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镜”文化
简述中国历代青铜镜的特点

简述中国历代青铜镜的特点中国历代青铜镜在外形设计、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其次,在纹饰方面,中国历代青铜镜纹饰丰富多样,包括动植物纹、几何纹、神话传说纹、民间故事纹等。
动植物纹通常是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云纹、莲花纹等为主,这些纹饰常常象征着权势、吉祥和幸福。
几何纹则以圆形、波浪纹等为主,表现出青铜镜的简洁和美感。
神话传说纹通常包括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古代名著的故事,在青铜镜上的表现多是平面画法,通过简洁的线条勾画出故事情节。
民间故事纹则经常表现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如《牛郎织女》、《三教交迭》等。
此外,在铸造工艺方面,中国历代青铜镜铸造工艺独特精湛,无论是原材料的选取还是铸造的工艺流程都很讲究。
首先,铜镜的原材料一般采用优质的铜,如铜合金、紫铜等。
其次,铸造工艺主要分为“单铸法”和“二次铸法”两种。
单铸法是指一次性将整个青铜镜铸造成型,这种方法比较省时简便,常用于较小的镜子。
而二次铸法则是将青铜镜镜背和反射面分别铸造成两个独立的铜件,再用焊接的方式将其连接起来。
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可以保证青铜镜镜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常用于较大的镜子。
此外,铜镜的表面常常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更加光滑细腻,增加反射效果。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青铜镜具有形状多样、纹饰丰富多样、铸造工艺独特精湛等特点。
这些青铜镜不仅是传统工艺品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青铜镜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还能够窥探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代铜镜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汉代铜镜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
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
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孔祥星 1939年生,中国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
曾任北京市“十五”社会科学规划历史专家组组长,原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组组长。
主要研究博物馆学、隋唐文物考古、吐鲁番文书和中国古代铜镜。
主编有《中国铜镜图典》,合著有《中国古代铜镜》等。
▲ 青海贵南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七角星纹镜铜镜在古代的功用先介绍一下我们在辽金墓葬、明代墓葬中发现的有关铜镜的情况:我们通过考古,发现辽代墓葬的墓门上通常会挂一枚铜镜。
也就是在从墓道进墓门的地方,挂上铜镜。
在墓室中,古人也会在棺材的上方挂一枚铜镜,也有的是在棺材的四壁上挂铜镜。
为什么说这类铜镜是挂上去的?因为我们发现铜镜是用铁钉子穿进去以后镶到墓门上或者墓室上的,铜镜钮孔中有残断铁钉,只不过时间长了铁钉锈蚀之后它掉下来了。
在明代墓葬中,我们也发现,明朝人在棺材内放上一枚铜镜,有的是在内棺前后帮上部也放上一枚铜镜。
大家都知道“照妖镜”的说法。
古人把铜镜放进去有两个作用,放到墓道挂在墓门上就是辟邪,目的是不让妖魔鬼怪进到墓室里来。
放在墓室里则是“破暗取明”之意,就是破除黑暗来获取光明。
从这些墓葬来观察,铜镜在古代是辟邪的东西,所以当时盗墓的人,是不会主动拿走它的。
当然,现在的盗墓贼在违法犯罪时是不可能放过这类东西的,2011年某拍卖会上一枚铜镜咨询价竟定到6000万元的高价。
日本有学者曾经说过,一旦进入铜镜的世界,就会发现出人意料的事情。
我今天就请大家跟着我走进中国古代铜镜的世界,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丰满奇异的汉代铜镜。
▲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四叶纹镜半边为什么称之为“青铜镜”?我们对青铜广义的定义是泛称所有以铜为主的合金,现代金属材料叫锡青铜、铅青铜、铝青铜。
狭义的就是铜锡合金,青铜中再加入铅就称铅青铜,红铜就是纯铜。
中国铜镜文化:精美的汉双龙纹铜镜

中国铜镜文化:精美的汉双龙纹铜镜精美的汉双龙纹铜镜中国社会由秦至汉后,当局与民生息,一改残酷暴政,经济文化始现繁荣,民生中的铜镜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此时生产的铜镜设计新颖,工艺水平高,在铜镜生产上出现了高潮,它便体现在一面面具体的铜镜之中。
当年由宝鸡市博物馆征集,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美的汉双龙纹铜镜就可使我们从中看出端倪。
这面铜镜直径11.1厘米,重90克,圆形,因含锡量高,呈青灰色,观感得体大方。
因外缘16连弧平雕,中四乳凸雕,主体二龙细凸线雕,突出中心三弦桥形钮浮雕,显得立体感极强。
镜背中钮周围下陷的素平面,外为双棱线围住中凹方框。
方框四正外面四乳突,上下乳为上左下右缺口棱线包裹。
左右两面为棱线雕飞龙。
右龙上飞,左龙下探,面朝镜外,凸吻,环眼,尖角,卷尾。
龙肢有力,背羽环绕圆突乳钉。
