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图实验报告的数据.

实验五眼图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受限信道上的数据传输率;

2、观察眼图,分析不同参数设置对眼图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当一个信号通过一个受限的信道时, 它的波形将发生变化。如图 5-1所示, 当数据传输率提高时,波形的失真也增大,甚至使得数据不能传输。

图 5-1 受限信道中的波形的前后变化

眼图通常用于实时观察一个数字数据序列, 它能够表达出很多有关传输质量的信息,而做这些仅一个常用的示波器和一位时钟序列就可以了。通过观察眼图,可以测量出传输的质量及接收到的数据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其原理图如图 5-2所示:

图 5-2 眼图产生的原理

一个典型的眼图通常是用来显示传输在一个受限信道上的二进制序列, 而这个受限的信道是忽略了噪音的。如图 5-3所示:

图 5-3眼图

三、实验设备

1、主机 TIMS-301F

2、 TIMS 基本插入模块

(1 TIMS-153序列产生器(Sequence generator

(2 TIMS-148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

(3 TIMS-153 可调低通滤波器(Tuneable LPF

3、计算机

4、 PICO 虚拟设备

四、实验步骤:

1、将 TIMS 系统中的音频振荡器 (Audio Oscillator 、序列产生器 (Sequence generator 、可调低通滤波器 (Tuneable LPF 三个模块按图 5-4连接。

2、 PICO 软件的设置:打开 PICO 软件,设置眼图参数。在“ Settings ” 菜单中选择“ Options ”选项,如下图所示:

在弹出的窗口菜单中,在“ Sco pe options”里的“ Data to display”项选择

“ Accumulate ” 。如下图所示:

在 Trigger 项中应作如下图的设置:

2、顺时针设置可调低通滤波器(Tuneable LPF 上的 TUNE 和 GAIN 按钮, 使其调至最大选择 WIDE 带宽模式。根据设置的参数, 观察波形幅度的最大最小值, “眼”张开的最大最小值、码元的宽度、过 0点的宽度、幅度畸变的范围。根据观察到的参数,填写表 5-1。

3、降低可调低通滤波器(Tuneable LPF的带宽(逆时针旋转 ,直至输出的振幅下降 100倍。根据设置的参数,观察波形幅度的最大最小值, “眼”张开的最大最小值、码元的宽度、过 0点的宽度、幅度畸变的范围。根据观察到的参数,填写表 5-1。

五、实验记录

通过观察每一步所产生的波形,画出波形图。

观察眼图,估计最佳的数据传输率。

六、思考题

1、为什么长的序列更易于观看到眼图?

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及眼图观测

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及眼图观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收端机动态范围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收端机眼图的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光收端机眼图的观测方法。 2.用示波器观察眼图。 三、实验仪器 1.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台。 2.示波器1台。 3.万用表1部。 4.光纤跳线1根。 四、实验原理 (一) 动态范围 在实际的光纤通信线路中,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功率是固定不变的,当系统的中继距离较短时,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就会增加。一个新建的线路,由于新器件和系统设计时考虑的富余度也会使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增加。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对输入信号光功率的增加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对接收机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模拟通信系统中,输入信号过大将使放大器超载,输出信号失真,降低信噪比。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当输入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使系统出现误码。应该指出,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失真在测试时应与模拟系统区别开来。 为了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特性,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只能在某一定范围内变化,光接收机这种能适应输入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能力称为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它可以表示为: max min 10lg ()P D dB P (式 18-1) 式中,Pmax 是光接收机在不误码条件下能接收的最大信号平均光功率;Pmin 是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即最小可接收光功率。一般来说,要求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大一点较好,但如果要求过大则会给设备的生产带来一些困难。 如何才能保证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呢?从光接收机内部来说,就是通过它的自动增益控制(AGC )来实现的。光接收机的AGC 与电接收机的AGC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眼图的定义与测量方法

