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二.水坑(坑头)石

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

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但究竟那种说法为正确,为何专门研究寿山石的专家说有,而石商、石农却说没有,实在是一件耐人寻味的问题。

虽然水坑石的产量犹较田黄石少,但因成材大件作品数量太少,且有与优质高山石容易混淆及鉴别困难的缺点,故始终「炒」不起来,价格反而远不如田石,所以有眼

光的鉴藏家,遇上难得一见的水坑真品时,如果价格不离谱,宁可错买,千万不要放过,以免失之交臂。

(水坑石有些石种的争议性颇大,所插入的相片,仅供色象方面的参考,并向借用石头的主人致敬意!)1.「水晶冻」产于坑头水晶洞,「白水晶」质地澄澈通灵,肤里莹然,有如水晶,如玻璃无有障碍,又称晶玉;大部分隐有淡灰或淡蓝色基调,石肌隐有棉花纹、金属砂及虱卵。「黄水晶」较罕,色淡黄略有红筋,比黄冻更为清灵透澈,质嫩而通灵;「红水晶」更罕,色红艳如烛,偶含深红色筋络,灯光下异光耀眼,为水坑最难得的珍品。《寿山石考》曰:彷佛凌波仙子,罗袜生尘。意指水晶冻彷佛天阙仙女,冰清玉洁,落入凡尘。

2.「鱼脑冻」产于水晶洞,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如煮熟鱼脑,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因产量极为稀少,见过鱼脑冻的人也少,故争议也最大。清.毛奇龄《观石录》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清民二代诗人咏颂寿山水坑石时,均将水晶冻与鱼脑冻相提并论,诸如清?张伯膜「洁如冰贮白玉壶,莹如雪映凝脂膏」、清?梅瞿山「冰坚鱼脑同晶莹」、现代?王贤镇「冰心鱼脑二无邪」,证明水晶冻与鱼脑冻有时难以区别,仅能将莹澈者归类水晶冻,微浑凝腻含不甚透明云团细纹者归类鱼脑冻。

3.「天蓝冻」产于坑头洞,质明色净,并非真正的天蓝色,而是石肌含疏离状灰蓝色点及棉花纹,隐约透出灰蓝色光,其蓝欲活,如雨后青天。有些清淡者色白呈淡灰蓝或仅蓝彩一抹,容易和「水晶冻」相混;有些浓艳者肌里饱含疏离灰蓝点,容易和「牛角冻」相混淆。《寿山石考》曰:微云淡河汉。目前混充坑头天蓝冻者,有山坑清灵含灰蓝色点的鸡母窝晶及水洞高山。

4.「桃花冻」产于坑头洞,冻质晶莹清灵,冻中密布疏离状红色点,有如胭脂粉吹散融入石中,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在十倍放大镜中似桃花瓣浮于清水中,美丽动人,故又名桃花水。《寿山石考》曰:并非醉杨妃娇无力,应是人面桃花笑春风。其实「桃花」并不限产于坑头,如高山石、芙蓉、杜陵、善伯,举凡石中朱砂红点分布广稀而疏离者,均可能被冠以「桃花」二字。而冻质中密布疏离状黄色点,被称为「菊花冻」者,应非坑头产物。

5.「黄冻」产于水晶洞,浓黄如枇杷,比黄水晶冻色泽浓而浑厚,明黄胜暗黄。偶有一二处透明似玻璃白,略有红筋及不甚明显的萝卜丝纹,极似田黄冻,但比田黄冻更胜晶莹,无石皮且色泽表里如一,不似田黄内外浓淡有别。

6.「玛瑙冻」产于坑头洞,通常二或三色相间,纯红者称为「玛瑙红」、纯黄者称为「玛瑙黄」,偶有层状或条状晕彩纹,类似玛瑙石,故名。

7.「牛角冻」产于坑头洞,质灵微坚,莹澈富光泽,灰黑中带赭黄,浓者如牛角,偶有黑色纹,白棉纹杂乱而绵密;淡者似犀角,偶有水流纹或类似白色冰纹,石纹及格纹稍多;有些含黑色金属砂或微带金砂地者,质地坚实较难揩光。《寿山石考》曰:暑天黛海,日不敢骄。意指莹澈之牛角冻如夏日碧海,连太阳都逊其光泽。

8.「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色多白微灰黄,肌隐白色细冰纹及色点,或色淡灰黄含灰黑或白色细毛状纹理,状如水底草叶。《寿山石考》曰:二八佳人,猫睛石压鬓。鬓者耳际细毛也,意指鳝草冻中含有类似少女耳际之细毛纹。

9.「环冻」产于坑头及水晶两洞,晶莹通明如半熟蛋白,石肌多隐现菊瓣或鱼子泡状小圈,有单环、双环及多环相连,颇为奇特,以水晶冻或牛角冻中较为常见;山坑石中荔枝、高山冻中可见,杜陵则偶见。环冻也分二种,一种为真正的环冻,是冻中含环状结晶砂结成;一种为裂纹环冻,也就是石肌内产生的环状裂纹,后者经浸油后,环会变淡或隐而不见,应可区别。《寿山石考》曰:西施之颦,息妫不语。息妫,春秋息侯之夫人。意指环冻之美,如西施、息妫之流。

10. 「坑头石」产于坑头洞,有别于上述各种晶、冻之矿石统称「坑头石」,色浑白、灰黑、红褐、赭黄,亦有多色交

杂的,一九九二年曾出产过一批淡绿色通透的石,称为「坑头青」;不透或微透者称「坑头石」,质地通灵明澈,比水晶冻浑浊或含较多金属砂絮斑,无法归类于水晶冻者称为「坑头冻」或「坑头晶」。由于色彩及纹理变化在水坑石种中最为丰富,亦相当受到收藏家的青睐。11. 「冻油石」产于坑头洞,质润微坚有光泽,石色白微灰黄或白带灰色块,石质微透宛如结冻油蜡,间杂黑金属点,其中色白而纯洁者,酷似「猪油白芙蓉石」,市门极少人以此名贩卖,仍将此种石归纳于坑头石内,称为「坑头」或「坑头白」;至于通体含黑金属砂者,色黑质坚,灯光下金光闪闪,则称为「坑头黑」。

12. 「掘性坑头」产于坑头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色黄者类似田石,石皮薄呈不太透明粉黄,石肌凝腻而灵透,晶莹而坚结,含稍杂的萝卜丝纹或平行的牛毛纹,偶具红格,故又称为「坑头田」;色蜜黄者与田黄石甚无差异,色黑赭者,性状几与黑田无异,偶隐含绵花杂纹及含白色晕点,及黑色金属砂点。

