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特殊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特殊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特殊平行四边形

九年级上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培优讲义

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矩形菱形正方形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边平行,四边相等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线

互相平分且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且每条对

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条对角线平

分一组对角

判定

·有三个角是直角;

·是平行四边形且

有一个角是直角;

·是平行四边形且

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且有一组

邻边相等;

·是平行四边形且两条对

角线互相垂直。

·是矩形,且有一组邻边相等;

·是菱形,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对称性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一. 矩形

矩形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或正方形).

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矩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特征)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

2

1

AC=

2

1

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4: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二.菱形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菱形的性质

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

菱形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菱形判定方法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正方形

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它包含两层意思: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正方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且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

.....叫做正方形.

.......的平行四边形

......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和对角线所在直线,共有四条对称轴;

因为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又是菱形,所以它的性质是它们性质的综合,正方形的性质总结如下:

边: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注意: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是正方形的特殊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注意:1、正方形概念的三个要点:

(1)是平行四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3)有一组邻边相等.

2、要确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应先确定它是菱形或是矩形,然后再加上相应的条件,确定是正方形.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8,则它的周长是()

A.5B.10C.20D.24

【解答】解:由于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为6和8,∴菱形的边长为:=5,

∴菱形的周长为:4×5=20,故选:C.

2.如图,在菱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E为AB的中点,且DE⊥AB,AC=6,则菱形ABCD 的面积是()

A.18B.18C.9D.6

【解答】解:∵E为AB的中点,DE⊥AB,∴AD=DB,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AD=DB=AB,∴△ABD为等边三角形.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AC于O,AO=AC=×6=3,

Rt△AOB中,∠OAB=30°,∴OB=,∴BD=2OB=2,

∴菱形ABCD的面积===6,故选:D.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DH⊥AB于点H,且DH与AC交于点G,AG=cm,则GH的长为()

A.cm B.cm C.cm D.cm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8cm,BD=6cm,∴AO=4cm,BO=3cm,

在Rt△AOB中,AB==5cm,∵BD×AC=AB×DH,∴DH=cm,

在Rt△DHB中,BH==cm,则AH=AB﹣BH=cm,

∴GH===cm.故选:B.

4.如图,四边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且直线AC是其对称轴,AB∥CD,则下列结论:①AC⊥BD;②AD ∥BC;③四边形ABCD是菱形;④△ABD≌△CDB.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是()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答】解:因为l是四边形ABCD的对称轴,AB∥CD,

则AD=AB,∠1=∠2,∠1=∠4,则∠2=∠4,∴AD=DC,同理可得:AB=AD=BC=DC,所以四边形ABCD是菱形.

根据菱形的性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所以①AC⊥BD,正确;②AD∥BC,正确;

③四边形ABCD是菱形,正确;④在△ABD和△CDB中

∵,∴△ABD≌△CDB(SSS),正确.故正确的结论是:①②③④.故选:B.

5.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EB,EC,DB,下列条件中,不能使四边形DBCE成为菱形的是()

A.AB=BE B.BE⊥DC C.∠ABE=90°D.BE平分∠DBC

【解答】解:∵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D∥BC,AD=BC,又∵AD=DE,

∴DE∥BC,且DE=BC,∴四边形BCED为平行四边形,

A、∵AB=BE,DE=AD,∴BD⊥AE,∴?DBCE为矩形,故本选项错误;

B、∵BE⊥D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故本选项正确;

C、∵∠ABE=90°,∴BD=DE,∴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故本选项正确;

D、∵BE平分∠DBC,∴对角线平分对角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A.

6.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恰好得到菱形AECF.若AB=3,则菱形AECF的面积为()

A.1B.2C.2D.4

【解答】解:∵四边形AECF是菱形,AB=3,∴假设BE=x,则AE=3﹣x,CE=3﹣x,

∵四边形AECF是菱形,∴∠FCO=∠ECO,

∵∠ECO=∠ECB,∴∠ECO=∠ECB=∠FCO=30°,2BE=CE,∴CE=2x,∴2x=3﹣x,

解得:x=1,∴CE=2,利用勾股定理得出:BC2+BE2=EC2,

BC===,又∵AE=AB﹣BE=3﹣1=2,

则菱形的面积是:AE?BC=2.故选:C.