以龙纹作为中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母题,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
龙纹铜镜历史长久,造型多样,内涵丰富。
最早的龙纹铜镜可追溯到战国。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变形四龙纹铜镜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
地纹为细腻的方棱卷云纹。
不像上述我市的双龙纹铜镜,干干净净,无有地纹。
上海馆的此四龙纹铜镜,地纹之上,四条龙纹以钮为中心同向排列。
类似的铜镜还见于1953年湖南衡阳公行山墓地,1955年长沙侯家塘等地出土的铜镜中,除了四龙纹外,还有三龙纹、二龙纹镜。
屈原在《涉江》中就有“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这里的“虬”与“螭”均指的是龙,这些“龙”均能飞,还可乘坐,当然这只能是诗,是先贤屈原浪漫之想象。
当然赞美龙的诗太多了,我们是龙的传人。
李白《相和歌辞·猛虎行》:“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凝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我们今天介绍的此件二龙纹铜镜中的两条龙右飞左下,更是别具特征的了。
原创:周道文化作者:官波舟作者简介:官波舟,男,陕西省武功县人,生于一九四七年,副研究馆员,原宝鸡市博物馆书记,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鉴定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宝鸡孔子学堂特聘专家,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党委书记、副会长。
铜镜文化的育人模式

铜镜文化的育人模式
铜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
以下是铜镜文化的育人模式:
1. 以史为鉴:铜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通过研究铜镜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和图案纹饰等,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史为鉴,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强调道德规范:铜镜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道德规范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
3. 培养审美意识:铜镜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
通过欣赏和研究铜镜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4. 传承传统文化:铜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信息。
通过传承和弘扬铜镜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铜镜文化的育人模式是一种以史为鉴、强调道德规范、培养审美意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综合教育模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古代铜镜文化的历史与价值铜镜文化自汉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铜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铜镜文化创造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傲人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殷实基石。
古代铜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铜镜文化的历史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铜镜则是青铜器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制造铜镜。
古代铜镜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形铜镜,即刻金、悬镜和镂雕等;另一种是深形铜镜,它是一种实心的铜制品,镜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是精雕细刻的代表。
其中,浅形铜镜不仅尺寸较小,表面还铸有不同的图案和纹饰,通常用作个人或家庭摆设品。
而深形铜镜,做工精湛,体量较大,经常被用来铺路,以示道路的规范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造镜工艺要经过数百道复杂工序,从制模、夯锻、打镆、刻画、抛光至最后的表面装饰。
每个工序都需要精密地掌握,否则就会大量浪费铜料,增加成本。
因此,铜镜的生产成本极高,只有上等的人家才能使用它们。
鉴赏古代铜镜要从镜面、图案和材质三个方面来看。
古代铜镜的镜面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时代的思潮。
图案则是铜镜上最吸引人的部分,天真、浅浅的线条蕴含了古代人们最深刻的心情。
材质则直接影响了古代铜镜的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越好的铜镜,其制作工艺越复杂,也越值得收藏。
