了思想上的影响,道教也给了唐诗中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常常出现在运作自然、探求心灵等主题中。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山”和“水”意象。
在道教中,“山”是一种超脱、永恒的存在,是一种上升的状态和精神向上的象征。
在唐诗中,很多登高作赋、山水田园的题材中,都有“山”的意象出现,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便描写了冬天在北方的风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中的“万仞山”就是“山”意象的体现,传达了作者追求高强境界的愿望。
同样,道教中的“水”也是一种柔性、流动的存在,体现了精神上微妙的变化。
在唐诗中,很多咏水之作都表现出了这种意象,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便写到了一种追求自由、脱离束缚的情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唐诗中的道教哲学观点道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体系,修炼者常常缘于感悟天地、悟得生命的奥义。
在唐诗中,很多哲学性的思想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更上一层楼”和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传奇仙境营造的道教情怀

、
唐 代 道 教 的 兴 盛 及 唐 人 慕 道
“ 道教 的产 生是 中国古代社 会 民俗信 仰和 神仙 思
想长期发展和演化的结果。 ” _ 4 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 有 关于人 死后会 变成鬼进 入 “ 黄泉 ” 的说 法 , 也 相信 有 神仙不死世界的存 在。在《 礼记 ・ 檀弓下》 中说 : 人死 之后“ 骨肉归复于土, 命也 , 若魂气, 则无不之也。 ” 《 楚 辞》 中《 招魂 》 一文也表 现 出巫 术可 以使死 者 的灵魂 升 天成仙 的观念 。在人类 社 会 中 , 正 因为有 了生命 的存 在, 人 们 开始 关 注 生命 , 从 而 产 生 了人 类对 短 暂 和有 限的生命 的恐惧 和焦 虑 。与此 同时 , 也就 有 了为 求永 生 而求仙 寻药 的探 索和想 象 。 道教 产生 于中 国古 代 宗教 和 民间巫 术 、 战 国至秦 汉的神仙传说与方 土方术 以及 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 道家学说等的基础之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被神化 为道教 的始祖 , 其 著作 《 老子 》 也 被 奉 为 道 教 的经 典 。 “ 道” 成为 道教 中的本体概 念 , 被 认为 是天 地宇 宙存 在 的依据和根本法则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合于道, 而道 就是体现于具体的现实生命之 中。道教虽然在理论 上 紧紧 依 托 于道 家 , 但 又不 完 全 等 于道 家 , 甚至 在 有
东海的祖洲瀛洲生洲南海的炎洲长洲西海的流洲凤麟洲聚窟洲北海的玄洲元洲其他的仙境虽然号称三岛而枟十洲三岛记枠中其实介绍了六处即东海的方丈洲三天司命所治扶桑太真东王父所治蓬丘九天真王所治北海的沧海岛九老仙所治西海戌地及北海亥地的昆仑西王母所治北海的钟山天帝君治处
2 0 1 7 年7 月是唐传奇仙境营造所体现 出的审美对 象、 审美趣味、 审 美思想以及 审美方式都是道教 文化 的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

论道教对唐代女冠诗人的影响摘要:唐代鱼玄机等几个著名的女诗人,虽具体生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道教对她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女冠诗人们构筑了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创作条件,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唐代诗歌史上书写了她们女性独有的浓厚一笔。
关键词:道教;唐代;女冠诗人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受儒家“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见诸于史者并不多见,而能够因才成名者更是罕见,包括思想相对比较开放的唐朝,据《红雨楼题跋记》记载,“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者能诗者不过十数”,然而就在这十数人中,却出现了几位著名的女诗人,如李冶、鱼玄机、薛涛等,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诗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这几位著名女诗人,虽具体生平有前后,但她们却不约而同的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道教对她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为几位女冠诗人构筑了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有利的创作条件,从而使她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唐代诗歌史上书写了她们女性独有的浓厚一笔。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唐代的这几位著名女诗人都出自道教,道教的教理教义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她们的诗歌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对几位女冠诗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道教为女冠诗人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在我国的道教体系中,男女的地位差别不大,不少女道人,包括一些道学深厚的女子受到了推崇尊重。
