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剖析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摘要】本文探讨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人物对“面子”的追求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的延续。
“面子”文化对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
“面子”文化也存在着弊端,如虚荣、虚伪等负面情绪。
通过深入探讨“面子”文化的背后,可以揭示出隐藏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老舍通过《正红旗下》探讨“面子”文化的深层含义,呼吁人们审视和反思“面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影响,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老舍、《正红旗下》、面子、文化、人物、追求、影响、人际关系、弊端、背后、深层含义、现实意义、启示1. 引言1.1 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正红旗下》是老舍的作品之一,其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面子”文化。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位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刻展现了“面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一直被视为一种象征身份和尊严的重要符号,人们追求面子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更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正红旗下》中的人物对“面子”的追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无论是主人公王大宝还是配角们,他们都在不同的场合展现出对“面子”的追求和维护。
在争夺红旗的竞赛中,王大宝为了争得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地保留了自己的“面子”,即使在内心深处已经感到委屈和失落,也要坚持表现出强大和自信的形象。
通过对人物对“面子”的追求的描写,老舍展现了“面子”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中,“面子”往往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亲疏关系,影响着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一方面,追求“面子”可以带来名利和地位的提升,增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过度追求“面子”也容易导致势利和偏执,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正红旗下》通过探讨“面子”文化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面子”的追求和维护,以及这种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

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文化分析[摘要]老舍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他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并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
老舍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文化为基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民形象。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为四类,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贫民形象,老舍在描绘时都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意识。
[关键词]北平文化家庭伦理国民性民族性格劣根性在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大师们中间,老舍显然不同于鲁迅、茅盾、巴金。
老舍作为北京一名普通的贫民作家,老舍把自己的注意力死死盯住了那些普普通通城市市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风习、民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日常生活。
老舍兢兢业业、从容不迫、有滋有味、本本分分地描写底层市民悲欢离合,而他的描写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城市市民在中国黑暗社会中那种悲苦无告的悲惨生活遭遇和悲惨命运。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来表现一部分中国人之面貌,从而发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及中国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
老舍的小说善于从很细微的方面写城市市民的生活、处所等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加以概括,最宽泛而最恰当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型”的作家。
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
从老舍作品中关于“北平文化”的艺术展示来看,它是一个当代的多层面的复合体,它至少有三个层面:(一)传统文化。
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升官—“权”是这一层的深层内核。
在旧中国,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庞大的官僚机构垄断了一切社会精神与物质文化,这一社会政治制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已不仅仅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事业格式”的影响,而已经是从“事业格式”到思想作风、人生趣味、自我意识各个方面。
结果便构成了一种“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的传统心态,这便产生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结构的依附不仅是一种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内在的心理依附。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

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文化角度透析《骆驼祥子》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过程。
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怎样实现从源语到的语的过渡,必须注意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是把握人际关系的一把钥匙,关于文学作品称谓的翻译已经有过许多争论,但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永远都是比较公认的判断标准。
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要做到忠于原文,必须注意到东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差异,做到正确地理解与准确地表达。
二、文化与称谓的翻译王佐良认为:“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
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包惠南与包昂认为:“在中国社会交往中,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中的都很讲究。
称谓数量众多,文化蕴涵丰富,与英语称谓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文学作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亲疏关系、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情感好恶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
”在《骆驼祥子》原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等。
下面主要讨论三种不同的称谓的翻译使用。
1.描述性称谓语在《骆驼祥子》中的使用与翻译。
汉语文学作品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抒发说话者或描述者的情感或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而使用描述性称谓语。
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应该把其亲昵,善恶,讽刺或辱骂等的情感意义给译出来。
《骆驼祥子》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文化色彩,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中英文化因素,既要保留该称谓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
例如:把铺盖放下,手扒在墙头低声叫:“老程!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
(老舍《骆驼祥子》)“Old Cheng!”he called softly,“Old Cheng!” Old Cheng was the Wangs’rickshaw man (施晓箐译)此句中采用了尊称。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正红旗下》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以国共内战时期北京市委机关的斗争为背景的话剧,该剧以鲁莽的正红为主角,通过揭示人们对于“面子”文化的追逐和执着,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老舍在《正红旗下》中揭示的“面子”文化。
“面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评判他人和被他人评判的重要标准。
