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药疹分型演示版.ppt
合集下载
药疹.ppt

霉素 B、利福平 、替考拉宁等也可引起该综合
征。
临床表现为面颈部和躯干上部红斑、 瘙痒,有时还可出现低血压、血管 性水肿、胸痛 、呼吸困难以及头晕、 头痛、躁动、发热、口周感觉异常 等。
发生机理是由于万古霉素促使肥大细
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大量 组胺所致,此过程不依赖 IgE和补体 的形成。由于组胺释放的程度与万古 霉素输注的剂量和速度有关,因此, 每次静脉给药时应尽量缓慢.至少要 用 1 h以上的时间。
本病1980年由Beylot等首先报告。
目前发病机制不明。90%AGEP发病与药物
(以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及头孢类抗
生素最为多见)有关,其次是病毒及接触汞剂 。
潜伏期和病程
服药后一、二天内发生皮疹,很快泛发
全身。停药后15天内皮损消退。
皮损:
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集非毛囊性小脓疱(直径 <5 mm),可伴手、面部水肿,紫癜及虹膜样多 形红斑损害。
pustulosis,AGEP)。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以前称为
DRESS综合征(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
是一种以急性广泛严重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 肿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嗜酸粒 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
普利、地尔硫卓、螺内酯和可待因等。
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较长,常在首次服药后2-6周
发病(平均 3周)。如果既往有DIHS史 者则较短(有时仅1天)。 其中磺胺药为2周,DDS和米诺环素为4 周,而抗惊厥药为4-8周。
皮损特点 皮损初发多为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 有时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严重者 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同时伴面部水肿, 其他有脓疱和紫癜。一般无皮肤或 黏膜糜烂 。
药疹演示ppt课件

在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 用可能引起药疹的药物。
早期识别与处理
药疹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医务人员应提 高警惕,及时识别并处理。
B
C
避免过度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使用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 。
误区提示
部分患者认为药疹是“排毒”现象,不需要 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药疹是一种药物 过敏反应,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
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 比妥类等。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 央形成水疱。
发生部位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如口周、生殖器部位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等。
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
倡导合理用药文化
倡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用药的文化氛围,减少药疹等药品不良反应的 发生。
05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描述
患者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 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疹多形性,可融合成 片,消退后不留痕迹。
诊断依据
根据服药史、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可诊断为典型荨麻疹 型药疹。
药疹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药疹概述 • 常见药疹类型及特点 • 药疹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 药疹的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 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 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早期识别与处理
药疹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医务人员应提 高警惕,及时识别并处理。
B
C
避免过度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过度使用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 。
误区提示
部分患者认为药疹是“排毒”现象,不需要 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药疹是一种药物 过敏反应,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
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 比妥类等。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重者红斑中 央形成水疱。
发生部位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如口周、生殖器部位等。
常见药物
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等。
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特点
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
倡导合理用药文化
倡导全社会形成合理用药的文化氛围,减少药疹等药品不良反应的 发生。
05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典型荨麻疹型药疹
症状描述
患者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风团样皮疹,瘙痒明显, 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疹多形性,可融合成 片,消退后不留痕迹。
诊断依据
根据服药史、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可诊断为典型荨麻疹 型药疹。
药疹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 药疹概述 • 常见药疹类型及特点 • 药疹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 药疹的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 药疹的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药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 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 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