眼图的测量 内容提要:本文将从作者习惯的无厘头漫话风格起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眼图测量的相关知识:一、串行数据的背景知识; 二、眼图的基本概念; 三、眼图测量方法; 四、力科示波器在眼图测量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一、二部分。下篇包括三、四部分。 您知道吗?眼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7年前。在力科于2002年发明基 于连续比特位的方法来测量眼图之前,1962年-2002的40年间,眼图的测量是基 于采样示波器的传统方法。 您相信吗?在长期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工程师能完 整地准确地理解眼图的测量原理。很多工程师们往往满足于各种标准权威机构提供的测量向导,Step by Step,满足于用“万能”的Sigtest软件测量出来的眼图给出的Pass or Fail结论。这种对于Sigtest的迷恋甚至使有些工程师忘记了眼图 是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调试工具的。 在我2004年来力科面试前,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眼图。那天面试时,老 板反复强调力科在眼图测量方面的优势,但我不知所云。之后我Google“眼图”,看到网络上有限的几篇文章,但仍不知所云。刚刚我再次Google“眼图”,仍然 没有找到哪怕一篇文章讲透了眼图测量。 网络上搜到的关于眼图的文字,出现频率最多的如下,表达得似乎非常地 专业,但却在拒绝我们的阅读兴趣。 “在实际数字互连系统中,完全消除码间串扰是十分困难的,而码间串扰 对误码率的影响目前尚无法找到数学上便于处理的统计规律,还不能进行准确计算。为了衡量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优劣,在实验室中,通常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波形的方法来分析码间串扰和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就是眼图分析法。 如果将输入波形输入示波器的Y轴,并且当示波器的水平扫描周期和码元 定时同步时,适当调整相位,使波形的中心对准取样时刻,在示波器上显示的图形很象人的眼睛,因此被称为眼图(Eye Map)。 二进制信号传输时的眼图只有一只“眼睛”,当传输三元码时,会显示两 只“眼睛”。眼图是由各段码元波形叠加而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最佳抽样时刻,位于两峰值中间的水平线是判决门限电平。 在无码间串扰和噪声的理想情况下,波形无失真,每个码元将重叠在一起,最终在示波器上看到的是迹线又细又清晰的“眼睛”,“眼”开启得最大。当有码间串扰时,波形失真,码元不完全重合,眼图的迹线就会不清晰,引起“眼”部分闭合。若再加上噪声的影响,则使眼图的线条变得模糊,“眼”开启得小了,因此,“眼”张开的大小表示了失真的程度,反映了码间串扰的强弱。由此可知,眼图能

眼图观测实验 光纤通信_实验5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 实验名称:实验5 眼图观测实验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得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眼图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掌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眼图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测数字光纤传输系统中的眼图张开和闭合效果。 2、记录眼图波形参数,分析系统传输性能。 三、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模块 2.25号光收发模块 3.示波器 四、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本实验是以数字信号光纤传输为例,进行光纤通信测量中的眼图观测实验;为方便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系统传输衰减等干扰现象,我们加入了可调节的带限信道,用于观测眼图的张开和闭合等现象。如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所示,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光发射机、光接收机以及带限信道组成;信号源提供的数字信号经过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传输后,再送入用于模拟真实衰减环境的带限信道; 通过示波器测试设备,以数字信号的同步位时钟为触发源,观测TP1测试点的波形,即眼图。 3、眼图基本概念及实验观察方法 所谓眼图,它是一系列数字信号在示波器上累积而显示的图形。眼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反映的是系统链路上传输的所有数字信号的整体特征。利用眼图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分析眼图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被测系统的眼图观测方法 通常观测眼图的方法是,如下图所示,以数字序列的同步时钟为触发源,用示波器YT模式测量系统输出端,调节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则屏幕中显示的即为眼图。 眼图测试方法框图 ●眼图的形成示意图

一个完整的眼图应该包含从“000”到“111”的所有状态组,且每个状态组发送的此时要尽量一致,否则有些信息将无法呈现在示波器屏幕上。 八种状态如下所示: 八种状态示意图 眼图合成示意图如下所示: 眼图合成示意图 一般在无串扰等影响情况下从示波器上观测到的眼图与理论分析得到的眼图大致接近。 ●眼图参数及系统性能 眼图的垂直张开度表示系统的抗噪声能力,水平张开度反映过门限失真量的大小。眼图的张开度受噪声和码间干扰的影响,当光收端机输出端信噪比很大时眼图的张开度主要受码间干扰的影响,因此观察眼图的张开度就可以估算出光

