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被称为“城市之肺”的人工湿地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调节气候变化等作用,称为了人们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人工湿地的现实运行结果,总结了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人工湿地;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处理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heat island effect, water stress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sidents. Known as "the city's lung" artificial wetland has the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djusting th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nd called the peopl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s simply introduced,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operation results, summarizes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n the improving fun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wage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产业等不断增加,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速度加快,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需求,

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人类模拟“地球之肾”湿地环境,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人工湿地的现实运行结果,总结了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一、人工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与水资源,人为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圈结构,使其具有自然湿地的改善气候、净化污染、恢复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个人工湿地建成以来,人们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的人工湿地多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吸附、过滤、沉淀、降解、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生物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的处理,达到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恢复生态结构的效果。如人工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多是依靠植物的根茎与微生物作用,富营养水中的N、P等的去除主要是依靠人工基质的吸附交换作用与微生物降解的作用等。

按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的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人工潜流湿地与垂直水流型湿地。这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能,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污水是在湿地表面流动,水位较浅,这也使得其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不强,不适合处理高盐、富营养水与有机污染物多的水质,且由于水流在表面,易滋生蚊虫和结冰。但是这种湿地投资少,易于操作且运行费用低。对于人工潜流湿地来讲,由于水流从人工基质中流过,所以去污能力较强,且卫生条件好,但是植物的根部易缺氧,冬季处理效果较差,运行费用比自由水面人工湿地高。而垂直流人工湿地是这三种类型中去除有机污染物能力最好的一种,但是运行费用较高,对悬浮物的去除能力较差,操作复杂,易于滋生蚊虫。

无论是那种湿地,当其自身的生态结构形成系统,就可以清楚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是在城市中建成的富有多种生物的生态景观,它对于城

市中居民的生活、生产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为城市提供了多种资源,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具体来讲,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与对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善作用。

1人工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

1.1、处理生活、工业污水,改善城市水体质量

城市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后对环境危害很多,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生活、工业污水中的有机物、高盐、N、P等超标物质,改善水体质量。杜秀省等人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力负荷为0.1lm3/m2?d一0.45m3/m2?d时,TN的去除率为28.8% 47.6%,NH 一N去除率为21.6%~45.7%。同于慧卿等人将人工湿地中潜流、表面流湿地进行组合用于处理河水,结果表明:组合人工湿地COD去除率为66.7%~94.6%,BOD5去除率为58.6%~97.0%,SS去除率为20.0%~60.0%,氨氮去除率为50.0%~77.8%,总磷去除率为

37.5%~88.9%,人工湿地能显著改善水体质量。

1.2、调节水源,防止旱涝灾害

人工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能够涵养大量的水分,即使是在较为干旱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土壤与丰富的植物资源储存一部分水分,减缓旱情;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其储水能力,可以吸收大量的洪水,缓解城市中洪涝的发生。

此外,人工湿地除了能够储存水源,还能够净化雨水,减少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对于减少城市中发生旱涝灾害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同时又能够节约用水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发达国家,人工湿地是常用的雨水处理与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对于城市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1.3、调节城市气候

目前,我国城市内每天都要排除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其中CO、CO2、CH4等温室气体站很大一部分,它们的排放造成了城市温度升高、空气混浊,环境恶化。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同时又减缓温度升高的速度。此外,人工湿地还能够通过蒸发

扩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与气候,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1.4、保持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种生物方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态

系统,此外,大多数人工湿地的建设多是为了保护濒危动物,特别是珍稀的水禽类,所以选址一般是在这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殖或者迁徙等地,这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人工湿地很多都发现鸟类的数量得到回升,如:嘉兴人工湿地在运行没多久就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此栖息。

2、人工湿地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的改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

善方面,还包括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的改善作用。对城市社会生活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两方面的改善作用。

2.1、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除了需要通入资金进行运行外,其自身也具有经济价值。首先,通过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这种净化污水的方法比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效果良好,并且还能储存水资源。其次,人工湿地通常具有景观效应,可以通过参观获得一部分经济效益。此外,在这些湿地中很多动植物也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藻类、莲藕、菱角、各种鱼类、虾类、贝壳等都可以作为食品进行加工出售;一部分动植物资源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些动植物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蒲苇是纸质加工常用的原料等。

2.2、社会文化效益

湿地本身是一个小的生物圈,富有多种生物,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人工建设过程中,会依据城市特点,建成不同风格的景观,为城市添加了人工自然景区,美化环境。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锻炼、休憩、释放社会压力的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与身体需求。此外,湿地本身提供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自身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湿地的建设、规划可以为学习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人员提供学习素材;除此之外,湿地中的多种生物组成的生物链、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圈具有教育和科研意义,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材料,还可以作为试验基地,方便人们学习、研究。另外,通过湿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让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总之,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了人类能够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人工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雷,任鹏飞.人类湿地对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1):48-50.