三.山坑石

除了田坑、水坑以外,各山系矿洞所产的石材统称「山坑石」,产量及色彩极为丰富,品种多达一百多种,只是依产区不同,石质差距颇大,有些质佳的细结凝灵和水坑石不相上下,质差的则松软粗糙多含砂絮。

山坑石下刀时多呈细粉状,质差的刻起来则刮刮有声。

和水坑石一样分掘性与洞产两种,掘性石材呈自然块状且俱有石皮,石表透明感差,石肌细结温润优于洞产。但不论山坑何种石种,除了杜陵坑种属及掘性、质优山坑石的结度及稳定性较高外,通常较田坑及水坑石来得松软,太过干燥或高温,容易产生白色渣点及裂痕,需经常予以「油养」泯其润泽,等石体吸足了油质,石质慢慢变化,方可渐渐趋于稳定。

以下就寿山地理位置,从出产寿山石珍品的南面矿系谈起、再来是出产杜陵及月尾的东南矿系、金狮公山的东面矿系、老岭猴柴及旗降山的北面矿系、旗山的西面矿系、花坑的中心矿系、离寿山村八公里的月洋山峨嵋矿系等,以及他省知名山坑石石种,做个有系统的介绍。 1.高山石类

高山位于寿山乡南部偏西,山势较高矿洞密布,是寿山石开发最早,也是产量最大的一个产区,色彩及纹理变化丰富、质细而艳丽,诸如和尚洞、大健洞、世元洞、太极头、水洞、嫩嫩洞、四股四、大洞、油白洞、玛瑙洞等及近期开采的荔枝洞、鸡母窝和新洞等。《寿山石考》曰:白而晶,红而艳。崇桃兮,炫昼;积李兮,缟夜。

除了质佳或知名的品种会被特别区分外,诸如太极头、荔枝洞、四股四、水洞、鸡母窝、鲎箕石(掘性高山)及色象纹理类似坑头水晶冻、桃花冻、玛瑙冻、牛角冻、黄冻及环冻等,其余皆以颜色来区分,例如黄高山、红高山、白高山、

乌地高山等。(1)高山石

高山石色彩及纹理变化丰富、质细而艳丽,莹洁而通灵,有些含稍粗的萝卜丝纹、杂纹或水流纹,有些则无明显丝纹;惟质地略松,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易产生裂纹及渣点,需时常拭油以泯润泽,愈盘养愈稳定、通灵,等石质稳定后,愈显得古朴润泽,不输任何他坑所产山坑石;缺点是油养后,原来明亮的色泽会略为变得沈暗、牙黄;因新石嗜油性强,常需人伺候,故又被称为「财主石」。

纯白如蜡或通透如冻,偶带砂絮或疏粗纹者为白高山;色黄偶含色块及纱纹者为黄高山;红艳如烛,偶带条纹或砂点者统称为红高山,有晚霞红、瓜瓤红、马肉红、美人红、肉红、酱红、朱砂红;通体含粗朱砂点、有数处通明如晶者,为高山朱砂冻;色灰蓝如淡墨,偶含浓淡灰黑水流纹理者,称为虾背青;色白含黑色纹斑或灰赭黄斑块者,为乌地高山,又称砚水冻;若此石大部分色灰黑带赭黄,含金属砂点、水流纹或网纹者,则为高山牛角冻;色白带淡黄,有象牙纹,不辨为石者为象玉;多色交杂,巧雕成品者为巧色高山;外有淡黄或黑色石皮,内质细致内含较粗直萝卜丝纹,似白田石或鹿目者,为掘性高山;一面紧贴岩石面,前后两色各异者,为黏岩高山。高山石中通灵者,统称为高山冻,莹澈者称为高山晶。《寿山石考》曰:肌肤若冰雪,绰约似处子之藐姑仙子。藐姑为山名,乃神仙聚居之所。

其实田黄也源自于高山,只不过长期受地热所蒸,较为细结温润;而坑头与高山亦属同一矿脉,因此水坑所产各种色象纹理的冻石,高山几乎都有,故同样也有水晶冻,但通常不如水坑莹结;桃花冻则冻质不如水坑清澈,红点疏密不一多连结;黄冻通体铬黄或呈黄白二色,黄处偶带土黄筋络,白处则清明晶莹,隐见棉絮纹;天蓝冻则略浑浊且呈灰蓝色调,含疏离状金属细砂点;其它如玛瑙冻、牛角冻、环冻等,也色粉质松比不上水坑石莹澈坚结。为与水坑石区别,各种冻石前均冠上「高山」二字,如高山水晶冻、高山桃花冻及高山牛角冻等。(山坑石所插入的图片,力求石种的准确性,并向借用石头图片的主人致敬意!)(2)水洞高山

水洞位于世元洞下方,洞深如井,由上而下,和一般矿洞由浅入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矿洞深入地下水层,故名水洞。一般说来,水洞类属于「高山石」,但由于此洞所产石材有其特色,故特别列出说明。初入门的爱石人很容易将水洞高山和水坑石相混淆,其实两者有些许的区别。

此洞所产石材初产时常呈粉白,因质地特性(相對於水坑石)稍松较易透油,经浸油后会边缘透澈中间浑白,再逐渐变为莹澈,不逊于水坑冻石,偶含粗萝卜丝纹及黑细砂点或含脉状结晶纹,因此早期有些石商仍把它当成水坑冻石来卖。其实高山所出产各种凝灵通透的晶冻,有许多皆出自于水洞、太极头、荔枝、鸡母窝及邻近的嫩嫩洞,颇受一般收

藏者喜爱。

此洞所产石白者通常洁白,有些质结莹澈,含较稀疏的棉花纹或不含丝纹,有些含少许黑色砂絮,缺点是过度或不当油养时,色泽会变得略为沈暗及牙黄;黄者清灵柔美;红者冻质晕红,砂点细密柔媚似玛瑙冻;朱砂冻则较高山他洞所产质嫩而清灵,砂点粗亦略显疏离,偶会连结成红筋状;桃花冻红点疏离,尤为清灵美艳;另有色灰白,含疏密不一黑色丝状纹理的为「鳝草冻」;通体呈黑色纹含圆圈状晶点者称为「蛤蟆皮」,肌里偶含红色砂点,颇为罕见有趣。

