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人工湿地的特点及生态意义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水量平衡、休闲旅游和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人工湿地是以污水处理为目标的人为模拟“自然湿地”建造的系统,有着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管理、有效可靠、可降低污染负荷、直接和间接提供效益等优势。

标签:人工湿地

1 湿地的特点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及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污染,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所以,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海洋、湿地和森林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为湿地学属于一门自身科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学科,湿地科学定义还众说纷纭,目前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

在世界各个自然地带都分布有湿地。初步统计显示,在世界陆地面积中,湿地约占6.4%的比例。我国拥有亚洲最大的湿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四,甚至囊括了国际湿地公约中的所有湿地种类,同时世界唯一的青藏高原湿地也分布于我国。因为湿地涵盖了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部分特点,所以具备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且生态功能也呈现多样化。目前,湿地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及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所以,很多科研机构开始注重湿地的开发和研究。

2 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它支承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湿地价值的认识首先是从水禽栖息地开始的。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干扰的强劲,其面积和生态功能都在下降。因而,湿地的保护引起普遍的关注,湿地便成为唯一有其国际性保护公约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到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失和生境破碎化。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一、通过建造类似沼泽的湿地,将污水投配到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转化、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各种生物对其进行处理。 二、分类;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 去除范围;N、P、SS、病原体、有机物,BOD5去除率85%-95%,COD去除率80%。(进水浓度较低时) 三、特点;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缓冲容量大并且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四、适用范围;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设计时可以因地制宜 五、注意事项;1、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可用土工布或三灰土夯实预防)2、湿地植物应耐水、根系发达、吸收氮磷量大等。2、植物最好是春季种植。3、植物在初期为使其有较好的生长条件应适当的控制湿地水位。4、做好日常护理,及时清理。5、不耐寒植物在冬季前要做好防冻措施。 水解酸化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

适用地区:农村地区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处理(较为适合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因天气原因可使用潜流型人工湿地)一、以下工艺流程参考跑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地施工过程 污水格栅/泵水解酸化 池人工湿地排放简介;格栅可去除大颗粒物。水解酸化池(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是用水解酸化池,浓度高时采用曝气池)。人工湿地填料与植物之间会生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可吸收、同化、异化水中的有机物。还可形成好氧、缺氧以及厌氧状态,使水中氮磷能够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运行中产生的污泥必须要稳定化后才能运出。 工艺部分设备(可调) 水解酸化池可用曝气池替换 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系统之间可加缺氧好氧池,依据出水水质要求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定。 工艺主要构筑物 ①格栅井:内置粗格栅②进水渠:内置细格栅③提升泵站:内置潜污泵④水解池:内置填料及潜水曝气池⑤二沉池⑥污泥储池⑦中间水池:内置潜污泵 主要设备:①格栅:自制简单格栅②潜水曝气机③提升泵:耦合式潜污泵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前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的加剧,同时淡水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在迅速发展,正在积极探索水环境污染全球效应问题,各种水处理污染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生态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投资,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建造和运行费用低(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的1/10----1/2),维护方便,氨氮去除率高,同时可使污水处理与环境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处理污水同时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等特点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广泛应用。 2、人工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2.1 人工湿地的定义 用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来处理城市污水是发达国家近十年来才兴起的生态处理法,它是为处理污水而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上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1)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 , P , SS , 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2)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 CO2 , H2O。 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一些人工湿地属预处理型,在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自然水系,保护水体;还有些湿地属于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源。 2.2 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 2、挺水植物系统; 3、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N , P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根据废水流经的方式,可分为表面流湿地(SFW)、潜流湿地 (SSFW)、立式流湿地(VFW)。(3)表面流湿地和立式流湿地因环境条件差(易孳生蚊虫),处理效果受气

