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合集下载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最全)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最全)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最全)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活动壮族歌圩山歌是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古往今来深受百姓喜爱。

壮家人通过山歌来记录历史、描绘生活、传情达意等,只要山歌声一响,壮家人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对应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壮族“歌圩”。

目前,“壮族三月三”歌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三月三”歌圩商标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武鸣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获得“中国歌圩文化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

竹竿舞竹竿舞这一舞蹈盛行于多个民族,如壮族、京族、瑶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已经在壮族人民中传播开来,并且发生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每逢“壮族三月三”佳节,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苗族斗马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斗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人以马为乐,马为情而斗”。

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初的斗马其实并非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婚姻裁决举行的。

在苗寨里,如果几个后生都同时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姑娘不知道选择谁作为自己的伴侣,这时候,苗王就会组织斗马比赛,看哪个后生养的马斗赢了,姑娘就嫁给谁。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

现在,每年“壮族三月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这种充满民族古朴风情的斗马活动,现在也成为了融水旅游的重点项目。

侗族斗牛斗牛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保留节目,极具人气。

在侗乡鸟巢斗牛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见证了重量级“牛王”的诞生。

抢花炮在“壮族三月三”众多活动中,有着“东方橄榄球”美称的抢花炮比赛掀起了歌圩高潮。

抢花炮比赛,是侗族、壮族和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研究

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研究

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研究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不但承载着广西白裤瑶族的传统文化,更展现着广西白裤瑶族人民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农耕经济,使以传统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文化特征,抢救广西白裤瑶族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无疑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白裤瑶族铜鼓舞的神秘文化特征关于铜鼓舞的产生,白裤瑶族创世经典《密洛陀》中这样记载:相传在远古时期,天地之间仅相隔一面铜鼓,头枕一双鼓槌的密洛陀安静地睡在铜鼓中间,周围围拢着保护她的九位神灵。

密洛陀降世后,便和众神一起创造世间万物。

但密洛陀的一些举动惹恼了妖魔,妖魔开始算计密洛陀,妄想置其于死地。

在妖魔的围攻下,日夜操劳的密洛陀患上了重病。

为驱逐妖魔,使密洛陀早日康复,众神便和万物生灵举办了盛大的“对合宴”。

在“对合宴”上,众神与万物生灵杀牛祭祀,敲打铜鼓,边唱边跳“贬来舞”,同时还敲起大皮鼓壮势助威。

在众神和万物生灵的努力下,妖魔终于落荒而逃,密洛陀的疾病也得到了康复。

自此,妖魔再也不敢围攻密洛陀,密洛陀也开始继续和众神一起创造万物。

为避免妖魔再次袭扰,每过一段时间,众神和万物生灵便举行一次“对合宴”,杀牛祭祀,跳“贬来舞”。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铜鼓舞。

白裤瑶族人民崇信鬼神,认为万物都有灵魂,由此便产生了鬼魂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相应的崇拜仪式。

每当遇到困难,便举行相应的崇拜仪式。

例如,期盼风调雨顺举行雨神崇拜仪式,期盼丰收、祈福求安举行土地神崇拜仪式,遇到恶鬼举行驱赶恶鬼仪式,人死之后为将其灵魂送达祖地举行丧葬仪式,并且死因不同,其丧葬仪式也各不相同。

若凶死,则意味着死者为野鬼附身,需尽快简单安葬,并且作法困住死者鬼魂,既避免鬼魂再回族里伤人,也阻止他和逝去的先人团聚。

而正常死亡的人为善终,不但要厚葬,还要举行仪式,帮助其灵魂和逝去的先人团聚。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舞蹈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舞蹈

布依族的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舞”、“龙舞”、“铜⿎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产⽣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动活泼,深爱⼈民群众喜爱。

织布舞:是布依族⼈民在⽣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种民间舞蹈,主要流⾏在黔南惠⽔、罗甸⼀带。

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勤劳动的形象。

表演时,两⼈⾯对⾯两⼿握着两根⽊棍,另⼀⼈站在⽊棍上,随着两根⽊棍此上彼下的动作两腿曲伸,并弯腰⽤⼿在两根⽊棍中间左右穿梭,做种棉、收棉、纺纱、织布等动作,边舞边唱。