近年来水洞产量不如以往,有竭产迹象;白者冻质颇为清灵润洁,红或黄者温柔抚媚,天蓝者清灵肌里带蓝色点,黑者由短线或黑点分布石面;上品浸油后通透莹澈如水坑冻石,只是质地不如水坑石坚凝。

(3)瑪瑙洞

位於「大洞」下方,相傳亦為明代僧侶所開鑿。質地通靈如凍,頗似水坑凍石,底色白,另有紅、黃、黑等色,多裂紋,色紅、黃質純者近似瑪瑙,故名「瑪瑙洞」。灰黑者含黑色仙草紋或粗網紋,偶有細密紅色點,白處靈透如晶,近似水坑鱔草凍及坑頭凍,以前常有石商以坑頭凍販售。

(4)四股四

产于1980年初,位于嫩嫩洞旁,因矿洞由四户石农合

采而得名,目前已经竭产。

由于该矿洞的开采偏离高山矿位,逐渐接近杜陵坑矿脉,故质色颇似杜陵坑,偶含脉状纹理,石质较高山各矿洞所产脂润而坚结,有红黄灰白等色。红者红点细密如晕,有些被薄层的透明玻璃白包住,若有红色脉状细砂纹,通常细窄而纹直,偶呈斜直水流状或边缘微向外晕散状;大多数多色相间,纯色者少,纯白者偶呈透明或半透明,有些呈脉纹状颇似杜陵,有些则含类似荔枝的萝卜丝纹,有些则无纹澄澈如晶。

此洞和杜陵不同的是所采的矿体较大,不似杜陵是沿岩缝沉淀结晶,矿层较稀薄。脉纹较直不似杜陵弯曲,晶体稍粗且较杜陵坑稍逊晶莹,亦不如杜陵坚结。和四股四类同者尚有清灵的马背石,只是马背的朱砂点成团且稍粗。

田黄石的鉴定与寿山石的保养

田黄石的鉴定和寿山石的保养 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比较贵重和贵重的石种。鉴定田黄石的真伪现在主要靠:看外观、靠手感和科学仪器的鉴定。 田黄石上的这些红色的线条叫做红格或红筋。 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出来的石头滚落到溪里,在被埋入到农田中形成的。石头从山上滚落时内部难免会因为撞击而产生裂缝,裂缝又在泥土中受到一些微量元素的侵蚀就会形成红色或其它颜色的经纹。 但是同为产地在福州市连江县的连江黄也会有这种筋格。因为只要石头受到外力影响出现裂缝,在有机会被埋进土中或落到水里,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有颜色的筋格。寿山石中的独石和掘性石也能形成红筋。 独石是寿山石中一个较大的种类。它是指一块石头因为自然原因脱离矿脉,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石块。田黄石和掘形石都属于独石。产在寿山溪流域的独石是田黄石。 产在矿洞附近或上下一点的山谷是掘性石。田黄石的质地更加温润细腻。 而且田黄石经过切割,打磨后根本看不到这些经纹,所以经纹并不是鉴定田黄石的最主要特 征。

石皮是指石头受外界环境中其他微量元素的长期侵蚀,而在石头标便上形成的一层外皮,所以石皮是田黄石另一个外观特征。同样寿山石种的独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带有石皮。所以也不 能单凭石皮来鉴定田黄石。 萝卜丝纹也是田黄石的一个特征。但是其他高山石也会有类似的萝卜丝纹。所以必须综合查 看红筋、石皮、萝卜丝纹这三个外观特征才能比较准确的鉴定出田黄石的真伪。 高山石与田黄石的质地完全不同,所以凭手感是鉴定田黄石的第二个方法。 将田黄石放在手中一触一摸会有一种凝的感觉,就象将硬的年糕纳在手中那种滑尔不腻的感 觉。 根据最新的科学仪器鉴定,田黄石主要由地开石和珍珠陶石组成。田黄石的比重是2.52-2.9之间是寿山石中仅次于芙蓉石的石种。将两块同样大小的石头放在手中,田黄石会感觉更沉一些。 把玩寿山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石头放在桌案榻几旁时时的把玩。经常把玩寿山石的人手上和脸上的油就会在石头上形成一种油脂层,行话叫包浆。时间越久包浆越厚,寿山石石质越稳定,它呈现出来的味道也更淳厚。如果没有时间经常把玩,我们可以用一些动植物油 和矿物油来养护寿山石,以便让石头更加滋润。 经过了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寿山石形成了开采、雕刻、赏玩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它身上还呈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泱泱不息的人文传统。每一块寿山石都是一方不同的天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每一个人每一块石头之间也都在时刻演绎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

寿山石雕艺人林谦培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事迹 xx 石雕艺人xx 林谦培,清代同治、光绪间福建寿山石雕艺人。字继梅。福建侯官县人。 擅雕刻印纽、博古及圆雕人物,海兽尤为专长。喜以神话、仙佛作习题材,具 北魏遗风。人物体型微胖,头大身短,衣褶流畅简练,饰以线刻锦纹,须发开 丝染墨,画眉点睛,刀路清晰,卷曲纹理,有条不紊,备极传神。在继承杨 璇、周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和弟子林元珠创始了寿山石雕“东门流派”艺术风格。林谦培被尊为“东门流派”鼻祖。东门派主要分布在福州东郊,都采石之自然形态雕作人物。晚年积平生得意之作,拓描成谱。 xx 石雕传承人xx 林亨云,1930 年出生,福建福州人,自幼爱好雕刻艺术,早年从事木雕工艺,师从陈发坦,70 年代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擅长人物、动物圆雕,以尤擅雕刻北极熊及金鱼著称。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习题材以动物为主,将木雕、牙雕技法运用到石雕中,他屡次应邀赴美 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亦屡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其中 《海底世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代表 作品有: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 因家庭贫困,加之对雕刻艺术的热爱,13 岁时,林亨云就踏上了从艺之路。一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龙眼木雕。“刚开始学的时候,买进来的木头在雕刻之后仍以同样的价格卖出去,就为了用卖出去的钱再换新的材料,用来练手。”为了使雕刻作品惟妙惟肖,少年时的林亨云留意观察身边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体态,一边看一边模仿。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20 多岁时,林亨云就蜚声艺坛。当时艺术界如此评价青年林亨云:“以擅刻动物著称,他所雕刻的熊,比例准确,形象逼真。”1970年,40 岁的林亨云开始研究寿山石雕艺术。从此,用艺术赋予石头生命,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林亨云一生经历丰富,石雕艺术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他的特点在于不仅 掌握了石雕传统技法,而且吸收了木雕、牙雕的艺术长处。