上清派是道教的流派之一,据说为南岳魏夫人所创。
陶弘景在《真诰》里,也记载了一群女仙教导一群男道士的情况。
此外,道书中歌颂女仙、以女道为师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如此,妇女在道教中的地位同在世俗中的地位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女子一旦入道,就成了方外之人,而传统礼教是专为“方内之人”制定的,方外之人不必太把它放在心上,再加上女道士远离父母,又无丈夫儿女,这就使她们摆脱了许多羁绊。
浅谈唐传奇中的道教审美因子

自然环境纳入内丹修炼之中,把自然山水比作人身 体中的某一部分,实现了人的体内环境与外界山水 自然环境的互换,而这种互换也成为内丹修炼必不 可少的重要环节。
唐传奇故事中,也有不少时空转换的描写,但 主要还是沿袭了道教观念中人间与仙境时空互换 的这部分思想,运用在传奇故事中,更准确地说,是 人间与非人间的时空互换,如淳于棼入蚁穴槐安 国、柳毅入洞庭湖龙宫等。而这种转换,往往通过 梦、离魂等方式得以实现,如沈既济《枕中记》中主 人公的黄粱美梦、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所 做的槐安国梦。而大历末年陈玄祐所作《离魂记》, 则写一个反抗包办婚姻的女子倩娘通过离魂的方 式,使生魂随爱人逃遁,身体则卧病闺中。无论做梦 还是离魂,传奇故事中的时空转换无非表达了作者 潜意识当中想要超越时空有限性,摆脱现实世界束 缚,实现心灵绝对自由的愿望。
东晋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 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⑦在艺术的想 象活动中,传奇故事中的淳于棼、柳毅、倩娘等才得 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徜徉在亦真亦幻的审美 时空之中。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时空观体现着人对自 身价值意义和自身所处位置的自觉探寻。传奇故事 中的主人公,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客观世界的认 知 ,以 时 空 的 转 换 、变 化 超 越 了 时 、空 意 识 的 有 限 感,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 上。如《枕中记》写卢生梦醒之后说:“夫宠辱之道, 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⑧《南柯 太守传》 也记淳于棼梦醒之后,“感南柯之浮虚,悟 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⑨ 于是,唐传奇 中变幻的时空,既成为道教超越思想的艺术载体,又 成为一种审美价值观的体现。
尤其有趣的是,《虬髯客传》的作者杜光庭本人 亦是唐末五代一位著名高道。杜光庭(850—933), 唐末五代道教学者,字宾至(或云宾圣),号东瀛子, 处州缙云(今浙江缙县)人,一云京兆杜陵人。他博览 群书,好为辞章,唐懿宗咸通(860—873)中,应九经 举不第“,乃奋然入道,事天台道士应夷节”,后“郑庭 荐之于朝,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 应制,为道门领袖”訛輵輥。中和元年(881),黄巢兵逼长 安,他随僖宗西逃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 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 成先生。王衍继位后,又受封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
唐朝皇帝热衷于道教的真相

唐朝皇帝热衷于道教的真相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起初只在宫廷、贵族等社会上层中流传,在他们的眼中,浮屠之学不过是神仙方术之一,是构成他们奢侈生活中赏玩、消遣的一部分,充其量不过是与黄老之学并列的东西而已。
魏晋以后,佛教在门阀士族势力的支持下,迅速发展,不仅在社会各阶层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寺院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随着佛教经典的不断传入,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原始的民间道教,经过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洗礼,其中张角的太平道遭到禁止,而张鲁却由于投降了朝廷,他的五斗米道被保留下来,允许传播。
不过,其教义中原始平等色彩却被阉割殆尽,而适应社会上层需要的神仙之术、炼食丹药的部分却发展起来,至北魏的寇谦之,将道教改造成融诫律、养生术、符箓、金丹为一体。
具有了与儒、佛并列地位的大型宗教,以致被北魏皇帝定为国教,并越来越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仅次于儒学、佛教,成为他们维护统治的工具。
1、佛道之争佛教与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融合,又有斗争,尽管互有进退消长,但由于它们在支持统治中所各自具有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不但没有受到削弱,反而使它们不断获得新的思想,其教义更加充实和丰富。
从佛、道斗争的总的情况来看,佛教的势力要胜过道教。
不过,从隋朝建立以后,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道教的势力和影响大大增强。
北周时道士张宾、焦子顺,曾经是周武帝宇文邕崇道灭佛的最有力的支持者,但在杨坚密谋篡周时,他们又向杨坚密告受命之符,说星历有代谢之征,杨坚当为天子。
隋朝开国后,张、焦二人自然大被知遇,颇受重用。
非但如此,隋文帝杨坚开国以后,在继续尊崇佛教的同时,由于张、焦的缘故,大修宫观,广度道士,显示了道教在新朝中的不同寻常的地位,推动了道教势力的发展。
隋炀帝杨广既崇佛又奉道,为晋王镇扬州时既与道士王远知过从甚密,“豪墨所至,必馨今古,辞义所该,殆无遗逸。
”即位后,又以王远知为师,亲执弟子之礼。
又是同一个王远知,见天下大乱,隋朝气数将尽,又向李渊密告符命,称李渊当承天命,还说李世民“方作太平天子”。
唐宋时期的道教文化与道教影响