7.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下列条件在,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是()

A.AB∥DC,AB=CD B.AB∥CD,AD∥BC

C.AC=BD,AC⊥BD D.OA=OB=OC=OD

【解答】解:A、AB∥DC,AB=CD,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无法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故错误;

B、AB∥CD,AD∥BC,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无法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故错误;

C、AC=BD,AC⊥BD,无法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故错误;

D、OA=OB=OC=OD可以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正确;故选: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①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是矩形;③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④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A.1B.2C.3D.4

【解答】解:①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正确,可以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②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错误;

③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正确;

④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错误,应该是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选:B.9.如图,在Rt△ABC中,∠BAC=90°,AB=6,AC=8,P为边BC上一动点,PE⊥AB于E,PF⊥AC 于F,M为EF的中点,则AM的最小值是()

A.2.5B.2.4C.2D.3

【解答】解:∵PE⊥AB,PF⊥AC,∠BAC=90°,∴∠EAF=∠AEP=∠AFP=90°,

∴四边形AEPF是矩形,∴EF,AP互相平分.且EF=AP,

∴EF,AP的交点就是M点,

∵当AP的值最小时,AM的值就最小,∴当AP⊥BC时,AP的值最小,即AM的值最小.

∵AP×BC=AB×AC,∴AP×BC=AB×AC,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BC==10,

∵AB=6,AC=8,∴10AP=6×8,∴AP=,∴AM=,故选:B.

10.如图,矩形ABCD中,AB=,BC=3,AE⊥BD于E,则EC=()

A.B.C.D.

【解答】解:作EF⊥BC于F,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3,AB=CD=,∠BAD=90°.∴tan∠ADB==,

∴∠ADB=30°,∴∠ABE=60°,

∴在Rt△ABE中cos∠ABE===,∴BE=,

∴在Rt△BEF中,cos∠FBE===,∴BF=,

∴EF==,∴CF=3﹣=,

在Rt△CFE中,CE==.故选:D.

11.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CD、BC边上,△AEF是等边三角形.以下结论:①EC=FC;②∠AED=75°;③AF=CE;④EF的垂直平分线是直线AC.正确结论个数有()个.

A.1B.2C.3D.4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B=AD=BC=CD,∠B=∠C=∠D=∠DAB=90°

∵△AEF是等边三角形∴AE=AF=EF,∠EAF=∠AEF=60°

∵AD=AB,AF=AE∴△ABF≌△ADE∴BF=DE

∴BC﹣BF=CD﹣DE

∴CE=CF故①正确

∵CE=CF,∠C=90°∴EF=CE,∠CEF=45°∴AF=CE,

∵∠AED=180°﹣∠CEF﹣∠AEF∴∠AED=75°故②③正确

∵AE=AF,CE=CF∴AC垂直平分EF故④正确故选:D.

12.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一定具有的特征有()

A.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B.内角和为360°

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平分内角

【解答】解:A、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正方形与菱形都具有,故本选项错误;

B、内角和为360°,正方形与菱形都具有,故本选项错误;

C、正方形对角线相等,菱形对角线不相等,故本选项正确;

D、对角线平分内角,正方形与菱形都具有,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13.如图,在△ABC中,点E、D、F分别在边AB、BC、CA上,且DE∥CA,DF∥BA,下列四个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

B.如果AD=EF,那么四边形AEDF是矩形

C.如果AD平分∠EAF,那么四边形AEDF是菱形

D.如果AD⊥BC且AB=AC,那么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解答】解:A、因为DE∥CA,DF∥BA,所以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故A选项正确.

B、如果AD=EF,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四边形AEDF是矩形.故B选项正确.

C、因为AD平分∠EAF,所以∠EAD=∠F AD,∵∠F AD=∠EDA,∠EAD=∠FDA,∴EAD=∠EDA,

∴AE=DE,又因为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是菱形.故C选项正确.

D、如果AD⊥BC且AB=AC,所以四边形AEDF是菱形,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14.在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能判定这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是()A.AD∥BC,∠B=∠D B.AC=BD,AB=CD,AD=BC

C.OA=OC,OB=OD,AB=BC D.OA=OB=OC=OD,AC⊥BD

【解答】解:因为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故选D.

15.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中,点E、F、G分别在边AB、AD、CD上,EG与BF交于点I,AE=2,BF=EG,DG>AE,则DI的最小值等于()

A.+3B.2﹣2C.2﹣D.2+3

【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EM⊥CD于点M,取BE的中点O,连接OI、OD,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A=∠D=∠DME=90°,AB∥CD,

∴四边形ADME是矩形,∴EM=AD=AB,

∵BF=EG,∴Rt△BAF≌Rt△EMG(HL),

∴∠ABF=∠MEG,∠AFB=∠EGM,

∵AB∥CD∴∠MGE=∠BEG=∠AFB

∵∠ABF+∠AFB=90°∴∠ABF+∠BEG=90°∴∠EIF=90°,∴BF⊥EG;

∵△EIB是直角三角形,∴OI=BE,

∵AB=6,AE=2,∴BE=6﹣2=4,OB=OE=2,

∵OD﹣OI≤DI,∴当O、D、I共线时,DI有最小值,

∵IO=BE=2,∴OD==2,

∴ID=2﹣2,即DI的最小值为2﹣2,故选:B.