古代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美学价值,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铜镜不仅影响了古代科技、制造、宗教、目睹等领域,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女性生活,在婚姻、社交礼仪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铜镜是女性美容、装扮时不可或缺的物品。
例如,在唐代,妇女就非常喜欢使用铜镜来涂口红,这是当时美容的一种流行方式。
在宋代,则流行镶嵌珍贵石头的铜镜,这些美丽的铜镜被认为是身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得考虑镜与生命及其永恒生命得繁衍及人们对长寿得渴望,是人类永恒得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是宗法社会,社会关系多靠血缘纽带来维系.子嗣咨询题关系宗族命运,因此,历来受到人们及大得关注.孟子讲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父母及家族得命脉,这是人一辈子得重大罪恶.而子孙得繁衍昌盛,则是人一辈子得一大幸事.论文联盟有了生命得诞生,人们随之又盼望能健康成长,获得长寿.围绕着人得出生,成长与长寿,人们想尽了一切方法,由此产生出了太多得思想信仰与巫术.用镜祈求子孙繁衍,祈求寿命长久,确实是人们为了实现此理想而做出得努力.人们以祈求子孙繁衍,这在镜得早期纹饰铭文中就有相关得表露.从铭文得产生来看,有专家认为:“铜镜上有文字,目前最早得例子是1979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46号墓出土得一面铜镜,上有一字似为‘车’字简化,时代是西周中期.在传世品中,还看到过有秦国文字得东周铜镜.然而,镜铭得流行依然始于西汉,正式镜铭得这一起点,当不早于文帝后期.编辑:www .”而现在通行得观点认为铭文出现于战国末,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作为点缀,武帝后才渐成为镜背纹饰得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汉代——我国铜镜进展得第一个高峰期,产生了一类极为流行得,被后人冠以“长宜子孙”之称得铜镜,其铭文反映得正是祈求子孙蕃昌得内容.《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中就有一面长宜子孙镜:“主题纹饰为四个成熟得石榴,自纽座向外伸出.wM 石榴之间夹以篆体铭文‘长宜子孙’.”而石榴自古以来确实是多子得象征.此后得铜镜中,与子嗣相关得内容显得一发而不可收拾.能够讲,在镜铭中对求子心愿得表露已成为历代铜镜得惯例,这种做法直至明清仍非常盛行.如清代有喜生贵子镜,“主区饰儿童,宝瓶,金钞票和花朵等.镜钮处饰吉祥语‘喜生贵子’四字”.其中,强调得主题确实是子孙得繁衍.总得来看,镜中对祈求子嗣愿望得表露呈现动身展得趋势.至清代甚至产生了一面镜中有三十二个童子得样式,人们称之为“清代百子图镜,”镜背饰三十二个形态不同得天真稚童,其中,有五子夺盔,意为“五子夺魁”,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形百子等,寓意都与子孙昌盛有关.在清代还有明显体现祈求意义得送子图形镜:“纽上方和两侧饰有人物,两人作送子交接状,一人手指送子者:下方饰宝瓶.”这些镜中对童子得强调,夸张,渲染,无疑是人们祈求子嗣繁衍思想得集中体现.镜与婚嫁婚礼中对镜得运用,已成为古人得生活适应,因此,人们大概多对之视而不见,文献中得记载也极为有限,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为数不多得记载中看出中国传统婚礼中对镜得重视.唐代杜佑《通典》之“后汉纳采礼物”中有阳燧,宋代郑樵《通志》“纳徵聘礼三十物”中也讲后汉聘礼三十物中有阳燧,而在古人得认识中,鉴,燧完全是同属得.人们并未注意到二者在形制上得区不,认为阳燧之因此能取火,是因为炼于午日午时火盛之时.在这漫长得历史进展进程中,人们对镜得运用,表现在婚礼得各个方面.首先是以镜为聘礼.其次是夫妇其结镜钮,以表同心.第三是共拜宝镜,尊其为神圣.第四是新娘佩带或手捧宝镜.第五是以镜照新娘.第六是以镜遍照喜轿或挂于喜轿之上.人们不仅在婚礼过程中强调用镜,即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示婚恋关系时也常用到镜.从古至今,人们都广泛得以镜为恋爱婚姻得信物,以此表达双方真挚得情感.以镜为情感信物得最早最确切得记载,当见于汉代镜铭中.汉镜中有一种小型平边镜,镜体厚实,铜质泛黑,铭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此铭表明西汉初年社会中已起始用镜子作男女间爱情得表记,并相互赠送作为纪念.除了汉代镜铭所记之外,文献中对此得记载较早见于汉代得《神异经》,其中有一则故事讲:“昔有夫妻将不,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镜化为鹊,飞至夫前,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这表明镜与婚恋中早已有了紧密得关系.此后分镜或破镜就指夫妇分离,镜重圆则指夫妻团圆.对此,我们得考古发觉也能讲明咨询题.在《陕西安寨县王家湾发觉汉墓》中出土有王莽时期得钞票币和汉中期得陶器及一件昭明铜镜,“铜镜出土时分为两半,一半放置于男主人头边,[转贴于:论文大全网/culture/traditionalculture/201209/135314html][1] [2] 下一页。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

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关于古代铜镜在传统文化上的思考镜与生命及其永恒生命的繁衍及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