第一章 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生态学 注:PDF中黄色字体用蓝色标出,绿色字体用下划线绿色标出,标题类无色【有误自己改】 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的类型和分布 我国湿地特点与分布 湿地研究的对象及前沿热点 第一节湿地的定义 美国的定义 加拿大的定义 湿地公约的定义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定义(1956) 湿地是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 草本沼泽(mashes), 森林、灌丛沼泽(swamp), 泥炭沼泽(bogs), 湿草甸(wetmeadow), 泡沼(potholes), 浅水沼泽(sloughs) 滨河泛滥地(bottom land), 也包括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不包括河、溪、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定义: 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 (1)地表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淹或水浸; (2)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 (3)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特征和边界》一书的湿地定义(1995): 湿地是一个依赖于在基质的表面或附近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水份饱和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饱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 通常湿地的诊断特征为:水成土壤和水生植被。除非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或人为因素,使得这些特征消失或阻碍它们发育,湿地一般具备上述特征。 加拿大的学者将湿地定义为: “湿地系指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水分饱和时间足够长,从而促进湿成和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被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国际生物学计划及其湿地定义 1. 国际生物学计划 国际生物学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的全球性研究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区域的标准化研究和国家空间合作,掌握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国和生物量现状与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基础。该计划在70年代被人与生物圈计划取代,并从80年代中期演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2.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湿地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定义特指生长有挺水植物的区域。 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将紧密联系的开阔水体和湿地分割开来,对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所不便。 《湿地公约》及湿地定义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界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教学文案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 艺流程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一、通过建造类似沼泽的湿地,将污水投配到湿地上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等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转化、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各种生物对其进行处理。 二、分类;自由水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型人工湿地、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 去除范围;N、P、SS、病原体、有机物,BOD5去除率85%-95%,COD去除率80%。(进水浓度较低时) 三、特点;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缓冲容量大并且非常适合中小型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四、适用范围;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 设计时可以因地制宜 五、注意事项;1、必须做好防渗工作(可用土工布或三灰土夯实预防)2、湿地植物应耐水、根系发达、吸收氮磷量大等。2、植物最好是春季种植。3、植物在初期为使其有较好的生长条件应适当的控制湿地水位。4、做好日常护理,及时清理。5、不耐寒植物在冬季前要做好防冻措施。 水解酸化与人工湿地组合处理技术

适用地区:农村地区小规模生活污水的处理(较为适合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因天气原因可使用潜流型人工湿地)一、以下工艺流程参考跑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地施工过程 污水格栅/泵水解酸化 池人工湿地排放简介;格栅可去除大颗粒物。水解酸化池(污水中污染物浓度低是用水解酸化池,浓度高时采用曝气池)。人工湿地填料与植物之间会生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可吸收、同化、异化水中的有机物。还可形成好氧、缺氧以及厌氧状态,使水中氮磷能够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运行中产生的污泥必须要稳定化后才能运出。 工艺部分设备(可调) 水解酸化池可用曝气池替换 水解酸化池和人工湿地系统之间可加缺氧好氧池,依据出水水质要求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定。 工艺主要构筑物 ①格栅井:内置粗格栅②进水渠:内置细格栅③提升泵站:内置潜污泵④水解池:内置填料及潜水曝气池⑤二沉池⑥污泥储池⑦中间水池:内置潜污泵 主要设备:①格栅:自制简单格栅②潜水曝气机③提升泵:耦合式潜污泵