皮炎 湿疹 荨麻疹 药疹PPT

典型皮损 风团 部 位 任何部位 症 状 剧烈瘙痒 特殊查体 皮肤划痕症阳性
治疗
一 急性荨麻疹
1 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2 维生素C 钙剂 控制感染
二 慢性荨麻疹
寻找病因 抗组胺药 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 对单独使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 可合并 用H2受体拮抗剂 如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
临床表现
七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最严重
磺胺类 解热止痛剂 抗生素 巴比妥类 起病急骤 1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弥漫性暗红斑 2 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稍一搓即成糜烂面 3 口腔 眼 呼吸道 胃肠道黏膜 糜烂 溃疡 4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高热 呕吐 腹泻 昏迷 5 感染 肝肾衰竭 电解质紊乱 引起死亡
1 皮疹特点
起病急 瘙痒 风团 消失快 可发生任何部位
2 消化道损害
3 呼吸道损害
4 过敏性休克
5感
染
皮 疹一般24小时内消失 恶心呕吐 腹痛 腹泻 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 窒息 心悸 烦躁 血压下降 高热 寒战 脉速 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二 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每周至少发作两次
全身症状较轻 风团时多 时少 反复发生 常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荨麻疹
1 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 运动 受热 紧张 饮料→乙酰胆碱 释放增加→肥大细胞→风团(点状) 分布 躯 干上部及上肢 互不融合 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
临床表现
• 特殊类型荨麻疹
• 2接触性荨麻疹 • 3水源性荨麻疹 • 4运动性荨麻疹 运动开始5~30分钟后出现风团
诊断
图例
图例
临床表现
物理性荨麻疹
1 皮肤划痕症 称人工荨麻疹 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 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
治疗
一 急性荨麻疹
1 抗组胺药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2 维生素C 钙剂 控制感染
二 慢性荨麻疹
寻找病因 抗组胺药 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 对单独使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 可合并 用H2受体拮抗剂 如 甲氰咪呱或雷尼替丁
临床表现
七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最严重
磺胺类 解热止痛剂 抗生素 巴比妥类 起病急骤 1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弥漫性暗红斑 2 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稍一搓即成糜烂面 3 口腔 眼 呼吸道 胃肠道黏膜 糜烂 溃疡 4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高热 呕吐 腹泻 昏迷 5 感染 肝肾衰竭 电解质紊乱 引起死亡
1 皮疹特点
起病急 瘙痒 风团 消失快 可发生任何部位
2 消化道损害
3 呼吸道损害
4 过敏性休克
5感
染
皮 疹一般24小时内消失 恶心呕吐 腹痛 腹泻 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 窒息 心悸 烦躁 血压下降 高热 寒战 脉速 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二 慢性荨麻疹 病程超过6周 每周至少发作两次
全身症状较轻 风团时多 时少 反复发生 常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荨麻疹
1 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 运动 受热 紧张 饮料→乙酰胆碱 释放增加→肥大细胞→风团(点状) 分布 躯 干上部及上肢 互不融合 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
临床表现
• 特殊类型荨麻疹
• 2接触性荨麻疹 • 3水源性荨麻疹 • 4运动性荨麻疹 运动开始5~30分钟后出现风团
诊断
图例
图例
临床表现
物理性荨麻疹
1 皮肤划痕症 称人工荨麻疹 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 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
药疹教学ppt课件

42
n 本病的治疗方案,总的治疗原则同药疹包括 脱离过敏药物,促进药物在体内排泄,治疗 临床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等
n 1) 一般治疗 主要是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感 染等
n 2) 局部治疗 n 3)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
等
43
n 本病患者在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20m g/d静 脉滴注,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外用药物护 理,并未使用抗感染治疗,症状逐渐得到 控制,热退,全身皮肤的潮红、肿胀还消 退,皮质类固醇激素经逐渐减量,1周后皮 肤出现片状及糠秕状脱屑。
保护眼睛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或4%硼酸眼膏) ;
注意口腔清洁 (2%小苏打水或1/8000P.P水漱
口) 。
32
n 五、预防:
n 1、用药前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 n 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n 2、用药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n 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 n 3、应用青霉素、链霉素、TAT、普鲁卡因要做皮
药 疹 drug eruption
一、概述:
n 1、定义:
n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吸入、内服、注射、灌肠、 栓剂、破损皮肤等)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内脏系统。
1
n 2、病因 n (1) 个体因素 n (2) 药物因素
4
n ③ 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天 (多数7~8天) , 已致敏重复用药时,数分钟~24h.
