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结集为《月迹》、《爱的踪迹》二书出版发行,从而使读者有可能比较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自80年代以后,他创作的散文达二百多万字,影响之大亦少有人与之匹敌。其散文题材宽泛,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语言质朴而蕴含真情,多从小事着笔,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在自然淡雅之外又有着别样的气韵,追求大气度、大气派。90年代初主编《美文》杂志,弘扬大散文理论,大大冲击了中国散文界。范培松说:“散文园地里有了你就别想太平”。一时间褒贬不一,严肃的评论与热闹的炒作百音皆作,孰是孰非难成定论,但贾平凹在散文界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一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

贾平凹生于江汉之侧,长于商洛大野。父辈兄弟五人,生父最幼,以教书为业,属农村中为数不多的知识阶层。贾平凹的家庭是一个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经济拮据家大口多,常要忍受饥饿。少年时贾平凹凛气甚弱,五岁前母亲随父在外教书,他在家中随伯父母生活,少时与父母的分离使之养成了孤独的性格。“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

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五岁便开始读书,在班中年纪最

小而成绩却名列前茅。作文和写字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去展览,这使得他在怯懦的退缩中暗暗有了慰籍孤寂和伸展个性的天地。这就像苦难生活中甜蜜的梦,然而这种好梦也不长,14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诬为“历史反革命”,全家人由此从物质到精神都遭到了劫难,这给少年贾平凹的心灵又陇上了一层阴翳,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越是孤独性格越内向,感受的性能也变的越灵敏。这种心理的发展到他开始文学生涯后就极其鲜明的反映到他的创作中。

在贾平凹的人生道路中,有一件事是不能忽略的。他在《我的小学》一文中说,曾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作文或者

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 2 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这为他以后的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72年,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他成为一名最年轻的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的练笔,从而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以及备经磨练的人生经历后的感悟和激情,几十万字的退稿之后他的作品很快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从此登上了文学创作的殿堂。

贾平凹发表最早的是散文,最早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1982

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问世,此后又出版散文集数十部,仅1993年以前的就有十部,除《月迹》外还有《爱的踪迹》、《心迹》、《商州初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人迹》、《抱散集》、《守顽地》、《贾平凹散文大系》等,由此可见其创作数量之大。在进行了诸多散文创作后,开始进行散文创作理论的思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系统。

贾平凹早期的散文创作理论主要散见于《对当前散文的看法》、《散文就是散文》、《关于散文的日记》、《浅谈儿童文学中的散文写作》、《关于散文的通信》、《语言》等文章及一些书信后记中。在这些文章中贾平凹阐述了对于散文的看法,提出了“散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散文应该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似乎是肤浅而幼稚的,然而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当代中国对散文的探索愈来愈偏离其本源含义,以致后来人们对“散文”的概念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散文在理论创作中的深化与超越。贾平凹重提这些问题是要澄清在当代中国产生了种种误解的散文的概念,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使“五四”新文学创作中的气脉得以接续。当然同时也希图在澄清中使自己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更加清晰化和条

理化,以建构起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

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欲以客座教授的名义平请贾平凹去讲授“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为此贾平凹准备就“散文与时代精神”、“散文的心灵感应”、“散文的哲理”、“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散文的作诗在诗外”等十

五个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思考。虽然“讲授”一事因贾平凹的病倒而不了了之,但由已撰写出来的第一第二讲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关于散文的十五个问题来看,“他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已进入了一种自觉自为的状态”。①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提出“大散文”理论,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美文》杂志的创办,“大散文理论”的提出也标志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

(一)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

1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

探讨散文的独立性的目的是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亦即散文的概念,而这首先还是要从散文的的概念说起。关于“散文是什么”的立论在当代中国有两种相对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均围绕政治化的文化观念被不断的错误演绎和曲解。一种认为散文的政治性很强,因而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只准歌颂不能揭露,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另一种认为散文主要是一种最能书写风花雪月、山水名胜、儿女情长、童年趣事的“小家碧玉”。前者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过度的政治色彩,被称作“政治化散文”。后者开始摆脱“政治化散文”批评的“紧箍咒”的制驭,同时又矫枉过正地把散文重新供奉回“象牙塔”。在这种散文意识中孕育的散文创作“甜而无力、媚而无骨,皆宫中夫人、室内柔花之形象。有味或许有味,却全部入牛角,导致小家子气”。①这种散文观念实际上已与“政治化散文”一样走向了极端,同样影响着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