【CN109574240A】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07681.4 (22)申请日 2019.02.02 (71)申请人 福建省利航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工业西 路68号 (72)发明人 范利民  (51)Int.Cl. C02F 3/32(2006.01) C02F 3/34(2006.01) C02F 9/14(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本发明通过设有污水过滤装置,对污水进行初步过,通过设有倾斜底板,更容易将杂物排出;通过设有生态净化层和生态种植层,对污水进行逐层过滤净化;通过设有高压水泵使排水管中水压较强,通过生态净化层不易堵塞;通过设有曝气增氧机,给污水增氧,提高水生植物和泥鳅对污质的分解,同时也防止 净化后的污水二次污染。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574240 A 2019.04.05 C N 10957424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574240 A 1.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侧底部和侧面安装有防渗漏结构,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底部安装有倾斜底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在所述倾斜底板较低的一端开设有杂物排出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在所述过滤板下方安装有污水进水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和侧面安装有所述防渗漏结构,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在所述防渗漏结构上安装有所述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生态净化层;所述生态净化层从下从上依次设有第一净化层、第二净化层、第三净化层;所述第三净化层上设有生态种植层,所述生态种植层侧面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曝气增氧机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侧壁上,所述曝气增氧机连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分布在所述第二净化层和所述第三净化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层填充有铁矿石和大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二净化层填充有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三净化层填充有海蛎壳和卵石填料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层底部为泥鳅土壤层,所述泥鳅土壤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力花、香蒲、旱伞草、芦苇、灯心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排出口处设有排出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出水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横向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的一段上均匀的设有排水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均匀水平的分布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排气管上设有排气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安装在所述污水过滤装置正中间位置,所述排水管管口位于所述过滤板上方。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所针对的污染物(环境影响主力因子)主要为氮、磷、悬浮物(SS)、有机物(BOD、COD)、重金属等。 悬浮物的去除:悬浮物(SS)的去除主要通过基质的过滤、污泥沉淀及根 系附着来完成。 为防止在进水口附近发生堵塞,进水前应设置预处理以降 低总固体浓度,一般设置沉淀池即可。 有机物的去除:微生物在具有巨大比表面积的土壤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生物 膜,当污水流经土壤颗粒表面时,不溶性的有机物通过基质 的沉淀、过滤和吸附作用被截留,然后被微小生物利用;可 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的 代谢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氮、磷的去除:污水中的氮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 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其 去除途径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挥发、植物的吸收 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污水中的磷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其去除途径主要包括微生 物同化、基质吸附、植物吸收及污泥沉淀。工程实际及理论 研究均表明,污水中磷的去除是以基质吸附及污泥沉淀为 主。 重金属的去除:金属离子去除机理主要有:植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土壤胶体颗粒的吸附、悬浮颗粒的过滤和沉淀,人工湿地对污水中 重金属去除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基质等组成成分共同 起作用的。 流程: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54203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收稿日期:2006209228 作者简介:赵晨洋(19772),女,硕士,助教,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赵晨洋 摘 要: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 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TU985.14文献标识码:A 1 湿地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 统。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年2月2日 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 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产、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物质循环、减缓自然灾害等强大的生态功能。 2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1989年,D ?A ?Hammer 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 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式的设计,或惊叹于结构材料技术的应用,或流连于空间效果的创意,唯独忘记了这个建筑创作的原点,只是追逐表面的视觉效果,导致本末倒置。这样学来的只是肤浅的形式,并没有找到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借鉴现代建筑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只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建筑才会流行,只有跟随流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许这个建筑在当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矛盾,满足了人们现在对建筑的需要。但长远来看建筑总会发展,新的矛盾总要出现,现在的建筑虽然满足了目前人们的需要,但如果不继续发展只是应用现在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因此,即使是在当地受到欢迎的建筑也不能停滞不前,还是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从地域看,别的地方流行的建筑不一定就适合,应从自己的原点出发看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不适合当地的建筑强加给人们并误导人们接受。可能一时的新鲜,人们会喜欢,但新鲜过后终会发现这种流行是强加给他们的,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借鉴先进的思潮时,也要从原点出发,不可人云亦云。对各种流行思潮的生吞活剥导致目前建筑思想的混乱。我国现代主义建筑还未发展成熟,而国外各种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已经纷纷走向我们。一方面,避免了发展现代主义的许多弯 路;另一方面又陷入对这些思潮的迷惑中,不知该走哪条路。其实发展建筑没有固定的形式制约,只要依据自己的原点寻求适合发展的道路,就不必拘泥于思潮名称的限制,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贝律铭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人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应该就是我国建筑创作的原点了。在设计具体的建筑时应认真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找到这栋建筑的具体的原点,并以这个具体的原点为基础指导人们从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要继承和发展的对象,实实在在地设计人们真正需要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奇妙的几何形体的堆砌,建筑的进化也不在于使用多少新材料完成一个个复古或异想天开之举,建筑的灵魂在于从自身原点出发,提高建筑的应变力,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求,为人类创造出更为完美的理想。参考文献: [1]张复合.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J ].世界建筑,1983(6):20221. [2]马国馨.丹下健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222. Pass through tradition and modern to return to origin SHI Dong 2ni G AO Ping WANG Jie Abstract :Based upon analysis of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referencing tra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 p 2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Matters deservin g attention in referencing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dvanced ideas in architectural de 2sign are analyzed.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each building can be found in order to create architec 2tural works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s. K ey w ords :tradi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 ? 45?第33卷第7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7Mar. 2007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新型人工湿地技术