唐宋时期的道教文化与道教影响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道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道教的影响也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典型表现和道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来揭示这一时期的道教文化和它所带给中国社会的变革。
唐宋时期的道教文化以道教经典的研究和道教修行的推广为主要内容。
当时一些杰出的道士教派通过研究经籍扩展了道教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学派。
其中,以《道德经》为代表的经典文献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并成为道教教义的基石。
此外,道教修行的内容也涵盖了丹药、内丹和宇宙观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医药和哲学领域。
在社会层面上,道教文化在唐宋时期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养生保健的方法。
在唐宋时期,养生观念受到了极大的重视,道教的养生术被广泛传播。
人们通过修炼内丹、吃丹药、炼气养精等方法,来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这种养生理念的推广对当时的社会医疗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朝廷也开始注重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的发展,使得医疗技术得以快速提升。
道教养生观念的普及,对中国传统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唐宋时期的道教文化还与文学艺术紧密结合,影响了文化发展。
道教对中古文学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墨客受到道教的熏陶,将道教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如,李白、杜牧等诗人的作品中常有对道教修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道教在文化领域的流行。
同时,道教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广泛传播,成为继佛教之后,影响力巨大的文化形式。
道教所倡导的炼丹术也成为了当时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的创作题材,丰富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唐宋时期道教文化与道教影响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追求。
道教倡导的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方式。
它超越了现实社会的束缚,让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内心的宁静和修养。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达到超凡脱俗的境地。
这种思想对唐宋时期社会的渗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对政治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教神仙信仰对唐传奇的影响论道教神仙信仰对唐传奇的影响-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摘要:道教,这种土生土长于我国古代的、源远流长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其核心为神仙信仰,对唐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而唐传奇,产生于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中的一种文学样式,与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联系。
道教神仙信仰对唐传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象创造、仙境创设、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促进唐传奇的发展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教神仙信仰唐传奇影响唐代的开明政治、繁荣经济,无疑是唐文学璀璨多彩的重要原因,而儒释道兼容的思想,更是唐文学文化内涵精深的关键因素。
虽然唐朝是儒释道并行的朝代,但是在对唐人人生信仰方面,道教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是因为: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成仁成圣”和修齐治平等,讲究的是对个人愿望的约束,要求在对族类的奉献中实现自我;外来的佛教长于精致的逻辑和细密思辨,视现世人生为苦难,以对现实感性的超越为最终目的;唯有道教,既有精微玄妙的人生哲理,又有传说功效神奇的养生良方,珍视感性生命、积极享受生活的人生哲学,既能满足士大夫追求超越的高远之志,又可助其求得生活的现实享受,同时,对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的向往,更是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奇妙的色彩,可以说,道教神仙信仰是最能吻合这种追逐浮艳、争言玄怪的社会风尚的思想。
唐代道教兴盛发达,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并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