眼图实验报告

眼图实验报告 眼图实验报告 引言: 眼图是一种常用的电信测量工具,用于分析数字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观察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的显示,我们可以获得信号的波形、噪声和时钟抖动等信息。本实验旨在通过眼图分析方法,对数字信号进行测量和评估。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眼图实验,了解数字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并掌握使用眼图进行信号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眼图是一种通过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的方法。在示波器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眼睛”,每个“眼睛”代表了一个数据位。通过观察这些“眼睛”的开闭程度和位置,我们可以判断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眼图中,水平轴代表时间,垂直轴代表信号的电压。每个“眼睛”由上下两条边界线和中间的开放区域组成。边界线的位置和开放区域的大小反映了信号的噪声和时钟抖动情况。边界线越平整,开放区域越大,表示信号质量越好;反之,表示信号质量较差。 三、实验步骤 1. 连接示波器和信号源:将信号源的输出与示波器的输入相连。 2. 设置示波器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示波器的触发模式、时间基准和垂直尺度等参数。 3. 调整示波器触发:通过调整示波器的触发模式和触发电平,使信号能够稳定

地显示在示波器屏幕上。 4. 观察眼图:调整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尺度,观察眼图的显示情况。注意观察 边界线的平整程度和开放区域的大小。 5. 分析眼图:根据眼图的显示结果,分析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可以通过观察 边界线的位置和开放区域的大小,判断信号是否存在噪声和时钟抖动。 6. 记录实验数据: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眼图结果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分析和比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眼图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信号的眼图,并进行了分析。在实验中,我 们发现开放区域较大、边界线平整的眼图代表了较好的信号质量和稳定性,而 开放区域较小、边界线波动较大的眼图则表示信号质量较差。 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常见的眼图特征。例如,当信号存在噪声时,眼 图的开放区域会变小,边界线会变得不规则;当信号存在时钟抖动时,眼图的 边界线会出现波动。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眼图实验,我们对数字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眼图 作为一种常用的电信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信号的质量,分析信号的噪 声和时钟抖动等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示波器观察眼图,并通过观察眼图的开放区域和边 界线,判断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 信号的特点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总的来说,眼图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字 信号的特性。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对数字信号的认识,为实

眼图观测实验报告

眼图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眼图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掌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眼图观测方法。 二、实验器材 主控&信号源模块 25号光收发模块 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本实验是以数字信号光纤传输为例,进行光纤通信测量中的眼图观测实验;为方便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系统传输衰减等干扰现象,我们加入了可调节的带限信道,用于观测眼图的张开和闭合等现象。如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所示,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光发射机、光接收机以及带限信道组成;信号源提供的数字信号经过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传输后,再送入用于模拟真实衰减环境的带限信道;通过示波器测试设备,以数字信号的同步位时钟为触发源,观测TP1测试点的波形,即眼图。 3、眼图基本概念及实验观察方法 所谓眼图,它是一系列数字信号在示波器上累积而显示的图形。眼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反映的是系统链路上传输的所有数字信号的整体特征。利用眼图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分析眼图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被测系统的眼图观测方法: 通常观测眼图的方法是,如下图所示,以数字序列的同步时钟为触发源,用示波器YT模式测量系统输出端,调节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则屏幕中显示的即为眼图。