田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朋友误解的认为寿山石和田黄石是两种石种,其实田黄石是寿山石的其中一种品种,寿山石品种有一百多种,寿山石可分三大系,五大类,三大系有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五大系有田石、旗山系、月洋石、水坑石、山坑石。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石种,被人们称为?石帝?。其中寿山石中还有许多名石如荔枝,善伯,芙蓉,都成,旗降,汶洋,水洞等。怎么辨别田黄石与寿山石的区别怎么辨别田黄石与寿山石的区别怎么辨别田黄石与寿山石的区别 寿山石是以迪开石、叶蜡石、伊利石等矿物为主、并达到图章石雕琢工艺要求的岩石。因主要产于福建寿山而得名,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寿山石的价格如何呢? 寿山石的价格主要由寿山石的石质,雕件,摆件的雕工,寓意决定,一般情况下几千块一克。 寿山石和田黄石有什么区别? 田黄石属于寿山石中的极品,具备?细?洁?润?腻?温?凝?等六德,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 田黄石的特性:硬度2——3,密度2.5g——2.7g/立方厘米。 田黄石的价格以及影响田黄价格的因素: 一、品相:裂格、萝卜纹、色泽及润度(品相不一,价格差距大)

品相80分,价格10——20万/克,品相60分,价格5——10万/克品相40分,价格2——5万/克,品相40分以下,价格5000到2万/克 二、重量,重量是影响田黄价格的重要因素。 重量超过40克,价格就高,低于10克,价格就不高。 三、雕工:雕刻家的身份是影响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名家雕刻价格会比一般的高出20%左右。 务群体,整合国内外高端实用的收藏及商业资源,邀请各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收藏家、企业家、政治家、投资家、银行家、大学者等深度参与联盟活动。通过培训、国内主题沙龙、游学访问、展览交易等系列活动,为每一位会员提供商务交流、人脉搭建、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中国收藏联盟愿景:为中国收藏爱好者、投资者全方位搭建国际化发展服务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价值创新,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职业化管理和国际化发展,从而实现?协助收藏爱好者成为中国收藏使者?的宏伟理念。中国收藏联盟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一个集鉴定、拍卖、展览、交流、销售、咨询、交易为一体的优质、专业、便捷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经营销售团队,秉承?依法经营、信誉至上?原则,以雄厚的人才优势,严谨的审鉴态度、畅通的客户网络,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稳扎上海,辐射整个中国华东市场,

寿山石的鉴定标准

寿山石的鉴定标准 寿山石的评价鉴定标准有别于一般的宝玉石鉴定,也不同于通常的矿物鉴定。工艺用寿山石原料鉴定应包括矿石肉眼鉴定和室内仪器检测两部分,即艺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并了解掌握寿山石形成的多期性、复杂性以及成因类型的多样性和寿山石加工工艺性能等基本知识是鉴定的有效 方法,赏析寿山石优劣好坏应从寿山石的质量和物性特征入手,现将其具体定性、定量指标如下: 肉眼观察指标 (1)色彩 这一指标是绝大多数宝玉石包括寿山石和矿物最重要 的评价特征,也是最令人注目的方面。白色寿山石主要矿物是地开石或高岭石,即纯地开石或高岭石组成,除了硅、铝和钠外,其它组分极少;红色主要是由大量铁组分引起的;绿色的寿山石主要由镁铁和铬组分引起的;紫红色由于少量铁组分引起;黄色的寿山石主要由氧化铁或氧化钙或氧钒或氧化铬等因素引起的;金色或黄橙色寿山石主要由氧化镍组分引起的,也可能由辉锑矿氧化物引起。 (2)质地 是指寿山石的石质、结晶程度。致密、纯净、硬度适中、孔隙度小、触摸时细腻而固实,没有风化为好,而质地疏松

多孔并已风化槽配者为差,若是质地致密均匀、细腻、表面光洁、可鉴为优质品。 (3)纹理 指寿山石肌理结构的花纹,纹理只有组成一定的图案或有顺序地排列才有意义,寿山石肌理形态十分丰富,不同寿山石品种各具不同的纹理形态,如田黄石的“罗卜纹”就有似萝卜皮纹理;有的纹理内涵丰富,可以是人物、动物、花鸟虫鱼、也可是山水故事、或是抽象图案。故纹理是评价石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纹理特征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矿物组分和多种颜色离子的存在。 (4)光泽 指寿山石表面洁度、透明度等方面,其寿山石表面光泽等指标要素就是我们常说的“石润”、即是呈透明或半透明,光洁明亮、洁白无瑕,更显得玲珑剔透。 (5)丰度 指寿山石的种类品种分布情况,产出量的丰富程度或稀少程度。 (6)完整度 指寿山石的块度大小,石头表面没有任何新的损伤痕迹和大的缺陷,肌理花纹图案稀奇,富有变化,色彩搭配合理,这样才称上完美,也是评价指标之一。理化指标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寿山石常见名词和问题释疑 砂和肉 砂就是寿山石矿石的围岩,有各种岩石,但大多为花岗岩.硬度比寿山石硬得多,所以被称为砂.* 肉就是寿山石矿石中一般雕刻的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寿山石.也有多种成分叶腊石,地开石,伊犁石等等. 砂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就这张图可以看出,下面不透明的部分是砂,上面有漂亮色泽和质地的是肉. 在这个二号矿上,肉是这部分的,其他自然全部是砂了

二号矿的砂是寿山石围岩中,最坚硬的一种,色彩多是带各种颜色的浅灰色。 砂(围岩)随寿山石石种不同也不同,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寿山石的一个依据,当然是在这个寿山石有砂的情况下. 这里最典型的是,以前一些无流水纹的杜陵石和高山的鉴别,其中一个手段就是鉴别他们的砂,总的来说,他们的围岩是颜色类似,构成也类似,都是表现为由水晶砂构成,但最大的区别是杜陵的围岩水晶砂很密集,而高山系石头的水晶砂会稀疏一些。

杜陵的砂 而高山系石头会有棉砂(杜陵很少会有)