16.如图,平面内三点A、B、C,AB=4,AC=3,以BC为对角线作正方形BDCE,连接AD,则AD的最大值是()

A.5B.7C.7D.

【解答】解:如图将△BDA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CDM.

由旋转不变性可知:AB=CM=4,DA=DM.∠ADM=90°,

∴△AD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AM,

∴当AM的值最大时,AD的值最大,

∵AM≤AC+CM,∴AM≤7,∴AM的最大值为7,∴AD的最大值为,故选:D.

17.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B的角平分线分别交AB、BD于M、N两点.若AM=,则线段BN的长为()

A.B.C.2D.1

【解答】解:作MH⊥AC于H,如图,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MAH=45°,∴△AM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M=,∴AH=MH=1,∵CM平分∠ACB,∠ACB=45°,∠MBC=90°

∴∠ACM=∠BCM=22.5°,BM=MH=1,

∵∠BAC=45°,∴∠BMC=45°+22.5°=67.5°,

∵∠BNM=∠ONC=90°﹣22.5°=67.5°,∴∠BNM=∠BMN,∴BN=BM=1,

故选:D.

18.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且AD交EF于O,则∠AOF=90度.

【解答】证明:∵DE∥AC,DF∥AB,∴四边形AEDF为平行四边形,

∴OA=OD,OE=OF,∠2=∠3,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1=∠2,∴∠1=∠3,∴AE=DE.∴?AEDF为菱形.∴AD⊥EF,即∠AOF=90°.

故答案为:90.

19.如图,在△ABC中,∠ACB=90°.D是AC的中点,DE⊥AC,AE∥BD,若BC=4,AE=5,则四边形ACBE的周长是18.

【解答】解:∵AE∥BD,∴∠CDB=∠DAE,

∵∠ACB=90°,DE⊥AC,∴∠C=∠ADE=90°,∴DE∥BC,

∵D为AC中点,∴AD=CD,

在△ADE和△DCB中

∵,∴△ADE≌△DCB(ASA),∴DE=BC=4,

在Rt△DCB中,BC=4,BD=5,由勾股定理得:DC=3,∴AD=DC=3,

∵ED=BC,DE∥BC,∴四边形DEBC是平行四边形,∴CD=BE=3,

∴四边形ACBE的周长是AC+BC+BE+AE=3+3+4+3+5=18,故答案为:18.

20.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要使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还需添加一组条件.下面给出了五组条件:①AB=AD,且AC=BD;②AB⊥AD,且AC⊥BD;③AB⊥AD,且AB =AD;④AB=BD,且AB⊥BD;⑤OB=OC,且OB⊥OC.其中正确的是①②③⑤(填写序号).【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D,

∴四边形ABCD是菱形,又∵AC=B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①正确;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D,∴四边形ABCD是矩形,

又∵AC⊥B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②正确;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AD,∴四边形ABCD是矩形,

又∵AB=AD,∴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③正确;

④AB=BD,且AB⊥BD,无法得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故④错误;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B=OC,∴四边形ABCD是矩形,

又∵OB⊥OC,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⑤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⑤.

21.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在边BC、AB、CA上,且DE∥CA,DF∥BA.下列四种说法:

①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

②如果∠BAC=90°,那么四边形AEDF是矩形;

③如果AD平分∠BAC,那么四边形AEDF是菱形;

④如果∠BAC=90°,AD平分∠BAC,那么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

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③④(只填写序号)

【解答】解:∵DE∥CA,DF∥BA,∴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故①正确;

∵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BAC=90°,∴四边形AEDF是矩形,故②正确;

∵AD平分∠BAC,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DF是菱形,故③正确;

∵若AD平分∠BAC,则平行四边形AEDF是菱形,∴若∠BAC=90°,则平行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2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C=∠ABC=90°,AD=CD,DP⊥AB于P.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18,则DP的长是3.

【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E⊥DP交BC的延长线于E,

∵∠ADC=∠ABC=90°,∴四边形DPBE是矩形,

∵∠CDE+∠CDP=90°,∠ADC=90°,∴∠ADP+∠CDP=90°,∴∠ADP=∠CDE,

∵DP⊥AB,∴∠APD=90°,∴∠APD=∠E=90°,

在△ADP和△CDE中,

,∴△ADP≌△CDE(AAS),

∴DE=DP,四边形ABCD的面积=四边形DPBE的面积=18,

∴矩形DPBE是正方形,∴DP==3.

故答案为:3.

23.如图,AC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90°,∠ADC=∠ACB+45°,BC=AB+,若AC=CD,则边AD的长为.