眼图的形成示意图 一个完整的眼图应该包含从“000”到“111”的所有状态组,且每个状态组发送的此时要尽量一致,否则有些信息将无法呈现在示波器屏幕上。 八种状态如下所示: 眼图参数及系统性能 眼图的垂直张开度表示系统的抗噪声能力,水平张开度反映过门限失真量的大小。眼图的张开度受噪声和码间干扰的影响,当光收端机输出端信噪比很大时眼图的张开度主要受码间干扰的影响,因此观察眼图的张开度就可以估算出光收端机码间干扰的大小。 其中,垂直张开度水平张开度 从眼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最佳抽样时刻是“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了定时误差灵敏度。斜率越大,对位定时误差越敏感。 (3)在抽样时刻上,眼图上下两分支阴影区的垂直高度,表示最大信号畸变。 (4)眼图中央的横轴位置应对应于判决门限电平。 (5)在抽样时刻上,眼图上下两阴影区的间隔距离的一半为噪声容限,若噪声瞬时值超过它就会出现错判。 (6)眼图倾斜分支与横轴相交的区域的大小,即过零点失真的变动范围;它对利用信号零交点的平均位置来提取定时信息的接收系统来说影响定时信息的提取。 四、实验步骤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操纵功能的实现与视图索引的创建实验报告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操纵功能的实现与视图索引的创建实验报告

三、实验过程与结论:(经调试正确的源程序(核心部分)和程序的运行结果) 1.将学生、课程、选课三张表中的全部记录复制到student、course、xuanke三张表中;select*into student from学生 select*from student select*into course from课程 select*from course select*into xuanke from选课 select*from xuanke 2.用SQL语句将适量数据分别插入student、course、xuanke三张表中;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012','陈阳','20','男','数学');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013','李东','20','男','计算机'); 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c06 ','网店推广','网店运营'); 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c07','网店美工','网店运营'); insert into xuanke values('016','c06','90'); insert into xuanke values('017','c07','85'); 3.将平均成绩低于70的学生信息存放在低于70分平均成绩表中; select*into低于70分平均成绩from学生 where学号=some (select学号from选课 group by学号 having avg(成绩)<70)

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实验报告

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 实验目的: 1.理解并掌握光焦度、屈光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理解并掌握薄透镜成像规律,计算薄透镜的屈光度; 3.模拟眼睛屈光不正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实验原理 从光学角度看,眼睛是一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光学系统。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当发光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若物距为S 、像距为'S 、透镜的焦距为f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 f S S 1'11=+ 光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表示着透镜的发散或会聚本领,单位为屈光度D (1D=1m -1),也可用度作单位,1D=100度。 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眼有: 1)近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加强,这种眼睛称为近视眼。 多数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即眼轴过长引起;少数近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强引起。前者为轴性近视,后者为屈光性近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近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近移,需要配带发散透镜进行物理矫正,这种发散透镜称为近视镜。 图 近视眼图 近视眼的物理矫正 2)远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减弱,这种眼睛称为远视眼。 多数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小,即眼轴过短引起;少数远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弱引起。前者为轴性远视,后者为屈光性远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远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远移,需要配带会聚透镜进行