而唐传奇,产生于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中的一种文学样式,由于道教在唐朝的繁荣,其发展也得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对社会风习、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反映,传奇小说无疑是最细微最生动的文学样式,于是,道教与唐传奇小说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互渗关系,可以说,唐传奇在相当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形态的同时,也相当生动地反映了道教独特的人生思想、宇宙观念、审美趣味。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核心是神仙信仰,这种神仙思想经过对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融汇在唐传奇的意象创造、仙境创设、形象塑造中,促进唐传奇的发展成熟,使唐传奇成为唐文学中异于诗歌的一枝奇葩。
一、神仙信仰与意象创造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唐代道教的思想内蕴,虽与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却又有别于道家思想,唐人“离开了庄子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根本精神,于无为中求有为,从无为走向进取”,他们更倾向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与生命意识的追崇,尤其是对享受人生、长生不老的向往。
因此,道教神仙信仰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外界客观物象的接触与主观感知,以丰富的想象力与审美意识,创造了神仙信仰思想上的依托。
这种依托充分体现为唐传奇所创造的意象,唐传奇中诸如剑、镜、壶、梦等审美意象正是源于道教思想体系中的神仙信仰,这些意象都是唐传奇的道教色彩的见证,是表现道教神仙信仰的审美载体。
道教法器诸如印、剑、镜,道教掌故壶天世界、洞天胜景;道教养生之术炼丹、制药,以及道教梦境阐释等等,都在唐传奇作品中一再的提及与出现,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
道教徒作法,剑是重要的道具,有摧鬼伏邪的功效。
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有大量篇目对剑进行刻画,如《古镜记》《柳氏传》《齐推女》《兰陵老人》《孙恪》《昆仑奴》《周邯》《樊夫人》《元柳二公》以及豪侠小说《崔张自称侠》《僧侠》《义侠》等等,都使用了“剑”的意象,我们不难从这些意象中找到道教仙人异士仗剑斩妖除魔、惩暴安良的影子,而且感受到神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对于“剑”的描写当属唐传奇《聂隐娘》最详尽了:“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三年后能飞……剑之刃渐减五寸……至四年……受以羊角匕首,刀广三寸……人莫能见。
”在聂隐娘斗与精精儿斗剑的情节中,剑已经成为无往不胜、高深莫测的象征,被赋予了神奇莫测、玄怪灵异、可以降妖伏魔的“道教”特点。
《红线》中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红线夜行时,“胸前佩龙文匕首,额上书太乙神名”。
魏帅“枕前露囊一七星剑,剑前仰开一金盒,盒内书生辰甲子,与北斗星名”。
在唐传奇《韦自东》中,韦自东听段将军说有夜叉,便”仗剑奋衣而往,势不可遏。
”见到“巨虺”就“以剑击之”,见到妖怪幻化的“绝丽女子”则“以剑拂之”,这是唐传奇中韦自东剑击巨虺的故事。
唐传奇中,经过道教的神化与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兵器,文人墨客已经把其“魔力”进行了非凡的想象,使它有了更加浓郁的神秘气息和正义、正气色彩镜是以巫术中功利形态之“用”涉入道教的,道士能铸造满足自己特殊需要的镜子,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它的神奇力量来书符招仙、役使鬼神、祈晴求雨、消灾去祸等。
镜的神异性在道教文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样的,兴起于道教背景之中的唐传奇,也自然而然的把原本普通的一面镜子赋予了不平凡的力量。
与其说唐传奇使普通的镜有了作为道教法器的镜的神奇力量,不如说深植于时代的道教思想的神仙信仰使唐传奇中的审美意象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唐传奇《古镜记》对道镜描绘最详尽,作者按时间顺序将古镜灵异的十二段故事连贯成篇表现了宝镜降妖、伏兽、显灵、治病以及映阴阳变化诸种灵异,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阴阳相合”、“天命无上”等观念,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人们要求最大限度适应自然、主宰世界的理想。
壶,道教文化中的一个特殊隐喻,也是唐传奇小说中频频出现的意象。
壶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紧密相联,壶成为通达神仙世界的路径,而壶天成为道教神仙境界的代称。
葫芦与壶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即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的反映。
道教以壶为天地宇宙的象征,形象地表达自己对道的理解与追求。
“壶是一个极其巨大又非常微观的空间,葫芦的里面可以是一个混沌的无所不有的小世界,居住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它的边沿所在,但只要置身其外,又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外壳;在这个壶形的世界里,有着独立的时间和空间系统,葫芦的颈就是与现实世界沟通的通道。
”梦,是唐传奇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唐传奇小说中有大量以梦为主题和题材的作品。
虽然梦与道教的神人异士的施法做法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往往是文人将道教神仙信仰结合唐朝时代的社会生活风气所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象。