对于上述的两种认识,贾平凹曾在2002年北京大学举行的“20世纪中国散文论坛”中作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演讲”:“文学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摆脱,反而需要政治.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这如同我们都讲究营养,要多吃蔬菜,但又必须保证主食。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又加上儒家的影响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情结,所以关注国家民族、忧患意识是每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的,这也是中国作家的特色,如何在这一情景下,这一基调下按文学规律进行创作,应该以此标尺衡量每一个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学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有民族的背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政治背景,但他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历史感、社会感、人生感成为中国人所强调的所谓…深刻?,那就可能将限制…新文学?的进步”。②由此可以看出贾平凹并不否认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但不认为文学是政治的附属,他所理解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与“御用文学”和“政治化散文”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理解的政治是一种“大政治”,是“大而化之”的渗透在自己精神气质中的政治,是与“社会感”、“历史感”、“人生感”交融在一起的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是个性化的,寓含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而不是“政治化散文”所表象的“写光明比写黑暗重要”,要“永远向人们启示光明”的狭隘的“小政治”。所以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对散文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在某些

时候还会表现的很强大,但这并不表明散文就是政治的附属,也不能否认散文的独立性。

在申明了散文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贾平凹认为将“散文看作是一切

文体的基础”的说法是一种不了解散文,降低散文品格的表现。“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崇高” ①贾平凹认为:“散文是除了诗以外最能写

的问题,他的极致是最单纯和朴素的,篇幅短,无情节故事,语言平淡,靠的是作者的境界和素质”。②亦即贾平凹认为散文是与小说、诗等其

他文学样式一样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且由于散文本身的布局篇幅格式,从而使之具有了“最能写”的特点,这种“最能写”指的是散文便于抒情,也正是由于这种易于抒情才从而使得散文的存在具备非凡的意义,使得散文这种文体具备了不凡的魅力,变得尤为重要了!2 鼓呼散文

的“真”与“美”:回归真情塑造意境

﹙1﹚真情的回归

作为一个富于自省和批评意识的散文革命家,毋庸讳言,贾平凹对

于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太满意的,这种不满意不仅表现在当代几十年来对“散文是什么”观念误识的情形上,同时也表现在对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题材愈来愈窄的情形上。

1984年底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散文的题材

狭窄,精神脆弱,

③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一

字气,小巧甜腻。在《〈抱

散集〉序》中又写道:散文发展到今天……格局再不能拓宽了吗?多少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哪里去了,还只是柔柔弱弱的花草水月,鸡肚小肠的恩怨是非吗?④后来在1994年的《雪窗问答》中又说:“自新文

学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之而起的则是弥漫了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自己愁感得失翻来覆去的咀嚼咏叹……作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⑤在贾平凹看来,散文这个“赤裸裸的文体”首先应该表现作者本人的感情。“情”是散文的灵魂,是散

文称其为成功和优秀的关键所在。“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

需要掩饰”,甚至“在有了最真挚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这里所谓“真情”在贾平凹看来是与“小家碧玉”式的感情不同的。“小家碧玉”是透着甜媚的矫情,“真情”却是“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或“振奋,或消沉,或健康,或颓废,或激动,或冷漠,或欢呼,或反对……” ⑥来得自然,来得丰富,没有半点矫饰和做作。

同时这种“真情”也是“真知”的形象化,情感化,渗透着作者本人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沉思。

既然散文要表现真情,要呼唤真情的回归,贾平凹认为首先要弘扬

散文的清正之气,

涤荡散文长期以来的矫揉造作,颓废的甜媚之情。这种清正之气应

该是蕴籍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着作者人格的崇高,这种清正之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呼唤真情的回归要抛弃“小家碧玉”,拓宽散文的视野,争抢散文的力度和深度,使散文写作真正表现大家气派。另外呼唤真情的回归还要防止题材表现的媚俗雨甜腻化,要用激情写作,“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浑

然之气、鲜活之气、清正之气”,才能有真情的回归。①

﹙2﹚意境的营造

然而这种真情又该如何去表现呢?贾平凹曾经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散文要写的“有意思”有“诗意”,他说:“我们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许多种感觉,比如嗅觉、听觉、视觉,因此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悟。这一类散文,他多是多义性的,整体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他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诗意”。

