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相对运动教学小论

高中物理相对运动教学小论
高中物理相对运动教学小论

高中物理相对运动教学小论

陈立

相对运动是普通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鉴于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对高考来说无关紧要,特撰文表达自己如何讲解相对运动以及在教学中的体会。事实表明相对运动“常常出现”在高考题中,一些报刊资料把其讲解的很抽象,分析时也没有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的感觉玄而又玄。高考试卷的抽样调查表明,但凡涉及到相对运动的考察,一般的得分率很低、区分度也很大。教学中应该注重概念与实际物理情景的联系还要与初中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介绍分析相对运动问题的一些方法,能帮助学生正确求解各种情况下的相对运动问题。

相对运动的由来实际上就是我们研究的运动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下面以小船过河为例。小船的速度V (以地面为参考系)这是它同时参与两种运动时的真实速度。即静水速度V1,通常称为“牵连速度”,小船的相对水的速度V3。这样可以把矢量合成与相对运动联系,即31v v v +=。看下面的例子。

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一条载人的小船,船的质量为M ,人的质量为m ,人在船尾相对船静止,船和人以速度vo 前进,当人相对船以速度u 向后跳出时,船的速度是多大?(水的阻力不计)这个题要求相对运动知识掌握较透彻。学生们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M+m)Vo=Mv-mu

2.(M+m)Vo=MV+m(Vo-u)

3.(M+m)Vo=MV+m(V-u)

第一种情况看来是弄错参考系,应该都是地面参考系;第二种情况也是错的,相对跳出的时刻船的速度是v 而不是vo ;第三种情况看来是对的,在默认向前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实际速度(以地面为参考系)等于牵连速度加上相对速度(当然要注意正负号表达方向).

Vm=V+(-u) (a) (M+m)Vo=Mv+mVm (b) 由式(a )、(b )知3情况是正确的。

这是大家常用的处理方法,一定要注意动量守恒表达必须是针对同一参考系(惯性系),相对运动问题实际就是参考系的选取问题。

一条直线相对运动也完全可以采取初中时的形式,初中阶段没有矢量的概念,完全与运动的具体情形联系起来。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话,相对运动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两个物体反向运动,另一个是同向运动。第一种情况相对速度大小等于两个物体反向运动速度大小之和;另外一种速度大小之差。像上一题中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所以进行讨论。

(1)若人跳后速度与船同向,相对速度大小(V-u),方向向前,表达式(M+m)Vo=MV+m(V-u)。

(2)倘若人跳后速度与船反向,相对速度大小(u-V) 方向向后,表达式(M+m)Vo=MV-m(u-V)。

讨论后发现结论一样,过程复杂些,但与初中衔接很紧凑,都是地面参考系,学生易于接受。

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中,把相对运动分解为具体的情况来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功能关系的研究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的总功为零,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的总功为负功”。以地面为参考系,对发生静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位移相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功为零。

对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滑动摩擦力作用时,把物体相对运动可以分成两种情况(都以地面为参考系):一是两个物体反向运动,二力均负功,总功为负功。另一个是同向运动,对速度快的物体做负功多,以为位移大,同理对速度慢的做正功少。

在一些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物体运动同时发生的问题,如果相对运动掌握的很熟练的话,应该注意启发他们的去分析相对物理量,因为有一些问题的解决相对运动用起来有一定的简洁性,但思路必须是清晰的,以谁为参考系谁就是静止的,每个运动量都必须统一到同一个参考系中。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未必每个孩子都适合,用不好时适得其反。鉴于高考命题时命制题目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考察相对运动,个人认为不要把思路着重朝这个方向去引导,适当点拨,还是建立解决问题的常规主题思路为要。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ac 、abc 、adc 三个细管道,ac 沿竖直方向,abcd 是一个矩形。将三个小球同时从a 点静止释放,忽略一切摩擦,不计拐弯时的机械能损失,当竖直下落的小球运动到c 点时,关于三个小球的位置,下列示意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ac d =,acb α∠=, 设小球沿ab 、bc 、ac 、ad 、dc 下滑的加速度分别为1a 、 2a 、3a 、4a 、5a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15sin sin mg a a g m α α=== sin(90) 24cos mg a a g m αα?-== = 3a g = 对ab 段有