n ④ 皮疹形态各种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n 一个人对同一药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 药疹;
n 一种药对不同人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n 同一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n 本病的治疗方案,总的治疗原则同药疹包括 脱离过敏药物,促进药物在体内排泄,治疗 临床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等
n 1) 一般治疗 主要是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感 染等
n 2) 局部治疗 n 3)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激素、加强支持疗法
等
43
n 本病患者在使用甲基强的松龙120m g/d静 脉滴注,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外用药物护 理,并未使用抗感染治疗,症状逐渐得到 控制,热退,全身皮肤的潮红、肿胀还消 退,皮质类固醇激素经逐渐减量,1周后皮 肤出现片状及糠秕状脱屑。
保护眼睛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或4%硼酸眼膏) ;
注意口腔清洁 (2%小苏打水或1/8000P.P水漱
口) 。
32
n 五、预防:
n 1、用药前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 n 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n 2、用药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 n 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 n 3、应用青霉素、链霉素、TAT、普鲁卡因要做皮
药 疹 drug eruption
一、概述:
n 1、定义:
n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吸入、内服、注射、灌肠、 栓剂、破损皮肤等)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性反应,严重时可累及内脏系统。
1
n 2、病因 n (1) 个体因素 n (2) 药物因素
4
n ③ 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4~20天 (多数7~8天) , 已致敏重复用药时,数分钟~24h.
n ④ 皮疹形态各种各样,很少有特异性。
n 一个人对同一药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或不相同 药疹;
n 一种药对不同人引起不同类型药疹; n 同一类型药疹可由不同药物引起。
药疹精品医学课件.ppt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④有25~70%的死亡率,最常见 的死因是继发感染。
其他
5、荨麻疹型药疹:青霉素、阿司匹林 和血清制品
6、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 7、湿疹型药疹 8、紫癜型药疹 9、痤疮样药疹 10、光感性药疹 11、血清病样型药疹
五、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可增多,常伴嗜酸 性白细胞增高,个别情况下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若内脏受累,则有肝、肾功能 异常;尿蛋白;心电图等异常
变态反应型药疹的特点:
④皮疹形态很少有特异性; ⑤交叉过敏和多原过敏; ⑥抗过敏药物治疗有效。
㈡非免疫反应
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药物 直接(或促进)释放某种炎症介质。 2、过量反应(中毒反应) 3、蓄积作用 4、光感作用
四、临床表现
1、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皮疹类型多样;
临床表现
三、发病机理
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变态反 应)和非免疫性反应两大类。 ㈠变态反应型药疹
I~IV型变态反应均可。但有些 不能简单归为某类。均与患者过 敏体质有关。
① I型变态反应
IgE依赖型变态反应。发生快,可产生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药物完全抗原→ IgE类抗体→结合于 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环中嗜碱性 粒细胞→再次接触过敏原,与细胞上 的IgE特异性结合→细胞脱颗粒和释放 一系列化学介质→血管通透性增加, 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和腺体 分泌。
4、重症时常伴有口腔粘膜损害,且 可有肝、肾、心脏、关节及造血系 统损害的相关表现;
5、部位:一般泛发全身,对称分布;
临床表现
6、自觉症状: 瘙痒 全身症状
7、病程多急性,但有自限性。
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重症药疹的诊断治疗及病例展示PPT课件

5 6
19
药疹概述
20
药疹的基本概念