乐曲、歌词多采⽤民间流⾏的《种棉歌》。

铜⿎刷把舞:主要流⾏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的独⼭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刷把舞”。

这种舞蹈多在年节期间演出,表演的男⼥青年有⼀⼆⼗⼈,每⼈⼿持刷把,随着铜⿎的节奏,表演不同形式的舞姿。

铜⿎刷把舞有的地⽅也叫“粑槽舞”,与铜⿎刷把舞道具略有不同,多在晒⾕场表演。

舞者各持⼀根约1.5⽶长的⽵竿,咚咚触地,交叉拍打碰竿,边⾛边跳。

开始由两男对打,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双脚腾空跳跃,之后参加者逐渐增多,队形变成两⾏交叉,圆圈⾛动,⾼潮时⼈更多,队形从两⾏变成四⾏。

整个舞蹈由击⿎者指挥,动作随着⿎点节奏进⾏。

花包舞:⼜称糠包舞,主要流⾏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三、六⽉六等节⽇期间,在宽敞的坝⼦上进⾏。

舞蹈时,参加⼈数不限,男⼥⾯对⾯约15⽶的距离站成两排。

舞者⼿上各拿⼀个花包,载歌载舞,互相抛掷。

花包⽤蜡染或织锦花布制成,内装⾕糠或棉籽,⼤⼩约10⾄15厘⽶左右,有正⽅形、长⽅形、圆形、菱形等,边上系有丝穗和彩带。

舞蹈动作有蹉步向前、转⾝、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优美⾃然。

男⼥之间常以互掷花包表达爱慕之情,是布依族青年男⼥最喜爱的舞蹈。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石寨山型铜鼓的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这些地方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是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群体以游牧为主,他们具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语言、服饰、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的特色,以铜鼓为中心,延伸出了一系列的歌舞、戏剧、祭祀等文化。

在这些文化中,铜
鼓的地位显然非常重要。

鼓乐是铜鼓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鼓乐是多种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祭祀、庆典、婚礼、战争等等,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

铜鼓鼓
乐有着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其低回、浑厚的音色为人所称道,铜鼓群体通常以一些特
定的短促鼓声交替进行打击,再配合着其他乐器演奏,整体音效非常独特。

在铜鼓的世界中,有各种不同用途的鼓。

例如,有专为打响声而设计的“永靖鼓”,
有专门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黔东南大型铜鼓”,还有专门在婚礼和庆典上使用的“石家
庄鼓”等等,每个鼓都带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一一阐释着铜鼓文化的博大精
深。

在铜鼓的演奏中,除了鼓乐,还有一些其他的乐器,例如唢呐、箫、笛、锣等等。


统的演奏方式,是多人协奏演奏,一些老手善于在演奏中作出各种各样的技巧,独具匠心,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在铜鼓的演出中,有时会配合着一些舞蹈和唱腔,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云南南
诏县的铜鼓舞蹈,就是一种非常原始、非常神秘的文化,它展现了少数民族百姓生活在南
诏山中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活动。