又说:“事实是要求我们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种政治性哲理性的作品就是缺少了这种具体的事实,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实,你没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实则没有意义,撑不起来……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看法就不会过时。好的散文必须是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②

这里所说的“意思”和“诗意”以及“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其实是一种境界。从上述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篇散文要大有“意思”和“诗意”,事实与看法又“融合的好”既是要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有“境界”。然而“境界”的营造却如同贾平凹所言并非易事。散文作品中的境界必须是经过作家苦心经营的却又避免让读者看出这经营的破绽。

贾平凹认为意境的营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美的结构艺术:轻松、自然。②美的语言的应用。贾平凹认为美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散文的境界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未必就是美,朴实的语言也未必无韵,一般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否则淡者无味,

壮者力竭,秀者纤弱。美的语言秒在不言言之,不是不言,是寄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劲于婉,寄实于虚,寄整于余。还他认为美的语言应是一种能充分的表情达意,而且扫除了浮艳之风“唯陈

言之务去”的清新朴素的语言。③贾平凹还认为散文内容境界的充分表现,是和散文作者本身的境界素质分不开的,也就是

说对于一个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来说,要创作出好的散文,自己应

该有一种相应的心境,亦即“文如其人”。然而这种心境却又从何而来呢?贾平凹以为散文境界的表现要靠散文心境的培养,并非刻意所能完成的。恰恰相反,这种心境的形成正是超越刻意的结果,对此贾平凹曾用“平

常心”一词来描述。“强调平常心,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的艺术,且彻底放松写作时的紧张”。①平静、淡泊、明智,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

而动乱了思想的意绪,在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下才能领悟人生的哲理,方能出境界,最终才有利于真情的巧妙抒发!

(二)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

如果说对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以及还原散文本来面

目的努力是贾平凹对当前散文发展诟病的初步把脉和诊断的话,那么“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则是他对当前散文发展的“开方疗救”。

1 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

⑴“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处于一种“日趋沉沦”的状态。首先散文创作中的题材日趋狭窄,精神脆弱。早在1984年《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贾平凹便认为当前的散文“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笔力太轻,后来又在《美文》

发刊辞中说:“我们确实是不满意当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

②透到许多人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范

培松说:“中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最大问题是题材的越来越狭窄,这甚至成为一种当代散文创作的必然”。其次,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刮起“浮糜甜腻”之风。“真情”似与贾平凹散文永不能分离的话题,而在“大散文理论”提出之前的散文现状,在贾平凹看来恰恰是与“真情”背道而驰的。在与海外人士谈及“大散文理论”时贾平凹曾风趣地说“翻开报刊,常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初为人夫?的题目,我真害怕以后还有…初为人爷?…初为人奶?的文章。⑵贾平凹在通读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对古代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后发现“文章十之八九是在说天道地,谈经论史,或上书,或序跋,或尺牍之类,便说:原来古人并非为文而文,所作的抒情散文仅仅是在做学问时的偶然为之啊.后来在其所创办的《美文》杂志中广泛收录了序跋,甚至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便是此结论之实践。

2 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

﹙1﹚“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无异于在散文界抛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作家到理论家再到读者,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便有人认为“大散文”这种提法本身便不妥当,散文是一种文体,人为地划分了大与小的界限本身就

是不应该的,另外区别“大散文”与“小散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样的问题,贾平凹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给出答案。在《雪创问答》中说:“纯以字面意思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的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

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成那种咏物或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在《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中说:“…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不能简单地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由此可见“大散文”的“大”指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他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大题材,要大篇幅。强调题材的拓宽就是什么都可以进入散文写作,当然“其中也包括现实的小品”。

﹙2﹚“大散文”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亦即强调散文面,各类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从境界、题材、形式的范围内确定一个“大”字。另一方面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境界要大,同时追求生活实感,这与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同,“文化大散文”追求历史的深度,是纵深式,而贾平凹却是横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其次“文化大散文”语言华丽,辞藻优美,是贵族散文,而贾平凹的“大散文”是

朴实的,是平民散文。另外“大散文”在深层次上追求“大气派”与“真性情”,这是与其创作理论中的“清正之气”相关联的,而这又是针对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而言的。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这也是鲁迅先生在30年代强调并反对的;