精品整理 新型人工湿地技术 一、技术概述 以提升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并保证长效稳定运行状态为目标,通过嵌套式增氧和分段进水技术,显著增加系统内部的溶解氧水平和进水中的碳源利用效率,提高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通过人工弓棚(ZL200610070040.9)和季节性植物配置技术,综合发挥人工湿地内部保温和耐寒湿地植物生长等作用,实现冬季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大幅度提升,确保常年稳定运行,实现出水水质全年稳定优于地表水VI类标准。 二、技术优势 该技术以强化人工湿地为核心,构建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组合工艺,通过嵌套式增氧和分段进水技术,提高系统溶解氧水平、碳源利用效率,强化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提高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通过人工弓棚和季节性植物配置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内部保温和耐寒植物生长等综合作用,强化冬季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在冬季可提升有机物和氨氮去除率40%以上。工艺净化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全年优于地表水VI类标准,净化出水可用于各类再生水回用途径。工程建设投资≤1000元/m3d,运行成本≤0.2元/m3.d。 三、适用范围 处理污染河水、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尾水、农业面源污染径流等 四、关键技术或设计特征 该工艺采用环流等人工湿地结构优化配置技术,显著提高了抗冲击负荷能力,有效减少了湿地短流。与传统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结构优化配置后人工湿地CODCr、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提高约17%、34%、28%和5%。 该工艺采用湿地植物混合配置冬季强化技术,搭配种植菹草、苦草等耐寒植物,突破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冬季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相比常规湿地,冬季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提高36%、44%、23%和11.7%,可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 也有灌木和草本。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如鼠、貉、眼镜猴、长臂猿、避役、树蛙等。与树栖攀援生活相适应,这些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系列特征,例如, 松鼠等动物具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足掌上有发达的足垫;眼镜猴等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特殊的吸盘; 避役的趾成对合呈螯伏;卷尾猴等动物具有缠绕性的长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将身体悬挂起来。由于森林中障碍物多,肉食性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被捕食的动物往往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脱敌害。由于森林中地下树根密集,土壤很潮湿,不利于动物挖洞和穴居, 因而森林中挖洞和穴居的动物比较少见。森林中的鸟类大都把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这显然要比在地面上筑巢安全得多。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作用:1 、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2 、生态效益:它能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 年降雨量较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少量的灌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是非常少见的。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那里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昆虫中也有很多种类有挖洞的习性,如蚂蚁、蝼蛄等。不会挖洞的动物( 如爬行动物、鸟类等), 则常常战用啮齿目动物的洞穴。洞穴对于动物防御和逃避敌害、贮存食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草原上有很多动物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如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野兔、狼、狐、豹、狮等。瞪羚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km ,猎豹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90km 。这与草原上地面的平坦开阔、障碍物少是有关的。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特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作用:1 、经济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生长着许多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的牧草,为重要的牲畜放牧场。能生产肉、奶、皮、毛,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有特有的经济功能。2 、生态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2000 年10 余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西部大开发,长江的洪灾等许多重大问题,使我们许多人认识到草地的生态功能其实更为重要、更为突出。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 %。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海水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说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它们与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大不相同。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够在水中游动。不具备快速奔跑或飞翔的能力。海洋中的植物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既不具备高大的树干,也没有发达的根系。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等,这一点与陆生生物也有区别。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如硅藻等。浮游植物个体小, 但数量极多,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在浅海区还有很多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海洋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在水深不超过200m 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由于调整 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被称为“城市之肺”的人工湿地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调节气候变化等作用,称为了人们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人工湿地的现实运行结果,总结了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处理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heat island effect, water stress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sidents. Known as "the city's lung" artificial wetland has the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djusting th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nd called the peopl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s simply introduced,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operation results, summarizes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n the improving fun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wage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产业等不断增加,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速度加快,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需求,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编辑本段] 人工合成湿地类型 地表流人工湿地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人工湿地技术操作说明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使用操作说明