而且一些高山系的石头,砂中的水晶砂密度没有杜陵高,也没有杜陵的砂坚硬。如下面这个黄色鸡母窝石。

一些砂的名称 砂,指石头中大块的围岩。 砂丁,就是寿山石中包裹的零散围岩颗粒或硬质包裹体,由于很小所以被称为砂丁,也跟随寿山石品种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砂丁,因此砂丁也可以作为寿山石石种的一个鉴定依据. 芙蓉的砂丁多是一种棉砂。 而高山系和杜陵系的常见的是水晶砂丁,水晶砂丁其实是石英晶体,和沙滩的砂子是一种东西。 本图是杜陵的白色水晶砂丁

杜陵系和马背,房拢岩这两个质地很类似杜陵的石种都有紫红色的水晶砂丁,高山没有这种紫红的水晶砂丁,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别的依据。 杜陵的紫红色砂丁。 而高山则有他们特殊的砂丁,黑针。在寿山石高山,芙蓉系等石头中常见一种黑色小包裹体,俗称"黑针"他的颗粒很微小的时候,并不太影响刀感,呈现黑色,有的时候会有金色反光,这就是为什么称为黑金沙,如果其颗粒较大的时候,会呈现明显方形特征,并有铜状金属光泽,很多朋友以为这是铜矿石,其实并不是铜矿石,这是方铁矿的晶体.这种晶体很坚硬,大粒的会导致雕刻刀崩裂。细小的黑金沙,比较多石种都常见,如高山系大多石种,一些芙蓉。 此图为高山系坑头石的细小黑针,带有一定方向性的分布是坑头石的特征。

观赏石种类

观赏石种类 篇一: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泰山奇石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形成于25亿年以前,由地壳变动、自然风化而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巍峨泰山,驰名中外,泰山奇石,弥足珍贵! 形成于太古代距今已25亿余年的泰山石是中国最早作为贡品的石种."泰山石敢当"制石古今遍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泰山奇石具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慑邪之寓意!又充满了古朴典雅,返璞归真之韵味!让人心怡神悦,爱不释手! "山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泰山奇石不仅在石文化中因内涵丰富而珍贵,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泰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冲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顽石滚滚而下,千万年来冲刷出无数卵石成岩,石质坚硬,卵石特别光洁滑润,晶莹明亮,石色铁青,纹理雪白,造型千姿百态,图案千变万化,有玩赏收藏价值的奇石所崇尚的形、纹、色、质、音,无不具备。 尤其纹理图案与石体本身在色泽上反差大,特别醒目,直观性强,有奇美、壮美、精美、粗犷美的不同特色,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悠悠五千年,泰山石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神奇的传说。 泰山石,从来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齐鲁文化

的精髓、华夏民族的根。人们笃信泰山是神山,泰山石是神石。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是我国民间流传至今的镇灾压殃的习俗。 泰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五岳之首。作为世界级的公园,绵延200多公里的泰山,承载着太多华夏儿女的深情。悠悠五千年,泰山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自秦皇汉武泰山封禅对石顶礼膜拜后,东临大海,西依黄河,在平原上拔地而起,万里平川上的“擎天一柱”,就成为了炎黄子孙的根基。千百年来,“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词谚广泛流传。炎黄先民在泰山布灵石、焚柴草、行祭礼,是属原泰山神龙始的灵石崇拜。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其后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乎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泰山所特有的地址资源—泰山石(奇石)更受到了社会各界、国内外友人的广泛珍爱和收藏。 虎踞钟山 龙马精神 鹰击长空 龙飞凤舞 泰山圣母 势如破竹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寿山石雕的鉴赏及价值评估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赏石方法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 一、寿山石雕起源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1956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俑之后几千年来,俑的艺术千姿百态,其质有铜、银、木、石、玉、陶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动物为俑类雕塑艺术增添了风采;而寿山石猪的发现使寿山石雕艺术源于南北朝之说遂为专家们确认。 在此之前,寿山石雕始于唐宋的说法曾经持续了很久。高兆的《观石录》曾说:“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牵致巨石塞坑”。所谓“造器”便是指石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取相同的说法。1966年,福建著名金石家潘主兰,在他编写的《寿山石刻史话》一书中提出“福州寿山石刻,远在南朝时代就有了动物创作,这样看来,它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首次在文字上将寿山石雕刻史推前

了五百年。 福州市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从古墓中发掘的寿山石翁仲俑,石材为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玉雕的翁仲风格一致,一些考古专家曾推测为汉代之物。但是未发现有纪年墓砖,故此推断尚待证实。正如中国雕刻艺术的始源,由于1987年辽宁地区发现了六千年前的小雕像,使中国雕塑艺术的起源至少提早了三千年。如果寿山石翁仲俑得到证实为汉代之物,寿山石雕得起源将再推前二三百年,正值中国雕塑史上成就辉煌得时期。随着今后考古工作得发展,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寿山石雕的起源年代也许将会推至更为久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宗教亦大行其道。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中国,至唐代已极为昌盛。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带也大兴寺院,地方志上曾记载的便有延庆禅院、镇国禅院、广应院、翠微院和林洋寺等多所,僧众达数千人。一时善信四至,香火鼎盛,相传寺僧们曾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除自用外,还作为纪念品答赠各方来客,惜至今未发现有唐时遗物。寿山广应院创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在其遗址上虽曾发掘出龟、马等半成品雕件,然广应院二度毁于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和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遗物也有可能为明或宋所制,故未能确实是否为唐代之物。 从前后两部《观石录》可知寿山石在两宋时已大量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唐宋时俑制十分兴盛,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繁荣期,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雕刻艺术被大大推进一步。在古俑的制作方面,中国北方出现大量陶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品种图典 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 石种:田坑 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田坑主要出产“田石”。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田石的品种命名,主要根据矿块的色泽来分定,辅之以石质、产地。有田黄石、白田石、红田石、黑田石以及乌鸦皮田石、搁溜田石、溪管田石和硬田石等。除“田石”外,在寿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还埋藏一种称马“牛蛋黄”的粗质块状独石。 1.1

浅谈茶具文化

浅谈茶具文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谈茶具文化【摘要】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具史的兴衰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茶具的代表,打造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 【关键词】演变史;陶瓷美学;茶具 中国茶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精湛的技艺和文化。在茶艺活动中讲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茶具在茶艺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美食配美器,作为茶的祖国,自然茶类繁多,不同的茶类使用不同的茶具。茶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茶具又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茶具的材质、品种、造型和式样的演变,与时代特征、民族风俗以及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粗糙、精致,在某种程度上,茶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汉晋时期茶具的萌芽及其文化溯源自有饮茶,就有茶具。但当时我国茶具艺术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一直沿着由土陶一硬陶一釉陶这么一条曲线前进。 一、茶具的演变史 茶具跟其他的用具一样,经历了以无到有,以简到精致的历程。