在剧中,正红不顾一切地追求“面子”,以至于经常搞一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聚会,只是为了能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有面子。
在第一幕中,正红为了给自己父亲建设福利院,大张旗鼓地组织了一个晚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以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
这种追求“面子”的行为其实质是虚荣心在作祟,追求他人的赞美和认可,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正红在追求“面子”的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忽视了道义和情感。
在剧中,正红为了保住自己在市委的地位,甚至不惜威逼利诱,诬陷他人,将自己的朋友雷午一步步逼入绝境。
事实上,正红经过多次挣扎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追求“面子”的方式,但已经无法挽回自己的错误,直到最后舞台上仿佛倒映出一幕与开头截然相反的景象,正红已经沦为一个毫无地位的普通市民,再也没有了过去的辉煌。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对“面子”文化的揭示还体现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中。
在剧中,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常常在人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
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塑造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样子,面对社会压力时,他们选择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不愿意冒风险,进一步加深了“面子”文化的存在。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通过主角正红的追求“面子”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中“面子”文化的腐败现象。
这种“面子”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人们的言行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该剧,老舍希望引起人们对于虚荣、虚伪和狭隘的“面子”文化的反思,并为观众提供一种重新审视和改变的思路。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擅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其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展示其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刻洞察和独特体验。
一、京味文化的展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展现了鲜明的京味,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胡同、茶馆、车马、北京话等京味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老舍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他通过描绘胡同巷弄中的人们生活场景,表现了老北京的热闹与喧嚣。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破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鲜活夺目的京腔让读者沉浸在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之中。
其次,老舍善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北京话的精髓。
北京话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特色。
在《四代同堂》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真实可爱的老北京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文化的烙印。
二、城市风貌的描绘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大小事物描写以及对城市风貌的描绘都极其细腻。
他凭借着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城市演变的洞察力,成功地把北京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
其一,老舍善于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突出北京城市风貌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文笔描绘了早晨中胡同中的喧嚣和熙攘,透过胡同里的人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其二,老舍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他善于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北京的特色建筑,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和寺庙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画卷。
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老舍的作品既描绘了北京的文化与城市风貌,也通过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展示了城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在老舍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描写,以及对传统习俗、礼仪的刻画。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文化气息的城市画卷。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苦涩和无奈。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他在城市中艰难地谋生,却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茶馆》中的李铁拐,他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生活在社会底层,备受歧视和排斥。
这些形象反映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现实。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性格和处境的市民形象。
有些人善良、勇敢,有些人则懦弱、算计,还有一些人则是喧嚣、淳朴。
这些形象展示了城市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总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城
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城市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
这些形象不仅是老舍小说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

论老舍《正红旗下》中的“面子”文化《正红旗下》是老舍笔下的一部著名小说,主要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个小城市。
在小说中,老舍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尊严和声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面子”往往比事实上的财富或实力更为重要。
因此,人们会在各种场合下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不惜付出很多代价。
在《正红旗下》中,老舍描写了很多关于“面子”文化的场景。
比如,在小说中,一个叫王二的城市领导,在接到一条命令后,非常担心命令下达过早会影响自己的“面子”,于是他不仅不按命令行事,还劝说其他人也不要执行命令。
他的做法是出于对自己的“面子”捍卫,但却导致了很多恶果。
另一个例子是崔航这个人物,他在城里的一家银行工作,因为误差而亏了很多钱,但是在逃避责任的同时,他还想方设法地维护自己的“面子”,让工作人员认为自己很赚钱,不断骗取他们的信任。
最后,他不得不逃离城市来躲避这些工作人员的报复。
这一系列行为都归结于他们对于“面子”的过度挂念,而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破裂和最终的失败。
通过这样的描写,老舍展示了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的深刻根源,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危害。
首先,“面子”文化使人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很多虚幻的幻想,导致人们无法冷静地看待问题。
其次,它也让人变得不真实,虚伪的行为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信任。
最终,“面子”文化还可能导致涉及到的人物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在《正红旗下》的小说中也有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这种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面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它的弊端。
为了避免类似于小说中的种种苦果,我们应该推崇实事求是,注重真实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于现实问题面对现实,真正去做到以实际行动去反映自己的价值和实力,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作者:林贵云指导老师:曹建玲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
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
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
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