“唐传奇中的梦的审美意象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文化。
” 其中传奇名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樱桃青衣》《纂异记》等这类因梦示教的作品,将主人公无法实现的对于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的追求,以一场梦来实现,梦醒后洞察世事,彻悟人生,看淡了荣辱兴衰。
可见唐传奇中的道教神仙信仰,“以生为美、珍惜感性生命的思想为文人现实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依据,人生如梦又为文人的心灵安顿提供了审美的途径。
”二、神仙信仰与仙境创设“道教的神仙信仰,起源于中华民族远古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祭祀等信仰方式,后来把中国古代对山岳的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并发展成为洞天福地的学说。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别有一番天地的人间仙境,是天地间最灵秀的地方,是沟通天地和仙凡两界的地方,是神仙都会及最宜于务道者修炼的地方,是体现道意、任物自然长育的地方。
当然,沉淀于道教神仙信仰的唐传奇,对于神仙幻境的创设描绘,比比皆是。
《柳毅传》是一篇有奇异的仙境描写、浓厚的神话色彩传奇作品,作者熟练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发挥了丰富的艺术想像力,把现实性和超现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较深刻,反映了社会问题;一方面又以飞腾的想像力和艺术虚构,寄托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其中,仙境的创设,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一个重要体现。
《柳毅传》中落第书生在去泾阳的路上,忽遇“鸟起马惊,疾逸道左”,“见有女,牧羊与道畔”,开启了这一奇异的浪漫主义的情节的端绪。
神人交往,凡人柳毅如龙女指点入深水龙宫之仙境,龙宫更是金碧辉煌,神奇无比。
此外,因梦示教的作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樱桃青衣》《纂异记》等,也有各种仙境的描绘,在梦中出现的真人、道人,就是所谓的神仙,他们的箴言警语,集中概括了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内蕴。
三、神仙信仰与形象塑造唐传奇小说以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其主要特征,成为中国短篇小说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女性形象,如霍小玉、莺莺、红拂、李娃、聂隐娘等,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些亦仙亦凡的女性形象的底蕴是道教神仙信仰,她们超凡脱俗、精妙绝伦的美貌与道教的尊崇女性、神仙观念相联系。
唐传奇小说中女性形象与正统的道德伦理相符合的色彩,识见卓越的女性反映出道教对女性才华与作用的重视,显示出道教的立足现实、重视感性生活的宗教特质。
唐代女子以修道求仙为人生理想,人们也以超凡绝世的神仙来衡量、要求女子。
陈寅恪先生重视女性观念与神仙之间的联系,他认为《莺莺传》的别名为“会真记”已经反映出唐人常将道教神仙与女性形象相联系:“其实‘会真’一词,亦当时习用之语。
庄子称关尹老聃为博大真人,后来因有真诰真经诸名。
故真字即与仙字同义,而‘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
”首先,唐传奇的女性形象塑造中,对于女性美若天仙的外貌描写是传奇的一种审美特色,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追求。
传奇小说所写妇女形象,不论是仙女,还是平民女子、豪侠女,或是娼妓,共同的特征是美貌绝伦、聪明伶俐。
《霍小玉》中,李生初见小玉“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顾,转盼精彩射人。
”《莺莺传》描写张生初见莺莺,为莺莺的“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而震惊,“自是惑之”。
在热情洋溢的对美貌的赞美背后,是对于克服现实世界的局限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是浸润着道教情怀的审美观念。
女仙,最明显异于常人之处就是长生不死,能够永远保持人一生中最美好状态,因此青春而貌美是道教女仙最有诱惑力的地方,也是道教所竭力宣扬和突出的。
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就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女仙超凡脱俗的美丽,既迎合了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又形成了女仙不同于男性神仙的表相特征。
再次,唐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另一带有仙味特点是超越常人的见识和本领。
从道教的角度看,以女子之谋略与胆识为男子成功的帮助,暗合了道教的阴阳合和思想。
任氏、李娃,以自己的见解与努力帮助丈夫功成名就,或者在关键时候对丈夫指点迷津,是唐传奇小说常见的结构,李娃先是与老鸨一起骗荥阳生的钱财,后见荥阳生因此而穷困潦倒,不忍之心顿起,毅然离开老鸨,亲自服侍照顾,待其身体调养好后,开始安排荥阳生的人生道路,荥阳生因祸得福,有了李娃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候的指点,从此仕途顺利,官运亨通,子孙隆盛。
李娃不仅有善良、温情的一面,她之可贵,还在有于对局面准确的判断,对机会恰如其分的把握的能力,阳刚之男子得阴柔之女子相助,然后通达顺畅,这正是道教所谓“阴阳相与合,乃能生。
”道教神仙信仰,激起了唐文人的创作灵感,他们以浪漫主义手法和奇妙的想象力,结合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史事逸闻,创造了一系列神乎其神的意象、仙境与形象,开创了唐传奇这一“有意为小说”,丰富了唐文学的文体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