物理矫正,这种会聚透镜称为远视镜。 图远视眼图远视眼的物理矫正本实验中利用透镜A作为眼睛,像屏作为视网膜来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通过前后移动像屏来模拟轴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利用透镜B (焦距小于透镜A)和透镜C(焦距大于透镜A)来模拟屈光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并用一块凹透镜D和一块凸透镜E分别模拟矫正眼睛屈光不正的近视镜和远视镜。最后通过高斯公式来求出矫正镜的焦距。 实验仪器 光具座及附件、光源、物屏、像屏,不同焦距的薄透镜。 薄透镜共5片 薄透镜A焦距为200mm (模拟眼睛) 薄透镜B焦距为150mm(模拟屈光性近视眼) 薄透镜C焦距为250mm(模拟屈光性远视眼) 薄透镜D焦距为-150mm(模拟近视眼矫正镜) 薄透镜E焦距为600mm(模拟远视眼矫正镜) 实验内容 1.共轴调节 透镜成像存在着像差,成像系统应尽量在近轴区域。为达到上述要求,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合,习惯上称同轴等高,即共轴。 此外,成像系统中的各量,如物距、像距及透镜移动的距离等都是沿着主光轴计算长度的。长度是按光具座的刻度来读取的。为测量准确,透镜主光轴应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共轴调节可分为粗调和细调两步来做。 首先粗调,将各光学元件置于光具座上,并靠拢排列。调节其高、低、左、右,使光源、物屏、透镜、像屏等的中心同高共线并平行于导轨。各元件所在的平面要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导轨轴线。 然后再细调,依靠成像规律来判断:将像屏、物屏置于光具座上,使其距离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电光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实验一BPSK传输系统实验 (3) 一、实验内容 (3) 二、BPSK 调制 (3) 1.BPSK 调制基带信号眼图观测 (3) 2.I 路和Q 路调制信号的相平面信号观察 (5) 3.BPSK 调制信号0/π相位测量 (8) 4.BPSK 调制信号包络观察 (9) 二、BPSK 解调 (10) 1.接收端解调器眼图信号观测 (10) 2.解调器失锁时的眼图信号观测 (14) 3.接收端I 路和Q 路解调信号的相平面波形观察 (15) 4.解调器失锁时I 路和Q 路解调信号的相平面波形观察 (16) 5.判决反馈环解调器鉴相特性观察 (18) 6. 解调器抽样判决点信号观察 (19) 7. 解调器失锁时抽样判决点信号观察 (20) 8. 差分编码信号观测 (20) 9.解调数据观察 (21) 10. 解调器相干载波观测 (22) 11. 解调器相干载波相位模糊度观测 (24) 12. 解调器相干载波相位模糊度对解调数据的影响观测 (25) 13. 解调器位定时恢复信号调整锁定过程观察 (26) 14. 解调器位定时信号相位抖动观测 (28) 三、讨论 (30) 实验二PAM 编译码器系统 (32) 一实验内容 (32) 1.近似自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32) 2.重建信号观测 (32) 3. 平顶抽样脉冲序列测量 (33) 4. 平顶抽样重建信号观测 (34)

5. 信号混迭观测 (34) 二、讨论 (36) 实验三AMI/HDB3 码型变换实验 (37) 一、实验内容 (37) 1. AMI 码编码规则验证 (37) 2. AMI 码译码和时延测量 (41) 3. AMI 编码信号中同步时钟分量定性观测 (43) 4. AMI 译码位定时恢复测量 (47) 实验四BPSK/DBPSK调制+汉明码系统测试 (50) 1.加噪环境的ADPCM 话音通信质量测量 (50) 2. 加噪环境的CVSD 话音通信质量测量 (51) 3. BPSK 调制、解调器系统故障对通信信号的影响测试 (53) 实验总结与收获 (54)

眼图仿真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信号的眼图实验]

眼图仿真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信号的眼图实验] closeall; alpha=0.2; ts=1e-2; fs=1e3; rs=50; m=4; num=100; samp_rate=fs/rs eye_num=4; nrz=2*randint(1,num,m)-m+1; figure(1); stem(nrz); title("双极性NRZ码元序列") samp_data=zeros(1,num*samp_rate); forii=1:num samp_data((ii-1)*samp_rate+1)=nrz(ii); end [ht,a]=rcosine(1/ts,fs,"fir",alpha); figure(2); subplot(2,1,1);

plot(ht); ylabel("冲击响应"); title("升余弦滚降系统冲击响应") st=conv(samp_data,ht)/(fs*ts); subplot(2,1,2); plot(st); ylabel("信号幅度"); title("经过升余弦滚降系统后的码元") figure(3); fork=10;floor(length(st)/samp_rate)-10 ss=st(k*samp_rate+1:(k+eye_num)*samp_rate); plot(ss); holdon; end ylabel("信号幅度"); title("基带信号眼图") (1)Ts=1e-2fs=1e3rs=50m=2num=100eye_num=2 双极性NRZ码元序列 1 0.8 0.6 0.4 0.2

四川大学通信原理眼图实验

现代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 实验者:笔墨东韵 所属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实验时间:13周到15周周二晚7:00

