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的起源、过程与后果共5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苏论战

中苏论战

中苏论战的由来1950 年2 月14 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

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贸易急剧下降,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论战的影响[1]中苏论战,是60年代中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

中苏论战的实质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

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论中苏论战的历史意义谭乃彰国际上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来,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断地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

因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这样重大政治路线的斗争。

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

恩格斯说过,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列宁也说过,反对社会主义的叛徒,反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在一切斗争领域中都可以推行而且应当推行。

毛泽东揭示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他说,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

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有过三次全局性的大论战。

这些大论战,尽管它们的背景、形式、内容和特点不尽相同,但是,结果都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中苏十年论战的缘起新论

中苏十年论战的缘起新论

没 有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未来共产主 义社会的设想建 立在普遍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从而使他有关社
会主义的认识在实践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在向社会主义
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始终追求纯而又纯的生产关
系, 试图 彻底将资 本主 义经济消灭, 在改革所有制方面发生
恩 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论述, 但具体论争则主要是围绕 如 何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斯大林模式展开的。
在斯大林看来,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 础, 全民 所有制和 集体 所有制是其两种基本形式, 集体所有 制要向全民所有制发展; 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 社会主义的计划是“ 指 令性的计划, 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 须执行, 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 范围内将来发展
了多次冒进; 在苏联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 家搞单一的 计划
, -基金项 目: 湖 南省教 育厅重点科 学研 究项 目“ 中苏论 战期 同中 国经 济体制探 索的成效及 当代 价值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1 Y B B 0 0 4 ) ; 国家社科基金后 期资助项 目“ 中苏论战与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 项 目编号 : 1 2 F D J 0 0 3 ) 。 | I作者简 介 : 陈立 中, 长沙理工大 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副教 授 , 博 士, 湖南长沙 , 4 1 0 0 0 4 。
括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 但由 于教
条式地理解、 机械地照 搬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 一些理论观点,
1 9 5 6 年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揭露, 促进了
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 题的重新思考, 中苏两 党 对此理解的分歧成为日 后论战的缘由 与内 容。 中苏两 党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解, 虽然都是根据马克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作者:高志中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6期高志中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那个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

邓小平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其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一场痛快的争论”1960年4月,列宁诞辰九十周年时,中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等纪念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此前提出要在中国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潜艇舰队,以及中印武装冲突时发表袒护印度的声明等损害中国主权的事情。

6月下旬,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举行了一次会议。

会议前夕,苏共代表团突然散发苏共6月21日致中共中央的通知书,对中国进行全面攻击;会上,苏共动员各兄弟党批判中国党,赫鲁晓夫在最后发言中激烈攻击中国共产党。

以彭真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中共不为压力所屈服的情况下,这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

7、8月间,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其中一项议程就是研究中苏关系问题。

8月10日,毛泽东说,中苏关系问题不大也不小,天不会塌下来,也不必无穷忧虑。

无非是不给设备,把中国共产党逐出教门,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风吹,对中国实行军事威胁,甚至同美国人一起来打我们,极而言之,无非如此。

中国这个地方历来是不好惹的,进得来就出不去。

虽然赫鲁晓夫损害中苏关系,但中共还是不愿看到两党关系继续恶化下去,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这年8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建议中苏两党举行会谈,然后召开全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会议,通过一个宣言,共同对付美国。

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决定派出以邓小平为团长、彭真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

9月12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将《通知书》的《答复书》交给他,并通知中共将于15日动身到莫斯科谈判。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中苏关系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PPT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全民的党”、“全民的国家” “没有军队”、“没有武器”、“没有战争”
•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突然下台,毛泽 东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11月5日,周 恩来、贺龙、伍修权、刘晓、潘自力、 乔冠华等一行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礼节性地拜访了苏联各位新领导和各 国代表团,并接受回访,利用一切机 会与苏联方面接触,传递期望改善关 系的信息。但苏联并没有改变路线的 趋势,中共继续批判苏联执行“没有 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
•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很复杂,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总的 合力”的结果,中苏论战是诱发“文 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基于反修防修 考虑的,其任务是以苏联出现赫鲁晓 夫修正主义为鉴,对全党、全民进行 “反修、防修”的思想教育运动,其 政治口号是“挖出睡在身旁的赫鲁晓 夫式人物”。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 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 而毛泽东反修防修的思想正是在中苏 论战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的。
• 中苏论战还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对马 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在论战中, 除了反对苏联“老子党”、“大国主 义”的一面,双方分歧的核心就是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说,中苏论战 既反映了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 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党和毛泽 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教条主义倾向。
• 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即三评)一文中,依据南斯拉夫政府 允许城市中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 在,允许农村中个体经济、小生产者 经济的存在,允许“城乡资本主义的 发展”,就认为南斯拉夫正在走一条 “恢复资本主义的道路”,南斯拉夫 已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8]。这就否定 了南斯拉夫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 国社会主义建设并进行探索的理论和 实践。