﹙3﹚实质上“大散文”理论是贾平凹对前期散文创作理论的一个小结,归结起来其含义包括以下内容:①内容上:在题材方面拓宽散文的路子,散文就是一切文章②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小节。

③思想上:追求大境界,要有时代感,即要从一定的视角反映社会、人生,而不能是空洞的。④风格上:允许各种不同风格的存在,但从总体上要求清正,求大气⑤感情上:倡导回归真情,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

三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包罗万象

自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不断地开拓着散文的审美类型,从写实到

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他的散文包罗万象。文中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映照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展示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化的轨迹。纵观其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自转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自转类散文大都写于八十年代初期,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

的热情去记叙苦难

的童年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造成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给

予了深切赞美。此类作品将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盛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纺车声声》,稳中刻画了一个理解丈夫慈爱孩子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形象,抒发了母子患难的真情,催人泪下。风情类散文是对民俗风情的描摹和对山水人生的感悟,这类作品主要反映在商周题材上,还包括陕北(《走

三边》《黄土高原》)、关中(《五位巷》《关中论》)、以及陕西以外地方的风情类作品。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写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文中寓意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而主要书写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从而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谓之禅思类散文。在八十年代的《月迹》、《月鉴》、《静虚村记》中,其禅味主要靠主体的感应,以及物我交融形成的意境上,而九十年代以后的禅思美文所表现得则是人生体悟所促发的主体寂静心境对自然的投射。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世相类、文化类散文一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这几类文章中的题材甚是广泛,这或许与“大散文理论”中题材的开拓,和“散文集是一切文章”的提法的映照。

(二)“杂交优势” 独特的小说式写法

1 典型化的人物性格

贾平凹小说的韵味,首先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物性格所进行的高度集中、概括、提炼。这就使得他散文成为类似小说的典型性格。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闲人”形象,既带有中外文学经典中“阿Q”、“多余人”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映现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生活的独特鲜明的印记。“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饿,勇武有力,敢“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闲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于嘲笑一切,乃至父亲;“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知”……以简省的笔墨,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畸形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用“新阿Q”、“多余人第二”似乎难以涵盖其独特而又典型的性格特征。集社会百态、人间百态于一身,作家观察社会,透

视人生的功力之深,刻画人物笔力之劲由此可见一斑。散文要勾勒大千社会的缩影,用传统的散文笔法是难以胜任的,唯有小说笔法——典型化方可奏效。以小说笔法在散文中塑造鲜明、生动、深刻、独特的“这一个”,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并不多见。这或许是贾平凹的散文名声几乎超过小说,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2 情节化的叙述结构

情节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他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散文与小说的很大不同点在于有“情”无“结”。散文只重抒情述志,而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但在贾平凹的散文中,不少佳作特别是“写社会”的作品,在叙述结构上带有明显小说色彩——情节化。《名人》中由忽然成名→无尽的烦恼→不愿做名人。可谓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简洁而又生动,正是明显的情节化的叙述结构。

3 细节化的题材内容

散文和小说都讲究细节描写,但相比之下,小说更注重密集的细节描写,而一般的散文则不然,细节描写显得疏朗,重在写意。阅读分析贾平凹后期的不少散文可以发现其题材内容中的细节更为丰富、生动、典型,更向小说倾斜。他对塑造人物形象,使之具有典型性,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结构情节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闲人》中“闲人”走路时的“雀步”与着装“走极端”;分发香烟的“大方”,骑自行车的“表演”,对待姑娘的“鲜明”态度,打抱不平的“出人意料”……等等不

一而足。情结细致,幽默风趣,形象深刻。此外还有《弈人》、《名人》、《笑口常开》、《看人》等等,无不体现细节化题材内容的特点,造成了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方寸间现世相百态的审美效果。

(三)语言拙朴细腻真挚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正如故去的三毛所言:“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①这用词的“怪”和“有味”,正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特色所在,也是形成起语言拙朴之美的理由。