眼图观察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眼图及其分析方法,调整传输滤波器特性。 二、实验仪器 1. 眼图观察电路(底板右下侧) 2.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位号:G 3.噪声模块,位号E 4.100M双踪示波器1台 三、实验原理 在整个通信系统中,通常利用眼图方法估计和改善(通过调整)传输系统性能。 我们知道,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经过非理想的传输系统必定要产生畸变,也会引入噪声和干扰,也就是说,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码间串扰。在码间串扰和噪声同时存在情况下,系统性能很难进行定量的分析,常常甚至得不到近似结果。为了便于评价实际系统的性能,常用观察眼图进行分析。 眼图可以直观地估价系统的码间干扰和噪声的影响,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手段。 什么是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接收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时钟作为同步信号,基带信号一个或少数码元周期反复扫描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称为眼图。干扰和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很像人的眼睛故称眼图。 在图7-1中画出两个无噪声的波形和相应的“眼图”,一个无失真,另一个有失真(码间串扰)。 图7-1中可以看出,眼图是由虚线分段的接收码元波形叠加组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取样时刻。当波形没有失真时,眼图是一只“完全张开”的眼睛。在取样时刻,所有可能的取样值仅有两个:+1或-1。当波形有失真时,“眼睛”部分闭合,取样时刻信号取值就分布在小于+1或大于-1附近。这样,保证正确判决所容许的噪声电平就减小了。换言之,在随机噪声的功率给定时,将使误码率增加。“眼睛”张开的大小就表明失真的严重程度。 为便于说明眼图和系统性能的关系,我们将它简化成图7-2的形状。 由此图可以看出:(1)最佳取样时刻应选择在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2)眼睛闭合的速率,即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系统对定时误差灵敏的程度,斜边愈陡,对定位误差愈敏感;(3)在取样时刻上,阴影区的垂直宽度表示最大信号失真量;(4)在取样时刻上,上下两阴影区的间隔垂直距离之半是最小噪声容限,噪声瞬时值超过它就有可能发生错误判决;(5)阴影区与横轴相交的区间表示零点位置变动范围,它对于从信号平均零点位置提取定时信息的解调器有重要影响。实验室理想状态下的眼图如图7-3所示。

眼图实验(含总结)

实验报告 20 年度春季学期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名称 实验二眼图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 眼图 实验目的: 理解升余弦滚降系统的特性;理解眼图的含义。 实验要求: 1.绘制滚降系数分别为0,0.5,1的升余弦系统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并分析之。 2.画出滚降系数为1的升余弦系统的眼图。 实验过程: 1.打开MATLAB新建一个文件,然后按照老师所给的PPT的实验教程指南打上以下的程序:Ts=1; N=17; dt=Ts/N; df=1.0/(20.0*Ts); t=-10*Ts:dt:10*Ts; f=-2/Ts:df:2/Ts; a=[0,0.5,1]; for n=1:length(a) for k=1:length(f) if abs(f(k))>0.5*(1+a(n))/Ts Xf(n,k)=0; elseif abs(f(k))<0.5*(1-a(n))/Ts Xf(n,k)=Ts; else Xf(n,k)=0.5*Ts*(1+cos(pi*Ts/(a(n)+eps)*(abs(f(k))-0.5*(1-a(n))/Ts))); end; end; xt(n,:)=sinc(t/Ts).*(cos(a(n)*pi*t/Ts))./(1-4*a(n)^2*t.^2/Ts^2+eps); end subplot(211); plot(f,Xf); axis([-1 1 0 1.2]); xlabel('f/Ts'); ylabel('升余弦滚降频谱'); subplot(212); plot(t,xt); axis([-10 10 -0.5 1.1]); xlabel('t');

实验报告三

1、实验目的 (1)掌握单极性码眼图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2)掌握双极性码眼图原理和 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 2、实验内容 (1)编程做单极性码眼图仿真; (2)根据例子仿真做双极性码眼图。 3、实验环境 装有MATLAB软件的计算机一台 4、实验记录 (1)单极性码眼图程序如下: 其图像如下所示:

(2)双极性眼图编程如下:其图像如下所示:

5、实验体会和建议 (1)本次实验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如何避免下次实验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本次实验中,在做单极性码眼图的时候,按照给定的程序照着编程还是挺顺利的,但是在做双极性码眼图时,也直接照着例子输入程序,却出现错误,仔细看才发现,是双极性码的后边有个函数,需要另外建一个函数文件才行得通。所以经过这次教训,我知道了做实验得认真做,认真思考,不能像机器似的只是把照着把程序写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以后实验也应该勤思考多动脑,好好理解程序的意义,不懂就问或者查资料. (2)什么是眼图?眼图有何作用?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过调整)传输系统性能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一种图形.观察眼图的方法是:用一个示波器跨接在接收滤波器的输出端,然后调整示波器扫描周期,使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这时示波器屏幕上看到的图形像人的眼睛,故称为“眼图”.

作用:从“眼图"上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从而估计系统优劣程度。另外也可以用此图形对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加以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和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 6、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单极性码眼图原理和双极性码原理以及它们的MATLAB simulink 仿真方法,并仔细了解了眼图的来源和用途。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问题,但是通过用其他方法都得以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收获颇多。我想以后实验过程中遇到一时不能解决解决的问题,最好及时向老师或者同学或者百度寻求帮助,毕竟实验课时长较短,不应该自己太过盲目地浪费太多时间。

眼睛的屈光不正及物理矫正实验报告

模拟眼睛的屈光不正与物理矫正 实验目的: 1.理解并掌握光焦度、屈光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2.理解并掌握薄透镜成像规律,计算薄透镜的屈光度; 3.模拟眼睛屈光不正光路,理解物理矫正原理。 实验原理 从光学角度看,眼睛是一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光学系统。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当发光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成像后,若物距为S 、像距为'S 、透镜的焦距为f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 f S S 1'11=+ 光焦度是指焦距的倒数,表示着透镜的发散或会聚本领,单位为屈光度D 〔1D=1m -1〕,也可用度作单位,1D=100度。 常见的屈光不正(常)眼有: 1〕近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前,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加强,这种眼睛称为近视眼。 多数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即眼轴过长引起;少数近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强引起。前者为轴性近视,后者为屈光性近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近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近移,需要配带发散透镜进行物理矫正,这种发散透镜称为近视镜。 图 近视眼图 近视眼的物理矫正 2)远视眼:眼睛不经调节时,平行光入射会聚在视网膜之后,即眼睛的会聚能力减弱,这种眼睛称为远视眼。 多数远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距离变小,即眼轴过短引起;少数远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过弱引起。前者为轴性远视,后者为屈光性远视。 无论是属于哪种远视眼,它们的近点与远点都远移,需要配带会聚透镜进行

物理矫正,这种会聚透镜称为远视镜。 图远视眼图远视眼的物理矫正本实验中利用透镜A作为眼睛,像屏作为视网膜来模拟眼睛的成像过程。通过前后移动像屏来模拟轴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利用透镜B 〔焦距小于透镜A〕和透镜C〔焦距大于透镜A〕来模拟屈光性近视和远视眼的屈光不正成像原理,并用一块凹透镜D和一块凸透镜E分别模拟矫正眼睛屈光不正的近视镜和远视镜。最后通过高斯公式来求出矫正镜的焦距。 实验仪器 光具座与附件、光源、物屏、像屏,不同焦距的薄透镜。 薄透镜共5片 薄透镜A焦距为200mm 〔模拟眼睛〕 薄透镜B焦距为150mm〔模拟屈光性近视眼〕 薄透镜C焦距为250mm〔模拟屈光性远视眼〕 薄透镜D焦距为-150mm〔模拟近视眼矫正镜〕 薄透镜E焦距为600mm〔模拟远视眼矫正镜〕 实验内容 1.共轴调节 透镜成像存在着像差,成像系统应尽量在近轴区域。为达到上述要求,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合,习惯上称同轴等高,即共轴。 此外,成像系统中的各量,如物距、像距与透镜移动的距离等都是沿着主光轴计算长度的。长度是按光具座的刻度来读取的。为测量准确,透镜主光轴应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共轴调节可分为粗调和细调两步来做。 首先粗调,将各光学元件置于光具座上,并靠拢排列。调节其高、低、左、右,使光源、物屏、透镜、像屏等的中心同高共线并平行于导轨。各元件所在的平面要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导轨轴线。 然后再细调,依靠成像规律来判断:将像屏、物屏置于光具座上,使其距离