【解答】解:作∠DCH=∠ACB,并过D作DH⊥CH于H,延长HD交BA延长线于K,如图所示:设∠DCH=∠ACB=x,

∵AC=CD,∴∠DAC=∠ADC=x+45°,∴∠ACD=180°﹣2(x+45°)=90°﹣2x,

∴∠BCH=90°,

在△ABC和△DHC中,

,∴△ABC≌△DHC(AAS),∴BC=HC,AB=DH,

∴四边形BCKH是正方形,∴∠K=90°,BK=HK,∴AK=DK=BC﹣AB=,

∴△AD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故答案为:.

2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BFEC中,连接FC,并延长至点D,延长CF至点A,使DC=AF,连接AB、DE.

(1)求证:AB∥DE.

(2)若平行四边形BFEC是菱形,且∠ABC=90°,AB=4,BC=3,则CF= 3.6.

【解答】(1)证明:∵四边形BFEC为平行四边形,∴BF∥CE,BF=CE,

∴∠BFC=∠ECF,∴∠BF A=∠ECD,

在△AFB与△DCE中,,∴△AFB≌△DCE,(SAS),

∴∠A=∠D,∴AB∥DE;

(2)解:过点B作BM⊥CF于点M,

在Rt△ABC中,AC==5,∵S△ABC=AB?BC=AC?BM,

∴BM==2.4,又∵四边形BFEC为菱形,∴BF=BC=3,CF=2FM,

在Rt△BFM中,FM==1.8,∴CF=2×1.8=3.6.故答案为:3.6.

25.如图,在?ABCD中,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BD是对角线.

(1)求证:△ADE≌△CBF;

(2)若∠ADB是直角,请证明四边形BEDF是菱形.

【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A=∠C,

∵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AE=AB,CF=CD,∴AE=CF,

在△ADE和△CBF中,

∵,∴△ADE≌△CBF(SAS).

(2)证明:∵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DF=DC,BE=AB,

又∵在?ABCD中,AB∥CD,AB=CD,∴DF∥BE,DF=BE,∴四边形DEBF为平行四边形,∵DB⊥BC,∴∠DBC=90°,∴△DBC为直角三角形,

又∵F为边DC的中点,∴BF=DC=DF,又∵四边形DEBF为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DEBF是菱形.

26.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且CE∥BF,连接BE,CF.

(1)求证:四边形EBFC是菱形;

(2)若BD=4,BE=5,求四边形EBFC的面积.

【解答】(1)证明:∵D是BC边的中点,∴BD=CD,

∵CE∥BF,∴∠DBF=∠ECD,

在△BDF和△CDE中,

,∴△BDF≌△CDE(ASA),∴CE=BF,

又∵CE∥BF,∴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

∵AB=AC,D是BC的中点,∴AD⊥BC,

又∵四边形BFC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FCE是菱形.

(2)解:在Rt△BDE中,BE=5,BD=4,∴DE==3,

∵四边形BECF是菱形,∴EF=2DE=6,BC=2BD=8,

∴菱形BECF的面积=×6×8=24.

27.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点E是菱形外一点,DE∥AC,CE∥BD.(1)求证:四边形DECO是矩形;

(2)连接AE交BD于点F,当∠ADB=30°,DE=2时,求AF的长度.

【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

即∠DOC=90°,

∵DE∥AC,CE∥BD,∴四边形DECO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DECO是矩形;

(2)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O=OC,

∵四边形DECO是矩形,∴DE=OC,

∵DE=2,∴DE=AO=2,

∵DE∥AC,∴∠OAF=∠DEF,

在△AFO和△EFD中

∴△AFO≌△EFD(AAS),∴OF=DF,

在Rt△ADO中,tan∠ADB=,∴=,∴DO=2,∴FO=,

∴AF===.

28.如图,在△ABC中,∠BAC=90°,点D是BC中点,AE∥BC,CE∥AD.

(1)求证:四边形ADCE是菱形;

(2)过点D作DF⊥CE于点F,∠B=60°,AB=6,求EF的长.

【解答】(1)证明:∵AE∥DC,EC∥AD,

∴四边形ADCE是平行四边形,

∵∠BAC=90°,点D是BC的中点,∴AD=BD=CD,∴平行四边形ADCE是菱形;

(2)解:∵∠B=60°,AD=BD,∴△ABD是等边三角形,∴∠ADB=60°,AD=AB=6,

∵AD∥CE,∴∠DCE=60°,∵CD=AD=6,∴CE=CD=3,

∵四边形ADCE是菱形,∴CE=CD=6,∴EF=3.

29.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BE⊥AB,垂足为B,BE=CD连接CE,DE.

(1)求证:四边形CDBE是矩形;

(2)若AC=2,∠ABC=30°,求DE的长.