中国是宗法社会,社会关系多靠血缘纽带来维系。
子嗣问题关系宗族命运,所以,历来受到人们及大的关注。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断了父母及家族的命脉,这是人生的重大罪恶。
而子孙的繁衍昌盛,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有了生命的诞生,人们随之又希望能健康成长,获得长寿。
围绕着人的出生,成长与长寿,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由此产生出了太多的思想信仰与巫术。
用镜祈求子孙繁衍,祈求寿命长久,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此理想而做出的努力。
人们以祈求子孙繁衍,这在镜的早期纹饰铭文中就有相关的表露。
从铭文的产生来看,有专家认为:“铜镜上有文字,目前最早的例子是1979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46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上有一字似为‘车’字简化,时代是西周中期。
在传世品中,还看到过有秦国文字的东周铜镜。
但是,镜铭的流行还是始于西汉,正式镜铭的这一起点,当不早于文帝后期。
”而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铭文出现于战国末,西汉初期镜铭也只是作为点缀,武帝后才渐成为镜背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在汉代——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产生了一类极为流行的,被后人冠以“长宜子孙”之称的铜镜,其铭文反映的正是祈求子孙蕃昌的内容。
《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中就有一面长宜子孙镜:“主题纹饰为四个成熟的石榴,自纽座向外伸出。
石榴之间夹以篆体铭文‘长宜子孙’。
”而石榴自古以来就是多子的象征。
此后的铜镜中,与子嗣相关的内容显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可以说,在镜铭中对求子心愿的表露已成为历代铜镜的惯例,这种做法直至明清仍很盛行。
如清代有喜生贵子镜,“主区饰儿童,宝瓶,金钱和花朵等。
镜钮处饰吉祥语‘喜生贵子’四字”。
其中,强调的主题就是子孙的繁衍。
总的来看,镜中对祈求子嗣愿望的表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至清代甚至产生了一面镜中有三十二个童子的样式,人们称之为“清代百子图镜,”镜背饰三十二个形态不同的天真稚童,其中,有五子夺盔,意为“五子夺魁”,有三重三元,莲生贵子,榴形百子等,寓意都与子孙昌盛有关。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
祈求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
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至道教产生的前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这一理想虽不一定必属道教,但却成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终极目标就是得道,道在人间的实现者及超自然的体现者是神人、至人、真人,也就是道教徒们所谓的神仙。
神仙的本质是自由,即打破时间、空间及身体的一切限制,与天地同寿,与万物为一。
为此,道教徒们希望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努力修炼,去无限接近和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生命永恒提供一线希望。
从这方面来看,道教的这种信仰是人类超越生命局限的精神结晶。
这虽然是一个无法圆的梦,但它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奥秘的努力探索,反映了人类永远的追求,是极其动人的生命理想。
虽然自汉代始儒家学说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但道教并未因此而衰弱,反而日益壮大。
因为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植根于民间这片丰厚的沃土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次道教信仰符合了人类超越生命的理想。
铜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对道家学说有所反应。
道教对镜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
从秦汉早期到明清之时,我国的铜镜中都充满着浓厚的神仙思想。
其中不仅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图饰,如羽人、王子乔、赤松子、东王公、西王母、仙女、八仙等,而且有众多的铭文对此进行说明。
我国古代神仙思想远在战国时就已出现。
秦汉之际众多的仙人神兽镜、飞仙镜表明在道教之前的人们就在以镜寄托现世幸福的愿望,装填长生不老的祈祷,铭刻向天上世界平安飞翔的理想。
汉代道教的形成使升仙思想有增无减,在汉代的四神镜、画像镜、规矩镜、神兽镜上多有羽人的形象。
羽人即是汉人头脑中的仙人,他是道教形成期关于神仙世界的主观臆想,是道家所追求和宣传的超越时空和宇宙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人,羽人的形象在汉镜上多有表现,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羽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镜”文化