目录 一、人工湿地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1) 三、人工湿地基质的作用 (2) 四、人工湿地的分类 (2) 六、人工湿地的植物选型与种植 (3) 6.1人工湿地植物种类选择 (3) 6.2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方法 (5) 七、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因素及去除机理 (6) 7.1温度、溶解氧和P H值的影响 (6) 7.2悬浮物固体去除机理 (7) 7.3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7) 八、进水水质要求 (7) 九、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系统的启动 (8) 9.2人工湿地植物的维护 (8) 9.3人工湿地基质的维护 (9)

一、人工湿地原理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植物的作用。 二、人工湿地的基本构造 人工湿地由五部分组成: ①具有各种透水性的特殊基质,如砂、砾石等; ②适于在饱和水和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如美人蕉、风车草、芦苇等; ③水体(在基质表面下或上流动的水); ④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⑤好氧和厌氧微生物菌种; 三、人工湿地的基质作用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滤料,基质在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潜流人工湿地以SS、COD 和BOD为去除目标时,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限制因素,可以选用特殊填料为基质。 四、人工湿地分类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发表时间:2018-06-04T15:17:20.3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王晓栋张昊晗孙彩娟[导读] 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集合物理、化学、生物手段为一体协同作用的方式。 山东建筑大学 摘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集合物理、化学、生物手段为一体协同作用的方式。它通过物理技术进行沉积过滤,化学技术进行氧化分解,生物技术进行分解吸收,三种方式协同处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磷、各种有机物、悬浮物以及重金属。由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具有显著效果的同时成本相对低廉,且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得以广泛应用。本文立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以期为各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深入民心。为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社会积极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投资较少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几点简要阐述: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况 所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就是建造人工湿地系统,在类似于沼泽的人工湿地上种植特殊植物,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然后将污水引入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周围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的根系对污水进行联合处理。首先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一部分悬浮物被植物根系以及土壤阻挡滞留,有机物等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从而达到污水处理的作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主要分为水平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三种类型。其中,水平流湿地保湿性能最好,对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且受季节影响较小;表面流湿地不需要填充物,造价相对较低,但也存在水力负荷低的问题;而垂直流湿地兼具前两种类型的优点,但在建造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较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有很大优势,且效果显著,但就现阶段的实际应用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机制特殊,在一些地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美人蕉一类的热带水生植物难以在我国北方的冬天生长,会影响整个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其它植物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生长周期,这些都会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带来影响。其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要想很好的处理污水的淤积问题,就需要大量的填料空间,这项需求就要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基地比一般污水处理厂大两到三倍,这也给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增设了障碍。另外,水流因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效果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时间越长污水处理效果越好。再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过程需要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平衡,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之后,人工湿地水体中的污染物基质越来越多,逐渐趋于饱和时,如果不及时加以人工处理,使得水体中的微生物繁殖的越来越多,破坏原有的污水处理能力,这样的结果与污水处理背道而驰。因此,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相关的人工管理维护工作也是极有必要的,是保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正常运行的重要内容。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 现阶段我国能源短缺,同时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中小城市及乡村地区缺乏一定操作管理技能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循环,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一种低能耗、高效益的实用性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在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以取得适应各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的实用性方案,促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起源于德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广泛应用,主要利用了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的原理,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协调,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物质再生的潜质,防止环境二次污染,是一种良性的污水处理方式。我国直到1987年才真正建立起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基地,之后对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实践表明,对于管理水平不高、水量不大的城镇及农村较分散的污水处理都是十分可行的。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运用到特殊工业废水方面,这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3.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应用 我国现阶段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正慢慢向我们的生活逼近,同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部分还在采用二级活性污泥处理这样的传统技术,工程能耗大、要求高,对于一些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有压力的中小城镇和乡村,根本无力进行污水处理。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天然的生态环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虽然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大都以处理污水为目标,是经人工设计并建造的工程化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生物、化学三者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和净化,不同程度的改善水质,实现生态化净水处理。这些人工湿地很少有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模拟,在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重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是必然趋势。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具有很多优势,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具有耗资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并且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势必会成为未来污水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人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相关分析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广大读者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认识,促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一男.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J].房地产导刊,2016,(26):62. [2]骆碧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7):4186-4186. [3]贾澍.北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植物选择[J].新农业,2017,(13):5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