唐宋以来,茶具依其质地不同,可分为陶土茶具、瓷质茶具、漆器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时,瓷质茶具的生产异常繁荣,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瓷茶具。当时着名的瓷窑有:杭州官窑。浙江龙泉哥窑、河南汝州汝窑、河南钧州钧窑、河北定州定窑等五大名窑。中国的茶具进展历来是与陶瓷器的进展密切相关的。唐宋时因采用煎煮茶汁,故煎水壶以金属制品较多,且以“金银为优”,同时还以“茶瓶”煎水,亦称“煎水瓶”。随着制茶、饮茶风尚的变迁,以唐宋时的将茶饼研碎煎煮,至元代时用鲜叶放在锅里蒸制成整片叶子的“散条”煎煮,再到明代时的将“蒸青”进一步改为“炒青”,饮茶策略也由煮饮变为泡饮。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盏、茶杯外,明代时又出现了专为品茶而用的“茶壶”,以此盏与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明清清茶条具讲究精工细作,注重装饰,茶具上的文化气息已愈来愈浓厚。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进入了色彩纷呈、空前绝后的时期。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展革新,其艺术性不断地增强,具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同时欣赏各式茶具,也就成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为了一种温馨愉悦的审美过程。 二、现代茶具的多样化 一杯香茗,能使渴者滋润,困者提神,烦者舒解,所以品茗由一种雅文化自然演变为既雅亦俗的大众文化。它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的寿山石雕的历史及流派 清代,寿山石雕已经走过了萌发、成长、开花、初熟的千年历程,进入了昌盛期。不 但雕艺更加成熟,并且涌现了冠盖众石的崭新的石种——田黄石。此乃清时寿山石文化的鼎盛时期。清时的雕师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比前代提高了,能按寿山石材的形态、色质的不同,分别雕制印章、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钮的制作也更加生动和多样化了。据清毛奇龄在《后观石录》所云,在他收藏的49枚寿山石印章中,单是兽钮就有螭虎、辟邪、狻猊、青羯、天马、獬貂、貔、貘等20余种钮式。如果以立、卧、蹲、倒等姿态细分则更多。此外还有山水、山鸟、人物、博古等其他钮式。 此时的雕刻技法,又日臻精进,且有突破。除了圆雕、高浮雕、薄意等常见外,尚出 现了阴刻和链条雕刻。1997年夏,被彩印成国家邮票发行的乾隆帝印玺《三链章》,就是此时的链条雕刻的杰作。 作为清代寿山石文化昌盛的标志,突出地表现在石雕艺坛上出现了技艺超前的一代宗师。关于这一点,首先要说到的是杨璇与周彬。杨璇又名杨玉璇,清康熙年间漳浦人,客居福州,精于寿山石人物、兽钮的雕刻。他首创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根据寿山石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即所谓的“取巧”,使人物、动物、花鸟等的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他构思精妙,刀法古朴,是公认的寿山石雕的鼻祖。《达摩过江》是其代表作。像高约10厘米,达摩的左手提着衣褶,右手托着草鞋,头部微侧向前,显其过江之势,动感自然舒展。佛像面额饱满微笑,两眼圆睁,鼻宽且平,两唇略张,给人以全神贯注之感。衣纹雕刻得既贴切妥当,又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架裟上并有宝石镶嵌,可谓匠心独运。 与杨玉璇同时代的另一位石雕大师是周彬。周彬又名周尚均。他喜用夸张的手法刻兽钮,使其形态与众不同;印旁的博古纹多取青铜器纹样,并在纹中隐刻双钩篆字“尚均”,其精细的雕风令人叹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寿山石珍藏品,多为杨、周两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多作为当时的福建地方贡品送京。 清代寿山石文化鼎盛的第三个标志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两部寿山石专著出现在这个时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侯官县著名学人高兆(字云客)自江左回乡,受友人“怀瑾握瑜(指 把玩寿山石),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的影响,也被卷入了“寿山石热”中来。他分别从十余位友人处借览了140余枚寿山印石,进行研究分析,时经一载,于次年写就了世上第一部寿山石文化专著《观石录》,既记录了当时寿山农家“日数十夫,穴山穿洞,摧岸为谷”的采石场面和“逵路之间,列肆置侩”的售石活动,又介绍辨识各类寿山石的形性和色质,指出与石

福州活动策划公司歌邦文化简介精编版

福州活动策划公司歌邦 文化简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福州歌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 公司源始于二○○七年,成立于二○○九年,是一家集活动策划、庆典礼仪策划、庆典策划、公关策划、尾牙年会策划、服装发布会、订货会、模特演艺、市场调研、产品策划、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婚庆策划及广告印刷喷绘物料制作等于一体的专业性智业公司。 ADD:福州市台江区万达广场A1座2506 WEB: 福州歌邦活动策划有限公司作为福州活动策划及展会行业的领军企业,有着多年运作经验,已成功举办了众多省市级大型庆典活动和重要展会,受到政府部门及合作企业的高度评价。与我公司合作企事业单位有:福州市贸易发展局、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政府、福州市台江区贸易发展局、福州市晋江商会、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公司已承办多项各种大型活动,公司主要承办的活动有: 庆典策划:开业庆典、周年庆典、签约仪式、动工仪式、开盘典礼、启动仪式、上市推广等 活动策划:各类演艺、会场布置、促销活动、会议活动等 综艺表演:舞龙舞狮、知名主持人、舞蹈表演、知名歌手、乐队、乐坊等 广告制作:户外广告、宣传海报、标识制作、彩飘、拱门、横幅、彩旗等 设备租赁:场外专业音响、舞台搭建设备、灯光设备、冷烟火、礼炮等音响舞台灯光设备