2211111 sin sin 22 d a t g t αα= = 得 12d t g = 对ac 段有 2312 d gt = 得 32d t g = 对ad 段有 2244411cos cos 22 d a t g t αα= = 得 42d t g = 所以有 124t t t == 即当竖直下落的小球运动到c 点时,沿abc 下落的小球恰好到达b 点,沿adc 下落的小球恰好到达d 点,故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B 。 2.如图所示,倾角θ=60°、高为h 的粗糙斜面体ABC 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弹簧的一端固定在BC 边上距B 点 3 h 高处的D 点,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Q 与弹簧另一端相连,并静止于斜面底端的A 点,此时小物块Q 恰好不接触地面且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为0。已知小物块Q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 ,小物块Q 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倾角为θ的斜面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在D 处平滑连接,斜面上AB 的长度为3L ,BC 、 CD 的长度均为3.5L ,BC 部分粗糙,其余部分光滑。如图,4个“— ”形小滑块工件紧挨在一起排在斜面上,从下往上依次标为1、2、3、4,滑块上长为L 的轻杆与斜面平行并与上一个滑块接触但不粘连,滑块1恰好在A 处。现将4个滑块一起由静止释放,设滑块经过D 处时无机械能损失,轻杆不会与斜面相碰。已知每个滑块的质量为m 并可视为质点,滑块与粗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tan θ,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滑块1刚进入BC 时,滑块1上的轻杆所受到的压力大小; (2)4个滑块全部滑上水平面后,相邻滑块之间的距离。 【答案】(1)3sin 4 F mg θ=(2)43d L = 【解析】 【详解】 (1)以4个滑块为研究对象,设第一个滑块刚进BC 段时,4个滑块的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4sin cos 4mg mg ma θμθ-?= 以滑块1为研究对象,设刚进入BC 段时,轻杆受到的压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 sin cos F mg mg ma θμθ+-?= 已知tan μθ= 联立可得:3 sin 4 F mg θ= (2)设4个滑块完全进入粗糙段时,也即第4个滑块刚进入BC 时,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 这个过程, 4个滑块向下移动了6L 的距离,1、2、3滑块在粗糙段向下移动的距离分别为3L 、2L 、L ,由动能定理,有: 21 4sin 6cos 32)4v 2 mg L mg L L L m θμθ?-??++= ?( 可得:v 3sin gL θ= 由于动摩擦因数为tan μθ=,则4个滑块都进入BC 段后,所受合外力为0,各滑块均以速度v 做匀速运动; 第1个滑块离开BC 后做匀加速下滑,设到达D 处时速度为v 1,由动能定理:

教育论文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1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中学生长期以来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颇大的“跨度”,甚至出现“断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良好的教学不能只看到学生现有达到的水平,而应当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看到学生的明天。那么,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又如何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中学生在物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的衔接呢? 2 新课标对于衔接问题的启示 当前,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并领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更要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和态度。这样一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正是反映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对原先的物理教育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的同时,无疑对我们所面临的初高 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因此,要消除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中那样一种“跨度感”,还是应当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审美情操,从而使他们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近年来,笔者先后从事了高、初中的教学工作,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的“跨度”和“断层”,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尝试着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这个角度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了一些教改实践和探索,现跟同行们作一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3 教学中对衔接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1实施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高中物理 相对运动专题讲义

相对运动专题讲解 一、复习旧知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 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 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 = 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二、重难、考点 (1):力的独立性原理:各分力作用互不影响,单独起作用。 (2):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分运动之间互不影响,彼此之间满足自己的运动规律。 (3):力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有正交分解,解直角三角形等。 (4):运动的合成分解:矢量合成分解的规律方法适用。 三、考点: A、位移的合成分解 B、速度的合成分解 C、加速度的合成分解 参考系的转换:动参考系,静参考系。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的运动。

1α 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静参考系统(通常指固定于地面的参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考系相对于静参考系的运动。 位移合成定理:SA 对地=SA 对B+SB 对地 速度合成定理:V 绝对=V 相对+V 牵连 加速度合成定理:a 绝对=a 相对+a 牵连 四、例题讲解 【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长为L 的木板B 的右端放一小物体A ,开始时A ,B 静止。同时给予A ,B 相同的速率0v ,使A 向左运动,B 向右运动,已知A 、B 相对运动的过程中,A 的加速度向右,大小为1α,B 的加速度向左,大小为2α12αα<,要使A 滑到B 的左端时恰好不滑下, 0v 为多少? 【例2】:长为1.5m 木板B 静止放在水平冰面上,物块A 以某一初速度从木板B 的左端滑上长木板B ,直到A 、B 的速度达到相同,此时A 、B 的速度为0.4m/s ,然后A 、B 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8.0cm 后停下.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5.求:(取g =210s ) (1)木块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 (2)小物块相对于长木板滑行的距离 (3)为了保证小物块不从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块滑上长木板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v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之运动学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运动学 [知识要点复习] 1.位移(s):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长度。 2.速度(v):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 它只能粗略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 瞬时速度(v):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3.加速度(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 矢量,单位m/s2。 4.路程(L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图像 (1)速度大小、方向不变 (2)图象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加速度a 的大小、方向不变