数据整理与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整理与分析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以达到以下目的:- 学习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和常用方法; - 培养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 实验所需数据集:XX数据集(数据集的来源和内容简介) 2.2 实验方法 - 数据整理:使用XX软件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去重等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 结果呈现:采用图表、表格等形式将分析结果清晰地展示出来,以便读者理解。 3.实验过程 3.1 数据整理

- 确定数据集中的关键变量,对数据集进行初步查看和理解,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 - 清洗数据:对存在异常值、缺失值等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删除异常值,填充缺失值等; - 数据转换: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如数据归一化、变量离散化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操作。 3.2 数据分析 - 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图表和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如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均值、方差等; - 变量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等,来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回归分析: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回归系数、拟合度等来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 4. 分析结果 (以下为实验结果的样例,具体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数据分析而定)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 变量A的平均值为X,标准差为X; - 变量B的频数分布如图1所示;

实验报告表格模板

实验报告表格模板 一、引言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记录了实验过程中 的重要数据、观察结果及相关分析。为了使实验报告更具规范性 和可读性,科研人员常常使用实验报告表格模板来展示实验结果。本文将介绍一种实验报告表格模板的设计思路,以及如何根据实 验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表格模板的设计思路 1. 表头部分 实验报告表格模板的表头部分应包括实验标题、实验编号、实 验日期等基本信息。在设计表头时,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字体或颜 色来突出这些信息,从而方便读者快速获取实验的关键信息。 2. 实验步骤部分 实验步骤部分是实验报告中的重要内容,它需要清晰地展示实 验的流程和每个步骤所使用的材料或设备。在设计表格时,可以 采用多列的形式,每一列对应一个实验步骤,每行列举该步骤所 需的内容。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实验报告更加整洁、易读。

3. 数据和结果部分 数据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点内容,它们需要以明确的方式呈现在表格中。在设计表格时,可以采用表头加注释的形式,将数据和结果与其对应的实验步骤和条件进行关联。此外,在数据和结果部分,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或格式来区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4. 数据分析和讨论部分 数据分析和讨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它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在设计表格时,可以在数据和结果的下方添加一些空白行,以便写下数据分析和讨论的文字描述。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实验报告更加详尽和有条理。 三、根据实验的需要进行调整 实验报告表格模板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整方式: 1. 增加或删除表格的列数

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引言: 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转化为图形或图表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款名为Tableau的数据可视化工具,通过对一组销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探索了数据可视化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 一、数据搜集与清洗 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搜集到一组真实的销售数据。我们选择了一家电子产品公司的销售数据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与公司合作,我们得到了一份包含销售日期、销售地点、销售额等信息的数据表格。然而,由于数据的来源和记录方式不一致,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以便后续的可视化分析。 清洗数据的过程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统一数据格式等。我们使用Tableau提供的数据清洗工具,对数据进行逐行检查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数据探索与分析 在数据清洗完成后,我们开始进行数据的可视化探索和分析。首先,我们选择了销售地点和销售额两个维度进行初步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在Tableau中创建地理图表和柱状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以及销售额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地理图表的交互操作,我们可以进一步筛选和比较不同地区的销售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销售情况。 接下来,我们对销售日期和销售额两个维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通过在Tableau中创建折线图和散点图,我们可以观察到销售额的变化趋势和销售日

期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图表的时间尺度和维度的粒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销售情况的变化规律。 三、数据可视化的应用 在实验的最后,我们将数据可视化应用于商业决策中。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商业机会和问题。例如,我们发现某个地区的销售额在某个时间段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可能意味着该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可以向公司的高层提出在该地区增加市场推广和销售人员的建议,以进一步开拓市场。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来发现销售额下降的原因。通过对销售日期和销售额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导致销售额下降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向公司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以提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和优势。数据可视化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还能够为商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商业决策的重要工具,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