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
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
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
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
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怒气应付任何事。
”正因为此,他即使在便衣侦探肆行滋扰时也满脸堆笑地待之于礼:请这些“哥们儿”喝茶。
祁老爷爱面子,讲排场绝不亚于张大哥:在北平沦陷之际他任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寿席”,做了亡国奴还要庆寿。
张大哥和祁老人自有他们存在的环境。
《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描写:正月初五,亡了国的北平人竟然蜂涌北海,参加节庆习俗性的化装滑冰比赛:有钱的,没钱的,都努力的吃过饺子,穿上最好的衣裳;实在找不到齐整的衣服,他们会去借一件;而后到北海——今天不收门票——去看升平的景象。
他们忘了南苑的战士,会被炸弹炸飞了血肉,忘记了多少关在监狱里受毒刑的亲友,忘记了他们自己脖子上的铁索,而要痛快的,有说有笑的,饱一饱眼福。
北平人——中国人,确实是多礼而宽厚的,但是这种“温良恭俭让”却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从而也使他们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形成了麻木不仁,苟且偷安,奴性十足的民族性格。
然而,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礼义,爱排场,我们不得不提到“食”,因为“食”是这种传统文化礼义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写遍了北平的特色饭馆:九和居、翠华楼、全来凤羊肉馆、全聚德烤鸭店……中国人的“吃”一直是他不吝泼墨之处。
但老舍对中国人的饮食描写不仅仅揭露他们讲礼仪,爱排场,爱面子的虚伪性,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的描写来揭露这种礼仪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人丧失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离婚》中的张大哥的“生命观”便是“肚子里有油水生命才有意义。
上帝造人把肚子放中间,生命的中心”。
而张大哥整个生命里似乎也总是和“羊肉大锅、打卤面、年糕……”打着交道。
在老舍的笔下,这些北平人似乎就是为“食”而生,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目标似乎就是吃。
而《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中的老张、赵子曰等人则把“食”当成了他们策划阴谋的催化剂。
《老张的哲学》里老张、南飞生、孙八等人瓜分“北平市郊自治会”权利的密谋;《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欧阳天风等人的学潮策划无一不是在酒酣饭饱之际。
本来中国这种传统的礼义文化应该都是民族意识在传承中的外化,它应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应当是爱国主义的文化意识基础。
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人,非但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这些礼仪本身,没有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而且无论国家、时代的动荡,还是命运的变迁,似乎都极难分散他们的这些意识的固定指向。
二、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宣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本来是使人崇尚自然,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思想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它逐渐使人养成了养尊处优,舒适懒散,敷衍马虎的处事作风。
在老舍的小说作品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处事为人一贯奉行的真理就是敷衍对付,得过且过,他们只生活在自己封闭的狭小的圈子内,“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对其他事都采取麻木冷漠的态度,而自己则是苟且偷安的活着。
在老舍作品中,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二马》中的老马先生了。
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他不怎么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
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
“马老先生的年纪至多不过五十,可是老故意带出颓唐的样子,好像人活到五十就应该横草不动,竖草不拿,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似乎都于理不合。
”从这一小段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马老先生就属于那类养尊处优,舒适懒散的老派市民。
而他在生活上更是贪图安逸舒适:“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
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此时马老先生唯一能想到的事便是“酒”。
在做这种舒适安逸的环境中马老先生总会“不知不觉的便微笑了”,因为他感到知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早已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处事行为方式:当他初到英国是,住在温都太太家里,第二天因为晚起而没热水洗脸时,他满肚子的怒火,本想搬家,他看了看箱子,心想:“东西太多了搬着太麻烦!”可等过一会,他气少了,又想到:“现在这儿忍着吧,有合适的地方再搬吧!”后来,等他气全消了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生气想“搬家”到“嫌麻烦”再到“忍着吧”,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就像老舍在文中写到的那样“思想是生命中最贱的东西:想一回,觉得有点儿理;再想一回,觉得第一次想的并不是那么高明;第三次再想——老实呆着吧,越想越糊涂”。
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中国古老灵魂的折光的反映。
准确地说,是一种寄生生活所必然铸造出的畸形心理。
老马由酒而想到“老绍兴”,而想到“还是回国呀!”作者痛惜的、挖苦地评述道:“可惜老马,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点审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识。
可惜老马只想回国,而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
可惜老马只想作官,而不知道作官的责任。
可惜老马爱他的儿子,而不懂得怎样教育他。
可惜…… ”这就是中国人在处事所奉行的敷衍马虎原则,得过且过!然而像老马这样旧中国的儿女们并不止他一个人:《离婚》中张大哥认为“除了北平人就是乡下老。
天津,汉口,上海,连巴黎,伦敦,都算在内,通通是乡下。
张大哥知道的山是西山,对于由北山来的卖果子的都觉得有些神秘不测。
最远的旅行,他出过永定门。
”他认为“世界的中心就是北平”。
由此可见,他的地域观念是多么的狭隘,因此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是用这样的观念来思想的,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有意离婚的也大多数是乡下人,乡间的媒人,正如山村里的医生,真不会十分高明”。
而老李却是个乡下人,因此他以城里媒人的资格来撮合其他人的婚姻,并信心满满,却没看到婚姻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本质所在,正是因为他的观念狭隘才导致了那么多的离婚问题!而《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也是生活在“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狭小的小羊圈胡同里,正是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使祁老人产生了这样的心态:“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得安全”。
因此,在北平沦陷时,他也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任然想庆祝他八十岁大寿!他们生活在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安乐舒适,丝毫不理会外界干扰,一直用他们固有的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处理任何事情。
三、保守落后,愚昧无知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群固守成规,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的老中国儿女。
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这些人的影响是非常之深的,无论时代有怎样的变换,社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在这些人的身上依旧可以窥见那带有封建腐朽意味的思想。
这些思想在老舍作品中主要体现他们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中国儒家思之一的“官本位”等思想的无原则的继承,从而导致了他们陷入保守落后和愚昧无知的境地而不自知。
首先,在老舍的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百善孝为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是他批判的主要对象。
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我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因果律:禁欲果律导致纵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导致男盗女娼,嫖妓纳妾。
在《离婚》中正是由于张大哥为代表的“媒妁”势力撮合的婚姻,才导致了小说中的家庭婚姻危机;无论是《月光》中的小姐还是《月牙》中的贫女,作为女儿的他们都是在目睹与亲历了合法丈夫和不法情人的欺骗后,才萌生报复性的“倒玩弄”的畸形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