会展布置:新闻发布会、展览会、洽谈会、学术研讨会、时装展示会、新产品推介会、商务交流、员工培训、会务资料制作,并同时提供各种会议设备和提供各种演出等 因为专业,所以领先。我们将一如既往,奋发图强,凭着我们多年积攒的宝贵经验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将为客户提供最卓越的服务,期待与您一起携手跃进新天地! 政府合作案例: 美食文化节; 2009台江区首届金秋购物旅游文化节; 2009年全国中心城区商务商贸研讨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暨福州市第四届寿山石、珠宝客商交流大会; 2010台江区金秋购物旅游文化节; 2011年海峡汽车文化广场系列活动; 2011年驻华外交使团体育系列活动等等。 更多案例请搜索福州歌邦庆典策划福州歌邦活动策划福州歌邦庆典公司福州歌邦演艺公司福州歌邦公关策划公司福州歌邦礼仪庆典公司 附件案例: 9月11日,在中茵上城国际,一场精美绝伦的中秋晚会在万千瞩目中浓情上演,上千位业主与来宾们相聚于皎洁的明月下,相聚于上城国际,共同度过了一个奇妙又充实的夜晚。晚上七点半,晚会在一段热情奔放的草裙舞后正式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瞬间升温。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寿山石的雕刻手法1 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也是“东门派”的主要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北朝。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福州地区陆续发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人兽俑”等,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寿山石雕作品。据相关资料研究分析,圆雕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寿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寿山石雕昌盛时期,雕制人物、动物也仍然以圆雕技法为主,只是这一时期的圆雕技法和古远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是天差地别。享有盛名的杨玉璇、周尚均、魏汝奋、魏开通、董沧门等,虽然雕刻风格各异,却都是圆雕大师,他们的许多圆雕作品也都成为传世之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等十几件寿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水准,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鼻宽且丰,两眼微闭,两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十分流畅,富有动感,不论前观还是后看,都显得和谐自然,堪称圆雕杰作。从《数珠罗汉》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他们不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打坐的蒲团一描花巧填金粉。一代宗师杨玉璇还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 清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东门派”鼻祖林谦培,也是一个圆雕高手。他的圆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璇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遗风。造像着重传神,造型颅硕身短。形象比较肥硕,衣纹如行云水,临风飘荡。“东门派”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圆雕高手。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来表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情节。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雕之中,使其风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寿山石圆雕作品多是独立的个体,如仙、佛、猪、羊、马等,体积也比较,通常是摆放在案几上的小雕件,或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之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如“东门派”大师冯久和雕刻的《猪崽满圈》,以一群母子猪造型来反映农家生活的兴旺发达;陈敬祥的《求偶鸡》,以鸡亢奋恣肆的形态和刀法的创新独到,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风光》,集闽山闽水于咫尺之间,以小见大,意境无穷;林亨云的群鱼雕《海底世界》,无水鱼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联翩;林发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诗如画;林廷良的《九宝连环章》,环环石链动,九章喜相连;王祖光的《荷花观音》,端庄娴静;还有《长征组雕》、《红色闽西组雕》、《井岗山会师》、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这些艺术精品都是他们利用大体积的五彩斑斓的高山石创作,在纯熟运用圆雕技8法的基础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寿山石雕从造型、题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竺修订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钮雕 钮雕是专指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龟、熊、蝙蝠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全国各地奇石种类,简介图

全国各地奇石种类 传统石:灵壁石、太湖石、英石、昆石 广西:大化石、马安彩陶石、贺州黄蜡石、柳州草花石、柳州墨石、三江彩卵石、三江黄蜡石、来宾水冲石、石胆、三江黑卵石、百色彩腊石、天峨卵石、邕江石、浔江石、运江石、马山石、大湾卵石、灵山花石、安陲青石、桂平太湖石、柳州彩霞石、武宣石 广东:潮州黄蜡石、阳春孔雀石、花都菊花石 湖南:排碧乡穿孔石、渫水浪纹石、湖南水冲彩硅石、渠水奇石 湖北:襄阳石、穿天石、汉江石、黄石孔雀石、渔洋石、三峡雨花石、黄荆石、堵河卵石、下坪河石 山东:长岛球石、崂山绿石、济南绿石、竹叶石、泰黄石、崮山卵石、紫金石、梅石、淄博文石 福建:九龙壁 浙江:锦纹石、天竺石 江西:庐山菊花石 江苏:雨花石、栖霞石 安徽:栖真石、景文石、安徽紫金石 云南:龙泉石、巧宁石 河北:曲阳雪浪石、涞水云纹石、太行豹皮石 北京:燕山京谷石、北京星辰石、金海卵石、房山青石、拒马河石 内蒙古:葡萄玛瑙、巴林石、戈壁石 河南:河洛石、嵩山画石

东北:松花石、釉岩玉 陕西:汉江石 甘肃:西夏风砺石、兰州石 宁夏:黄河石、宁夏玛瑙石、贺兰石 新疆:大漠奇石 青海:河源黄河石、青海丹麻石、玉树彩纹石、青海星辰石、青海桃花石 四川:泸州空心响石、涪江石、绥江卵石、青衣江卵石、泸州画石、泸州浮雕石、沫水石、长江绿泥石 重庆:夔门千层石、龙骨石、重庆花卵 贵州:贵州青、乌江石 台湾:龟甲石、台东梅花玉、油罗溪石、绿泥石、台东西瓜石、台东黑石、澎湖黑石、铁钉石、台湾玫瑰石、澎湖玄武石、关西黑石、宜兰石胆、关西梨皮石、花莲金瓜石、埔里黑胆石、高雄砂积石、埔里铁丸石、南投龟甲石、南投铁丸石、国姓铁丸石 东南亚:印尼黑石、印尼红碧玉、印尼浮雕石、印尼石胆、印尼黑珍珠石、印尼龟甲石、印尼巴东石 美洲:加拿大菊花石、加拿大石种、美国石种 矿物晶体:白铁矿晶体,蓝铜矿,玛瑙,锂兰闪石菊花石 寿山石介绍

《寿山石记》的文化学术价值

《寿山石记》的文化学术价值 林勋 清·康熙七年(1668-戊申年),著名学者高兆的《观石录》,与康熙二十六年(1678-丁卯年),毛奇龄的《后观石录》,被公认为清代早期研究寿山石文化的“双璧”,统称为前后《观石录》。两书以所见之石“质、色、纹理”加以具象的描述,及《后观石录》的“三坑”论,一直成为至今寿山石文化定位、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现在的寿山石文化的研究和著述中,称“《观石录》是专论寿山石的第一篇著述。”(见1989年香港八龙书屋出版的《寿山石全书》第146页,第十一章“寿山石专著评介”)但从现存的清代寿山石专著来看,将《观石录》定为第一篇寿山石专著,是与文化史实不相符合的,存在明显的失实之误。而《观石录》中收录的《寿山石记》,才是一篇客观上早于《观石录》的研究寿山石专著,并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故引为共同探讨。 一、《寿山石记》著作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寿山石记》:“尔来三四年间,射利之徒尽手足之能,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出焉。”和《观石录》:“吾友陈越山齐粮采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去秋予江左归,好事家伐石于山凡三月矣。日数十夫,穴山穿涧,摧崖为谷……”二位作者把清代早期寿山石被大量开采,优质石 材大量面世,向读者作了说明。这是他们能观赏到绚丽多彩