【解答】(1)证明:∵CD⊥AB,BE⊥AB,∴∠CDB=90°,CD∥BE,

∵CD=BE,∴四边形CDBE是平行四边形,

∵∠CDB=90°,∴四边形CDBE是矩形;

(2)解:∵在Rt△ABC中,∠ACB=90°,AC=2,∠ABC=30°,

∴AB=2AC=4,由勾股定理得:BC==2,

∵四边形CDBE是矩形,∴DE=BC=2.

30.如图,在四边形ABDE中,AD与BE相交于点O,OA=OB=OE=OD,AB=BD.(1)求证:四边形ABDE是正方形;

(2)若∠ACB=90°,连接OC,OC=6,AC=5,求BC的长.

【解答】解:(1)∵OA=OB=OE=O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E,

∴四边形ABDE是矩形,又∵AB=BD,∴四边形ABDE是正方形.

(2)如图所示,过O作OF⊥BC,过A作AM⊥OF,

∵四边形ABDE为正方形,∴∠AOB=90°,OA=OB,∴∠AOM+∠BOF=90°,

又∠AMO=90°,∴∠AOM+∠OAM=90°,∴∠BOF=∠OAM,

在△AOM和△BOF中,

,∴△AOM≌△BOF(AAS),∴AM=OF,OM=FB,

又∵∠ACB=∠AMF=∠CFM=90°,∴四边形ACFM为矩形,

∴AM=CF,AC=MF=5,∴OF=AM=CF,∴△O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C=6,根据勾股定理得:CF2+OF2=OC2,解得:CF=OF=6,

∴FB=OM=OF﹣FM=6﹣5=1,

∴BC=CF+BF=6+1=7.

3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E为线段AC上一点,连接DE,过点E作EF⊥DE,交射线BC于点F,以DE、EF为邻边作矩形DEFG,连接CG.

(1)如图1,求证:矩形DEFG是正方形;

(2)若AB=2,CE=,求CG的长度;

(3)当线段DE与正方形ABCD的某条边的夹角是30°时,直接写出∠EFC的度数.

【解答】(1)证明:作EP⊥CD于P,EQ⊥BC于Q,

∵∠DCA=∠BCA,

∴EQ=EP,

∵∠QEF+∠FEC=45°,∠PED+∠FEC=45°,

∴∠QEF=∠PED,

在Rt△EQF和Rt△EPD中,

∴Rt△EQF≌Rt△EPD,

∴EF=ED,

∴矩形DEFG是正方形;

(2)如图2中,在Rt△ABC中.AC=AB=2,

∵EC=,

∴AE=CE,

∴点F与C重合,此时△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易知CG=.

(3)①当DE与AD的夹角为30°时,∠EFC=120°,

②当DE与DC的夹角为30°时,∠EFC=30°

综上所述,∠EFC=120°或30°.

初中数学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证明及详细答案模板

初中数学特殊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2015?泰安模拟)如图,在△ABC中,∠ACB=90°,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 D,交AB于E,F在DE上,并且AF=CE. (1)求证:四边形ACEF是平行四边形; (2)当∠B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CEF是菱形?请回答并证明你的结论. 2.(2015?福建模拟)已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BE=2DE,延长DE到点F,使得EF=BE,连接CF. 求证:四边形BCFE是菱形. 3.(2015?深圳一模)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C平分∠BAD,CE∥AD 交AB于E. (1)求证:四边形AECD是菱形; (2)若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4.(2015?济南模拟)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E是边AD的中点.