而唱腔则在一些特定的祭祀活动中起到了承载传统文化
的作用。

试探云南文山壮族纸马舞

试探云南文山壮族纸马舞
二 、纸马舞的艺术形态 文山壮族纸马舞的舞蹈内容及表演都非常简洁 , 动作大多模仿生活、劳作的动作。从其发展 的多功 能性及表演形式 的多变性分析 ,其舞蹈肢体语言的
风 格具 有 共 性特 征 。 目前 ,由于 各县 各 村寨 文化 发 展 的差异等原因,导致纸马舞 的个性各有不同 ,风 格 也有所 差异 。
从文山纸马舞的总体风格看 ,它们都具有微屈 膝 、悠颤跳、提摇等特征。也就是说微屈膝、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跳 、提摇是纸马舞蹈艺术 的共性 ,在表演纸马舞时 , 极 少会 有 僵 直 的状 态 ,即使 有 也 是 动作 过 渡 间 的一 瞬 间 ,因此 在跳 小 跳 步 、颠 跳 、旋转 等 动 作 时 ,无 一 不 是微 屈 膝 、悠 颤跳 、提摇 的状 态 。这个 特 点在 学跳纸马舞时成为掌握技术 的关键 。微屈膝 、悠颤 跳 、提摇在壮族纸马舞 中是形成其独特风格 的重要 因素 。马关 县 、砚 山县跳 纸 马 舞 时 ,悠 颤 、提 摇 动 作 幅度 较大 , 中间多 夹 杂跪 、翻等 舞 风古 朴 而 又活 泼的动作。而文 山市的纸马舞是通过微屈膝、悠颤跳、 提摇 带动全 身而 舞 ,动作 幅度不 大但 舞风生 动逗趣 。
文山纸马舞的微屈膝 、悠颤跳 、提摇 的舞蹈艺 术 特征 ,凝 结 着 文 山壮 族人 民长期 以来农 耕 生 产 劳 动的艺术动作要素。这些动作要素 ,虽然经过漫长 的历史 ,但仍保持着它独有的特点 ,带着原始古朴
收稿 日期 :2011—09—14 作者简介 :白云武 (1978一),男 ,彝族 ,云南建水人 ,文 山学院音乐系讲师 ,主要从事舞 蹈艺术编导 、教学及研究 。
14
白云 武 :试 探 云南 文 山壮族 纸马 舞
的 风韵 。其风 格 特 征 的形 成 ,离 不 开 文 山壮 族 的 生 产方 式 、生活 习俗 、宗 教信 仰 、自然环境 等 诸多 因素 , 随着 历史 的延 续 而 自然形 成 。纸 马舞 中 的 “微屈 膝 ” 是指 下肢腿 部 动 作 的 自如 灵 活 。文 山壮 族 长 期 居住 在 水 边 ,擅 长 稻 作 ,每 日生产 劳 作 ,要 下 河 上 山 , 在 稻 [{]中往 返 。这样 的劳 动生 活 是 形 成两 腿微 屈膝 的基础 。“悠颤 ”是 指动作 在 上 、下衔 接 的过程 中 自 然 不 散 架 ,里 面 的 “悠 ” 突 出壮族 人 民挑 水担 谷 时 的悠摆神态 ,天长 日久 ,这些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必 然渗透到舞蹈艺术之 中。“提摇 ”是指上肢动作中手 腕 、手 臂带 动 马形道 具做 各种 形象 逼真 的马姿神 态 , 有 刚有柔 。壮 族 的历 史 中 有 战争 ,马是 古代 壮 族 人 民在战争 中的重要伙伴 ,纸马舞之所 以选择马形道 具 ,也 是对 祖先 和战 马 的歌 颂 与缅怀 。

广南旅游导游词

广南旅游导游词

广南旅游导游词第一章广南概揽在秘境云南,在秘境中的秘境文山,有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那就是被人称誉的“世外桃源——广南。

”这里风光迷人,旅游景点众多;这里民风古朴;30多万壮族人民演绎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铸造保留了浓郁的壮家文化,曾是古句町国的发源地,这里历史悠久;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的文物遗存。

广南曾孕育了清代文学家方玉润,现代革命诗人柯仲平。

广南无愧于壮乡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广南是一片待开垦的神秘土地。

九龙山的险峻,西洋江的壮观,三腊立体瀑布的雄奇,世外桃源坝美的神秘,珍珠泉,冷热泉,间歇泉的变化莫测,将向游客展示一幅一幅动人的画卷。

广南位于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105°39′,北纬23°29′——24°28′。

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横距103公里,总人口78万。

面积7810平方公里。

居住着壮、汉、苗、瑶、彝、回、仡佬、蒙古等11种民族。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08%。

壮族人口37万,广南是地地道道的壮乡,辖18个乡(镇)两个农场。

广南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

山美、水美,人美,是旅游揽胜,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广南县境地处云贵高原的桂东过渡的斜呈地段,属滇东南岩溶山原的一部份。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的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山地面积占94.7%,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高差悬殊1615米。

随着海拔高低起伏,形成了“一山分两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全县为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均匀,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000至1100毫米,无霜期305天。

县内主要有西洋江,驮娘江、清水江、普厅河、南利河等五大河流,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