【摘要】镜子自产生以来,就以不可动摇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在“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因而,
其作用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成了精神的脊梁。
【关键字】镜中国文化 监督作用
朱镕基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曾给《焦点访谈》题过十六个字:舆论监
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意在以媒体为“镜”, 向政府和人民群众
反映真实的情况,推动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这也可谓是清晰阐述了媒体的作用,
更体现了“媒体之镜”的社会功能。
其实,不仅是镜之于媒体,就现实社会甚至人类历史来讲,“镜”及镜所
体现的寓意和文化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这样说,镜子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历史。
如果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坐标轴,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中国文化。那么镜
子不仅是一种实物,更作为一种精神,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深刻的寓意渗透到中国
文化史的每一个角落。
一、历史的沉淀
铜镜在数千年的变迁中出现不少种类,尤其是纹饰十分复杂,形制也多
变,而这一切是与不同朝代密切关联。根据不同朝代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判定其
所制造的年代,如早期的春秋战国铜镜除特种工艺镜外,主题纹饰图案可分为素
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羽鳞纹镜、连
弧纹镜、多钮镜等;到了汉代,铜镜除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就出现草叶
纹镜、星云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规矩纹镜、变形四叶纹镜、神兽镜、
夔凤纹镜、龙虎纹镜、画像镜等。
唐代的铜镜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
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和特种工艺镜(金银平脱镜、贴金银镜)等。
宋代以后的铜镜日渐衰退,工艺创新也举步维艰,绝大多数纹饰沿袭前朝,没有
了新意。
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
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
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知道青铜镜在我国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
面饰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
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铜镜除了作为照面饰容的工具之外,更浓缩着文化,
见证着历史,默默记录着悠悠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
二、镜,根植于传统文化
1、镜与传统文化
鉴于镜子在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中普遍发挥的照鉴作用,人们在其后的所
注意到的往往是镜子的材质及其背面的纹饰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象征意义或文化
内涵。这也是镜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直接体现。然而,相对于它的物理特性,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其强大的精神层面的照鉴作用。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镜,最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最普通、最直接的样态
就是民俗之镜。镜在民俗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多彩。生命、婚嫁、丧葬、医疗、占
卜、配饰等等与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都与镜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婚嫁用镜,体现出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葬习用镜,透露出人类对生的希望。
镜子不再是只用于照容的用具,更体现出人的欲望、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境界。
另外,根植与民俗用镜的土壤中,并得以发展的是文学中的镜。在众多
的文学体裁当中,镜为命题在诗词散文中极早出现,并且阵容庞大。例如,在诗
词中形成了以抒发情感为中心的情感之镜,在散文中形成了以政治教化为主导的
道德之镜。然而,相对于诗词散文,镜命题在小说中的产生发展历程更为完善,
特点也更加鲜明。
2、镜与文学
无论是笔记小说、唐传奇小说、话本小说还是我们熟悉的章回小说之中,