求证:EB=EC. 5.(2015?临淄区校级模拟)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DE⊥AC于点E,设∠ADE=α,且cosα=,AB=4,则AC的长为多少? 6.(2015春?宿城区校级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BD=BE. 7.(2014?雅安)如图:在?ABCD中,AC为其对角线,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E. (1)求证:△ABC≌△DCE; (2)若AC=BC,求证:四边形ACED为菱形. 8.(2014?贵阳)如图,在Rt△ABC中,∠ACB=90°,D、E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点,连接DE,将△ADE绕点E旋转180°得到△CFE,连接AF,AC. (1)求证:四边形ADCF是菱形;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13.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①定义;②SSS;③SAS.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Ⅱ.导入新课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问题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 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 边角”或“ASA”). 问题3: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 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 ∠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 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三角形全等”呢?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1 一、选择题(3′×10=30′) 1.下列性质中,平行四边形具有而非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是(). A.内角和为360° B.外角和为360° C.不确定性 D.对角相等2.ABCD中,∠A=55°,则∠B、∠C的度数分别是(). A.135°,55° B.55°,135° C.125°,55° D.55°,125° 3.下列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①平行四边形内角和为360°;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④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 A.1 B.2 C.3 D.4 4.平行四边形中一边的长为10cm,那么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可能是(). A.4cm和6cm B.20cm和30cm C.6cm和8cm D.8cm和12cm 5.在ABCD中,AB+BC=11cm,∠B=30°,S ABCD=15cm2,则AB与BC的值可能是(). A.5cm和6cm B.4cm和7cm C.3cm和8cm D.2cm和9cm 6.在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A.有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B.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C.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D.假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 8.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2:1,其相对应三边之比为(). A.1:2:1 B.1:1 C.1:4:1 D.12:1:2 9.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个. A.2 B.3 C.4 D.5 10.如图所示,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平分∠BAC,BN ⊥AN.若AB=?14,?AC=19,则MN的长为(). A.2 B.2.5 C.3 D.3.5 二、填空题(3′×10=30′) 11.用14cm长的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短边与长边的 比为3:4,短边的比为________,长边的比为________. 12.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0cm,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周长都是18cm,则这条对角线长是_________cm. 13.在ABCD中,AB的垂直平分线EF经过点D,在AB上的垂足为E,?若ABCD?的周长为38cm,△ABD的周长比ABCD的周长少10cm,则ABCD的一组邻边长分别为______.14.在ABCD中,E是BC边上一点,且AB=BE,又AE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点F.若∠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全册教案

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 程知识。 数学思考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重难点、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 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 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问题情境】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 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 ,宽为 .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 ,, 整理, 得 问题 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共4×7=28场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 _____ 个队各赛1场,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 ______________场. 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50752 =+-x x 0350752=+-x x 56 2=-x x 56 2=-x x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用“□”表示,读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ABCD 记作“□ABCD”. 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例、已知:□ABCD 求证:AD=BC ,AB=DC ;∠A=∠C ,∠B=∠D. 证明:连接AC ,//,//AD CD AD BC 12,34∴∠=∠∠=∠ 又AC 是△ABC 和△CDA 的公共边, ∴△ABC ≌△CDA , ,,AD CB AB CD B D ∴==∠=∠ 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例、已知: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证:OA=OC ,OB=OD. 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D=BC ,AD ∥BC. ∴∠1=∠2,∠3=∠4. ∴△AOD ≌△COB (ASA ). ∴ OA=OC ,OB=OD.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特征1: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特征2: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平行四边形性质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例、如图,□ ABCD 中,BD ⊥AB ,AB=12cm ,AC=26cm ,求AD 、BD 长.

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O=CO=2 1AC ,OB=OD . ∵BD ⊥AB ,∴在Rt △A BO 中,AB=12cm ,AO=13cm . ∴BO=522=-AB AO .∴BD=2B0=10cm . ∴在Rt △ABD 中,AB=12cm ,BD=10cm . ∴AD=61222=+BD AB (cm). 例、如图,在□ABCD 中,已知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AOB 的周长 为25,AB=12,求对角线AC 与BD 的和. 解:∵△AOB 的周长为25, ∴OA+BO+AB=25, 又AB=12,∴AO+OB=25-12=1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C+BD=2OA+2OB=2(0A+OB)=2×13=26 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5: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例、如图,在□ABCD 中,已知点E 和点F 分别在AD 和BC 上,且AE=CF ,连结 CE 和AF ,试说明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 , ∵点E 在AD 上,点F 在BC 上, ∴AE//CF , 又∵AE=CF ,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 例、如图,E 、F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的两点,AF=CE ,DF=BE ,DF ∥BE . 求证:(1)△AFD ≌△CEB . (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概率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概率 概率是初中数学的常考知识点,但考题难度不大。本章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事件的可能性,在探究交流中学习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乐趣和实用性,学会计算概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目标与要求 1.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 二、知识框架 三、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意义。 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初步理解。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 随机事件: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简称事件。随机事件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等表示。 2.特殊的事件 必然事件记作Ω,样本空间Ω也是其自身的一个子集,Ω也是一个“随机”事件,每次试验中必定有Ω中的一个样本点出现,必然发生。 不可能事件记作Φ,空集Φ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Φ也是一个特殊的“随机”事件,不包含任何样本点,不可能发生。 3.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交换律:A∪B=B∪A、AB=BA (2)结合律:( A∪B )∪C=A∪( B∪C ) (3)分配律:A∪( BC )=( A∪B )( A∪C ) A( B∪C )=( AB )∪( AC )

(具体图表意义请参照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P135页)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从定义可以得到二者的联系, 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

初三数学 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 (D)、在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2.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32, 5AB=3BC,则AC的取值范围为( ) A. 6