其中珠江流域面积6388.5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1.8%,红河流域面积1421.4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8.2%,县境内光热、水丰富,山川壮丽,河流峻美,峡谷险竣,溶洞瀑布奇特,众多的人文、历史、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多元的民族文化习俗风情,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楼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楼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楼舞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

禾楼舞是云浮市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

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

禾楼舞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审美价值。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禾楼舞的发源地连滩是岭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这些民族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荆蛮或者蛮夷,至周代则有越、扬越、南越等称谓。

春秋时期,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胜,尽取吴越之地。

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岭南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

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

秦汉时期又有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东瓯的称谓,三国时期名称则更多,有山越、山夷、乌浒等称谓。

古代越人先民多居于山川深林丛竹之中。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

' 禾楼舞的发源地连滩就是如此,直到明朝,当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叶淤积,河水充满了瘴气,误饮者会中毒,中毒重者会呈现疯狂乱跳状态。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祈求神灵,而部落族长在充当统治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了巫的角色。

巫,《说文解字》中有言:'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巫师一般自称并且百姓也笃信其能与神鬼相通,是人与神鬼中介。

巫通神的主要手段是舞,也就是跳神。

唐虞时期的禹则是当时的大巫师,他被中国古代巫祝人员视作宗主,称为'神禹'。

夏禹还发明了一种可以通神的新舞步,命名为'禹步'。

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代舞蹈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中国古代舞蹈-原始舞蹈寻踪中国最早的舞蹈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言难尽。

1973年秋天,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

陶盆内壁的上部,画着三组结队跳舞的人物,每组五人。

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在清粼粼的水边,一群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他们的头上都有小辫子似的装饰,腰下似乎拖着一条尾巴样的东西。

他们的脚步律动整齐,看来这是一种人人会跳的习俗性舞蹈。

等量人数的编组,同样的舞蹈动作,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式,表现着同一的精神,表明舞蹈已相当成熟。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个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距今约5000—5800年。

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可以确定时代的最古老的一件原始舞蹈图。

其实,中国舞蹈的产生,比这个陶盆的时代还要早得多。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形成同步。

舞蹈萌芽于人类幼年时期,是人类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

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的行为,几乎是每个成员所必备的技能。

距今约1500—10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已能直立行走。

它们的前肢已会使用天然的木棒和石块来获取食物。

由于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古猿经过漫长时期的劳动锻炼,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演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作者:张瑛
来源:《艺海》2012年第07期

[摘 要]广南县贵马村“贵马鼓”和铜鼓手巾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文化功能
和社会功能,是广南铜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为研究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壮族民族历史文
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直观依据。

[关键词] 广南壮族 贵马鼓 铜鼓 铜鼓手巾舞参考文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
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面。广南县主要聚
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
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
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
(一)“贵马鼓”和祭铜鼓
“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
鼓。),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

朝外,芒外有晕,第2、4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公
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
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
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
“洗身”, 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
丰登,人丁兴旺。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
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
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
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
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
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动律向
下蹲颤。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手部动作有:单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身穿节日盛装的贵马村村民,
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
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

二、铜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
1、万物有灵观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
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混沌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
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
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青蛙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壮族以青蛙为图
腾,在“贵马鼓”鼓面边缘有四只蹲蛙也体现此观念。

在壮族地区有两个关于青蛙的传说,一是:青蛙是天神的小儿,因犯天条被罚人间,负责
上报人间风雨阴晴,监视人类行为,因此壮族敬畏青蛙。二是:古时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
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人们请来青蛙,让它坐在铜鼓之上视为尊物,并杀猪
宰鸭敬献,才使得青蛙感动,并如实向上天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灾旱。从此,人们
对青蛙的敬奉成为定格,并将蛙铸于鼓上。因此,在壮民心中,青蛙是通天的动物,能呼风唤
雨。在鼓面上铸蛙,可以通过鼓声传达美好愿望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另外,青
蛙强大的繁殖力,也是壮民为了求得自身繁衍的美好祈愿,而崇拜青蛙的原因。