中苏论战论文国际共运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论文

中苏论战论文国际共运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论文

中苏论战论文国际共运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论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苏论战对产生的影响摘要: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论战造成了国际共运的动荡、分裂和曲折,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国际共运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思想,对于各国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具有积极意义。

中苏论战给国际共运造成的消极影响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必须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不能根据本国的经验和实践来论断和评价国际共运的是非,更不能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取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中苏论战;国际共运;国际主义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由于当时中苏两党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党,中苏两国均是世界大国,中苏论战和中苏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而且对社会主义阵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中苏论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中苏论战是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共运告别旧模式、探索新模式历程中的一段插曲,然而这场论战对国际共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中苏大论战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动荡、分裂和曲折,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苏共长期以来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解放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思想,促使各国认真地重新思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各国党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有积极意义。

(一)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分裂中苏论战对国际共运造成的严重影响是由中苏两党和两国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赋予了苏共特殊的使命:一方面,它对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负有支援的义务;另一方面,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又对其他国家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客观上具有借鉴作用。

中苏

中苏

1960年7月16日 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片面召回全部1390名在华苏联专家。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中国终止派遣专家900名,以及停止供应中国急需的若干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向中国的借贷。苏联专家分布在国内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250多个企业及部门。他们在撤退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计划和资料,使中国大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陷于停滞状态,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极艰难的困境。
有的同志指出,1957年以前,中苏关系处于上升趋势,因为这一时期两国内外政策、战略利益和方向基本一致。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的路线也基本一致。这里面有分歧,一是斯大林问题,双方经过交换意见,观点已经比较接近;二是和平过渡问题,我们当时也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对整个国际形势的分析是相同的。苏共二十大强调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中国在八大前后的外交战略也是谋求缓和。毛泽东讲,争取10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建设打下基础,这是有可能的,后来又说争取15年也有可能。在国内方面,中苏都强调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而且这时两国都开始探索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党内生活方面,双方都强调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但是,正是在中苏关系的鼎盛时期,中国在国际国内反“左”和反右的倾向问题上发生了转变,随之内外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
(2)苏联领导人公开声称要毛泽东“下台”,这是对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火上浇油。在中苏分裂的过程中,双方都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对方的第一把手,无疑是对两国关系火上浇油,最后导致两国关系进入死胡同。
(3)赫鲁晓夫攻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使毛泽东无法容忍。中苏开始分裂时,正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使毛泽东在国内党内面临困境的时候。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上,毛泽东是容不得批评意见的。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起初对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不表态,以后开始影射攻击,然后发展到公开奚落。

除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了吗?——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背景【精品文档】

除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了吗?——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背景【精品文档】

除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了吗?——论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的背景 [字体:大中小][摘要] 本文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苏共中共大论战修正主义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之间的大论战,无论对中苏两国还是对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它的前因后果的研究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于它的缘起,国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政策之间的冲突。

不能说这种观点没有道理,可是,除了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就没有别的因素了吗?本文拟通过考察1956~1963年间的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试对中苏大论战的缘起之因做出不同的回答。

一、莫斯科会议的悖论1957年11月,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增进合作,全世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利用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派出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

14~16日,参加庆祝活动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举行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能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统一的声明。

但是,围绕着声明的内容,中苏两党发生激烈的争论。

第一,以苏联为首问题。

让苏联为社会主义阵营之首,是由中国党提出来。

“以苏联为首是我党代表团到莫斯科以后,起草一个提交中苏两党讨论的宣言草案里首先提出来的。

苏共开始不同意。

” 中共提法的以苏联为首是什么意思?苏共为什么不同意?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哥穆尔卡等人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中国党提出“以苏联为首”主要考虑的因素在两方面:一是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一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二是苏联的国力最强,社会主义的资历也最老,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

与此同时,这种“以苏联为首”也是有两个基本条件限制,一是各党必须平等,苏共不能搞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二是“为首”的含义也仅仅负责做一点事务性的工作,如召集会议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