他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谈到遣词用语的三条规则:一是充分的表现情绪,二是和谐的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这是他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此也看出了他对语言的重视和追求。正是他这种对语言的不懈追求,才使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话语,极为生动、传神和富于韵味。平中见奇、淡中有味、俗中有雅,朴中至诚至真,令人咀嚼回味不已。不管是叙述之语,描写之言,或对话或抒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安置的那么恰如其分,不仅语准意达,而且有声有调,情韵十足,形神兼备。如:“谁家娶媳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②一个“伸”,一个“喜”,一个“吉祥”,用得多神多妙!场景都好似活了,让人如临其临。“忽又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

③一个“望”,一个“迷迷”,一个“忍不住”,就是这些极平常极普通的字眼,却给用活了,自然、熨帖,形神皆显。

贾平凹散文中的对话也是普通生活中的常用之语,三言两语,通俗易懂,但却极为精炼简约富有哲理。如:“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太丑了,?天文学家说。…真的,是太丑了。?…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

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雕刻,捶布。他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贾平凹的散文用语不以华诞、典雅、绮丽见长,而以浑浊、质朴、纯真见美。语淡而味腴,和萃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

除上述艺术特色以外,贾平凹散文还拥有其他特点,诸如思索人生,蕴含哲理;鲜明的地域特色,乡村情结;禅佛思想的渗入;颓废的风格。均是“前人之述备焉”,此处不再重复。

作为散文家的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开发他的聪慧和悟性,凭着一支异乎寻常的灵性的笔,在散文世界广阔的天地里掀波弄潮,他成功的的创作一直在不断的影响千百万读者,其影响范围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早已扩展到世界文坛,贾平凹自己也必将因此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_1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3966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Jia Pingwa's prose reading experience

贾平凹散文读书心得 他的短片散文《松云寺》也是我路过那个地方之后才读的,是第一次走通往商洛的高速时,路过一个地方时我哥告诉我,那个就是贾平凹写过的《松云寺》,只见路旁有个挺小的院落,三面已经被一所小学所包围,中间的确有棵挺大的松树,树冠像一把大伞罩着院子。回来就读了他的《松云寺》那篇短文,文中写到: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起名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正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云从,云起龙升,取的是腾达之意哈。后来我自己也去近距离看过松云寺,院子很小,松树很特别,树干很粗,树皮像龙鳞,树冠几乎将整个小院罩住,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松即是寺,寺即是松。院中石碑上说,当年王莽追杀皇族刘秀,刘逃进商洛山,躲在这棵松树下化险为夷。 他的另一篇文章《莽岭一条沟》,说在莽岭山脉,有条沟没有路牌,也从无有人丈量,里数由人嘴说,有说六十里的,有说八十里的,但人口是十分地准确:十六家。这十六户人家,一家离一家一二十里,但算起来,拐弯抹角都是些亲戚,谁也知道谁的爷的小名,谁也知道谁的媳妇是哪里的女儿。读着这么几句,我忽然想起我一个亲戚说过的,正是这种情形,他家就在我们那儿的大山沟里面,他们那几条沟相距十几里,人家不多很稀少,谁都知道谁家的底细,有几口人啦,谁和谁家是什么亲戚关系啦,随便在哪儿碰见都像见了亲人一样,都要聊上半天,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

贾平凹散文《泉》阅读

贾平凹散文《泉》阅读 泉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材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不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的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开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村柱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车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柱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蛘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

浅析贾平凹散文集《月迹》中的禅意美 禅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佛学,更由于后世诸多文人骚客,古圣先贤的参禅悟道而发展为一种人生的哲学。禅门以不着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即心即佛,一切现成。禅宗对中国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在当代散文家中,没有谁的散文会像贾平凹散文那般浓重地浸染着道禅味了。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使贾平凹的散文清丽脱俗,秀美难言,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灵异的奇光。读他的散文,与其说是艺术欣赏,不如说是在书卷中作美的参禅,你获得的十二分快感,三分是艺术品味,七分是人生顿悟,还有两分是嗒然失身的灵的徜徉。这种浓浓的道禅意识,不仅表面在贾平凹的文艺观上,更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月迹》收入了贾平凹早期的34篇散文。其意韵之深远,恰似“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令人“欲辩已忘言”。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月迹》收入的是作者1980年前后的作品。此时,作者在经历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入世”阶段后,由于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驳杂,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某些阴暗面,“发现了民性的愚昧麻木,世态的反复多变,人情的冷暖无常等等,以前对人生的光洁单纯的眼光,适足以加剧他此时的悲观、失望,甚至使他涌动着浩茫的痛苦”。“在这种痛苦惶惑的时刻,古代失意文人才子那种厌弃世俗,投向大自然去寻找美和心境和谐的共同举措,通过古代诗文向他呈现了巨大的诱惑力。”由于对庄子、陶潜、苏轼的喜欢,这些作家的追求自然,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庄禅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所不同的是贾平凹将他们出世的消极,妙悟为入世的超然达观。通过妙悟,他认为“人应该超脱、达观,应当站在宇宙中俯瞰时空,对世界、人生、历史作冷静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 的散文 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浅谈贾 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 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 从取材、 手法、 语言、 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 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二是世相篇。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四是风情篇。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 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