[2]徐迎.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初探[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2):18-20.

------------最新【精品】范文

芦苇沼泽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分析

芦苇沼泽湿地的功能与效益分析 作者:- 来源:湿地中国点击量:114 更新时间:$updatetime$ --------------------------------------------------------------------------------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全面,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它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湿地、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湿地面积6594万hm2,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面积约2594万hm2,包括沼泽1197万hm2,天然湖泊910万hm2,潮间带滩涂217万hm2,浅海水域270万hm2;人工湿地4000万hm2,包括水库面积200万hm2,稻田3800万hm2。 芦苇湿地是重要的自然湿地,在调蓄洪水、防洪排涝、净化污水,提供食物、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围垦和城市建设使湿地面积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也使湿地面积日益缩小等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湿地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对湿地的资源保护和治理刻不容缓,而且对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要认真的研究,要有科学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措施,使湿地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造纸原料基地 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纤维含量高达44%左右,仅次于棉麻,与木材相比,是理想的造纸原料。在我国的造纸行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全国17个省、区、市中,有芦苇湿地面积136.7万ha,长苇面积约45.9万ha,年产芦苇245万吨。其中芦苇主要产区湖南、辽宁、新疆、湖北、黑龙江、江苏、内蒙、吉林等地芦苇生产量约70%用于造纸。 盘锦芦苇湿地是全国湿地资源保存最好,产量最高,连片生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芦苇基地,总面积8万ha,目前芦苇生产量50万吨,主要供应辽宁省金城造纸厂、营口造纸厂和山东部分造纸厂的芦苇原料,同时也供给河北等省区芦苇深加工产业,出口创汇,因此,每年可创产值2亿多元,获利润约5000多万元。 芦苇是一种可集约经营较好的非木材纤维原料,发展芦苇造纸一直受到造纸行业的重视和期待,今后,加强芦苇基地建设,科学育苇,提高质量,改造苇田,提高单产量是充分利用芦苇资源的重要举措。 2 维持生物多样性 芦苇湿地具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资源主要有芦苇、香蒲、碱蓬等,其中芦苇资源是响誉国内外。盘锦芦苇湿地是世界第二大苇田,集中连片生长,面积大,产量高,是生物资源保存最好的芦苇湿地,举目望去,浩瀚无痕,辽阔高远,蔚为壮观。翅碱蓬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潮间带植物,它们相近连片,到秋季嫣红似火,被人们形象地喻为“红地毯”。 芦苇湿地内沟渠相连,鱼类资源丰富,据初步统计,有鱼类45种,如鲤鱼、鲫鱼、链鱼、梭鱼等中华绒螯蟹是盘锦特产,产量居全国首位,独具特色,享誉海内外。盘锦芦苇湿地形成了“水中养鱼,水上养禽,水底养蟹”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由于芦苇湿地内的多种生物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同样在水中生长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各种鱼类、虾、蟹等动物和微生物,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和良好的生存空间,对物种的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述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一、简述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 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 一、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 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许多的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二、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 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三、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 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四、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 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许多自然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湖泊、河流等湿地的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湿地在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上的强大功能使其被誉为“地球之肾”。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 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二、阐述水土保持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为迎接奥运会,在城市和,湖治理过程中,北京全面贯彻“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依靠科技创新成功治水。而奥运环境建设主要解决了水资源利用的充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奥林匹克公园水系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北京市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水系建设中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水务的理论改变传统制和方式彻底解决了防洪排水与生态治理的矛盾。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雨洪利用的措施也十分创新和谐。一是下凹式绿地,以便于路面的雨水径流流入绿地。二是采用新型透水材料铺装,保证雨水会回渗收集。三是使雨水渗滤净化后汇集于水池。四是水系调蓄。此调蓄系统保证5年以内的雨水都能留在水系内。五是下沉式花园中设置蓄鸿沟。用于雨水的调蓄回用。此外,国家体育场,奥运村等项目的雨洪利用系统都十分环保。奥运水环境建设中,污水资源化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再生水厂建设也为奥运生活小区等提供了优质再生水服务,雨洪利用开拓水资源利用新途径。这些实践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水土保持可维护城市景观让城市景观变得更美丽。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益摘要: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效益是潜在的、难以计量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 是间接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普遍引起了国内外环境专家和经济 学家的重视。如何处理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及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 今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生态经济效益;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ecology economic efficiency is latent, measures with difficulty, some are direct, some are indir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 are coordina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estion to cause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expert and economist's value generally. How to proces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relations into n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key question. 当今全球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已经从征服自然、掠夺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DOC 7页)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DOC 7页)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 班级:计科0901班 姓名: 许山蒙 时间: 2010.7.15 – 2010.8.15 地点:菏泽、淄博 【摘要】 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城市居民周边环境状况、公民环保意识及影响市民工作的主要污染类型,此次调查在菏泽市和淄博市以散发调查问卷并分析调查结果的形式完成。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通过分析,城市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依然堪忧。 【前言】 曾经璀璨的夜空在很多城市已不复存在,曾经的青山绿水也已成为如烟的往事,中国的环境已不堪经济发展的重荷,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将何去何从?本调研组选择本课题着重了解城市居民定居区域周边环境状况及公民环保意识水平,让更多的人更好的认清中国环境方面的现状,从而检讨及约束日常生活中对于环境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并能为我国环境的改善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随着让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同时大量的各相态废弃物也被制造出来,它们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危及我们的生存。如: 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有连续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 1943年夏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1953~ 1956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后,即使时过境迁,在1991年,日本