R P D C B A E F 第12题图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8.如图,将边长为8cm 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中点E 处,点A 落在点F 处,折痕为MN ,则线段CN 的长是( ). (A )3cm (B )4cm (C )5cm (D )6cm 9.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B=90°,AC 将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ACD 是周长为18 cm 的等边三角形,则该梯形的中位线的长是( ). (A)9 cm (B)12cm (c) 2 9 cm (D)18 cm 10.如图,在周长为20cm 的□ABCD中,AB≠AD,AC 、BD 相交于点O ,OE ⊥BD 交AD 于E ,则△ABE 的周长为( ) (A)4cm (B)6cm (C)8cm (D)10cm 11. 如图2,四边形ABCD 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 (A )34 (B )33 (C )24 (D )8 12.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R 、P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E 、F 分别是 AP 、RP 的中点,当点P 在CD 上从C 向D 移动而点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 成立的是 ( ) A 、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 B 、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 C 、线段EF 的长不变 D 、线段EF 的长与点P 13. 在梯形ABCD 中,AD//BC ,对角线AC ⊥BD ,且cm AC 5 ,BD=12c m ,则梯形中位线的长等于( ) A. 7.5cm B. 7cm C. 6.5cm D. 6cm 14.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风光秀丽,花木葱茏.某广场上一个形状是 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分别种有红、黄、蓝、绿、橙、紫6种颜色的花. 如果有AB EF DC ∥∥,BC GH AD ∥∥,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E F 图 2 黄 蓝 紫 橙 红 绿 A G E D H C B 第14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一元二次方程 二.知识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本章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前提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化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移到右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 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 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3)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 ?将a、b、c代入式子x= 24 2 b b ac a -±- 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 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文库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案 课题:《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2)能根据定义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 (3)了解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用平行四边形描述、观察世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在进行性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在对性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讨论中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性质应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介绍四边形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指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都是分外的四边形。 提出问题(1)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教材91页章前图)(2)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从属关系?学生活动:(1)利用章前图寻找四边形 (2)说说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指明学习任务,理清四边形与分外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引出课题 二、问题探究 (1)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庭院的竹篱笆,电动伸缩门,活动衣架等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并举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以及对图片的观察和思考,归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动手根据定义画出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由现实生活入手,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它的边角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度量一下,是否和你的猜想一致?然后深入到小组中参与活动与指导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猜想,度量,验证,得出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教师活动: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九年级上数学全套试卷及答案

2005~2006学年度上期目标检测题 九年级 数学 第一章 证明(Ⅱ)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各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 的在括号内画“×”. 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值为1 . ( ) 2、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中线一定相等. ( ) 4、两个三角形若两角相等,则两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 )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边等于另一边的一半,那么,一个锐角一定等于30°.(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案的番号填在括号内. 1、在△ABC 和△DEF 中,已知AC=DF ,BC=EF ,要使△ABC ≌△DEF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 、∠A=∠D B 、∠C=∠F C 、∠B=∠E D 、∠C=∠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 、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C 、两个内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如图(一),已知AB=AC ,BE=CE ,D 是AE 上的一点, 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1=∠2 B 、AD=DE C 、BD=C D D 、∠BDE=∠CDE 4、如图(二),已知AC 和BD 相交于O 点,AD ∥BC ,AD=BC ,过O (一)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则下列结论:①OA=OC ②OE=OF ③AE=CF ④OB=OD ,其中成立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8,一条边的长是5,则其他两边的长是( ) (二) A 、5,8 B 、6.5,6.5 C 、5,8或6.5,6.5 D 、8,6.5 6、下列长度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543,, ; B 、6, 7, 8; C 、12, 25, 27; D 、245232,, 7、如图(三),AC=AD BC=BD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三) A 、∠ABC=∠CA B B 、OA=OB C 、∠ACD=∠BDC D 、AB ⊥CD 8、如图(四),△ABC 中,∠A=30°,∠C=90°AB 的垂直平分线 交AC 于D 点,交AB 于E 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D=D B B 、DE=DC C 、BC=AE D 、AD=BC (四)

初中数学九年级旋转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九年级旋转知识点总结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图形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如下图所示: 2.旋转对称中心: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大于360°)。 3.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4.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 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5.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 区别: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这个点是对称中心,两个图形关于点的对称也叫做中心对称.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其中一个上所有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都在另一个图形上,反之,另一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对称点,又都在这个图形上;而中心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上所有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都在这个图形本身上。 如果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对称的部分看成是两个图形,那么它们又是关于中心对称。6.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中心对称的性质: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者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8.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完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讲解(3套)