贾平凹《月迹》阅读与赏析 贾平凹(1952—),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

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月迹》主要内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月迹》原文我们这些孩

贾平凹散文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一) ——《朋友》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

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二)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倚阳牧歌 内容提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

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 一、思想上的复杂性 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篇一: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贾平凹(wā)(1952~),陕西商洛人。当代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怀念狼》《高兴》等,以及《贾章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乎凹散文自选集》等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本书是贾平凹自创作以来的新编散文精选集,共收入其散文74篇。包括《丑石》《静虚村记》《哭三毛》等众多名篇佳作。散文内容丰富,涉及世俗百态,人情种种,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求真、善、美,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耐人品读。 篇二:贾平凹散文在线阅读 【导读】:是的经历造就了伟大的。贾平凹就是在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了的亮点。在生活,养就了对贫瘠土地的热爱,也纯朴了他的。读贾平凹的,感觉在人生的上着纯洁的。【贾平凹简介】:贾平凹(jiǎp ng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人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我不是个好儿子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使儿子有,有,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生活的一种答友人书,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争捉之笑。 *地走向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荒野地这原本是庄稼地,却生长了一片荒草。荒草一人余高,繁荣得蓬勃健美。下没有风,亦不到潮露水的时分,草的枝叶及的穗实萧萧而立,但一种声息在响,似乎是草籽在裂壳坠落,似乎是昆虫在咬噬,静伫良久,跳动的是体内的心一颗。扮演着的是《聊斋》里的人物,更进入亘古的洪荒,遥遥地听见了神对的招引。 *夏河的早晨这是一九九五年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的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对月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丑石我常常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夏河的早晨这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早上七点或者八点,从未有过的巨大的安静,使我醒来感到了一种恐慌,我想制造些声音,但还在睡着,不该惊扰,悄然地去淋室洗脸,水凉得淋不到脸上去,裹了毛毡便立在了窗口的玻璃这边。想,夏河这么个县城,真活该有拉卜楞寺,是佛教密宗圣地之一,空旷的峡谷里人的孤单的灵魂必须有一个可以交谈的神啊!** 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浅谈品味散文

浅谈品味散文 散文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以其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一篇篇或优美或深刻的散文,犹如文学艺术殿堂中朵朵绚烂的奇葩,又如深邃夜空中颗颗璀璨的星星,它们有的诠释生命的价值,有的展示自然的魅力,给我们以最完美的精神的享受。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中考的必考题。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对各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活味 散文是一幅铺开的生活画卷。任何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国度、一定的地域,他们的作品总是表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生活。主题的表现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郁达夫的散文就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沈从文的散文,浸润着浓郁的湘西气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表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我们解读散文就是解读一种生活,领略一种风情。茅盾的《风景谈》,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极力赞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这个主题是如何体现的呢?因为全文从头至尾是赞颂属于“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风景”,而像“延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等字样却根本找不到,又谈何赞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呢?看来就非得要求助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这是自然的。 二、情感味 散文尤其是中国的散文,往往以抒情为内核,好散文往往是情感的燃烧、精神的闪烁、生命的体验,是作者用心写成的。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用心去体会、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我们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披文入情,用心去体会、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朱自清的《背景》,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此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无限牵挂,那种不忍不舍,催人泪下,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品味出散文的情感美,既要“通其情”,且要“晓其理”。 三、哲理味 含理性的散文,才有生命力。作家在散文创作中,总是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我们要细心捕捉作者在散文中传达的“理”。散文的理可以反映在景中,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运用冷静的直观抒写泰山的水、松、石、雾在“雨”中的和谐统一,