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时发生时,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这次事件导致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以后20年中,还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了癌症。 如何能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是人类的居所重新变得生机盎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正文】 一、生存环境亮起红灯危机意识亟须强化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风调雨顺,山河变得更加美好,环境变得更适宜居住,这是全人类对新世纪的希望。 然而,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看,全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被破坏的程序还在加剧。 水体污染突出。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其中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淡水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01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达204亿吨,首次超过工业污水。 大气环境恶化。有关部门统计,全国338个城市中,只有33.1%的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剩余的66.9%都超过二级标准,其中有137个超过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5%。 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由于对草地的掠夺式开发,乱开滥垦、过度樵采和长期超载过牧,全国草地面积逐年缩小,草地质量逐渐下降。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继续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的风沙带。农业生态恶化,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持续能力减弱。 海洋环境也令人堪忧,1999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已达46%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东海海区,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5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农田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5-07-15T15:51:06.7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4期作者:高晶 [导读]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 高晶(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4-004-02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周围事物即自然环境的优劣,主要包括整体环境中与自然资源相关联的各种要素。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以人类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适宜度。 我国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因地制宜的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合理评价,并总结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影响。叶亚平等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环境因子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评价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就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采取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的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按照人的意志, 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的适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是在城市聚居的人类为了生存,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发展的人工化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生产活动能够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恰当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研究并说明该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及其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开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 20 年以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都有扩大的趋势。此外,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必然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诸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 " 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生产),农业生产引起的 " 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等生态问题的层出不穷,导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迅速的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 年,全球总人口达到 69.74亿,城市人口为 36.32 亿,达到 52.1%。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达 668 个,城市地区人口已达 5.6 亿,城市化进程基本达到后期阶段。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使得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工厂,汽车尾气,家庭炉灶)、水体污染严重(生产,生活污水)、城市垃圾超标(食品垃圾,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明显、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城市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生态平衡,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人类本身正常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开始逐渐被人类重新重视起来。因此,应建立不同分类标准的生态环境因子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展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和严谨评价,是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路径,同时对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学者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从不同的等级和角度分别对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并相继建立了各项有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国外诸多学者把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发展现状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即(CSD)。1994 年英国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建立了一百多个关键指标同时又提出四个一般指标,并将指标应用于 " 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中。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研究,颁布了一套环境法 --《瑞典环境法典》。同时瑞典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优先制定了环境保护经济法,即对环境污染实行收费和征税。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美国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相继颁布了 26 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废弃物品管理、大气污染治理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匈牙利制定了环境法案,使消极环境保护转变成经济环境保护,主要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心,同时还建立了 " 国家环境管理研究项目 ",并给予专款经济资助。 20 世纪 80 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城市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大量涌现。届时我国对生态环境开始了初期探索,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逐渐走进人们视线。目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是国内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何东进,洪伟等对景观生态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式提出了独特见解;刘建军,赵智刚等运用密切值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厉彦玲选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由于这些评价方法受到特定场合和应用方面的限制,因此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或是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逐渐拓展,技术方法和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围依然狭窄、理论与实际脱离、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 1972 年被正式提出,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被人们关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既要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可使子孙后代的需求被削弱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经济。该理论注重于正确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损害后代人享受优质资源与环境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要求当代人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依靠周边自然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城市的创建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来发展城市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同时影响了自然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调查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污染物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大,使得监测工作的任务艰巨,难度加大。