2)图像 7.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从静止开始的自由运动。 8.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无关;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9.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0.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方向不同、作用在两个不同且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可概括为“三同,两不同”。 11.超重与失重:当系统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其重力的现象叫超重;当系统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其重力的现象叫失重。 12. 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即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若用θ表示加速度a 与速度v0的夹角,则有:0°<θ<90°,物体做速率变大的曲线运动;θ=90°时,物体做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90° <θ<180°时,物体做速率减小的曲线运动。 1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a.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 b.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它分运动的影响。 c.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3)运动分解的原则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训练题 (16)0812(含答案解析)

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训练题 (16)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a=g 4 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在物体下降h高度的过程中物体的() A. 重力势能减少了mg? 4B. 动能增加了mg? 4 C. 重力做功为3mg? 4D. 合力做功为3mg? 4 2.弹簧秤用细线系两个质量都为m的小球,现让两小球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 圆周运动,两球始终在过圆心的直径的两端,如图所示。此时弹簧秤读数() A. 大于2mg B. 等于2mg C. 小于2mg D. 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的圆锥形斜面上放 着两个物体a、b(视为质点),转动过程中两个物 体没有相对圆锥滑动,其中?a=2?b,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a、b两物体的线速度相等 B. a、b两物体的角速度之比是1:2 C. a、b两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2:1 D. a、b两物体的向心力之比是2:1 4.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 物体在月球上惯性变小 D.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5.一辆质量为m的小汽车,以某一速率经过拱形路面的最高点,车对拱形路面顶部的压力大小为 F,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Fmg D. F一定等于零 6.如图所示,一个圆盘在水平面内匀速转动,盘面上有一小物块随圆盘一起运 动。关于小物块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 B.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向心力 C.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D. 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向心力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 7.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质量为m=2×103kg,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做匀加 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运动过程中阻力恒为4×103N,则()

高中物理专题汇编直线运动(一)含解析

高中物理专题汇编直线运动(一)含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直升机悬停在离地面224m 高时,运动员离开飞机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了5s 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减速下降至地面,若运动员落地速度为5m/s ,取2 10/g m s =,求运动员匀减速下降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 【答案】212.5?m/s a =; 3.6t s = 【解析】 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为2211 10512522 h gt m m = =??= 打开降落伞时的速度为:1105/50/v gt m s m s ==?= 匀减速下降过程有:22 122()v v a H h -=- 将v 2=5 m/s 、H =224 m 代入上式,求得:a=12.5m/s 2 减速运动的时间为:12505 3.6?12.5 v v t s s a --= == 2.如图所示,某次滑雪训练,运动员站在水平雪道上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水平推力84N F =而从静止向前滑行,其作用时间为1 1.0s t =,撤除水平推力F 后经过2 2.0s t =,他第二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的作用获得同样的水平推力,作用距离与第一次相 同.已知该运动员连同装备的总质量为60kg m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恒为f 12N F =,求: (1)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及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2)该运动员(可视为质点)第二次撤除水平推力后滑行的最大距离. 【答案】(1)1.2m/s 0.6m ; (2)5.2m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1f F F ma -= 运动员利用滑雪杖获得的加速度为 21 1.2m /s a = 第一次利用滑雪杖对雪面作用获得的速度大小 111 1.2 1.0m /s 1.2m /s v a t ==?=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衔接的思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衔接的思考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在高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很多同学都感觉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一进入高中,成绩下降不少. 这是因为在高中,物理知识不仅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与初中的物理知识难度相比提升了很大的一个层次,研究的物理对象也更加的复杂。此时,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倍感吃力。如何让学生们在高中学习物理知识更加的顺利呢?此时,知识的衔接就是关键的一步了。有人把衔接知识看做高中的事,这是不可取的。将知识的衔接比作“送”与“接”的过程,那么,对于初中来说,应该承担的任务就是“送”。我工作九年,之前从事高中的物理教学,后来从事初中的物理教学,有幸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想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不同点 1.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背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