定义: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 药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 危及生命。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 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1
病因学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敏感性都 不尽相同。
3
病例 1
一般资料 李霖声,男,4岁,河南人。
主诉
面颈部红斑3天,扩展全身伴痛痒1天
2010-06-17
4
临床图片
5
6
病 史 01
现病史 既往史
3日前口周突发红斑,伴轻度瘙痒;此 后皮迅速扩展至面部、颈部。近1日皮 损更扩展至躯干、上肢,伴痛痒。
起病以来,无发热、患者精神、食欲可、睡 眠稍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62
ED的治疗—皮质激素
原则:及时、足量、足疗程 首剂量:0.5-1.0mg/kg-d 病情控制指标:体温正常,皮肤红肿消退,
42
病例3
王XX,5岁女童。 鼻周脓疱5天,泛发全身伴发热1天。曾用抗菌药,
具体不详。 以往患“变应性鼻炎”半年,对芒果过敏。 查体:T37.7 度,咽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面颈
躯干、四肢屈侧大片水肿性红斑,表面密集的浅 表小脓炮,以口周、耳后,腋下,脐周,腹股沟 显著,无水疱,尼氏征阴性。
近一个月来一直在幼儿园服用“苏叶、霍香” 等四味中药所制的防手足口病汤剂。 平素被蚊虫咬伤后局部易红肿、渗液。 出生1个月时曾因口腔感染患“真菌血症” 。
7
病 史 02
个人史 家族史 婚产史
青霉素皮试过敏,否认食物过敏史 无特殊
19
药疹概述
20
药疹的基本概念
定义: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 药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甚至 危及生命。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 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21
病因学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敏感性都 不尽相同。
3
病例 1
一般资料 李霖声,男,4岁,河南人。
主诉
面颈部红斑3天,扩展全身伴痛痒1天
2010-06-17
4
临床图片
5
6
病 史 01
现病史 既往史
3日前口周突发红斑,伴轻度瘙痒;此 后皮迅速扩展至面部、颈部。近1日皮 损更扩展至躯干、上肢,伴痛痒。
起病以来,无发热、患者精神、食欲可、睡 眠稍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62
ED的治疗—皮质激素
原则:及时、足量、足疗程 首剂量:0.5-1.0mg/kg-d 病情控制指标:体温正常,皮肤红肿消退,
42
病例3
王XX,5岁女童。 鼻周脓疱5天,泛发全身伴发热1天。曾用抗菌药,
具体不详。 以往患“变应性鼻炎”半年,对芒果过敏。 查体:T37.7 度,咽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面颈
躯干、四肢屈侧大片水肿性红斑,表面密集的浅 表小脓炮,以口周、耳后,腋下,脐周,腹股沟 显著,无水疱,尼氏征阴性。
近一个月来一直在幼儿园服用“苏叶、霍香” 等四味中药所制的防手足口病汤剂。 平素被蚊虫咬伤后局部易红肿、渗液。 出生1个月时曾因口腔感染患“真菌血症” 。
7
病 史 02
个人史 家族史 婚产史
青霉素皮试过敏,否认食物过敏史 无特殊
药疹已讲PPT课件

2 蓄积作用与过量反应
3 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或抑制:因影响
了药物的正常代谢途径和速度而诱发药疹,
如苯妥英超敏反应综合征通过发生在环氧
化物水解酶缺陷的个.体。
9
临床表现-----固定性药疹
皮疹特点常为单发,亦可多发,为限局性圆形或 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绕以红晕,可形 成大疱,自觉瘙痒;
发生于生殖器时常引起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 好发于口唇、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亦可发生
2、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斑、小丘疹、小丘 疱疹及水疱,常融合成片,泛发全身,可 继发糜烂、渗出。
.
30
紫癜型药疹
1、常见有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 2、通过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介导 3、好发于双下肢,对称分布,严重者可累及躯干
四肢 4、皮损为针头至豆大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分布,
稍隆起,压之不褪色,可伴发风团或血疱。 5、严重者可有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等表
.
4
药物使用的途径
口服 皮下注射 静脉通道 肌肉注射 粘膜:栓剂,舌下,眼结膜,鼻粘膜 皮肤
.
5
发病机制
(一)变态反应:多数属于此类反应。一种 药物激发超敏反应的能力由多种因素所决 定,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药物代谢的个 体差异、免疫遗传背景及接受药物时个体 的状况等。大分子药物本身即为完全抗原, 而多数小分子药物属半抗原,需在机体内 与蛋白等载体结合为完全抗原后,才能激 发变态反应。
.