贾平凹《访梅》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与答案(2019年安徽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访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 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 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 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 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 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儿分(),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了去。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 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 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 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 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 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 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 去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吃惊狐疑疑惑 B. 狐 疑吃惊疑惑 B.疑惑狐疑吃惊 D. 疑惑吃惊狐疑

贾平凹散文精选

《贾平凹散文精选》 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说道:“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来了,就会幸福一生呢。”这是谁说的话() A.爷爷 B.奶奶 C.爸爸 D.妈妈 B 当人们都骂它是丑石,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的时候,村子里却来了一个人说这正是它的美,它是以丑为美。请问这人是() A.天文学家 B.地质学家 C.历史学家 D.文学家 A 贾平凹在《进山东》一文中写道:“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时,”他吟诵的是哪位古人对孔子的赞词() A.米芾 B.苏轼 C.辛弃疾 D.王安石 A 贾平凹在《“卧虎”说》中“喜从此有了‘源于高度的自信’,进一步‘精于其道的自感’”这句话是出自谁的画语() A.齐白石 B.袁运甫 C.徐悲鸿 D.张大千 B 贾平凹的《落叶》中,本文写落叶,为什么开头还写绿叶?()A.因为这是生命的历程,从落叶中感受到绿叶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的最初。 B.因为先写绿叶在写落叶,这是正常的一个自然规律。 C.因为先写绿叶起到一个衬托的作用。 D.因为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A

《好读书》中“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这是为什么?()A.没钱买蜂皇浆,用脑过度,头发稀落,吃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 B.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易忠肝炎 C.没时间,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 D.容易得脚气病,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 D 《荒野地》中写出荒野地()? A.荒凉 B.草木茂盛 C.蓬勃健美 D.凄凉 A 《祭父》中,“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A.善于观察 B.善于发现 C.节俭热心.乐观坚强 D.见利忘义.自私自利 C 文章中有一段说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其原因是() A.对我有好感 B.衣服肮脏 C.头发蓬乱 D.衣服纽扣错位 D 《人病》中贾平凹得了什么病?() A.肝病 B.肺病 C.胃病 D.肾病 A 《看人》中口袋中插两支钢笔的是什么人?() A.记者 B.小学生 C.中学生 D.小贩 C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 导语:在图书的海洋中,我最喜欢散文,常常被她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读了贾平凹散文的感悟1 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以前,我对此总是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邂逅了它----《贾平凹散文精逊,轻轻打开,才读了一小篇,就被那质朴幽默,形象生动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 初读贾平凹,还是在我六年级时。我随手翻开,看到有篇《风雨》的短文,看第一遍,觉得很有意思,细节描写的手法和老舍先生颇为相似;饶有兴趣地看第二遍,觉得简直要拍案叫绝了:描写的是在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之时人畜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非常细腻到位,生动形象。文章题目虽为《风雨》,但通篇读来却未见“风雨”二字。细细品味,却让你觉得无处不是风雨,且风之大,雨之狂,都让作者写得达到了巅峰状态。那些被作者形象化的一幕幕像慢镜头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真是让人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风雨》读来,让我感受到了贾平凹酣畅淋漓的文字魅力。 再读贾平凹,是在初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推荐学生多读名家佳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其中有篇《丑石》,让我印象深刻。作