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2.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带着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以致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要求。 3.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都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图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此,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是难于做到的。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都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水平状态下,因而压力等物体的重力,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真正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重新抬头。例如,初二时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到了高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

高中物理竞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高中物理竞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一)知识点点拨 (1)力的独立性原理:各分力作用互不影响,单独起作用。 (2)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分运动之间互不影响,彼此之间满足自己的运动规律 (3)力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有正交分解,解直角三角形等 (4)运动的合成分解:矢量合成分解的规律方法适用 A.位移的合成分解 B.速度的合成分解 C.加速度的合成分解 参考系的转换:动参考系,静参考系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于动参考系的运动 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静参考系统(通常指固定于地面的参 考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考系相对于静参考系的运动 (5)位移合成定理:S A对地=S A对B +S B对地 速度合成定理:V 绝对=V 相对 +V 牵连 加速度合成定理:a 绝对=a 相对 +a 牵连 (二)典型例题 (1)火车在雨中以30m/s的速度向南行驶,雨滴被风吹向南方,在地球上静止的观察者测得雨滴的径迹与竖直方向成21。角,而坐在火车里乘客看到雨滴的径迹恰好竖直方向。求解雨滴相对于地的运动。 提示:矢量关系入图 答案:83.7m/s (2)某人手拿一只停表,上了一次固定楼梯,又以不同方式上了两趟自动扶梯,为什么他可以根据测得的数据来计算自动扶梯的台阶数? 提示:V人对梯=n1/t1 V梯对地=n/t2 V人对地=n/t3 V人对地= V人对梯+ V梯对地 答案:n=t 2t 3 n 1 /(t 2 -t 3 )t 1 (3)某人驾船从河岸A处出发横渡,如果使船头保持跟河 岸垂直的方向航行,则经10min后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的C 处,如果他使船逆向上游,保持跟河岸成а角的方向航行, 则经过12.5min恰好到达正对岸的B处,求河的宽度。 提示:120=V水*600 D=V船*600 答案:200m (4)一船在河的正中航行,河宽l=100m,流速u=5m/s,并在距船s=150m 的下游形成瀑布,为了使小船靠岸时,不至于被冲进瀑布中,船对水的最小速度为多少? 提示:如图船航行 答案:1.58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某滑道示意图如下,长直助滑道AB 与弯曲滑道BC 平滑衔接,滑道BC 高h =10 m ,C 是半径R =20 m 圆弧的最低点,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从A 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a =4.5 m/s 2,到达B 点时速度v B =30 m/s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 (1)求长直助滑道AB 的长度L ; (2)求运动员在AB 段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的I 大小; (3)若不计BC 段的阻力,画出运动员经过C 点时的受力图,并求其所受支持力F N 的大小. 【答案】(1)100m (2)1800N s ?(3)3 900 N 【解析】 (1)已知AB 段的初末速度,则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解斜面的长度,即 22 02v v aL -= 可解得:22 1002v v L m a -== (2)根据动量定理可知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该变量所以 01800B I mv N s =-=? (3)小球在最低点的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2C v N mg m R -= 从B 运动到C 由动能定理可知: 221122 C B mgh mv mv = -

解得;3900N N = 故本题答案是:(1)100L m = (2)1800I N s =? (3)3900N N =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能定理和圆周运动,会利用动能定理求解最低点的速度,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最低点受到的支持力大小. 2.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 ,其运动的 图象如图所示取 m/s 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水平推力F 的大小; (3)s 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答案】(1)0.2;(2)5.6N ;(3)56m 。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由v-t 图像可知,物体在4~6s 内加速度: 物体在4~6s 内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联立解得:μ=0.2 (2)由v-t 图像可知:物体在0~4s 内加速度: 又由题意可知:物体在0~4s 内受力如图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代入数据得:F =5.6N