的寿山石精品的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也是引发他们著述寿山石专著的文化背景条件。 卞二济先生的生平与他相关的著述的版本,我们己无从查考。但从《寿山石记》中提到:“予友陈越山、林道仪、彭水涯、石钟、林陡庐兄弟,率购藏之。每为予陈于几案,俨游山荫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使人应接不暇。”和高兆《观石录》中记述的有关藏石家:“吾友陈越山……”。还有林道仪、彭水涯、陈嵩山、林陟庐、王君宠、杨去声、唐湛一、李某、二胜道人、长庆定公等十一人。说明卞二济和高兆先生经常聚会于以上的藏石家之间,与这些藏石家都是朋友关系,或许他们早就是朋友关系。 正如《观石录》中记述在当时:“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接文采则增荣,共欣赏则无倦。”文化人汇聚在一起,以石会友,吟诗品题,观赏评析寿山美石的热烈场景。面对多彩多姿的寿山石浮想联翩,将世间美好的事物、景象,都与眼前的美石联系在一起。赏石品石和发表赏析意见、看法是文人的喜好,看看石头,写写文章,似乎是一种娱乐和趣事,或许有关寿山石的著述还不止卞二济先生一篇。只可能卞二济的《寿山石记》的理论观点,在当时得到众多文化人的认可或推崇,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引发高兆著述《观石录》的兴致所在。高兆先生根据其评析寿山石的眼光,看中了《寿山石记》的赏石观点,所以收录到自己的文章中,使《寿山石记》得以借《观石录》一书留传至今,成为书中书。 给现在读者提供了了解清代早期寿山石文化著述的一些可贵

印石的保养与鉴定(青田石、寿山石、鸡血石、巴林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石的保养与鉴别(青田、寿山、鸡血、巴林等)印石的“六德”、“三贱”、“三贵” 印石中的“六德”是“细、结、温、润、凝、腻”,是印石材质优良的标准。 “细”,是指印石的颗粒细微,内部结构单一,无杂质或少杂质。 “结”,是指石的固压结晶情况好,比重比较大,入手有沉甸甸的感觉,不易碎裂。 “温”,指印石的手感温度,较一般石材清凉。 “润”,指印石的手感湿度,摸起来很滑,有含水的感觉,表面反射光泽不浮,向内收敛。 “凝”,指印石的透明度高,冻化程度好,如同液体凝结一样。 “腻”,是指印石表面有油质感,而且是从石头里面沁出来的。 印石中的“三贱”即“粗、松、脆”,是印石材质低劣的标准。 粗”:指印石构成的颗粒粗糙,肌理内混杂异物。印石无光泽,呈土地状集合体,入手感觉涩滞,更无油腻可言。 “松”:指印石的结构松散,结体不致密。轻碰即伤,软弱如干硬的泥土,始终像缺油的样子,难以篆刻,属于蚀变、固压程度较差的反映。 “脆”:刻之即剥落、崩渣,或软硬不一,篆刻时刀不入,或出现石质坚滑的拒刀等情况,难以表现刀痕效果。 印石的“三贵”是“方、高、大”,是印石形状优良的标准。低廉的印石可以人工裁削,高档石材价值连城,裁削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本身的形状就很重要了。

“方”,长方或正方体最适合做印材,扁材次之,条材更次之,随形为最次。 “高”,印章要以手抓握,且高档石材一般都有印钮,太低就有局限。 “大”,高档石材的价格与体积重量的比例是几何级数,越大的印材越稀有,价格越高。 寿山石的鉴别 “石帝”田黄历来作伪者层出不穷,主要可归为如下三类:一是用寿山石中水坑山坑的其他石材来冒充,如坑头石、鲎箕田、鹿目格、碓下黄石、黄都成等几十种石材,都有用来冒充田黄的。二是将白色寿山冻石用藤黄水浸泡十几天,染成黄色。色浮偏暗,无腻凝的质感。三是以黄色石粉、树脂为原料进行化学合成,

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田黄的爷爷 明清老坑艾叶绿

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田黄的爷爷明清老坑艾叶绿 。明清老坑艾叶绿"> 。明清老坑艾叶绿"> 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三山志》中记载:“寿山石,洁净如玉……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明代谢在杭评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可见古人十分推崇艾叶绿,甚至尊为寿山石之首。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中,形容其色泽“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以上的评价,都生动地描绘出艾叶绿的质于与色,绿而通灵者难得,青翠碧绿者可爱。绿又稍白者,艾背绿也。艾叶绿石能得到人们的追崇,一是它丽质可人,再者能称之为艾叶绿的少之又少。清代卞二济《寿山石记》中感叹,随着其他品种佳石“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出焉,间有美玉者、珀者……其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别有缃者縓,者……旧传艾绿为上,今种种皆珍矣。……庶天下知闽之奇如此。”明代《闽杂记》中也有类似记述:“坑距山里许,石皆五色,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另清高兆在《观石录》中曾记载:“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清

毛奇龄《后观石录》中记载艾叶绿二枚,曰其“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及至民国龚伦在《寿山石谱》中所言:“月尾山,隔溪与都成坑对峙,山产石,绿者曰月尾绿,紫者曰月尾紫。其艾叶冻一种,明谢在杭品为寿山石第一者,即出于此。”“艾叶绿黝如老艾叶,质涩,间有水痕,冻而透明者颇罕,微似粤产之广绿石。”另外同时期的《寿山石小志》则谓:“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浓者色黄绿,淡者如粉绿,作月白色,明净无瑕,皆佳品。”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后的颜色,这种焦枯的颜色就像艾叶枯焦的叶片似漂于绿晶上,美丽异常,绿水晶质地明净凝腻, 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印材之佳选五花石坑相 隔十数里。红者、髹者、碧者、绀者,惟艾叶绿者难得。”“五花石坑”在寿山什么地方,没记载。对“相隔十数里”的理解也不同,其说不一。“五花石坑相隔十数里”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拆开理解。五花石坑更不是产五花石的一个石坑名,应指产多种石头所挖的许多坑,而这些坑分布在寿山村周边相隔十数里的地段。这一地段正好是产田石和水坑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