3、三元四方的宇宙观
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朵》中明确地讲:“宇宙是一个球体,原来是沾在一起的。后来才
分离为上、中、下三界,由天、地、水三元构成,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地,由人类居
住;下界为水,海龙王及水妖世界。”在贵马鼓上也是如此,鼓面饰有太阳纹、云雷纹、乳钉
纹和青蛙,代表上界;鼓的底部,有波浪、水草、鱼类等形象的纹饰,代表着下界。在1919
年在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的阿章鼓,鼓身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
者、众人划船的乘龙舟出行的古人生活图,象征着中界人类的生活。

(二)浓郁的稻作文化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铜鼓手巾舞是
典型的模拟劳动、农耕稻作的舞蹈。从手巾舞的“插秧”、“薅秧”动作得知,壮族主要种植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稻,由任由自生自灭粗放型到薅秧中耕的精细型转变。从“植棉”、“织棉”得知,壮族人民还掌
握植棉、织棉的技术和工艺。壮族的农耕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铜鼓手巾舞主要是女性舞蹈,体现壮族的农耕出现分工:女性从事细、轻的劳力活,男性从事
挖田、犁田、挑秧等重活。“从这些舞蹈里,我们不仅知道了稻作的今天,而且还知道了稻作
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经历的漫长艰辛的历程。”(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
化》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三)悠久的铜鼓文化
学术界对铜鼓的历史地位有“中原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说。 铜鼓在壮族的社会
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神器”。节日里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在婚嫁、生育、盖新房等喜庆日子
里,也会敲击铜鼓以驱邪纳福,祈求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如珠琳镇弄江、者兔乡克业村的壮
族,每逢结婚嫁娶,喜家都要送一份酒去祭祀铜鼓后,再将铜鼓请回家中敲击,以祝贺新婚夫
妇能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在丧葬中,也会敲击铜鼓,不仅借此报丧,而且希望通过敲击铜
鼓,将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

三、铜鼓舞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一)铜鼓舞是壮族人民祈求众神庇佑的朴实手段
铜鼓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壮民对美好生活期盼心
理的结合,是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他们用敲击铜鼓和跳铜鼓舞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与悲
伤,祈求万物保佑人类的发展,在其他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活动。他们选择在农耕之前举行祭祀
仪式或娱神活动,为在即将开始的农业生产中,能够得到万物庇佑,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例
如:彝族“老虎笙”、哈尼族的“苦扎扎”等。只是各民族所寄托的对象不同而已。

(二)铜鼓舞是对后辈传授劳动生产知识的教育方式
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没有文字,没有媒介来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人类便模拟劳动对后辈进
行教育。“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人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
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创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因此,人类将这种传授方式进行美化,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农业生产生活,并选择庄重
肃穆的时刻进行教育,既愉悦自身,又不失教育功能。

(三)铜鼓舞是壮族儿女不忘本,赞颂祖先智慧的永恒赞歌
铜鼓舞是壮族祖先历经千辛万苦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部生存史。朴实的壮族儿女没
有忘记祖先的功劳,用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贵马村的铜鼓手巾舞,节奏均匀、动作简单
以蹲颤和挥巾为主,但是他们从初一跳至十五,仍然陶醉其中,显得古朴、庄重,令人肃穆,
动作中洋溢着对祖先的赞颂,表现了壮族儿女不忘本、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铜鼓舞具有健身娱乐的作用
随着科学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壮族人民对自然万物有了新认识,一些农耕祭祀活动也
逐渐转化为民俗节日,但是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和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只是其中娱神
的功用逐渐转化为娱人娱己、发展自我、强身健体。人们在一年的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缓
解一年耕作紧张的劳作生活,松弛精神和身体的紧张,在民俗活动中抒发丰收喜悦之情、感恩
之情,并祈愿来年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结语:壮族有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铜鼓自身和铜鼓舞保存了壮族民族社会生活遗
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他们在民俗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歌舞来传授农业生产知
识、生产经验,对后来研究者研究壮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铜鼓文化和稻作文化起了一定推
动作用。

责任编辑:刘小红
[1]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2]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冯双白.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其流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59.
[4]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5]壮族民间经诗《布洛朵》手抄本.
[6]《广南县文物志·初稿》广南县文管所编印.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8]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