高中物理传送带问题专题

传送带问题 知识特点 传送带上随行物受力复杂,运动情况复杂,功能转换关系复杂。 基本方法 解决传送带问题要特别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关键是分析传送带上随行物时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系。 1、对物体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分清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突变。当传送带和随行物相对静止时,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为恒定的静摩擦力或零;当两者由相对运动变为速度相等时,摩擦力往往会发生突变,即由滑动摩擦力变为静摩擦力或变为零,或者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发生改变。 2、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分清物体的运动过程,明确传送带的运转方向。 3、对功能转换关系进行分析,弄清能量的转换关系,明白摩擦力的做功情况,特别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位移。 一.基础练习 【示例1】一水平传送带长度为20m ,以2m /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0.1,则从把该物体由静止放到传送带的一端开始,到达另一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解:物体加速度a=μg=1m/s 2,经t 1=v a =2s 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所发生的位移 S 1=12 at 12=2m,然后和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经t 2=l-s 1v =9s ,所以共需时间t=t 1+t 2=11s 【讨论】 1、在物体和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时物体的位移,传送带的位移,物体和传送带的相对位移 分别是多少?(S 1=12 vt 1=2m ,S 2=vt 1=4m ,Δs=s 2-s 1=2m ) 2、若物体质量m=2Kg ,在物体和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传送带对物体所做的功,因 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分别是多少?(W 1=μmgs 1=12 mv 2=4J ,Q=μmg Δs=4J ) 情景变换一、当传送带不做匀速运动时 【示例2】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 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 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V

高中物理竞赛相对运动知识点讲解

高中物理竞赛相对运动知识点讲解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同一物体的运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运动学量。 通常将相对观察者静止的参照系称为静止参照系;将相对观察者运动的参照系称为运动参照系。物体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绝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物体相对运动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相对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而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称为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的速度关系是: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 的矢量和。牵连 相对绝对v v v 这一结论对运动参照系是相对于静止参照系作平动还是转动都成立。 当运动参照系相对静止参照系作平动时,加速度也存在同样的关系: 牵连 相对绝对a a a 位移合成定理:S A 对地=S A 对B +S B 对地 如果有一辆平板火车正在行驶,速度为 火地 v (脚标“火地”表示火车相对地面,下 同)。有一个大胆的驾驶员驾驶着一辆小汽车在火车上行驶,相对火车的速度为汽火 v ,那么很明显,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为: 火地 汽火汽地v v v (注意: 汽火 v 和 火地 v 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汽车中有一只小狗,以相对汽车 为狗汽v 的速度在奔跑,那么小狗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 火地 汽火狗汽狗地v v v v 从以上二式中可看到,上列相对运动的式子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①合速度的前脚标与第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合速度的后脚标和最后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相同。 ②前面一个分速度的后脚标和相邻的后面一个分速度的前脚标相同。 ③所有分速度都用矢量合成法相加。 ④速度的前后脚标对调,改变符号。 以上求相对速度的式子也同样适用于求相对位移和相对加速度。

高中物理运动和力

【例1】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 的物体上,而物体M 又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则( ) A 、若斜面光滑,物体M 沿斜面自由下滑时,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B 、若斜面光滑,物体M 沿斜面自由下滑时,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C 、若斜面不光滑,且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满足μ>θtan ,则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D 、若斜面不光滑,且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满足μ<θtan ,则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试解: (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好) 解析:若斜面光滑,对于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而言,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θsin g a =,此时小球受杆的弹力一定是垂直于斜面向上,如图甲所示,否则,弹力与重力的合力使小球产生的加速度将会大于或小于θsin g ,故选项A 错、B 对;若斜面不光滑,且μ>θtan ,则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将静止在斜面上,此时小球所受的弹力一定与重平衡,故选项C 正确;若斜面不光滑,且μ<θtan ,则小球m 和物体M 组成的整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a <θsin g ,则此时杆对小球的弹力N F 必须有沿斜面向上的分量,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小球m 的加速度a 将是重力分力和弹力分力的合力所产生的,另一方面,弹力N F 也必须有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分量用来平衡重力的分力,从这两个角度讲,弹性杆对小球m 的弹力方向一定不能沿斜面向上,选项D 是错误的。 答案:BC 误区警示:此题对不同情况下的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方向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或其它的哪个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受力分析,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来决定”。此题中,若斜面的倾角θ、物体和小球的质量m 和M 、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及解析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直线运动 1.货车A 正在公路上以2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因疲劳驾驶,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当司机发现正前方有一辆静止的轿车B 时,两车距离仅有75 m . (1)若此时轿车B 立即以2 m/s 2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判断:如果货车A 司机没有刹车,是否会撞上轿车B ;若不相撞,求两车相距最近的距离;若相撞,求出从货车A 发现轿车B 开始到撞上轿车B 的时间. (2)若货车A 司机发现轿车B 时立即刹车(不计反应时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 2(两车均视为质点),为了避免碰撞,在货车A 刹车的同时,轿车B 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反应时间),问:轿车B 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 【答案】(1)两车会相撞t 1=5 s ;(2)222 m/s 0.67m/s 3 B a =≈ 【解析】 【详解】 (1)当两车速度相等时,A 、B 两车相距最近或相撞. 设经过的时间为t ,则:v A =v B 对B 车v B =at 联立可得:t =10 s A 车的位移为:x A =v A t= 200 m B 车的位移为: x B = 2 12 at =100 m 因为x B +x 0=175 m