19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0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1
重症药疹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
皮肤科:药疹ppt课件

霜剂 / 水粉剂 糊剂
粘膜 加强腔口护理,预防并发症
22
预防
详细询问过敏史 熟悉药物结构,以防交叉过敏 勿滥用药物,掌握用药指征 警惕先兆反应征象
23
7
潜伏期:自接触抗原之日起至产生皮疹为止 • 第一次用药,经3~20天,平均7~9天发病 • 第二次用药,则在数分至24h,平均10h内
发病
8
非变态反应机制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过量反药疹的一般规律:
潜伏期 发病快 皮疹从头面向躯干、四肢发展,
对称性
病程具自限性,通常为2~4周
分布呈广泛性、
10
寻常型药疹(一)
固定型红斑特点:
固定性 一个或几个,复发可增多,扩大 好发于口腔、外生殖器部位 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 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11
寻常型药疹(二)
荨麻疹型药疹: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 呋喃唑酮等引起
麻疹样药疹及猩红热样药疹:转归好 湿疹样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12
重症药疹(一)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发作急 皮疹带紫色、棕黑色、起疱 尼氏征(+) 粘膜常受累 全身症状重,常伴高热 内脏常受累 病程3~4周,部分可因并发症死亡
13
重症药疹(二)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损害 腔口部分糜烂 可有高热 肝肾功能损害
14
重症药疹( 三)
第二课 药疹
1
定义
各种药物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而 引起的皮肤 、粘膜反应 ,称为药疹(drug 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
2
药物进入人体的不同途径:
内服 注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 外用(包括滴眼、滴鼻) 吸入 含服 漱口 栓塞(肛栓、阴道栓) 灌肠
粘膜 加强腔口护理,预防并发症
22
预防
详细询问过敏史 熟悉药物结构,以防交叉过敏 勿滥用药物,掌握用药指征 警惕先兆反应征象
23
7
潜伏期:自接触抗原之日起至产生皮疹为止 • 第一次用药,经3~20天,平均7~9天发病 • 第二次用药,则在数分至24h,平均10h内
发病
8
非变态反应机制
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过量反药疹的一般规律:
潜伏期 发病快 皮疹从头面向躯干、四肢发展,
对称性
病程具自限性,通常为2~4周
分布呈广泛性、
10
寻常型药疹(一)
固定型红斑特点:
固定性 一个或几个,复发可增多,扩大 好发于口腔、外生殖器部位 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色斑 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
11
寻常型药疹(二)
荨麻疹型药疹: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 呋喃唑酮等引起
麻疹样药疹及猩红热样药疹:转归好 湿疹样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12
重症药疹(一)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发作急 皮疹带紫色、棕黑色、起疱 尼氏征(+) 粘膜常受累 全身症状重,常伴高热 内脏常受累 病程3~4周,部分可因并发症死亡
13
重症药疹(二)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损害 腔口部分糜烂 可有高热 肝肾功能损害
14
重症药疹( 三)
第二课 药疹
1
定义
各种药物通过各种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而 引起的皮肤 、粘膜反应 ,称为药疹(drug 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
2
药物进入人体的不同途径:
内服 注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 外用(包括滴眼、滴鼻) 吸入 含服 漱口 栓塞(肛栓、阴道栓) 灌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文档
8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优选文档
9
优选文档
10
荨麻疹型药疹
1、引发药物
多为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水杨酸盐,磺胺, 普鲁卡因等。
2、临床表现
这一型药疹可由第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引起,是 过敏性疾患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引起本病的药物很多, 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多泛发全身和对 称分布。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荨麻疹与普通的荨麻疹往往 无法区别。但常因前者发病急剧、皮损广泛、颜色鲜红、 瘙痒强烈、皮疹损害消退所用时间较长而提示我们给予注 意。
优选文档
17
3、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注射青霉
素引起者最为多见。特点是发作快,多在用药后立即或30分钟 以内发生。表现有气促、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以及面色苍白、 呕吐、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皮肤可起风团、红 斑。
பைடு நூலகம்立即停用致敏药物,立即抢救:
(1) 使患者平卧
(2) 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注 地塞米松5~10mg,然后将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 5~10%葡萄糖500~10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肾上腺素可15分 钟后视病情重复注射。
优选文档
2
病因 :
一.药物因素
1.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2.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卡马
西平等; 4.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 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6.中药:不少临床中草药及制剂也引起药疹。
优选文档
1
定义:
• 药疹又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吸入、灌肠、使用栓剂或通过破损 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 ,引起皮肤粘膜的 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它系 统,甚至危及生命。药物既有治病的效用, 又可能引起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由药物引 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 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倘若风团损害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的阴部、眼睑、口 唇等部位时,可使病变处局部水肿显著,病情进展较快, 以致眼不能睁、口难开、阴部高度肿胀、自觉灼痒、此即 谓之血管性水肿。当这种皮优选损文档发生在喉头处,可因声门水11 肿窒息而危及生命,应引起注意。
优选文档
12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优选文档
13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2)药物蓄积:肝肾功能下降导致药物排泄缓慢,药物蓄 积诱发药疹。
(3)药物过量:某些药物量和中毒量接近,如MTX等。
(4)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或抑制其它药物的排泄或 降解。
(5)光感作用:
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影响下变成抗原物质。
光毒性反应:服药后皮肤吸收光中的中长波紫外线到一定 量时导致细胞损伤。
如再用与致敏药化学结构相似或共有同一基因的药物可诱 发药疹。多价过敏是指药疹发生的高敏状态下,与致敏药 化学结构不同且平时不过敏的药物也出现过敏。 (6)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优选文档
5
2、非免疫反应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某些药物如吗啡、可 待因、放射造影剂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荨麻 疹、血管性水肿等。
二.个体因素
过敏体质,机体病生状态影响,酶缺陷或抑制等。
优选文档
3
发病机理: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属于此 类反应。
2、非免疫反应 : (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性化 (2)药物的过量反应 (3)药物的蓄积作用 (4)机体的酶缺陷或抑制 (5)药物的光毒作用
优选文档
4
1.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
优选文档
16
2、重症药疹
• 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及剥脱性皮炎型药 疹,常合并高热及肝肾等多脏器损害,死亡率高。应及时 采用各种有效措施:
(1) 抗组胺药口服 (2) 尽早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静脉注射氢化可
的松300~4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最好维持 24小时。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病情重笃者可加大剂 量,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疗法。 (3) 防治继发感染,消毒房间及床单等物品以预防感染。 如有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避免交叉过敏及多元 过敏。 (4) 积极治疗内脏器官损害 (5) 支持疗法,补充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 蛋白血症等。 (6) 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
优选文档
6
临床分型: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固定性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紫癜型药疹
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湿疹、光感、痤疮样药疹
优选文档
7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 1、引发药物 多为解热止痛药,巴比妥,青霉 素,链霉素,磺胺等。
• 2、临床表现 突然发疹,常同时伴有轻或中度 发热,中或重度瘙痒。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 帽针尖样红疹,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初起 为细小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顺序向下发 展,于2~3天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面部四肢 可出现肿胀,以皱褶处及四肢屈侧为明显。但患 者一般情况较好,多无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内脏一般不累及 。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大多数人则不发生
反应。 (2)皮疹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性质及用药量无关。 (3)有一定的潜伏期,多数患者初次用药4-20日后才出现
皮疹,已致敏者,再次用该药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 (4)皮疹形态各异,无特异性。 (5) 出现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交叉过敏是指药疹治愈后,
优选文档
14
治疗原则是: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促进致敏药物排出 抗过敏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优选文档
15
1、 轻型药疹
这种药疹多有自限性,停药后很快能 消退。一般可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维生 素C及钙剂等。病情较重者,如猩红热样或 麻疹样型药疹,伴中高度发热,可加用皮 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30~40mg/d,待 皮疹基本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后逐渐减量 至停药。局部治疗外用药物应根据皮疹类 型选用粉剂、油剂或溶液,起止痒、消炎、 消肿等作用。
(3) 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支气管痉挛严重,可静脉注射氨茶碱 0.25~0.5g。如有喉头水肿应作气管切开。
(4) 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纠正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