镜子就是一棵常青树,一直伴随着小说,直到小说成熟发达的高峰——明清时期。
可以说,镜小说伴随着小说的产生而生,并伴随其发展而不断演进。在众多的镜
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以《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神魔志怪小说。
在这类小说中,尤其是《西游记》,镜子往往是以照妖镜的形式出现,普遍存在
着神异性,正是这种神异性不断体现出人性和心理的各方各面,作用于不同凡响
的剧情的同时,更体现了镜子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在哲理。镜小说的巅峰之作,也
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中,无论是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太虚幻境,还是正面害人反面救人的风月宝鉴,都是镜子在
小说中的集体体现。虽然这些镜子的出现在现实社会中有悖于理论,但也并不是
毫无意义的凭空捏造,它是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思想的产物,背后隐藏着的是一
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创作的时期,正是思想界争论天
理与人欲关系这一焦点话题的时候。
事实上,除了在文学作品中,镜子这一实体得到了意义上的升华,更重
要的是,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为镜子功能的映照。《红楼梦》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水浒传》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西游记》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三国演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
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
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三、现代社会中的“镜作用”
自镜子这一物件产生于世以来,它就一直执行着这样一种用处,那就是
使人看到原本的自己。镜子在执行这种功能的同时,这是一种映照,也是一种放
大。有人说,两面镜子对放在一起,就是无穷。而镜的作用也从照鉴引申到监督。
1、镜作用之于社会
不仅仅是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与镜有着不解之缘,在现代社会,镜子
依然发挥着除照容外的强大功能,并作用于人的思想和意识,发人深省,引人深
思。
灾难,可以是一面镜子。人性在灾难与浩劫之中表露无疑,患难见真情,
神鬼现原形。从冰灾到地震,从洪涝到干旱,从俄罗斯火灾到智利矿难……巨大
的灾难和困境让我们看清了,也让我们记住了从镜子里了解到的一切。
成功,也可以是一面镜子。08奥运无疑是让中国大方异彩的最佳时刻,
通过奥运,让无数无数的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高调地实现了中国梦。自此,从
世博到亚运,满满的自信与骄傲亦成为如今的社会和民族人内心的普遍照映,然
而所照映出来的并不都是好的方面,例如,有关环境、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等等。
因此,现代社会需要一面镜子,尤其是在思想与欲望如此膨胀的情况下,
国家利益要维护,公民权益要保证;腐败要揭露;收入要透明;官僚主义要反对;
决策要民主化、科学化……
2、镜作用之于个人
即使谈到个人,镜子理论仍是说得通的。季羡林先生是一面镜子,钱学
森先生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标杆和旗帜楷模,通过标杆和旗帜来
认清我们的发展方向和超越空间。这就是镜之人生的作用。
然而,对于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最最需要的仍是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科目,人通过认识自己,才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在生活中,工作中,交际中有总结自己的教训,才会有力地把握自己的
人生,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
认识自己也是非常困难的科目,人往往都认识别人,却不能认识自己。
我们常看到别人眼里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怎样认识自己?或许我们可以将别人当做一面镜子,借助在看见别人缺
点时,来对照自己,镜子也就成了自我认识的工具,更是自我完善的媒介。借助
某位我所不知名的“仁兄”所言:我们所哀叹的不是空空的镜子本身,而是我们在
镜子里反映的东西,真是也好,虚幻也罢,人类想看到的不仅仅是本来有的样子,
更应该是应该有的样子。
正因如此,无论是镜的历史发展、形态特征、文化寓意还是借鉴作用,
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应该知道、必须了解和理应遵守的真理。接受监督,服务
于个人、服务于社会的论调或许过于矫情甚至刻板,却是现实社会和个人真正缺
乏而有迫切需要的镜之思想。
参考文献:
【1】刘艺 《镜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2】朱镕基为《焦点访谈》赠言 网易历史综合2008年
【3】《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人民网2010年0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