者借物寓意,发人深剩丑石很丑,丑石既不能用来凿字雕花,也不能用来浣纱捶布。丑,且一无是处。丑石没人喜欢,连孩子也咒骂它。可是就是这么一块丑陋之石,有一天却被专家确证为陨石,是天上之物。也正因如此,所有人才会对它另眼相待。一时间,丑石身价百倍。丑石这种大起大落,天壤之别的待遇,让我想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真是令人感慨。生活中,有多少如丑石般有锦绣才华却无显赫背景或者是光鲜亮丽的外表的人,因为少了专家的一句首肯或者是投门无道而终身郁郁不得志,埋没了大好的才华,真是令人心痛啊!这些人的遭遇,不及丑石。贾平凹先生,在创作的初期,是不是也有像丑石相似的遭遇呢?所以才能写出这么令人感同身受,触物通情的文字啊! 细读贾平凹,有时也有令人莞尔的文字。譬如这篇,《我的老师》,主角是位做事说话有板有眼天真善良的稚童。孙老师,是个孩子。从他的身上,作者发现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文中这么写道:“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是孩子最纯真的善良,唤醒了大人们即将泯灭的一丝真,以及对美的重新审视。就是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坦坦荡荡,童言无忌,却在无意中保护了美好。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一个儿童的尊重,对纯真的尊重。向孩子学习,拜孩子为师,就是向真善美学习,回归最质朴的人性。 贾平凹的文章,字字犹如细腻的情怀,或淡雅,或质朴,或幽默。从初读到细品,他的文字时而令人深思感慨,时而让人莞儿一笑。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读来让我心旷神怡,受益匪浅。书香,便在此时,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导语:《贾平凹 散文 》是一本于 2005 年由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呢?下面由小编为 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集盘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贾平凹散文集有哪些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做个自在人》《走山东》《说话》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 《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艺术家韩起祥》 内容简介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 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有《月迹》、《心迹》、 《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 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 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 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 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个追求“有自己声音”的作家,是当代文坛的奇才。1952 年,

他生于陕西南部丹凤县棣花村,1972 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 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西安市作协主席、《美文》杂志主 编等职。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商州初录》、《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 腔》,中篇小说《天狗》、《黑氏》、《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 作品曾获全国文学奖 5 次, 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 文学艺术荣誉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 20 种版本。 关于《白夜》,贾平凹曾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不是那部“让我灵魂安妥 的书”——《废都》,而是《白夜》,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我的 作品总是一个阶段一组。《白夜》就出在《废都》后没多久,结果我最好的作品 被《废都》的声浪湮没了。”评论界与广大读者对这部被《废都》遮蔽的小说给 予极高的评价, 认为其无论是情节设定、 语言运用、 人物描写都远远超过 《废都》 。 《白夜》 也因其平静中埋伏机锋, 练达处深藏宏义成为华语小说界公认的一部经 典之作。

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关键词:立意选材意境文采 内容提要:抒情散文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想写好它并不容易,立意方面要新颖独特、表达上要含蓄自然、巧妙深刻,选材方面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利于产生联想的、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还要创造优美的意境,产生和谐的旋律。只有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写出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的动人篇章。 浅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兴化市昌荣初级中学韦秀 抒情散文的写作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想写好抒情散文却比较难。今天我们就其立意、选材、意境、文采等方面来谈谈抒情散文的写作。 善于立意 立意要新颖独特。立意新颖独特,作品才有审美价值,才有生命力。一篇抒情散文若没有新的立意,文字再美也是平庸之作。古人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就是主张写文章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丰子恺的《杨柳》,在常人的眼中,杨柳有“知春”和“报春”的特点,因而杨柳便成为春景的一种点缀。可是丰子恺以独特的眼光,从杨柳“下垂”的特点生发出联想,突出表现了它不同于那些“一味求高”的“贪婪之相”的树木。这虽然是作者的主观联想,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写作的“独特性”和“独具慧眼”的启迪。 抒情散文新颖独特的立意,来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以及在观察、体验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的观察,用心去感受、思考,立意才会新颖独特。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也”①就是这个道理。

立意新颖独特,与选择角度有很大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一变,它往往就会呈现一种新面貌。而角度新,立意新,作品才能给人以新鲜之感。 立意要巧妙深刻。所谓巧妙深刻。就是题材虽小,开掘却深,能够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以“小”题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要求题材要小,开掘要深。题材小,容易把握和开掘,也易于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说:“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缁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来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到的秘密!” ②没有这“拆开来看”的开掘精神,就不能发现“小”中的“大”内涵,立意也不易深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作品,虽然只择取了白杨树、茶花这些小题材,但作者能从时代的高度来开掘思想内涵,收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善于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其深刻含义来。 新颖的立意,还需含蓄自然地表达。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内情与外物的融合,而产生“景以情合,情以景合”的复杂过程。我们在写作抒情散文时,旨意常常不直接表露,而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寓情与景,寓意与事是我们写作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这个里头蕴含着那个、那个里头蕴含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味”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如果我们寓意用得成功的话,可以使作品含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过养蜂员之口,介绍了蜜蜂勤劳的生活习性,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动了情,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把蜜蜂的形象和劳动人民的形象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赞扬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