平行四边形经典例题(附带详细答案) 1.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上两点,BE DF ∥, 求证:AF CE =. 【答案】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BC =, ACB CAD ∴∠=∠. 又BE DF ∥, BEC DFA ∴∠=∠, BEC DFA ∴△≌△, ∴CE AF = 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B=∠D ,, 求四边形ABCD 的周长. 【答案】 解法一: ∵ ∴ 又∵ ∴ ∴∥即得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二: 3 ,6==AB BC AB CD ∥?=∠+∠180C B B D ∠=∠?=∠+∠180D C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D C A B E F

连接 ∵ ∴ 又∵ ∴≌ ∴ ∴四边形的周长 解法三: 连接 ∵ ∴ 又∵ ∴ ∴∥即是平行四边形 ∴ ∴四边形的周长 3.(在四边形ABCD 中,∠D =60°,∠B 比∠A 大20°,∠C 是∠A 的2倍, 求∠A ,∠B ,∠C 的大小. 【关键词】多边形的内角和 【答案】设x A =∠(度),则20+=∠x B ,x C 2=∠.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360602)20(=++++x x x . 解得,70=x . AC AB CD ∥DCA BAC ∠=∠B D AC CA ∠=∠=,ABC △CDA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BD AB CD ∥CDB ABD ∠=∠ABC CDA ∠=∠ADB CBD ∠=∠AD BC ABCD 36AB CD BC AD ====,ABCD 183262=?+?=A D C B A D C B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目录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4)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6)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10) 配方法说课稿(二) (14)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18)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21)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2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二) (28)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31)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35) 第22章二次函数(12) (38)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38)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38)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1)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二) (45)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9) 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52)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说课稿(二) (57) 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62) 22.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二) (64)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71)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二) (73) 第23章旋转(9) (76)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76)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二) (81) 《中心对称》说课材料 (85) 23.2.2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90)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说课稿 (93)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说课材料 (97) 第24章圆(16) (100) 24.1.1 圆说课稿(一) (100)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103)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二) (106) 24.1.3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一) (110)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二) (113)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一) (118)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二) (127)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29)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3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二) (135) 24.3 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一) (139)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说课稿(一) (141)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说课稿(二) (144) 第25章概率初步(12) (147) 25.1.1 随机事件说课稿(一) (147) 《随机事件》说课稿(二) (149) 25.1.2 概率说课稿(一) (156) 《25.1.2概率》说课稿(二) (160) 《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r (162) 3.3应用新知,深化拓展 (169)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说课稿 (172) 九年级下册 (176)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176) 《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76)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主要包括“提公因式”和“十字相乘”)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一、解答题 1.在矩形ABCD 中,AE ⊥BD 于点E ,点P 是边AD 上一点,PF ⊥BD 于点F ,PA =PF . (1)试判断四边形AGFP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B =1,BC =2,求四边形AGFP 的周长. 2.已知正方形ABCD . (1)点P 为正方形ABCD 外一点,且点P 在AB 的左侧,45APB ∠=?. ①如图(1),若点P 在DA 的延长线上时,求证:四边形APBC 为平行四边形. ②如图(2),若点P 在直线AD 和BC 之间,以AP ,AD 为邻边作APQD □,连结AQ .求∠PAQ 的度数. (2)如图(3),点F 在正方形ABCD 内且满足BC=CF ,连接BF 并延长交AD 边于点E ,过点E 作EH ⊥AD 交CF 于点H ,若EH=3,FH=1,当1 3 AE CF =时.请直接写出HC 的长________.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边AB 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连接 DE ,点A 关于直线DE 的对称点为F ,连接EF 并延长交BC 于点G ,连接DG ,过点E 作EH DE ⊥交DG 的延长线于点H ,连接BH . (1)求证:GF GC =; (2)用等式表示线段BH 与AE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4.猜想与证明:如图①摆放矩形纸片ABCD 与矩形纸片ECGF ,使B ,C ,G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CE 在边CD 上.连结AF ,若M 为AF 的中点,连结DM ,ME ,试猜想DM 与ME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与延伸: (1)若将“猜想与证明”中的纸片换成正方形纸片ABCD 与正方形纸片ECGF ,其他条件不变,则DM 和ME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摆放正方形纸片ABCD 与正方形纸片ECGF ,使点F 在边CD 上,点M 仍为AF 的中点,试证明(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提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 ② 5.直线1234,,,,l l l l 是同一平面内的一组平行线. (1)如图1.正方形ABCD 的4个顶点都在这些平行线上,若四条直线中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都是1,其中点A ,点C 分别在直线1l 和4l 上,求正方形的面积; (2)如图2,正方形ABCD 的4个顶点分别在四条平行线上,若四条直线中相邻两条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23h h h ,,. ①求证:13h h =; ②设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S ,求证2 22211 2 2 S h h h h =++. 6.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BC 边所在直线上一动点(不与点B 、C 重合),过点B 作BF ⊥DE ,交射线DE 于点F ,连接CF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