因此,应选出具有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 (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十一)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十二)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世界自然基金会供稿)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论文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班级:城规102班 E-mail;785911260@qq.com指导教师;黄宗胜 (教授) 课程: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作者:胡彪 学号;1008070174 E-mail;785911260@qq.com (贵 州 大 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学 院 城 市 规 划 102 班) 摘 要贵州大学新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关 键 词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两年有余,为了了解环境的总体和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活和社会 发展的适宜程度,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新校区的环境情况,做以下的研究。人与环境生态关系环境质量延续共存 引言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 quality)是指一定 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 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贵州大学新校区的 建成两年有余,环境质量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人 群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人造环境与原生 态环境正在逐渐相互补充融合,人与环境的关系 也在随着环境矛盾的增加而联系更加紧密,目 前,校园人群对环境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对于校 园生态环境是不是能够对美化校园各空间产生 作用,是不是有利于融入人群的生活,成为本次 研究的目的。由于新校区的生态系统范围较小、 结构相对大城市的生态系统简单,故其环境质量 的分析将较为明确,评价也较为准确。 第一部分为通风走廊人工环境区,第二部分以生活服务体育锻炼为主的第一生活区,第三部分是以教学办公和图书馆为主的教学办公学习区,第四部分是以原生态山区为主的原生态区,第五部分是生活服务为主的第二生活区。进行实地测量。提供计算绿地面积计算不同区域的绿地率及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的绿地率。1.2.2对植物配置进行统计研究1.2.3现场发放环境质量调查问卷,调查师生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发放100份调查问卷,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得出师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满意程度。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准备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相机、 皮尺、调查问卷、访谈记录本、植物采集记录本 等。 新校区一期总体规划图 1.2方法选取贵州大学新校区一期建设范围为 研究对象; 1.2.1按空间结构和路网如图分为五个部 分,2结果与分析2.1校园各区域基本情况由于贵阳市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具有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新校区在建设中很大程度受到其气候的影响,使得生态系统在遭到建设破坏后能够较快的弥补及恢复。2.2各部分所占面积及比例第一部分占地9.82公顷,第二部分占地9.49公顷,第三部分占20.76公顷,第四部分占17.85公顷,第五部分占10.21公顷,合计68.13公顷。1.2.4现场访谈,记录,访谈者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和提供改善的措施建议。 用地面积比例图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第八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工程的建设将为ssss提供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为ssss农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建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促进ssss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2、项目实施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观念将逐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观念和经营观念将得到更新和进步,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为项目区群众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特别是通过吸收广大妇女参与项目实施,不仅可以增加项目区妇女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 因此,项目工程的建成必将促进ssss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ssss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ssss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二、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区位于主城区风向及水源地的上游,覆盖于砾岩、砂岩和沙丘的稀少植被,抵挡不住凛冽的西北风。因此,项目区是ssss城区的沙尘起源地。项目建成后,本项目通过进行山地和沙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等综合措施,极大地改善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气候条件,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有效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和中低产田改造,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高山地和沙地的林草覆盖率,从而对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地方小气候及生物多样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增加无机肥施用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太湖湿地公园决策效益评估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决策效益评估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湿地资源被开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也日渐减少,这些都带来了环境效益的巨大损失。为了预防损失的加大,保护环境资源刻不容缓。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2003年以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建设的。本文旨在通过环境效益分析的一些方法,计算太湖湿地国家公园建成后创造的效益,并进行分析,对其优势和不足进行讨论,以期为其创造更大的效益提供参考。 一、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简介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太湖之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是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的“中心花园”。景区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开放2.3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该公园是环太湖地区规模最大、原生态保护最完善的省级湿地公园。 由于太湖周边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高度发展,太湖受到过度开发建设的威胁:湖滨带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陆生态系统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人为干扰严重,原生植被不复存在、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景观质量差,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心打造太湖湿地公园,改善太湖周边的生态环境。 从2003年起,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对湖滨沿岸进行综合治理,着手恢复生态湿地,对度假区入口处向西全长约5.5公里的太湖岸线进行总体策划和设计。2008年又进一步对中心区9公里太湖岸线全面实施湖滨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继2008年获批“省级太湖湿地公园”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2009年12月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截至2011年,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已完成改造湖岸线14.5公里,完成围堰清淤100多万立方米,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逾万株、树木24000棵,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建成大型景观标志水风车和5公里人行木栈道,形成了风车堞影、栈桥探幽等八大生态景观,成为都市人走进太湖山水、亲近自然生态的绿色长廊。太湖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鱼类的繁殖、栖息的场所。 从生态评价的研究进程来看,湿地生态评价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进行评价,二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自2003 年起,分3 期在太湖湖滨建造生态湿地公园,包括苏州高新区沿太湖大堤内侧1公里的生态敏感区和游湖水面,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为游湖中心水面及周边区域,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易道设计战斗营此次的“战斗”任务,主要是对游湖中心水面及周边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营造、休闲与发展提出概念性设计方案,同时为苏州高新区太湖地区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规划愿景与策略。二期为连通游湖与太湖的由河道与山体组成的生态廊道,三期为沿太湖岸线1公里的条状地带。 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有关方法,就太湖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该湿地公园的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从而进行决策效益评估。 二、湿地经济评价