高中物理受受力分析专题

§1.7 受力分析专题 2、例题 1、画出图中A 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已知A 静止且各接触面光滑。(弹力) 2、放在斜面上相对斜面静止状态的砖,受几个力的作用?请在图中画出并说明各力施力物体。 【答案】: 由于物体受到重力,所以在斜面上产生了两种作用效果,一是沿斜面下滑的效果,二是压紧斜面的效果,从而使两接触面间有了弹力和摩擦力。 【引申】:当物体沿斜面向上活动时,受力情况有无变化?(物体受力随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有可能不同,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如图所示,分别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和斜面上的砖A 和B 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砖A 和B 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吗?如果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请在图中画出砖受到的静摩擦力。 (整

体隔离法) 【答案】: 【分析】:第一步,先把AB 看作一个整体。则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整体除了受到力F 还必须有一个摩擦力和F 平衡,所以地面对整体的摩擦力作用在B 表面上且大小等于F 。第二步,再把AB 隔离逐个分析。根据二力平衡同理可知AB 所受的摩擦力大小。 练习:如图所示,各图中,物体总重力为G ,请分析砖与墙及砖与砖的各接触面间是否有摩擦力存在?如有大小是多少? 五、板书 1、如何正确地受力分析? ①明确考察对象,并把它从周围其它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画出“隔离体”图形。 ②仔细分析考察对象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还受到几个弹力和几个摩擦力的作用。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对每个接触面和连接点作分析。 ③画出完整的受力图:要注意,只考察对象所受外力,决不能同时画上它施于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2、连接体的受力分析法: F f 2(A 对B 的摩擦力) (地面对B 的摩擦力)f 1f 3(B 对A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四个质量、形状相同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将四个质量相同的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因物块与斜面的摩擦力不同,四个物块运动情况不同.A物块放上后匀加速下滑,B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速下滑,C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减速下滑,D物块放上后静止在斜面上.若在上述四种情况下斜面体均保持静止且对地面的压力依次为F1、F2、F3、F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F1=F2=F3=F4B.F1>F2>F3>F4C.F1<F2=F4<F3D.F1=F3<F2<F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当物体系统中存在超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大于总重力,相反,存在失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小于总重力.若系统的合力为零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等于总重力, 解:设物体和斜面的总重力为G. 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具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存在失重现象,则F1<G; 第二个物体匀速下滑,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2=G. 第三个物体匀减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存在超重现象,则F3>G; 第四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4=G.故有F1<F2=F4<F3.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运用超重和失重的观点分析加速度不同物体动力学问题,比较简便.通过分解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 2.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上,固定着一个正四棱台,其上、下台面水平,如图为俯视示意图。在顶面上四边的中点a、b、c、d沿着各斜面方向,同时相对于正四棱台无初速释放4个相同小球。设它们到达各自棱台底边分别用时T a、T b、T c、T d,到达各自棱台底边时相对于地面的机械能分别为E a、E b、E c、E d(取水平地面为零势能面,忽略斜面对小球的摩擦力)。则有()

高中物理专题: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高中物理专题:描述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知识点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路程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加速度轨迹图像位移图像速度图像 二.典例解析 1.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平均到瞬时的过渡 平均速度: s v t =平均速率: l v t = ①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故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不一定匀速),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②当t趋于0时,平均值转化为瞬时值(近似替代思想——极限法) 当t趋于0时,s的大小与L趋于相等(化曲为直思想——微元法) 【例1】光电门测速 用如图所示的计时装置可以近似测出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瞬时速 度.已知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条的宽度为4.0mm,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为0.040s.则滑块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 A.0.10m/s B.100m/s C.4.0m/s D.0.40m/s 2.参考系和相对运动 巧选参考系;非惯性系中引进惯性力 【例2】水面追帽子 一小船在河水中逆水划行,经过某桥下时一草帽落入水中顺流而下,2分钟后划船人才发现并立即掉头追赶,结果在桥下游60米追上草帽,求水流速度.(设掉头时间不记,划船速度及水流速度恒定)(答案:0.5m/s,以帽子为参考系,小船来回做等速率运动,时间相等.另问:能求出划船的速度吗?) 【例3】竖直球追碰

如图所示,A 、B 两球在同一竖直线上,相距H=15m ,B 球离地面h. 某时刻释放A 球,1s 后释放B 球,要使A 球能在B 球下落的过程中追上B 球, 则h 应满足什么条件?重力加速度取g=10m/s 2(答案:不小于5m ) 如图所示,A 、B 两球在同一竖直线上,相距H ,B 球离地面h=5m.设B 球与地面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若两球同时释放,要使A 球能在B 球反弹后上升的过程中与B 球相碰,则H 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0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高一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的、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各方面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 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

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复杂的多了。而且相对于初中物理教材的可读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这是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的,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 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摩擦力方向判断总结

高中物理摩擦力方向判断总结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难看出,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关键是判断“相对运动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因为物体的运动是比较直观的,但千 万不要认为“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方向,这 是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所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是指“受力 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例如,你在运动的汽车上推 动箱子时,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箱子相对于汽车的运动 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当然这里的关键也是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而相对 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成为一个 难点. 同学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①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 静摩擦力的方向。 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听得懂 高中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听讲,把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用心来听,熟记高中物理概念定义,这是“知其然”,老师讲解的过程就是 “知其所以然”,听懂,才会运用。 记牢固

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定义、定律、结论等,不要把这些看成可记可不记的知识,轻视了,高中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运用就会受阻,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就会因概念不清而丢分,掌握三基本:基本概念清、基本规律熟、基本方法会,这些都是要记住的范畴。只有这样,高中生学习物理才会得心应手,各种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会运用 会运用才是提高成绩的根本,就是对概念、公式等要掌握灵活,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公式 的运用也是做到灵活多变,以达到正确解题的目的。比如对于牛顿 三大运动定律、什么是动量、为什么动量会守恒这些动力学的基本 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学起来就是枯燥的,甚至是难于理 解的,而这些知识又影响着整个力学的学习过程,所以,在高中物 理学习过程中,试着把这些概念化的内容融于各种题型中,将其内 化成高中生的基本知识,另辟思路,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学习效 益会翻倍。 练得熟 高中物理知识是分板块的,各内容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练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练 得多了,也就轻车熟路了,各知识点之间就能形成一定的类比,高 中生就可以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由点及面的综合运用了。看了 “高中物理摩擦力方向判断总结”的人还看了:

高一物理运动和力的关系(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易错题培优(难) 1.A 、B 两物体用两根轻质细线分别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分别为60°和45°,A 、B 间拴接的轻质弹簧恰好处于水平状态,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 B 的质量之比为1︰3 B .A 、B 所受弹簧弹力大小之比为3︰2 C .快速撤去弹簧的瞬间,A 、B 的瞬时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2 D .悬挂A 、B 的细线上拉力大小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对A B 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弹簧弹力为F 。 对物体A A tan 60m g F = 对物体B B tan 45m g F = 解得 A B 3 m m 故A 错误; B .同一根弹簧弹力相等,故B 错误; C .快速撤去弹簧的瞬间,两个物体都将以悬点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合力为切线方向。 对物体A A A A sin 30m g m a = 对物体B

sin 45B B B m g m a = 联立解得 A B 2 a a = 故C 正确; D .对物体A ,细线拉力 A cos60F T = 对物体B ,细线拉力 cos 45 B F T = 解得 A B 2T T = 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快速撤去弹簧瞬间,细线的拉力发生突变,故分析时应注意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大小等于原弹簧的弹力。 2.传送带广泛的应用于物品的传输、分拣、分装等工作中,某煤炭企业利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传送带进行不同品质煤的分拣,传送带以6m/s 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1m ,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方形煤块A 、B (可视为质点)从传送带顶端静止释放,煤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块A 、 B 在传送带上的划痕长度不相同 B .煤块A 、B 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C .煤块A 比煤块B 后到达传送带底端 D .煤块A 运动至传送带底端时速度大小为2m/s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B .煤块A 开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方向向下,与运动方向相同,煤块B 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方向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反,选项B 错误; CD .对煤块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