2018二级建造网络继续教育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经验规范

======单选题部分======9分1.土地胁迫指数是评价区域内土地质量遭受胁迫的程度,利用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开发等胁迫类型面积表示。当土地胁迫指数大于100时,则取()。 A1 B原始数 C100 D数据失去意义 2.重要生态类型变化调节指标是根据重要生态类型变化对生态功能动态变化度进行调节,调节幅度为() A-~ B-1~1 C-~ D-2~2 3.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若CEI>=80的是()A差 B中 C良 D优 4.下列不属于滩涂湿地的特点的是() A地势平坦低洼 B排水顺畅 C长期潮湿

D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1.生境质量指数计算方法中,Aforn的含义是() 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B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C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归一化系数 D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2.有林地是指郁闭度大于()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3.中度侵蚀是评价区域内受自然营力(风力、水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土壤侵蚀模数在2500~5000t/(km·a)之间,平均流失厚度在()mm/a 之间的区域。 ~ ~ ~ ~ 4.()是评价区域绿地、水域湿地和耕地面积占评价区域的比例,是城市生态系统宏观构成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A生态用地比例 B绿地覆盖率 C环保投资占GDP比例 D水源涵养指数

======多选题部分====== 5.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指数主要从()、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等方面表示 A地表水质量 B空气质量 C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质量 6.城市环境质量主要从()等方面表示。 A大气环境质量 B水环境质量 C声环境质量 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分指数 A生物丰度指数 B植被覆盖指数 C水网密度指数 D土地胁迫指数 ======判断题部分====== 8.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区域内所受纳的环境污染压力,利用评价区域单位面积所受纳的污染负荷表示 对 9.环境限制指数是约束性指标,指根据区域内出现的严重影响人居生产生活安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项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限制。 对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之时。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它的特点是湿地景观典型,自然风景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旅游、娱乐、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湿地公园的宗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和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场所。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处于初始阶段。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新的工作, 牵涉面广, 政策性强, 我们既要大胆实践, 又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使之统筹有序, 积极健康的发展。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比如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海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

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湿地公园的定位,提出适合湿地公园自我完善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贯彻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国家原则;(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湿地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和分期目标; (3)因地制宜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 (4)与湿地保护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的一部分,他符合湿地的一切特性,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表现如下。 湿地是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的了,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的总与。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与(P17)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与位置。(P22) 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29)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 1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 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4、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的“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类: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就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与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3、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与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生态关系的集合。 4、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1)城市的集聚性与稀缺性2)人们对自然环境及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